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1)

第一章

一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自由发挥)从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业生产,个人。。。。。。谈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发挥

第五章

二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a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生活这样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 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4.综上所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创造成熟社会主义的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方法;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第六章

三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答: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联系和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发展经济建设。

3综上所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第七章

四怎样处理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自己发挥,参考课本》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综合点。

第八章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一,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层,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第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3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六先富和后富的关系?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四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有后,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这并等于同步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只有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的政策,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从而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重要支撑:促技进步和创新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动力:改革开放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由发挥》

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

a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b三农现状:农业投入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落后;农民增收困难。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d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e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总要求:生产发展(物质基础)、生活宽裕(目的、衡量尺度)、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村容整洁(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窗口)、管理民主(政治保障)。

b基本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c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作出判断: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d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

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e工作布局: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f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原因:我国是人口大国,是国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侵入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其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来保证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 《自己缩短略答》

2措施: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即“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3意义:《自由发挥》1既满足当代发展,又满足下代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3又好又快发展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

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题猜测: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分)

第一章

一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自由发挥)从新农村建设,环保,工业生产,个人。。。。。。谈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发挥

第五章

二用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a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生活这样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c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首先,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性质。 其次,科学技术决定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第三,科学技术决定产业结构的层次第四,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4.综上所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创造成熟社会主义的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是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本方法;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经之路。

第六章

三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分析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答: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联系和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只有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发展经济建设。

3综上所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所以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第七章

四怎样处理改革开放,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自己发挥,参考课本》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综合点。

第八章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答: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一,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层,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第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第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3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六先富和后富的关系?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四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有后,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这并等于同步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只有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的政策,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从而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1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重要支撑:促技进步和创新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动力:改革开放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自由发挥》

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

a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b三农现状:农业投入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落后;农民增收困难。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d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e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总要求:生产发展(物质基础)、生活宽裕(目的、衡量尺度)、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村容整洁(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窗口)、管理民主(政治保障)。

b基本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c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的历史方位作出判断: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d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

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e工作布局: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f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原因:我国是人口大国,是国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侵入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其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来保证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 《自己缩短略答》

2措施:1)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 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资源化)”即“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3意义:《自由发挥》1既满足当代发展,又满足下代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 3又好又快发展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

严惩污染,生态严惩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惩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 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材料题猜测: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生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不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4分)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4分)


相关文章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第一框的理论归宿,也是认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要重视发挥人的自身能力,即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除了要了解本课的基本观点之外,重点要理解 ...查看


  • 浅谈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人才后备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出发,论述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 ...查看


  • 家庭革命·反对主观主义
  • 作者:栾祖虎 发布时间:2016-02-23 22:17:1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大  |  中  |  小 --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家庭革命之五 中国家庭需要一场反对主观主义的家庭革命.家庭主观主义者对家庭事务主观.片面.表面的认 ...查看


  • 刑法主观主义 : 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双重清理
  •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16年第3期(总第129期) 刑法主观主义: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双重清理 冀 洋 (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100174) 摘 要:刑法主客观主义的标签对立意义仅限于犯罪论中的行为违法性(不正当)本质的对立,二 者的 ...查看


  •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因而规律是普遍的,没有无规律的运动着的事物.这是规律普遍性原理.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的特征.任何规律都是事 ...查看


  • 语言的_主观性_和_主观化_
  • 2001年7月第33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 J uly 2001Vol. 33No. 4 ・语言学・ 语言的&quo ...查看


  •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 作者:陈兴良 法学家 2013年09期 明知是我国刑法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表明犯罪主观构成要件要素的法律术语,除了刑法总则第14条故意犯罪概念中规定的明知(以下简称总则规定的明知)以外,我国刑法分则还大量规定了明知(以下简称分则规定的明知).本 ...查看


  • 哲学的基础定义
  • 哲学的基础定义 主观四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总和组成了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无法计数的大小不同的"物质构成体",这些"物质构成体"又在做着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并进行着解体与重新组合.因 ...查看


  • 主观犯罪结果刍议
  • 作者:谢彤 <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08期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93(2001)02-0060-05 任何危害行为,都必然给某种社会关系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这 ...查看


  •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5期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鲁元平 王韬 3 内容提要:主观幸福感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引起许多经济学者的广泛兴 趣.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迅猛发展,相关研究文献日益丰富以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