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德育"及"美德是否可教"

也谈“德育”及“美德是否可教”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它从内外两方面规定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地球人所应该遵循的规范,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却是无限的,为了平衡这两者,为了防止人类自相残杀,种族灭绝,才出现了这些规范。“道德”即是对这些规范的最好诠释。那么什么是德育呢?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外国学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6年王国维在著《论教育之宗旨》时正式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狭义地讲,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地讲,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指有关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指有关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指有关政治思想、立场、态度的教育。

二、关于德育的内涵

关于德育的内涵,众人说法不一,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类,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笔者认为两种说法各有其立足点,是从道德的两个不同方面来对“德育”进行阐述的。如上文所说,道德包括外在于人的规范和内在于人的德性两方面。因此第一种说法是就“外在于人的规范”来表述德育的内涵的,这些规范大多是自产生人类、社会以来不断积累提取出来的有效规则,如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帮助人们约束自己、维持秩序。而这些规则需要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由外向内的说道和讲解。而第二种说法是就“内在于人的德性”这方面来表述德育的内涵。众所周知,德性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按照蒋一之老师的观点,德性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它需从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理解,知、情、意、行四方面缺一不可,互相影响,没有哪方面是更重要的,只有通过它们的互相作用、共同引导才能使德性得到完善。德性的这个培养过程即是道德主体在自身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建构。笔者认为,这两种内涵各有其侧重点,没有优劣错对之分,而且在德育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这两种方法的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才能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观点侧重于由外向内的道德灌输,而第二种观点侧重于由内向外的自主道德建构。笔者认为,首先,道德的本质即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觉知、道德情感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也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因为人能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意识到若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将是混乱的并最终将走向

也谈“德育”及“美德是否可教”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它从内外两方面规定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地球人所应该遵循的规范,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却是无限的,为了平衡这两者,为了防止人类自相残杀,种族灭绝,才出现了这些规范。“道德”即是对这些规范的最好诠释。那么什么是德育呢?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的是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外国学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6年王国维在著《论教育之宗旨》时正式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狭义地讲,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地讲,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指有关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指有关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指有关政治思想、立场、态度的教育。

二、关于德育的内涵

关于德育的内涵,众人说法不一,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类,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笔者认为两种说法各有其立足点,是从道德的两个不同方面来对“德育”进行阐述的。如上文所说,道德包括外在于人的规范和内在于人的德性两方面。因此第一种说法是就“外在于人的规范”来表述德育的内涵的,这些规范大多是自产生人类、社会以来不断积累提取出来的有效规则,如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帮助人们约束自己、维持秩序。而这些规则需要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由外向内的说道和讲解。而第二种说法是就“内在于人的德性”这方面来表述德育的内涵。众所周知,德性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按照蒋一之老师的观点,德性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叠加,它需从整体论、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理解,知、情、意、行四方面缺一不可,互相影响,没有哪方面是更重要的,只有通过它们的互相作用、共同引导才能使德性得到完善。德性的这个培养过程即是道德主体在自身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建构。笔者认为,这两种内涵各有其侧重点,没有优劣错对之分,而且在德育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需要这两种方法的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才能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观点侧重于由外向内的道德灌输,而第二种观点侧重于由内向外的自主道德建构。笔者认为,首先,道德的本质即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觉知、道德情感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也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因为人能够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意识到若没有道德的约束,整个社会将是混乱的并最终将走向


相关文章

  •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长阳磨市镇 吴昌平 德育教育在近些年来,总是叫的响,唱得高.在这高调的背后,我们却时常为现在的孩子教育 我们的德育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是大家满意的学校德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下列方面进行 ...查看


  • 谈德育的重要性
  •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家长爱子女,尽量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对他们玩乐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下大本钱.花大力气,给孩子买钢琴.电子琴,陪送孩子去学琴,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许多学校也重视 ...查看


  • 浅谈家庭美德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环境,而且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每个人都出生在一定的家庭,并走向社会组建新的家庭.正是在家庭内部,首先培养人的社会化,因而,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 ...查看


  •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 ...查看


  • 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
  •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 ...查看


  •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基地主要是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又与政教处.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若按照计划切合实际的开展工作,自然会取得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在不少情况下,总是事与愿违. 由于管理上 ...查看


  • 河南特岗考试教育写作题
  • 教育写作题(16分)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 美德即知识" ,后人对此提出质疑" 道德可教吗" .请以" 道德是否可教" 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 ...查看


  • 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漫画故事教材教法
  • 作者:刘力谢玲玲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05期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 ...查看


  • 孝道教育论文
  • 感恩做孝子 尽孝修品格 --宁夏灵武市中北小学"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掠影 买金胜 感恩方尽孝,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感恩""报恩""忠孝" "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