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常规(脾胃科)

青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常规(脾胃科)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 证、脾胃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 床休息。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密切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寒热、饮食的关系。 b 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 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饮食宜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临症护理: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 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之痛.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胃脘部或艾灸。呕血、黑便者, 按血症护理常规进行.

6. 并发症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

a. 应绝对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 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b. 呕血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 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c. 情志护理, 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d.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黑便时, 遵医嘱立即留取标本送检, 鉴别是否胃 出血.

e.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用药等,

(2)胃穿孔

a. 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全腹硬满, 疼痛拒按时, 可能是胃穿孔, 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

b. 及时通知医生, 配合各项治疗, 如出现脱证按脱证护理常规.

c. 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癌变

a.观察疼痛性质、体重、饮食变化。注意疼痛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 痛药。

b. 对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c. 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

d. 定期测量体重, 定期检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e. 做好使用化疗药的护理.

三、辨证施护

1、肝胃气滞证:

(1)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半流质饮食、软食,减少胃的负担,

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疾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

(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3)若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

(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

痛,助消化

(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

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要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因蛋白质与胃酸中和,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能保护胃黏膜不受过多胃酸的损害,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2、胃阴不足证

(1)病室湿润凉爽,空气新鲜,适当休息,减少活动。

(2)饮食清淡,宜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等。忌辛香温燥及浓茶、 咖啡等。

(3)补充津液,多饮水或果汁,石觥、麦冬煎汤代茶饮。

(4)胃酸缺乏,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

(5)大便干结者,可服用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3、脾胃湿热证

(1)注意保暖,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锻炼。

(2)宜温性饮食,可给生姜、红茶,忌食生冷瓜果。

(3) 热敷上腹部以止痛。

4、脾胃气虚证

(1)注意休息和保暖,病室朝阳,切勿受寒,避免劳累。

(2)宜温补饮食,如莲子、胡桃、大枣、羊肉及姜葱、胡椒、大蒜、韭菜

等调味品。

(3)痛时可在上腹部放置热水袋或稍进热饮热食,以暖中止痛。

(4)可艾灸中脘、足三里或按摩、热敷上腹部。

5、脾胃虚寒证

(1)注意休息,病室朝阳,避免劳累。

(2)多用润燥生津及清补饮食,如梨、藕、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及饮料。

(3)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6、胃络瘀阻证

(1)应卧床休息外,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情绪激动。

(2)有吐血及胃痛或伴剧烈呕吐者需禁食,待病情缓解后方可进流质、半

流、软食,少食多餐为原则。

(3)忌食辛辣刺激燥热之品及酒类。

(4)有吐血、黑便者,可配合服云南白药等以止血。

四、健康教育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 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办法,减轻身 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

胃脘痛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康复指导:

一、疾病预防

1、 生活有规律,避免焦虑、紧张、熬夜、失眠,要劳逸结合, 体力和脑力相互调剂, 注意冷暖。

2、 注意胃部腹部的防寒保暖。

二、给药指导

1、避免服用对胃肠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类激素等, 以免诱发胃脘痛及出血。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三、饮食指导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食物,戒烟酒,以 新鲜蔬菜、水果为主。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2、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软烂为宜,胃酸多者,不宜食酸性食品。 切勿饥不一,冷热不均,暴饮暴食。疼痛呕吐剧烈时,暂禁食,平时应 戒烟酒。少量出血,适宜进富有营养的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如牛奶、 藕粉等。忌辛辣刺激类食品。

四、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 观情绪。

健康指导:

1、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办法,减轻身体 痛苦和精神压力 。

4、胃痛日久,反复发作,尤其是中老年病人,应定期检查。

5、门诊随访,积极治疗原发病(证)。按时服药,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应定期做有关检查,防止恶变,如出现黑便应及时就医。

6、注意保暖,休息,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

7、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地、有规律地进食。

8、教给病人指压止痛的方法,胃痛发作时,可以指压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以减轻疼痛。

二、胃痞满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伴并发症状、诱发因素。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3.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肝胃不和证 脾胃气滞证 脾胃虚寒证 脾虚湿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避免晚起或过度劳累。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 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如患者突然出现大量呕血或黑粪,且有冷汗和脉速、血压波动,应立即 送医院诊治。

2.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必要时餐前服用抑酸剂。

(3)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用药 后的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嗜酒患者嘱其戒酒。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 并养成良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如胃酸缺乏 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等。

(2)急性发作时可予少渣半流食,恢复期患者指导其食用富含营养、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 情绪。

5.并发症护理(上消化道出血)

(1)安静卧床,保温,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呕血时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 侧,以免血液呛入气管而造成窒息。

(2)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恐惧心理。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 用品,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

(4)在呕血、恶心、呕吐和休克的情况下应禁食。待上述症状缓解后,溃 疡病患者应给牛奶、蛋糕或豆浆等富于蛋白质的流质饮食。

三、辨证施护、

1、肝胃不和证:

(1)与患者谈心,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饮食宜清淡略带凉性。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

(3)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4)保持大便通畅。(5)按医嘱予 清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肝止痛。

2、脾胃气滞证:

(2)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3)按医嘱予清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热止痛。

3、脾虚湿热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4、脾胃虚寒证:做好生活护理,室温宜偏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寒。胃 脘部热敷,针刺天枢、中脘、或用温针灸。可食胡椒猪肚汤以健脾温 中、和胃止痛。

5、寒热错杂证:

(1)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

(2)多进食润燥生津及清补的食物,如梨、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

(3)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有关的病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

2、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3、强调饮食调理对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和饮 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4、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嗜酒患者应戒酒。

5、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服用的方法、剂 量和疗程。

6、住患者定期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行胃镜检查。

胃痞满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康复指导:

一、疾病预防

1、生活有规律,避免焦虑、紧张、熬夜、失眠,要劳逸结合, 体力和脑力 相互调剂, 注意冷暖。2、注意胃部腹部的防寒保暖

二、饮食指导

1、有规律的进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饮食要注意营养、易 消化、低糖、低脂肪,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过酸的水果及辛辣食 品;饮食不宜过多过饱:少食或不吃煎炸食品;忌食烟酒。

2、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 哚美辛(消炎痛)等。

3、有胃部疼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它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4、有规律的进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饮食要注意营养、易 消化、低糖、低脂肪,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过酸的水果及辛辣食 品;饮食不宜过多过饱;少食或不吃煎炸食品;忌食烟酒。

三、给药指导

1、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 哚美辛(消炎痛)等。

2、有胃部疼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它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四. 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 观情绪。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有关的病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

2、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3、强调饮食调理对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和饮 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4、牛奶一次进食不宜超过300毫升,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嗜酒患者 应戒酒。

5、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服用的方法、剂 量和疗程。

6、住患者定期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行胃镜检查。

7、按医嘱坚持服药,遇症状改变或发现黑便应去医院就诊。

8、有胃部闷胀、泛酸。暖气者,根据医嘱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一、脾胃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5、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 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 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床单位的 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四、胃疡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疡是指因情志郁怒,肝气失达,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所致,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溃疡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痛、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太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相当于西医学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分实证和虚证,其中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瘀阻胃络属实证;脾胃气虚、脾虚湿热、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属虚证。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瘀阻胃络、脾胃气虚、脾虚湿热、肝郁 脾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者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 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 食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胃脘痛忽然加剧,或者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并疼痛拒按时,报 告医师配合处理。

d.出现呕血或者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 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 浓茶、咖啡,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4、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 乐观情绪。

5、临证(症)施护:

(1) 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饮食。

(2) 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 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6.并发症护理

(1) 上消化道出血

① 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 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 通。

② 呕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③ 情志护理,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④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黑便时,遵医嘱应立即留取标本送检,鉴别 是否胃出血。

⑤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用药等。

(2) 胃穿孔

① 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 胃穿孔,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

② 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各项治疗,如出现脱证按脱证护理常规。 ③ 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 癌变

① 观察疼痛性质、体重、饮食变化。注意疼痛的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 的止痛药。

② 对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③ 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④ 定期测量体重,定期临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⑤ 做好使用化疗药的护理。

三、辨证施护

1、实证:

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嗳气,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①与患者谈心,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②饮食宜清淡略带凉性。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辨证施膳:双鱼 汤有清胃生肌止痛的功效。

③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④保持大便通畅。

⑤按医嘱予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肝止痛。

脾胃湿热证:胃脘疼痛或胀痛,顶胀两胁,平素饮酒食辣,嗜油腻厚味,口干口苦,口臭,不欲饮,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则:清热祛湿,理气和胃。

①辨证施膳:双鱼汤有清胃生肌止痛的功效。 ②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③按医嘱予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热止痛。

瘀阻胃络证:胃脘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病程长久,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两侧瘀斑、瘀点,脉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①辨证施膳:田七煲鸡汤可增强补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②疼痛剧烈者可按医嘱予胃三针治疗,或耳穴贴压胃、肝、神门、皮质下 以行气止痛。 2、虚证:

a. 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饥饿或劳累后明显,乏力,胃脘饱胀,纳呆,或大便溏泄,或大便秘结难解,面色无华,舌淡胖,质嫩,苔薄白或无苔,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 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②辨证施膳:牛奶粥有补益气血,养胃生肌的功效。

b. 脾虚湿热证:胃脘隐痛,饥饿或劳累后明显,身体困重,乏力,胃脘饱 胀,纳呆,或大便溏泄,口干不欲饮,面色无华,舌红胖边有齿痕,苔 黄厚腻,脉滑数。治则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②饮食宜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c. 肝郁脾虚证:胃脘疼痛,牵连两胁,乏力。食欲减少,食后腹胀,嗳气 吞酸,烦躁易怒,情志忧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健 脾,行气止痛。

①做好情志护理,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②辨证施膳:养胃佛手粥,有增强疏肝和胃,降逆止痛的功效。

d. 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 得饮食或得温痛减,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不温,大便 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温中健脾。 ①做好生活护理,室温宜偏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②胃脘部热敷,针刺天枢、中脘、或用温针灸。

③辨证施膳:胡椒猪肚汤,有健脾温中,和胃止痛的功效。

e. 胃阴亏虚证: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口咽干燥,不欲

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益胃。 ①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

②多进食润燥生津及清补的食物,如梨、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 ③辨证施膳:猴头菌煲瘦肉,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④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保持乐观情绪。同时,避 免寒感外邪。

2、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禁烟酒、浓茶、咖啡等 刺激性食物。

3、如出现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 痛苦和精神压力。

5、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 者注意陶冶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五、呕吐的中医护理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 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为,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 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三、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 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 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并配 合处理。

四.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五. 饮食护理:

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食积着应节食。

4、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六、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时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温、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6、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八. 健康指导: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六、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

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2、既往饮食习惯。3、心 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 燥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2、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3、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六、情志护理: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

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七、临证(症)施护:

1、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3、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八、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七、泄泻的中医护理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 一、护理评价: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求:

1、一般护理: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的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 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五、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 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冷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带好转后给于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六. 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 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做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肠胃,腹痛者,遵医嘱给于针刺。 八. 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青县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常规(脾胃科)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 证、脾胃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 床休息。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密切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寒热、饮食的关系。 b 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 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

2、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饮食宜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5、临症护理: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 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之痛.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胃脘部或艾灸。呕血、黑便者, 按血症护理常规进行.

6. 并发症护理:

(1)上消化道出血

a. 应绝对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 以保证脑部供血.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b. 呕血者应禁食. 少量出血无呕吐者, 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c. 情志护理, 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d.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有黑便时, 遵医嘱立即留取标本送检, 鉴别是否胃 出血.

e.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遵医嘱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用药等,

(2)胃穿孔

a. 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全腹硬满, 疼痛拒按时, 可能是胃穿孔, 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

b. 及时通知医生, 配合各项治疗, 如出现脱证按脱证护理常规.

c. 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癌变

a.观察疼痛性质、体重、饮食变化。注意疼痛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止 痛药。

b. 对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c. 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

d. 定期测量体重, 定期检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e. 做好使用化疗药的护理.

三、辨证施护

1、肝胃气滞证:

(1)首先暂时禁食,病情缓解后方可进半流质饮食、软食,减少胃的负担,

使胃得以休息,恢复脾胃功能。疾病恢复后,逐步过渡为普食,仍要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

(2)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3)若患者为暴伤饮食胃脘胀满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

(4)若为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以和胃理气止

痛,助消化

(5)若出现泛吐清水或胃酸减少症状,应食用葱姜浓汁肉汤,以刺激胃酸

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反之,若嗳腐吞酸或胃酸过多,需要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食品,因蛋白质与胃酸中和,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能保护胃黏膜不受过多胃酸的损害,可用牛奶、鸡蛋、豆浆、奶油等,仍要避免硬固、不易消化的食物。

2、胃阴不足证

(1)病室湿润凉爽,空气新鲜,适当休息,减少活动。

(2)饮食清淡,宜多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等。忌辛香温燥及浓茶、 咖啡等。

(3)补充津液,多饮水或果汁,石觥、麦冬煎汤代茶饮。

(4)胃酸缺乏,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

(5)大便干结者,可服用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

3、脾胃湿热证

(1)注意保暖,同时配合适当的身体锻炼。

(2)宜温性饮食,可给生姜、红茶,忌食生冷瓜果。

(3) 热敷上腹部以止痛。

4、脾胃气虚证

(1)注意休息和保暖,病室朝阳,切勿受寒,避免劳累。

(2)宜温补饮食,如莲子、胡桃、大枣、羊肉及姜葱、胡椒、大蒜、韭菜

等调味品。

(3)痛时可在上腹部放置热水袋或稍进热饮热食,以暖中止痛。

(4)可艾灸中脘、足三里或按摩、热敷上腹部。

5、脾胃虚寒证

(1)注意休息,病室朝阳,避免劳累。

(2)多用润燥生津及清补饮食,如梨、藕、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及饮料。

(3)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6、胃络瘀阻证

(1)应卧床休息外,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情绪激动。

(2)有吐血及胃痛或伴剧烈呕吐者需禁食,待病情缓解后方可进流质、半

流、软食,少食多餐为原则。

(3)忌食辛辣刺激燥热之品及酒类。

(4)有吐血、黑便者,可配合服云南白药等以止血。

四、健康教育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 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办法,减轻身 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

胃脘痛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康复指导:

一、疾病预防

1、 生活有规律,避免焦虑、紧张、熬夜、失眠,要劳逸结合, 体力和脑力相互调剂, 注意冷暖。

2、 注意胃部腹部的防寒保暖。

二、给药指导

1、避免服用对胃肠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类激素等, 以免诱发胃脘痛及出血。

2、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三、饮食指导

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辛辣食物,戒烟酒,以 新鲜蔬菜、水果为主。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2、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软烂为宜,胃酸多者,不宜食酸性食品。 切勿饥不一,冷热不均,暴饮暴食。疼痛呕吐剧烈时,暂禁食,平时应 戒烟酒。少量出血,适宜进富有营养的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如牛奶、 藕粉等。忌辛辣刺激类食品。

四、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 观情绪。

健康指导:

1、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办法,减轻身体 痛苦和精神压力 。

4、胃痛日久,反复发作,尤其是中老年病人,应定期检查。

5、门诊随访,积极治疗原发病(证)。按时服药,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应定期做有关检查,防止恶变,如出现黑便应及时就医。

6、注意保暖,休息,避免劳累。保持乐观情绪。

7、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合理地、有规律地进食。

8、教给病人指压止痛的方法,胃痛发作时,可以指压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以减轻疼痛。

二、胃痞满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 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伴并发症状、诱发因素。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3.心理社会状况。

4. 辨证:肝胃不和证 脾胃气滞证 脾胃虚寒证 脾虚湿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避免晚起或过度劳累。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 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如患者突然出现大量呕血或黑粪,且有冷汗和脉速、血压波动,应立即 送医院诊治。

2.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慎用、忌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必要时餐前服用抑酸剂。

(3)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用药 后的反应。

3.饮食护理、

(1)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嗜酒患者嘱其戒酒。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 并养成良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如胃酸缺乏 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等。

(2)急性发作时可予少渣半流食,恢复期患者指导其食用富含营养、易消 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 情绪。

5.并发症护理(上消化道出血)

(1)安静卧床,保温,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呕血时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 侧,以免血液呛入气管而造成窒息。

(2)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恐惧心理。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尽快补充血容量,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血浆代 用品,大量出血时应及时配血、备血,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备用。

(4)在呕血、恶心、呕吐和休克的情况下应禁食。待上述症状缓解后,溃 疡病患者应给牛奶、蛋糕或豆浆等富于蛋白质的流质饮食。

三、辨证施护、

1、肝胃不和证:

(1)与患者谈心,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饮食宜清淡略带凉性。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

(3)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4)保持大便通畅。(5)按医嘱予 清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肝止痛。

2、脾胃气滞证:

(2)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3)按医嘱予清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热止痛。

3、脾虚湿热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4、脾胃虚寒证:做好生活护理,室温宜偏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寒。胃 脘部热敷,针刺天枢、中脘、或用温针灸。可食胡椒猪肚汤以健脾温 中、和胃止痛。

5、寒热错杂证:

(1)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

(2)多进食润燥生津及清补的食物,如梨、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

(3)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有关的病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

2、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3、强调饮食调理对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和饮 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4、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嗜酒患者应戒酒。

5、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服用的方法、剂 量和疗程。

6、住患者定期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行胃镜检查。

胃痞满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康复指导:

一、疾病预防

1、生活有规律,避免焦虑、紧张、熬夜、失眠,要劳逸结合, 体力和脑力 相互调剂, 注意冷暖。2、注意胃部腹部的防寒保暖

二、饮食指导

1、有规律的进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饮食要注意营养、易 消化、低糖、低脂肪,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过酸的水果及辛辣食 品;饮食不宜过多过饱:少食或不吃煎炸食品;忌食烟酒。

2、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 哚美辛(消炎痛)等。

3、有胃部疼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它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4、有规律的进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饮食要注意营养、易 消化、低糖、低脂肪,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过酸的水果及辛辣食 品;饮食不宜过多过饱;少食或不吃煎炸食品;忌食烟酒。

三、给药指导

1、注意药物副作用,避免使用对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 哚美辛(消炎痛)等。

2、有胃部疼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它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四. 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 观情绪。

健康指导:

1、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有关的病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

2、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 休息时间,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3、强调饮食调理对防止疾病复发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加强饮食卫生和饮 食营养,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4、牛奶一次进食不宜超过300毫升,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嗜酒患者 应戒酒。

5、向患者介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服用的方法、剂 量和疗程。

6、住患者定期按时服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定期行胃镜检查。

7、按医嘱坚持服药,遇症状改变或发现黑便应去医院就诊。

8、有胃部闷胀、泛酸。暖气者,根据医嘱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一、脾胃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5、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 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 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床单位的 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四、胃疡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疡是指因情志郁怒,肝气失达,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所致,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溃疡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痛、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太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相当于西医学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上分实证和虚证,其中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瘀阻胃络属实证;脾胃气虚、脾虚湿热、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属虚证。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及与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瘀阻胃络、脾胃气虚、脾虚湿热、肝郁 脾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者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 后可下床活动。

(3)病情观察:

a.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 食的关系。

b.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c.胃脘痛忽然加剧,或者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并疼痛拒按时,报 告医师配合处理。

d.出现呕血或者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 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3、饮食护理: 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戒烟酒、 浓茶、咖啡,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4、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 乐观情绪。

5、临证(症)施护:

(1) 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饮食。

(2) 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 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6.并发症护理

(1) 上消化道出血

① 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 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 通。

② 呕血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 ③ 情志护理,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④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黑便时,遵医嘱应立即留取标本送检,鉴别 是否胃出血。

⑤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用药等。

(2) 胃穿孔

① 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 胃穿孔,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

② 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各项治疗,如出现脱证按脱证护理常规。 ③ 及时做好转科准备。

(3) 癌变

① 观察疼痛性质、体重、饮食变化。注意疼痛的评估,遵医嘱给予相应 的止痛药。

② 对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③ 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④ 定期测量体重,定期临测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

⑤ 做好使用化疗药的护理。

三、辨证施护

1、实证:

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嗳气,口干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①与患者谈心,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②饮食宜清淡略带凉性。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辨证施膳:双鱼 汤有清胃生肌止痛的功效。

③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④保持大便通畅。

⑤按医嘱予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肝止痛。

脾胃湿热证:胃脘疼痛或胀痛,顶胀两胁,平素饮酒食辣,嗜油腻厚味,口干口苦,口臭,不欲饮,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则:清热祛湿,理气和胃。

①辨证施膳:双鱼汤有清胃生肌止痛的功效。 ②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

③按医嘱予清胃贴贴敷治疗以清胃泄热止痛。

瘀阻胃络证:胃脘刺痛,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病程长久,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两侧瘀斑、瘀点,脉涩。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①辨证施膳:田七煲鸡汤可增强补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②疼痛剧烈者可按医嘱予胃三针治疗,或耳穴贴压胃、肝、神门、皮质下 以行气止痛。 2、虚证:

a. 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饥饿或劳累后明显,乏力,胃脘饱胀,纳呆,或大便溏泄,或大便秘结难解,面色无华,舌淡胖,质嫩,苔薄白或无苔,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 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②辨证施膳:牛奶粥有补益气血,养胃生肌的功效。

b. 脾虚湿热证:胃脘隐痛,饥饿或劳累后明显,身体困重,乏力,胃脘饱 胀,纳呆,或大便溏泄,口干不欲饮,面色无华,舌红胖边有齿痕,苔 黄厚腻,脉滑数。治则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②饮食宜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c. 肝郁脾虚证:胃脘疼痛,牵连两胁,乏力。食欲减少,食后腹胀,嗳气 吞酸,烦躁易怒,情志忧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健 脾,行气止痛。

①做好情志护理,解除不良因素的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②辨证施膳:养胃佛手粥,有增强疏肝和胃,降逆止痛的功效。

d. 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 得饮食或得温痛减,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不温,大便 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则:温中健脾。 ①做好生活护理,室温宜偏高,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②胃脘部热敷,针刺天枢、中脘、或用温针灸。

③辨证施膳:胡椒猪肚汤,有健脾温中,和胃止痛的功效。

e. 胃阴亏虚证: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饥不欲食,口咽干燥,不欲

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无苔或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益胃。 ①注意休息,病室应朝阳,避免劳累;

②多进食润燥生津及清补的食物,如梨、百合、白木耳,适当进食果品, 忌食辛辣、煎炸以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燥热食品和饮料 ③辨证施膳:猴头菌煲瘦肉,有益气养阴的功效。

④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吃少许山楂片或口含话梅,以酸甘助运。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保持乐观情绪。同时,避 免寒感外邪。

2、养成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的习惯,禁烟酒、浓茶、咖啡等 刺激性食物。

3、如出现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 痛苦和精神压力。

5、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 者注意陶冶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五、呕吐的中医护理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性胃炎、幽门或贲门痉挛、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 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为,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 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 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三、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 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呕吐频繁,不断加重或呕吐物腥臭,伴有腹胀痛拒按无大便及矢气时, 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呕吐频作,头昏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大时,报告医师,并配 合处理。

四.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五. 饮食护理:

1、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 2、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 3、食积着应节食。

4、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六、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邪犯胃,可用鲜生姜煎汤加红糖适量热服。

2、时滞肠胃,欲吐不得吐者,可先饮用温盐水,后用压舌板探吐。 3、痰饮停胃,可频服少量生姜汁。

4、肝气犯胃,稳定患者情绪,遵医嘱针刺。

5、脾胃虚寒者,胃脘部要保温、热敷或遵医嘱隔姜灸或按摩胃脘部。 6、胃阴亏虚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八. 健康指导:

1、注意生活起居,避免受寒或过于劳累。2、讲究饮食卫生,做到饮食有节。3、饮食一般宜软、易消化,切忌过饱。

六、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

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各种疾病引起的便秘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排便间隔时间、大便性状、便后有无出血。2、既往饮食习惯。3、心 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脾虚气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 燥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五、饮食护理

1、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 2、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者,可每晨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 3、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六、情志护理: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疏导,消除

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七、临证(症)施护:

1、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 2、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熨。 3、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八、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食谱,改变既往不良饮食习惯。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坚持定时蹲厕。 3、便秘时切忌滥用泻药。 4、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

七、泄泻的中医护理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 一、护理评价: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求:

1、一般护理: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的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 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四、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五、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 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冷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带好转后给于软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六. 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 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七、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做腹部热敷。

2、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肠胃,腹痛者,遵医嘱给于针刺。 八. 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相关文章

  • 骨科病房中医护理常规
  •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安排病床. 3. 做好入院介绍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5. 详细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全身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 ...查看


  • 中医护理常规(1)
  • 中风病人中医护理常规 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 生命 ...查看


  • 医院工作人员述职报告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2007年对于我来说是好好工作.忙忙碌碌的一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与同志们共同协作下,圆满的完成了年初计划,现将本人工作要点汇报如下:1.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向来是医院考评的内容,院领导十分重视. ...查看


  • 新爱婴医院迎接检查汇报发言1
  • 涪陵区中医院爱婴医院复核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首先代表院党政及全院干部职工,向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现在,我简要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院在爱婴医院建设工作中的基本情况. 一.医院概况 我院是集 ...查看


  •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 第八章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医.药.护有机结合在一起,由医生.家属兼管理病人的护理工作,其中家庭护理学说和临床措施就是特色之一.我国的康复护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各科俱全,极富科学性.实用性.近年来,随着医学.护理学的不断发 ...查看


  • 抑郁性神经症中医辨治体会
  • 摘 要:目的:探讨 治疗 抑郁性神经症的有效 方法 .方法:根据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生 发展 规律 及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初期).心脾两虚(中期).肝肾阴虚(后期)型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结果: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分期分型治疗抑 ...查看


  •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已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住院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K63. ...查看


  • 2014医院感染管理质控记录册12个月
  •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活动记录册 记录年度 2014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名单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登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 ...查看


  • 2014年岗前培训结业仪式主持词
  • 2014年岗前培训结业仪式 主 持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伙伴: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14年岗前培训结业仪式,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参加今天结业仪式的各位领导:院长.总支书记李书彦.副院长王学礼.副院长潘洪阁.副院长秦丽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