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研究

2010年第16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16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16-0164-04

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研究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认为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知识增值的螺旋过程,并且与知识联盟共同演进。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联盟;创新过程中图分类号:F273.11文献标识码:A

TheStudyofInnovationProcessModelinKnowledgeAllianceBasedonKnowledgeTransfer

SHENBiao

(ZhejiangEconomic&TradePolytechnic,Hangzhou310018,Zhejiang)

Abstract:Thepaperconcludesthattheinnovationprocessofknowledgeallianceisacompleteknowledgeflowanditisal-soavalue-addedspiralprocessevolvingwithknowledgealliance.Thepaperalsoputsforwardamodelofinnovationprocessinknowledgealliancebasedonknowledgetransfer.

Keywords: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alliance;innovationprocess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以获取企业外部技术知识为根本目的知识联盟(Inkpen,2006)[1],而市场环境的新特点也要求技术创新合作

[2]

以灵捷战略联盟的形式出现(Puri,2007)。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得以兴起与发展。虽然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但是知识联盟的出现却为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应当如何描述

[3]

(Anand,2007)。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1

基于知识转移的创新过程模型的现有研究

Nonaka和Takeuchi(1995)的研究中从知识创

造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而知识创造的过程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与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SECI模式来描述[4]。Nonaka(1998)提出了知识创造的情境“Ba”的概念。所谓“Ba”是指一种共同的场所或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并不是一个物理场所,而是一个特定时空或相关时空,它可以是有形的(如办公室等)、无形的(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心智上的(如经验的分享、观念的沟通等)或是任何可以结合上述空间的场[5]

所。Nonaka(2000)通过SECI过程以及“Ba”的概念,尝试进一步扩展知识创造的理论,将知识

收稿日期: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4-10

创造的理论与辨证思考相结合,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概念化的辨证思考流程。在组织各种冲突里,通

[6]

过个体、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能产生综合效用。国内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尚处于介绍、整理、评论阶段,饶勇(2003)就总结了Nonaka的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准确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终点和起点,清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而缺点为既没有揭示SECI模型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又

[7]

没有考虑社会知识的作用。和金生等(2005)提出的知识发酵模型,利用仿生学的知识发酵模型,

——SECI过程。揭剖析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核心环节—

示了构成SECI过程的各个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SECI过程的内部运行情况,组织可以利用这些要素,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活

[8]

动,进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创新过程模式大多强调企业内部创新过程研究,往往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知识的互动作用。而在知识联盟中,企业的创新是与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转移过程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因此本论文结合知识转移对创新过程进行研究。2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Miller(2007)指出创新的实现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在量上没有增长,但是经过知识的重新组合,

知识的体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种是知识量上的增长,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大部分创新既有知识在量上的增长,也有知识体系

的变更与重组[9]

。无论哪种创新,知识转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体系的改变,正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汇集、整合的过程实现的。而新知识的创造,也是建立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上。组织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先从多种渠道汇集相关知识,这本身就是知识的学习和转移过程。其次,还要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转换,以实现社会化、外部化、结合化及内部化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和知识的转移都是密不可分的,如图1所示。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转移以创新作为直接目的。这典型地表现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上,因为这种知识转移说白了就是隐性知识现身问世。就是为了让世人进行分享和利用,特别是那些属于创新的独特的隐性知识的现身问世更是表明了创新这一直接目的。比较起隐性知识转移为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转移导致的创新的面更为广泛。

(2)创新的实现有赖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为创新奠定了基础,这可以从知识转移的途径上看出来,比如在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中,传统的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的影响,现代的知识沙龙讨论和在线交流等,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隐性知识。在共同的劳动和协作中,人们也可以相互分享对方的隐性知识。可以说在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中体现出最直接的创新。

(3)知识转移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种关系最明显地反映在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中,因为这种知识转移使转移后的显性知识变得有序化和集约化,更容易接近和使用。此外,隐性知识转移为显性知识也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相比较而言,在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创新的范围最为广泛。

(4)创新和知识转移的过程耦合。创新过程和知识转移过程合二为一,创新过程其实就是知识转移过程。如上所述,知识转移意味着知识所有权与使用权程度不同地发生转移和变化,而知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移和变化必然会造成知识为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所分享,那么,知识转移过程和创新过程就自然而然地叠加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知识转移的过程体现了创新,创新的过程融人了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意味着知识的转移和流动,这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凝固不动的知识,比如处于机密保护状态的某种知识是无法分享或无法充分分享的,当然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此外,知识转移还意味着知识的利用和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伴

随有新知识的“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

,这就是创新

求内隐知识,这个转化过程是知识联盟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

3.3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组合化过程

知识联盟内隐知识的外部化所产生的外显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特性和单个成员企业的特性,比如每个人或者每个成员企业在知识的表述方面多存在差异;再就是联盟组织之间的外显知识有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将这些知识加以归类和整理。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组合化过程是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不同的外显知识体系。组合化模式是通过网络方式连结新产生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部门的现有知识,并使之具体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组合化产生的是系统的知识。知识联盟现有的外显知识通过分类、重组被重新构架产生新的知识,存放于联盟的知识库中,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的方式。

3.4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内部化过程

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内部化过程是外显知识的运用过程;是从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使得外显知识体现在内隐知识中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在内部化的过程中,在知识联盟范围内的亲身体验,通过获取经验而得到知识显得非常重要。个人经验在经历了社会化、外部化和组合化以后,再内部化为人的内隐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构成个人的技术诀窍,这时从外部获得的经验就变成了个人的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内部化模式则通过具体去做来学习新的知识;内部化产生运营知识,诸如项目管理、生产过程、政策的实施等。在知识联盟新产品开发的跨职能团队里,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人们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这就是一个广泛的内部化过程[10]

野中郁次郎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所以,从技术知识增长的角度看,知识联盟技术知识的创造就是要完成从成员企业的个人隐性知识以及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到整个联盟的显性知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知识联盟知识是由个体产生的,没有个体,知识联盟组织就不能创造知识,个人的内隐知识是知识联盟组织创新的基础。知识联盟的组织职能就是为创造性的个人提供支持、提供条件、提供适合富有创造能力的人们生存的环境,使得基于个人的内隐知识流动起来,这种流动的内隐知识通过四种知识转化模式在组织内部得以增强。对于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实际上是关于企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其中技术知识的创造是创新的关键。它同样遵循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螺旋性的知识转换模型。知识螺旋随着个体知识的组织化而不断增大,因此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还是起始于个体,通过人与人之间、跨单位、跨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多,使得个人知

识通过扩散在知识联盟范围内拓展,并使之具体化,进而转化成为知识联盟的组织知识网络体系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

沈飚: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研究

167

识,同时也能获取隐性知识,并且能逐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拥有不同专长的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盟,贡献各自的核心专长,并通过知识联盟这个平台,进行相互的知识转移和学习,通过共享各方的知识,相互启发和探讨,从而产生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对联盟来说是联盟的创新成果,对参与联盟的企业来说,它们在实现联盟创新成果的同时,不但可以进行显性知识的转移,而且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一阶段,通过协同创新共同完成联盟的任务,加深彼此依赖程度,增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获得自己原先不具有的知识,为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通过培训等各种活动,把新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企业员工,使企业内更多的员工通过掌握这些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自身竞争优势得到不断的增强

图3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螺旋模型

5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互动机制,表明知识转移和创新过程在知识联盟中是相互耦合的两个过程。创新是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以知识转移作为必要条件而实现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知识增值的过程。

(2)对于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实际上是关于企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其中知识的创造是创新的关键。它同样遵循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螺旋性的知识转换模型。

(3)通过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等既有理论研究的整理与扩展,结合知识联盟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出知识联盟中基于知识转移的创新过程螺旋模型,并分析了知识联盟中不同阶段的知识转移与创新过程。

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促进了“知识联盟”的发展,它按照“共赢”的原则将若干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机集成,使企业间相互学习,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获取创新利润。在知识经济中,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加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本身的动态性、不可逆性等特征以及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测和高风险性,这些都使得构建一个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多维体系,综合评价这个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INKPENAC,WANGP.AnExaminationofCollaborationand

KnowledgeTransfer:China-SingaporeSuzhouIndustrialPark[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3(4):779-811.2]PURISK.Integratingscientificwithindigenousknowledge:con-structingknowledgeallances[J].MISQuarterly,2007,31(2):

355-379.3]ANANDN,GARDNERHK.Knowledge-basedinnovation:emer-genceandembeddingofnewpracticeareasinmanagementconsulting

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2):406-428.4]NONAKAI,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

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98-112.5]NONAKAI.Theconceptof“Ba”:buildingafoundationforknowl-edgecreation[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8,40

(3):15-54.6]NONAKAI.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J]

.LongRangePlanning,2000,33(1):5-25.7]饶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对Non-aka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扩展与例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3

(4):44-49.8]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26(2):54-57.9]MILLERDJ,FERNMJ.Theuseofknowledgefortechnologicalin-novationwithindiversifiedfirms[

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2):307-326.10]刘英.以知识联盟提升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84-87.作者简介:沈飚(1979-),男,浙江上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责任编辑:熊俊)

[[[[[[[[[[

2010年第16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0No.16

文章编号:1000-7695(2010)16-0164-04

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研究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认为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知识增值的螺旋过程,并且与知识联盟共同演进。论文最后提出了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联盟;创新过程中图分类号:F273.11文献标识码:A

TheStudyofInnovationProcessModelinKnowledgeAllianceBasedonKnowledgeTransfer

SHENBiao

(ZhejiangEconomic&TradePolytechnic,Hangzhou310018,Zhejiang)

Abstract:Thepaperconcludesthattheinnovationprocessofknowledgeallianceisacompleteknowledgeflowanditisal-soavalue-addedspiralprocessevolvingwithknowledgealliance.Thepaperalsoputsforwardamodelofinnovationprocessinknowledgealliancebasedonknowledgetransfer.

Keywords:knowledgetransfer;knowledgealliance;innovationprocess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以获取企业外部技术知识为根本目的知识联盟(Inkpen,2006)[1],而市场环境的新特点也要求技术创新合作

[2]

以灵捷战略联盟的形式出现(Puri,2007)。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知识联盟的企业技术创新得以兴起与发展。虽然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但是知识联盟的出现却为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应当如何描述

[3]

(Anand,2007)。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1

基于知识转移的创新过程模型的现有研究

Nonaka和Takeuchi(1995)的研究中从知识创

造的角度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Ta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而知识创造的过程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与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SECI模式来描述[4]。Nonaka(1998)提出了知识创造的情境“Ba”的概念。所谓“Ba”是指一种共同的场所或空间,这里所说的空间并不是一个物理场所,而是一个特定时空或相关时空,它可以是有形的(如办公室等)、无形的(如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心智上的(如经验的分享、观念的沟通等)或是任何可以结合上述空间的场[5]

所。Nonaka(2000)通过SECI过程以及“Ba”的概念,尝试进一步扩展知识创造的理论,将知识

收稿日期: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4-10

创造的理论与辨证思考相结合,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概念化的辨证思考流程。在组织各种冲突里,通

[6]

过个体、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能产生综合效用。国内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尚处于介绍、整理、评论阶段,饶勇(2003)就总结了Nonaka的SECI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准确揭示了知识生产的终点和起点,清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而缺点为既没有揭示SECI模型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又

[7]

没有考虑社会知识的作用。和金生等(2005)提出的知识发酵模型,利用仿生学的知识发酵模型,

——SECI过程。揭剖析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核心环节—

示了构成SECI过程的各个要素,通过这些要素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SECI过程的内部运行情况,组织可以利用这些要素,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活

[8]

动,进而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已有创新过程模式大多强调企业内部创新过程研究,往往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知识的互动作用。而在知识联盟中,企业的创新是与企业内、外部的知识转移过程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因此本论文结合知识转移对创新过程进行研究。2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Miller(2007)指出创新的实现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在量上没有增长,但是经过知识的重新组合,

知识的体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种是知识量上的增长,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大部分创新既有知识在量上的增长,也有知识体系

的变更与重组[9]

。无论哪种创新,知识转移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体系的改变,正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汇集、整合的过程实现的。而新知识的创造,也是建立在知识转移的基础上。组织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先从多种渠道汇集相关知识,这本身就是知识的学习和转移过程。其次,还要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转换,以实现社会化、外部化、结合化及内部化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和知识的转移都是密不可分的,如图1所示。知识转移与创新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转移以创新作为直接目的。这典型地表现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上,因为这种知识转移说白了就是隐性知识现身问世。就是为了让世人进行分享和利用,特别是那些属于创新的独特的隐性知识的现身问世更是表明了创新这一直接目的。比较起隐性知识转移为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转移导致的创新的面更为广泛。

(2)创新的实现有赖于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为创新奠定了基础,这可以从知识转移的途径上看出来,比如在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中,传统的传道授业、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的影响,现代的知识沙龙讨论和在线交流等,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隐性知识。在共同的劳动和协作中,人们也可以相互分享对方的隐性知识。可以说在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移中体现出最直接的创新。

(3)知识转移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种关系最明显地反映在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中,因为这种知识转移使转移后的显性知识变得有序化和集约化,更容易接近和使用。此外,隐性知识转移为显性知识也为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相比较而言,在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创新的范围最为广泛。

(4)创新和知识转移的过程耦合。创新过程和知识转移过程合二为一,创新过程其实就是知识转移过程。如上所述,知识转移意味着知识所有权与使用权程度不同地发生转移和变化,而知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移和变化必然会造成知识为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所分享,那么,知识转移过程和创新过程就自然而然地叠加重合在一起了。可以说知识转移的过程体现了创新,创新的过程融人了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意味着知识的转移和流动,这为创新提供了条件。凝固不动的知识,比如处于机密保护状态的某种知识是无法分享或无法充分分享的,当然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此外,知识转移还意味着知识的利用和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伴

随有新知识的“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

,这就是创新

求内隐知识,这个转化过程是知识联盟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

3.3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组合化过程

知识联盟内隐知识的外部化所产生的外显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特性和单个成员企业的特性,比如每个人或者每个成员企业在知识的表述方面多存在差异;再就是联盟组织之间的外显知识有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将这些知识加以归类和整理。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组合化过程是把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不同的外显知识体系。组合化模式是通过网络方式连结新产生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部门的现有知识,并使之具体化为新产品、新服务;组合化产生的是系统的知识。知识联盟现有的外显知识通过分类、重组被重新构架产生新的知识,存放于联盟的知识库中,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的方式。

3.4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内部化过程

知识联盟外显知识的内部化过程是外显知识的运用过程;是从外显知识到内隐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使得外显知识体现在内隐知识中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在内部化的过程中,在知识联盟范围内的亲身体验,通过获取经验而得到知识显得非常重要。个人经验在经历了社会化、外部化和组合化以后,再内部化为人的内隐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构成个人的技术诀窍,这时从外部获得的经验就变成了个人的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内部化模式则通过具体去做来学习新的知识;内部化产生运营知识,诸如项目管理、生产过程、政策的实施等。在知识联盟新产品开发的跨职能团队里,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人们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这就是一个广泛的内部化过程[10]

野中郁次郎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所以,从技术知识增长的角度看,知识联盟技术知识的创造就是要完成从成员企业的个人隐性知识以及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到整个联盟的显性知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知识联盟知识是由个体产生的,没有个体,知识联盟组织就不能创造知识,个人的内隐知识是知识联盟组织创新的基础。知识联盟的组织职能就是为创造性的个人提供支持、提供条件、提供适合富有创造能力的人们生存的环境,使得基于个人的内隐知识流动起来,这种流动的内隐知识通过四种知识转化模式在组织内部得以增强。对于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实际上是关于企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其中技术知识的创造是创新的关键。它同样遵循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螺旋性的知识转换模型。知识螺旋随着个体知识的组织化而不断增大,因此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还是起始于个体,通过人与人之间、跨单位、跨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多,使得个人知

识通过扩散在知识联盟范围内拓展,并使之具体化,进而转化成为知识联盟的组织知识网络体系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

沈飚: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联盟中创新过程模型研究

167

识,同时也能获取隐性知识,并且能逐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拥有不同专长的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结盟,贡献各自的核心专长,并通过知识联盟这个平台,进行相互的知识转移和学习,通过共享各方的知识,相互启发和探讨,从而产生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对联盟来说是联盟的创新成果,对参与联盟的企业来说,它们在实现联盟创新成果的同时,不但可以进行显性知识的转移,而且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在这一阶段,通过协同创新共同完成联盟的任务,加深彼此依赖程度,增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获得自己原先不具有的知识,为进一步实现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通过培训等各种活动,把新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企业员工,使企业内更多的员工通过掌握这些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自身竞争优势得到不断的增强

图3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螺旋模型

5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对知识联盟中的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与创新的互动机制,表明知识转移和创新过程在知识联盟中是相互耦合的两个过程。创新是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以知识转移作为必要条件而实现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流动、知识增值的过程。

(2)对于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来说,实际上是关于企业技术知识的创新,其中知识的创造是创新的关键。它同样遵循野中郁次郎提出的螺旋性的知识转换模型。

(3)通过对SECI知识创造模型等既有理论研究的整理与扩展,结合知识联盟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出知识联盟中基于知识转移的创新过程螺旋模型,并分析了知识联盟中不同阶段的知识转移与创新过程。

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促进了“知识联盟”的发展,它按照“共赢”的原则将若干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知识进行有机集成,使企业间相互学习,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获取创新利润。在知识经济中,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加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本身的动态性、不可逆性等特征以及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测和高风险性,这些都使得构建一个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多维体系,综合评价这个知识联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INKPENAC,WANGP.AnExaminationofCollaborationand

KnowledgeTransfer:China-SingaporeSuzhouIndustrialPark[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06,43(4):779-811.2]PURISK.Integratingscientificwithindigenousknowledge:con-structingknowledgeallances[J].MISQuarterly,2007,31(2):

355-379.3]ANANDN,GARDNERHK.Knowledge-basedinnovation:emer-genceandembeddingofnewpracticeareasinmanagementconsulting

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2):406-428.4]NONAKAI,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

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98-112.5]NONAKAI.Theconceptof“Ba”:buildingafoundationforknowl-edgecreation[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8,40

(3):15-54.6]NONAKAI.SECI,“Ba”andleadership:aunifiedmodelofdy-namicknowledgecreation[J]

.LongRangePlanning,2000,33(1):5-25.7]饶勇.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与知识型企业的创建———对Non-aka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扩展与例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3

(4):44-49.8]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26(2):54-57.9]MILLERDJ,FERNMJ.Theuseofknowledgefortechnologicalin-novationwithindiversifiedfirms[

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2):307-326.10]刘英.以知识联盟提升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核心竞争力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84-87.作者简介:沈飚(1979-),男,浙江上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责任编辑:熊俊)

[[[[[[[[[[


相关文章

  • 小世界网络综述
  •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文献综述 一.小世界网络概念方面的研究 Watts和Strogatz开创性的提出了小世界网络并给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比较大的聚类系数.所谓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两 ...查看


  • 基于RBT视角的联盟类型.企业能力和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 摘要:联盟对技术创新的显著作用已被广泛证实.但是很少文献研究联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中间行为过程以及联盟的类型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RBT)为基础,研究联盟类型对企业能力(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作用以及不同企业能力 ...查看


  • 国际新创企业的知识获取研究
  • 国际新创企业的知识获取研究 --以阿里巴巴为例 [摘要] 知识获取是国际新创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长久生存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研究国际新创企业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不同途径以及影响知识获取有效性的相关因素,更好地理解知 ...查看


  • 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研究
  • 创新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研究 刘小斌,罗建强,韩玉启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4) 摘要: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扩散过程存在的问 ...查看


  • 产业链概念_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
  • 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 刘志迎 赵 倩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 摘 要 在分工逐步深化.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产业链作为组织生产的特殊形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重视,并逐渐成为产业经济理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产业 ...查看


  • 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溢出过程与协同创新均衡研究
  • 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溢出过程与协同创新均衡研究 王梓蓉 (兰州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20) 摘 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创新产出关系的描述,研究和分析知识链节点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过程,继而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均衡过程模型,探索知 ...查看


  • 技术创新组织理论
  • 技术创新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的学说,它改变了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由线性想非线性转换,它不仅强调系统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而且特别突出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从系统的自身去研究系统,是系统科学的动态模式 ...查看


  •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 2010年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SD强化地板市场营销战略 天科股份PSA市场营销战略设计 希尔特公司的供应商管理 跨文化营销进入策略研究 交易成本观点下营销渠道内机会主义管理机制研究 陕西航天动力公司营销渠道设计与整合研究 供应链环境下汽车协配 ...查看


  • 2011年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 2011年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作者:网友推荐 [ 2009-10-21 15:41:27 ] [字体: 大 中 小]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SD强化地板市场营销战略 天科股份PSA市场营销战略设计 希尔特公司的供应商管理 跨文化营销进入策略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