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做

德为道之用,道为德之基,修德,是先从理解道的意义开始。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象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德,是每一种规律的自然表现。道是方法,德是应用实践。道是方向,德是方向指引下的路途。

所以德是自己的道的应用,日用而不知。这样,道既是德,德既是道。 所谓修,不过是把眼前蒙蔽的障碍摘除而已。所谓道不自见,德不自现。修也不是修,只是消除整理的功夫。

也就是说,修德的基础在于自己能够建立起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认识思考,寻找发现认识出一种客观和真实的内涵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道”,由这个方向这个思路的开始,而渐渐改变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修德,这是做为好人的前提,“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要越积越厚,这是良性的道德观。特别是年轻人,在上天赐予一身精气神的时候,不应该只顾潇洒,还要有气度,这个气度就是德的内在要求。我们都爱说“年轻气盛”,这是好事,年轻人应该有活力和朝气,但还不够,脱缰的野马跑起来也会让人头疼不已,如果有一种无形的约束框上一框,兴许会少走很多弯路,这个框就是道德。有了道德,就有了雅量,就有了礼貌,就不会胡乱地犯禁忌,就会显得温文尔雅,就会有包容的心和平和的心态,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不做一个有道之人呢?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

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陆九渊(宋代)

我(心)既是万物;我生万物则显,我死则万物无、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明代,王阳明,心学

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格竹子。。。。

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良知学说。良知,心之本体,是自然存在的。用以辩是非,是天理,派生万物,是人的至善本性。

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省察克治。最终知行合一。

从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做起,引导青年锤炼高尚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些重要论述,在社会上耸立了一座道德标杆,为青年立德做人指明了途径。 引导青年锤炼高尚品格,要着力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做到慎始、慎独、慎微,守得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要着力引导青年形成自觉的道德养成,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自觉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要着力引导青年参加积极的道德实践,大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活动,大力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大力开展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教育,把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目标,以自己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践行理想、创造价值,实现高尚人生目标和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有机统一。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

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 总之以上种种概念,我觉得还是要落实到刚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知识,也是良知。知和行是同一过程的2个方面。“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德的内涵太多,太空泛了,这样类似的大道理的谁都能掰出几句。再不行网上心灵鸡汤也能管饱了。修德的话,爱怎么修都行,但是还是得去修。知和行需要达到合一,才能算是修到东西吧。

德为道之用,道为德之基,修德,是先从理解道的意义开始。所以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象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德,是每一种规律的自然表现。道是方法,德是应用实践。道是方向,德是方向指引下的路途。

所以德是自己的道的应用,日用而不知。这样,道既是德,德既是道。 所谓修,不过是把眼前蒙蔽的障碍摘除而已。所谓道不自见,德不自现。修也不是修,只是消除整理的功夫。

也就是说,修德的基础在于自己能够建立起对宇宙、对人生的种种认识思考,寻找发现认识出一种客观和真实的内涵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道”,由这个方向这个思路的开始,而渐渐改变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修德,这是做为好人的前提,“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要越积越厚,这是良性的道德观。特别是年轻人,在上天赐予一身精气神的时候,不应该只顾潇洒,还要有气度,这个气度就是德的内在要求。我们都爱说“年轻气盛”,这是好事,年轻人应该有活力和朝气,但还不够,脱缰的野马跑起来也会让人头疼不已,如果有一种无形的约束框上一框,兴许会少走很多弯路,这个框就是道德。有了道德,就有了雅量,就有了礼貌,就不会胡乱地犯禁忌,就会显得温文尔雅,就会有包容的心和平和的心态,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不做一个有道之人呢?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

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

陆九渊(宋代)

我(心)既是万物;我生万物则显,我死则万物无、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

明代,王阳明,心学

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格竹子。。。。

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良知学说。良知,心之本体,是自然存在的。用以辩是非,是天理,派生万物,是人的至善本性。

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省察克治。最终知行合一。

从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做起,引导青年锤炼高尚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这些重要论述,在社会上耸立了一座道德标杆,为青年立德做人指明了途径。 引导青年锤炼高尚品格,要着力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做到慎始、慎独、慎微,守得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要着力引导青年形成自觉的道德养成,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自觉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要着力引导青年参加积极的道德实践,大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活动,大力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大力开展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教育,把追求真、善、美作为人生目标,以自己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践行理想、创造价值,实现高尚人生目标和创造有价值人生的有机统一。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

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 总之以上种种概念,我觉得还是要落实到刚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知识,也是良知。知和行是同一过程的2个方面。“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德的内涵太多,太空泛了,这样类似的大道理的谁都能掰出几句。再不行网上心灵鸡汤也能管饱了。修德的话,爱怎么修都行,但是还是得去修。知和行需要达到合一,才能算是修到东西吧。


相关文章

  • 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O.28 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师德建设 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 胡永盛(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部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师德建设事关教育的成败,影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查看


  • 第七章----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考试答案
  •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党的宗旨,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方向和内容的集中体现. A诚实守信 B 公道正派 C为人民服务 D清正廉洁 2.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 A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B 爱护公 ...查看


  • 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_李红
  • 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与 道德修养 □李 红 摘 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与理想信念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根本所在,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武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崇高的信仰,加强理想信念与思想 ...查看


  • 多措并举,努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
  • 多措并举,努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 摘要: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榜样,身上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党在基层中的形象,并且在人民群众中还起着导向以及示范的作用,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查看


  • 作为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 作为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并通过对造成此种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议,以及学习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思 ...查看


  • 大学生现代礼仪课论文
  • 摘要: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 ...查看


  • 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好党员干部形象
  • 摘要: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加强理论修养.提升道德修养.积淀学识修养和历练人格修养四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党性修养 ...查看


  • 大学生礼仪之我见
  • 经济管理学院 社交与礼仪 课程论文 题目:大学生礼仪之我见 论文题目:大学生礼仪之我见 摘要:大学里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 ...查看


  • 大一思修考试相关内容
  • 怎样提高大学生法律修养?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