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英国脱欧:各国媒体如何解读?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2016年6月24日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在这个本该稀松平常的周五,英国公投确定脱欧,震惊世界:此前不论是民调、还是主流媒体的预测,基本都倾向于留欧。

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坚定的留欧派,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黯然宣布辞职,表示尊重选民意愿,将正式启动脱欧程序。而脱欧阵营的独立党(UKIP)党魁奈杰尔·法拉奇则笑逐颜开,难掩喜悦。

和小观一样,许多曾在腐国求学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心塞”,因为脱欧可能意味着一个更加分裂的英国: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均表示要“脱英”,这哥俩是欧盟体系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他们大部分人都在留学期间游历过欧洲大陆,享受了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福利,比如申根签证(虽然并不包括英国),因此对欧盟的命运亦不乐观。

作为留欧阵营的传媒大佬,英国《金融时报》直到公投前最后一天,仍在苦口婆心地劝诫这届英国选民,不要被脱欧流鼓吹的“形式上的主权”给忽悠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周六的社论表示很不开心:

“对英国而言,此次公投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一个以其保守主义、政治稳定著称的国家,已纵身跃入黑暗。许多人会指责这次失败的留欧运动既缺乏激情,又低估了民众对都市精英阶层的怨恨程度。对移民及其对地方社区影响的担忧(比许多人承认的更合理),战胜了对国家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收回控制权’的口号,在那些认为欧洲大陆已陷入混乱的人士之间产生了共鸣。

今天,整个英国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在评估一片全新的景象。英镑跳水、国债收益率暴跌都是先兆,预示着英国在缺乏明确方向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混乱。”

当然,木已成舟,对于英国的前途,百年老店还是比较镇定和坚定的:

“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肯定是稳定经济。在中期内,英国必须找个办法将此次危机转化为机遇。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有关‘独立日’的讨论并不能转化成可靠的策略。

另一方面,英国人足智多谋,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历史。最好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份报纸所热心分享的理念)是,英国仍然保持与欧洲的关系、面向欧洲开放、并以最大的热情支持欧洲。这才是通往未来之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则有点担心,尤其是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在离岸金融方面,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势必会导致我们在英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伦敦还会不会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脱离了欧盟以后会不会影响到它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像原来那么强,这个是一个未知数。在金融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中英合作比较紧密,英国脱欧也会对此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英两国在留学生和人才流动方面也是非常频繁的,中国在英国有十几万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去英国留学也是觉得英国是欧盟的一部分,在英国留学可以去欧盟及欧盟其他国家实习、工作,英国脱离欧盟以后,势必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减少,同时英国在整个欧盟的教育号召力会下降、会减弱。”

不过他接了个“但是”:

“我们对英国的需求减少,但是反而英国对我们的需求更多了。经济上的利益会使中英之间继续保持合作,中国建立新的经济贸易体制可能更多邀请英国加入,一带一路等的建设。

英国脱欧对局部全球化会是一个挫折,但是对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现在欧盟也想加强同中国的关系,会提升中国的地位,也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连锁反应,但是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应,毕竟法国、德国这样的领导国他们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对中小国家会带来一些影响。”

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似乎更悲观一些,于是投书《南方都市报》,探讨起“英国和欧盟谁会先解体”的问题:

“当然,欧盟受到的震荡和冲击,可能只是比英国来得迟一些,但其伤害性却是同样的规模。英国对欧盟不但有相当大的财政贡献,更重要的是,一个有英国的欧盟和一个没有英国的欧盟,在外交和军事并不处在同一量级之上。毕竟,英国和法国是欧盟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两席,然后英国还是全球军事开支第四的国家。

英国退欧已成定局,满地眼镜碎之余,所有人都要心里明白,无论是联合王国,还是欧盟,很多政治板块都会出现重组,国际政治亦陷入一段新的磨合时期,大国之间会为下一套新的规则的制定而不停角力。这将是一个危险重重的时期,但可能也会出现无限多的机遇。”

澎湃社论直接将问题上升到全球化的高度:

“以全球化视角审视这次英国退欧公投,不难发现它与美国亿万富翁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初选中得势、欧洲国家民族主义左翼政党上台其实一脉相承。全球化退潮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这种趋势作用下,英国人选择退欧,并不是特别令人惊奇。留欧与退欧的比例是对人们心理变化程度的准确度量。即便这次英国人选择留欧,最多只能说明其社会心理变化还没达到沸点。

英国此次成功退欧,正是这一波去一体化、去全球化浪潮中的典型事例,相信此事的负面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发酵。眼下可见的负面效应仅在政治领域就包括:在英国国内,苏格兰、北爱尔兰地区也开始酝酿脱离英国的公投;在欧洲范围,受英国退欧公投启发,势必有更多欧盟国家的国民会发起退欧公投,欧洲一体化进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加之难民问题棘手难解、恐怖袭击阴影挥之不去、经济复苏之路布满荆棘,欧洲势必迎来一段持续动荡的日子。”

乐观者也不在少数,比如《北京青年报》的特约评论员樊大彧,他认为英国脱欧不太可能引发金融海啸:

“从短期看,英国脱欧毕竟只是刚刚作出一个决定,其对金融市场还不足以产生实质影响,况且目前西方主要国家的央行都严阵以待,各国央行保持货币宽松的态度有利于市场稳定,因此,脱欧对市场不会造成类似雷曼倒闭时的持续杀伤力。

但是,从长期看,脱欧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脱欧还会在英国内部及欧洲大陆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这两方面带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确定性,会被大多数投资者视为噩梦。”

至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他并不太担心: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家超级大公司,短期内对外投资的损益对其估值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能否实现内生性的长期增长才是事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况且,目前中国已经摆脱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论脱欧向何处演变,对中国的负面作用都难以达到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程度。只要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当下的短期波动后,很可能因其内在价值凸显,而迎来根本性的转变。”

《南方都市报》周六的社论则认为脱欧是利好,而且身段灵活的英国人,早意识到了欧盟的先天性制度缺陷:

“欧盟的困局在于建立之初就没有找到各国的利益交集,连最初‘经济共同体’的六个成员国中的两大核心德法的利益都存在巨大分歧,勉强达成一致的结果是,定出的合约条款漏洞百出,且对成员国缺乏约束力。

英国之前虽然加入欧盟,但始终没有加入《申根协定》和欧元,放弃本国独立的劳工政策和货币政策,即是以英国人的智慧,认识到欧盟先天不足而存在的巨大运作费用,加入得不偿失。这次脱欧成功,市场虽做出了相反的解读,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大可不必过分在意。实质对英国长期而言是利好,因为摆脱了欧盟的“大锅饭”,也使英国为国家和产业竞争力拥有了更多的自主调整空间。

人类知识的累积、技术的进步、分工的逻辑促使全球一体化,而财富增长、贸易或货币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内在需求。欧盟和欧元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是在试图寻找非战争准则下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合约。它给人类带来的启示是:当利益交集不具备,且设计者缺乏这方面知识累积时,去凭空生成这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合约,易沦为‘理性的僭越’。”

《新京报》的专栏作者陶短房为卡相错估形势而扼腕,理由相似:

“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也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加入申根区,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英国游戏’古老规则的信奉者。

只不过,后者认为最有利的做法是留在欧盟里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特殊待遇;前者则认为与其在欧盟里浪费时间不如分灶另过。而两边又都希望借对方存在为自己增加政治筹码——卡梅伦发动公投旨在给布鲁塞尔施压,迫使其接受英国更高的‘特殊性’要价,而英国独立党领导人法拉奇等脱欧派则以此指证留欧是大政治家利益,鼓动选民‘用人民的意志战胜精英利益’。”

英欧分手,生活仍要继续。好在离正式脱欧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英国仍有机会调整脚步,欧盟亦然。现在提议二次公投、呼吁重回欧洲的声音渐起,我们不应对“作死”的腐国人民落井下石、加以嘲讽,至少民意的走向是好的嘛(后悔药当然也是没有的)。

文章选自新浪新闻,2016年6月27日

来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2016年6月24日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在这个本该稀松平常的周五,英国公投确定脱欧,震惊世界:此前不论是民调、还是主流媒体的预测,基本都倾向于留欧。

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坚定的留欧派,首相戴维·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黯然宣布辞职,表示尊重选民意愿,将正式启动脱欧程序。而脱欧阵营的独立党(UKIP)党魁奈杰尔·法拉奇则笑逐颜开,难掩喜悦。

和小观一样,许多曾在腐国求学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心塞”,因为脱欧可能意味着一个更加分裂的英国: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均表示要“脱英”,这哥俩是欧盟体系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他们大部分人都在留学期间游历过欧洲大陆,享受了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福利,比如申根签证(虽然并不包括英国),因此对欧盟的命运亦不乐观。

作为留欧阵营的传媒大佬,英国《金融时报》直到公投前最后一天,仍在苦口婆心地劝诫这届英国选民,不要被脱欧流鼓吹的“形式上的主权”给忽悠了。可惜天不遂人愿,周六的社论表示很不开心:

“对英国而言,此次公投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一个以其保守主义、政治稳定著称的国家,已纵身跃入黑暗。许多人会指责这次失败的留欧运动既缺乏激情,又低估了民众对都市精英阶层的怨恨程度。对移民及其对地方社区影响的担忧(比许多人承认的更合理),战胜了对国家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收回控制权’的口号,在那些认为欧洲大陆已陷入混乱的人士之间产生了共鸣。

今天,整个英国的企业和投资者都在评估一片全新的景象。英镑跳水、国债收益率暴跌都是先兆,预示着英国在缺乏明确方向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混乱。”

当然,木已成舟,对于英国的前途,百年老店还是比较镇定和坚定的:

“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肯定是稳定经济。在中期内,英国必须找个办法将此次危机转化为机遇。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有关‘独立日’的讨论并不能转化成可靠的策略。

另一方面,英国人足智多谋,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历史。最好的希望(也是我们这份报纸所热心分享的理念)是,英国仍然保持与欧洲的关系、面向欧洲开放、并以最大的热情支持欧洲。这才是通往未来之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则有点担心,尤其是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在离岸金融方面,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势必会导致我们在英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伦敦还会不会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脱离了欧盟以后会不会影响到它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像原来那么强,这个是一个未知数。在金融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中英合作比较紧密,英国脱欧也会对此带来一定的影响。

中英两国在留学生和人才流动方面也是非常频繁的,中国在英国有十几万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去英国留学也是觉得英国是欧盟的一部分,在英国留学可以去欧盟及欧盟其他国家实习、工作,英国脱离欧盟以后,势必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减少,同时英国在整个欧盟的教育号召力会下降、会减弱。”

不过他接了个“但是”:

“我们对英国的需求减少,但是反而英国对我们的需求更多了。经济上的利益会使中英之间继续保持合作,中国建立新的经济贸易体制可能更多邀请英国加入,一带一路等的建设。

英国脱欧对局部全球化会是一个挫折,但是对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比如说现在欧盟也想加强同中国的关系,会提升中国的地位,也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连锁反应,但是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应,毕竟法国、德国这样的领导国他们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对中小国家会带来一些影响。”

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似乎更悲观一些,于是投书《南方都市报》,探讨起“英国和欧盟谁会先解体”的问题:

“当然,欧盟受到的震荡和冲击,可能只是比英国来得迟一些,但其伤害性却是同样的规模。英国对欧盟不但有相当大的财政贡献,更重要的是,一个有英国的欧盟和一个没有英国的欧盟,在外交和军事并不处在同一量级之上。毕竟,英国和法国是欧盟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两席,然后英国还是全球军事开支第四的国家。

英国退欧已成定局,满地眼镜碎之余,所有人都要心里明白,无论是联合王国,还是欧盟,很多政治板块都会出现重组,国际政治亦陷入一段新的磨合时期,大国之间会为下一套新的规则的制定而不停角力。这将是一个危险重重的时期,但可能也会出现无限多的机遇。”

澎湃社论直接将问题上升到全球化的高度:

“以全球化视角审视这次英国退欧公投,不难发现它与美国亿万富翁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初选中得势、欧洲国家民族主义左翼政党上台其实一脉相承。全球化退潮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这种趋势作用下,英国人选择退欧,并不是特别令人惊奇。留欧与退欧的比例是对人们心理变化程度的准确度量。即便这次英国人选择留欧,最多只能说明其社会心理变化还没达到沸点。

英国此次成功退欧,正是这一波去一体化、去全球化浪潮中的典型事例,相信此事的负面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发酵。眼下可见的负面效应仅在政治领域就包括:在英国国内,苏格兰、北爱尔兰地区也开始酝酿脱离英国的公投;在欧洲范围,受英国退欧公投启发,势必有更多欧盟国家的国民会发起退欧公投,欧洲一体化进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加之难民问题棘手难解、恐怖袭击阴影挥之不去、经济复苏之路布满荆棘,欧洲势必迎来一段持续动荡的日子。”

乐观者也不在少数,比如《北京青年报》的特约评论员樊大彧,他认为英国脱欧不太可能引发金融海啸:

“从短期看,英国脱欧毕竟只是刚刚作出一个决定,其对金融市场还不足以产生实质影响,况且目前西方主要国家的央行都严阵以待,各国央行保持货币宽松的态度有利于市场稳定,因此,脱欧对市场不会造成类似雷曼倒闭时的持续杀伤力。

但是,从长期看,脱欧是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脱欧还会在英国内部及欧洲大陆产生一系列溢出效应,这两方面带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确定性,会被大多数投资者视为噩梦。”

至于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他并不太担心: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家超级大公司,短期内对外投资的损益对其估值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能否实现内生性的长期增长才是事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况且,目前中国已经摆脱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论脱欧向何处演变,对中国的负面作用都难以达到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程度。只要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当下的短期波动后,很可能因其内在价值凸显,而迎来根本性的转变。”

《南方都市报》周六的社论则认为脱欧是利好,而且身段灵活的英国人,早意识到了欧盟的先天性制度缺陷:

“欧盟的困局在于建立之初就没有找到各国的利益交集,连最初‘经济共同体’的六个成员国中的两大核心德法的利益都存在巨大分歧,勉强达成一致的结果是,定出的合约条款漏洞百出,且对成员国缺乏约束力。

英国之前虽然加入欧盟,但始终没有加入《申根协定》和欧元,放弃本国独立的劳工政策和货币政策,即是以英国人的智慧,认识到欧盟先天不足而存在的巨大运作费用,加入得不偿失。这次脱欧成功,市场虽做出了相反的解读,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大可不必过分在意。实质对英国长期而言是利好,因为摆脱了欧盟的“大锅饭”,也使英国为国家和产业竞争力拥有了更多的自主调整空间。

人类知识的累积、技术的进步、分工的逻辑促使全球一体化,而财富增长、贸易或货币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内在需求。欧盟和欧元是一次‘伟大’的尝试,是在试图寻找非战争准则下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合约。它给人类带来的启示是:当利益交集不具备,且设计者缺乏这方面知识累积时,去凭空生成这类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合约,易沦为‘理性的僭越’。”

《新京报》的专栏作者陶短房为卡相错估形势而扼腕,理由相似:

“与欧陆间若即若离,在英国有悠久传统。二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几乎步步迟到,也处处‘特殊’:不使用欧元,不加入申根区,不接受难民统一配额……脱欧派也好,留欧派也罢,都是这套‘英国游戏’古老规则的信奉者。

只不过,后者认为最有利的做法是留在欧盟里讨价还价,争取更多特殊待遇;前者则认为与其在欧盟里浪费时间不如分灶另过。而两边又都希望借对方存在为自己增加政治筹码——卡梅伦发动公投旨在给布鲁塞尔施压,迫使其接受英国更高的‘特殊性’要价,而英国独立党领导人法拉奇等脱欧派则以此指证留欧是大政治家利益,鼓动选民‘用人民的意志战胜精英利益’。”

英欧分手,生活仍要继续。好在离正式脱欧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英国仍有机会调整脚步,欧盟亦然。现在提议二次公投、呼吁重回欧洲的声音渐起,我们不应对“作死”的腐国人民落井下石、加以嘲讽,至少民意的走向是好的嘛(后悔药当然也是没有的)。

文章选自新浪新闻,2016年6月27日


相关文章

  • 解读各国领导人新年贺词 胡锦涛释中国成功之道
  • 2012年01月02日13:31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锡生 视频:胡锦涛发表2012年新年贺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岁月在无情地向前迈进.无论是那些因为2011年辉煌.成功.富裕.安宁而想留驻者,还是那些由于过去一年受挫.失落.贫困.动乱 ...查看


  • 吴旭:从"鞋子"看中国自信---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 吴旭:从"鞋子"看中国自信 标签: 鞋袭事件 ● 吴旭 (进入专栏) 撰稿•邵乐韵(记者) <新民周刊>:此次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四国(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您是否特别留意他受到的待遇是怎样的?各国抱着什 ...查看


  • 中国日报简介(新)
  • 中国日报简介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创刊于1981年,全球期均发行90余万份,其中,海外期均发行60余万份. <中国日报>作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是唯一 ...查看


  • "光纤之父"拉近世界距离(热点解读·人物)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 "光纤之父"拉近世界距离(热点解读·人物) 记者  黄  拯 2009年10月09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 ...查看


  • 法国政体教学设计
  • <法国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教学设计 江苏省宿迁中学 杨玉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法国的国家机构.法国政体的运行及特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有关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 ...查看


  • 当今重大思潮_人民论坛杂志社特别策划
  • [Skip to content] 首页 思想 观点 理论 访谈 新锐 言论 名人堂 思想者 四面八方 热点面对面 时政 高层 新闻 观察 评论 深度 期刊 政论 学术 调研 第一政论网 县域科学发展网 当今重大思潮 回首2010年,各类热 ...查看


  • 陈力丹:2014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必读文献]
  • 作者丨陈力丹 熊壮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 考新闻 ID: KaoPress 2014年的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功利性研究文章较为强势,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对现实各种传播新现象的关注很多,表现出对传播形势变化的焦虑.有些研究层次有所提升,许多旧的话题 ...查看


  • 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在电视受众中的运用
  • 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在电视受众中的运用 万 萍 传统的受众研究采用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范式,以测量传播效果为主旨,这些研究借助于调查统计手段来计算阅读率和收视率,或设计问卷(多为封闭式问题)向受众提问,再统计各类数据以获知受众的反应.这些研究数据 ...查看


  • [2010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研究报告]报告简介
  • 2010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研究报告--政策管制.产业现状与趋势研究 报告简介 报告编号:MI10A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发布机构:中广研究(中广互联旗下研究部门) 报告页数:289页(A4,5号字体) 报告字数:22.2万字 报告图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