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是我一生的眷恋

“哈工大是我一生的眷恋” 记首届“优秀教师李昌奖”

获奖者、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周定教授

2012年05月29日 09:50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张妍/文)1950年春,上海。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

离开条件优越的大上海,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这位23岁的南方女孩在毕业后作出了出乎他人预料的选择——只身一人,来到了冰天雪地、荒凉艰苦的东北。 从此,她的身影活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

她以智慧、无私、无畏为哈工大化学教研室、应用化学系乃至环境化工学科的组建与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与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真谛;

她的理想、她的智慧、她的信念、她的爱心,鼓舞、滋养并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工大学子„„

2011年,在哈工大首届“优秀教师李昌奖”获奖者名单中,她的名字赫然醒目,她成为获此殊荣的5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

她,就是市政学院退休教师周定教授。

响应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号召,她第一次被推荐到了哈工大,以激昂的青春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国人自己办校办专业”的历史洪流中„„

毕业于著名学府,专业成绩拔尖,多才多艺„„这一切,让周定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当同学和亲属都以为她会顺理成章地留在上海工作时,周定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只身一人,拿着组织和老师的介绍信,来到了东北。

“东北天寒地冻,物资贫乏,跟大上海没法比。当时东北正轰轰烈烈地搞工业建设急需人才。如何选择?我没有丝毫犹豫。”周定说。

到东北后,周定先在东北农学院俄文研究班学习了20多天,而后由组织介绍来到了哈工大。周定被学校安排到研究班学习,成为10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生。零下30多度的严寒,吃不习惯的高粱米、大碴子、苞米面,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压垮这个从小家境优越的南方女孩。“那时候,研究班的学员都特别刻苦,因为要在苏联专家来校前学会学好俄语,专家一到校,就能适应学习和工作需要。”周定说。

苏联专家来校的几个月后,陈康白校长任命她为有机化学教研室代理副主任。这让年仅24岁的周定颇感意外:“不但要用双语讲好《有机化学》课,同时要做好以苏侨为主的教研室的领导工作,对我来说,是从未想过的。”

不服输的性格、坚定的信念,让周定毅然接受了重任。“中国人自己办校办专业,是我们的目标。”周定说,“在强大的动力下,一切困难和压力都可以克服。”没过多久,周定的《有机化学》课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1952年7月,周定从研究班正式毕业。她的人生和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她与其他8位学员一起,被学校选留,成为了哈工大的一名教师。

放弃个人事业发展的种种机遇,她坚定地服从哈工大的需要而留校,把革命的豪情和忘我的干劲留给百业待兴的哈工大„„

周定留校后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牵头组建以中国人为主的化学教研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老化工系的3位苏联专家与全部师生都并入大连工学院,周定也多次收到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的邀请。

此时的周定正全身心地投入于化学教研室的组建与教学工作。她带领青年教师们开辟各种渠道,结合国情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争取在校的其他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当时学校里女教师少,每次宴请苏联专家,我几乎都有机会参加,对他们的专长也略知一二。”周定说,这些与苏联专家见面的机会,都成了向他们请教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周定带领教研室的同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讨论苏联教学模式,研究普通化学在工科院校的作用,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编制了各种教学资料。

1953年冬的一天,李昌校长把周定叫到办公室,把大连工学院多次提出想要她去当化工系副主任的事情告诉了周定。李昌校长问:“你个人是什么意见?”周定斩钉截铁地说:

“我早已听说过这件事,这是由组织决定的事。”李昌校长马上笑着说:“那好,哈工大需要你,留下!”

对于一个学化学的教师来说,相比于作为工科院校的哈工大,当然是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作比较对口。这一点,周定自己比谁都清楚。然而,此时的周定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专业在哪里更对口、个人的事业在哪里更有发展。“我很清楚,哈工大作为工科院校,不能没有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哈工大把我留下当化学教研室主任,比去大连工学院要承担起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就像李昌校长说的,哈工大更需要我!”对于自己当初的抉择,周定从未有过半点后悔。

面对挑战、磨难与诱惑,她永远地选择了哈工大,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哈工大和党的教育事业„„

1967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化学教研室被“砸烂”,实验室被“摧毁”,周定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与其他兼职一同被罢免,与同为哈工大教师的丈夫袁哲俊双双进了“牛棚”。由于家里有两个小孩,周定被允许中午和傍晚回家一个小时给孩子做饭,每天晚上十

一、二点才能回家。当时老大才7岁,小的仅两岁。“文革”后期,周定夫妇下乡接受劳动改造,两个孩子被保姆接到农村生活。在这种境遇之下,他们仍坚信“真理总能战胜谬误”。

历经“文革”和“南迁北返”,哈工大元气大伤。重见天日的夫妻二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后,又双双回到了恢复重建哈工大的事业中。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袁哲俊与周定,在机械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都颇有建树。上海的几个单位曾力邀二人一同回沪工作,都被谢绝。有的单位甚至派人专程到哈尔滨,到家里来做二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答复。

周定说:“发出邀请的单位比哈工大的条件好。袁哲俊在文革期间患上了肺气肿,也更适合回南方生活,我们曾向高铁校长提出了这一想法,遭到了否定,而我们俩真也都放不下哈工大。”就这样,夫妻二人把曾经遭受的磨难和个人困难抛在了脑后,把心留在了哈工大,把根扎在了哈工大。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师资、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生大讨论,周定带领教研室的同事们投入到重建化学教研室的事业中。以化学教研室为母体,哈工大应用化学系和环境化工学科相继组建并发展壮大。周定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其中所作的贡献不言而喻。

按规定,周定应于1996年末退休。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决定延长其5年工作年限。在这5年里,周定与年轻同志在一起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继续承担了近10门研究生课程与专题讲座,指导博士后及研究生37名,负责和完成了国家“863”预研子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率领课题组成员为哈工大理学院设计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实验室废液处理中心等。

从1997年开始,周定积极投入到老龄事业中,担任校老科协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省老科协常委至今。在校老科协,她协助会长创建了老年大学,组建了外国语培训学校等让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的平台。从组织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到策划举办各种活动,周定总是活跃在老同志们中间,乐其不疲,先后获哈工大首届“老有所为”奉献奖、中国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哈尔滨市100位“百年风采女性”之一、工信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黑龙江省老科协“老科协工作者标兵”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细数从23岁时的青春韶华到雪染双鬓的耄耋之年,周定的人生始终与哈工大紧紧相连。对于哈工大的化学学科,她倾注了有限的青春与无限的热情;从教半个世纪,她收获的是满园桃李和弟子们的功成名就。

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这位一心报国的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磨难与选择。而每次面对人生重大抉择,她的选择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哈工大。

回顾过往,周定教授这样诠释她的人生:“我的事业在哈工大,哈工大是我一生的眷恋!”

“哈工大是我一生的眷恋” 记首届“优秀教师李昌奖”

获奖者、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周定教授

2012年05月29日 09:50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报讯(本报记者 张妍/文)1950年春,上海。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

离开条件优越的大上海,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这位23岁的南方女孩在毕业后作出了出乎他人预料的选择——只身一人,来到了冰天雪地、荒凉艰苦的东北。 从此,她的身影活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

她以智慧、无私、无畏为哈工大化学教研室、应用化学系乃至环境化工学科的组建与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她与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真谛;

她的理想、她的智慧、她的信念、她的爱心,鼓舞、滋养并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工大学子„„

2011年,在哈工大首届“优秀教师李昌奖”获奖者名单中,她的名字赫然醒目,她成为获此殊荣的5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

她,就是市政学院退休教师周定教授。

响应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号召,她第一次被推荐到了哈工大,以激昂的青春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国人自己办校办专业”的历史洪流中„„

毕业于著名学府,专业成绩拔尖,多才多艺„„这一切,让周定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当同学和亲属都以为她会顺理成章地留在上海工作时,周定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只身一人,拿着组织和老师的介绍信,来到了东北。

“东北天寒地冻,物资贫乏,跟大上海没法比。当时东北正轰轰烈烈地搞工业建设急需人才。如何选择?我没有丝毫犹豫。”周定说。

到东北后,周定先在东北农学院俄文研究班学习了20多天,而后由组织介绍来到了哈工大。周定被学校安排到研究班学习,成为100多名学员中唯一的女生。零下30多度的严寒,吃不习惯的高粱米、大碴子、苞米面,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压垮这个从小家境优越的南方女孩。“那时候,研究班的学员都特别刻苦,因为要在苏联专家来校前学会学好俄语,专家一到校,就能适应学习和工作需要。”周定说。

苏联专家来校的几个月后,陈康白校长任命她为有机化学教研室代理副主任。这让年仅24岁的周定颇感意外:“不但要用双语讲好《有机化学》课,同时要做好以苏侨为主的教研室的领导工作,对我来说,是从未想过的。”

不服输的性格、坚定的信念,让周定毅然接受了重任。“中国人自己办校办专业,是我们的目标。”周定说,“在强大的动力下,一切困难和压力都可以克服。”没过多久,周定的《有机化学》课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1952年7月,周定从研究班正式毕业。她的人生和事业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她与其他8位学员一起,被学校选留,成为了哈工大的一名教师。

放弃个人事业发展的种种机遇,她坚定地服从哈工大的需要而留校,把革命的豪情和忘我的干劲留给百业待兴的哈工大„„

周定留校后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牵头组建以中国人为主的化学教研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老化工系的3位苏联专家与全部师生都并入大连工学院,周定也多次收到大连工学院化工系的邀请。

此时的周定正全身心地投入于化学教研室的组建与教学工作。她带领青年教师们开辟各种渠道,结合国情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争取在校的其他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当时学校里女教师少,每次宴请苏联专家,我几乎都有机会参加,对他们的专长也略知一二。”周定说,这些与苏联专家见面的机会,都成了向他们请教的最佳时机。

与此同时,周定带领教研室的同事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讨论苏联教学模式,研究普通化学在工科院校的作用,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各环节的要求,编制了各种教学资料。

1953年冬的一天,李昌校长把周定叫到办公室,把大连工学院多次提出想要她去当化工系副主任的事情告诉了周定。李昌校长问:“你个人是什么意见?”周定斩钉截铁地说:

“我早已听说过这件事,这是由组织决定的事。”李昌校长马上笑着说:“那好,哈工大需要你,留下!”

对于一个学化学的教师来说,相比于作为工科院校的哈工大,当然是去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工作比较对口。这一点,周定自己比谁都清楚。然而,此时的周定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专业在哪里更对口、个人的事业在哪里更有发展。“我很清楚,哈工大作为工科院校,不能没有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哈工大把我留下当化学教研室主任,比去大连工学院要承担起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就像李昌校长说的,哈工大更需要我!”对于自己当初的抉择,周定从未有过半点后悔。

面对挑战、磨难与诱惑,她永远地选择了哈工大,以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哈工大和党的教育事业„„

1967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化学教研室被“砸烂”,实验室被“摧毁”,周定的教研室主任职务与其他兼职一同被罢免,与同为哈工大教师的丈夫袁哲俊双双进了“牛棚”。由于家里有两个小孩,周定被允许中午和傍晚回家一个小时给孩子做饭,每天晚上十

一、二点才能回家。当时老大才7岁,小的仅两岁。“文革”后期,周定夫妇下乡接受劳动改造,两个孩子被保姆接到农村生活。在这种境遇之下,他们仍坚信“真理总能战胜谬误”。

历经“文革”和“南迁北返”,哈工大元气大伤。重见天日的夫妻二人,在遭受了种种磨难后,又双双回到了恢复重建哈工大的事业中。分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袁哲俊与周定,在机械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都颇有建树。上海的几个单位曾力邀二人一同回沪工作,都被谢绝。有的单位甚至派人专程到哈尔滨,到家里来做二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的还是同样的答复。

周定说:“发出邀请的单位比哈工大的条件好。袁哲俊在文革期间患上了肺气肿,也更适合回南方生活,我们曾向高铁校长提出了这一想法,遭到了否定,而我们俩真也都放不下哈工大。”就这样,夫妻二人把曾经遭受的磨难和个人困难抛在了脑后,把心留在了哈工大,把根扎在了哈工大。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师资、开展科学研究、组织学生大讨论,周定带领教研室的同事们投入到重建化学教研室的事业中。以化学教研室为母体,哈工大应用化学系和环境化工学科相继组建并发展壮大。周定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其中所作的贡献不言而喻。

按规定,周定应于1996年末退休。由于工作需要,学校决定延长其5年工作年限。在这5年里,周定与年轻同志在一起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继续承担了近10门研究生课程与专题讲座,指导博士后及研究生37名,负责和完成了国家“863”预研子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率领课题组成员为哈工大理学院设计建立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实验室废液处理中心等。

从1997年开始,周定积极投入到老龄事业中,担任校老科协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省老科协常委至今。在校老科协,她协助会长创建了老年大学,组建了外国语培训学校等让老科技工作者“老有所为”的平台。从组织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到策划举办各种活动,周定总是活跃在老同志们中间,乐其不疲,先后获哈工大首届“老有所为”奉献奖、中国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哈尔滨市100位“百年风采女性”之一、工信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黑龙江省老科协“老科协工作者标兵”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细数从23岁时的青春韶华到雪染双鬓的耄耋之年,周定的人生始终与哈工大紧紧相连。对于哈工大的化学学科,她倾注了有限的青春与无限的热情;从教半个世纪,她收获的是满园桃李和弟子们的功成名就。

特殊的时代背景,让这位一心报国的女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磨难与选择。而每次面对人生重大抉择,她的选择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哈工大。

回顾过往,周定教授这样诠释她的人生:“我的事业在哈工大,哈工大是我一生的眷恋!”


相关文章

  • 大学校庆晚会主持词3篇
  • 大学校庆晚会主持词3篇 校庆是大学回顾历史.反思办学成就.展望未来的基点,充溢着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校庆晚会的主持词,仅供参考. 大学校庆晚会主持词篇一: 大屏十秒到记时 开场音乐,灯光SOLO,开场视频 马: 尊 ...查看


  • 合工大入学感言
  • 江苏南京---吕晓锋 一转眼,工大2010级MBA的三天入学活动已经结束,当我们回到熟悉的工作场景,心中还是对紧张有序.有条不紊的三天活动久久不能忘怀. 三天活动中,让我们结识了两百多名兄弟姐妹,让许多同学们从陌生到谈笑风生,许多记住了名字 ...查看


  • 党校学习总结
  • 党校学习总结 学预一班 杨艳萍 时光荏苒,随着校园里的鲜花散去了溢人的芬芳,本期党校的学习也进入了尾声.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万分崇敬和无比激动,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在党校的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 ...查看


  • 参观哈工大航天馆有感
  • 参观哈工大航天馆有感 今天由郭老师带领我们大骨班的学员到哈工大航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哈工大航天馆,你可以看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等实物与模型,还有部分航天器.导弹等实物„„100多见展品,每一件展品,都 ...查看


  • 概率论论文哈工大
  • 概率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机电学院 11208... 概率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率论:必然事件:生活:实用 摘要: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概率论课程,我对概率论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更多的了解,知道了概率论是一种特别神奇并且实用的数学工具.虽然不是很明 ...查看


  • 合肥工业大学跳楼老师陈刚的遗书
  • 合肥工业大学跳楼老师陈刚的遗书 http://tt.mop.com/read_5877325_1_0.html 现在官方给的解释是,该老师为行政老师(陈刚) ,因学校竞聘一事数日来情绪一直极不稳定,波动较大,今天下午两时左右,有学生看见他神 ...查看


  • 一个西工大附中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_2016西安中考_西安家长帮
  • 昨晚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于是一时兴起向舍友讲起了,我的高中生活,我的,那可以称为传奇一般的学校. 也许每个在西工大附中学习过的学生,提起母校,无不是一种万分复杂的感情.在校时,那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又是怎样的一种愤恨!以身为全省,甚至于全国重 ...查看


  • 超强北京理工大学女生宣言
  • 超强北京理工大学女生宣言 传说中 理工大的帅哥满地爬 传说中 理工大的女生万千宠爱于一身 于是乎 在我填报志愿是"理工大学" 时 周围的姐妹们无一不用一种我快入天堂的眼神看着我 虽说不是这个驱使我来到这里 但毕竟还是让我 ...查看


  • 西工大粤语歌大赛主持稿
  • W 尊敬的各位评委嘉宾 Z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 晚上好!! W 为推广粤语文化,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和活跃校园气氛,在校团委.校社联.电子信息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的组织和大力支持下,西北工业大学第一届校园粤语歌大赛"光辉岁月&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