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绘画"抗战史"--记赵奇三十余年的抗战题材绘画

一个人的绘画“抗战史”

——记赵奇三十余年的抗战题材绘画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台儿庄·一个日军的日记(1987年)  赵奇

“绘画是我内心冲动的表达,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画了这么多有关抗战题材的作品,可能是心里的那份天真吧,有激动有感触,就有了画,没有想过之后的事情。 ”赵奇说。赵奇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事、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在1996年时中国文联就曾为他办过个人展览以及作品理论座谈会,是一位高产的、有悲悯情怀的画家。日前,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浴火”为主题的画展上,展出了赵奇一百余幅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从1979年创作的《九一八》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出镜率较高的作品之一)至2015年新作的《暗夜》 ,抗战题材于他来说,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多年求索。谈到“浴火” ,赵奇如是说:“关于战争,有人说已经粉碎了,可是战争的火哪一天熄灭过呢?在战争这场大火里,烧炼着人的良知与品格。'浴火重生’ ,是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所期望的。 ”据多年在中国画院参与策展的工作人员说,“仅一位画家的抗战作品就可以摆满楼上楼下的全部展厅,很少见。 ”展览展出期间,记者对赵奇进行了专访。

真实就是你的所见所闻吗?

可以说每一次的创作都伴随着赵奇独自一人的行走,走访事件发生地,采访当事人,如苦行僧一般。赵奇说:“那时候不觉得苦,我走了很多地方,基本都是靠步行,也走夜路。 ”在这过程中的遭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赵奇十分激动和感慨。“比如去平型关战场旧址时,我在山上遇见一个农民,有一场莫名其妙的谈话。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有关那场战役,'嗨呀,那人死的多了去了!当时日本人身上都穿的是呢子衣服……我们去扒衣服,一看,是个女的……’这会是事实吗?或者说很久以后会被证实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沿着这条抗战之路,赵奇一直走到了河北喜峰口,之后他创作的《啊·长城》组画于1987年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我一个人在浸洇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上转悠,辨认不出这里的草、石头有什么不同。可是,我仍得这么做。我无法判断所见到的东西的价值,但是它会进入我的身体。 ”赵奇说。

这种对于真实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在创作《靖宇不死》组画时。“在我访问了几位知情者和杨靖宇纪念馆馆长之后,心里才真正感受到压抑。原来,我以为事情很清楚,而实际上,如今的许多记述,包括小说、电视剧,对于杨靖宇的描写并不准确。 ”赵奇去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是1987年,他回忆说,敌人曾刊发过一组照片,拍的是杨靖宇中弹后的身躯和从他身上解下的物件,其中有子弹230发。如果再阅读日伪“讨伐队”庆功座谈会的发言,所有的细节就更清楚了:冰天雪地,杨靖宇只身一人,谁也无法说清他有多久没有吃过粮食。包围他的“讨伐队”与他的距离仅有20米,他已不可能再逃离危险。最后,他被敌人的子弹射中。至于剖开杨靖宇的腹部,也不是在解剖室庄重地施行,而是“讨伐队”将杨靖宇的尸体用爬犁拉回后放在一个院内,第二天一个日军用指挥刀剖开的。赵奇说,“过去我所掌握的资料都是枯燥的文字,来到靖宇县后,才都变得活跃起来。这里原叫蒙江, 1946年,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愿望而改名为'靖宇’ 。杨靖宇的名字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这里的灵魂。就是在日伪统治时期,每逢年节和忌日,都有人给他烧香上供。世俗常以成败论英雄,成败以何论?杨靖宇在那个罪恶的疯狂年代,用生命揭示人生的准则和价值,惟信念是辉煌的。 ” 1989年, 《靖宇不死》组画发表,包括近90幅作品。

儿子(2015年)  赵奇

一本日军日记描绘的战争

在“浴火”展览中,一组名为《台儿庄·一个日军的日记》的组画尤为引人注意,赵奇画了成堆成堆的日本人尸体,同样是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作品旁配有文字,是那本日军日记的部分内容: “二十四日上午六时北落村出发,向台儿庄前进……受敌方猛烈射击,不支,伏于麦田,谷川君战死,第三小队见泽君去向不明,中仑、中原两君受伤……约历一夜,川谷君战死小队长下令,各兵要抱死心。敌方以捷克机关枪猛射,我伏在地上,立在前面之森君中弹即死,黑川君亦中弹倒地,金田君负伤。墙边手榴弹如雨飞来,数人中弹倒毙,其惨状实为人间地狱。队长命令,不管死伤如何惨重,各应尽本分。步兵几乎全员倒毙……”从这个角度理解战争,似乎更有深意,更有一种深沉的思索。

从日记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在台儿庄这场战役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赵奇说,想象一下日本人大量死亡的画面,也会对战争有不一样的理解。他直言: “战争对人类的摧残是巨大的,对发动战争的国家的人也是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赵奇后来还画了一些作品,里边有《庄稼汉的战斗》 , “我故意用这样一个词,庄稼汉其实和战争没关系,他们是种地的,不是打仗的,结果他手中也拿了一杆枪。同样,日本来的人,也是日本的庄稼汉,不会是日本的天皇,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应该给予强烈的谴责。 ”

今天再画战争似乎已经不太一样,在赵奇2015年创作的作品中,好多作品都是以单人或双人出现。比如《暗夜》中的一个女战士,他说,那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对家园的保护,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事情, 《儿子》也在表达这个意思。他在自述中说这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一个人,并不是'个人’的意思,它是面对战争时集体的一种反省,意味着大家都在关心着家园。通过艺术生活,我们获得理智、获得力量,它可以使我们走向一种崇高。 ”

赵奇很怀念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一个人行走的日子,“当时我就背个包,拿一封介绍信,一路步行加沿途搭车,走过通化、靖宇县、巍山、枣庄、台儿庄、喜峰口,还有那个曾经我留宿过的,叫不上名字的小卖店。 ”如果没有这一路的行走,赵奇也就不会在台儿庄的档案馆偶然发现那本日军日记。

一个人的绘画“抗战史”

——记赵奇三十余年的抗战题材绘画

作者:本报记者 丁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台儿庄·一个日军的日记(1987年)  赵奇

“绘画是我内心冲动的表达,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画了这么多有关抗战题材的作品,可能是心里的那份天真吧,有激动有感触,就有了画,没有想过之后的事情。 ”赵奇说。赵奇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理事、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在1996年时中国文联就曾为他办过个人展览以及作品理论座谈会,是一位高产的、有悲悯情怀的画家。日前,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浴火”为主题的画展上,展出了赵奇一百余幅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从1979年创作的《九一八》 (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出镜率较高的作品之一)至2015年新作的《暗夜》 ,抗战题材于他来说,不是一时之作,而是多年求索。谈到“浴火” ,赵奇如是说:“关于战争,有人说已经粉碎了,可是战争的火哪一天熄灭过呢?在战争这场大火里,烧炼着人的良知与品格。'浴火重生’ ,是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所期望的。 ”据多年在中国画院参与策展的工作人员说,“仅一位画家的抗战作品就可以摆满楼上楼下的全部展厅,很少见。 ”展览展出期间,记者对赵奇进行了专访。

真实就是你的所见所闻吗?

可以说每一次的创作都伴随着赵奇独自一人的行走,走访事件发生地,采访当事人,如苦行僧一般。赵奇说:“那时候不觉得苦,我走了很多地方,基本都是靠步行,也走夜路。 ”在这过程中的遭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赵奇十分激动和感慨。“比如去平型关战场旧址时,我在山上遇见一个农民,有一场莫名其妙的谈话。他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有关那场战役,'嗨呀,那人死的多了去了!当时日本人身上都穿的是呢子衣服……我们去扒衣服,一看,是个女的……’这会是事实吗?或者说很久以后会被证实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沿着这条抗战之路,赵奇一直走到了河北喜峰口,之后他创作的《啊·长城》组画于1987年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我一个人在浸洇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上转悠,辨认不出这里的草、石头有什么不同。可是,我仍得这么做。我无法判断所见到的东西的价值,但是它会进入我的身体。 ”赵奇说。

这种对于真实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包括在创作《靖宇不死》组画时。“在我访问了几位知情者和杨靖宇纪念馆馆长之后,心里才真正感受到压抑。原来,我以为事情很清楚,而实际上,如今的许多记述,包括小说、电视剧,对于杨靖宇的描写并不准确。 ”赵奇去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是1987年,他回忆说,敌人曾刊发过一组照片,拍的是杨靖宇中弹后的身躯和从他身上解下的物件,其中有子弹230发。如果再阅读日伪“讨伐队”庆功座谈会的发言,所有的细节就更清楚了:冰天雪地,杨靖宇只身一人,谁也无法说清他有多久没有吃过粮食。包围他的“讨伐队”与他的距离仅有20米,他已不可能再逃离危险。最后,他被敌人的子弹射中。至于剖开杨靖宇的腹部,也不是在解剖室庄重地施行,而是“讨伐队”将杨靖宇的尸体用爬犁拉回后放在一个院内,第二天一个日军用指挥刀剖开的。赵奇说,“过去我所掌握的资料都是枯燥的文字,来到靖宇县后,才都变得活跃起来。这里原叫蒙江, 1946年,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愿望而改名为'靖宇’ 。杨靖宇的名字具有特殊的意义,他是这里的灵魂。就是在日伪统治时期,每逢年节和忌日,都有人给他烧香上供。世俗常以成败论英雄,成败以何论?杨靖宇在那个罪恶的疯狂年代,用生命揭示人生的准则和价值,惟信念是辉煌的。 ” 1989年, 《靖宇不死》组画发表,包括近90幅作品。

儿子(2015年)  赵奇

一本日军日记描绘的战争

在“浴火”展览中,一组名为《台儿庄·一个日军的日记》的组画尤为引人注意,赵奇画了成堆成堆的日本人尸体,同样是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作品旁配有文字,是那本日军日记的部分内容: “二十四日上午六时北落村出发,向台儿庄前进……受敌方猛烈射击,不支,伏于麦田,谷川君战死,第三小队见泽君去向不明,中仑、中原两君受伤……约历一夜,川谷君战死小队长下令,各兵要抱死心。敌方以捷克机关枪猛射,我伏在地上,立在前面之森君中弹即死,黑川君亦中弹倒地,金田君负伤。墙边手榴弹如雨飞来,数人中弹倒毙,其惨状实为人间地狱。队长命令,不管死伤如何惨重,各应尽本分。步兵几乎全员倒毙……”从这个角度理解战争,似乎更有深意,更有一种深沉的思索。

从日记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在台儿庄这场战役中取得的重大胜利。赵奇说,想象一下日本人大量死亡的画面,也会对战争有不一样的理解。他直言: “战争对人类的摧残是巨大的,对发动战争的国家的人也是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赵奇后来还画了一些作品,里边有《庄稼汉的战斗》 , “我故意用这样一个词,庄稼汉其实和战争没关系,他们是种地的,不是打仗的,结果他手中也拿了一杆枪。同样,日本来的人,也是日本的庄稼汉,不会是日本的天皇,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的人应该给予强烈的谴责。 ”

今天再画战争似乎已经不太一样,在赵奇2015年创作的作品中,好多作品都是以单人或双人出现。比如《暗夜》中的一个女战士,他说,那代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对家园的保护,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事情, 《儿子》也在表达这个意思。他在自述中说这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一个人,并不是'个人’的意思,它是面对战争时集体的一种反省,意味着大家都在关心着家园。通过艺术生活,我们获得理智、获得力量,它可以使我们走向一种崇高。 ”

赵奇很怀念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一个人行走的日子,“当时我就背个包,拿一封介绍信,一路步行加沿途搭车,走过通化、靖宇县、巍山、枣庄、台儿庄、喜峰口,还有那个曾经我留宿过的,叫不上名字的小卖店。 ”如果没有这一路的行走,赵奇也就不会在台儿庄的档案馆偶然发现那本日军日记。


相关文章

  • 略论女性文化工作者职业选择的因素
  • 摘   要:文章以知名豫籍女编辑赵青阁女士的人生经历为个案,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她在漫长职业生涯中所受到的关键影响.其中有兴趣.健康.个性.交往.政治等占主导,而性别因素并不明显以期能激励当代女编辑突破自身局限,发挥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查看


  • 荣宝17春 | 傅抱石:往往醉后,待细把江山图画--[早随烟月上瞿塘]
  •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国画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 ...查看


  • 萧乾的创作历程
  •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1 一."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的创作历程--------1 二."心中唯有祖国和弱者": 萧乾报告文学的基本主题------- ...查看


  • 徐悲鸿(新)
  • 徐悲鸿 综述 徐悲鸿又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 ...查看


  • 万氏兄弟1
  • 万氏兄弟 中国美术片的开拓者.包括万古蟾(1899-1995) .万籁鸣(1899-1997) .万超尘(1906-1992) 万涤寰4人.万古蟾.万籁鸣为孪生兄弟,1899年1月18日生于南京.万超尘也生于南京. 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很 ...查看


  •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死水])(教师中心稿)
  • 陈宝祥死水   我爱这土地[课    型][作    者]闻一多  艾青[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的]  1.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2. 理解两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3. 理解闻一多反讽手法和音律美.[教学重点]意象的 ...查看


  • 抗战题材观后感
  • 改编自网络小说<特战先驱>的电视剧<雪豹>,其热映应该是去年的事情了,不过春节期间仍旧有无数电视台重播.最初是其中的特种作战吸引了我,所以最近用三天的时间突击看了电视剧<雪豹>,可以说得上是没日没夜了. ...查看


  • "七七"抗战胜利日祝福语
  • 导语:祖国是一部可以影响历史的世界名著,每一页都有时代的最强音.下面是本站祝福语频道为您整理的"七七"抗战胜利日祝福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抗战胜利纪念日,不会忘记在南京大屠杀和其他惨案中为中国难民提供帮助的外国朋友 ...查看


  • 2018抗战胜利纪念日祝福语
  • [导语]祝福语是指对人们的美好祝福的语句.祝福语在社会发展中已经不是仅限于在节日和宴会上出现,常见的情侣互发手机信息祝福,天气冷暖变化问候祝福,朋友日常间的鼓励祝福,每天的清晨 问候祝福等等.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2018抗战胜利纪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