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翻译

下册:P401 P45 P225

原文:

1、谕纪泽纪鸿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毋贪琐物而花途费。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置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著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馀,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早岁久宦京师,于教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稗益于诸弟。余兄弟妹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叔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候、沅甫两叔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附忮求诗二首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手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已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已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已无好闻望,忌入文名著。已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

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由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春灾汝躬,轻如减汝诈。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团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太。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擦。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右不求)

点评:这篇家书是曾国藩前赴天津查办天津教案时写的。天津教案是自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王朝签定《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地痞、恶棍入教,因强占民地,拐骗人口等事激起民愤。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教会所办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焚毁法领事署及法、英、美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逞威。清王朝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天津查办。

其实曾国藩写这个家书已经当遗书来写了,此去天津也许不会活着回来。信中提到自己很感激老九对家族的贡献。还提到自己的文学文件不要刊登出来,只供子孙浏览,可是他也知道这无法实现,所以自己的诗歌,杂著甚至日记都抱着会刊登出来的心态完成,里面没有任何的关于私人或是国家机密的事。后来也是他的子孙后代没有遵循他的遗嘱还是把他们都公布于世,这对我国的文学研究也做了一大贡献。

原文:

2、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沅弟左右:

专人至,接来信,城池未克,而遽索犒赏之古文,未免揭盖太早。湖南主考放王昉、胡家玉。毛公之奏停,系听胡恕堂言浙江之失,由先年借办江南乡试,招引奸细大城云云。兹将毛信抄寄一阅。虽不免士子之讥议,而为慎守省城起见,毛固不失为贤者耳。润公专人守候,余因作《箴言书院记》,勉强交卷,文不称意,抄寄弟阅。四伪王究由宿松至怀、桐否?查明见告。日内闻池州之贼已退,不知确否?即问近好。

再,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惬。

公牍中须有一事实册,将生平履历,某年中举中进士,某年升官降官,某年得罪,某年昭雪,及生平所著书名,与列祖褒赞其学问品行之语,一一胪列,不作影响约略之词,乃合定例。望溪两次获罪,一为戴名世《南山集》序入刑部狱,一为其族人方某(忘其名)挂名逆案,将方氏通族编入旗籍,雍正间始准赦宥,免隶旗籍,望溪文中所云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今欲请从祀孔庙,须将两案历奉谕旨一一查出,尤须将国史本传查出,恐有严旨碍眼者,易于驳诘。从前入祀两庑之案,数十年而不一见,近年层见迭出,几于无岁无之。去年大学士九卿等议复陆秀夫从祀之案,声明以后外间不得率请从祀,兹甫及一年,若遽违新例而入奏,必驳无疑。右三者,公事之不甚惬者也。

望溪经学勇于自信,而国朝巨儒多不甚推服,《四库书目》中于望溪每有贬词,《皇清经解》中并未收其一册一句。姬传先生最推崇方氏,亦不称其经说。其古文号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近十余年,亦别有宗尚矣。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右私

志之不甚惬者也。

点评:这篇家书是为了九弟而作,九弟曾国荃还是不忘功名科举,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仍然让哥哥曾国藩批改指正自己的古文,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曾国藩也曾写了一篇《箴言书院记》,并称自己的文章受桐城派影响,可是对九弟想要将安徽籍贯的桐城派始祖方苞入祀圣贤祠却不同意,信中说:“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可见他学问上推崇顾炎武、王念孙,经济上推崇陈宏谋。希望暂缓祭祀望溪。

原文: 3、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七日

沅弟左右:

三日未接弟信,不知弟身体何如?接吾十二暨十四五六日各信,不更加焦灼增疾否?余闻昌歧言弟精神完足、小恙无碍而放心,闻曾恒德、刘高山言弟病势不轻而悬念,见弟信劝科一乡试,字迹奇润而喜慰,见弟信言贼米日发一斤四两而忧灼。春霆过此,其于吾弟感激钦佩,迥异寻常。厚庵于弟亦契合无间言。故余十五日与少荃之一咨一信,惟愿弟之速送,又惟恐弟之径送,反复无定,为弟所笑,亦必为弟所谅也。

今日命纪泽赴金陵省视老弟。余于六月初间亦必往,兄弟畅叙。届时少荃若到,余即在彼,不避回皖。如少荃不到,余即坐轮船速归。总之,弟以保身为主。无论少荃与余会剿与否,于弟威名微减,而弟之才德品望毫无损也。顺问近好。

点评:写这篇家书的背景是曾国藩知道老九的阵营没有攻克江宁城,并且毫无进展,自己很担心老九的身体。曾国藩想请李鸿章帮助老九一起攻克江宁城,可是就怕老九不同意,且外面谣言议论声此起彼伏,朝廷上也对江宁久围不攻很着急,批评老九贪功拒援。以“同战金陵于弟才德品望无损”一直劝告老九。也可以看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私心。

下册:P401 P45 P225

原文:

1、谕纪泽纪鸿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皙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运河搬回江南归乡为便。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毋贪琐物而花途费。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摺,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抄一分寄余处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先儒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修、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窗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佐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置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著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馀,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持其后而已。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早岁久宦京师,于教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稗益于诸弟。余兄弟妹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叔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候、沅甫两叔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附忮求诗二首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手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已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已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已无好闻望,忌入文名著。已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

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由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春灾汝躬,轻如减汝诈。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团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太。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擦。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馀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右不求)

点评:这篇家书是曾国藩前赴天津查办天津教案时写的。天津教案是自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王朝签定《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地痞、恶棍入教,因强占民地,拐骗人口等事激起民愤。1870年6月21日,天津人民因教会所办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法国领事丰大业,焚毁法领事署及法、英、美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逞威。清王朝派直隶总督曾国藩赴天津查办。

其实曾国藩写这个家书已经当遗书来写了,此去天津也许不会活着回来。信中提到自己很感激老九对家族的贡献。还提到自己的文学文件不要刊登出来,只供子孙浏览,可是他也知道这无法实现,所以自己的诗歌,杂著甚至日记都抱着会刊登出来的心态完成,里面没有任何的关于私人或是国家机密的事。后来也是他的子孙后代没有遵循他的遗嘱还是把他们都公布于世,这对我国的文学研究也做了一大贡献。

原文:

2、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沅弟左右:

专人至,接来信,城池未克,而遽索犒赏之古文,未免揭盖太早。湖南主考放王昉、胡家玉。毛公之奏停,系听胡恕堂言浙江之失,由先年借办江南乡试,招引奸细大城云云。兹将毛信抄寄一阅。虽不免士子之讥议,而为慎守省城起见,毛固不失为贤者耳。润公专人守候,余因作《箴言书院记》,勉强交卷,文不称意,抄寄弟阅。四伪王究由宿松至怀、桐否?查明见告。日内闻池州之贼已退,不知确否?即问近好。

再,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惬。

公牍中须有一事实册,将生平履历,某年中举中进士,某年升官降官,某年得罪,某年昭雪,及生平所著书名,与列祖褒赞其学问品行之语,一一胪列,不作影响约略之词,乃合定例。望溪两次获罪,一为戴名世《南山集》序入刑部狱,一为其族人方某(忘其名)挂名逆案,将方氏通族编入旗籍,雍正间始准赦宥,免隶旗籍,望溪文中所云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今欲请从祀孔庙,须将两案历奉谕旨一一查出,尤须将国史本传查出,恐有严旨碍眼者,易于驳诘。从前入祀两庑之案,数十年而不一见,近年层见迭出,几于无岁无之。去年大学士九卿等议复陆秀夫从祀之案,声明以后外间不得率请从祀,兹甫及一年,若遽违新例而入奏,必驳无疑。右三者,公事之不甚惬者也。

望溪经学勇于自信,而国朝巨儒多不甚推服,《四库书目》中于望溪每有贬词,《皇清经解》中并未收其一册一句。姬传先生最推崇方氏,亦不称其经说。其古文号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近十余年,亦别有宗尚矣。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右私

志之不甚惬者也。

点评:这篇家书是为了九弟而作,九弟曾国荃还是不忘功名科举,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仍然让哥哥曾国藩批改指正自己的古文,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曾国藩也曾写了一篇《箴言书院记》,并称自己的文章受桐城派影响,可是对九弟想要将安徽籍贯的桐城派始祖方苞入祀圣贤祠却不同意,信中说:“国藩于本朝大儒,学问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可见他学问上推崇顾炎武、王念孙,经济上推崇陈宏谋。希望暂缓祭祀望溪。

原文: 3、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七日

沅弟左右:

三日未接弟信,不知弟身体何如?接吾十二暨十四五六日各信,不更加焦灼增疾否?余闻昌歧言弟精神完足、小恙无碍而放心,闻曾恒德、刘高山言弟病势不轻而悬念,见弟信劝科一乡试,字迹奇润而喜慰,见弟信言贼米日发一斤四两而忧灼。春霆过此,其于吾弟感激钦佩,迥异寻常。厚庵于弟亦契合无间言。故余十五日与少荃之一咨一信,惟愿弟之速送,又惟恐弟之径送,反复无定,为弟所笑,亦必为弟所谅也。

今日命纪泽赴金陵省视老弟。余于六月初间亦必往,兄弟畅叙。届时少荃若到,余即在彼,不避回皖。如少荃不到,余即坐轮船速归。总之,弟以保身为主。无论少荃与余会剿与否,于弟威名微减,而弟之才德品望毫无损也。顺问近好。

点评:写这篇家书的背景是曾国藩知道老九的阵营没有攻克江宁城,并且毫无进展,自己很担心老九的身体。曾国藩想请李鸿章帮助老九一起攻克江宁城,可是就怕老九不同意,且外面谣言议论声此起彼伏,朝廷上也对江宁久围不攻很着急,批评老九贪功拒援。以“同战金陵于弟才德品望无损”一直劝告老九。也可以看出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私心。


相关文章

  • 盘点有关家风的书籍:[颜氏家训]为中国家训之祖
  • 经典书籍深藏纯正家风 传统中国,历朝历代不缺乏家风门风的典范,"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现象并不少见.为延续家风辉煌,由此也留下了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成为 ...查看


  • 曾国藩论读书
  • "实事求是"这一语词,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据考证,最早出自班固所撰写的<汉书>.在<汉书>中,班固为河间献王即汉代刘德立传,称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清代乾嘉年间汉学鼎盛,薄宋 ...查看


  • 曾国藩家书 读书感想
  • 见字如面--读<曾国藩家书> 四十个小时的旅程,不免有些乏味,于是临行前,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曾国藩家书>随身带着.这是妻子前些日子从书店买回来的,她还没有看完,只记得她对我说过"写得挺好的,可以看一看&qu ...查看


  • 内圣外王--曾国藩
  •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歌德曾经说过"一花一世界",读一本好书能使人"明镜台".闲暇无聊时,饮一杯清茶,去感受纸张磨搓手指的感觉.也是一种惬意的事情, 有 ...查看


  • 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无一日不读书 --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 最近,喜欢上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既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被 ...查看


  • 家书依然抵万金
  • 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中国人无一不对家业兴旺.子孙绵延给予极大的重视.现代社会,家庭对人们来说,仍然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人特征最鲜明的地方,往往是来自家庭的烙印.不论对谁,家庭都应该是他魂牵与梦绕的地方. 一个早春的上午, ...查看


  • 曾国藩读书心得
  • 读<曾国藩>有感 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 ...查看


  • 曾国藩的家教术
  • 作者:孙铭 文明建设 1995年01期 长期来,对曾国藩其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骂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的,也有夸他是"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忠臣良将"的.其中是非还是留给史家 ...查看


  • 在线阅读:曾国藩家书(全文)
  • 曾国藩家书(全文) <曾国藩家书>: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平淡而琐碎的家事中蕴涵着真知灼见! 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为单本购买作品,3.99元即可阅读全文.点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