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计算及会计处理

尽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税款计算要服从税收法 规的规定,但按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体系的规定,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在收入确认和会计处理上有较大变化,而销售货物又是增值税的主要纳税范围, 这必然会影响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因此有必要从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相互协调的角度研究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具体到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应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第5条的规定:企业应按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 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 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人当期损益。应用指南规定,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通常为公允价值。某些情况下,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销 售商品需要延期收取价款,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 之间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冲减财务费用。

收入准则及其指南将分期收款 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与会计处理分为两种类型:不具有融资性质和具有融资性质。在实务中,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否具有融资性质,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是看未来各期 收款总额之和是否比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商品的正常市场价格高。如果未来各期收款总额之和高于货物当前的市价,则说明购货方为延期支付货款付出了货币时间价 值的代价;销货方为延期收取货款可以取得相当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收益,按准则规定,应将其确认为融资收益,且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否具有融资性质完全取决于交 易双方的意愿和交易本身的特性。不一定收款递延时间越长,融资收益就一定越高,有时递延收款时间可能未超过一年,但总收款额之和也会超过当前商品售价,所 以递延收款时间长短不足以作为判断交易是否具有融资性质的依据。在会计处理上,递延收款时间长短将影响确认应收款项时所采用的账户:递延收款时间在一年以 内的应该用“应收账款”;一年以上的应该按照新准则规定,用“长期应收款”。从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相互协调的角度看,会计处理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 税(销项税额)”的确认时间和金额计算应遵循税收法规的规定。

[例1]M工厂为增值 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6月30日按销售合同向N公司销售A产品300件,每件不含增值税售价1000元,该售价为产品当时公允的市场售价,A产品成本 每件8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按合同规定付款期限为6个月,货款分三次平均支付。M工厂按合同规定的收款日,于8月31日、10月31日、12月 31日分别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收款,款项存入银行。

因为该业务不具有融资性质,按新会计准则,签订合同,发出商品的时刻即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应按合同的不含增值税总额确认销售收入。按税法规定,应分三期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元(1000×300×17%÷3),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6月30日,

借:应收账款(1000×300) 3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300) 240000

贷:库存商品 240000

2007年8月31日、10831日、12B 31日开票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从税法角度看,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相同,都是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当 天即开票收款时;销项税额的计算方法也相同,都是按每次不含增值税的实际收款额乘以税率。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收入确认 的时间和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相同,一般都为合同签订日。所不同的是后者的收入额和实际收款总额相等,通常为合同签订日商品的不含税公允 价值;而前者收入额虽然也应为合同签订日商品的不含税公允价值,但应小于实际收款总额,而且由于涉及融资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例2]某装备制造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售大型设备多套,合同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从销售的当年末按5年分期收款,每年收取货款2347万元(含税),合计1170万元。如果购货方在收到设备后一次付款,则只需付936万元(含税)。

根据新准则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应用的解释: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 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差额,贷记本科目。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 应的处理。笔者认为,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所以“主营业务收入”应按不含税公允价值入账,未实现融资收益也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的不含增值税价款与“主营 业务收入”的差额计算。本例中,合同签订日企业应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当日的货物不含增值税市场价格800万元,未来不含增值税的实际应收款项 1000万元和收入800万元的差额200万元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应按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企业每期开票收款时,应按234万元开具专用发 票,按发票上列明的税款34万元确认销项税额,但不再确认收入。

在实务中,必须从税法和准则相协调的角度进行增值税会计处理。新会计准 则中还强调,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fl-Jt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为了正确核算增值税,笔者 主张在销售实现时,建立一个账户,贷方用来归集未来期间待确认的增值税总额,其金额应等于含税应收款项总额与不含税收入和不含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和的差 额。在未来销项税额确认时,再将待确认的增值税总额分期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期末该账户无余额。笔者在这里将该账户确定为“待确 认销项税额”。

未来五年收款额的现值=现销方式下应收款项的金额

200×(1+17%)×(P/A,r,5)=800×(1+17%)

采用插值法计算折现率,得折现率为7.93%。会计分录如下:

(1)销售实现时

借:长期应收款 117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2000000

待确认销项税额 1700000

(2)第一年末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2340000

贷:长期应收款 2340000

借:待确认销项税额 3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800万元×7.93%) 634400

贷:财务费用 634400

以后每年末,收款和确认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都与第一年相同;确认财务费用的会计处理所用账户也和(2)中的第三笔业务相同,只是每年金额不同。 第二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8000000-2000000+634400)×7.93%=526107.92(元)

第三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8000000-2000000+634400-2000000+526107.92)×7.93%=409228.28(元) 第四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8000000-2000000+634400-2000000+526107.92-2000000+409228.28)×7.93%=283080.08(元)

第五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2000000-634400-526107.92-409228.28-283080.08=147183.72(元)

上述业务的收入确认时间和销项税额确认时间分离,在遵循税收法规的前提下,分期确认销项税额,从税务筹划的角度看,对企业节税有利

尽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税款计算要服从税收法 规的规定,但按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体系的规定,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在收入确认和会计处理上有较大变化,而销售货物又是增值税的主要纳税范围, 这必然会影响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因此有必要从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相互协调的角度研究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增值税的计算及会计处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具体到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应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第5条的规定:企业应按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 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 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人当期损益。应用指南规定,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通常为公允价值。某些情况下,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销 售商品需要延期收取价款,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 之间的差额,应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冲减财务费用。

收入准则及其指南将分期收款 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与会计处理分为两种类型:不具有融资性质和具有融资性质。在实务中,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否具有融资性质,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是看未来各期 收款总额之和是否比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商品的正常市场价格高。如果未来各期收款总额之和高于货物当前的市价,则说明购货方为延期支付货款付出了货币时间价 值的代价;销货方为延期收取货款可以取得相当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收益,按准则规定,应将其确认为融资收益,且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是否具有融资性质完全取决于交 易双方的意愿和交易本身的特性。不一定收款递延时间越长,融资收益就一定越高,有时递延收款时间可能未超过一年,但总收款额之和也会超过当前商品售价,所 以递延收款时间长短不足以作为判断交易是否具有融资性质的依据。在会计处理上,递延收款时间长短将影响确认应收款项时所采用的账户:递延收款时间在一年以 内的应该用“应收账款”;一年以上的应该按照新准则规定,用“长期应收款”。从税收法规和会计准则相互协调的角度看,会计处理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 税(销项税额)”的确认时间和金额计算应遵循税收法规的规定。

[例1]M工厂为增值 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6月30日按销售合同向N公司销售A产品300件,每件不含增值税售价1000元,该售价为产品当时公允的市场售价,A产品成本 每件8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按合同规定付款期限为6个月,货款分三次平均支付。M工厂按合同规定的收款日,于8月31日、10月31日、12月 31日分别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收款,款项存入银行。

因为该业务不具有融资性质,按新会计准则,签订合同,发出商品的时刻即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应按合同的不含增值税总额确认销售收入。按税法规定,应分三期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元(1000×300×17%÷3),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6月30日,

借:应收账款(1000×300) 3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800×300) 240000

贷:库存商品 240000

2007年8月31日、10831日、12B 31日开票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117000

贷:应收账款 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从税法角度看,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相同,都是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当 天即开票收款时;销项税额的计算方法也相同,都是按每次不含增值税的实际收款额乘以税率。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收入确认 的时间和不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相同,一般都为合同签订日。所不同的是后者的收入额和实际收款总额相等,通常为合同签订日商品的不含税公允 价值;而前者收入额虽然也应为合同签订日商品的不含税公允价值,但应小于实际收款总额,而且由于涉及融资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例2]某装备制造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售大型设备多套,合同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从销售的当年末按5年分期收款,每年收取货款2347万元(含税),合计1170万元。如果购货方在收到设备后一次付款,则只需付936万元(含税)。

根据新准则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应用的解释: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 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差额,贷记本科目。涉及增值税的,还应进行相 应的处理。笔者认为,由于增值税为价外税,所以“主营业务收入”应按不含税公允价值入账,未实现融资收益也应按应收的合同或协议的不含增值税价款与“主营 业务收入”的差额计算。本例中,合同签订日企业应确认的“主营业务收入”为当日的货物不含增值税市场价格800万元,未来不含增值税的实际应收款项 1000万元和收入800万元的差额200万元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应按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冲减财务费用。企业每期开票收款时,应按234万元开具专用发 票,按发票上列明的税款34万元确认销项税额,但不再确认收入。

在实务中,必须从税法和准则相协调的角度进行增值税会计处理。新会计准 则中还强调,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fl-Jt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为了正确核算增值税,笔者 主张在销售实现时,建立一个账户,贷方用来归集未来期间待确认的增值税总额,其金额应等于含税应收款项总额与不含税收入和不含税未实现融资收益之和的差 额。在未来销项税额确认时,再将待确认的增值税总额分期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期末该账户无余额。笔者在这里将该账户确定为“待确 认销项税额”。

未来五年收款额的现值=现销方式下应收款项的金额

200×(1+17%)×(P/A,r,5)=800×(1+17%)

采用插值法计算折现率,得折现率为7.93%。会计分录如下:

(1)销售实现时

借:长期应收款 117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0

未实现融资收益 2000000

待确认销项税额 1700000

(2)第一年末收款时

借:银行存款 2340000

贷:长期应收款 2340000

借:待确认销项税额 3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800万元×7.93%) 634400

贷:财务费用 634400

以后每年末,收款和确认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都与第一年相同;确认财务费用的会计处理所用账户也和(2)中的第三笔业务相同,只是每年金额不同。 第二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8000000-2000000+634400)×7.93%=526107.92(元)

第三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8000000-2000000+634400-2000000+526107.92)×7.93%=409228.28(元) 第四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8000000-2000000+634400-2000000+526107.92-2000000+409228.28)×7.93%=283080.08(元)

第五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

2000000-634400-526107.92-409228.28-283080.08=147183.72(元)

上述业务的收入确认时间和销项税额确认时间分离,在遵循税收法规的前提下,分期确认销项税额,从税务筹划的角度看,对企业节税有利


相关文章

  • 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税费问题探讨
  • 融资性质分期收款销售货物税费问题探讨 作者:柳东梅 来源:<财会通讯>2010年第03期 一.暂时性差异产生及其处理原则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 ...查看


  • 购销行为的会计帐务处理
  • 购销行为的会计帐务处理 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四平高级会计实务相关内容会计实务考试辅导购销行为的会计帐务处理总结如下: 在现实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由于市场.产品等一系列因素,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经常采用一些特殊的销售方式.如买一赠一.分期收 ...查看


  • 免费的哦~ 难处理的会计分录
  • (转)一些常用比较难处理的会计科目 备注:根据个人的工作经验, 总结了一些在会计工作中常遇到的会计科目难题, 有误之处敬请各位同行的朋友指点, 觉得对你有所帮助的话, 请豉掌, 呵呵, 开个玩笑., 别介意! 01. 补贴收入"在 ...查看


  • 利用结算方式的不同进行税务筹划
  • 利用结算方式的不同进行税务筹划(资源税) 一.资源税的结算方式 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其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 1.纳税人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销售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2.纳税人采取预收货款结算方式的,其纳税义务 ...查看


  • "预收账款"还是"分期收款"
  • "预收账款"还是"分期收款" 本资料原创作者信息不详,因近期整理<表解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0号和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一文搜集到此信息. 基本案情 某市国税局于2002年9月接 ...查看


  • 增值税销项税额会计处理
  • 在对销售货物进行会计处理时,一方面要按增值税的规定确认和计量销售额,核算"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一方面要按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销售额,核算"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qu ...查看


  • 特殊账务处理
  • 47个较难的会计科目处理方法,您都会了吗? 比较难的会计科目处理方法整理,收藏备用. 01. 补贴收入"在会计报表如何设置问题 对企业收到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的增值税,现行财会规定,应通过"补贴收入"会 ...查看


  • 销售收入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协调
  • 销售收入会计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协调 ------------------------------------------------------------------------------------------------------ ...查看


  • 增值税中运费如何抵扣进项税
  • 增值税中运费如何抵扣进项税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7-12-30 23:04:36 增值税是我国流转税中的第二大税种,涉及的税额大,税目多,在我国税收体制的立法和执法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税务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