"新"的古建筑

  对物的研究,人类学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研究具体的物,到对物的体系进行研究。再到关于物作为象征性符号的研究,如今则落实到以物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生活,探讨人类如何用来表达自我。  人工物由人所创造,对物的研究可以看做是对人自身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物的变化使人们产生新的记忆,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生活,还有所能感受到的环境、日常生活方式等等。在很多时候,人们通过收藏物来收藏记忆,照片即是最好的印证。每一张照片都体现出拍摄者或被拍摄者的个人传记,集中展现着他们的个人记忆。  时空中客观存在的“物”,主要通过在环境中的变化而成为社会的记忆,它展现的是集体记忆。抗日战争,最晚到“文革”时期,由于战乱或者政策导向,很多老建筑物被拆毁一空,令人痛心。一般而言,传统的复兴往往从空间的建设中显现,对空间的控制和建设始于惯习和怀旧,而再次建设同样的事物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和过去相连,也与现在互通,是按照古代形制修建的现代建筑。新建筑的空间特点是增加更高一级的象征格式,并以此强调古老建筑物在新时代的气息。然而,这气息的源流何在?这样的历史尚待追寻。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远远超出建筑本身的精神理念,其中蕴藏着农耕时代的习俗和观念。  诸如重建的大同城墙,它以似曾相识的新面孔屹立于世,引起人们注目。“新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复兴热潮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新”在中国当代社会变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形容词,创新、革新、更新等词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不断生产,不断投入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文化意义日益凸显,于是大批“新”的古物被生产出来,以迎合这样的潮流。“现代独立国家的文化变迁政策更容易摧毁部落文化,特别是在那些采纳了如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之类发展专家开出的处方;为了帮助‘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提出了下列措施:‘彻底改变各种习惯,重新定位与时间、身份、金钱和工作有关的价值观,拆散重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新的古建筑本身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所形成的召唤结构,吸引和激发了参与者的想象而形成潜在的意义价值。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每个个体都感同身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结构和道德已不再具有和从前一样的权威来塑造我们的行为,社会中很多传统的因素正在消失,现代化的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中小城市渗透,人们的观念正在改变。把“新的古建筑”当成一个主题来讨论的目的并非判定某种社会发展方向或者生活方式的优劣,而是想通过物的变化试图追问传统和现在的关系应当如何处之,怎样对待。

  对物的研究,人类学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研究具体的物,到对物的体系进行研究。再到关于物作为象征性符号的研究,如今则落实到以物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生活,探讨人类如何用来表达自我。  人工物由人所创造,对物的研究可以看做是对人自身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物的变化使人们产生新的记忆,人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抽象的生活,还有所能感受到的环境、日常生活方式等等。在很多时候,人们通过收藏物来收藏记忆,照片即是最好的印证。每一张照片都体现出拍摄者或被拍摄者的个人传记,集中展现着他们的个人记忆。  时空中客观存在的“物”,主要通过在环境中的变化而成为社会的记忆,它展现的是集体记忆。抗日战争,最晚到“文革”时期,由于战乱或者政策导向,很多老建筑物被拆毁一空,令人痛心。一般而言,传统的复兴往往从空间的建设中显现,对空间的控制和建设始于惯习和怀旧,而再次建设同样的事物一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和过去相连,也与现在互通,是按照古代形制修建的现代建筑。新建筑的空间特点是增加更高一级的象征格式,并以此强调古老建筑物在新时代的气息。然而,这气息的源流何在?这样的历史尚待追寻。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远远超出建筑本身的精神理念,其中蕴藏着农耕时代的习俗和观念。  诸如重建的大同城墙,它以似曾相识的新面孔屹立于世,引起人们注目。“新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复兴热潮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新”在中国当代社会变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形容词,创新、革新、更新等词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不断生产,不断投入市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文化意义日益凸显,于是大批“新”的古物被生产出来,以迎合这样的潮流。“现代独立国家的文化变迁政策更容易摧毁部落文化,特别是在那些采纳了如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之类发展专家开出的处方;为了帮助‘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提出了下列措施:‘彻底改变各种习惯,重新定位与时间、身份、金钱和工作有关的价值观,拆散重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新的古建筑本身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所形成的召唤结构,吸引和激发了参与者的想象而形成潜在的意义价值。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每个个体都感同身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结构和道德已不再具有和从前一样的权威来塑造我们的行为,社会中很多传统的因素正在消失,现代化的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向中小城市渗透,人们的观念正在改变。把“新的古建筑”当成一个主题来讨论的目的并非判定某种社会发展方向或者生活方式的优劣,而是想通过物的变化试图追问传统和现在的关系应当如何处之,怎样对待。


相关文章

  • [珍本]中国古建筑图典[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
  • 点击 惊喜 [珍本]中国古建筑图典:陵墓(阙.崖墓.明清陵.民间墓) 阅16  转7  评0  公众公开  13-05-18 18:22 [珍本]中国古建筑图典:园门.漏窗(江南园林) 阅137  转29  评0  公众公开  13-05-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 科学之友 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11年04月 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祁伟成 (太原市文物局,山西 太原030025)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正确地认识中国古建筑文化,切实保护中国的 文物建 ...查看


  • 古建筑保护意义
  • ★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保护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 ...查看


  • 浅析古建筑防火,值得关注!
  • 古建筑是古代建筑的简称,是历史文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以及重要的纪念和教育意义.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长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构)筑物,主要包括宫殿.陵墓.衙署.民居.园囿.坛庙.寺观.庵堂.佛塔.楼 ...查看


  • 建筑学考研书目整理
  • 建筑学考研书目整理 建筑设计类书目: <建筑设计笔记> 作者 : A·彼得·福西特,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张文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设计基础>刘昭如 < ...查看


  • 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2012.01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查看


  •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 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修复与改造 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 摘要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修复和改造古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古建筑 ...查看


  • 对中西方古建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 对中西方古建筑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古代建筑是人类比较大的成果,其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居住场所,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从不同的建筑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自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西方的建筑物有着很大胆差别,但是这些差别同事反映了中西方文 ...查看


  • 日本传统木构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日本历史发展概述 日本古代远在7世纪初,苏我氏王朝的圣德太子就开创了向中国派遣官方遣唐使团的先例,并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大量遣唐使在中国求取宝贵经验和技艺,将当时先进的文化精神(包括建筑.礼仪.艺术.佛教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建筑技术,日本历 ...查看


  • 建筑设计书籍
  • 本文由芝士小狂人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建筑设计书籍: JZ-221-20 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pdf JZ-222-40_40:来自芬兰的青年建筑师.pdf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