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永定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教育教学材料
《沙漠中的绿洲》课后反思
永定小学 丁建芳
语文课必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字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概括能力的训练,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我抓住了文章的亮点来设计教学:沙漠和绿洲这两个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同时出现在课题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恰当的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衬托、比喻等。让学生在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通过感悟,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对比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关键词有白茫茫,恶劣,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等。我采用重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朗读体味。不过,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陪衬,主角是绿洲。学生初次感受到这里的美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谁又能想到,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沙漠,是勤劳的阿联酋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造出星罗棋布的绿洲。
抓主线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文中有一处比喻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可谓全文最精妙的一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这就和课后的习题不谋而合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品语言 在阿拉伯朋友介绍中了解建设绿洲的过程是的艰巨,这段文字是本课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的最好例子,也是感受作者具体描写和用词准确的最佳例子。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挖去沙石”“填上泥土”“埋下水管”,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最后学生体悟到就是有了“咸而板结”、“适宜种植”“纵横交错”“源源不断”这些具体修饰的词才能让感受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从中学到了概括的方法,也播下了要把句子写具体的种子。
创情境 “阿联酋人民精心管理花草树木”这个章节通俗易懂,我便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给花儿洗脸、洗澡。孩子们闭上眼睛,切身地感受到了被阿联酋人关爱的花和草是多么幸福,难怪小花、小草、小树们流露出这样的真情:“我要更加努力散发魅力,不辜负园林工人对我们的栽培”,“感谢园林工人给我们这样舒适的生活,我们会更加茁壮成长”……
审视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朗读、说话指导不到位。我对课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但给予学生练习朗读、说话思考的时间不多,指导也似“蜻蜓点水”,训练不够扎实,像赶场子似的,匆匆过场。
“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
富民县永定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教育教学材料
《沙漠中的绿洲》课后反思
永定小学 丁建芳
语文课必须要上出语文味,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理解字词句,进行说话训练、概括能力的训练,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出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我抓住了文章的亮点来设计教学:沙漠和绿洲这两个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同时出现在课题里,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恰当的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衬托、比喻等。让学生在通过诵读体验情感,通过感悟,懂得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
对比读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衬。”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为形象突出绿洲的多而美,作者不惜笔墨写下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关键词有白茫茫,恶劣,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硬硬的壳等等。我采用重现画面的方法让学生朗读体味。不过,这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一个陪衬,主角是绿洲。学生初次感受到这里的美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声。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的首府,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谁又能想到,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沙漠,是勤劳的阿联酋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造出星罗棋布的绿洲。
抓主线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文中有一处比喻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可谓全文最精妙的一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那可以带动全身的“一发”。阅读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信息。那就是“爱树如子”。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花草树木?为什么爱惜呢?这就和课后的习题不谋而合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可以把整个课文贯通起来。从一开始的确保树木的生存,克服了种植的种种困难,到后来的更高层次精神方面美化,为花草洗脸。真的使我们感觉到这里的花草具有了生命。正如阿拉伯朋友所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阿联酋人民的付出换来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品语言 在阿拉伯朋友介绍中了解建设绿洲的过程是的艰巨,这段文字是本课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的最好例子,也是感受作者具体描写和用词准确的最佳例子。先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概括,“挖去沙石”“填上泥土”“埋下水管”,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为什么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而要加上具体修饰的词语,最后学生体悟到就是有了“咸而板结”、“适宜种植”“纵横交错”“源源不断”这些具体修饰的词才能让感受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从中学到了概括的方法,也播下了要把句子写具体的种子。
创情境 “阿联酋人民精心管理花草树木”这个章节通俗易懂,我便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阿联酋人民像对待孩子一样给花儿洗脸、洗澡。孩子们闭上眼睛,切身地感受到了被阿联酋人关爱的花和草是多么幸福,难怪小花、小草、小树们流露出这样的真情:“我要更加努力散发魅力,不辜负园林工人对我们的栽培”,“感谢园林工人给我们这样舒适的生活,我们会更加茁壮成长”……
审视这一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朗读、说话指导不到位。我对课文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裁剪,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但给予学生练习朗读、说话思考的时间不多,指导也似“蜻蜓点水”,训练不够扎实,像赶场子似的,匆匆过场。
“语文味”是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我们不必争论它们谁主谁次的问题,而是要追求如何使他们和谐发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心平、气顺、腿脚稳,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语文味”更浓些,从而回归本真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