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西部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

论我国西部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

摘要: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是高度重叠的,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因此,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应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论文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如下若干问题:其一,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高度重叠;其二,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这些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均在中西部地区,消除贫困与发展中西部旅游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旅游在扶贫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可比拟的;其四,应着手构建中国 PPT 旅游(Pro-Poor Tourism,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以及发展 PPT 旅游的战略措施,以期尽快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旅游开发;贫困消除;生态环境;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西部大开发

1 我国的贫困县就分布在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最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贫困地区,由于其区位偏远、信息闭塞以及交通不便,自然景观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景观观赏、旅游价值较大。这类地区尤其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经济潜力较大。

我国的贫困县大都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沿大兴安岭南部经坝上高原、太行山、巫山、武陵山直到苗岭一线的山区。这些地区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传统产业发展的潜力十分有限,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但由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影响较小,自然生态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 旅游业的发展与扶贫开发在政策与规划上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状态

根据“地球高峰”会议的 21 世纪议程,到 2015 年国际贫困人口数量要减少到目前

的一半。但是,基本需求方面的投资与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3 旅游业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扶贫优势

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很强,在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经济增长的促进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由于贫困人口通常缺乏发展资金,发展技能相对较低,因此,正式就业于旅游操作与管理部门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极少,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为相对较富的人享有。另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等景区实行退耕、禁伐、禁猎、禁牧等措施后,使部分人丧失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状况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PPT 旅游是一种能够为贫困人口产生最大经济利益的旅游战略。与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 (Community-based Tourism)不同。

其一是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参与性强且正在迅速增长的世界最大的产业部门,已经影响了景区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对其发展方向稍作改善,就会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与进一步的可

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是旅游业在扶贫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①联带销售性强。因

为旅游业是一种顾客寻求并走向“产品”产地的产业,因此,在景区就有许多销售其他产品

的机会;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集约型的产业,对于消化吸收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与发展地

方经济具有重大意义;③与货物贸易不同,旅游业往往在那些具有一定竞争性产品的贫穷国

家或贫困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投入要求较小,见效快,可在这类地区异军突起,

成为改善当地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先导性产业。 其三,在贫困地区的旅游景区中,虽然最贫困的人口没有直接受益,但他们发展的机会成本

被降低了。而且其经济利益可以被扩展到那些贫困程度较低的穷人,如街头摊贩、临时工、

一般工匠或缺乏技能的工人,而且他们较为贫困的亲戚、邻居也会从中间接受益。

其四,与其他传统产业(农林牧)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因此,利用我

国中西部地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将非

常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可大大改善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

4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PPT 旅游的发展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是高度重叠的,而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旅游业在扶贫方面又具有其他任何产业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必须将旅游开发与有效消除贫

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保证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中西部地区旅

游开发面临的难得机遇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帷幕拉开在即,中西部地区如何乘西部大开发

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迅速消除贫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综观国际旅游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国家应把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布局

我国中西部地区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见长,正好迎合了当前全球兴起的回归自然时

尚。因此,国家应把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布局中,统一规划部署,

选择一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前景看好、国内又有资源优势的开发项目,全面规划,成片开发,

并赋予相应配套的优先发展政策,将其逐步开发成为 21 世纪的旅游拳头产品。

总之,让贫穷人参与决策是上述问题的核心。决策过程需要将不同产业部门、地方与

国家以及相关利益集团汇集在一起进行对话、协商、表决,以便保证旅游业服务于更加广泛

的发展需求。体制与激励措施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推动决策向更加有利于穷人的发展。

论我国西部的旅游开发与贫困消除

摘要: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地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贫困人口的分布是高度重叠的,尤其是那些区位偏远以及交通不便的地区,自然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因此,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应是消除贫困的最有效途径。论文针对这一问题论述了如下若干问题:其一,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高品位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高度重叠;其二,我国贫困县的分布与这些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均在中西部地区,消除贫困与发展中西部旅游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旅游在扶贫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产业所无可比拟的;其四,应着手构建中国 PPT 旅游(Pro-Poor Tourism,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以及发展 PPT 旅游的战略措施,以期尽快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旅游开发;贫困消除;生态环境;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西部大开发

1 我国的贫困县就分布在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最丰富的中西部地区

贫困地区,由于其区位偏远、信息闭塞以及交通不便,自然景观受人类经济活动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景观观赏、旅游价值较大。这类地区尤其适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旅游经济潜力较大。

我国的贫困县大都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沿大兴安岭南部经坝上高原、太行山、巫山、武陵山直到苗岭一线的山区。这些地区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传统产业发展的潜力十分有限,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但由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与外来文化干扰、影响较小,自然生态与人文习俗保存较好,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 旅游业的发展与扶贫开发在政策与规划上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状态

根据“地球高峰”会议的 21 世纪议程,到 2015 年国际贫困人口数量要减少到目前

的一半。但是,基本需求方面的投资与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3 旅游业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扶贫优势

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很强,在就业机会的创造与经济增长的促进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由于贫困人口通常缺乏发展资金,发展技能相对较低,因此,正式就业于旅游操作与管理部门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极少,旅游产业的经济利益更多地为相对较富的人享有。另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公园等景区实行退耕、禁伐、禁猎、禁牧等措施后,使部分人丧失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状况严重威胁着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PPT 旅游是一种能够为贫困人口产生最大经济利益的旅游战略。与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和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 (Community-based Tourism)不同。

其一是旅游作为一种大众参与性强且正在迅速增长的世界最大的产业部门,已经影响了景区数以万计的贫困人口,对其发展方向稍作改善,就会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与进一步的可

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是旅游业在扶贫方面具有其他产业所没有的优势。主要表现为:①联带销售性强。因

为旅游业是一种顾客寻求并走向“产品”产地的产业,因此,在景区就有许多销售其他产品

的机会;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集约型的产业,对于消化吸收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与发展地

方经济具有重大意义;③与货物贸易不同,旅游业往往在那些具有一定竞争性产品的贫穷国

家或贫困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投入要求较小,见效快,可在这类地区异军突起,

成为改善当地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先导性产业。 其三,在贫困地区的旅游景区中,虽然最贫困的人口没有直接受益,但他们发展的机会成本

被降低了。而且其经济利益可以被扩展到那些贫困程度较低的穷人,如街头摊贩、临时工、

一般工匠或缺乏技能的工人,而且他们较为贫困的亲戚、邻居也会从中间接受益。

其四,与其他传统产业(农林牧)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因此,利用我

国中西部地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将非

常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可大大改善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

4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PPT 旅游的发展对策

我国贫困地区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是高度重叠的,而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旅游业在扶贫方面又具有其他任何产业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必须将旅游开发与有效消除贫

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保证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中西部地区旅

游开发面临的难得机遇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帷幕拉开在即,中西部地区如何乘西部大开发

的东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迅速消除贫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这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综观国际旅游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国家应把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布局

我国中西部地区以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见长,正好迎合了当前全球兴起的回归自然时

尚。因此,国家应把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布局中,统一规划部署,

选择一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前景看好、国内又有资源优势的开发项目,全面规划,成片开发,

并赋予相应配套的优先发展政策,将其逐步开发成为 21 世纪的旅游拳头产品。

总之,让贫穷人参与决策是上述问题的核心。决策过程需要将不同产业部门、地方与

国家以及相关利益集团汇集在一起进行对话、协商、表决,以便保证旅游业服务于更加广泛

的发展需求。体制与激励措施也需要进行改革,以推动决策向更加有利于穷人的发展。


相关文章

  •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 作者:胡鞍钢温军 <中国民族> 2001年04期 (一)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特定的国际环境背景制约影响下,中国进行了或即将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第一次是20世纪50-70年代的西部开发,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是中苏.中印.中美关 ...查看


  • "十三五"精准扶贫的基本思路
  • 摘 要:"十三五"将是我国扶贫减贫,消除贫困的攻坚克难决战期."精准扶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扶贫要求.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一刀切"扶贫."漫灌& ...查看


  • 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以及反贫困对策
  • 第6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 &F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6No. 1 Jan. 2006 ...查看


  • "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路与对策(下)
  • 作者: 2001年08期 四.下一阶段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选择 反贫困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只是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扶贫开发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进入21世纪 ...查看


  • "贫困县"政策是否该取消?
  • 10月17日,在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一次饱受质疑的"百强县"评选,意外地将"贫困县"拉下了水. 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发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 ...查看


  • 扶贫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及总体思路
  • 扶贫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及总体思路 2009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的关键一年,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国扶贫系统在 ...查看


  • 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
  • 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 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 ...查看


  • 中国贫富差距
  • 中国贫富差距:理性审视与多维调节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状况比较严峻,控制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是未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适度的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富有效率的表现,关键是要将其控制在正常的区间(基尼系数为0.3-0.4)内.通 ...查看


  • 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
  • 摘要:文章首先从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入手,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然后结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具体案例,分析它在实际扶贫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及其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扶贫政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