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 编

号: 学时: 3

主编姓名:张应强 单位:人类学

系 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麻国庆 单位:人类学系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人类

学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7年6月20日

一、 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整合的产物,是有历史学背景的人类学者和有人类学背景或兴趣的历史学家,在他们共同关心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的相关课题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将历史关怀与田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进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事象观察和分析的洞察力和有效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全面学习和掌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学术脉络以及在社会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和呈现出来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时间和纪年重要性的普遍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达致一种整合的、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解释。

二、 课程内容

本课程暂时尚无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广泛收集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在编撰《历史人类学导论》作为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本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有五节:1)什么是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3)历史学视角与人类学视角;4)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5)关于“华南研究”。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从历史人类学“由下而上”和地方性关怀的基本取向,并扼要介绍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第二章 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本章安排1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学科的分野与连接;2)对历史的摒弃和社会史的倡导;3)科际整合:历史学与人类学。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学领域的年鉴学派和人类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过程。

第三章 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

本章安排14学时,授课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共九小节。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及其意义,主要包括:1)中心与边缘;2)社会流动;3)互惠与礼物;4)权力、性别;5)仪式及其意义;6)口述与书写。重点讲述这些基本概念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特定价值,并结合具体的研究个案,介绍这些分析性概念的功用及意义。第二部分,历史人类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1)结构与功能;2)文化;

3)事实与虚构。重点讲授将结构分析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眼光向下关注“大众文化”的学术思潮,对传统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挑战,以及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建构”的理念下对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的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建构

本章安排14学时,授课内容分四节:1)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论”;2)勒华拉杜里的“生态史学”;3)萨林斯的“结构与事件”;4)福柯的社会变革模式。重点讲授这四位学者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独创性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历史人类学发展的学术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相互影响与借鉴进行深入的讨论。

第五章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为三节:1)历史与现实:中国人类学的传统;2)民间文献与社会史研究;3)华南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尝试。重点讲授在中国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所贯穿的历史分析与地方关怀的学理主线,以及其间所反映出来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打破传统学科框架和界限,从具体而微的地域研究入手探讨宏观的文化中国的创造过程这一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对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历史人类学探讨进行初步的总结。

第六章 清水江流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的开发;2)木材贸易与区域社会;3)清水江流域的村落与族群。本章主要介绍近几年来清水江流域所进行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实践,是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尝试。重点讲授人类学研究者如何在田野中搜集足资理解过去与现在的资料,包括契约、碑刻、族谱等民间文献的收集和解读,从而达致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地方社会文化的理解,并对传统中国的国家如何进入民间、乡民如何了解国家加以诠释,以期推进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构建。

三、 使用说明

1.本课程选用数种中英文著作为辅助阅读材料,以使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由于是为二年级本科生开课,学生已具备人类学基本知识,因此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讨论的问题根据各章涉及的主要内容而定,而各章节的讲授也都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定参考资料的指导。

3.本课程期中考查要求学生完成3千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4.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或课堂开卷考试。

四、 主要参考书目

重点阅读书目:

1.彼得·伯克著,姚明、周玉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3.西佛曼、格里福《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4.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5.肯德里克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D.史密斯著,周辉荣、井建彬等译《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7.Goran Aijmer , Anthropology in History and History in Anthropology . HK: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er, 1997。

8.David Faure ,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 H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Lewis Langness , The Life History in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5。

10.Helen Siu ,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一般阅读书目:

1. 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 P.利科著,王建华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

3. 刘志伟等著《经营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单元的运营与管理》,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

4. M.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6.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7.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8.M.莫斯著,汲喆译《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9.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10.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1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12.J. 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9月。

13.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

1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三联书店,2002年。

15.A.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5月。

16.C.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

17.G.马尔库斯、M.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3月。

18.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历史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历史人类学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选修课 编

号: 学时: 3

主编姓名:张应强 单位:人类学

系 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麻国庆 单位:人类学系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人类

学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7年6月20日

一、 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历史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互借鉴和整合的产物,是有历史学背景的人类学者和有人类学背景或兴趣的历史学家,在他们共同关心一个具体的地方社会的相关课题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将历史关怀与田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进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事象观察和分析的洞察力和有效性。在本科生中开设此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分析和解释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基本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除了全面学习和掌握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学术脉络以及在社会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和呈现出来的种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并培养学生对社会变迁、时间和纪年重要性的普遍的认识,从而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达致一种整合的、具备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解释。

二、 课程内容

本课程暂时尚无合适的教材,主讲教师广泛收集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在编撰《历史人类学导论》作为本课程选用的教科书。本课程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有五节:1)什么是历史人类学;2)历史人类学的理论背景;3)历史学视角与人类学视角;4)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5)关于“华南研究”。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从历史人类学“由下而上”和地方性关怀的基本取向,并扼要介绍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

第二章 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本章安排12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学科的分野与连接;2)对历史的摒弃和社会史的倡导;3)科际整合:历史学与人类学。重点讲授历史人类学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学领域的年鉴学派和人类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历史人类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探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互动过程。

第三章 历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与问题

本章安排14学时,授课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共九小节。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及其意义,主要包括:1)中心与边缘;2)社会流动;3)互惠与礼物;4)权力、性别;5)仪式及其意义;6)口述与书写。重点讲述这些基本概念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特定价值,并结合具体的研究个案,介绍这些分析性概念的功用及意义。第二部分,历史人类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1)结构与功能;2)文化;

3)事实与虚构。重点讲授将结构分析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眼光向下关注“大众文化”的学术思潮,对传统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挑战,以及研究者在新的文化“建构”的理念下对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的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建构

本章安排14学时,授课内容分四节:1)布罗代尔的“历史时段论”;2)勒华拉杜里的“生态史学”;3)萨林斯的“结构与事件”;4)福柯的社会变革模式。重点讲授这四位学者对整个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独创性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历史人类学发展的学术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中反映出来的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相互影响与借鉴进行深入的讨论。

第五章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为三节:1)历史与现实:中国人类学的传统;2)民间文献与社会史研究;3)华南研究:历史人类学的尝试。重点讲授在中国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所贯穿的历史分析与地方关怀的学理主线,以及其间所反映出来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打破传统学科框架和界限,从具体而微的地域研究入手探讨宏观的文化中国的创造过程这一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对在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历史人类学探讨进行初步的总结。

第六章 清水江流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本章安排10学时,授课内容包括三节:1)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的开发;2)木材贸易与区域社会;3)清水江流域的村落与族群。本章主要介绍近几年来清水江流域所进行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实践,是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个尝试。重点讲授人类学研究者如何在田野中搜集足资理解过去与现在的资料,包括契约、碑刻、族谱等民间文献的收集和解读,从而达致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地方社会文化的理解,并对传统中国的国家如何进入民间、乡民如何了解国家加以诠释,以期推进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构建。

三、 使用说明

1.本课程选用数种中英文著作为辅助阅读材料,以使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由于是为二年级本科生开课,学生已具备人类学基本知识,因此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讨论的问题根据各章涉及的主要内容而定,而各章节的讲授也都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定参考资料的指导。

3.本课程期中考查要求学生完成3千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4.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或课堂开卷考试。

四、 主要参考书目

重点阅读书目:

1.彼得·伯克著,姚明、周玉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3.西佛曼、格里福《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台湾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4.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5.肯德里克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D.史密斯著,周辉荣、井建彬等译《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7.Goran Aijmer , Anthropology in History and History in Anthropology . HK: South China Research Center, 1997。

8.David Faure ,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 H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Lewis Langness , The Life History in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5。

10.Helen Siu ,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一般阅读书目:

1. 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 P.利科著,王建华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4月

3. 刘志伟等著《经营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单元的运营与管理》,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10月。

4. M.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6.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

7.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

8.M.莫斯著,汲喆译《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9.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10.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

1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12.J. 德里达著,张宁译《书写与差异》,三联书店,2001年9月。

13.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

1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三联书店,2002年。

15.A.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5月。

16.C.格尔兹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

17.G.马尔库斯、M.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3月。

18.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相关文章

  • 历史人类学 1
  • 历史人类学 第一章 导论 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 定义一: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也就是将文化概念放到过程中去考察,也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 定义二:历史人类学还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碰撞并相结合产生的,也就是历史 ...查看


  • 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讲座)
  •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 ...查看


  • 历史学从人类学那里学了什么
  • 历史学从人类学那里学了什么? 廖宇红 学号:09200058 专业:文化遗产 过去历史学学科所作的研究正像梁方仲教授在<易知由单的研究>一文中所说的"多以正史和政书为限.这些材料皆成于统治阶级或其代言人之手,当然难以得 ...查看


  • 历史人类学绝版笔记
  • 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 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8月1日) --萧凤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 7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不完全只研究"他者",而转向对自身社会的观察. 人类学的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 ...查看


  • 东亚人类学论坛--人类学与历史
  • 东亚人类学论坛--人类学与历史 2012年3月29-30日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 东亚人类学论坛--人类学与历史 众所周知,自1922年社会人类学创立以来,人类学中就渗入了"历史&q ...查看


  • 生命的同心圆
  • <哲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集中了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等重要著作的精华,浓缩反映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概貌.全书以伦理学.认识论.存在论三大纲要,建构了一个能够代表 ...查看


  • 如何理解民族学定义
  • 怎样理解民族学定义 民族学名称与定义 (一) "民族"在我国的运用 1.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最主要的是"族类".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 ...查看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五朵金花: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一 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讨论面广,时间长,影响重大的五个问题被誉为史 学研究的"五朵金花",即 ...查看


  • 略谈文明间非和平交往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_闫忠林
  • DOI:10.16745/j.cnki.cn62-1110/c.2012.02.012 2012年2月总第27卷第2期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Feb ,2012VOL . 27NO . 2 略谈文明间非和平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