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1:供给侧改革与简政放权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供给侧着力实现新跃升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位、依据、目标与施策重点。领会好、领会透这一精神,我们才能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瞄准主攻方向,打好改革攻坚战,培育增长新动能,开创发展新局面。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构成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再比如,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有些农产品却不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群众不买账。还比如,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供给侧发力,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迫切需要我们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

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飞跃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让科技的飞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说到底要靠生产力的进步与跃升。深化认识、下定决心,动真碰硬地干下去,我们就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3日 01 版)

二、习近平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

2015年12月25日20:39 东方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热词之一。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则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

一、加法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关键是补齐短板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是其中原因之一。2012年,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统计,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0岁)首次减少了345万人,中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降幅相比2013年的244万人进一步扩大。在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劳动薪酬收入增速高于GDP 增长的趋势,这与以往多年间的状况也截然不同。在2014年中国GDP 增长7.4%的背景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农村居民收入则更是增加了11.2%。人口红利消失,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使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加大。所以,目前必须从长远考虑,尽快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劳动力供给端看,大量新生人口在未来将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将有助于解决劳动供应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新生儿在未来将提供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将更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力配置。经济学家张茉楠认为,在要素投入上,要注意通过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来促进经济增加;在方针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历程,把经济布局调整的历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停提高的历程。一是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侧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举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提高本领,注意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以适合将来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的必要,即除经济增加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二、减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简政放权,是政府层面的减法运算。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为经济松绑减负。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表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企业权力大起来,让市场活起来。以前,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侧管理,特别是政府对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层面的减法运算。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

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其中一个重要财政手段是结构性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减税措施,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一是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广义上的减税,有利于降低宏观税负);二是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三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这些减税措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供给侧,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在上升。制造业尤其受到成本的约束,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降低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可以为它们减轻一部分负担,使制造业的投资和生产加速。而降低社会保险费,则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减税将发挥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对企业,减税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对居民,减税则有利于刺激消费,增加经济活力;对政府,虽然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根据“拉弗曲线”,减税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仍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李克强总理要求,在供给方面,继续运用好结构性减税等手段,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三、乘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是指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开展“双创”行动,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时期,以前那种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亟待转向创新驱动,从供给端入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乌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充分释放新兴行业的供给端活力,以达到乘法效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使要素从成熟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形成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认为,尽管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通过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使它恢复青春,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

育新兴力量,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衰减。“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创造一个新供给。”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十七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当前互联网新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能力,而是增加消费端的基础设施供给,使得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推进一系列改革,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互联网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 张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目前互联网还是集中于对需求侧产生影响,然而在未来,互联网会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供给侧改革产生的需求会成为走向未来的源动力”。

四、除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除法”主要是指清除产能过剩、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有壮士断臂之精神,果断淘汰过剩产能。早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重大创新。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改善产业供给。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清除过剩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并强调:“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多年来,作为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兼具了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装修材料、电器、轻工等产业的繁荣,促进了相关服务业和金融业务的拓展。房地产去库存,不是鼓励房企不顾一切地建房,而是要房企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采取降价等措施把房子卖出去。化解房地产库存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专家指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当期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在

城镇定居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光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行的,还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五、四则混合运算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协调与配合,同时做好四则混合运算。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协调政策制度为经济减负;市场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则混合运算”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同步实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战略措施,大力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既要确保政策发挥效力,又要让要素市场改革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拓展区域、产业的发展空间。既要创新需求,又要创新供给。

三、李克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会议讲话

2016年05月22日22:55 中国政府网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

——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5月9日)

李克强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三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情况,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以更有力举措深化“放管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我们牢牢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先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去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郑重承诺本届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约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人和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加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停征、减免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中央对地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在放权的同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各地在承接上级下放权限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层级的“放管服”改革,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达到70%。

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推动了新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去年至今全国平均每天新增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近两年中国内地的营商便利度在全球的排名每年提升6个位次。这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的情况下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的潜力和活力。我国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三年超过1300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放管服”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些该管的却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转职能、提效能还有很大空间。从简政

放权方面看,该放的权有些还没有放,一些已出台的放权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比如,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比较长,有的审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各种证照包括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证、上岗证仍有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在办理一些证照时,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互为前置,“蛋生鸡、鸡生蛋”,搞得群众团团转。从实际情况看,放权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权放得不对路,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却由上级部门下放到下级部门,仍在政府内部打转转。有些权放得不配套,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有的是这个部门放了、那个部门没放,有的是大部分环节放了、但某个关键环节没放。有些权放得不恰当,没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这些问题在一些方面突出存在,导致有的放权事项不到位、难落实,群众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强。从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看,执法不公、检查任性、缺失疏漏、监管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近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就暴露出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从公共服务方面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群众和企业对政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规则不公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等也有不少意见。同时,“放管服”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工作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作出相应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靠深化改革促发展,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减税、创新等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牵引和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这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迫切需要。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认为今年将面临近几年来最严峻的形势,世界贸易组织(WTO )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是多年来最低的。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今年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质量方面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有些指标好于预期,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稳中向好的支撑仍不牢固。比如,近些年增长速度快、投资份额占60%以上的民间投资,一季度增速同比降低7.9个百分点。我到地方调研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还很多,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随处可见,有的是无门可进。这不仅是在投资和基础设施领域,也包括公共服务和消费领域,既严重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也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发挥。要把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巩固住,必须创新用好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各类工具,不仅要运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更要运用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关键性工具,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大家一定要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个大局来看待这项改革。继续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有利于走活经济发展“整盘棋”。

第二,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好。对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减负,包括结构性减税降费、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这个力度是不小的。企业普遍欢迎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来帮助降低成本,但更希望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在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准入的门槛高,而且运营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既多又不规范、还乱收费。办企业都是讲效益的,这么高的交易成本,就会使一些企业减少必要的创新研发等投入,降低产品质量。所以,必须下决心把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减下来,让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提质增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这关键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方式。“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必须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这几年,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双创”,效果超出预期,就是有力的例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双中高”,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更加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制度环境,为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民群众勤劳而智慧,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和动力源泉。推进社会创造创新,首先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推动“双创”深入开展,才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更多的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富起来,让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双创”和发展新经济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第四,这是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这几年,我国传统国际竞争优势出现弱化趋势,外贸增速持续下降,利用外资增速也在放缓。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许多还是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把生产线转到了其他国家。这既有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和外需不振的因素,也与营商环境有关。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我们不妥善应对,不仅外贸下滑态势难以扭转,还会影响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安置。加工贸易虽然利润不高,但可以吸收劳动力就业,不能都转到国外去,合适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较强。关键是要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所以,要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和提升。

第五,这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虽然近几年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现在政府在履行职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缺位、越位、不到位问题,也有治理能力和方式不适应、运行效率不高问题,还有各级政府之间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与此密切相关。只

有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我们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说到底是要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但这不能仅是说说而已,要有衡量改革成效的具体标准。这起码有三个,就是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压缩了多少、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每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为此,简政放权要坚持“简”字当头,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出去,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

实施精准协同放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痛点”、瞄准“堵点”,今年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为更好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性作用,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纳入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明确标准、缩短流程、限时办结。要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审批事项,相同或相近类别的要一并取消或下放,关联审批事项要全链条整体取消或下放。对下放给基层的审批事项,要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大幅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及审批评估事项,坚决管住伸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要推动规范化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天津滨海新区、宁夏银川市、江苏南通市等不少地方把各部门的审批权集中到一起,组建了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收到明显效果,这些经验可以先在地市一级推广。四个自贸试验区在试点区域简政放权力度大、效果也很好,相关做法要加以推广。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大力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今年再取消三分之一,累计压减比例达到90%以上,同步取消后置审批事项50项以上。大幅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照,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把涉及企业的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也整合进来,尽快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年内还要实现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要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同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除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能分离的“证”都要分离出去,切实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问题。强化现有制度规定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有效衔接、联动实施,真正实现“一照走天下”。

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我国经济要转型升级,根本上还是要靠创新驱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由于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合理、卡得太死,有关部门干预多,束缚了手脚、影响了积极性、抑制了发明创造。今年要把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办学、科研的自主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文件并颁布实施。对束缚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不合理规定,都要取消或修改;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相关权限都要下放,特别是要扩大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

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总之,对高校和科研单位办学、搞科研必须按照教育、科研规律办事,不能简单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对兼任院系领导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不能简单套用管理纯行政干部任职的有关规定。要落实完善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股权期权激励等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从事兼职创业的要创造宽松条件。政府部门要加强督导监管,重点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依法遵规行使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简政放权要取得更大实效,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务公开。人民群众和企业对不合理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成效如何,最有发言权。同时,只有让人民群众和企业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才能确保放权落到实处。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一要加快清单制定和公开。这也是清权、减权的过程,清单越合理、越清晰、越公开,放权改革效果就越大。要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加快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基本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清单。清单形成之后,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推动政府更好依法规范履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要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特别是要加大决策公开力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采取公开草案、听证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一旦作出决策,要及时做好政策解读、解疑释惑。还要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现在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开放,使之转化为社会财富。三要打通“信息孤岛”。过去较长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严重制约了政府效能的提升,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必须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拆除“隔离墙”,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四要及时公开突发敏感事件处置信息。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件,必须尽早进行科学处置,及时公开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避免引起误解、炒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基础建设,增加公开渠道,打造网站、新媒体、传统媒体相互联动的立体式、多功能信息公开平台,畅通联接政府与群众的信息“高速路”。

三、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政之善,莫过于公正。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给市场放权不是放任,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加强监管。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手段,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市场活而不乱。

一要实施公正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是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国内外实践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式。双随机抽查对任何市场主体来说,被检查几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既让企业始

终对监管有敬畏之心、不敢心存侥幸,从而自我约束、守法经营,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防止因徇私舞弊而随意执法和选择性监管,促进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今年要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抓紧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今年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拿出上述“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的事项,年内要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70%以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50%以上,争取明年能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要与信用监管、智能监管联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年底前建立起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二要推进综合监管。各类市场主体千差万别,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要做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发挥好各种监管资源的最大效益。长期以来,存在着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标准不一等痼疾,既加重企业负担,也造成很多不公平。今年,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继续推进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相关领域综合执法机构监管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共同织就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

三要探索审慎监管。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使这些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进行监管,否则就可能会引发风险。但这些新经济在发展模式、机制和特点等方面与传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监管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否则就可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既制约创新创造活力,对创新创业者也不公平。如何合理有效监管,既支持创新发展又防止出现偏差,或者说既不能管死也要防范风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物,比如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能削足适履,企业也希望通过规范管理,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对有些一时看不准的,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不要一上来就把它管死。对于那些潜在风险很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严格加强监管,发现问题果断出手。对那些打着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总之,我们要通过审慎而有效的监管,去芜存菁、修枝壮干,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作用积极,但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问题,有的偏离正确方向、经营严重违规,有的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搞非法集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始终强调要一手抓规范发展,一手抓防范风险。今年4月,国务院已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四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一方面,要在降门槛、同规则、同待遇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激发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扩

大投资。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放开;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不合理障碍,都要统统打掉。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在相关试点基础上,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做到一视同仁、同股同权,切实保障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重典治乱。对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非法集资、信贷欺诈、电信诈骗等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否则对诚信守法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努力创造人人平等的发展机会。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影响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我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让居住证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保障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教育是公平的起点,是社会成员纵向流动和发展的通道。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逐步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的招生规模。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基。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落实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

四、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形势下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鼓励居民消费,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转变政府职能,要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升上。只有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要着力提高“双创”服务效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几年,“双创”对于扩大就业、促进新经济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就业压力很大,有765万高校毕业生、500多万中职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退役军人需要安置。特别是在推进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不能造成大量富余职工失业,而要通过多方面措施创造新岗位实现转岗就业。同时,还得给农民工就业留出空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必须达到。现在每天新增的4万户市场主体,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双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但也遇到不少障碍。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势利导,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要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政策。从5月份开始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衡量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确保小微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双创”企业税负总体上只减不增。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双创”的减税降费措施。同时,要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开办和成长“一条龙”服务,点对点地提供政

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确保新注册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活跃度提升,让它们生得出、长得好,促进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二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需求和潜力都很大。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要创新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应主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来满足。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多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也能直接带动投资和消费,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要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群众、企业打交道最多。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但现在有些事项办理,从理念到方式都还很落后,办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在改进政府服务方面还要加大力度。要依托各级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年内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要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让企业和群众打个电话或点下鼠标,好多事就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优化政府服务,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当前,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不少事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成本。要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要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政府所有事项都要有规范的标准,程序上简约、管理上精细、时限上明确,推动政府运转流畅高效,决不可久议不决、久拖不办。

优化政府服务,还要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现在仍有一部分社会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全国有6600万低保人口、8500万残疾人、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20万流浪乞讨人员。当前,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再困难也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底线兜住了,也可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了也有机会再次创业。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已对此作出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政务公开、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政务公开是简政放权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是放管结合的重要准则,提高效率是优化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最终,是通过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政府自身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的不断提高。 “放管服”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社会变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上下同欲者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大道至简的智慧,勠力同心,坚决把这场改革深入向前推进。

一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改革。“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将更多涉及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这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需要作出

很大改变,其过程很多时候是艰难的、痛苦的。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切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用政府的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要谨记责任,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支持者、践行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要以工匠精神组织实施改革。“放管服”改革涉及面广,哪一个重要方面、哪一个重点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改革的成效,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周密组织。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这项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对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聚焦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细化“施工图”,倒排时间表,拿出实招硬招,一项一项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改革进展的督导,好经验要及时推广,发现的问题要抓紧解决。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抓紧清理废除不再适用的政策性文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修改的,要同步系统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按程序加快修法,做到改革于法有据、依法推进。

三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举措都是从地方先做起来,积累经验后再推开的。像商事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最先都是地方基层探索开展的。要大力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各地的自贸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当好改革“排头兵”、打造改革“新高地”。对基层和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符合改革方向的探索,上级部门不得随意干预。要建立容错机制,对探索中的失误,只要符合改革大方向和地方实际,都应予以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当然,发现问题也要及时纠正。

四要严格责任落实和督查问责。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工作责任制,像“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安全生产属地责任和行业责任等,现在看有些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比如,前段时间不少地方菜价、肉价大幅上涨,这虽然有季节性因素,但也与“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没有落实到位有关。因此,要把落实工作责任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的重要任务来抓。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重要政策举措、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都要明确落实责任。今年国务院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督查,创新督查和评估方式,完善督查奖惩机制,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对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要充分调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积极性。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尽职尽责、勤勉实干的。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做好政府工作,落实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干部。现在,一些干部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着懒政怠政、消极敷衍等现象或者说不作为问题。要针对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干部放下包袱,让他们愿作为、敢担当。要加强干部学习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会作为、善作为。对于现实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干部干事创业手脚的条条框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把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关

心爱护干部,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保障好履职所需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收入待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改革、促发展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供给侧着力实现新跃升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定位、依据、目标与施策重点。领会好、领会透这一精神,我们才能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瞄准主攻方向,打好改革攻坚战,培育增长新动能,开创发展新局面。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构成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再比如,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有些农产品却不能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群众不买账。还比如,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从供给侧发力,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迫切需要我们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突出。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新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

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飞跃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让科技的飞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福祉,说到底要靠生产力的进步与跃升。深化认识、下定决心,动真碰硬地干下去,我们就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3日 01 版)

二、习近平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

2015年12月25日20:39 东方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1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本次会议热词之一。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则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

一、加法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加人口供给、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加强政策制度协调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关键是补齐短板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是其中原因之一。2012年,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统计,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0岁)首次减少了345万人,中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段人口在2014年进一步减少了371万人,降幅相比2013年的244万人进一步扩大。在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的情况下,国内出现了劳动薪酬收入增速高于GDP 增长的趋势,这与以往多年间的状况也截然不同。在2014年中国GDP 增长7.4%的背景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农村居民收入则更是增加了11.2%。人口红利消失,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使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加大。所以,目前必须从长远考虑,尽快解决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允许普遍二孩政策。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习近平在五中全会上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以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这是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劳动力供给端看,大量新生人口在未来将增加劳动力供给,这将有助于解决劳动供应短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新生儿在未来将提供年轻、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将更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力配置。经济学家张茉楠认为,在要素投入上,要注意通过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来促进经济增加;在方针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历程,把经济布局调整的历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停提高的历程。一是改变忽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侧重高学历教育的失衡现状,举行大范围的全员培训,提高本领,注意人力资本的充分开发使用,以适合将来产业升级与经济布局调整的必要,即除经济增加与就业匹配之外,还要实现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还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通过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二、减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简政放权,是政府层面的减法运算。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管理,为经济松绑减负。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表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企业权力大起来,让市场活起来。以前,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侧管理,特别是政府对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降低企业成本是企业层面的减法运算。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

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其中一个重要财政手段是结构性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减税措施,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一是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广义上的减税,有利于降低宏观税负);二是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三是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这些减税措施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供给侧,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在上升。制造业尤其受到成本的约束,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降低制造业的增值税税率,可以为它们减轻一部分负担,使制造业的投资和生产加速。而降低社会保险费,则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减税将发挥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对企业,减税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对居民,减税则有利于刺激消费,增加经济活力;对政府,虽然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根据“拉弗曲线”,减税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仍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李克强总理要求,在供给方面,继续运用好结构性减税等手段,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三、乘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乘法”是指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开展“双创”行动,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谋发展。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时期,以前那种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亟待转向创新驱动,从供给端入手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乌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摒弃老路走新路,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用新供给来创造新需求,以新技术带动新产业,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充分释放新兴行业的供给端活力,以达到乘法效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促使要素从成熟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形成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结构进行由“重”到“轻”的转变,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认为,尽管有些行业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就要求对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通过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使它恢复青春,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培

育新兴力量,逐步替代传统产业的衰减。“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创造一个新供给。”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十七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当前互联网新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的增加生产能力,而是增加消费端的基础设施供给,使得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推进一系列改革,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互联网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 张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目前互联网还是集中于对需求侧产生影响,然而在未来,互联网会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供给侧改革产生的需求会成为走向未来的源动力”。

四、除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除法”主要是指清除产能过剩、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工业领域呈通缩迹象,产能过剩问题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有壮士断臂之精神,果断淘汰过剩产能。早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指出:“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一重大创新。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实施供给侧改革,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改善产业供给。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清除过剩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本次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并强调:“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多年来,作为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兼具了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拉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等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装修材料、电器、轻工等产业的繁荣,促进了相关服务业和金融业务的拓展。房地产去库存,不是鼓励房企不顾一切地建房,而是要房企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采取降价等措施把房子卖出去。化解房地产库存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专家指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当期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在

城镇定居落户。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光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行的,还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五、四则混合运算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政府和市场协调与配合,同时做好四则混合运算。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简政放权,协调政策制度为经济减负;市场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则混合运算”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同步实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战略措施,大力推动“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既要确保政策发挥效力,又要让要素市场改革同步推进,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以拓展区域、产业的发展空间。既要创新需求,又要创新供给。

三、李克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会议讲话

2016年05月22日22:55 中国政府网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

——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5月9日)

李克强

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三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情况,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以更有力举措深化“放管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我们牢牢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先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去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郑重承诺本届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约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人和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加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停征、减免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中央对地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在放权的同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各地在承接上级下放权限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层级的“放管服”改革,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达到70%。

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推动了新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去年至今全国平均每天新增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近两年中国内地的营商便利度在全球的排名每年提升6个位次。这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的情况下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的潜力和活力。我国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三年超过1300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放管服”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些该管的却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转职能、提效能还有很大空间。从简政

放权方面看,该放的权有些还没有放,一些已出台的放权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比如,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比较长,有的审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各种证照包括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证、上岗证仍有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在办理一些证照时,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互为前置,“蛋生鸡、鸡生蛋”,搞得群众团团转。从实际情况看,放权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权放得不对路,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却由上级部门下放到下级部门,仍在政府内部打转转。有些权放得不配套,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有的是这个部门放了、那个部门没放,有的是大部分环节放了、但某个关键环节没放。有些权放得不恰当,没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这些问题在一些方面突出存在,导致有的放权事项不到位、难落实,群众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强。从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看,执法不公、检查任性、缺失疏漏、监管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近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就暴露出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从公共服务方面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群众和企业对政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规则不公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等也有不少意见。同时,“放管服”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工作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作出相应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靠深化改革促发展,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减税、创新等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牵引和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这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迫切需要。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认为今年将面临近几年来最严峻的形势,世界贸易组织(WTO )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是多年来最低的。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今年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质量方面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有些指标好于预期,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稳中向好的支撑仍不牢固。比如,近些年增长速度快、投资份额占60%以上的民间投资,一季度增速同比降低7.9个百分点。我到地方调研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还很多,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随处可见,有的是无门可进。这不仅是在投资和基础设施领域,也包括公共服务和消费领域,既严重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也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发挥。要把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巩固住,必须创新用好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各类工具,不仅要运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更要运用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关键性工具,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大家一定要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个大局来看待这项改革。继续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有利于走活经济发展“整盘棋”。

第二,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好。对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减负,包括结构性减税降费、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这个力度是不小的。企业普遍欢迎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来帮助降低成本,但更希望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在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准入的门槛高,而且运营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既多又不规范、还乱收费。办企业都是讲效益的,这么高的交易成本,就会使一些企业减少必要的创新研发等投入,降低产品质量。所以,必须下决心把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减下来,让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提质增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这关键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方式。“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必须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这几年,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双创”,效果超出预期,就是有力的例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双中高”,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更加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制度环境,为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民群众勤劳而智慧,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和动力源泉。推进社会创造创新,首先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推动“双创”深入开展,才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更多的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富起来,让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双创”和发展新经济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第四,这是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这几年,我国传统国际竞争优势出现弱化趋势,外贸增速持续下降,利用外资增速也在放缓。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许多还是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把生产线转到了其他国家。这既有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和外需不振的因素,也与营商环境有关。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我们不妥善应对,不仅外贸下滑态势难以扭转,还会影响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安置。加工贸易虽然利润不高,但可以吸收劳动力就业,不能都转到国外去,合适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较强。关键是要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所以,要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和提升。

第五,这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虽然近几年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现在政府在履行职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缺位、越位、不到位问题,也有治理能力和方式不适应、运行效率不高问题,还有各级政府之间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与此密切相关。只

有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我们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说到底是要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但这不能仅是说说而已,要有衡量改革成效的具体标准。这起码有三个,就是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压缩了多少、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每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为此,简政放权要坚持“简”字当头,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出去,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

实施精准协同放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痛点”、瞄准“堵点”,今年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为更好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性作用,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纳入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明确标准、缩短流程、限时办结。要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审批事项,相同或相近类别的要一并取消或下放,关联审批事项要全链条整体取消或下放。对下放给基层的审批事项,要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大幅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及审批评估事项,坚决管住伸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要推动规范化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天津滨海新区、宁夏银川市、江苏南通市等不少地方把各部门的审批权集中到一起,组建了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收到明显效果,这些经验可以先在地市一级推广。四个自贸试验区在试点区域简政放权力度大、效果也很好,相关做法要加以推广。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大力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今年再取消三分之一,累计压减比例达到90%以上,同步取消后置审批事项50项以上。大幅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照,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把涉及企业的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也整合进来,尽快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年内还要实现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要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同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除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能分离的“证”都要分离出去,切实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问题。强化现有制度规定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有效衔接、联动实施,真正实现“一照走天下”。

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我国经济要转型升级,根本上还是要靠创新驱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由于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合理、卡得太死,有关部门干预多,束缚了手脚、影响了积极性、抑制了发明创造。今年要把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办学、科研的自主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文件并颁布实施。对束缚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不合理规定,都要取消或修改;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相关权限都要下放,特别是要扩大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

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总之,对高校和科研单位办学、搞科研必须按照教育、科研规律办事,不能简单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对兼任院系领导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不能简单套用管理纯行政干部任职的有关规定。要落实完善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股权期权激励等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从事兼职创业的要创造宽松条件。政府部门要加强督导监管,重点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依法遵规行使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简政放权要取得更大实效,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务公开。人民群众和企业对不合理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成效如何,最有发言权。同时,只有让人民群众和企业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才能确保放权落到实处。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一要加快清单制定和公开。这也是清权、减权的过程,清单越合理、越清晰、越公开,放权改革效果就越大。要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加快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基本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清单。清单形成之后,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推动政府更好依法规范履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要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特别是要加大决策公开力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采取公开草案、听证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一旦作出决策,要及时做好政策解读、解疑释惑。还要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现在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开放,使之转化为社会财富。三要打通“信息孤岛”。过去较长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严重制约了政府效能的提升,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必须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拆除“隔离墙”,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四要及时公开突发敏感事件处置信息。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件,必须尽早进行科学处置,及时公开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避免引起误解、炒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基础建设,增加公开渠道,打造网站、新媒体、传统媒体相互联动的立体式、多功能信息公开平台,畅通联接政府与群众的信息“高速路”。

三、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政之善,莫过于公正。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给市场放权不是放任,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加强监管。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手段,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市场活而不乱。

一要实施公正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是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国内外实践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式。双随机抽查对任何市场主体来说,被检查几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既让企业始

终对监管有敬畏之心、不敢心存侥幸,从而自我约束、守法经营,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防止因徇私舞弊而随意执法和选择性监管,促进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今年要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抓紧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今年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拿出上述“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的事项,年内要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70%以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50%以上,争取明年能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要与信用监管、智能监管联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年底前建立起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二要推进综合监管。各类市场主体千差万别,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要做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发挥好各种监管资源的最大效益。长期以来,存在着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标准不一等痼疾,既加重企业负担,也造成很多不公平。今年,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继续推进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相关领域综合执法机构监管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共同织就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

三要探索审慎监管。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使这些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进行监管,否则就可能会引发风险。但这些新经济在发展模式、机制和特点等方面与传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监管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否则就可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既制约创新创造活力,对创新创业者也不公平。如何合理有效监管,既支持创新发展又防止出现偏差,或者说既不能管死也要防范风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物,比如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能削足适履,企业也希望通过规范管理,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对有些一时看不准的,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不要一上来就把它管死。对于那些潜在风险很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严格加强监管,发现问题果断出手。对那些打着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总之,我们要通过审慎而有效的监管,去芜存菁、修枝壮干,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作用积极,但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问题,有的偏离正确方向、经营严重违规,有的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搞非法集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始终强调要一手抓规范发展,一手抓防范风险。今年4月,国务院已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四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一方面,要在降门槛、同规则、同待遇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激发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扩

大投资。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放开;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不合理障碍,都要统统打掉。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在相关试点基础上,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做到一视同仁、同股同权,切实保障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重典治乱。对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非法集资、信贷欺诈、电信诈骗等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否则对诚信守法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努力创造人人平等的发展机会。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影响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我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让居住证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保障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教育是公平的起点,是社会成员纵向流动和发展的通道。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逐步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的招生规模。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基。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落实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

四、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形势下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鼓励居民消费,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转变政府职能,要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升上。只有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要着力提高“双创”服务效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几年,“双创”对于扩大就业、促进新经济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就业压力很大,有765万高校毕业生、500多万中职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退役军人需要安置。特别是在推进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不能造成大量富余职工失业,而要通过多方面措施创造新岗位实现转岗就业。同时,还得给农民工就业留出空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必须达到。现在每天新增的4万户市场主体,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双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但也遇到不少障碍。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势利导,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要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政策。从5月份开始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衡量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确保小微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双创”企业税负总体上只减不增。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双创”的减税降费措施。同时,要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开办和成长“一条龙”服务,点对点地提供政

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确保新注册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活跃度提升,让它们生得出、长得好,促进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二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需求和潜力都很大。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要创新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应主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来满足。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多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也能直接带动投资和消费,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要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群众、企业打交道最多。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但现在有些事项办理,从理念到方式都还很落后,办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在改进政府服务方面还要加大力度。要依托各级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年内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要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让企业和群众打个电话或点下鼠标,好多事就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优化政府服务,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当前,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不少事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成本。要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要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政府所有事项都要有规范的标准,程序上简约、管理上精细、时限上明确,推动政府运转流畅高效,决不可久议不决、久拖不办。

优化政府服务,还要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现在仍有一部分社会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全国有6600万低保人口、8500万残疾人、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20万流浪乞讨人员。当前,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再困难也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底线兜住了,也可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了也有机会再次创业。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已对此作出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政务公开、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政务公开是简政放权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是放管结合的重要准则,提高效率是优化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最终,是通过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政府自身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的不断提高。 “放管服”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社会变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上下同欲者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大道至简的智慧,勠力同心,坚决把这场改革深入向前推进。

一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改革。“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将更多涉及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这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需要作出

很大改变,其过程很多时候是艰难的、痛苦的。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切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用政府的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要谨记责任,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支持者、践行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要以工匠精神组织实施改革。“放管服”改革涉及面广,哪一个重要方面、哪一个重点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改革的成效,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周密组织。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这项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对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聚焦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细化“施工图”,倒排时间表,拿出实招硬招,一项一项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改革进展的督导,好经验要及时推广,发现的问题要抓紧解决。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抓紧清理废除不再适用的政策性文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修改的,要同步系统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按程序加快修法,做到改革于法有据、依法推进。

三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举措都是从地方先做起来,积累经验后再推开的。像商事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最先都是地方基层探索开展的。要大力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各地的自贸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当好改革“排头兵”、打造改革“新高地”。对基层和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符合改革方向的探索,上级部门不得随意干预。要建立容错机制,对探索中的失误,只要符合改革大方向和地方实际,都应予以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当然,发现问题也要及时纠正。

四要严格责任落实和督查问责。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工作责任制,像“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安全生产属地责任和行业责任等,现在看有些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比如,前段时间不少地方菜价、肉价大幅上涨,这虽然有季节性因素,但也与“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没有落实到位有关。因此,要把落实工作责任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的重要任务来抓。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重要政策举措、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都要明确落实责任。今年国务院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督查,创新督查和评估方式,完善督查奖惩机制,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对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要充分调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积极性。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尽职尽责、勤勉实干的。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做好政府工作,落实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干部。现在,一些干部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着懒政怠政、消极敷衍等现象或者说不作为问题。要针对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干部放下包袱,让他们愿作为、敢担当。要加强干部学习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会作为、善作为。对于现实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干部干事创业手脚的条条框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把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关

心爱护干部,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保障好履职所需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收入待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改革、促发展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章

  • 第二节 推进供给侧改革
  • 第二节 推进供给侧改革 [本节导引] 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 ...查看


  •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对外发布.<意见>有何重要意义?有 ...查看


  • 聚焦"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会议
  • 背景材料 2016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 李克强说,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 ...查看


  • 学习供给侧改革和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 从供给侧改革着力 实现城市管理新跃升 --学习供给侧改革和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 ...查看


  • 供给侧改革 1
  • 实行供给侧改革 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一般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 ...查看


  •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及最新进展
  •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及最新进展 2016年03月14日 07:07: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一度受到学者和媒体的热捧,但却缺少统一的社会共识.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搞清楚& ...查看


  • 以供给侧改革确保"十三五"起好步
  •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其主攻方向是供给侧,核心任务是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最终目的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常州市认真贯彻五大发展 ...查看


  • 2016年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 2016年1月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1.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以高铁.核电和卫星等为代表的中国高 ...查看


  • 政治生活最新主观题20题
  • 政治生活最新主观题20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10月26-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