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古文学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基督教渗透社会各层次,干预认知、
审美、道德体验等各个生活方面。中古文学带有程度不同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情绪。 在中世纪历史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罗马帝国及古日耳曼社会的有关
制度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封建领主制度。
中古文学作品许多由拉丁文写成,直到中古晚期,民族语言文学才占优势。
第一节 概述
一、宗教文学
1、圣徒传、赞美诗、宗教剧。《圣母显圣记》
2、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英雄史诗
1、封建化之前的史诗
2、封建化之后的史诗
三、骑士文学
1、骑士与骑士精神
2、骑士抒情诗: “破晓歌” ,《菩提树下》
3、骑士传奇
四、城市文学
1、城市文学精神及风格
2、法国城市文学:韵文故事、 《列那狐传奇》、 《玫瑰传奇》、维庸的诗歌
3、英国:罗宾汉谣曲
4、世俗戏剧与《塞莱斯蒂娜》
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基督教的四位博士之一,在近百种著述中
最著名的是《忏悔录》(400)和《上帝之城》(427)。
《忏悔录》
《忏悔录》是在《圣经》的精神指导下写成的,其中充满了自我的罪恶意识,证明人
生而有罪,进而通过悔罪来证明天主的光荣和伟大。
作者并未对自己的经历作出完整的、连贯的叙述,而是严格选择那些认为最有意义的
材料以实现其宗教目的。
与上帝的对话。艰巨精细的自我分析,热烈虔诚的宗教激情。
封建化之前的史诗
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都歌颂部落的英雄,以神话传说或历
史的人物事件为依据,基于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作者往往不可考稽。这类史诗反映了氏族社会生活,如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象征权力的黄金给部落带来的诅咒和灾难,突出英雄的悲剧性格,内容常常包含魔怪和法术等因素。
《贝奥武甫》(古英语),《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古德语),“埃达”、“萨迦”(冰岛)
封建化之后的史诗
这一类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此时的史诗中的英雄的荣誉观念已
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复仇义务,开始具有国家观念,要求团结、抵御外辱。同时,在他们身上封建君臣、主仆关系体现得很明显。在这类史诗里,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在基督教影响下,英雄们的爱国行为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
《罗兰之歌》(法),《尼伯龙根之歌》(德),《伊戈尔远征记》(俄),《熙德之歌》(西)
骑士与骑士精神
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
建主。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受到从西班牙传入的阿拉伯文化中浪漫因素的影响,骑士精神首先在法国形成。 骑士精神强调英勇善战,同时扩展了忠诚的内容,不仅应忠于自己的领主,还要忠实于教会和自己所爱的贵妇。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骑士也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忠君、护教、行侠,追求爱情。 恩格斯论“骑士之爱” 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亦即作为热恋,作为每个人(至少是统治阶级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热恋,作为性的冲动的最高形式(这正是性爱的特征),而第一个出现的性爱形式,那种中世纪的骑士之爱, „„ “破晓歌”是普罗旺斯爱情诗的精华。 骑士传奇 主题:为了爱情、荣誉、信仰而冒险游侠。 三大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奥迦生和尼格雷特》,13世纪) 法国特鲁瓦(12世纪):《朗斯洛或小车骑士》、 德国:埃森巴赫《帕齐伐尔》;斯特拉斯堡(?-1215):《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西班牙:蒙塔尔沃修订的《阿马迪斯〃德〃高拉》(1508) 英国:马洛里《亚瑟王之死》(1485) 关于城市文学 与城市斗争及“异端”思想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适应了市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 多数是民间创作,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描写市民生活或提出市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和聪敏。 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简单朴素,语言生动鲜明,有时流于粗俗。 《列那狐传奇》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是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动物故事集,由27组独立的短诗连缀而成。每个故事都以狐狸列那为主角。 维庸诗选 无论谁满怀着痛苦离开人间, 都无异于透过一口气,吹过一阵风: 他的辛酸从心头破裂消散, 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流过怎样的汗水! 没有谁减轻他的痛苦: 纵然是兄弟或姐妹 也不愿代替一个孩子进入坟墓。(《遗言集》) 雨水将我们淋得湿透和冲洗,
晒干和晒黑我们的是太阳;
喜鹊、乌鸦啄去我们的眼珠子,
把胡须和眉毛也都拔光。
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摇晃;
风向忽东忽西,随意变化交错,
不停地把我们吹得忽右忽左,
乌啄食我们就像戳顶针。
因此,不要加入我们一伙,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绞刑犯谣曲》)
世俗戏剧
真正的世俗戏剧到14世纪才出现。戏剧活动在以法国最为突出。巴黎有两个重要剧团:
法院书记剧团和傻子剧团。类别有独白剧、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四种体裁。
西班牙名剧《塞莱斯蒂娜》曾名《卡里斯托和梅丽贝姬的悲喜剧》,作者是费尔南
多·德·罗哈斯(1476?一1541)。《塞莱斯蒂娜》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过渡性作品。
第二节 但丁与《神曲》
一、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乔叟(1340-1400)
二、但丁及其《神曲》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作品:《新生》( 1292 ,诗集,“温柔的新体”,自传)、《飨宴》(1304-1307,学术散
文,用意大利写作)、《论俗语》(1304-1308)、《帝制论》(1310)与《神曲》(1300-1321)
“温柔的新体”
13世纪末14世纪初产生在意大利的一种抒情诗。
在内容方面,不再描写骑士对贵妇人的崇拜、忠诚和献身,而是歌颂更真实的情感和
更生动的形象。女性是上帝派遣的一种天使,纯洁完美,她要使男人升华到上帝的高度,恋爱是心灵净化和提高的过程,是造物主对人的一种极其温柔的征服形式。 在艺术方面,改变了普洛旺斯诗歌矫揉造作的浮华诗风,摒弃千篇一律的因袭陈旧的
描写手法,以朴素明快的诗体、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
《神曲》(一)
创作动因:但丁爱情、政治生活的不幸导致精神上的迷惘、绝望,以及对国家、民族和
人类命运的忧虑。
可以说,《神曲》中的每一歌,都是一种艺术造型,一种灵魂的姿态。如果一个人彻底地看透了世俗生活的虚无性,而又不甘屈服于这种虚无性,偏要将虚无变成意义,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尝试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残雪)
《神曲》(二)
《神曲》原名《喜剧》,一因从地狱到天堂,从苦难到幸福,结局圆满,二因此作品以
意大利俗语写成,不是崇高的悲剧文体。
框架、内容:14000余行,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篇,各33曲,加上序曲,共
100曲。讲述诗人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先入幽暗的森林,又遇野兽(豹、狮、狼)当道;维吉尔受贝雅特里齐之托前来搭救,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之后贝雅特里齐引导他游历天堂。
《神曲》(三)
主题:现实批判与诗歌正义(poetic justice);人类历史和自我成长的寓言:经历苦难、
罪恶和考验到真理和至善,理性、哲学+信仰、神学
作品体现出的诗人观念的二重性。
“二希”文化的汇合:宗教之爱和人性智慧;天国审判和人间法庭;禁欲
观念和升华意识;赎罪意识和人的自我完善;神秘主义和写实手法。
艺术成就:借用梦幻文学的形式,以恢宏严整的结构,丰富、神秘而深邃的想象,将宗教激情、生活经验、爱国思想和许多重大政治问题融为一炉,将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性作品。
奥尔巴赫论《神曲》
这部喜剧是部百科全书式的教渝诗,它从总体上描绘了物理宇宙学的世界秩序,伦理学
的世界秩序和历史政治的世界秩序;它又是一部摹仿现实的艺术作品,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现实领域都出现在其中:过去和现在、崇高伟大和可鄙的低劣,历史和传说,悲剧和喜剧,人和景观;归根结底它是某个个人,即但丁的发展史和拯救史,从而又成为人类拯救史的和声华彩乐段。
第二章 中古文学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基督教渗透社会各层次,干预认知、
审美、道德体验等各个生活方面。中古文学带有程度不同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情绪。 在中世纪历史和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罗马帝国及古日耳曼社会的有关
制度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封建领主制度。
中古文学作品许多由拉丁文写成,直到中古晚期,民族语言文学才占优势。
第一节 概述
一、宗教文学
1、圣徒传、赞美诗、宗教剧。《圣母显圣记》
2、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英雄史诗
1、封建化之前的史诗
2、封建化之后的史诗
三、骑士文学
1、骑士与骑士精神
2、骑士抒情诗: “破晓歌” ,《菩提树下》
3、骑士传奇
四、城市文学
1、城市文学精神及风格
2、法国城市文学:韵文故事、 《列那狐传奇》、 《玫瑰传奇》、维庸的诗歌
3、英国:罗宾汉谣曲
4、世俗戏剧与《塞莱斯蒂娜》
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基督教的四位博士之一,在近百种著述中
最著名的是《忏悔录》(400)和《上帝之城》(427)。
《忏悔录》
《忏悔录》是在《圣经》的精神指导下写成的,其中充满了自我的罪恶意识,证明人
生而有罪,进而通过悔罪来证明天主的光荣和伟大。
作者并未对自己的经历作出完整的、连贯的叙述,而是严格选择那些认为最有意义的
材料以实现其宗教目的。
与上帝的对话。艰巨精细的自我分析,热烈虔诚的宗教激情。
封建化之前的史诗
这类史诗和荷马史诗同是氏族社会末期的产物,都歌颂部落的英雄,以神话传说或历
史的人物事件为依据,基于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作者往往不可考稽。这类史诗反映了氏族社会生活,如部落之间的血仇关系,象征权力的黄金给部落带来的诅咒和灾难,突出英雄的悲剧性格,内容常常包含魔怪和法术等因素。
《贝奥武甫》(古英语),《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古德语),“埃达”、“萨迦”(冰岛)
封建化之后的史诗
这一类英雄史诗也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为基础,此时的史诗中的英雄的荣誉观念已
不限于狭小范围的部落复仇义务,开始具有国家观念,要求团结、抵御外辱。同时,在他们身上封建君臣、主仆关系体现得很明显。在这类史诗里,多神教的神话因素相对减少,在基督教影响下,英雄们的爱国行为往往表现为反对异教徒的斗争。
《罗兰之歌》(法),《尼伯龙根之歌》(德),《伊戈尔远征记》(俄),《熙德之歌》(西)
骑士与骑士精神
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
建主。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受到从西班牙传入的阿拉伯文化中浪漫因素的影响,骑士精神首先在法国形成。 骑士精神强调英勇善战,同时扩展了忠诚的内容,不仅应忠于自己的领主,还要忠实于教会和自己所爱的贵妇。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骑士也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忠君、护教、行侠,追求爱情。 恩格斯论“骑士之爱” 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亦即作为热恋,作为每个人(至少是统治阶级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热恋,作为性的冲动的最高形式(这正是性爱的特征),而第一个出现的性爱形式,那种中世纪的骑士之爱, „„ “破晓歌”是普罗旺斯爱情诗的精华。 骑士传奇 主题:为了爱情、荣誉、信仰而冒险游侠。 三大系统: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奥迦生和尼格雷特》,13世纪) 法国特鲁瓦(12世纪):《朗斯洛或小车骑士》、 德国:埃森巴赫《帕齐伐尔》;斯特拉斯堡(?-1215):《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西班牙:蒙塔尔沃修订的《阿马迪斯〃德〃高拉》(1508) 英国:马洛里《亚瑟王之死》(1485) 关于城市文学 与城市斗争及“异端”思想有密切关系,同时也适应了市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 多数是民间创作,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描写市民生活或提出市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和聪敏。 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风格简单朴素,语言生动鲜明,有时流于粗俗。 《列那狐传奇》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传奇》是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动物故事集,由27组独立的短诗连缀而成。每个故事都以狐狸列那为主角。 维庸诗选 无论谁满怀着痛苦离开人间, 都无异于透过一口气,吹过一阵风: 他的辛酸从心头破裂消散, 只有上帝才知道他流过怎样的汗水! 没有谁减轻他的痛苦: 纵然是兄弟或姐妹 也不愿代替一个孩子进入坟墓。(《遗言集》) 雨水将我们淋得湿透和冲洗,
晒干和晒黑我们的是太阳;
喜鹊、乌鸦啄去我们的眼珠子,
把胡须和眉毛也都拔光。
我们任何时候都在摇晃;
风向忽东忽西,随意变化交错,
不停地把我们吹得忽右忽左,
乌啄食我们就像戳顶针。
因此,不要加入我们一伙,
请祈求上帝,让大家宽恕我们! (《绞刑犯谣曲》)
世俗戏剧
真正的世俗戏剧到14世纪才出现。戏剧活动在以法国最为突出。巴黎有两个重要剧团:
法院书记剧团和傻子剧团。类别有独白剧、道德剧、傻子剧和笑剧四种体裁。
西班牙名剧《塞莱斯蒂娜》曾名《卡里斯托和梅丽贝姬的悲喜剧》,作者是费尔南
多·德·罗哈斯(1476?一1541)。《塞莱斯蒂娜》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过渡性作品。
第二节 但丁与《神曲》
一、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过渡: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乔叟(1340-1400)
二、但丁及其《神曲》
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作品:《新生》( 1292 ,诗集,“温柔的新体”,自传)、《飨宴》(1304-1307,学术散
文,用意大利写作)、《论俗语》(1304-1308)、《帝制论》(1310)与《神曲》(1300-1321)
“温柔的新体”
13世纪末14世纪初产生在意大利的一种抒情诗。
在内容方面,不再描写骑士对贵妇人的崇拜、忠诚和献身,而是歌颂更真实的情感和
更生动的形象。女性是上帝派遣的一种天使,纯洁完美,她要使男人升华到上帝的高度,恋爱是心灵净化和提高的过程,是造物主对人的一种极其温柔的征服形式。 在艺术方面,改变了普洛旺斯诗歌矫揉造作的浮华诗风,摒弃千篇一律的因袭陈旧的
描写手法,以朴素明快的诗体、流畅生动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形成柔美清新的风格。
《神曲》(一)
创作动因:但丁爱情、政治生活的不幸导致精神上的迷惘、绝望,以及对国家、民族和
人类命运的忧虑。
可以说,《神曲》中的每一歌,都是一种艺术造型,一种灵魂的姿态。如果一个人彻底地看透了世俗生活的虚无性,而又不甘屈服于这种虚无性,偏要将虚无变成意义,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尝试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残雪)
《神曲》(二)
《神曲》原名《喜剧》,一因从地狱到天堂,从苦难到幸福,结局圆满,二因此作品以
意大利俗语写成,不是崇高的悲剧文体。
框架、内容:14000余行,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篇,各33曲,加上序曲,共
100曲。讲述诗人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方向,先入幽暗的森林,又遇野兽(豹、狮、狼)当道;维吉尔受贝雅特里齐之托前来搭救,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之后贝雅特里齐引导他游历天堂。
《神曲》(三)
主题:现实批判与诗歌正义(poetic justice);人类历史和自我成长的寓言:经历苦难、
罪恶和考验到真理和至善,理性、哲学+信仰、神学
作品体现出的诗人观念的二重性。
“二希”文化的汇合:宗教之爱和人性智慧;天国审判和人间法庭;禁欲
观念和升华意识;赎罪意识和人的自我完善;神秘主义和写实手法。
艺术成就:借用梦幻文学的形式,以恢宏严整的结构,丰富、神秘而深邃的想象,将宗教激情、生活经验、爱国思想和许多重大政治问题融为一炉,将历史的和现实的、古典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因素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部伟大的史诗性作品。
奥尔巴赫论《神曲》
这部喜剧是部百科全书式的教渝诗,它从总体上描绘了物理宇宙学的世界秩序,伦理学
的世界秩序和历史政治的世界秩序;它又是一部摹仿现实的艺术作品,所有可以想象到的现实领域都出现在其中:过去和现在、崇高伟大和可鄙的低劣,历史和传说,悲剧和喜剧,人和景观;归根结底它是某个个人,即但丁的发展史和拯救史,从而又成为人类拯救史的和声华彩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