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内蒙古的元上都遗址以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到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大会最后表决同意,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新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与多伦县交界处,即北方草原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地理交界处,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和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面积150721.96公顷,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  元上都选址于上都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分布范围约18平方公里。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现存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约484公顷,由宫城、皇城和外城3部分环套而成,明显引用了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规划的设计传统。三重城墙外均设有护城河,城外西北面的铁幡竿渠是整座城市的防洪设施,体现出湿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宪宗元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作为忽必烈藩王驻地所在。中统元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开平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自此,元上都正式成为元朝都城。中统五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建成,称大都。  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元朝历代皇帝为避暑热,每年夏天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到上都避暑游猎和处理政务,并与漠北蒙古贵族聚会于此,按照蒙古习俗举行一系列宴会、狩猎、祭祀活动,以加强朝廷对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王贵族的联络与控制。  1358~1368年,元上都在元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受到破坏。明代初期(1430年之后)废弃,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至今。  元上都作为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多种语言、丰富的文献史料与遗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远和广博的考古研究潜力与魅力,对当代乃至今后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进程仍具有启示与发现意义。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从1996年开始启动。  2005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确定,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经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领导推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了申报年度。  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考古处、文物处、世界遗产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多次专程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全力支持内蒙古开展元上都申遗工作。  2009年9月,内蒙古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为首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多次亲临元上都遗址考察,指导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在经费投入、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等项工作做出重要决策。  2009——2010年,受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遗领导小组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穆清阁宏大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殿址顶部柱础与铺砖地面,确知了穆清阁基础之上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研究穆清阁整个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2010年,自治区政府相继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的法律和规划体系。  同年,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为总指挥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元上都遗址局部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在2009——2011年3年中,共完成55平方公里的测绘,400余万平方米的勘探,并对元上都遗址现存的外城城墙、宫城御天门、穆清阁、护城河桥梁、西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局部发掘。  2011年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基础项目——《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英文本)完成了编写、审定、修改、翻译、印制,最后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定,并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1年2月得到受理。  2011年成立了元上都遗址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负责指挥自治区的4个考古队,以及来自全国的10余个文物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团队,在元上都遗址开展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2011年,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描述,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正蓝旗与多伦县文物局开展了确定元上都遗址展示线路、建立语音导览系统、树立展示说明标牌的工作。其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辽宁有色金属工程公司等文物保护设计、工程部门,开展了保护元上都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的工作。  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依据元上都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并参考元代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内容,在自治区各文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正蓝旗举办了《走进元上都》大型专题文物展览。

  2012年6月24日——7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内蒙古的元上都遗址以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到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大会最后表决同意,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新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与多伦县交界处,即北方草原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地理交界处,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和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面积150721.96公顷,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  元上都选址于上都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分布范围约18平方公里。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现存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约484公顷,由宫城、皇城和外城3部分环套而成,明显引用了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规划的设计传统。三重城墙外均设有护城河,城外西北面的铁幡竿渠是整座城市的防洪设施,体现出湿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宪宗元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作为忽必烈藩王驻地所在。中统元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开平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自此,元上都正式成为元朝都城。中统五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建成,称大都。  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元朝历代皇帝为避暑热,每年夏天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到上都避暑游猎和处理政务,并与漠北蒙古贵族聚会于此,按照蒙古习俗举行一系列宴会、狩猎、祭祀活动,以加强朝廷对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王贵族的联络与控制。  1358~1368年,元上都在元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受到破坏。明代初期(1430年之后)废弃,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至今。  元上都作为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多种语言、丰富的文献史料与遗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远和广博的考古研究潜力与魅力,对当代乃至今后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进程仍具有启示与发现意义。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从1996年开始启动。  2005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确定,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经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领导推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确定了申报年度。  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考古处、文物处、世界遗产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多次专程赴内蒙古元上都遗址考察、指导申遗工作,全力支持内蒙古开展元上都申遗工作。  2009年9月,内蒙古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为首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多次亲临元上都遗址考察,指导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在经费投入、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等项工作做出重要决策。  2009——2010年,受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遗领导小组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  201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穆清阁宏大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殿址顶部柱础与铺砖地面,确知了穆清阁基础之上的建筑格局与特点,对研究穆清阁整个建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价值。  2010年,自治区政府相继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的法律和规划体系。  同年,成立了以自治区副主席为总指挥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元上都遗址局部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在2009——2011年3年中,共完成55平方公里的测绘,400余万平方米的勘探,并对元上都遗址现存的外城城墙、宫城御天门、穆清阁、护城河桥梁、西关厢和铁幡竿渠等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与局部发掘。  2011年初,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基础项目——《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英文本)完成了编写、审定、修改、翻译、印制,最后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定,并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11年2月得到受理。  2011年成立了元上都遗址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负责指挥自治区的4个考古队,以及来自全国的10余个文物保护、展示、规划设计团队,在元上都遗址开展考古、保护、展示工作。  2011年,元上都遗址的现场展示、保护、维修工作全面开展。按照《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描述,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正蓝旗与多伦县文物局开展了确定元上都遗址展示线路、建立语音导览系统、树立展示说明标牌的工作。其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辽宁有色金属工程公司等文物保护设计、工程部门,开展了保护元上都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遗址的工作。  2011年,内蒙古博物院依据元上都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珍贵文物,并参考元代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吸收《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的内容,在自治区各文博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正蓝旗举办了《走进元上都》大型专题文物展览。


相关文章

  • [学术分享]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下)
  • 清源文化遗产 前情回顾 让大家久等啦!昨天推出了吕舟教授论文的中篇部分,论述了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与价值[请点击: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中)],今天奉上的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丝绸之路跨境申遗的经过.申遗后的文化 ...查看


  •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 第3卷 第4期2004年12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 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3 No. 4Dec. 2004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 ...查看


  • 自然文化遗产
  •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11日 16时15分 来源:文物局 [字体:大 中 小]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第十七届大会上正式通过的 ...查看


  • 在韩国看文化遗产的保护
  • 徐娉婷 腾讯思享会 百济文化园,在遗址上复建的建筑 观察随笔受韩国驻华使馆邀请,笔者近日与中国学者和媒体人一起访问韩国,其中参观了几处文化古迹,对韩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有了直观印象,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1韩国热衷保护文化遗产 每次到达目的地之前 ...查看


  • 韩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 第26卷第3期2012年5月长沙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SHAUNIVERSITYVol.26No.3May.2012 韩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张 毅,徐晨曦 *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查看


  • 世界遗产与中国文物事业的相互交融与促进
  • 自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被诞生以来,伴随着世界遗产事业愈益蓬勃的发展,疑问.思辨.探讨和争议从未中断.在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东方世界,在中国,尤其如此. 有些疑问,本不是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愿意以什么准则. ...查看


  • 旅游管理专升本分章节习题
  • 第一章 1.什么是旅游资源?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简析旅游资源的特点. 3.举例说明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4.结合身边实例说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5.旅游资源贫瘠区可否发展旅游业?为什么? 6.如何理解旅游资源 ...查看


  • e4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董觉华
  • 一条河与一座博物馆 访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董觉华 ■观察记者戚永晔 在京杭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之畔,矗立着一座风格别致而又大气的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 ...查看


  • 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
  • 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