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浅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作者:张丹

作者简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3班,2008010341

内容摘要: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他是丹麦的王子,也是哲学思索王国的王子。他“优柔寡断”,但也不失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而表现他这些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戏剧独白,戏剧独白还表现出了造成他这些性格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莱特 优柔寡断 戏剧独白 人文主义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是一部典型的复仇悲剧,而哈姆莱特正是这出悲剧的悲剧男主角。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言而喻,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哈兹里特就认为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

【1】就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的确,哈姆莱特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特点不是意

志坚决或是感情强烈,而是思想精深、感情细腻。他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他只是一个年轻的王子,热情而敏感(环境的产物)。他质疑命运,他由于被放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他似乎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而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向极端,比如他杀死波洛涅斯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同样如此。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行动了,但他还是迷茫、犹豫、怀疑、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在一些借口之下再次陷入懒散和思考之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不愿意杀死正在祈祷的叔父,这种过于精细的考虑实际上只是他没有下定决心的借口,这使他把报仇的时机一直拖延到一个致命的时刻,“一个更残酷的机会”: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2]

哈姆莱特也是哲学思索王国的王子。他希望根据自己精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复仇,否则宁愿放弃。所以,他不完全相信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而是设计了一出戏来获取叔父犯罪的确切证据。他对自己疑惑的消除和实验的成功感到满足,而不是从复仇的行动中得到这种满足。但他对自己的弱点是有所认识的,并且说服自己克服这一弱点。但他还是无所作为,他对自己软弱性的思考只是使自己再次沉溺于这种软弱性。哈姆莱特的拖拖拉拉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父亲,不为他的被谋杀而感到痛恨,而是因为他沉溺于对于这个滔天罪行以及如何周密的进行复仇的思考。在他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思考,而不是行动,他的行动力是很差的。任何一点可以给他带来思考的借口立刻将他从原来的决心中转移开去。这样

【1】 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看来,哈姆莱特更像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哈姆莱特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哈姆莱特》中对哈姆莱特的特点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其中的戏剧独白了。《哈姆莱特》是一出戏,是要靠在舞台上的演出来吸引观众的。莎士比亚成功的运用了“戏剧独白”,使《哈姆莱特》远远超越 了普通的复仇戏。戏剧独白在该剧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一共出现了10段独白台词,而其中有7段都是属于哈姆莱特的。

哈姆莱特的第一段独白的第一句“啊,但愿这太、太结实的肉体 融了,解了,

【1】化成一片露水;但愿天经地义并没有一条 严禁自杀的戒律!”明白地表现了哈姆莱

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又无法与当时的形势作斗争而产生的精神压力,以至动了自杀的念头。接着就是近二十行表面看起来语无伦次的台词,反复提到“一个月”、“还不到一个月”、“不过才一个月”,表现了他对母亲如此迅速的再婚的深恶痛绝。这段台词表面“无序”,实则“有序”,它形象地表现了哈姆莱特当时深受刺激思绪混乱的情形。而这一点在哈姆莱特的第三段独白中被表现到了极点:亡父鬼魂的一番话,彻底粉碎了哈姆莱特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使他几乎接近崩溃,无法进行任何有理智、有逻辑的思维活动,他只有向上天发出呼喊:“天兵神

【2】将啊!天神地祗啊!还有呢?加上地狱的凶煞吗?”这两段独白把一位几近疯狂的王

子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

而哈姆莱特的第四和第十段独白则向我们展示了一向被认为“优柔寡断”的哈姆莱特的另一个侧面: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鞭策。哈姆莱特的自我批评可谓是既尖锐又深刻。当他看见演员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流泪时,当得知小福丁布拉斯那两万军人为了一块小小的地方而不惜流血时,他被深深地打动了。演员和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无亲无故,可他们却

使灵魂都化入了想象的身份,

发挥了作用,直弄到脸色都发白了,

眼泪都流出来了,神情都恍恍惚惚,

……

【3】 ……而且不为了什么!

在这两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毫不留情的批评自己的拖沓犹豫,把自己称作“游民”、“奴才”、“糊涂蛋”、“可怜虫”、“懦夫”、“胆小如鼠”、“缺少胆汁”、“不知羞耻”、“简直像婊子”等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哈姆莱特并不是一味地“优柔寡断”,他也是有做自我反省的,但诸多的原因让他的自我反省都变成了幻影。而哈姆莱特“犹豫”、“拖沓”的原因在这些戏剧独白中也是有所体现的。这些原因包括政治、社会、宗教、伦理等方面。如面对父亲的猝死和母亲的改嫁,哈姆莱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杀,但自杀是不为基督教教义所容的。因为在基督教看来,自杀是一种罪,自杀而死的人的灵魂只能下地狱。而阻止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忏悔时将他杀死的,仍然是基督教教义,因为在忏悔中死去的人,灵魂可以升入天堂,这是哈姆莱特怎么也不愿意让克劳狄斯去的地方。宗教上的考虑,可以说是哈姆莱特犹豫再三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当时的伦理原则和一些传统观念也导致了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顺天性而行事”是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故国

【4】王的鬼魂也反复告诫哈姆莱特不能对其母亲做任何“有违天性”的举动。这也

【1】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 同上。

【3】 同上。

【4】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在客观上为哈姆莱特的复仇带来了困难。

无论是“优柔寡断”,还是真诚、机智、不事雕琢,这都是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戏剧人物的形象。更深层次的来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现实的残酷 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莱特》的最后,舞台上鲜血横流、横七竖八地躺着包括哈姆莱特在内的好几具尸体——这还不包括这之前死去的至少四个人物(大臣波洛涅斯、前去刺探实情的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奥菲利亚)。哈姆莱特复仇成功了,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破碎了。哈姆莱特的雄心壮志,奥菲利亚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这场轰轰烈烈的复仇运动,注定了没有胜利者,注定了是个悲剧,一个人性的悲剧。哈姆莱特死了,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将永存。这或许就是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浅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作者:张丹

作者简要: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3班,2008010341

内容摘要: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他是丹麦的王子,也是哲学思索王国的王子。他“优柔寡断”,但也不失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而表现他这些性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戏剧独白,戏剧独白还表现出了造成他这些性格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莱特 优柔寡断 戏剧独白 人文主义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是一部典型的复仇悲剧,而哈姆莱特正是这出悲剧的悲剧男主角。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言而喻,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莱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哈兹里特就认为哈姆莱特最显著的特点

【1】就是真诚、机智和不事雕琢。的确,哈姆莱特是与众不同的。他的特点不是意

志坚决或是感情强烈,而是思想精深、感情细腻。他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他只是一个年轻的王子,热情而敏感(环境的产物)。他质疑命运,他由于被放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他似乎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而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向极端,比如他杀死波洛涅斯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同样如此。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行动了,但他还是迷茫、犹豫、怀疑、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在一些借口之下再次陷入懒散和思考之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不愿意杀死正在祈祷的叔父,这种过于精细的考虑实际上只是他没有下定决心的借口,这使他把报仇的时机一直拖延到一个致命的时刻,“一个更残酷的机会”:

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照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2]

哈姆莱特也是哲学思索王国的王子。他希望根据自己精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复仇,否则宁愿放弃。所以,他不完全相信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而是设计了一出戏来获取叔父犯罪的确切证据。他对自己疑惑的消除和实验的成功感到满足,而不是从复仇的行动中得到这种满足。但他对自己的弱点是有所认识的,并且说服自己克服这一弱点。但他还是无所作为,他对自己软弱性的思考只是使自己再次沉溺于这种软弱性。哈姆莱特的拖拖拉拉不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父亲,不为他的被谋杀而感到痛恨,而是因为他沉溺于对于这个滔天罪行以及如何周密的进行复仇的思考。在他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思考,而不是行动,他的行动力是很差的。任何一点可以给他带来思考的借口立刻将他从原来的决心中转移开去。这样

【1】 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看来,哈姆莱特更像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哈姆莱特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哈姆莱特》中对哈姆莱特的特点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其中的戏剧独白了。《哈姆莱特》是一出戏,是要靠在舞台上的演出来吸引观众的。莎士比亚成功的运用了“戏剧独白”,使《哈姆莱特》远远超越 了普通的复仇戏。戏剧独白在该剧中出现的频率之高,是不言而喻的。一共出现了10段独白台词,而其中有7段都是属于哈姆莱特的。

哈姆莱特的第一段独白的第一句“啊,但愿这太、太结实的肉体 融了,解了,

【1】化成一片露水;但愿天经地义并没有一条 严禁自杀的戒律!”明白地表现了哈姆莱

特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又无法与当时的形势作斗争而产生的精神压力,以至动了自杀的念头。接着就是近二十行表面看起来语无伦次的台词,反复提到“一个月”、“还不到一个月”、“不过才一个月”,表现了他对母亲如此迅速的再婚的深恶痛绝。这段台词表面“无序”,实则“有序”,它形象地表现了哈姆莱特当时深受刺激思绪混乱的情形。而这一点在哈姆莱特的第三段独白中被表现到了极点:亡父鬼魂的一番话,彻底粉碎了哈姆莱特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使他几乎接近崩溃,无法进行任何有理智、有逻辑的思维活动,他只有向上天发出呼喊:“天兵神

【2】将啊!天神地祗啊!还有呢?加上地狱的凶煞吗?”这两段独白把一位几近疯狂的王

子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

而哈姆莱特的第四和第十段独白则向我们展示了一向被认为“优柔寡断”的哈姆莱特的另一个侧面: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鞭策。哈姆莱特的自我批评可谓是既尖锐又深刻。当他看见演员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流泪时,当得知小福丁布拉斯那两万军人为了一块小小的地方而不惜流血时,他被深深地打动了。演员和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无亲无故,可他们却

使灵魂都化入了想象的身份,

发挥了作用,直弄到脸色都发白了,

眼泪都流出来了,神情都恍恍惚惚,

……

【3】 ……而且不为了什么!

在这两段独白中,哈姆莱特毫不留情的批评自己的拖沓犹豫,把自己称作“游民”、“奴才”、“糊涂蛋”、“可怜虫”、“懦夫”、“胆小如鼠”、“缺少胆汁”、“不知羞耻”、“简直像婊子”等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哈姆莱特并不是一味地“优柔寡断”,他也是有做自我反省的,但诸多的原因让他的自我反省都变成了幻影。而哈姆莱特“犹豫”、“拖沓”的原因在这些戏剧独白中也是有所体现的。这些原因包括政治、社会、宗教、伦理等方面。如面对父亲的猝死和母亲的改嫁,哈姆莱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杀,但自杀是不为基督教教义所容的。因为在基督教看来,自杀是一种罪,自杀而死的人的灵魂只能下地狱。而阻止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忏悔时将他杀死的,仍然是基督教教义,因为在忏悔中死去的人,灵魂可以升入天堂,这是哈姆莱特怎么也不愿意让克劳狄斯去的地方。宗教上的考虑,可以说是哈姆莱特犹豫再三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当时的伦理原则和一些传统观念也导致了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顺天性而行事”是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故国

【4】王的鬼魂也反复告诫哈姆莱特不能对其母亲做任何“有违天性”的举动。这也

【1】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 同上。

【3】 同上。

【4】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在客观上为哈姆莱特的复仇带来了困难。

无论是“优柔寡断”,还是真诚、机智、不事雕琢,这都是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戏剧人物的形象。更深层次的来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现实的残酷 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哈姆莱特》的最后,舞台上鲜血横流、横七竖八地躺着包括哈姆莱特在内的好几具尸体——这还不包括这之前死去的至少四个人物(大臣波洛涅斯、前去刺探实情的罗森格兰兹与吉尔登斯吞、奥菲利亚)。哈姆莱特复仇成功了,可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破碎了。哈姆莱特的雄心壮志,奥菲利亚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这场轰轰烈烈的复仇运动,注定了没有胜利者,注定了是个悲剧,一个人性的悲剧。哈姆莱特死了,可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将永存。这或许就是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哈兹里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冲,《莎士比亚专题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
  •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 创作的艺术特色 肖旭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十分赞赏莎士比亚的戏 ...查看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 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 摘要: 中西方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使中西方的悲剧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局以及悲剧的价值来浅析悲剧的美学特征,中西方的悲剧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 ...查看


  • _大卫_科波菲尔_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 文教资料 2008年6月号下旬刊○文学语言学研究 <大卫・科波菲尔>中三位人物形象浅析 杨青建1 张军华2 213164) (1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摘 要:本文结合狄更斯生活中的 ...查看


  •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2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3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4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 ...查看


  • 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2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3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4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查看


  •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商标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2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 3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5 < ...查看


  •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2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3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4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 ...查看


  • [傲慢与偏见]中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分析
  • 2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3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4 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5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 6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7 分析赫索格与玛德琳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查看


  • (英语毕业论文)"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