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统一
说课人:陈雨婷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第九课——《秦朝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教学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和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学分析: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讲述了秦汉440年的历史。而本课在七年级上册中居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着“春秋争霸”与“社会变革”、“陈胜吴广诛暴秦”“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是第三单元最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小节“秦王扫六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三个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识记与理解:(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2、能力与方法:(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定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再次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初中,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都具有强烈求知欲,有助于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2、学生对秦始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崛起的经济基础,推动其军事实力“天下无敌”,从而形成“统一天下的“时机”。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主要是以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以图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自主探究法、阅读理解等。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展开。
首先,我用诗歌导入新课,由李白的《古风》中“扫六合”引出秦始皇,1.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调动学习情绪。2.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然后出示嬴政的画像和生平事迹材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嬴政后,我将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下面内容,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深化认识,巩固拓展。之后,我将出示秦灭六国、秦统一疆域的示意图,从而引出本课的重点。首先出示的是秦灭六国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这幅图分析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并掌握秦统一的时间和都城。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明了其具体的情况。以便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之后,我将出示秦统一的疆域,要求学生根据书本52页的疆域图动手画一个秦统治范围的示意图,说明包含都城以及各个方位最远范围,并要求学生结合两幅图分析秦为何能够完成统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史地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下面我将进行过渡: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作为秦的最高统治
者嬴政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50-51页的内容,使其说出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制作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掌握各官员的职责。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下面我将再次作出过渡:我们知道了秦王朝的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那其它方面呢?下面我将出示两则故事,其中一则是“楚人卖母(马)”。并提出问题:故事反应了什么?从故事中感知统一经济文化的原因和意义。随之出示统一后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从故事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也便于教师进入到新课内容的讲述。综合以上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新课内容结束,下面要进行巩固,通过练习几道习题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最后通过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课作出小结。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脉络,及时巩固新知,使知识系统化,点明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及其难点。最后,我将留下一个学习探究: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然而,他死后仅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显赫一世的大秦帝国为什么是如此短命?他又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起到对下节课进行过渡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纲要式的板书,这种板式整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巩固。
一、“秦王扫六合”
秦朝的统一
说课人:陈雨婷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第九课——《秦朝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教学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和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学分析: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讲述了秦汉440年的历史。而本课在七年级上册中居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着“春秋争霸”与“社会变革”、“陈胜吴广诛暴秦”“汉武帝巩固统一国家”,是第三单元最重要的一课。本课分为三个小节“秦王扫六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三个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识记与理解:(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2、能力与方法:(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基于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定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再次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初中,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都具有强烈求知欲,有助于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2、学生对秦始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崛起的经济基础,推动其军事实力“天下无敌”,从而形成“统一天下的“时机”。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主要是以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以图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自主探究法、阅读理解等。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展开。
首先,我用诗歌导入新课,由李白的《古风》中“扫六合”引出秦始皇,1.激发学生兴趣,渲染气氛,调动学习情绪。2.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然后出示嬴政的画像和生平事迹材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嬴政后,我将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下面内容,在自主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知识,深化认识,巩固拓展。之后,我将出示秦灭六国、秦统一疆域的示意图,从而引出本课的重点。首先出示的是秦灭六国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这幅图分析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并掌握秦统一的时间和都城。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使学生明了其具体的情况。以便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之后,我将出示秦统一的疆域,要求学生根据书本52页的疆域图动手画一个秦统治范围的示意图,说明包含都城以及各个方位最远范围,并要求学生结合两幅图分析秦为何能够完成统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史地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下面我将进行过渡: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作为秦的最高统治
者嬴政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从而引出本课的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下面让学生阅读课本50-51页的内容,使其说出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并根据内容制作一张示意图。要求学生掌握各官员的职责。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下面我将再次作出过渡:我们知道了秦王朝的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那其它方面呢?下面我将出示两则故事,其中一则是“楚人卖母(马)”。并提出问题:故事反应了什么?从故事中感知统一经济文化的原因和意义。随之出示统一后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从故事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也便于教师进入到新课内容的讲述。综合以上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历史教学贴近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新课内容结束,下面要进行巩固,通过练习几道习题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最后通过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课作出小结。带领学生重新梳理知识脉络,及时巩固新知,使知识系统化,点明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及其难点。最后,我将留下一个学习探究: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相传万世,然而,他死后仅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显赫一世的大秦帝国为什么是如此短命?他又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起到对下节课进行过渡的作用。
四、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纲要式的板书,这种板式整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巩固。
一、“秦王扫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