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学习笔记

中级会计学习笔记

1、 如果把三大期间成本看作固定成本,那么,边际贡献与毛利有什么区别?边际贡献率与

毛利率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一般来说,边际贡献与毛利有什么区别?边际贡献率与毛利率有什么区别?《2014中级财管244页》

2、 边际贡献与毛利的区别:毛利是财务会计体系里的一个概念, 边际贡献是管理会计体系

里的一个概念. 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单位毛利=单价-单位产品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 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100﹪或=单位毛利/单价*100﹪, 边际贡献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额,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它们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销售成本在完全成本制度下, 包括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 而三大期间成本里, 则有一部分变动管理成本与变动销售成本. 它们有着不同的成本划分与归类, 也有着不同的目的使用. 毛利着重于财务会计体系里的毛利率分析, 边际贡献着重于管理会计体系里的量本利分析. 毛利率与产销量无关, 毛利(额) 与产销量是有关的, 边际贡献率与产销量无关, 边际贡献与产销量是有关的. 毛利率有成本毛利率与销售毛利率, 利润率有销售利润率与成本利润率. 而安全边际率乘以边际贡献率等于销售利润率, 这里的销售利润率其实是销售净利率. 毛利其实是与净利相对的.

3、 边际贡献与毛利的联系:如果在变动成本制度下(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或

者在产量成本制度下(也叫超变动成本制度, 意即产品成本里只有材料成本是真正的变动成本, 而人工制造费用都看作固定成本), 再把三大期间费费用也看作固定成本,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边际贡献与毛利其实是一样的. 它适用于商业企业. 这样, 量本利分析里的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它的利润就与财务会计体系里的净利润是一致的. 而它的毛利与边际贡献也是一样的. 它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单位毛利=单价-单位产品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如果单位产品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那么, 单位毛利=单位边际贡献. 毛利可看作是对三大期间成本的吸收与弥补, 边际贡献可看作是对固定成本的弥补, 如果把三期间成本看作固定成本, 产品成本看作变动成本, 毛利也就与边际贡献一样了. 这可以看作是理解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看作是记忆的一种方法, 由毛利来佐证边际贡献, 由边际贡献来佐证毛利, 相互印证, 相互记忆.

4、 2014财管251页:为什么综合边际贡献率=各产品所占比重*相应产品的边际贡献率之和,

与各产品边际贡献之和除以销售收入是一样的结果? 其推论过程是这样的:则A 产品销售收入为A, 边际贡献为A ’,B 产品销售收入为B, 边际贡献率为B ’,C 产品销售收入为C, 边际贡献为C ’,A+B+C=D,因为各产品边际贡献等于各产品销售收入乘以相应的边际贡献率, 所以, 则(A*A’+B*B’+C*C’)/D=(A/D*A’)+(B/D*B’)+(C/D*C’), 可见, ∑各产品所占比重*相应的边际贡献率与各产品边际贡献之和除以销销收入相等, 所以综合边际贡献率有两种算法.

5、 联合单位产品的数量就等于最小比例产品的数量, 例如A 产品200件,B 产品300件,C 产

品400件, 那么它们的销量比为1:1.5:2,则联合单位产品的数量就等于200件.

6、 多产品本量利分析的保本点分析之顺序法我刚开始是看不懂的, 不知道那个表格的固定

成本补偿额及累计损益怎么来的:其实, 是假设第一产品的数量是计划数的边际贡献, 也就是说它们的边际贡献已经被决定了, 它们的数量已设为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 如果边际贡献减去固定成本大于或等于零, 就说明保本点与其它产品无关, 如果小于零, 那么, 则看第二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是多少. 再接着补偿. 所以说, 它们的数量与边际贡献都是一定的, 而保本点则是变动的.2014财管250页说得较清楚: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各种产品销售顺序, 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整个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 直至全部由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完为止, 从而完成量本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常以事先掌握的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和销售收入计划数为前提, 并按照各种产品边际贡献率的高低来

确定各种产品的销售顺序. 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不同, 在确定补偿顺序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乐观的排列, 即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 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 先补偿, 边际贡献率低的产品后出售, 后补偿; 另一种是悲观的排列, 即假定各种产品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此外, 产品的销售顺序也可按照市场实际销路是否顺畅来确定, 但这种顺序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7、 2014财管P257页:关于敏感系数的几点推理不太理解. 第二, 关于敏感系数的大小.(1)

前提:由于“销售量×单价”大于“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结论) 所以单价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 为什么由前提(1)就推出结论(2)来了呢?. 在不亏损状态下, 前提(3)“销售量×单价”也大于固定成本,(4)所以单价的敏感系数一般应该是最大的. 第(3)点可不可以理解, 单价的敏感系数为正,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为负, 正数一般大于负数, 所以说单价的敏感系数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第

(4)点可以根据不等式的传递原则来说明, 但(3)点怎么就推出单价的敏感系数就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为什么说这个大于那个, 就可以推论出来呢? 第三, 在不亏损状态,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是不是说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为正, 其变动与利润变动同方向, 而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为负, 其变动与利润变动反方向, 所以说, 销售量的敏感系为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所以敏感系数最小的因素, 不是单位变动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这个也可以根据不等式的传递原则来知道.

8、 分配率=应分配费用总额/各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之和, 某费用归属对

象应分配的费用额=该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分配率, 用符号表示就是:设应分配费用总额为A, 各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为B,C,D „„, 设其和为A ’, 则某费用归属对象应分配的费用额为E=B×(A/A’), 同时E=A×(B/A’), 可见, 某费用归属对象应分配的费用额还等于应分配费用总额乘以该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占分配标准的数量之和的比重, 其分配的结果是一样的. 不过, 用分配率统一整齐划一一些.

9、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除固定制造费用外, 其余的都可用连环替代法.(1)标准用量*标准

价格(2)实际用量*标准价格(3)实际用量*实际价格,(2)减(1)为用量差异, 为(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3)减(2)为价格差异, 为(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可见都是实际(数量或价格) 减去标准(数量或价格), 价格差异乘以实际用量为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乘以标准价格为用量差异, 由于差异与产量有关系, 所以假设是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 这也是实际产量*单位用量标准. 其实也就是把用量折放成数量, 形成数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有点不同.2014财管P266页:由于固定制造费用相对固定, 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的差异会对单位产品所应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产生影响, 所以,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有其特殊性, 分为两差异分析法与三差异分析法.(1)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两差异分析法分为耗费差异与能量差异,(2)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能量差异=预算制造费用总额-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预算制造费用总额-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可见,(1)=(2)+(3),(3)还等于(预算产量-实际产量)*单位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三差异分析法则是把能量差异再分为产量差异与效率差异,(4)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5)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4)+(5)财管讲座还有一种记法:用座标记, 数量Q 代表模座标, 价格P 代表纵座标, 找出P 实际,P 标准,Q 实际,Q 标准, 四个点, 于是就有两个阴影部份, 一个是数量差异, 一个是价格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也有一种记忆方法, 先确定(1)固定制造费用实际金额(4)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再插进(2)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实际产

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这样(1)-(2)为耗费差异,(2)-(3)为产量差异,(3)-(4)为效率差异,(2)-(4)为能量差异.

10、 货币的时间价值:复利终值:F=P*[F/P,i,n],意即复利终值为本金乘以复利终值系

数. 复利现值P=F/[P/F,i,n],意即复利现值等于终值乘以复利现值系数. 一般来说, 已知本金求复利终值, 为已知条件乘以复利终值系数, 已知终值求复利现值, 为已知条件乘以复利现值系数. 可知,(1)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为逆运算(2)复利终值系数与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已知年金, 求年金终值, 为年金终值等于年金*年金终值系数, 已知年金, 求年金现值, 为年金现值等于年金*年金现值系数. 预付年金终值为期数相同的普通年金终值系数*(1+i),也为期数加1下的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再减1. 预什年金现值为期数相同的普通年金现值*(1+i),也为期数减1下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再加1. 其间的推理过程可参见财管的货币时间价值一章.

11、 插值法可类比于平行公理.

12、 2014财管135页: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

DOL=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其推理过程为:(1):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设EBIT1=M1-F0

EBIT0=M0-F0,则息税前利润变动率=(M1-M0)/(M0-F0) (2):销售量变动率, 销销量变动量=(M1-M0)/(P-V),基期销售量=M0/(P-V),销售量变动率=[(M1-M0)/(P-V)]/[M0/(P-V)]=(M1-M0)/M0,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M1-M0)/(M0-F0)]/[(M1-M0)/M0]=M0/(M0-F0),由此可得. 经营杠杆系数还等于1+基期固定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 经营杠杆系数还等于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 为什么?P137页, 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盈余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变动率/EBIT变动率, 还等于(其间的推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我推理, 分母有一个-D, 如果没有一个-D, 其实就是有一-D, 书中假设没有优先股股利, 所以D 为0, 就能推理出来, 看样子只能死记硬背下来了, 就像背回归分析的系数一样, 我对最小二乘法原理也是不知道的)DFL=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润总额=EBIT0/(EBIT0-I0),还等于DFL=1+基期利息/(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其推理过程是这样的:EBIT0/(EBIT0-IO)=(EBIT0-I0+I0)/(EBIT0-I0)=1+I0/(EBIT0-I0) ).财务杠杆乘数(或财务杠杆倒数) 有什么样的经济意义呢? 等于1-I0/EBIT0.,财务杠杠系数等于1加基期利润总额利息率, 而财务杠杆乘数等于1减去息税前利润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利息率就等于利息保障倍数的倒数. 财务杠杆系数与利息保障倍数成反向变动, 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 书中其实就是假设没有优先股股利(我国没有优先股) 的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其实, 讲座还有一种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经营杠杆的推理过程:基期:EBIT=(P-V)*Q-F,预计,EBIT1=(P-V)*Q1-F,(1)⊿EBIT=(P-V)⊿Q,(2)DOL=(⊿EBIT/EBIT)/(⊿Q/Q),把(1)式代入(2)式,DOL=[(P-V)⊿Q/EBIT]/(⊿Q/Q)=(P-V)Q/EBIT=M/EBIT=M/(M-F),财务杠杆系数, 基期EPS=[(EBIT-I)*(1-T)-D]/N,预计EPS1=[(EBIT1-I)*(1-T)-D]/N,预计减基期得(1)⊿EPS=[⊿EBIT*(1-T)]/N,(2)定义公式(2)DFL=(⊿EPS/EPS)/(⊿EBIT/EBIT),把(1)代入定义公式(2)={[⊿EBIT(1-T)/N]/EPS}/(⊿EBIT/EBIT)=[EBIT(1-T)/N]/EPS=[EBIT(1-T)/N]/{[(EBIT-I)(1-T)-D]/N}=EBIT/{EBIT-I-[D/(1-T)]},假设优先股股利为0, 就得出计算公式. 其实讲座还提供了一种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的计算公式的组合, 就是利润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如:销售收入P ×Q 减去变动成本V ×Q 得(1)边际贡献M, 边际贡献M 减固定成本F, 得(2)息税前利润EBIT, 息税前利润减利息I, 得(3)税前利润(EBIT-I),其中经营杠杆系数为DOL=(1)/(2)=M/(M-F),财务杠杆系数DFL=(2)/(3)=EBIT/(EBIT-I),总杠杆系数为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

数乘积, 也就是DTL=(1)/(3)=M/(M-F-I),这样便于理解, 形式上也好记.

13、 回归直线方程系数记忆方法可以参照网上的一个方法:X代表女性,Y 代表男性. 西

格玛代表房子等等记忆. 有两种记忆方法, 选取我认为简单的这种“正常人”记忆公式吧. 再记住联立方程组就可以了, 可以相互验算.

14、 现金预算表里全年的期初现金余额就是一季度的期初现金余额, 它并不等于四个季

度的期初现金余额之和, 可供使用现金也并不等于四个季度的可供使用现金之和, 所以全年的可供使用现金=年初期初现金余额+全年的现金收入(为四个季度的现金收入之和), 而不能加总, 如果把四个季度的可供使用现金加总, 就意味着算重了. 而全年的年末现金余额就等于第四季度的期末现金余额, 而不是四个季度加总. 如果, 全年的可供使用现金等于四个季度可供使用现金之和, 那么, 年末现金余额也就等于四个季度的期末余额加总, 而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就意味着把时点指标看成期间指标了. 作预算时一定要注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有时候是不能用各季度相加的. 混合指标也是不能用各个季度相加的, 例如, 材料需求量, 它每个月为期末需求量(时点指标) 加生产需求量, 所以, 到年的时候就不能相加了, 算年的时候最好加年末的, 而年末就是第四季度末, 年初就是第一季度初.

15、 2014中级财管101页, 为什么租金摊销表里最后的余额为残值? 它与每年的租金(按

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 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6、 2014年中级财管121页的计算题我也看不懂.

17、 2014年中级财管130页, 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率, 税后资本成本率的分子为什么要

用利息乘以(1-所得得税税率), 它们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 所得税税率对折旧, 营运资本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它们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

18、 2014年中级财管131页, 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率的贴现模式?132页, 普通股的资本

成本率的股利增长模型? 为什么等于第一期的股利除以筹资总额再加股利年增长率?

19、 边际资本成本等于个别资本成本率乘以目标资本结构比率?134页

20、 为什么:营业现金净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P154页

考虑所得税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 营业现金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或=税后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或=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21、 有些结果是可以通过数学公理或数学原理推理出来的, 例如内插法(根据平行公理

或相似三角形), 或现金的最佳持有量或存货最佳持有量(根据当且仅当A=B时,A+B≧2AB^0.5,有最小值), 而有些只是说明了一些现象, 至于为什么可能说不清楚, 也理解不了的. 只需知道该种现象就可以了, 例如P157页, 计算净现值时, 要按预定的贴现率对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和原始投资额进行贴现. 预定贴现率是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净现值为正, 方案可行, 说明方案的实际报酬率高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净现值为负, 方案不可取, 说明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低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净现值为0, 方案也可取, 说明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等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这样可以把实际报酬率看作内含报酬率, 所要求的报酬率看作预定贴现率或折现率,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或者说有这样的一些现象,NPV(净现值)>0,PVI(现值指数)>1,IRR(内含报酬率或实际投资报酬率)>预定帖现率(或折现率),NPV=0,PVI=1,IRR=预期贴现率,NPV

22、 年金成本? 为什么(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贴现率,2014年中级财管P172

页其推论过程为:年资金成本=∑各项目现金流出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复利现值系数+∑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残值收入*(1-复利现值系数)+ ∑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年金现值系数+残值收入*(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因为(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1-(1+i)^(-n)]/{[1-(1+i)^(-n)]/i}=I,所以, 年资金成本=(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年金现值系数+残值收入*贴现率+∑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23、 2014中级财管P185页, 固定增长模式股票估价模式Vs=D1/(Rs-g),这个推理涉及复

杂的数学, 所以需要将它记住.

24、 170页, 为什么新设备垫支营运资金为11000-1000=1000元, 要用差额呢? 书中171

页, 有此答案, 说:新设备购入后需要垫支营运资金11000元, 但同时收回旧设备原来垫支的营运资金10000元, 因此净投入1000元. 旧设备之所以没有垫支营运资金的现金流出, 是因为以前早就付了.

25、 171页B 方案的计算好像有错误? 算出来应该是5226.71万元, 年金终值系数是

13.233,420/13.233=31.74万元,31.74/0.14=226.71,而书中是10年的年金终值系数19.337

26、 175页? 看不懂.

27、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

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收入净额, 还=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收入净额/计算期天数), 计算期天数/销售收入净额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但销售收入/计算期天数却是平均日销售额.

28、 为什么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C/2)*K,为什么要除以2, 表示平均现金持有量吗? 现

金余额的确定有三种模型, 其中存货模型的原理与存货管理的经济订贷量模型是一样的.(1)式:TC(Q)=K×(D/Q)+(Q/2)×Kc, 式中:TC(Q)表示每期存货的相关总成本,D 表示每期对存货的总需求,Q 表示每次订货批量,K 表示每次订货费用,Kc 表示每期单位存货储存费率, 当且仅当K ×(D/Q)=(Q/2)×Kc, 由此可推论出Q=根号下2KD/Kc或等于(2KD/Kc)^0.5,这就是经济订货量EOQ, 把Q=根号下2KD/kc代入(1)式中, 可得TC(Q)=根号下2KDKc/2+根号下2KDKc/2,注意, 不能根号下相加, 根号下相加就会出错, 变成根号下4KDKc/2,就成了根号下KDKc 了, 实际可得TC(Q)=根号下2KDKc, 这就是经济订货量下的最优相关总成本. 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型与它是一样, 只不过表示符号不一样, 以及经济意义不一样, 例如它用T 表示现金需求量, 与D 相对应,D 表示每期对存货的总需求,(不过要注意, 现金需求量就是金额, 而存货的总需求为数量单位, 为件或别的单位) 它用C 表示现金持有量, 与Q 相对应,Q 表示每次订货批量,F 表示交易成本, 与K 相对应,K 表示每次订货费用, 用K 表示机会成本, 与Kc 相对应,Kc 表示每期单位存货储存费率. 也就是说, 可以理解将存货的储存成本(储存变动成本) 看作机会成本, 而将订货成本(订货变动成本) 看作交易成本. 当且仅当两者相等时就最小的相关总成本及最优的持有量或订货批量.

29、 234页, 算10000元的利息与算剩余的金额的利息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样的, 净收益

都是30天付款最划算.

30、 224页, 经济订货模型的扩展: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 在形式上多乘了

(1-d/p),TC(Q)=(D/Q)*K+(1/2)*[(Q-(Q/P)*d)*Kc=(D/Q)*K+(Q/2)*(1-d/p)*Kc,当且仅当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相等时, 有最小成本与最优订货量, 最佳订货量EOQ=根号下2DK/[Kc*(1-d/p)]=根号下(2DK/Kc)*[p/(p-d)],最小成本TCQ=根号下

2DKKc(1-d/p),所以, 只是在形式上扩展了(1-d/p),最佳订货量EOQ 多除了(1-d/p),最小成本多乘以(1-d/p),其中d 代表每日耗用量,p 代表每日送货量.

31、 移动平均法?

32、 用回归直线预测法求解a 与b 时, 必须注意自变量X 与因变量Y 是什么, 需看清题意,

与给出的条件, 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变量与因变量搞反了.

33、 资金需求量的销售百分比法的原理搞不懂? 资金需求量=增加的流动资产-增加的流

动负债 外部融资需求量=资金需求量-留存收益量, 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经营性资产-增加的经营性负债-留存收益, 注意调整非敏感性资产, 这些原理据说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 负债又分为敏感性(经营性负债) 与筹资性负债得来的.

34、 2014年中级财管339页, 有错, 资本积累率=6.77﹪, 而不是9.03﹪,333页, 流动资

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而不是乘以.

35、 为什么没有总资产毛利率?

36、 思维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组合, 同样的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 就会有不同的

思维结论, 这同化学现象, 例如同样是碳原子, 由于结构不同, 会有石墨与金刚石的差别. 又如财务管理算融资租赁的租金, 如果残值归出租人, 分母要用设备价值减去残值, 分子为年金现值系数, 如果残值归承租人, 分母则直接用设备价值, 刚开始我不理解, 是不是说反了, 后来回忆到讲座说应该站在出租人的角度来算租金, 才明白. 如果站在承租人(企业) 的角度, 则的确说反了.

37、 股利估价模型是有一些假定条件的, 除了书上的一些假设条件外, 如固定增长模型,

用Vs=D1/(Rs-g),它是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出来的, 等比为(1+g)/(1+Rs)而这个公式要求等比的绝对值小于1, 所以, 一般来说, 固定增长率要小于必要报酬率, 所以, 绝对值才小于1, 如果固定增长率大于必要报酬率, 这个公式就不适用. 不过, 一般来说, 固定增长率会小于必要报酬率, 这样公式才适用.

38、 购买新设备无需考虑旧设备的变现价值的流量, 但需考虑收回旧设备垫支的营运资

金. 所以, 初始投资额没有可抵减的, 而垫支的营运资金有抵减的.

39、 有时候只用一种记忆方法记住就可以了, 多一种记忆方法反而多一种负担, 除非是

另外一种理解方法, 因为有时候是靠图像记忆的. 不知道为什么用了讲座的记忆方法后就把自己的方法忘却了, 可能自己的不好记吧. 自己的可能属于死记硬背之类的吧.

40、 财管辅导书投资管理第10节最后一题NPV 应该是错的, 但不知为什么算出来的投资

收益率却又是对的. 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

41、 做题目一定要仔细小心, 不要想当然. 一定要看清题目的条件与要求, 不要想当然的

做题, 要仔细审题.

中级会计学习笔记

1、 如果把三大期间成本看作固定成本,那么,边际贡献与毛利有什么区别?边际贡献率与

毛利率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一般来说,边际贡献与毛利有什么区别?边际贡献率与毛利率有什么区别?《2014中级财管244页》

2、 边际贡献与毛利的区别:毛利是财务会计体系里的一个概念, 边际贡献是管理会计体系

里的一个概念. 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单位毛利=单价-单位产品成本(或单位制造成本), 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100﹪或=单位毛利/单价*100﹪, 边际贡献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额,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它们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销售成本在完全成本制度下, 包括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 而三大期间成本里, 则有一部分变动管理成本与变动销售成本. 它们有着不同的成本划分与归类, 也有着不同的目的使用. 毛利着重于财务会计体系里的毛利率分析, 边际贡献着重于管理会计体系里的量本利分析. 毛利率与产销量无关, 毛利(额) 与产销量是有关的, 边际贡献率与产销量无关, 边际贡献与产销量是有关的. 毛利率有成本毛利率与销售毛利率, 利润率有销售利润率与成本利润率. 而安全边际率乘以边际贡献率等于销售利润率, 这里的销售利润率其实是销售净利率. 毛利其实是与净利相对的.

3、 边际贡献与毛利的联系:如果在变动成本制度下(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或

者在产量成本制度下(也叫超变动成本制度, 意即产品成本里只有材料成本是真正的变动成本, 而人工制造费用都看作固定成本), 再把三大期间费费用也看作固定成本,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边际贡献与毛利其实是一样的. 它适用于商业企业. 这样, 量本利分析里的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它的利润就与财务会计体系里的净利润是一致的. 而它的毛利与边际贡献也是一样的. 它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单位毛利=单价-单位产品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如果单位产品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那么, 单位毛利=单位边际贡献. 毛利可看作是对三大期间成本的吸收与弥补, 边际贡献可看作是对固定成本的弥补, 如果把三期间成本看作固定成本, 产品成本看作变动成本, 毛利也就与边际贡献一样了. 这可以看作是理解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看作是记忆的一种方法, 由毛利来佐证边际贡献, 由边际贡献来佐证毛利, 相互印证, 相互记忆.

4、 2014财管251页:为什么综合边际贡献率=各产品所占比重*相应产品的边际贡献率之和,

与各产品边际贡献之和除以销售收入是一样的结果? 其推论过程是这样的:则A 产品销售收入为A, 边际贡献为A ’,B 产品销售收入为B, 边际贡献率为B ’,C 产品销售收入为C, 边际贡献为C ’,A+B+C=D,因为各产品边际贡献等于各产品销售收入乘以相应的边际贡献率, 所以, 则(A*A’+B*B’+C*C’)/D=(A/D*A’)+(B/D*B’)+(C/D*C’), 可见, ∑各产品所占比重*相应的边际贡献率与各产品边际贡献之和除以销销收入相等, 所以综合边际贡献率有两种算法.

5、 联合单位产品的数量就等于最小比例产品的数量, 例如A 产品200件,B 产品300件,C 产

品400件, 那么它们的销量比为1:1.5:2,则联合单位产品的数量就等于200件.

6、 多产品本量利分析的保本点分析之顺序法我刚开始是看不懂的, 不知道那个表格的固定

成本补偿额及累计损益怎么来的:其实, 是假设第一产品的数量是计划数的边际贡献, 也就是说它们的边际贡献已经被决定了, 它们的数量已设为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 如果边际贡献减去固定成本大于或等于零, 就说明保本点与其它产品无关, 如果小于零, 那么, 则看第二种产品的边际贡献是多少. 再接着补偿. 所以说, 它们的数量与边际贡献都是一定的, 而保本点则是变动的.2014财管250页说得较清楚:顺序法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各种产品销售顺序, 依次用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整个企业的全部固定成本, 直至全部由产品的边际贡献补偿完为止, 从而完成量本利分析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常以事先掌握的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和销售收入计划数为前提, 并按照各种产品边际贡献率的高低来

确定各种产品的销售顺序. 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不同, 在确定补偿顺序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乐观的排列, 即按照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列, 边际贡献率高的产品先销售, 先补偿, 边际贡献率低的产品后出售, 后补偿; 另一种是悲观的排列, 即假定各种产品销售顺序与乐观排列相反. 此外, 产品的销售顺序也可按照市场实际销路是否顺畅来确定, 但这种顺序的确定缺乏统一的标准,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7、 2014财管P257页:关于敏感系数的几点推理不太理解. 第二, 关于敏感系数的大小.(1)

前提:由于“销售量×单价”大于“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结论) 所以单价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 为什么由前提(1)就推出结论(2)来了呢?. 在不亏损状态下, 前提(3)“销售量×单价”也大于固定成本,(4)所以单价的敏感系数一般应该是最大的. 第(3)点可不可以理解, 单价的敏感系数为正, 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为负, 正数一般大于负数, 所以说单价的敏感系数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第

(4)点可以根据不等式的传递原则来说明, 但(3)点怎么就推出单价的敏感系数就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为什么说这个大于那个, 就可以推论出来呢? 第三, 在不亏损状态, 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一定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是不是说销售量的敏感系数为正, 其变动与利润变动同方向, 而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为负, 其变动与利润变动反方向, 所以说, 销售量的敏感系为大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呢. 所以敏感系数最小的因素, 不是单位变动成本就是固定成本, 这个也可以根据不等式的传递原则来知道.

8、 分配率=应分配费用总额/各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之和, 某费用归属对

象应分配的费用额=该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分配率, 用符号表示就是:设应分配费用总额为A, 各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为B,C,D „„, 设其和为A ’, 则某费用归属对象应分配的费用额为E=B×(A/A’), 同时E=A×(B/A’), 可见, 某费用归属对象应分配的费用额还等于应分配费用总额乘以该费用归属对象所具有的分配标准的数量占分配标准的数量之和的比重, 其分配的结果是一样的. 不过, 用分配率统一整齐划一一些.

9、 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除固定制造费用外, 其余的都可用连环替代法.(1)标准用量*标准

价格(2)实际用量*标准价格(3)实际用量*实际价格,(2)减(1)为用量差异, 为(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3)减(2)为价格差异, 为(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用量. 可见都是实际(数量或价格) 减去标准(数量或价格), 价格差异乘以实际用量为价格差异, 用量差异乘以标准价格为用量差异, 由于差异与产量有关系, 所以假设是实际产量下标准用量, 这也是实际产量*单位用量标准. 其实也就是把用量折放成数量, 形成数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有点不同.2014财管P266页:由于固定制造费用相对固定, 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的差异会对单位产品所应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产生影响, 所以,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有其特殊性, 分为两差异分析法与三差异分析法.(1)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两差异分析法分为耗费差异与能量差异,(2)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制造费用=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能量差异=预算制造费用总额-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预算制造费用总额-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可见,(1)=(2)+(3),(3)还等于(预算产量-实际产量)*单位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三差异分析法则是把能量差异再分为产量差异与效率差异,(4)产量差异=(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5)效率差异=(实际产量下实际工时-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4)+(5)财管讲座还有一种记法:用座标记, 数量Q 代表模座标, 价格P 代表纵座标, 找出P 实际,P 标准,Q 实际,Q 标准, 四个点, 于是就有两个阴影部份, 一个是数量差异, 一个是价格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也有一种记忆方法, 先确定(1)固定制造费用实际金额(4)实际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再插进(2)预算产量下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3)实际产

量下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这样(1)-(2)为耗费差异,(2)-(3)为产量差异,(3)-(4)为效率差异,(2)-(4)为能量差异.

10、 货币的时间价值:复利终值:F=P*[F/P,i,n],意即复利终值为本金乘以复利终值系

数. 复利现值P=F/[P/F,i,n],意即复利现值等于终值乘以复利现值系数. 一般来说, 已知本金求复利终值, 为已知条件乘以复利终值系数, 已知终值求复利现值, 为已知条件乘以复利现值系数. 可知,(1)复利终值与复利现值为逆运算(2)复利终值系数与复利现值系数互为倒数. 已知年金, 求年金终值, 为年金终值等于年金*年金终值系数, 已知年金, 求年金现值, 为年金现值等于年金*年金现值系数. 预付年金终值为期数相同的普通年金终值系数*(1+i),也为期数加1下的普通年金终值系数再减1. 预什年金现值为期数相同的普通年金现值*(1+i),也为期数减1下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再加1. 其间的推理过程可参见财管的货币时间价值一章.

11、 插值法可类比于平行公理.

12、 2014财管135页: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

DOL=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其推理过程为:(1):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设EBIT1=M1-F0

EBIT0=M0-F0,则息税前利润变动率=(M1-M0)/(M0-F0) (2):销售量变动率, 销销量变动量=(M1-M0)/(P-V),基期销售量=M0/(P-V),销售量变动率=[(M1-M0)/(P-V)]/[M0/(P-V)]=(M1-M0)/M0,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销售量变动率=[(M1-M0)/(M0-F0)]/[(M1-M0)/M0]=M0/(M0-F0),由此可得. 经营杠杆系数还等于1+基期固定成本/基期息税前利润. 经营杠杆系数还等于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 为什么?P137页, 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盈余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变动率/EBIT变动率, 还等于(其间的推理过程是什么样的? 我推理, 分母有一个-D, 如果没有一个-D, 其实就是有一-D, 书中假设没有优先股股利, 所以D 为0, 就能推理出来, 看样子只能死记硬背下来了, 就像背回归分析的系数一样, 我对最小二乘法原理也是不知道的)DFL=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润总额=EBIT0/(EBIT0-I0),还等于DFL=1+基期利息/(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其推理过程是这样的:EBIT0/(EBIT0-IO)=(EBIT0-I0+I0)/(EBIT0-I0)=1+I0/(EBIT0-I0) ).财务杠杆乘数(或财务杠杆倒数) 有什么样的经济意义呢? 等于1-I0/EBIT0.,财务杠杠系数等于1加基期利润总额利息率, 而财务杠杆乘数等于1减去息税前利润利息率. 息税前利润利息率就等于利息保障倍数的倒数. 财务杠杆系数与利息保障倍数成反向变动, 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了财务风险的大小. 书中其实就是假设没有优先股股利(我国没有优先股) 的情况下的计算公式. 其实, 讲座还有一种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经营杠杆的推理过程:基期:EBIT=(P-V)*Q-F,预计,EBIT1=(P-V)*Q1-F,(1)⊿EBIT=(P-V)⊿Q,(2)DOL=(⊿EBIT/EBIT)/(⊿Q/Q),把(1)式代入(2)式,DOL=[(P-V)⊿Q/EBIT]/(⊿Q/Q)=(P-V)Q/EBIT=M/EBIT=M/(M-F),财务杠杆系数, 基期EPS=[(EBIT-I)*(1-T)-D]/N,预计EPS1=[(EBIT1-I)*(1-T)-D]/N,预计减基期得(1)⊿EPS=[⊿EBIT*(1-T)]/N,(2)定义公式(2)DFL=(⊿EPS/EPS)/(⊿EBIT/EBIT),把(1)代入定义公式(2)={[⊿EBIT(1-T)/N]/EPS}/(⊿EBIT/EBIT)=[EBIT(1-T)/N]/EPS=[EBIT(1-T)/N]/{[(EBIT-I)(1-T)-D]/N}=EBIT/{EBIT-I-[D/(1-T)]},假设优先股股利为0, 就得出计算公式. 其实讲座还提供了一种便于理解也便于记忆的计算公式的组合, 就是利润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如:销售收入P ×Q 减去变动成本V ×Q 得(1)边际贡献M, 边际贡献M 减固定成本F, 得(2)息税前利润EBIT, 息税前利润减利息I, 得(3)税前利润(EBIT-I),其中经营杠杆系数为DOL=(1)/(2)=M/(M-F),财务杠杆系数DFL=(2)/(3)=EBIT/(EBIT-I),总杠杆系数为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

数乘积, 也就是DTL=(1)/(3)=M/(M-F-I),这样便于理解, 形式上也好记.

13、 回归直线方程系数记忆方法可以参照网上的一个方法:X代表女性,Y 代表男性. 西

格玛代表房子等等记忆. 有两种记忆方法, 选取我认为简单的这种“正常人”记忆公式吧. 再记住联立方程组就可以了, 可以相互验算.

14、 现金预算表里全年的期初现金余额就是一季度的期初现金余额, 它并不等于四个季

度的期初现金余额之和, 可供使用现金也并不等于四个季度的可供使用现金之和, 所以全年的可供使用现金=年初期初现金余额+全年的现金收入(为四个季度的现金收入之和), 而不能加总, 如果把四个季度的可供使用现金加总, 就意味着算重了. 而全年的年末现金余额就等于第四季度的期末现金余额, 而不是四个季度加总. 如果, 全年的可供使用现金等于四个季度可供使用现金之和, 那么, 年末现金余额也就等于四个季度的期末余额加总, 而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就意味着把时点指标看成期间指标了. 作预算时一定要注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有时候是不能用各季度相加的. 混合指标也是不能用各个季度相加的, 例如, 材料需求量, 它每个月为期末需求量(时点指标) 加生产需求量, 所以, 到年的时候就不能相加了, 算年的时候最好加年末的, 而年末就是第四季度末, 年初就是第一季度初.

15、 2014中级财管101页, 为什么租金摊销表里最后的余额为残值? 它与每年的租金(按

一定方法计算出来的) 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6、 2014年中级财管121页的计算题我也看不懂.

17、 2014年中级财管130页, 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率, 税后资本成本率的分子为什么要

用利息乘以(1-所得得税税率), 它们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 所得税税率对折旧, 营运资本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它们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与内在逻辑?

18、 2014年中级财管131页, 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率的贴现模式?132页, 普通股的资本

成本率的股利增长模型? 为什么等于第一期的股利除以筹资总额再加股利年增长率?

19、 边际资本成本等于个别资本成本率乘以目标资本结构比率?134页

20、 为什么:营业现金净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P154页

考虑所得税对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 营业现金流量(NCF)=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或=税后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或=收入×(1-所得税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税率)+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21、 有些结果是可以通过数学公理或数学原理推理出来的, 例如内插法(根据平行公理

或相似三角形), 或现金的最佳持有量或存货最佳持有量(根据当且仅当A=B时,A+B≧2AB^0.5,有最小值), 而有些只是说明了一些现象, 至于为什么可能说不清楚, 也理解不了的. 只需知道该种现象就可以了, 例如P157页, 计算净现值时, 要按预定的贴现率对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和原始投资额进行贴现. 预定贴现率是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报酬率. 净现值为正, 方案可行, 说明方案的实际报酬率高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净现值为负, 方案不可取, 说明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低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净现值为0, 方案也可取, 说明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等于所要求的报酬率. 这样可以把实际报酬率看作内含报酬率, 所要求的报酬率看作预定贴现率或折现率,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或者说有这样的一些现象,NPV(净现值)>0,PVI(现值指数)>1,IRR(内含报酬率或实际投资报酬率)>预定帖现率(或折现率),NPV=0,PVI=1,IRR=预期贴现率,NPV

22、 年金成本? 为什么(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贴现率,2014年中级财管P172

页其推论过程为:年资金成本=∑各项目现金流出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复利现值系数+∑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残值收入*(1-复利现值系数)+ ∑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年金现值系数+残值收入*(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因为(1-复利现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1-(1+i)^(-n)]/{[1-(1+i)^(-n)]/i}=I,所以, 年资金成本=(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年金现值系数+残值收入*贴现率+∑年营运成本现值/年金现值系数

23、 2014中级财管P185页, 固定增长模式股票估价模式Vs=D1/(Rs-g),这个推理涉及复

杂的数学, 所以需要将它记住.

24、 170页, 为什么新设备垫支营运资金为11000-1000=1000元, 要用差额呢? 书中171

页, 有此答案, 说:新设备购入后需要垫支营运资金11000元, 但同时收回旧设备原来垫支的营运资金10000元, 因此净投入1000元. 旧设备之所以没有垫支营运资金的现金流出, 是因为以前早就付了.

25、 171页B 方案的计算好像有错误? 算出来应该是5226.71万元, 年金终值系数是

13.233,420/13.233=31.74万元,31.74/0.14=226.71,而书中是10年的年金终值系数19.337

26、 175页? 看不懂.

27、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

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计算期天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收入净额, 还=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收入净额/计算期天数), 计算期天数/销售收入净额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但销售收入/计算期天数却是平均日销售额.

28、 为什么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C/2)*K,为什么要除以2, 表示平均现金持有量吗? 现

金余额的确定有三种模型, 其中存货模型的原理与存货管理的经济订贷量模型是一样的.(1)式:TC(Q)=K×(D/Q)+(Q/2)×Kc, 式中:TC(Q)表示每期存货的相关总成本,D 表示每期对存货的总需求,Q 表示每次订货批量,K 表示每次订货费用,Kc 表示每期单位存货储存费率, 当且仅当K ×(D/Q)=(Q/2)×Kc, 由此可推论出Q=根号下2KD/Kc或等于(2KD/Kc)^0.5,这就是经济订货量EOQ, 把Q=根号下2KD/kc代入(1)式中, 可得TC(Q)=根号下2KDKc/2+根号下2KDKc/2,注意, 不能根号下相加, 根号下相加就会出错, 变成根号下4KDKc/2,就成了根号下KDKc 了, 实际可得TC(Q)=根号下2KDKc, 这就是经济订货量下的最优相关总成本. 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型与它是一样, 只不过表示符号不一样, 以及经济意义不一样, 例如它用T 表示现金需求量, 与D 相对应,D 表示每期对存货的总需求,(不过要注意, 现金需求量就是金额, 而存货的总需求为数量单位, 为件或别的单位) 它用C 表示现金持有量, 与Q 相对应,Q 表示每次订货批量,F 表示交易成本, 与K 相对应,K 表示每次订货费用, 用K 表示机会成本, 与Kc 相对应,Kc 表示每期单位存货储存费率. 也就是说, 可以理解将存货的储存成本(储存变动成本) 看作机会成本, 而将订货成本(订货变动成本) 看作交易成本. 当且仅当两者相等时就最小的相关总成本及最优的持有量或订货批量.

29、 234页, 算10000元的利息与算剩余的金额的利息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一样的, 净收益

都是30天付款最划算.

30、 224页, 经济订货模型的扩展: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模型, 在形式上多乘了

(1-d/p),TC(Q)=(D/Q)*K+(1/2)*[(Q-(Q/P)*d)*Kc=(D/Q)*K+(Q/2)*(1-d/p)*Kc,当且仅当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相等时, 有最小成本与最优订货量, 最佳订货量EOQ=根号下2DK/[Kc*(1-d/p)]=根号下(2DK/Kc)*[p/(p-d)],最小成本TCQ=根号下

2DKKc(1-d/p),所以, 只是在形式上扩展了(1-d/p),最佳订货量EOQ 多除了(1-d/p),最小成本多乘以(1-d/p),其中d 代表每日耗用量,p 代表每日送货量.

31、 移动平均法?

32、 用回归直线预测法求解a 与b 时, 必须注意自变量X 与因变量Y 是什么, 需看清题意,

与给出的条件, 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变量与因变量搞反了.

33、 资金需求量的销售百分比法的原理搞不懂? 资金需求量=增加的流动资产-增加的流

动负债 外部融资需求量=资金需求量-留存收益量, 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经营性资产-增加的经营性负债-留存收益, 注意调整非敏感性资产, 这些原理据说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 负债又分为敏感性(经营性负债) 与筹资性负债得来的.

34、 2014年中级财管339页, 有错, 资本积累率=6.77﹪, 而不是9.03﹪,333页, 流动资

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而不是乘以.

35、 为什么没有总资产毛利率?

36、 思维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信息进行组合, 同样的信息进行不同的组合, 就会有不同的

思维结论, 这同化学现象, 例如同样是碳原子, 由于结构不同, 会有石墨与金刚石的差别. 又如财务管理算融资租赁的租金, 如果残值归出租人, 分母要用设备价值减去残值, 分子为年金现值系数, 如果残值归承租人, 分母则直接用设备价值, 刚开始我不理解, 是不是说反了, 后来回忆到讲座说应该站在出租人的角度来算租金, 才明白. 如果站在承租人(企业) 的角度, 则的确说反了.

37、 股利估价模型是有一些假定条件的, 除了书上的一些假设条件外, 如固定增长模型,

用Vs=D1/(Rs-g),它是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出来的, 等比为(1+g)/(1+Rs)而这个公式要求等比的绝对值小于1, 所以, 一般来说, 固定增长率要小于必要报酬率, 所以, 绝对值才小于1, 如果固定增长率大于必要报酬率, 这个公式就不适用. 不过, 一般来说, 固定增长率会小于必要报酬率, 这样公式才适用.

38、 购买新设备无需考虑旧设备的变现价值的流量, 但需考虑收回旧设备垫支的营运资

金. 所以, 初始投资额没有可抵减的, 而垫支的营运资金有抵减的.

39、 有时候只用一种记忆方法记住就可以了, 多一种记忆方法反而多一种负担, 除非是

另外一种理解方法, 因为有时候是靠图像记忆的. 不知道为什么用了讲座的记忆方法后就把自己的方法忘却了, 可能自己的不好记吧. 自己的可能属于死记硬背之类的吧.

40、 财管辅导书投资管理第10节最后一题NPV 应该是错的, 但不知为什么算出来的投资

收益率却又是对的. 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

41、 做题目一定要仔细小心, 不要想当然. 一定要看清题目的条件与要求, 不要想当然的

做题, 要仔细审题.


相关文章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笔记(密)9
  • 北京点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lekaowang.cn 会计分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 会计基本职能: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监督职能 会计对象:资金的投入.资金的 ...查看


  • |中级会计2017中级会计实务笔记第二十一章 事业单位会计(2)
  • 第二十一章 事业单位会计 一.净资产的分类 按照是否受到限制,净资产分为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 二.限定性净资产的核算 1.期末结转限定性收入 借:捐赠收入--限定性收入 贷:限定性净资产 2.限定性净资产的重分类 借:限定性净资产 ...查看


  • 中级会计丨2017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笔记第一章 总论
  • 第一章  总论 综述 财务管理,简单说,是学模型的,通俗讲,是学公式的.教材中表格及图表实际上也大多是内含公式的,当然还有其他. 背还是理解:背容易记不住,用不对.而理解了其核心,如公式怎么来的,有什么易混淆处等,练几遍,自然会了.当然,本 ...查看


  • 中国石油大学MPAcc初复试复习规划
  • 中国石油大学MPAcc初复试复习规划 一.初试会计硕士复习规划 1.一阶基础(3-6月) 该阶段是考研的基础,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更为重要.这个阶段除了要先了解往年各院校的指定参考书目或推荐参考书外,还要对院校专业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掌握 ...查看


  • 会计师从业资格-中级会计师报考指南
  •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简介 考试简介 了解考试(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 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查看


  • 经济师考试心得
  • 我很幸运,一次就通过了经济师的考试.回想整个复习和经历考试的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大家共享. 首先,复习准备这个考试是要作好吃苦的精神准备的.回想这个复习过程,可以算是"艰苦卓绝".不是因为考试很难,而是因为上班这么多年 ...查看


  • 法律硕士联考考研备考常见问题解答
  • 法律硕士备考常见问题解答 1.法律硕士的报考条件和报考时间 一.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和法律硕士(法学)联考的人员,须符合下列共同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 ...查看


  • 大学期间各类必考证书
  •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问题汇总 一.会计从业资格证 (一)报考条件 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 (二)报名时间和地点: 一年安排多次考试(各省自己定),到当地财政局报名. (三)考试科目: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查看


  • 函授金融自我鉴定
  • 自我鉴定 回顾这几年走的自学考试之路,是艰辛的,几年来,总在工作下班之余,看书学习,为考试做准备,觉得很辛苦,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知道,自学考试除了考研一名考生的专业能力之外,也是对考生毅力和恒心的一个考验.我是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