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垢子注解心经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No. 574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松溪道人 无垢子 注

 这点灵光道上来  只因逐妄堕尘埃

 君今要见还乡路  悟得心经道眼开

  摩诃。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大。且,大者,广无边际之谓也。广大无边者,莫过虚空大道也。 川老云:虚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 又云:十方无壁落,八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空难度量。 道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儒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错在后。 诸贤圣皆如此称扬广大也。 日月虽明,难比其光,乾坤虽大,难包其体。能生万有,而不见其形。遍周沙界,而不睹其迹。虽是如此广大、玄妙,谁知更有一物过于此者。且道是何物?还识这个○么!宽则包藏法界,窄则不立纤毫,显则八荒九夷无所不至,隐则纤芥微尘无所不入。今者不避罪,分明漏泄,乃人之本源也。 仙师有云:为甚此心开大道,只因元向道中来。 世人不能返本者,盖因错认色身为己,被六根所瞒,七情遮蔽,自失本真,以致流浪生死也。 要见本真么? 寻不见,觅不见,十二时中绕身转。 省得么。

 法身体若太虚空  性道元来总一同

 只因逐妄迷真性  所以轮回六道中

  般若。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智慧。且智慧者,正知正解、审察之谓也。修行之人须用智慧之力降伏身心,不令放肆,以习静定。 道云:能以智慧之力摄伏诸魔精。 莲经云: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儒云:智能破邪,慧能破暗。 且无智愚人,作事粗恶,不肯三思,惟务广学多闻,念在夸谈讲论,不究自家生死,好觅他人是非,不亲真实道人,爱近虚头禅客,空谈圣人经典,心地全不用功,图名贪利,我慢贡高,只说眼下时光,不想脑后之事,如此之人,乃聪明外道也。 古德有云:外道聪明无智慧。

  仙师云:口说心不行,非是精细汉。 儒云:先治身心,后治家国。 且有智慧之人,作事安详,不肯造次,识因果、顾罪福,亲近知识,参问至人,穷性命之根元,究生死之大事,制伏身心,收敛神气,念念在道,息息归真,一日功成行满,豁地一声透出三界,此虚空混为一体,若到此地,造化不能移易,阴阳不能陶铸,四时不能迁,五行不能役,鬼神不能拘,劫火不能坏,作个逍遥自在物外闲人,要见物外闲人么? 六座门头常出入,虽然相近不相亲, 开着眼休得蹉过, 省得么。

 智慧聪明路两差  聪明枝叶慧根芽

 若改愚

痴生智慧  多年枯木自开华

  波罗。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彼岸。 此岸者,生死之际也,彼岸者,出生死之岸也。迷者此岸,悟者彼岸,世人若迷本性,即愚痴颠倒,认四大六根为己,争名竞利,谋千年之活计,积万劫之冤,背觉合尘,迷真逐妄,忙忙而不知休息,念念而心境不除,忽朝大限到来,临行手无所措,这里脱下湿布衫,那里穿上虱虱袄,去去来来,改头换面,似蚁循环,何日是了,生死苦海,几时得渡,如是之者,只在此岸,若有人猛然自悟,从前所为所作,尽是虚假,弃假循真,穷根究本,常近至人,常亲知识,求过岸之舟,觅方便之篙,渡过爱河苦海,而登彼岸,得脱生死洪波,更不拖泥带水,作个脚干手燥,清净自在闲人也。 且道如何得达彼岸?咦, 他人难用力, 自渡自家身, 会么。

 智慧为船精进篙  灵台用力出波涛

 翻身直上菩提岸  撒手归来明月高

蜜多。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无极。又蜜者,和也。多者,众聚也。且无极者,至高至大。难极之谓也。 释云:无极。 道云:太极。 儒曰:皇极。皆谓○此也。今分明说开,蜜之一字,亦比于大道虚空,多者,谓万汇也,譬道能包含万类,有情无情尽在大道之中。人之真性一同,亦能包藏万法,万法尽在一性之中,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异类种性,说不可尽,皆在人之一性之内,一性譬如蜜,种性喻于多情,行人以一性均和种性,合而为一故,曰蜜多。 道云:识得一,万事毕。 释云:万法归一。 儒云:吾道一以贯之。 且道如何是一? 还识这个○么? 咄, 五行不到处, 父母未生前, 虽然说破,不行难到,直须去尽尘垢方见,省得么。

 一性为蜜众为多  先将觉性普均和

 坐成一片真如性  一性圆明赴大罗

  心。

  心者,人之本源也。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有八万四千等。动则无穷无尽,定则不变不移。 释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道云:心死则性月朗明,心生则欲尘遮蔽。 儒云:制之一心则止,谋于多事则乱。 是以古圣教学人:收摄其心,归于一处,唤作万法归一,又名一字法门。因人不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多种方便,指示世人见自本性,岂不见古云: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是也。上天入地,皆在自心所为,非他处所得。 经云:在于闲处,收摄其心。

  又云:制之一处,事无不办,不能归一者,因识心者少,乱性者多,故失真道矣。为何不识其心?因其多惑其性,皆缘失神昏昧,逐境迷心,六根内盲,着

物乱性,不生智慧,愚暗之故也。若肯修心,穷性命,究生死,亲近明师,参求法药,疗治心病,念兹在兹,步步行行,坐卧不忘,语默动静,不离这个○,忽然眉毛竖起,眼睛露出,便见本来面目。 且道本来面目如何形状? 川老有云: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如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 咄, 知道么, 终朝常对面, 不识是何人。

 这轮心镜本无尘  因尘难照本来真

 尘尽镜明无一物  自然现出法王身

  经。

  经者,径也。是世人修行之路径也,学人得此不疑拟,休要误了工程,蓦直便行,须有到家时节,只怕路头不真,差行错认, 且道向甚处去是?予今明说,向寸草不生处,纤尘不立处,无泥水,无坑坎,净裸裸,赤洒洒,平稳稳处去,猛然逢着一颗○,圆陀陀,光烁烁,亘古不坏,如意光明宝珠,亲手拈来,得大利用,不受困苦, 释云:摩尼宝珠。 道云:黍米玄珠。 儒云:九曲明珠。 要见此珠么? 一心象外觅。 休向世间求。

这卷真经本在心  自家藏宝不须寻

 猛然检着无生品  迸出明珠耀古今

  观自在菩萨。

  自在菩萨,人人皆有。只因六根诸境遮障,不能观看,情欲万缘所牵,不得自在,若有智慧之人,信得及,放得下,但于幽静闲处,打并身心,坐令极静,静中更静,无纤毫异念,一心清净,守至静极,猛然一动,有一真人,在自己灵宫往往来来,纵横无碍,这里方见自己菩萨,优满自在,一刹那间,遍周沙界,随处现法身,到处不留迹,光明普照,观之不见,诸人若要见此菩萨,观之不用其目,听之不用其耳,去耳目之用,才识自在菩萨。 道云: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儒云:视不用目,听不用耳,离耳目之用,自然得性。

  如是之者,方知一切处,此真仙菩萨未尝不在,同坐同行同欢同笑,寸步不曾相离,只是自家昧了, 要见此菩萨么?咦, 虽然出入无踪迹,烁烁光明见也么。

 菩萨从来不离身  自家昧了不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  便见生前旧主人

  行。

  行者,修行也。路径崎岖,不修难行。 且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善归真,如人修路相似,去碍路荆棘,除当道顽石,高者断之,低者填之,打扫洁净,便坦然平稳。人之心地亦要如此下功,去一切损人利己之心,如去碍路荆棘相似,碍登途稳步,除一切杂念障道因缘,如除当道顽石一同,得进身平正,损大过,补不及,令得均平,屏垢心

,绝染污,打并清净,此乃修行初入门之要也。非在口说,亦非足行,全凭心地下功, 仙真云:心地下功,全抛世事。

  释云:心地法门,非在舌辨。 儒云:说不如行,行不如到,此也。又要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根源。 昔日刘海月参白云师父,拜而问曰:弟子念虑降伏不住,如何?师问云:是谁念虑?答:弟子。师云:是谁降伏?海月似省不省,沉吟微笑。师云:来去都由你闹,好没主宰,若是敌他不过,即便放下,更要知他放下的是谁,若识得自有主宰,便不被他瞒过。海月遂省,礼谢而已。 又石霜和尚问石头和尚: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只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举意思虑语言知觉,细细审观,从何而出。 古云:欲知佛去处,只这语言是。 道云:要知本性根由,不离言语动静。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秪这如今谁动口?然虽如是说开,向上更有妙处,不修不行,不能自到,若果到家乡,则罢问程矣。 且道家乡远近? 迷则千山万水隔, 悟则回头便是家。 理会得么。

 起初行处认教真  若还失脚丧其身

 踏得故乡田地稳  做个逍遥自在人

  深。

深者,幽微玄妙,彻骨彻髓处也。若要到此田地,须是打并轻快方可。 道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释云:放下又放下,自然身心轻快。 儒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要如此者,须去静坐,日夜打扫,直至扫无可扫,寸丝不挂,如父母未生前,烧了一般。 古云: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自然到家。 且道不得还家者何也? 呀, 日晚程途远, 身困担儿沉,省也么。

 大道家乡本不深  世人担重自难寻

 若能放下浑无物  便见灵山佛祖心

  般若。

  般若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智慧。 大凡为人,须要自生智慧,若无智慧,真是愚人,空过一生,甘伏死门。有一等无智之人,以聪明谓之智慧,大错矣,且聪明之人,卖弄精细,役使心神,出言如飞龙俊鸿,行持如跛鳖病龟,贪利图名,以粗作细,看世财如骨如髓,弃性命若粪若土,只知明日后日,今年后年,不知老之将至,死限临头,可惜空过时光,虚劳一世,似此所为,生死轮回如何脱得? 有智之人,外如愚鲁,内默安详,识有生有死,悟无得而无失,常自谛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发此一念,亲近知识,参问至人,求出世之法,逃生死之路,避过恶如避锥刀,顾性命如顾宝贝,动则安人利物,亦不被境瞒,静则入定观空,更不滞莽荡,如是之者,一旦果完,摆手还家,

得大自在。 先师云:一日得还乡,不作飘蓬客。 释云: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川老云:孤舟到岸,远客还乡。 且道如何是乡? 咄, 远后十万八千,近后不离当处。 会得么。

 智慧聪明总是心  智人修内蠢傍寻

 若人有智超三界  无智愚夫生死临

  波罗。

  波罗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到彼岸。 且迷者有生死、堕轮回,只在此岸也,悟者超生死、脱轮回,到彼岸也。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过此生死苦海,如人过水,水深难过,须用船桥,或用木牌竹筏,多种方便盛载,过此苦海,而到彼岸。既达彼岸,前者船桥木牌等物,尽皆无用。见性悟道者,亦复如是。 大颠云:如盲人求医,远路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方可,无此二物,不能得到,既到医家,医师与他点眼,大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道,亦复如是。 且道甚是牵人柱杖?予今说破,信者便行,不得外行、难成内功,须用广作福田,福至心灵,自然有个道径,只此便是牵人也。然后可以坐禅修道,辨取内功,求见性之法,了生死大事,一日功圆,得见本来面目,便是柱杖也。更要参访明眼师真,大德高僧,求其印证,印证师真便是医人也,一日顿悟,从前多种方便,尽皆无用,惟柱杖不可弃。 道云: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释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儒云:得意忘言,得米忘田。 且道都教忘却,因甚只不教弃了柱杖? 未到水穷山尽处, 且存作伴过时光。 理会也未。

 这根柱杖本无相  元与虚空无两样

 若人提起透三天  遍界邪魔不敢望

  蜜多。

  蜜多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无极。 且无极者,无极而太极者,○乃虚空妙道也。古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分二仪,二仪分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因有五行,渐渐滋生万类,万类尽在妙道之中包含也。是以蜜之一字,喻于虚空妙道。多者,比于诸品众类,有情无情皆属道之含摄,且如蜂采百华,酝造成蜜,未成之时,有醎酸甘苦辛之众味,青黄赤白之众色,其味不等,其色不一,一日功成,蜜就种种之味,酿成一味,般般之色,混同一色,馨香美味,一无差别,到此则蜂得养生,人得受用。修行之人亦复如是。 且如修行之人调伏身心,朝磨暮炼,功行未成之际,有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胜负心、贡高心、我慢心、杀害心、狼毒心、三毒心、怕怖心、邪心、妄心、无明黑暗心、种种不善之心,又有暴恶性、粗躁性、风吹性、随邪性、愚浊性、见趣性、乖劣性、虚诈性、好哄性、

撅强性、颠狂性、浮华性、謟曲性、自无始劫来一切习性,八万四千有余,说不可尽,一日功圆,顽心自尽煆,成一味清净、最上无碍真心,种种自和,炼就一片万劫不坏圆明法性,到此并无差别之心,亦无异类之性,众恶自消,众恶自灭,一真独露,得大自在。 古德云: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道云:百川流不尽,一海纳无穷。 仙师云:千思万虑终成妄,独守一真道自亲。 且道如何得见一真? 咄, 开眼被他瞒, 诸人拿不着, 省也未。

 若干种种恐难同  休教差别走西东

 收来安放丹炉内  炼得金乌一样红

  时。

时者,正见之时也。言见,亦无可见,言时,未可定时。 仙师云:一阳才动之时,自有无穷消息。 古德云:清风飒飒透心怀,此时快乐人难识。 玄之又玄,无东西南北,无四维上下,无过去未来,见在虚空,平等,与大道混然,无有二处、共归一时。 川老云: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白蔷薇紫,问着东君总不知, 且道东君在何处安身?○见么, 打不离, 割不死, 在桃红李白, 在蔷薇黄紫, 呵呵, 模得着也未。

 若问端的是何时  清风明月自家知

 东君昨夜传消息  绽出红梅第一枝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此五等,因积习而不散,妄认色身是我,故长劫轮回,若人猛省,借此幻身,须教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 且道如何是色受想行识?怎生得此五蕴皆空?予今直说分明,若有解悟之者,休生疑惑,信受奉行,必有契道之日。且色者,窒碍之义,若见境逢物不着不染,是无窒碍,色蕴自空也。受者,领纳之义,若遇一切声色境界,心不领纳,得受蕴空也。想者,妄想思虑之义,若过去不思,未来无想,现在自如,得想蕴空也,行者,心念不停,迁流之义,若十二时中,心不外游,念不烦乱,不被物转,不被境留,一念不离当处,得行想空也。识者,别无亲疏之义,亦乃着物之理,若见一切境物一无分别辨认,一概平等,见如不见、识如不识,无亲无疏、来则应之、去则不思,得识蕴空也。既得到此田地,自然照见五蕴皆空,六窗明净,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又有甚四大、五蕴?名字亦不可得。 道云:惟见于空。 释云:虚空独露。 昔歌利王游猎,遇一仙人,问语不答,先却左膊,次卸右膞,节节支解,仙人面无惧怒之色,与恒常一同,并不改颜。 罽宾国王问狮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

我有,何况头乎。 又肇法师云: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又舍利弗见天女问云: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从上祖师皆得蕴空法。 又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又太古郝真人在赵州桥下办道,忽一夜闻众鬼于河畔共语云:明日有一戴铁帽人替我,言讫杳无音耗。至次日,将暮,大雨忽作,见一人头顶一铁锅,遮雨至桥,下欲洗脚过桥,太古一见喝云:不可洗。其人听真人之言,扶栏上桥而去。至夜众鬼皆至,一鬼言:我三年等得一个替头,被这先生将我底来破了。众鬼欲害真人,来往寻觅不得,不知真人在于何处,嗟叹而去。其时真人只在桥下,鬼不能见。 又弘觉和尚住庵,天厨送食,及再参洞山和尚后,皈庵,天神三日送食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何不见?皆得圆顿之法,隐身之诀,所以神鬼俱不得见。 且道四大不实,色身非有,五蕴尽空,甚是本来面目? 咄, 这一句从那里出来?照见五蕴空底是阿谁? 瞎汉当面蹉过, 咦, 一心只在丝纶上, 不见芦华对蓼红○,见么。

 识破回头便下功  了然脱洒悟心空

 从他四大都零落  其中别有一神通

  度一切苦厄。

  若得五蕴空,便出生死界,得免轮回苦。 太上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释云:身是众苦之本。 儒云:有身有患,无执无忧。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是有智之人,反照自己,悟得自身皆虚幻,非为真实,何况他物。一日无常,尽皆抛撒,百无一用,念念如此,心境自除,杂念自少,更须参访知识,亲近智人,求出身之路,了生死大事。忽朝不识,长者长,空短者短空。 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赤者赤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 道云:人人本有,个个不无。 释云:蠢物含灵,皆有佛性。 儒云:一切含灵各具一太极。 古德又云:尘尘是道,尘尘是佛。 仙真云:何物不禀道生?何处不是道化?随处现形,随所自在,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反观自身是色,色中须有真空,觉性应现种种相,即是真空觉性所现。 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仙真云:有形假相内包无相真形。 宝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 咄, 理会得么? 桃红柳绿红柳绿梅华白, 总是东君造化成。

 虚空造化自然工  大地山河体混融

 随处现形人不识  自家昧了主人公

  空不异色。

  色空无一种,世人自分别。 道云:大方无隅,混然一体。 释云:总三千界,成一世界。 儒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撒去蕃蓠何彼何此。

  古云:贤圣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 三教贤圣亦是空,四生六道亦是空,上至仙佛,下至混虫,草木各各元本总是空。且大朴未散,阴阳未判,二仪未分,三才未立,有甚作我?元来皆一个道理。因大朴散,天地合,三才成立,万有滋生,直至如今,不能返本,为何?只因众生执着,不知元来是空,迷己逐物,心生倒见,随物流转,不能归一,机见不同,着色着空,随色空二见。若人于此廓然悟空,平等身心,内外无余,不见空色,不被物使,不被境瞒,一概平等,有何一也,便得归一,只这一也是多了。重阳祖师云:抱元守一是功夫,地久天长一也无。 古德云:万法归一一何归?一归之处要君知。 且道一归何处? 咦, 狗舐热油铛, 理会么。

 人牛不见杳无踪  尽道空来不是空

 一片白云归去也  惟留明月照玄穹

  色即是空。

  空在色中,世人难见,眼是色不能见物,只是真空妙性能见。耳是色不能听声,只是真空妙性能听。鼻是色不能知香臭,只是真空妙性能知。舌是色不能言语,只是真空妙性能言。身是色不能觉触,只是真空妙性能觉触。脚是色不能行走,只是真空妙性能行走。手是色不能拈掇,只是真空妙性能拈掇。且去真空妙性,无眼能见,无耳能闻,无鼻能嗅,无舌能言,无脚能行,无手能拈,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知觉总归六根,遍身互用神通妙用。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 道云:不须他处远搜寻,十二时中绕遍身。 色空不异,妙理全彰,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总归大空。 且道此

理如何? 川老有云:有相有求皆是妄,无形无影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道经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予今不免饶舌说破:若见一切有相境物,休教染着,若到情忘念绝之处,休教迷真。着相则著有,迷真则落空,若不着空,不著有,方是了事底人。 省么? 休得瞌睡惺惺着。

 万窍都因一窍通  一窍能纳太虚空

 若还拿住玄中窍  摆手皆归大道中

空即是色。

  色在空外,人被境瞒。 仙真云:道无万汇则不能显,万汇无道则不能生。 释云:见色便见空,无色空不见。 是以三教圣贤,不见有色有空,色空双泯,内外无分别。如如常自然,光明洞耀,周遍沙界,世人则不然也,分内分外,论彼论此,着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迷真不觉,出壳入壳,展转不知,改头换面,无有了期,非干他事,是自寻得底,何不及早回头自救。 且道怎生救得? 咄, 放下从前恶水瓶, 楝着痛处便金针。

 一概均平有甚差  本来元是一人家

 只因着在枝稍上  迷了从前太道芽

  受想行识。

  因眼见,故受色,因受色,心有思想,因思想念行,因念行有识,解有六根,因六根,生六尘,一识便有四大五蕴,有此五蕴色身,便明着相分别,随声逐色,憎爱忧恐,从兹而起,以致流浪生死,而无停息。若要生死断,轮回止,但从起处,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直下承当空劫已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太上云:寂无所寂,欲岂长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又云: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释云: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且道人法俱空,必竟何处住○,诸境万缘留不住, 混然隐在太虚空。

 眼界牵连众界忙  不见可欲万缘忘

 忘无可忘全身出  便见灵山大法王

  亦复如是。

  既无我则万法皆无复归于空便得返本还元也 佛家唤作万法归一 道家唤作复命归根 儒家唤作复遂元初天理到这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动念即乖张安排即不是所以 川老云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 理会得么 咄 休得胡走动着三十棒。

 一念才兴相便成  述真逐妄昧归程

 若能放下空无物  稳向如来藏里行

  舍利子。

当面不识,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箭不能伤,刀不能劈,风不能飘,日不能炙,雨不能洒,描画不出,毒药不能害,恶虫不能螫,只因行走路头差,所以失却波罗蜜,见舍利子么?亘古到今,不曾改变,只是来往赁屋居住,或时朱楼画阁,或时

草舍茅堂,或时金屏朱户,或时破庙窑龛。 省得么? 川老云:云起南山雨北山,马名驴子几多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若要不来不去,须得诸漏已尽,以归寂灭如此者,未出三界外,天地不能拘,作个物外闲人, 会么? 向前不如退步, 纽捏不如自然。

 自家房内主人公  同居共住不知踪

 若能退步回头望  物物头头总得逢

  是诸法空相。

  诸法皆空,本非实际。 仙真云:法本无法,形本非形,有形终是假,无相是真人。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又云: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从上诸师一味谈空者,只为众生直下是空,担负不行起种种假名引导,有情无情皆归空寂,得返本原。若信未及,但去静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忘形忘体,得其人空,既得人空,如病安去药,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去歇去。 经云: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既得忘形忘体,有甚念虑可牵?到这地面,自然放下。无仙佛可做,无生死可断,无修无证,若更有丝毫可修可证,则堕生死界,永劫受沉沦,若能彻底脱洒,无所依倚,不落有无二边,如虚空独立,直下承当空,劫已前○圆陀陀,光烁烁底有何不可! 会么? 乾坤两朵海中莲, 一切众生虚出没。

 人法皆空心自休  也无欢喜也无愁

 风平浪静云归去  月照寒江一色秋

  不生不灭。

  有成有坏是事相,不生不灭是理性。此直言直说众生具足法身真空妙性,,亘古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来无去,无旧无新,巍巍如是。 大上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又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四大五蕴,任他虚生虚没,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 且道既无交涉,如何步步不离? 古德云: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川老又云: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只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如是者且道有交涉也无交涉? 若得五蕴皆空,有甚离与不离? 理会得么? 水流常不住, 青山镇日闲。

 任他四大往来奔  云来云去镇常存

 竹影扫阶尘不起  月穿潭底水无痕

  不垢不净。

  亦说众生本来清净法身,无名无相无痕无瑕无染无活,不长不短不方不圆,坏不得,烧不得,如虚空,似莲华,不着水,也不垢秽,亦不净洁,常劫如然,如水中月。 要见么? 随处放光, 几人能得见。

 清净无瑕一法身  如莲出水不沾尘

 分身应现千江水  千月还同一月真

  不增不减。

  谓混沌虚空之体,迢迢空劫之身,如何增得,如何减得,

也害不得,也益不得. 道云:在圣而不余,在凡而不欠。 释云:如如自然,无欠无余。 又云:经历劫而不坏,至亘古而不迁。 古德云:体似虚空没崖崖,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且道因何如是? 呵呵,自家绳子短,倒怨井水深。 正是自家味了。 咄, 灵山会上曾相识,今日因何不认人。

 法身与色身  不必论疏亲

 皆赖东君力  华柳一般春

  是故空中。

妙法真空,不生不灭,无垢无净,增不得,减不得,清净本然,古今不改,万劫常存,刀割不断,箭射不穿,绳系不住,火烧不燃,雨洒不湿,推拥不偏,击之不痛,捉之难拈。 因何如是?物不碍虚空,虚空不碍物也。 仙真云:真空不挂物,大道不沾尘。 川老云:虚空不阂丝毫念,所以彰名大觉仙。 文始真经云: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 且道天地因何不能生发?阴阳其生不能造化空中之物不能生芽者不沾地土不着境界也无雄之卵不能造化者内空无物也 省得么? 内外彻底空, 鬼神拿不着。

 真空元不立纤尘  才有微尘便不真

 泥水布衫都脱下  分明便见里头人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既是空中,有甚五蕴积习?虚空之体,安色不受色,安声不受声,安受不受受,安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识不受识,六道四生,一切假名假相都无纳受,清虚妙道,纤尘不立,必竟无形,行如鸟道,坐若太虚。 且道如何谓之鸟道、太虚? 咦, 鸟道虽行而不见迹。 真空虽露而不见相。 会么。

 五蕴俱无便见空  何须他觅主人公

 既得水清鱼自见  头头不昧有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且道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个甚么? 休呆看,蹉过了。 予今明说:有此六根是色身,无此六识名法相, 如此之者只是数。修行人,眼虽看,不要着在色上,耳虽听,不要着在声上,鼻虽嗅,不要着在香臭上,舌虽尝,不要着在滋味上,虽有身体,休要着在相上,须要忘形忘体,意虽应事,不要着在境物上,要应应常静。 道云:眼不观色,耳不听声,舌不耽味,鼻不嗅香,身不妄动,意不狂乱。 儒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也。亦是六根清净,便是六尘不染,又是六识皆空。总而言之,十八界静也,又名六耗消亡,六贼死,一真不动,六门关。总而言之,十八狱空也、断也。若此,则天堂近也,便见本来法身。 要见本来法身么?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臭,在舌谈论,在手拈掇,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

蕴、见闻知觉。切忌:休认四大六根为己。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云:悟者忘念归真,迷者着相失本。 尽是假名引导,众生不可知得、便了。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若听人言说或文字上知解,如画饼充饥,似说酒止渴,终不济事。 虚实云: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弓,不在盘。 重阳祖师云:休教错认定盘星。 且道此句如何说?谓盘只可等物,知轻别重者,皆在星上。 祖师又恐人错认定盘星,讨准定盘星是死物,不知轻重,是以休教错认定盘星。一般都是星,有用得着底,有用不着底,此皆喻法,精细审察,休执着一边。 且道此理如何? 真性与识性,真神与识神,一般同住止,一假一成真。 牢着眼, 鹭鹚藏雪内,飞起却才知。

 六个门头一个关  五门不必更遮栏

 从他世事纷纷乱  堂上家尊镇日安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乃六尘也,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上反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从根本生起处是妄,休教生苗。 仙真云:扬汤点沸,不如釜底抽薪。 释云:要伐其树,先去其根,枝稍自坠。 既识根本,弃假归真,识得我身非有,我身尚无,万法皆空,自然清静,观身无身,观法亦然,都归空寂,更去静坐,观过去所作多种色声香味触法在于何处?既无所有,还如昨梦,我心本空,福罪无主。何者是罪,何者是福。

  经云:谛观心罪本来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且道忏个甚么?悔个甚么?忏则忏其前非,悔则再不重犯。 咄, 既得诸根断, 何处可生苗, 只有虚空在, 要见虚空么? 看不见, 模不着, 对面如常光烁烁, 认得也未。

 万法皆空罪福无  更须静坐嘴罗都

 蓦然拿住毗卢手  做个男儿大丈夫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若眼界净,竟识安,十八界自然平安,此十八界因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不安,但去眼根,反究虚假。 古德云:眼是障道魔军,着境自迷回路。 仙真云:眼观心动,着物迷真,吾身非入六根皆归败坏,静审四大,都无实义,惟有真空妙性,长劫不坏之体湛然常在,亦无修证。 释氏云:那伽长在定,无有不定之时。 先师云:定中境界,静里乾坤,自然而然,做作又不是也。

既得定力,有甚散乱,如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无有不照着处。说个照着,亦是自然,非安想故。 拾得又云:吾心不比月,比月有圆缺,一盏无油灯,照得十方彻。 山河大地不能隔碍,光明洞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太无染污,但离诸缘便是仙佛。 理会么?○光明无少欠,只怕起云遮。

 遇境无心

眼便明  反观自己见前程

 灵光射透长安道  独向蓬莱路上行

  无无明。

  无无明者,万缘不生也。无明是黑暗不停之念,一切众生尽有无明,因有无明起多种差别,百般烦恼皆是暗昧之心故令如是。 道云:暗昧心不止,地狱畜生本。 释云:无明不见菩提路,不觉将身落火坑。 儒云: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又广成子云:木去火则不灰,人去情则不死。 大颠云:心处六情如鸟投网,造罪恶业如蛾赴灯,出壳入壳转转不觉,流浪经劫皆因无明。而起因有无明,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于此亲见无明,降伏令死,死中更死,欺人不得,诸漏自尽,烦恼永断,三毒自灭,恶根自除,须是直裁根源,莫顾枝稍华叶,根若截断,华叶自死,扫除心地,不见其身,身尽无明尽,尘垢亦尽,万劫尘沙数罪,一时顿息,轮回生死,一时脱兔。 且道似个什么? 嗄, 珙螂离粪弹, 脱壳化金蝉, 会么。

 心间不昧性圆明  遍界空空一坦平

 寸草不生尘土尽  一轮日向海中生

亦无无明尽。

  既扫除心地,十八界必然清净,身尚忘却更有甚无明尽?迷则颠倒妄想,是无明业,心悟则转凡成圣,是圆明觉性,都是一般心地,只曾明与不明。

  太上云:同出而异名。 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执幻身是我,即有无明,有无明即生三毒,起三恶业,三业昏暗,六根内盲,因此不见不知,背觉合尘,堕三恶道,如有智慧之人,能转悭贪心为喜舍心,转嗔怒心为欢喜心,转愚痴执着心为圆融脱洒心,更改六贼为神通,于是一一转得、改得,自然转凡成圣,凡夫即是圣人,若转不得、改不得,圣人即是凡夫,如何凡人被物转,圣人能转物,百姓日用而不知,终日忙忙被物所引,日久月深离家渐远,不得还乡迷真失本也,若是会万物归于自己,岂得迷失真本矣。 川老云: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又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缕丝。 道云:居尘不染尘,在欲而无欲。 身心一如,内外无余,须是打成一片,与空劫齐,形影不存,体露堂堂,才有纤尘,遍界空生,便堕生死,但去反观己身,我身不实,余者皆空,我身尚假,有甚无明。 且道如何迷失真道? 咦, 雪迷樵子路,云遮采药人。

 前途路迳黑漫漫  无限江河万岭巑

 若解转身些子力  堂堂大道坦然宽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更有甚忧苦老死?修行之人,须要忘形忘体,我身既无,有何无明,无明既无,生死亦断。 太上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三者既无,四相皆空,有何无明老死?万法自空,即是仙佛,只这仙佛两字,也是多了,亦乃强名,且众生颠倒,被目前幻境所惑,习性所牵,形影变动,不能作主,随物流转,因执有我,妄心不灭,人我不除,执着声色,堕落生死,若是见性之人,目前无法,亦无众生,心佛及众生本无差别,平等真法界一体同观,万法归一。 且道怎地同观为? 仙真云:虽则枝分稍异,到了万叶归根,然则派列流差,必竟百川还海。 且太极未判,混然一气,岂有二耶?天地既分,而有高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皆一无所化,天也是道,地也是道,人也是道,有情无情皆受道气所生,观梢末则万汇不等,知根本则一概无殊。 释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仙真云:平等不二,老是全真之丈夫。 若识破这个道理,生则从他生,老则从他老,病则从他病,死则从他死,生老病死不曾碍着我,沤生沤灭○波翻浪瀼,水本常然。 大颠云:到家底人,不见有生死,亦无生灭,天堂地狱,六道四生,一切幻化,于彻底人,总无交涉,自然全身放下。 古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且道死了向其处去? 会得么, 一轮无影日, 端在太虚中。

 既太执分身  无明幻境尽

 观空亦是空  生死无由近

  亦无老死尽。

  既无老死,常劫如然,岂有穷尽,有尽者是幻境色身,无老死者是真空法相,既不著有,亦不滞空,活鱍鱍地、转辘辘地、圆陀陀地、光烁烁地、岂有尽耶。 且初行行人,先要打当干净,方有些儿相应处。 太上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大颠云:学道之人,如剥芭蕉一般,去一层又去一层,直至去尽,无下手处,自然返本还源,得五蕴空,如未生相似,烧了一般,到空不空处,脱体全忘,不存踪迹,要通身手,眼不立纤尘,名字犹不可得,何况其他。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头陀苦行,一时顿脱,如枯木死灰,如百无一会底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 若更说生说死,说因说果,说心说性。 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方到无生死之地。 且道人法俱忘复是何物? 理会么? 灰飞烟灭家何处, 水远天长一色秋。

 人法双忘

万事休  百川四海会源流

 猛然迸出寥天月  照彻乾坤四大川

  无苦集灭道。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断,更无穷尽,有甚苦集灭灭道? 先师云:因有身心招众苦,能忘心体苦何生。 释云:身是众苦之本,心是恶业之根,若能放下身心,便登菩提彼岸。 大颠云:小乘之人日夜精进,六度万行心外求法,免此四谛,出三界免轮回,无有是处。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以小乘法济度于众生,大乘之者学无为法,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存于闲处,收摄其心,端坐不动,观一切法皆无所有,及观四大有身,非觉体无相,乃明真自知空寂,顿观净尽,无功之功,长劫不坏,无为之为而不为,如如不动,湛然常寂。

  莲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定慧力庄严,无迷无悟无苦无乐无集无灭无道无得无慧无失,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到这里修证即无染污,不得一超直入如来地。 要见如来么? 如来似来不来,似去不去,送之即不得,留之亦不住。 会么,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无苦集灭道幽哉  顿然净尽见如来

 愚人外觅三十二  共汝同行你不猜

无智亦无得。

  自身尚假,岂有得乎? 道云: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释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大颠云:到这般田地,如贼入空室,无物得偷。 道经有云: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释又云:自性清净,实无一法可当。情本来付有法付,了然无法,各各心自悟,悟了无无法。 无得无失,无进无修,胸次才有丝毫有得、有失、我能、我会、我悟、我达、我聪明、我智慧、尽是增上慢人。我不除,皆堕生死。若是真实道人,总不如是,自有出身之路。 且道如何是出身之路? 打教四边净, 自好向前行。

 本来这个没纤尘  只怕时人错认真

 放下了然无一物  何方不是武陵春

  以无所得故。

  得无所得,一体空虚。 修行人到这里,入大乘之位,众生因甚轮转不能休息,因不曾见性,鲜于智慧,不能广悟无量空义,执着自己胸次学解,误却本心。 大颠云:从外入者不是家珍。 仙真云:学他心内言,终是别人语。 众生被干慧学解,广览积习在心,遂成我慢。 古云:若有丝毫便是尘,尘若不消,只知传说事,尘若消尽,诸境亲见,诸事亲知,如明眼人登高山无所见。修行人须是究竟到空劫齐,不落第二见,归根得旨,方有相应,若是执着人我,便生轻易。 善星比丘讲得维摩

经:增上慢,人我不除,生陷地狱。 云光法师讲得:天华乱坠,贪嗔不改,堕落堰牛,若要超佛越祖,须是念念空寂,世间幻化,一切客尘,惟太虚之体,声色不存,纤尘不立,如虚空相似,便是了事、清净安乐道人。 要见清净安乐道人么? 不挂一缕丝,头头自相遇。

 赤膊条条不挂丝  同行同坐阿谁知

 只认张三并李四  不识你是甚家儿

  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人空法空。

  大颠有云: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觉。 若四果小乘,着相修行,精进苦行,及至修无漏,断尘沙惑,果行圆满,得四果阿罗汉,如獐独跳,神通狭劣,堕在声闻、辟支佛果,不能接物利生,若不见性,不得到圆顿之位。须是见性,若见性已,反掌之间,转凡成圣,自然机缘悟佛三昧,知大道根源,惟无师智,自然智,多种种方便,度诸迷悟,同登彼岸,更不受生,教外别传,不劳寸刃,入圆顿无碍法门。 且道如何是无碍法门? 缅平一等,七通八达。

 众水相合不分清  众火相聚一同明

 果必到家无异路  坦然大道一般平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此中间六个字,依前涅槃解说,修行得大智慧,既有智慧,必登彼岸,而复太虚最尊、最胜、悟性般若、天上天下、无有及之。 道云:一日有为,不如一时无为。 又云:一年学教,不如一日修道。 古德云: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般若。 大颠云:般若通透,大光明藏,如人入海,转入转深,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有大神通,变化多般,方便应现种种相,随机利物不落第二,一体同观。平等真法界,无众生可度,亦无佛可做。 理会得么? 水流异派, 到海同源。 呵呵, 只怕漫散了收拾不来, 破镜不重照,落华难上枝。

 了得般若波罗蜜  调和种性皆归一

 默然参透一何归  半夜虚空如白日

  心无挂碍。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修行,即得心无挂碍,即悟真如妙理,廓彻太虚清净,本然常得自在。 仙师云:心若太虚不染一物。 释云:心同虚空法,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既然与虚空混为一体,有何差别,是与不是,外清净,内清净,内外清净,外空内空,当体即空,未有天地,先有此空。

  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五目不睹其踪,二听绝闻其响。 川老云: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六

祖云:我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无人识得,若亲见一面,超过佛祖。出三界,不堕轮回,为人自肯、自信、自能保养得无碍法、决定无碍。 理会么、 扯破幔天网、 去了当头召。

 虚空难着物  有甚挂与碍

 打破沐桶底  便见观自在

  无挂碍。

  想念不断谓之挂,着境不回谓之碍。重说无挂碍者,内外清净,诸缘脱洒也。如丽天杲日,光满大千,无所不照,一切虚妄境界,总无挂碍,东去无穷,西去无极,纵横自在,幻境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长劫不坏之体,无去无来,无变无异。 要见长劫不坏之体么? 雾散晹初见, 尘尽镜自明。

 本来空没碍  着相自家迷

 若人回得转  仙佛一般齐

  故。

  故之一字,圆满极则,亦是真常之理,不可言说,因说不得,故曰故。 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儒云:道本无言,言生理丧。 仙师云:道难说,须当自悟。 且道如何得悟? 咦, 一撞金钟响, 惊醒梦中人。

 真常圆满极则故  到处周圆难染活

 应变随机有万千  坦荡逍遥常独步

无有恐怖。

  既心无挂碍,真常自然圆满,更有甚么恐怖之心。若到此地,悟得性空,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被明暗所瞒,不被坊隅所当,不被阴阳所拘,不被造化所役,似此有甚忧苦可怕,有甚生死可怖,不与万法为伴,当自独行独步,上天仰之无穷,入地去之无极,山河石壁,地水火风,于此往来总无挂碍,侧掌行千里,回程转似飞,天地莫能拘,鬼神莫能测,唤作自在大觉金仙。要见自在金仙么? 不须觅火把灯寻, 渴饮饥餐常对面。

 去来自在任优游  也无恐怖也无愁

 幻化境中留不住  独行独步是瀛洲

  远离颠倒梦想。

  若挂碍无,恐怖绝,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仙师云:日间无想念,夜后少梦寐。 释云:梦因想生,想因念起,世人只知合眼有梦,不识开眼也有梦。如何是开眼有梦?先师有云:假饶金银过北斗,大限来时一梦中。岂不是开眼也做梦,若要梦觉,直待无常,方省生前所作所为所爱所贪,一切万缘,尽是一场春梦,只是自己一身,也顾官不得。到此省时晚矣,若是有智之人,忽然自省自觉,无常到来,此贪欲爱乐,尽是轮回之种,地狱之因,远离颠倒,悟本性空,即知此自必无。 古云:圣人无已、无固、无必、无我、无依、无倚、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无秽、无净、无止、无作、无任、无灭、无默、无言、绝思绝虑,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 太上曰:实无所得,为化众生。 释云:道妙幽微不可得见

。 大颠云:死了烧了,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起无倒,无坐无眠,无六根,无九窍,无四百四病,无八万四千虫,永无颠倒梦想,若不如是悟去,清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通八千年,会得刹那间,不会尘沙劫,死死生生,展转不觉,睡长梦而不醒,万劫颠倒而无止,颠颠倒倒,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梦醒又梦,睡觉又睡,迷中更迷,终无了期。若有人打得彻透,得过永免,颠倒梦幻顿脱。 且道顿脱了向甚处去? 脱笼俊鳥扑天飞, 一任诸人近不得。

 日间无想夜无梦  不被颠倒境物弄

 一拳打破上头关  翻身直上朝元洞

  究竟涅槃。

  究者,反自穷究己身,尽是虚假,一日无常,尽皆败坏,难以留恋,如是究竟则何矣?本来无此四大,因世人皆执有身,迷己逐物,弃亲向疏,认贼为子,妄将四大六根为实,作种种业,受种种苦,轮回万劫,不觉不知,不能解脱,默然自省于此,日夜不离,当念自觉自照,细细参究,此六根五蕴,从尘劫已来,本自无有名相,皆不可得,亦无成仙成佛,亦无六道四生,种种皆不可得。老者尽也,到这里一概平等,尽底掀翻,万缘顿息,余外无余。 川老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 又云:一拳打破化城关,一脚趯翻玄妙塞,南北东西任往来,休觅大悲观自在。 大颠云:离四句,绝百非,知见无见,斯到涅槃。 且涅槃无生非死也,乃是寂灭无生无死之谓也。 太上云:湛然常寂。 佛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者寂然不动,灭者诸法不生,实无生死也。且道无生无死底怎生模样? 咄, 莫听声不是相, 识得虚空还一样。

 究竟自身元不有  便须放下莫愚痴

 涅槃路上无朋伴  大道无人我是谁

  三世诸佛。

  大颠云:过去庄严劫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一千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三世三千佛,更有穷劫佛,不可说不可说,数量不可尽,此诸佛,皆从修证所得。

  川老云: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又云: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 道经云:种兰得香,种粟得粮,为善降祥,作恶降殃。 且三世诸佛,不修不得成。人身中亦有如此诸佛,变化不一,因习气所昧,境物所障,自家迷了,却不认得,若于心无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应物不昧、随机又,便是现在佛。清净无染便是离垢佛。出入无碍便是神通佛。到处优游便是自在佛。一心不昧便是光明佛。道念坚固便是不坏佛。各各诸佛,自身俱有,说亦不能尽,变化多般,惟一真耳。但去静坐,观过去现在未来,皆同一体如虚空,

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其寂灭,永不断灭,若人于此顿悟,直下承当,迢迢空劫,尽在如今,放光动地,人法俱忘,不见有过去、未来、现在,究竟到尽无尽地,即是空,空我、无我、我我尚不可得,空色亦无,三世自空,非识不灭,识性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不落空见。要见三世诸佛么? 咄,沿河休害渴, 把饼莫言饥。

 过去未来并现在  近在人身人自昧

 千变万化少人知  混合虚空成一块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修行人须要智慧,百种方便,去无始劫来习性,调和成一真之性,而登彼岸。若不见性,卒难成就,此句是三世诸佛之母,十方诸佛依此修行,果行圆满,成等正觉,若离此句,修行虽经多劫,久守勤苦,望成大道者鲜矣。属小乘法,堕在声闻、缘觉、辟支佛、鬼仙、人仙、地仙有为之法,终不成就。一切圣果,须当精进,存有能所,依般若波罗蜜多法,得无上正真之道,唯此一事。若别修行过此法者,无有是处。此是教外别传,此法亲见自性,方乃传授,千圣不传,自悟自信,不容授记,圆顿之位,独孤标法。参善知识,求问至人,凭师指示,有缘契悟。圆顿教、没人情,若有私心传授,是外道法,有分咐,有传授,有得即有失,有教有授,尽是外道邪见,生死根本。

  仙师云:法有三千六百门,修行路径此为真,须知有个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门。 仙佛祖师自修自证,本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若有一法授记,不名释迦,不唤道人,道本无言,只是教人自修自悟,说着不真,除非自见,见无可见。若被人教,坏急须吐去,大凡为人,须从自己流出,无价宝珠,用之无尽,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具大总持。中下之机,多闻多不信。 太上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乃难信之法,希有之事。 理会么, 世人只知随影转,不知离影到家乡。 嗄。

 脱落衣裳见本形  寸丝不挂得安宁

 若人要趓浑身影  便向无阴树下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西天梵语也,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东土翻为正真。 又云:成等正觉,此四个字,须是亲见。古云: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一大藏经,说此四字不能尽,诸佛亦说不尽。三教圣贤皆修此四个字,尽归圣道,成等正觉。今人若能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法修行,廓然顿悟,亲见无上正真,自知当来仙佛,直超圣果。 要见无上正真么? 头头显露。 物物周圆。

 妙道虚空是祖宗

  分明应化不相同

 若人悟得真常道  便识从前旧主公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因修行得见无上正真之道,知般若波罗蜜多之神力也。且过去诸佛,慈悲怜悯众生,百种智慧方便之力,随之利物接引,后来设像化人,使泥塑木雕,黄卷赤轴,说因说果,但以假名,引导有情,将善恶报应之事,天堂地狱之说,使人改恶向善,离假归真,声闻缘觉,十圣三贤,诸佛地位,次第接引。

  仙师云:千里程途,逐步而进。 释云:千仞宝台,非一圾而上。 忽然自悟,自见本性,超过诸佛位次,一超直入如来地,若不见性,向外驰求,终不成就。悟有年月,有日有时。 古云:学道先须有悟由。 若无悟,离文字外,行住坐卧,火急自救,一同顿悟。 道云:千日学道,悟在一时,只这一时,便得轻快,诸上善人,同归一处,若是学解,就古人唾津,尽是外道邪见,生死各路,随业受报,不可共语,岂不闻须菩提,尘点劫前修行,直至释迦会下,(只得)解空,第一方等会中,金刚请问四句偈,廓然顿悟,涕泪哭泣,自叹云:前所得慧眼,未闻此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流出。 如何是此经, 看时无一字, 当处放光明。

 不凭智慧渡深河  万劫沉沦溺浪波

 既登彼岸归真道  何须更念萨婆诃

  是大神咒。

  若会波罗蜜多,便见是大神咒。此神咒人人俱有,不修不见,亦是众生心地法门,有大神通。 道云:心有主宰,万邪难侵。 儒云:心正可以辟邪。 度人经云:万邪不干,神明护门。 能驱邪立正,变死人作活人,改魔境为仙境,头头示现,物物全彰,信手拈来,百无妨碍,此大神咒,举心动念鬼神灭爽,返本还源外道魂惊,精灵伏罔,此蜜咒也。 识此咒么, 神通并妙用,何处不相随。

 有大威神力  伏剑邪魔息

 何处不相随  同居人不识

  是大明咒。

  既有大威神力,一点灵光自然晃耀,照彻十方,射透三界,山河大地,无有隔碍,过于日月,无处不照。 吕祖云:一点心灯焰焰生,不劳挑剔朗然明,得来照破人间暗,独放寒光满太清。 虽然说破,自不了不明。 要明么? 拂却镜上尘, 便见本来面。

 烨烨光辉满大千  愚人不见被情牵

 若能放下浑无物  依旧心天性月圆

  是无上咒。

  得见自己光明,照见从前黑暗,无有能极者,此神咒最上,无过于此,是为第一。一切诸法,皆不出于心咒,是无上咒也。道云:心是众之王。 释云:心是法中王。 所以无上也, 只一件, 王不动,万姓自安。心不乱,诸邪不起。 理会么。

 心

咒最无上  要去闲思想

 人牛不见时  便是灵山长

  是无等等咒。

  此神咒无有等齐者,不可说,不可比,无有边际。此咒世间少时说着难信,须是亲见此咒。 要见此咒么? 放开包裹太虚空, 收来难立纤毫物。

 本来无等件  神性独为尊

 乾坤难覆载  万古镇常存

  能除一切苦。

  若得见性,有甚苦厄。 佛意慈悲,愍众生堕在世间,流浪经劫,受苦无穷,不能返本,是以应现种种相,出现于世,设种种方便,救度群迷,同出火院,若有智慧之人,谛听大道之言,只究心地,莫去旁求,初则打扫洁净,去累劫之习性。 大颠云: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修行人先要心地清净,自然道生。 儒云:以礼制心。 释云:在于闲处收摄其心。 道云:降心绝念。三教圣人,只教众生心闲清虚,心若无染,自然见性,若得见性,永免轮回更不受,得不死不生之道,且从上诸佛诸圣,久受勤苦,方得见性,心心念念,处处逢源。 且道末后向甚么处去? 不省处处迷归路, 悟来时时在本乡。

 仙佛出世为何因  皆因慈愍众沉沦

 若人肯到船头上  免做拖泥带水人

  真实不虚。

  是真实法语,非虚华之言,一切诸佛,说此神咒,度脱有情,不是异语,不是谦言。 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毗业。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无相之相,是真实之相,大千俱坏,此相不坏,因甚不坏? 道有云:有形终是假,无相是真人。又云:百骸俱消散,一物镇长灵。 道经云:元始悬一宝珠在空玄之中。 佛经云:我有无价宝珠,系在衣里,日夜推究,忽然见牟尼宝珠。 又云:牟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然虽如是,见道易、守道难。 要见此珠么? 圆陀陀, 光烁烁, 转辘辘, 活鱍鱍, 常对曰, 不可棺(音斡援之)。

 真实光明无价珠  人人分上没差殊

 只因些子誵讹处  云起青天月色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因修行到此,知般若神咒之功最大,此句结前多种方便,总归为一,具大总持,同归一心之法。 古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仙真云:善恶存亡总在心。 大颠云:迷者为含藏识,死后作毒蛇,悟者为秘蜜神咒,得无生法。如来有密语,迦叶不隐藏,语此神咒,若人专心受持,功行圆满,常持此咒,鬼神远离,诸天寂听常欢喜。 理会得么? 非是口诵,要心受持,大开着眼,休教走了○。要见此咒么? 不在外, 不在内, 不在中间与内外, 且道在甚么去处?会会么, 不离当处, 休教迷了。

 性海宽洪怕

起风  风才起处浪翻空

 一朝风定波涛静  一轮月印水晶宫

  即说咒曰。

  举起四句偈,拥护持经人,不离左右,顺念逆念,世间一切,所求无不果遂,十二时中,不可忘却。 会么, 休教错认了。

 万圣千贤在己身  休教昧了本来真

 因何苦劝重重举  一番提起一番新

  揭谛揭谛

  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 道云:自心不动之后,复有无极真机。 洞仙云:人牛不见杳无踪,月色光含万象空。 且人空者,只是教人忘形忘体,法空者,只是教人忘情绝念。万法俱捐,善恶俱混,不执己身,不着于相,忽然外不知有己身,内不省有己心,远不知有诸物,到这里脱体全忘,自然见个消息,说个消息又是执于事也。 大颠云:不劳悬古镜,天晓自分明。 且道如何是天晓? 金鸡三唱罢, 拥出一轮红。

 人法双忘万事休  香炉无火冷飕飕

 一声新雁辽天外  远水长天一色秋

  波罗揭谛

  波罗揭谛者,到空无所空是也。 仙师云:既无所空彻底净。 虎眼禅师云:不识亦空着所空, 若是既无所空,得到彼岸,若到彼岸,其彼岸亦须离,而再进则永不受生,轮回断生死息。 且道无生无死是个甚么? 认得么, 休睡着, 咦, 他也转, 你也转, 对着面, 寻不见, 若要见, 待成片。

 空无所空彻底除  坦然归去合清虚

 莫炼顽空休失本  自然体道契真如

  波罗僧揭谛

  波罗僧揭谛者,是诸佛清净境界也,五欲尘劳染污不得,如仙佛慈愍众生,随机应化救度,群迷在异类中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逆行顺行圣贤莫测,如月在水,应现千江如同一月,其真月本在天端,拿捉不得,染污不得。 要拿捉得么? 虽然亲见应难捉, 除非身在太虚中。

 清净境界没思量  不染纤尘是道场

 试观十五三更月  影现千江百不妨

  菩提萨婆诃

  大颠云:菩提是初,萨婆诃是末。 且修行人起初先须发菩提心,勇猛精进日夜为道。 古云:道念若还比杂念,成仙成佛已多时。 只是学人不肯蓦直便行,三心二意故不能到。 仙师云:数他堠子却不行,口念长安心不彻。 若是有志底人,一刀两段,修道学佛,更无退转,又守不怠,忽然悟道,达本性空,即得菩提,超出三界,了无所了,得无所得,荡然清净,则到极乐之所,受用无尽。故曰:萨婆诃。 且道行到甚地面是彻头处? 水穷山极处, 寸草不生时, 省么。

 先发菩提一片心  次教万虑不相侵

 直教钻透虚空髓  拔出从前治病针

 

 注经已毕,更留一篇,请晚学同志详览研穷,二十年后,有出身之路,休要忘了老何到岸。

  高师不在此限。

 法本从心生  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  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  何用他人说

 直须自下手  扭出蛮牛血 

 戎绳暮鼻穿  搀定虚空结

 絟在无为柱  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  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  一拳先打彻

观心亦无心  观法法亦辍

 人牛不见时  碧天清皎洁

 秋月一般圆  彼此难分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

  夫般若心经者,诸佛肝心,众圣命脉也。以故自唐以降,释家甚多比偶,得无垢居士张九成之所注一本,于书林禅教并举,内外兼明,真暗夜明灯,雾海南针也。仍加和点,命工绣梓,欲广其传,岂非佛法良财,色空之妙处哉。

  旹正保二(己酉)中冬日书于东山圆通峰之庵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般若心经注解(世称无垢子注解心经)

  No. 574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松溪道人 无垢子 注

 这点灵光道上来  只因逐妄堕尘埃

 君今要见还乡路  悟得心经道眼开

  摩诃。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大。且,大者,广无边际之谓也。广大无边者,莫过虚空大道也。 川老云:虚空境界莫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长。 又云:十方无壁落,八面亦无门,大道无边际,虚空难度量。 道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儒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错在后。 诸贤圣皆如此称扬广大也。 日月虽明,难比其光,乾坤虽大,难包其体。能生万有,而不见其形。遍周沙界,而不睹其迹。虽是如此广大、玄妙,谁知更有一物过于此者。且道是何物?还识这个○么!宽则包藏法界,窄则不立纤毫,显则八荒九夷无所不至,隐则纤芥微尘无所不入。今者不避罪,分明漏泄,乃人之本源也。 仙师有云:为甚此心开大道,只因元向道中来。 世人不能返本者,盖因错认色身为己,被六根所瞒,七情遮蔽,自失本真,以致流浪生死也。 要见本真么? 寻不见,觅不见,十二时中绕身转。 省得么。

 法身体若太虚空  性道元来总一同

 只因逐妄迷真性  所以轮回六道中

  般若。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智慧。且智慧者,正知正解、审察之谓也。修行之人须用智慧之力降伏身心,不令放肆,以习静定。 道云:能以智慧之力摄伏诸魔精。 莲经云: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儒云:智能破邪,慧能破暗。 且无智愚人,作事粗恶,不肯三思,惟务广学多闻,念在夸谈讲论,不究自家生死,好觅他人是非,不亲真实道人,爱近虚头禅客,空谈圣人经典,心地全不用功,图名贪利,我慢贡高,只说眼下时光,不想脑后之事,如此之人,乃聪明外道也。 古德有云:外道聪明无智慧。

  仙师云:口说心不行,非是精细汉。 儒云:先治身心,后治家国。 且有智慧之人,作事安详,不肯造次,识因果、顾罪福,亲近知识,参问至人,穷性命之根元,究生死之大事,制伏身心,收敛神气,念念在道,息息归真,一日功成行满,豁地一声透出三界,此虚空混为一体,若到此地,造化不能移易,阴阳不能陶铸,四时不能迁,五行不能役,鬼神不能拘,劫火不能坏,作个逍遥自在物外闲人,要见物外闲人么? 六座门头常出入,虽然相近不相亲, 开着眼休得蹉过, 省得么。

 智慧聪明路两差  聪明枝叶慧根芽

 若改愚

痴生智慧  多年枯木自开华

  波罗。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彼岸。 此岸者,生死之际也,彼岸者,出生死之岸也。迷者此岸,悟者彼岸,世人若迷本性,即愚痴颠倒,认四大六根为己,争名竞利,谋千年之活计,积万劫之冤,背觉合尘,迷真逐妄,忙忙而不知休息,念念而心境不除,忽朝大限到来,临行手无所措,这里脱下湿布衫,那里穿上虱虱袄,去去来来,改头换面,似蚁循环,何日是了,生死苦海,几时得渡,如是之者,只在此岸,若有人猛然自悟,从前所为所作,尽是虚假,弃假循真,穷根究本,常近至人,常亲知识,求过岸之舟,觅方便之篙,渡过爱河苦海,而登彼岸,得脱生死洪波,更不拖泥带水,作个脚干手燥,清净自在闲人也。 且道如何得达彼岸?咦, 他人难用力, 自渡自家身, 会么。

 智慧为船精进篙  灵台用力出波涛

 翻身直上菩提岸  撒手归来明月高

蜜多。

  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无极。又蜜者,和也。多者,众聚也。且无极者,至高至大。难极之谓也。 释云:无极。 道云:太极。 儒曰:皇极。皆谓○此也。今分明说开,蜜之一字,亦比于大道虚空,多者,谓万汇也,譬道能包含万类,有情无情尽在大道之中。人之真性一同,亦能包藏万法,万法尽在一性之中,太虚之内,有八万四千异类种性,说不可尽,皆在人之一性之内,一性譬如蜜,种性喻于多情,行人以一性均和种性,合而为一故,曰蜜多。 道云:识得一,万事毕。 释云:万法归一。 儒云:吾道一以贯之。 且道如何是一? 还识这个○么? 咄, 五行不到处, 父母未生前, 虽然说破,不行难到,直须去尽尘垢方见,省得么。

 一性为蜜众为多  先将觉性普均和

 坐成一片真如性  一性圆明赴大罗

  心。

  心者,人之本源也。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有八万四千等。动则无穷无尽,定则不变不移。 释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道云:心死则性月朗明,心生则欲尘遮蔽。 儒云:制之一心则止,谋于多事则乱。 是以古圣教学人:收摄其心,归于一处,唤作万法归一,又名一字法门。因人不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多种方便,指示世人见自本性,岂不见古云:三点如星象,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是也。上天入地,皆在自心所为,非他处所得。 经云:在于闲处,收摄其心。

  又云:制之一处,事无不办,不能归一者,因识心者少,乱性者多,故失真道矣。为何不识其心?因其多惑其性,皆缘失神昏昧,逐境迷心,六根内盲,着

物乱性,不生智慧,愚暗之故也。若肯修心,穷性命,究生死,亲近明师,参求法药,疗治心病,念兹在兹,步步行行,坐卧不忘,语默动静,不离这个○,忽然眉毛竖起,眼睛露出,便见本来面目。 且道本来面目如何形状? 川老有云: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如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 咄, 知道么, 终朝常对面, 不识是何人。

 这轮心镜本无尘  因尘难照本来真

 尘尽镜明无一物  自然现出法王身

  经。

  经者,径也。是世人修行之路径也,学人得此不疑拟,休要误了工程,蓦直便行,须有到家时节,只怕路头不真,差行错认, 且道向甚处去是?予今明说,向寸草不生处,纤尘不立处,无泥水,无坑坎,净裸裸,赤洒洒,平稳稳处去,猛然逢着一颗○,圆陀陀,光烁烁,亘古不坏,如意光明宝珠,亲手拈来,得大利用,不受困苦, 释云:摩尼宝珠。 道云:黍米玄珠。 儒云:九曲明珠。 要见此珠么? 一心象外觅。 休向世间求。

这卷真经本在心  自家藏宝不须寻

 猛然检着无生品  迸出明珠耀古今

  观自在菩萨。

  自在菩萨,人人皆有。只因六根诸境遮障,不能观看,情欲万缘所牵,不得自在,若有智慧之人,信得及,放得下,但于幽静闲处,打并身心,坐令极静,静中更静,无纤毫异念,一心清净,守至静极,猛然一动,有一真人,在自己灵宫往往来来,纵横无碍,这里方见自己菩萨,优满自在,一刹那间,遍周沙界,随处现法身,到处不留迹,光明普照,观之不见,诸人若要见此菩萨,观之不用其目,听之不用其耳,去耳目之用,才识自在菩萨。 道云: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儒云:视不用目,听不用耳,离耳目之用,自然得性。

  如是之者,方知一切处,此真仙菩萨未尝不在,同坐同行同欢同笑,寸步不曾相离,只是自家昧了, 要见此菩萨么?咦, 虽然出入无踪迹,烁烁光明见也么。

 菩萨从来不离身  自家昧了不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  便见生前旧主人

  行。

  行者,修行也。路径崎岖,不修难行。 且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善归真,如人修路相似,去碍路荆棘,除当道顽石,高者断之,低者填之,打扫洁净,便坦然平稳。人之心地亦要如此下功,去一切损人利己之心,如去碍路荆棘相似,碍登途稳步,除一切杂念障道因缘,如除当道顽石一同,得进身平正,损大过,补不及,令得均平,屏垢心

,绝染污,打并清净,此乃修行初入门之要也。非在口说,亦非足行,全凭心地下功, 仙真云:心地下功,全抛世事。

  释云:心地法门,非在舌辨。 儒云:说不如行,行不如到,此也。又要看这一步,从何而起,若知起处,便知生死根源。 昔日刘海月参白云师父,拜而问曰:弟子念虑降伏不住,如何?师问云:是谁念虑?答:弟子。师云:是谁降伏?海月似省不省,沉吟微笑。师云:来去都由你闹,好没主宰,若是敌他不过,即便放下,更要知他放下的是谁,若识得自有主宰,便不被他瞒过。海月遂省,礼谢而已。 又石霜和尚问石头和尚:举念不停时,如何?石头咄云:是谁举念?石霜于此大悟。但只如此体究,念念不离于当处,举意思虑语言知觉,细细审观,从何而出。 古云:欲知佛去处,只这语言是。 道云:要知本性根由,不离言语动静。 宝公云:未了之人听一言,秪这如今谁动口?然虽如是说开,向上更有妙处,不修不行,不能自到,若果到家乡,则罢问程矣。 且道家乡远近? 迷则千山万水隔, 悟则回头便是家。 理会得么。

 起初行处认教真  若还失脚丧其身

 踏得故乡田地稳  做个逍遥自在人

  深。

深者,幽微玄妙,彻骨彻髓处也。若要到此田地,须是打并轻快方可。 道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释云:放下又放下,自然身心轻快。 儒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要如此者,须去静坐,日夜打扫,直至扫无可扫,寸丝不挂,如父母未生前,烧了一般。 古云:贴体汗衫都脱却,反求诸己廓然无,自然到家。 且道不得还家者何也? 呀, 日晚程途远, 身困担儿沉,省也么。

 大道家乡本不深  世人担重自难寻

 若能放下浑无物  便见灵山佛祖心

  般若。

  般若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智慧。 大凡为人,须要自生智慧,若无智慧,真是愚人,空过一生,甘伏死门。有一等无智之人,以聪明谓之智慧,大错矣,且聪明之人,卖弄精细,役使心神,出言如飞龙俊鸿,行持如跛鳖病龟,贪利图名,以粗作细,看世财如骨如髓,弃性命若粪若土,只知明日后日,今年后年,不知老之将至,死限临头,可惜空过时光,虚劳一世,似此所为,生死轮回如何脱得? 有智之人,外如愚鲁,内默安详,识有生有死,悟无得而无失,常自谛观生从何来,死从何往,发此一念,亲近知识,参问至人,求出世之法,逃生死之路,避过恶如避锥刀,顾性命如顾宝贝,动则安人利物,亦不被境瞒,静则入定观空,更不滞莽荡,如是之者,一旦果完,摆手还家,

得大自在。 先师云:一日得还乡,不作飘蓬客。 释云: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尊堂。 川老云:孤舟到岸,远客还乡。 且道如何是乡? 咄, 远后十万八千,近后不离当处。 会得么。

 智慧聪明总是心  智人修内蠢傍寻

 若人有智超三界  无智愚夫生死临

  波罗。

  波罗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到彼岸。 且迷者有生死、堕轮回,只在此岸也,悟者超生死、脱轮回,到彼岸也。若要到彼岸,须是自生智慧,过此生死苦海,如人过水,水深难过,须用船桥,或用木牌竹筏,多种方便盛载,过此苦海,而到彼岸。既达彼岸,前者船桥木牌等物,尽皆无用。见性悟道者,亦复如是。 大颠云:如盲人求医,远路不能自行,须假人牵,兼手中有杖方可,无此二物,不能得到,既到医家,医师与他点眼,大见光明,其杖与牵人,都无用处,顿悟涅槃正道,亦复如是。 且道甚是牵人柱杖?予今说破,信者便行,不得外行、难成内功,须用广作福田,福至心灵,自然有个道径,只此便是牵人也。然后可以坐禅修道,辨取内功,求见性之法,了生死大事,一日功圆,得见本来面目,便是柱杖也。更要参访明眼师真,大德高僧,求其印证,印证师真便是医人也,一日顿悟,从前多种方便,尽皆无用,惟柱杖不可弃。 道云:得鱼忘筌,得兔忘蹄。 释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儒云:得意忘言,得米忘田。 且道都教忘却,因甚只不教弃了柱杖? 未到水穷山尽处, 且存作伴过时光。 理会也未。

 这根柱杖本无相  元与虚空无两样

 若人提起透三天  遍界邪魔不敢望

  蜜多。

  蜜多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无极。 且无极者,无极而太极者,○乃虚空妙道也。古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分二仪,二仪分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因有五行,渐渐滋生万类,万类尽在妙道之中包含也。是以蜜之一字,喻于虚空妙道。多者,比于诸品众类,有情无情皆属道之含摄,且如蜂采百华,酝造成蜜,未成之时,有醎酸甘苦辛之众味,青黄赤白之众色,其味不等,其色不一,一日功成,蜜就种种之味,酿成一味,般般之色,混同一色,馨香美味,一无差别,到此则蜂得养生,人得受用。修行之人亦复如是。 且如修行之人调伏身心,朝磨暮炼,功行未成之际,有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胜负心、贡高心、我慢心、杀害心、狼毒心、三毒心、怕怖心、邪心、妄心、无明黑暗心、种种不善之心,又有暴恶性、粗躁性、风吹性、随邪性、愚浊性、见趣性、乖劣性、虚诈性、好哄性、

撅强性、颠狂性、浮华性、謟曲性、自无始劫来一切习性,八万四千有余,说不可尽,一日功圆,顽心自尽煆,成一味清净、最上无碍真心,种种自和,炼就一片万劫不坏圆明法性,到此并无差别之心,亦无异类之性,众恶自消,众恶自灭,一真独露,得大自在。 古德云: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道云:百川流不尽,一海纳无穷。 仙师云:千思万虑终成妄,独守一真道自亲。 且道如何得见一真? 咄, 开眼被他瞒, 诸人拿不着, 省也未。

 若干种种恐难同  休教差别走西东

 收来安放丹炉内  炼得金乌一样红

  时。

时者,正见之时也。言见,亦无可见,言时,未可定时。 仙师云:一阳才动之时,自有无穷消息。 古德云:清风飒飒透心怀,此时快乐人难识。 玄之又玄,无东西南北,无四维上下,无过去未来,见在虚空,平等,与大道混然,无有二处、共归一时。 川老云:时时清风明月镇,相随桃红李白蔷薇紫,问着东君总不知, 且道东君在何处安身?○见么, 打不离, 割不死, 在桃红李白, 在蔷薇黄紫, 呵呵, 模得着也未。

 若问端的是何时  清风明月自家知

 东君昨夜传消息  绽出红梅第一枝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此五等,因积习而不散,妄认色身是我,故长劫轮回,若人猛省,借此幻身,须教修行,常自返照,照见五蕴净尽,清净本然。 且道如何是色受想行识?怎生得此五蕴皆空?予今直说分明,若有解悟之者,休生疑惑,信受奉行,必有契道之日。且色者,窒碍之义,若见境逢物不着不染,是无窒碍,色蕴自空也。受者,领纳之义,若遇一切声色境界,心不领纳,得受蕴空也。想者,妄想思虑之义,若过去不思,未来无想,现在自如,得想蕴空也,行者,心念不停,迁流之义,若十二时中,心不外游,念不烦乱,不被物转,不被境留,一念不离当处,得行想空也。识者,别无亲疏之义,亦乃着物之理,若见一切境物一无分别辨认,一概平等,见如不见、识如不识,无亲无疏、来则应之、去则不思,得识蕴空也。既得到此田地,自然照见五蕴皆空,六窗明净,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又有甚四大、五蕴?名字亦不可得。 道云:惟见于空。 释云:虚空独露。 昔歌利王游猎,遇一仙人,问语不答,先却左膊,次卸右膞,节节支解,仙人面无惧怒之色,与恒常一同,并不改颜。 罽宾国王问狮子尊者曰:在此做什么?尊者答曰:在此蕴空。王问:得蕴空否?尊者答曰:已得蕴空。法王曰:求师头得否?尊者答曰:身非

我有,何况头乎。 又肇法师云:四大元无我,五蕴悉皆空,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 又舍利弗见天女问云:何不变却女身去?天女答曰:我十二年觅女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从上祖师皆得蕴空法。 又镜清和尚住院三年,本院土地要见师颜不能得。 又太古郝真人在赵州桥下办道,忽一夜闻众鬼于河畔共语云:明日有一戴铁帽人替我,言讫杳无音耗。至次日,将暮,大雨忽作,见一人头顶一铁锅,遮雨至桥,下欲洗脚过桥,太古一见喝云:不可洗。其人听真人之言,扶栏上桥而去。至夜众鬼皆至,一鬼言:我三年等得一个替头,被这先生将我底来破了。众鬼欲害真人,来往寻觅不得,不知真人在于何处,嗟叹而去。其时真人只在桥下,鬼不能见。 又弘觉和尚住庵,天厨送食,及再参洞山和尚后,皈庵,天神三日送食到庵,不见庵主,庵主只在庵中,为何不见?皆得圆顿之法,隐身之诀,所以神鬼俱不得见。 且道四大不实,色身非有,五蕴尽空,甚是本来面目? 咄, 这一句从那里出来?照见五蕴空底是阿谁? 瞎汉当面蹉过, 咦, 一心只在丝纶上, 不见芦华对蓼红○,见么。

 识破回头便下功  了然脱洒悟心空

 从他四大都零落  其中别有一神通

  度一切苦厄。

  若得五蕴空,便出生死界,得免轮回苦。 太上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释云:身是众苦之本。 儒云:有身有患,无执无忧。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是有智之人,反照自己,悟得自身皆虚幻,非为真实,何况他物。一日无常,尽皆抛撒,百无一用,念念如此,心境自除,杂念自少,更须参访知识,亲近智人,求出身之路,了生死大事。忽朝不识,长者长,空短者短空。 方者方,空圆者圆空,白者白,空赤者赤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远者远,空近者近空。 道云:人人本有,个个不无。 释云:蠢物含灵,皆有佛性。 儒云:一切含灵各具一太极。 古德又云:尘尘是道,尘尘是佛。 仙真云:何物不禀道生?何处不是道化?随处现形,随所自在,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反观自身是色,色中须有真空,觉性应现种种相,即是真空觉性所现。 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仙真云:有形假相内包无相真形。 宝公云:有相身中无相身。 咄, 理会得么? 桃红柳绿红柳绿梅华白, 总是东君造化成。

 虚空造化自然工  大地山河体混融

 随处现形人不识  自家昧了主人公

  空不异色。

  色空无一种,世人自分别。 道云:大方无隅,混然一体。 释云:总三千界,成一世界。 儒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撒去蕃蓠何彼何此。

  古云:贤圣常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 三教贤圣亦是空,四生六道亦是空,上至仙佛,下至混虫,草木各各元本总是空。且大朴未散,阴阳未判,二仪未分,三才未立,有甚作我?元来皆一个道理。因大朴散,天地合,三才成立,万有滋生,直至如今,不能返本,为何?只因众生执着,不知元来是空,迷己逐物,心生倒见,随物流转,不能归一,机见不同,着色着空,随色空二见。若人于此廓然悟空,平等身心,内外无余,不见空色,不被物使,不被境瞒,一概平等,有何一也,便得归一,只这一也是多了。重阳祖师云:抱元守一是功夫,地久天长一也无。 古德云:万法归一一何归?一归之处要君知。 且道一归何处? 咦, 狗舐热油铛, 理会么。

 人牛不见杳无踪  尽道空来不是空

 一片白云归去也  惟留明月照玄穹

  色即是空。

  空在色中,世人难见,眼是色不能见物,只是真空妙性能见。耳是色不能听声,只是真空妙性能听。鼻是色不能知香臭,只是真空妙性能知。舌是色不能言语,只是真空妙性能言。身是色不能觉触,只是真空妙性能觉触。脚是色不能行走,只是真空妙性能行走。手是色不能拈掇,只是真空妙性能拈掇。且去真空妙性,无眼能见,无耳能闻,无鼻能嗅,无舌能言,无脚能行,无手能拈,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知觉总归六根,遍身互用神通妙用。 古云:通身是,遍身是。 道云:不须他处远搜寻,十二时中绕遍身。 色空不异,妙理全彰,色可色,非真色,空可空,非真空,总归大空。 且道此

理如何? 川老有云:有相有求皆是妄,无形无影堕偏枯,堂堂密密何曾间,一道寒光烁太虚。 道经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予今不免饶舌说破:若见一切有相境物,休教染着,若到情忘念绝之处,休教迷真。着相则著有,迷真则落空,若不着空,不著有,方是了事底人。 省么? 休得瞌睡惺惺着。

 万窍都因一窍通  一窍能纳太虚空

 若还拿住玄中窍  摆手皆归大道中

空即是色。

  色在空外,人被境瞒。 仙真云:道无万汇则不能显,万汇无道则不能生。 释云:见色便见空,无色空不见。 是以三教圣贤,不见有色有空,色空双泯,内外无分别。如如常自然,光明洞耀,周遍沙界,世人则不然也,分内分外,论彼论此,着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迷真不觉,出壳入壳,展转不知,改头换面,无有了期,非干他事,是自寻得底,何不及早回头自救。 且道怎生救得? 咄, 放下从前恶水瓶, 楝着痛处便金针。

 一概均平有甚差  本来元是一人家

 只因着在枝稍上  迷了从前太道芽

  受想行识。

  因眼见,故受色,因受色,心有思想,因思想念行,因念行有识,解有六根,因六根,生六尘,一识便有四大五蕴,有此五蕴色身,便明着相分别,随声逐色,憎爱忧恐,从兹而起,以致流浪生死,而无停息。若要生死断,轮回止,但从起处,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直下承当空劫已前自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太上云:寂无所寂,欲岂长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又云: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释云:人亦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且道人法俱空,必竟何处住○,诸境万缘留不住, 混然隐在太虚空。

 眼界牵连众界忙  不见可欲万缘忘

 忘无可忘全身出  便见灵山大法王

  亦复如是。

  既无我则万法皆无复归于空便得返本还元也 佛家唤作万法归一 道家唤作复命归根 儒家唤作复遂元初天理到这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若动念即乖张安排即不是所以 川老云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 理会得么 咄 休得胡走动着三十棒。

 一念才兴相便成  述真逐妄昧归程

 若能放下空无物  稳向如来藏里行

  舍利子。

当面不识,火不能烧,水不能溺,箭不能伤,刀不能劈,风不能飘,日不能炙,雨不能洒,描画不出,毒药不能害,恶虫不能螫,只因行走路头差,所以失却波罗蜜,见舍利子么?亘古到今,不曾改变,只是来往赁屋居住,或时朱楼画阁,或时

草舍茅堂,或时金屏朱户,或时破庙窑龛。 省得么? 川老云:云起南山雨北山,马名驴子几多般,请看浩渺无情水,几处随方几处圆。 若要不来不去,须得诸漏已尽,以归寂灭如此者,未出三界外,天地不能拘,作个物外闲人, 会么? 向前不如退步, 纽捏不如自然。

 自家房内主人公  同居共住不知踪

 若能退步回头望  物物头头总得逢

  是诸法空相。

  诸法皆空,本非实际。 仙真云:法本无法,形本非形,有形终是假,无相是真人。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又云: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从上诸师一味谈空者,只为众生直下是空,担负不行起种种假名引导,有情无情皆归空寂,得返本原。若信未及,但去静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忘形忘体,得其人空,既得人空,如病安去药,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去歇去。 经云: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既得忘形忘体,有甚念虑可牵?到这地面,自然放下。无仙佛可做,无生死可断,无修无证,若更有丝毫可修可证,则堕生死界,永劫受沉沦,若能彻底脱洒,无所依倚,不落有无二边,如虚空独立,直下承当空,劫已前○圆陀陀,光烁烁底有何不可! 会么? 乾坤两朵海中莲, 一切众生虚出没。

 人法皆空心自休  也无欢喜也无愁

 风平浪静云归去  月照寒江一色秋

  不生不灭。

  有成有坏是事相,不生不灭是理性。此直言直说众生具足法身真空妙性,,亘古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来无去,无旧无新,巍巍如是。 大上云: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又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四大五蕴,任他虚生虚没,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 且道既无交涉,如何步步不离? 古德云: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川老又云: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只见黑风翻大浪,未闻沉却钓鱼舟。 如是者且道有交涉也无交涉? 若得五蕴皆空,有甚离与不离? 理会得么? 水流常不住, 青山镇日闲。

 任他四大往来奔  云来云去镇常存

 竹影扫阶尘不起  月穿潭底水无痕

  不垢不净。

  亦说众生本来清净法身,无名无相无痕无瑕无染无活,不长不短不方不圆,坏不得,烧不得,如虚空,似莲华,不着水,也不垢秽,亦不净洁,常劫如然,如水中月。 要见么? 随处放光, 几人能得见。

 清净无瑕一法身  如莲出水不沾尘

 分身应现千江水  千月还同一月真

  不增不减。

  谓混沌虚空之体,迢迢空劫之身,如何增得,如何减得,

也害不得,也益不得. 道云:在圣而不余,在凡而不欠。 释云:如如自然,无欠无余。 又云:经历劫而不坏,至亘古而不迁。 古德云:体似虚空没崖崖,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且道因何如是? 呵呵,自家绳子短,倒怨井水深。 正是自家味了。 咄, 灵山会上曾相识,今日因何不认人。

 法身与色身  不必论疏亲

 皆赖东君力  华柳一般春

  是故空中。

妙法真空,不生不灭,无垢无净,增不得,减不得,清净本然,古今不改,万劫常存,刀割不断,箭射不穿,绳系不住,火烧不燃,雨洒不湿,推拥不偏,击之不痛,捉之难拈。 因何如是?物不碍虚空,虚空不碍物也。 仙真云:真空不挂物,大道不沾尘。 川老云:虚空不阂丝毫念,所以彰名大觉仙。 文始真经云: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雌。 且道天地因何不能生发?阴阳其生不能造化空中之物不能生芽者不沾地土不着境界也无雄之卵不能造化者内空无物也 省得么? 内外彻底空, 鬼神拿不着。

 真空元不立纤尘  才有微尘便不真

 泥水布衫都脱下  分明便见里头人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既是空中,有甚五蕴积习?虚空之体,安色不受色,安声不受声,安受不受受,安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识不受识,六道四生,一切假名假相都无纳受,清虚妙道,纤尘不立,必竟无形,行如鸟道,坐若太虚。 且道如何谓之鸟道、太虚? 咦, 鸟道虽行而不见迹。 真空虽露而不见相。 会么。

 五蕴俱无便见空  何须他觅主人公

 既得水清鱼自见  头头不昧有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且道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个甚么? 休呆看,蹉过了。 予今明说:有此六根是色身,无此六识名法相, 如此之者只是数。修行人,眼虽看,不要着在色上,耳虽听,不要着在声上,鼻虽嗅,不要着在香臭上,舌虽尝,不要着在滋味上,虽有身体,休要着在相上,须要忘形忘体,意虽应事,不要着在境物上,要应应常静。 道云:眼不观色,耳不听声,舌不耽味,鼻不嗅香,身不妄动,意不狂乱。 儒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便是无眼耳鼻舌身意也。亦是六根清净,便是六尘不染,又是六识皆空。总而言之,十八界静也,又名六耗消亡,六贼死,一真不动,六门关。总而言之,十八狱空也、断也。若此,则天堂近也,便见本来法身。 要见本来法身么? 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臭,在舌谈论,在手拈掇,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四大、五

蕴、见闻知觉。切忌:休认四大六根为己。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道云:悟者忘念归真,迷者着相失本。 尽是假名引导,众生不可知得、便了。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若听人言说或文字上知解,如画饼充饥,似说酒止渴,终不济事。 虚实云: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弓,不在盘。 重阳祖师云:休教错认定盘星。 且道此句如何说?谓盘只可等物,知轻别重者,皆在星上。 祖师又恐人错认定盘星,讨准定盘星是死物,不知轻重,是以休教错认定盘星。一般都是星,有用得着底,有用不着底,此皆喻法,精细审察,休执着一边。 且道此理如何? 真性与识性,真神与识神,一般同住止,一假一成真。 牢着眼, 鹭鹚藏雪内,飞起却才知。

 六个门头一个关  五门不必更遮栏

 从他世事纷纷乱  堂上家尊镇日安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乃六尘也,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上反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从根本生起处是妄,休教生苗。 仙真云:扬汤点沸,不如釜底抽薪。 释云:要伐其树,先去其根,枝稍自坠。 既识根本,弃假归真,识得我身非有,我身尚无,万法皆空,自然清静,观身无身,观法亦然,都归空寂,更去静坐,观过去所作多种色声香味触法在于何处?既无所有,还如昨梦,我心本空,福罪无主。何者是罪,何者是福。

  经云:谛观心罪本来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且道忏个甚么?悔个甚么?忏则忏其前非,悔则再不重犯。 咄, 既得诸根断, 何处可生苗, 只有虚空在, 要见虚空么? 看不见, 模不着, 对面如常光烁烁, 认得也未。

 万法皆空罪福无  更须静坐嘴罗都

 蓦然拿住毗卢手  做个男儿大丈夫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若眼界净,竟识安,十八界自然平安,此十八界因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不安,但去眼根,反究虚假。 古德云:眼是障道魔军,着境自迷回路。 仙真云:眼观心动,着物迷真,吾身非入六根皆归败坏,静审四大,都无实义,惟有真空妙性,长劫不坏之体湛然常在,亦无修证。 释氏云:那伽长在定,无有不定之时。 先师云:定中境界,静里乾坤,自然而然,做作又不是也。

既得定力,有甚散乱,如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无有不照着处。说个照着,亦是自然,非安想故。 拾得又云:吾心不比月,比月有圆缺,一盏无油灯,照得十方彻。 山河大地不能隔碍,光明洞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太无染污,但离诸缘便是仙佛。 理会么?○光明无少欠,只怕起云遮。

 遇境无心

眼便明  反观自己见前程

 灵光射透长安道  独向蓬莱路上行

  无无明。

  无无明者,万缘不生也。无明是黑暗不停之念,一切众生尽有无明,因有无明起多种差别,百般烦恼皆是暗昧之心故令如是。 道云:暗昧心不止,地狱畜生本。 释云:无明不见菩提路,不觉将身落火坑。 儒云: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又广成子云:木去火则不灰,人去情则不死。 大颠云:心处六情如鸟投网,造罪恶业如蛾赴灯,出壳入壳转转不觉,流浪经劫皆因无明。而起因有无明,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于此亲见无明,降伏令死,死中更死,欺人不得,诸漏自尽,烦恼永断,三毒自灭,恶根自除,须是直裁根源,莫顾枝稍华叶,根若截断,华叶自死,扫除心地,不见其身,身尽无明尽,尘垢亦尽,万劫尘沙数罪,一时顿息,轮回生死,一时脱兔。 且道似个什么? 嗄, 珙螂离粪弹, 脱壳化金蝉, 会么。

 心间不昧性圆明  遍界空空一坦平

 寸草不生尘土尽  一轮日向海中生

亦无无明尽。

  既扫除心地,十八界必然清净,身尚忘却更有甚无明尽?迷则颠倒妄想,是无明业,心悟则转凡成圣,是圆明觉性,都是一般心地,只曾明与不明。

  太上云:同出而异名。 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执幻身是我,即有无明,有无明即生三毒,起三恶业,三业昏暗,六根内盲,因此不见不知,背觉合尘,堕三恶道,如有智慧之人,能转悭贪心为喜舍心,转嗔怒心为欢喜心,转愚痴执着心为圆融脱洒心,更改六贼为神通,于是一一转得、改得,自然转凡成圣,凡夫即是圣人,若转不得、改不得,圣人即是凡夫,如何凡人被物转,圣人能转物,百姓日用而不知,终日忙忙被物所引,日久月深离家渐远,不得还乡迷真失本也,若是会万物归于自己,岂得迷失真本矣。 川老云: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又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缕丝。 道云:居尘不染尘,在欲而无欲。 身心一如,内外无余,须是打成一片,与空劫齐,形影不存,体露堂堂,才有纤尘,遍界空生,便堕生死,但去反观己身,我身不实,余者皆空,我身尚假,有甚无明。 且道如何迷失真道? 咦, 雪迷樵子路,云遮采药人。

 前途路迳黑漫漫  无限江河万岭巑

 若解转身些子力  堂堂大道坦然宽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更有甚忧苦老死?修行之人,须要忘形忘体,我身既无,有何无明,无明既无,生死亦断。 太上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三者既无,四相皆空,有何无明老死?万法自空,即是仙佛,只这仙佛两字,也是多了,亦乃强名,且众生颠倒,被目前幻境所惑,习性所牵,形影变动,不能作主,随物流转,因执有我,妄心不灭,人我不除,执着声色,堕落生死,若是见性之人,目前无法,亦无众生,心佛及众生本无差别,平等真法界一体同观,万法归一。 且道怎地同观为? 仙真云:虽则枝分稍异,到了万叶归根,然则派列流差,必竟百川还海。 且太极未判,混然一气,岂有二耶?天地既分,而有高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皆一无所化,天也是道,地也是道,人也是道,有情无情皆受道气所生,观梢末则万汇不等,知根本则一概无殊。 释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仙真云:平等不二,老是全真之丈夫。 若识破这个道理,生则从他生,老则从他老,病则从他病,死则从他死,生老病死不曾碍着我,沤生沤灭○波翻浪瀼,水本常然。 大颠云:到家底人,不见有生死,亦无生灭,天堂地狱,六道四生,一切幻化,于彻底人,总无交涉,自然全身放下。 古云: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且道死了向其处去? 会得么, 一轮无影日, 端在太虚中。

 既太执分身  无明幻境尽

 观空亦是空  生死无由近

  亦无老死尽。

  既无老死,常劫如然,岂有穷尽,有尽者是幻境色身,无老死者是真空法相,既不著有,亦不滞空,活鱍鱍地、转辘辘地、圆陀陀地、光烁烁地、岂有尽耶。 且初行行人,先要打当干净,方有些儿相应处。 太上云: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大颠云:学道之人,如剥芭蕉一般,去一层又去一层,直至去尽,无下手处,自然返本还源,得五蕴空,如未生相似,烧了一般,到空不空处,脱体全忘,不存踪迹,要通身手,眼不立纤尘,名字犹不可得,何况其他。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头陀苦行,一时顿脱,如枯木死灰,如百无一会底人。 古云: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 若更说生说死,说因说果,说心说性。 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垢尽除,光始现。 心法双忘,方到无生死之地。 且道人法俱忘复是何物? 理会么? 灰飞烟灭家何处, 水远天长一色秋。

 人法双忘

万事休  百川四海会源流

 猛然迸出寥天月  照彻乾坤四大川

  无苦集灭道。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断,更无穷尽,有甚苦集灭灭道? 先师云:因有身心招众苦,能忘心体苦何生。 释云:身是众苦之本,心是恶业之根,若能放下身心,便登菩提彼岸。 大颠云:小乘之人日夜精进,六度万行心外求法,免此四谛,出三界免轮回,无有是处。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以小乘法济度于众生,大乘之者学无为法,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存于闲处,收摄其心,端坐不动,观一切法皆无所有,及观四大有身,非觉体无相,乃明真自知空寂,顿观净尽,无功之功,长劫不坏,无为之为而不为,如如不动,湛然常寂。

  莲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定慧力庄严,无迷无悟无苦无乐无集无灭无道无得无慧无失,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到这里修证即无染污,不得一超直入如来地。 要见如来么? 如来似来不来,似去不去,送之即不得,留之亦不住。 会么,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无苦集灭道幽哉  顿然净尽见如来

 愚人外觅三十二  共汝同行你不猜

无智亦无得。

  自身尚假,岂有得乎? 道云: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释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又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大颠云:到这般田地,如贼入空室,无物得偷。 道经有云: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释又云:自性清净,实无一法可当。情本来付有法付,了然无法,各各心自悟,悟了无无法。 无得无失,无进无修,胸次才有丝毫有得、有失、我能、我会、我悟、我达、我聪明、我智慧、尽是增上慢人。我不除,皆堕生死。若是真实道人,总不如是,自有出身之路。 且道如何是出身之路? 打教四边净, 自好向前行。

 本来这个没纤尘  只怕时人错认真

 放下了然无一物  何方不是武陵春

  以无所得故。

  得无所得,一体空虚。 修行人到这里,入大乘之位,众生因甚轮转不能休息,因不曾见性,鲜于智慧,不能广悟无量空义,执着自己胸次学解,误却本心。 大颠云:从外入者不是家珍。 仙真云:学他心内言,终是别人语。 众生被干慧学解,广览积习在心,遂成我慢。 古云:若有丝毫便是尘,尘若不消,只知传说事,尘若消尽,诸境亲见,诸事亲知,如明眼人登高山无所见。修行人须是究竟到空劫齐,不落第二见,归根得旨,方有相应,若是执着人我,便生轻易。 善星比丘讲得维摩

经:增上慢,人我不除,生陷地狱。 云光法师讲得:天华乱坠,贪嗔不改,堕落堰牛,若要超佛越祖,须是念念空寂,世间幻化,一切客尘,惟太虚之体,声色不存,纤尘不立,如虚空相似,便是了事、清净安乐道人。 要见清净安乐道人么? 不挂一缕丝,头头自相遇。

 赤膊条条不挂丝  同行同坐阿谁知

 只认张三并李四  不识你是甚家儿

  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者,西天梵语也,东土翻为:人空法空。

  大颠有云: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萨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觉。 若四果小乘,着相修行,精进苦行,及至修无漏,断尘沙惑,果行圆满,得四果阿罗汉,如獐独跳,神通狭劣,堕在声闻、辟支佛果,不能接物利生,若不见性,不得到圆顿之位。须是见性,若见性已,反掌之间,转凡成圣,自然机缘悟佛三昧,知大道根源,惟无师智,自然智,多种种方便,度诸迷悟,同登彼岸,更不受生,教外别传,不劳寸刃,入圆顿无碍法门。 且道如何是无碍法门? 缅平一等,七通八达。

 众水相合不分清  众火相聚一同明

 果必到家无异路  坦然大道一般平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此中间六个字,依前涅槃解说,修行得大智慧,既有智慧,必登彼岸,而复太虚最尊、最胜、悟性般若、天上天下、无有及之。 道云:一日有为,不如一时无为。 又云:一年学教,不如一日修道。 古德云: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般若。 大颠云:般若通透,大光明藏,如人入海,转入转深,开佛知见,悟佛知见,有大神通,变化多般,方便应现种种相,随机利物不落第二,一体同观。平等真法界,无众生可度,亦无佛可做。 理会得么? 水流异派, 到海同源。 呵呵, 只怕漫散了收拾不来, 破镜不重照,落华难上枝。

 了得般若波罗蜜  调和种性皆归一

 默然参透一何归  半夜虚空如白日

  心无挂碍。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修行,即得心无挂碍,即悟真如妙理,廓彻太虚清净,本然常得自在。 仙师云:心若太虚不染一物。 释云:心同虚空法,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既然与虚空混为一体,有何差别,是与不是,外清净,内清净,内外清净,外空内空,当体即空,未有天地,先有此空。

  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五目不睹其踪,二听绝闻其响。 川老云: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个个圆成,只因差一念,现出万般形。 六

祖云:我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无人识得,若亲见一面,超过佛祖。出三界,不堕轮回,为人自肯、自信、自能保养得无碍法、决定无碍。 理会么、 扯破幔天网、 去了当头召。

 虚空难着物  有甚挂与碍

 打破沐桶底  便见观自在

  无挂碍。

  想念不断谓之挂,着境不回谓之碍。重说无挂碍者,内外清净,诸缘脱洒也。如丽天杲日,光满大千,无所不照,一切虚妄境界,总无挂碍,东去无穷,西去无极,纵横自在,幻境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长劫不坏之体,无去无来,无变无异。 要见长劫不坏之体么? 雾散晹初见, 尘尽镜自明。

 本来空没碍  着相自家迷

 若人回得转  仙佛一般齐

  故。

  故之一字,圆满极则,亦是真常之理,不可言说,因说不得,故曰故。 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儒云:道本无言,言生理丧。 仙师云:道难说,须当自悟。 且道如何得悟? 咦, 一撞金钟响, 惊醒梦中人。

 真常圆满极则故  到处周圆难染活

 应变随机有万千  坦荡逍遥常独步

无有恐怖。

  既心无挂碍,真常自然圆满,更有甚么恐怖之心。若到此地,悟得性空,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被明暗所瞒,不被坊隅所当,不被阴阳所拘,不被造化所役,似此有甚忧苦可怕,有甚生死可怖,不与万法为伴,当自独行独步,上天仰之无穷,入地去之无极,山河石壁,地水火风,于此往来总无挂碍,侧掌行千里,回程转似飞,天地莫能拘,鬼神莫能测,唤作自在大觉金仙。要见自在金仙么? 不须觅火把灯寻, 渴饮饥餐常对面。

 去来自在任优游  也无恐怖也无愁

 幻化境中留不住  独行独步是瀛洲

  远离颠倒梦想。

  若挂碍无,恐怖绝,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仙师云:日间无想念,夜后少梦寐。 释云:梦因想生,想因念起,世人只知合眼有梦,不识开眼也有梦。如何是开眼有梦?先师有云:假饶金银过北斗,大限来时一梦中。岂不是开眼也做梦,若要梦觉,直待无常,方省生前所作所为所爱所贪,一切万缘,尽是一场春梦,只是自己一身,也顾官不得。到此省时晚矣,若是有智之人,忽然自省自觉,无常到来,此贪欲爱乐,尽是轮回之种,地狱之因,远离颠倒,悟本性空,即知此自必无。 古云:圣人无已、无固、无必、无我、无依、无倚、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无秽、无净、无止、无作、无任、无灭、无默、无言、绝思绝虑,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 太上曰:实无所得,为化众生。 释云:道妙幽微不可得见

。 大颠云:死了烧了,无饥无渴,无寒无热,无起无倒,无坐无眠,无六根,无九窍,无四百四病,无八万四千虫,永无颠倒梦想,若不如是悟去,清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通八千年,会得刹那间,不会尘沙劫,死死生生,展转不觉,睡长梦而不醒,万劫颠倒而无止,颠颠倒倒,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梦醒又梦,睡觉又睡,迷中更迷,终无了期。若有人打得彻透,得过永免,颠倒梦幻顿脱。 且道顿脱了向甚处去? 脱笼俊鳥扑天飞, 一任诸人近不得。

 日间无想夜无梦  不被颠倒境物弄

 一拳打破上头关  翻身直上朝元洞

  究竟涅槃。

  究者,反自穷究己身,尽是虚假,一日无常,尽皆败坏,难以留恋,如是究竟则何矣?本来无此四大,因世人皆执有身,迷己逐物,弃亲向疏,认贼为子,妄将四大六根为实,作种种业,受种种苦,轮回万劫,不觉不知,不能解脱,默然自省于此,日夜不离,当念自觉自照,细细参究,此六根五蕴,从尘劫已来,本自无有名相,皆不可得,亦无成仙成佛,亦无六道四生,种种皆不可得。老者尽也,到这里一概平等,尽底掀翻,万缘顿息,余外无余。 川老云:如斩一握丝,一斩一齐断。 又云:一拳打破化城关,一脚趯翻玄妙塞,南北东西任往来,休觅大悲观自在。 大颠云:离四句,绝百非,知见无见,斯到涅槃。 且涅槃无生非死也,乃是寂灭无生无死之谓也。 太上云:湛然常寂。 佛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者寂然不动,灭者诸法不生,实无生死也。且道无生无死底怎生模样? 咄, 莫听声不是相, 识得虚空还一样。

 究竟自身元不有  便须放下莫愚痴

 涅槃路上无朋伴  大道无人我是谁

  三世诸佛。

  大颠云:过去庄严劫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一千佛,现在贤劫一千佛,三世三千佛,更有穷劫佛,不可说不可说,数量不可尽,此诸佛,皆从修证所得。

  川老云:种瓜得瓜,种果得果。 又云:一佛二佛千万佛,各各眼横兼鼻直,昔年曾种善根来,今日依前得渠力。 道经云:种兰得香,种粟得粮,为善降祥,作恶降殃。 且三世诸佛,不修不得成。人身中亦有如此诸佛,变化不一,因习气所昧,境物所障,自家迷了,却不认得,若于心无心,便是过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应物不昧、随机又,便是现在佛。清净无染便是离垢佛。出入无碍便是神通佛。到处优游便是自在佛。一心不昧便是光明佛。道念坚固便是不坏佛。各各诸佛,自身俱有,说亦不能尽,变化多般,惟一真耳。但去静坐,观过去现在未来,皆同一体如虚空,

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观其寂灭,永不断灭,若人于此顿悟,直下承当,迢迢空劫,尽在如今,放光动地,人法俱忘,不见有过去、未来、现在,究竟到尽无尽地,即是空,空我、无我、我我尚不可得,空色亦无,三世自空,非识不灭,识性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不落空见。要见三世诸佛么? 咄,沿河休害渴, 把饼莫言饥。

 过去未来并现在  近在人身人自昧

 千变万化少人知  混合虚空成一块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修行人须要智慧,百种方便,去无始劫来习性,调和成一真之性,而登彼岸。若不见性,卒难成就,此句是三世诸佛之母,十方诸佛依此修行,果行圆满,成等正觉,若离此句,修行虽经多劫,久守勤苦,望成大道者鲜矣。属小乘法,堕在声闻、缘觉、辟支佛、鬼仙、人仙、地仙有为之法,终不成就。一切圣果,须当精进,存有能所,依般若波罗蜜多法,得无上正真之道,唯此一事。若别修行过此法者,无有是处。此是教外别传,此法亲见自性,方乃传授,千圣不传,自悟自信,不容授记,圆顿之位,独孤标法。参善知识,求问至人,凭师指示,有缘契悟。圆顿教、没人情,若有私心传授,是外道法,有分咐,有传授,有得即有失,有教有授,尽是外道邪见,生死根本。

  仙师云:法有三千六百门,修行路径此为真,须知有个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门。 仙佛祖师自修自证,本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若有一法授记,不名释迦,不唤道人,道本无言,只是教人自修自悟,说着不真,除非自见,见无可见。若被人教,坏急须吐去,大凡为人,须从自己流出,无价宝珠,用之无尽,上根之人,一闻千悟,具大总持。中下之机,多闻多不信。 太上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乃难信之法,希有之事。 理会么, 世人只知随影转,不知离影到家乡。 嗄。

 脱落衣裳见本形  寸丝不挂得安宁

 若人要趓浑身影  便向无阴树下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西天梵语也,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东土翻为正真。 又云:成等正觉,此四个字,须是亲见。古云: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一大藏经,说此四字不能尽,诸佛亦说不尽。三教圣贤皆修此四个字,尽归圣道,成等正觉。今人若能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法修行,廓然顿悟,亲见无上正真,自知当来仙佛,直超圣果。 要见无上正真么? 头头显露。 物物周圆。

 妙道虚空是祖宗

  分明应化不相同

 若人悟得真常道  便识从前旧主公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因修行得见无上正真之道,知般若波罗蜜多之神力也。且过去诸佛,慈悲怜悯众生,百种智慧方便之力,随之利物接引,后来设像化人,使泥塑木雕,黄卷赤轴,说因说果,但以假名,引导有情,将善恶报应之事,天堂地狱之说,使人改恶向善,离假归真,声闻缘觉,十圣三贤,诸佛地位,次第接引。

  仙师云:千里程途,逐步而进。 释云:千仞宝台,非一圾而上。 忽然自悟,自见本性,超过诸佛位次,一超直入如来地,若不见性,向外驰求,终不成就。悟有年月,有日有时。 古云:学道先须有悟由。 若无悟,离文字外,行住坐卧,火急自救,一同顿悟。 道云:千日学道,悟在一时,只这一时,便得轻快,诸上善人,同归一处,若是学解,就古人唾津,尽是外道邪见,生死各路,随业受报,不可共语,岂不闻须菩提,尘点劫前修行,直至释迦会下,(只得)解空,第一方等会中,金刚请问四句偈,廓然顿悟,涕泪哭泣,自叹云:前所得慧眼,未闻此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流出。 如何是此经, 看时无一字, 当处放光明。

 不凭智慧渡深河  万劫沉沦溺浪波

 既登彼岸归真道  何须更念萨婆诃

  是大神咒。

  若会波罗蜜多,便见是大神咒。此神咒人人俱有,不修不见,亦是众生心地法门,有大神通。 道云:心有主宰,万邪难侵。 儒云:心正可以辟邪。 度人经云:万邪不干,神明护门。 能驱邪立正,变死人作活人,改魔境为仙境,头头示现,物物全彰,信手拈来,百无妨碍,此大神咒,举心动念鬼神灭爽,返本还源外道魂惊,精灵伏罔,此蜜咒也。 识此咒么, 神通并妙用,何处不相随。

 有大威神力  伏剑邪魔息

 何处不相随  同居人不识

  是大明咒。

  既有大威神力,一点灵光自然晃耀,照彻十方,射透三界,山河大地,无有隔碍,过于日月,无处不照。 吕祖云:一点心灯焰焰生,不劳挑剔朗然明,得来照破人间暗,独放寒光满太清。 虽然说破,自不了不明。 要明么? 拂却镜上尘, 便见本来面。

 烨烨光辉满大千  愚人不见被情牵

 若能放下浑无物  依旧心天性月圆

  是无上咒。

  得见自己光明,照见从前黑暗,无有能极者,此神咒最上,无过于此,是为第一。一切诸法,皆不出于心咒,是无上咒也。道云:心是众之王。 释云:心是法中王。 所以无上也, 只一件, 王不动,万姓自安。心不乱,诸邪不起。 理会么。

 心

咒最无上  要去闲思想

 人牛不见时  便是灵山长

  是无等等咒。

  此神咒无有等齐者,不可说,不可比,无有边际。此咒世间少时说着难信,须是亲见此咒。 要见此咒么? 放开包裹太虚空, 收来难立纤毫物。

 本来无等件  神性独为尊

 乾坤难覆载  万古镇常存

  能除一切苦。

  若得见性,有甚苦厄。 佛意慈悲,愍众生堕在世间,流浪经劫,受苦无穷,不能返本,是以应现种种相,出现于世,设种种方便,救度群迷,同出火院,若有智慧之人,谛听大道之言,只究心地,莫去旁求,初则打扫洁净,去累劫之习性。 大颠云: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 修行人先要心地清净,自然道生。 儒云:以礼制心。 释云:在于闲处收摄其心。 道云:降心绝念。三教圣人,只教众生心闲清虚,心若无染,自然见性,若得见性,永免轮回更不受,得不死不生之道,且从上诸佛诸圣,久受勤苦,方得见性,心心念念,处处逢源。 且道末后向甚么处去? 不省处处迷归路, 悟来时时在本乡。

 仙佛出世为何因  皆因慈愍众沉沦

 若人肯到船头上  免做拖泥带水人

  真实不虚。

  是真实法语,非虚华之言,一切诸佛,说此神咒,度脱有情,不是异语,不是谦言。 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毗业。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无相之相,是真实之相,大千俱坏,此相不坏,因甚不坏? 道有云:有形终是假,无相是真人。又云:百骸俱消散,一物镇长灵。 道经云:元始悬一宝珠在空玄之中。 佛经云:我有无价宝珠,系在衣里,日夜推究,忽然见牟尼宝珠。 又云:牟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然虽如是,见道易、守道难。 要见此珠么? 圆陀陀, 光烁烁, 转辘辘, 活鱍鱍, 常对曰, 不可棺(音斡援之)。

 真实光明无价珠  人人分上没差殊

 只因些子誵讹处  云起青天月色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因修行到此,知般若神咒之功最大,此句结前多种方便,总归为一,具大总持,同归一心之法。 古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仙真云:善恶存亡总在心。 大颠云:迷者为含藏识,死后作毒蛇,悟者为秘蜜神咒,得无生法。如来有密语,迦叶不隐藏,语此神咒,若人专心受持,功行圆满,常持此咒,鬼神远离,诸天寂听常欢喜。 理会得么? 非是口诵,要心受持,大开着眼,休教走了○。要见此咒么? 不在外, 不在内, 不在中间与内外, 且道在甚么去处?会会么, 不离当处, 休教迷了。

 性海宽洪怕

起风  风才起处浪翻空

 一朝风定波涛静  一轮月印水晶宫

  即说咒曰。

  举起四句偈,拥护持经人,不离左右,顺念逆念,世间一切,所求无不果遂,十二时中,不可忘却。 会么, 休教错认了。

 万圣千贤在己身  休教昧了本来真

 因何苦劝重重举  一番提起一番新

  揭谛揭谛

  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 道云:自心不动之后,复有无极真机。 洞仙云:人牛不见杳无踪,月色光含万象空。 且人空者,只是教人忘形忘体,法空者,只是教人忘情绝念。万法俱捐,善恶俱混,不执己身,不着于相,忽然外不知有己身,内不省有己心,远不知有诸物,到这里脱体全忘,自然见个消息,说个消息又是执于事也。 大颠云:不劳悬古镜,天晓自分明。 且道如何是天晓? 金鸡三唱罢, 拥出一轮红。

 人法双忘万事休  香炉无火冷飕飕

 一声新雁辽天外  远水长天一色秋

  波罗揭谛

  波罗揭谛者,到空无所空是也。 仙师云:既无所空彻底净。 虎眼禅师云:不识亦空着所空, 若是既无所空,得到彼岸,若到彼岸,其彼岸亦须离,而再进则永不受生,轮回断生死息。 且道无生无死是个甚么? 认得么, 休睡着, 咦, 他也转, 你也转, 对着面, 寻不见, 若要见, 待成片。

 空无所空彻底除  坦然归去合清虚

 莫炼顽空休失本  自然体道契真如

  波罗僧揭谛

  波罗僧揭谛者,是诸佛清净境界也,五欲尘劳染污不得,如仙佛慈愍众生,随机应化救度,群迷在异类中行,龙蛇混杂,凡圣同居,逆行顺行圣贤莫测,如月在水,应现千江如同一月,其真月本在天端,拿捉不得,染污不得。 要拿捉得么? 虽然亲见应难捉, 除非身在太虚中。

 清净境界没思量  不染纤尘是道场

 试观十五三更月  影现千江百不妨

  菩提萨婆诃

  大颠云:菩提是初,萨婆诃是末。 且修行人起初先须发菩提心,勇猛精进日夜为道。 古云:道念若还比杂念,成仙成佛已多时。 只是学人不肯蓦直便行,三心二意故不能到。 仙师云:数他堠子却不行,口念长安心不彻。 若是有志底人,一刀两段,修道学佛,更无退转,又守不怠,忽然悟道,达本性空,即得菩提,超出三界,了无所了,得无所得,荡然清净,则到极乐之所,受用无尽。故曰:萨婆诃。 且道行到甚地面是彻头处? 水穷山极处, 寸草不生时, 省么。

 先发菩提一片心  次教万虑不相侵

 直教钻透虚空髓  拔出从前治病针

 

 注经已毕,更留一篇,请晚学同志详览研穷,二十年后,有出身之路,休要忘了老何到岸。

  高师不在此限。

 法本从心生  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  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  何用他人说

 直须自下手  扭出蛮牛血 

 戎绳暮鼻穿  搀定虚空结

 絟在无为柱  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  心法都忘绝

 休教他瞒我  一拳先打彻

观心亦无心  观法法亦辍

 人牛不见时  碧天清皎洁

 秋月一般圆  彼此难分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终)

  夫般若心经者,诸佛肝心,众圣命脉也。以故自唐以降,释家甚多比偶,得无垢居士张九成之所注一本,于书林禅教并举,内外兼明,真暗夜明灯,雾海南针也。仍加和点,命工绣梓,欲广其传,岂非佛法良财,色空之妙处哉。

  旹正保二(己酉)中冬日书于东山圆通峰之庵


相关文章

  • [心经]读后心得
  • <心经>读后心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 ...查看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
  • 御制心经序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 ...查看


  • 般若心经释义
  • 般若心经释义.txt我是天使,回不去天堂是因为体重的原因.别人装处,我只好装经验丰富.泡妞就像挂QQ,每天哄她2个小时,很快就可以太阳了.般若心经释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序 唐翻经沙门贤首大师 法藏 着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罤.妙觉玄 ...查看


  • 佩戴心经手镯对人有什么作用
  • 佩戴心经手镯对人有什么作用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短精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此经一直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每个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诵.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 ...查看


  • 人体全息经络图
  • 人体全息经络图 左手为气脉: 2.食指尖节指肚为甲人(胆经) 1.中指指肚为乙日(肝经). 3.中食指肌(手横纹右上端,食指与中指之间(未到中指掌肌区域)为丙月-通达肺经. 4.无名指中节指肚为丁时 (大肠经) 5.小指尖节指肚为戌刻(脾经 ...查看


  • 常见佛教咒语大全78种附心经
  • 常见佛教咒语大全 01.阿弥陀佛一字心咒 02.阿弥陀佛往生心咒 03.阿弥陀佛大乐心咒 04.阿閦佛心咒 05.加持四小咒 06.加持念珠咒 07.绿度母心咒 08.白度母心咒 09.变亿咒 10.补阙真言 11.如意轮咒-满愿轮咒 12 ...查看


  • 心经繁体全文及注解
  •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菩薩 觀 自 在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別 名 , 以 字 面 來 解 釋 也 相 當 好 , 意 思 是 觀 察 諸 法 實 相 本 空 後 , 對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查看


  • 吕洞宾全集电子书
  • 尝闻人生百年,有如隙驹,使泯泯以终,毫无所裨于人物,谓之虚生浪死,君子惜之.若夫所谓神仙者,既已炼神归虚,炼形住世,为千万劫不死之身矣.使徒驾苍龙,乘黄鹤,笛啸海风,棋弹山月,逍遥于无何有之乡,虚负此千万年之岁月,不更可惜乎?必也拯救生民, ...查看


  • 与"启阳娱心丹"有关的文献报道 医学百科
  • 与"启阳娱心丹"有关的文献报道 赞助商链接 百科词条:启阳娱心丹 (修订于2009-12-10 23:51:15) 心遗 心遗 病名.因心病而致遗精.多由阴虚相火妄动,致阳事易兴而遗.<医宗必读>卷九:&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