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刘秀娟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Liu Xiuj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摘 要:《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

关键词:灾异;史料学;佛家;因果报应;地域特征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描写自然灾异现象的约14篇,其中尤以《地震》《水灾》《牛癀》《雹神》《夏雪》《柳秀才》《张不量》较为著名。灾异通常指自然灾害及某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如地震、雪灾、旱灾、瘟疫、雹灾、水灾、蝗灾、风灾等。灾异在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得到反映。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1]3《聊斋志异》是以营造狐鬼花妖精魅的虚幻世界而著称,借狐鬼花妖以写人情,抒发忧愤。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情况却鲜为人知。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自然灾异现象的记录,其生动真切的描写堪称史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观念。

一、 自然灾异现象概说

《聊斋志异》对自然灾异现象的描写大都是结构短小,其言简意赅,真实生动的程度令人惊叹。晚清山东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下,一旦发生天灾即造成严重饥荒。自然灾害对晚清山

东乡村人口、乡村经济、贩灾救荒、社会冲突及乡村习俗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当时灾难发生的状况。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踰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1]170“栖霞”点明了这次地震发生在山东南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点明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1668年7月25日夜。山东居于震中心,山崩地裂,建筑全被摧毁,伤亡惨重。与其他天灾不同之处,地震具有突发性、猛烈性的特点,没有任何预兆。“忽闻有声如雷”、“俄而几案摆簸”可见时间间隔之短。地震的突发性要远远强于水灾、旱灾,它能在几分钟甚至数秒内摧毁一座城市,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给人民心理的冲击也远大于其它灾害。

《水灾》:“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无青草。无何,雨暴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1]492时间是公元1682年,地点也是山东。与地震不同,水灾的发生是有预见性,“二牛斗山上”是水灾发生的征兆。《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这篇是带有虚构色彩的神异故事,却有着真切的现实基础,它是以发生在明末山东地区的蝗灾为故事背景,赞扬了柳秀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歌颂了县吏的爱民、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行为。作者没有直接对蝗虫作详尽的描写,而是突出了柳秀才的舍己为民,沂令的忧心忡忡,蝗神威严而不失宽怀。结尾处“是宰官忧民所感”充满了人情味,县吏的诚心能感动蝗虫,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古人视蝗虫为神虫,而行德政仁政能免蝗灾,虫不临境在古代被认为是德政的体现。“诚然哉”寄予了蒲松龄对清官廉吏的殷切期盼以及他伤世忧民的拳拳之心。作者不是宣传迷信思想,而是借这个虚幻的故事表达了对清官贤臣和仁政德治的向往。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文化不发达,大量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面对地震、雷电、洪水、瘟疫、冰雹、死亡的威胁,鬼神之说因而形成,而传说中的“神仙”没能现身,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世上的能人异士,以求解脱苦难。张天师就是这样被神化的人物,能在人神之间来回走动。如卷一《雹神》讲述的是山东淄川人王筠苍在拜访张天师时得知雹神李左车将到章丘地区降下冰雹,他立刻向张天师求情乞免,“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王筠苍苦苦哀求,“哀不已”。王筠苍的爱民忧民的赤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天师,他叮嘱雹神“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关于雹神显灵的传说流传至今,李左车不仅保佑乡人,也泽被他乡。

面对自然灾祸,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百姓往往就会依靠宗教和神灵等超凡力量消灾赐福。《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 ‘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1]1058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这是发生在夏天里的一场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百姓惶恐不安,唯有求神拜佛,才能免于此难。异史氏的评论:“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当时社会,上自士大夫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狎戏为习,上骄下谄,早已习以为常,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堕落。雪神喜欢被人谄媚,仅仅因为人们没有称他大老爷就在夏天里降雪,制造雪灾,这是何等可悲可笑!作者通过雪神之口讽刺了统治者作威作福,祸害百姓,不顾人们的死活。“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把雪灾归结为百姓没有对雪神阿谀谄媚,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蒲松龄通过描写凡人在灾异面前的表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态度。如《牛癀》: “陈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牛瘟盛行,有药方而不肯传给他人,结果自己的牛“倒毙殆尽”。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就是要受到神的惩罚。如《韩方》:“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齐东农民韩方,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棉帛,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1]1664韩方的孝心感动了土地神仙,经神仙指点,他威胁瘟神要把灾异告诉岳帝,果然,父母的病就好了。

《小二》《娇娜》也提到自然灾异,但是主题思想迥然不同:灾异不再那么可怕,人们有能力有勇气去战胜它。如《娇娜》中的雷霆之灾,孔雪笠为营救娇娜遭雷劈,娇娜不顾男女之大妨救孔生,雷神的惩罚反而让二人的情谊更加亲密。

《小二》描写了小二运用神力轻易就战胜了蝗虫,人们不再任由天灾随意摆布,而是开始了抗争。

二、自然灾异现象描写的意义

(一)具有史料价值

对自然灾异的描写,史书上早有记载。《史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书》:“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2]145《汉[3]3507《后汉书》:“日者地震,南阳尤甚。夫地者,任物至重,静而不动者也。而今震裂,咎在君上。”

屋瓦。”[4]74《三国志》:“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南来,隐隐有声,摇动[5]104《晋书》:“是岁,广固地震,天齐水涌,井水溢,女水竭,河

[6]3180济冻合,而渑水不冰。”《清史稿》:“山东地震。”[7]892

明清之际,灾害频繁。《聊斋志异》中对自然灾异的描写不是很多,历来很少受到世人关注,但是其纪实性的写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地震》发生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水灾》是“康熙二十一年”、“此六月二十二日事”。《夏雪》是“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这些灾难都有精确的时间记录,真实地记载了灾异的具体情况,不仅记下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还详细描写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人们的惊恐状态。不同于史书冰冷的记载,蒲松龄对地震描述却精细入微、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系列的灾异苦难史,倾诉着对蒲松龄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晚清山东的水、旱、虫、雹、风、疫、霜、震、雪等自然灾害频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吏治腐败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晚清衰世、吏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萎缩,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灾异现象的记载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尤其是清初历史颇具借鉴意义。它不仅起到佐证档案史料的作用,而且可以弥补普通史料之不足。

(二)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思想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心思定,但又找不到出路,较易接受佛教思想。在

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蒲松龄也经常参加各种佛教活动,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生的坎坷,科举的失意,丑恶现实的刺激,激发了蒲松龄的批判精神,他深入广泛地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但是看不到向前的出路,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和思想局限性使他陷入深探的矛盾与苦闷之中,“人生苦乐,皆有定数”。[1]1608用因果报应来惩恶扬善、寄托愿望和理想。

在这些描写灾异现象的篇章中,蒲松龄寄予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批判以及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大难来临,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暴露无疑。作者通过对灾异现象的记录,赞扬了人性的闪光点,如《水灾》:“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1]492蒲松龄在记载真实事件同时,却加了一笔虚幻的描写:“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在自然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保护好人,惩罚坏人。地震摧毁了一切,却保护了孝子一家,虚构的一笔流露出作者的悲怆之情。“百善孝为先”,当一切都坍塌毁灭之后,作者给了人们一种信念。“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并不复念及儿矣。水落归家,见一村尽成墟墓。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咸谓夫妻之孝报云。此六月二十二日事。”[1]492文中记述了一对夫妇因孝敬父母而感动天地,两个儿子最终幸免于难的故事。在营救父母和儿子的生命中只能选择其一,用牺牲儿子的代价来挽救父母的生命,又一次强调了“百善孝为先”。这种孝敬父母行为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自然灾害都无法侵袭,这是蒲松龄对孝的高度赞扬。

如《张不量》:“贾人某,至直隶界,忽大雨雹,伏禾中。闻空中云:‘此张不量田,勿伤其稼。’贾私意张氏既云‘不良’,何反佑护。雹止,入村,访问其人,且问取名之义。盖张素封,积粟甚富。每春间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故名‘不量’,非不良也。众趋田中,见稞穗摧折如麻,独张氏诸田无恙。”[1]1204张不量借粮给贫民,救人急难,还时却不称量多少,故称张不量。天降冰雹,神人保护,惟独不伤其田。天公在疾风雹雨之中,而能辨其畦畛,保其禾稼,善恶之界,鬼神何尝丝毫错乱。

作者在赞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鞭挞了人性的丑恶,让那些在

灾异中居心不良的人受到惩罚。作者强调了善良孝顺的人受到保佑,邪恶自私的人受到报应。《牛癀》谴责了怀药方而不救他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结果自己的牛先死。《孙必振》批判了随同孙必振乘船渡江的众人的自私,在突遇大风雷时只顾自己求生,不顾孙必振的死活,结果得到了舟覆人亡的报应。

(三)明显的地域特征

山东自古就是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地区,早在公元前831年就有“泰山震”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确切记载,也是山东最早的自然灾害记录;公元前771年,己有水灾记载。[8]2 “1895年,山东有62个州县、18625个村庄受灾;1896年,有52个州县、14681个村庄受灾;1897年,有55个州县、7497个村庄受灾;1898年,有61个州县、24131个村庄受灾;1899年,有48个州县、7572个村庄受灾。” [9]735可见,晚清山东的自然灾害是十分严重的。晚清山东不但旱灾频仍,而且灾情严重,“赤地千里”、“草木皆枯”、“饿浮遍地”的灾难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近代山东自然灾害以水旱为主,同时并有风、雹、潮、虫、疫、地震等多种灾害。“1840年至1949年,山东儿乎征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据统计,近代山东全省共计受灾5660县次,平均每年约51县次。其中,旱灾1643县次,洪涝灾2848县次,风雹虫灾955县次。受灾60个州县以上的年份有73年。”

这些自然灾异多集中在山东省,山东属华北震区,是多地震省份。如《地震》中的“栖霞山裂”,栖霞是烟台市的一个县级市。《水灾》中的“山东旱”。卷一《雹神》中的“章丘”是在山东济南以东。卷十二《雹神》中的“淄川”是山东淄博的一个区。《柳秀才》中的“兖”指山东省兖州市,“沂”指山东省临沂市。《牛癀》中的“蒙山”指山东的一个山峰。《韩方》中的“济”指山东济南。《小二》中的“滕邑”指山东滕县。除了《夏雪》是在苏州、河南,其他的灾异都发生在山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籍人,他对于山东百姓遭受的苦难特别感同身受, 蒲松龄的主要人际关系也大多限于山东,他对于山东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士林逸闻比较熟悉,这些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蒲松龄长期生活在淄川乡邑,一生外出游历的机会很少,设馆毕家,时间长达数十年。每年三百多日住在馆东家里,生活相当封闭。在《地震》:“沂水陷穴,广数亩。”《柳秀才》:“渐集于沂”。这两篇文章中都提

到“沂水”这个地方,这是因为蒲松龄屡试不第,曾在沂水县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楼授私塾,常于穆陵关前银杏树下与僧道及路人品茗赏景,谈古论今,征集素材。因此,《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以山东本地的故事居多。

三、结语

《聊斋志异》中的记载自然灾异现象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价值意义。蒲松龄用纪实性的写法记录了灾异现象,展现了山东人民的生活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具有借鉴意义。它不仅起到佐证档案史料的作用,而且可以弥补普通史料之不足。这些作品体现了蒲松龄佛教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观念,赞扬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它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更深层次地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2][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5.

[3][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07.

[4][宋]范晔撰.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74.

[5][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104.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80.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892.

[8]魏光兴,孙昭民著.山东省自然灾害史[M].地震出版社, 2000:2.

[9]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M].北京:三联书店,1957:735.

[10]许青春,孙开明.近代山东灾荒考略[J].齐鲁文史,1998,(4):7-10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phenomenon description in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is famous for describing the fox ghost story which shows a virtual world in romantic way. However, the value of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liao zhai zhi yi is rarely concerne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natural Catastrophist phenomenon in liao zhai zhi yi and reveal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y of realism. lt also reflects Pu song ling’s idea that punish the evil and pursuit the truth.

Key words: Catastroph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uddhist; Karma; Geographical features

刘秀娟(1983年—),性别:女 身份证号码:[***********]

籍贯:河南省新蔡县

单位:西南大学

学历: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

通讯地址: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2011级硕士研究生 邮编:400715

联系电话:[1**********]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灾异现象描写

刘秀娟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0715)

Liu Xiuj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摘 要:《聊斋志异》以描述狐鬼花妖精魅的荒诞离奇的故事而著称,用浪漫主义的笔法展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然而,《聊斋志异》在纪实性文学方面的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文旨在分析《聊斋志异》中的自然灾异现象的篇章,揭示了其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体现了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意义,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

关键词:灾异;史料学;佛家;因果报应;地域特征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描写自然灾异现象的约14篇,其中尤以《地震》《水灾》《牛癀》《雹神》《夏雪》《柳秀才》《张不量》较为著名。灾异通常指自然灾害及某些罕见的自然现象,如地震、雪灾、旱灾、瘟疫、雹灾、水灾、蝗灾、风灾等。灾异在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得到反映。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1]3《聊斋志异》是以营造狐鬼花妖精魅的虚幻世界而著称,借狐鬼花妖以写人情,抒发忧愤。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情况却鲜为人知。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自然灾异现象的记录,其生动真切的描写堪称史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了蒲松龄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观念。

一、 自然灾异现象概说

《聊斋志异》对自然灾异现象的描写大都是结构短小,其言简意赅,真实生动的程度令人惊叹。晚清山东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下,一旦发生天灾即造成严重饥荒。自然灾害对晚清山

东乡村人口、乡村经济、贩灾救荒、社会冲突及乡村习俗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完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当时灾难发生的状况。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踰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1]170“栖霞”点明了这次地震发生在山东南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点明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1668年7月25日夜。山东居于震中心,山崩地裂,建筑全被摧毁,伤亡惨重。与其他天灾不同之处,地震具有突发性、猛烈性的特点,没有任何预兆。“忽闻有声如雷”、“俄而几案摆簸”可见时间间隔之短。地震的突发性要远远强于水灾、旱灾,它能在几分钟甚至数秒内摧毁一座城市,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给人民心理的冲击也远大于其它灾害。

《水灾》:“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旱,自春徂夏,赤地无青草。无何,雨暴注,彻夜不止;平地水深数尺,居庐尽没。”[1]492时间是公元1682年,地点也是山东。与地震不同,水灾的发生是有预见性,“二牛斗山上”是水灾发生的征兆。《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这篇是带有虚构色彩的神异故事,却有着真切的现实基础,它是以发生在明末山东地区的蝗灾为故事背景,赞扬了柳秀才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歌颂了县吏的爱民、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行为。作者没有直接对蝗虫作详尽的描写,而是突出了柳秀才的舍己为民,沂令的忧心忡忡,蝗神威严而不失宽怀。结尾处“是宰官忧民所感”充满了人情味,县吏的诚心能感动蝗虫,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古人视蝗虫为神虫,而行德政仁政能免蝗灾,虫不临境在古代被认为是德政的体现。“诚然哉”寄予了蒲松龄对清官廉吏的殷切期盼以及他伤世忧民的拳拳之心。作者不是宣传迷信思想,而是借这个虚幻的故事表达了对清官贤臣和仁政德治的向往。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文化不发达,大量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面对地震、雷电、洪水、瘟疫、冰雹、死亡的威胁,鬼神之说因而形成,而传说中的“神仙”没能现身,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世上的能人异士,以求解脱苦难。张天师就是这样被神化的人物,能在人神之间来回走动。如卷一《雹神》讲述的是山东淄川人王筠苍在拜访张天师时得知雹神李左车将到章丘地区降下冰雹,他立刻向张天师求情乞免,“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王筠苍苦苦哀求,“哀不已”。王筠苍的爱民忧民的赤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天师,他叮嘱雹神“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关于雹神显灵的传说流传至今,李左车不仅保佑乡人,也泽被他乡。

面对自然灾祸,人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百姓往往就会依靠宗教和神灵等超凡力量消灾赐福。《夏雪》:“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苏州大雪。百姓皇骇,共祷诸大王之庙。大王忽附人而言曰: ‘如今称老爷者,皆增一大字;其以我神为小,消不得一大字也?’”[1]1058众悚然,齐呼‘大老爷’,雪立止。由此观之,神亦喜谄,宜乎治下部者之得车多矣。”这是发生在夏天里的一场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老百姓惶恐不安,唯有求神拜佛,才能免于此难。异史氏的评论:“世风之变也,下者益谄,上者益骄。即康熙四十余年中,称谓之不古,甚可笑也。”当时社会,上自士大夫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狎戏为习,上骄下谄,早已习以为常,人们的精神层面开始堕落。雪神喜欢被人谄媚,仅仅因为人们没有称他大老爷就在夏天里降雪,制造雪灾,这是何等可悲可笑!作者通过雪神之口讽刺了统治者作威作福,祸害百姓,不顾人们的死活。“丁亥年六月初三日,河南归德府大雪尺余,禾皆冻死,惜乎其未知媚大王之术也。悲夫!”把雪灾归结为百姓没有对雪神阿谀谄媚,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蒲松龄通过描写凡人在灾异面前的表现,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态度。如《牛癀》: “陈欲专利,秘其方,不肯传。”牛瘟盛行,有药方而不肯传给他人,结果自己的牛“倒毙殆尽”。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就是要受到神的惩罚。如《韩方》:“明季,济郡以北数州县,邪疫大作,比户皆然。齐东农民韩方,性至孝。父母皆病,因具棉帛,哭祷于孤石大夫之庙。”[1]1664韩方的孝心感动了土地神仙,经神仙指点,他威胁瘟神要把灾异告诉岳帝,果然,父母的病就好了。

《小二》《娇娜》也提到自然灾异,但是主题思想迥然不同:灾异不再那么可怕,人们有能力有勇气去战胜它。如《娇娜》中的雷霆之灾,孔雪笠为营救娇娜遭雷劈,娇娜不顾男女之大妨救孔生,雷神的惩罚反而让二人的情谊更加亲密。

《小二》描写了小二运用神力轻易就战胜了蝗虫,人们不再任由天灾随意摆布,而是开始了抗争。

二、自然灾异现象描写的意义

(一)具有史料价值

对自然灾异的描写,史书上早有记载。《史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书》:“山崩地震,河决泉涌,流杀人民,百姓流连,无所归心。”[2]145《汉[3]3507《后汉书》:“日者地震,南阳尤甚。夫地者,任物至重,静而不动者也。而今震裂,咎在君上。”

屋瓦。”[4]74《三国志》:“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南来,隐隐有声,摇动[5]104《晋书》:“是岁,广固地震,天齐水涌,井水溢,女水竭,河

[6]3180济冻合,而渑水不冰。”《清史稿》:“山东地震。”[7]892

明清之际,灾害频繁。《聊斋志异》中对自然灾异的描写不是很多,历来很少受到世人关注,但是其纪实性的写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地震》发生在“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水灾》是“康熙二十一年”、“此六月二十二日事”。《夏雪》是“丁亥年七月初六日”。这些灾难都有精确的时间记录,真实地记载了灾异的具体情况,不仅记下了地震发生的时间,还详细描写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人们的惊恐状态。不同于史书冰冷的记载,蒲松龄对地震描述却精细入微、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系列的灾异苦难史,倾诉着对蒲松龄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晚清山东的水、旱、虫、雹、风、疫、霜、震、雪等自然灾害频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吏治腐败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晚清衰世、吏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萎缩,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灾异现象的记载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尤其是清初历史颇具借鉴意义。它不仅起到佐证档案史料的作用,而且可以弥补普通史料之不足。

(二)惩恶扬善的佛家因果报应思想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人心思定,但又找不到出路,较易接受佛教思想。在

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蒲松龄也经常参加各种佛教活动,因此,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生的坎坷,科举的失意,丑恶现实的刺激,激发了蒲松龄的批判精神,他深入广泛地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但是看不到向前的出路,知识分子脆弱的心灵和思想局限性使他陷入深探的矛盾与苦闷之中,“人生苦乐,皆有定数”。[1]1608用因果报应来惩恶扬善、寄托愿望和理想。

在这些描写灾异现象的篇章中,蒲松龄寄予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批判以及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大难来临,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暴露无疑。作者通过对灾异现象的记录,赞扬了人性的闪光点,如《水灾》:“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地震,人民死者十之七八。城郭尽墟;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茫茫大劫中,惟孝嗣无恙,谁谓天公无皂白耶?”[1]492蒲松龄在记载真实事件同时,却加了一笔虚幻的描写:“仅存一屋,则孝子某家也。”在自然天灾面前,人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他们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保护好人,惩罚坏人。地震摧毁了一切,却保护了孝子一家,虚构的一笔流露出作者的悲怆之情。“百善孝为先”,当一切都坍塌毁灭之后,作者给了人们一种信念。“一农人弃其两儿,与妻扶老母,奔避高阜。下视村中,已为泽国,并不复念及儿矣。水落归家,见一村尽成墟墓。入门视之,则一屋仅存,两儿并坐床头,嬉笑无恙。咸谓夫妻之孝报云。此六月二十二日事。”[1]492文中记述了一对夫妇因孝敬父母而感动天地,两个儿子最终幸免于难的故事。在营救父母和儿子的生命中只能选择其一,用牺牲儿子的代价来挽救父母的生命,又一次强调了“百善孝为先”。这种孝敬父母行为连天地都为之动容,自然灾害都无法侵袭,这是蒲松龄对孝的高度赞扬。

如《张不量》:“贾人某,至直隶界,忽大雨雹,伏禾中。闻空中云:‘此张不量田,勿伤其稼。’贾私意张氏既云‘不良’,何反佑护。雹止,入村,访问其人,且问取名之义。盖张素封,积粟甚富。每春间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故名‘不量’,非不良也。众趋田中,见稞穗摧折如麻,独张氏诸田无恙。”[1]1204张不量借粮给贫民,救人急难,还时却不称量多少,故称张不量。天降冰雹,神人保护,惟独不伤其田。天公在疾风雹雨之中,而能辨其畦畛,保其禾稼,善恶之界,鬼神何尝丝毫错乱。

作者在赞扬人性闪光点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鞭挞了人性的丑恶,让那些在

灾异中居心不良的人受到惩罚。作者强调了善良孝顺的人受到保佑,邪恶自私的人受到报应。《牛癀》谴责了怀药方而不救他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结果自己的牛先死。《孙必振》批判了随同孙必振乘船渡江的众人的自私,在突遇大风雷时只顾自己求生,不顾孙必振的死活,结果得到了舟覆人亡的报应。

(三)明显的地域特征

山东自古就是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的地区,早在公元前831年就有“泰山震”的记载,这是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确切记载,也是山东最早的自然灾害记录;公元前771年,己有水灾记载。[8]2 “1895年,山东有62个州县、18625个村庄受灾;1896年,有52个州县、14681个村庄受灾;1897年,有55个州县、7497个村庄受灾;1898年,有61个州县、24131个村庄受灾;1899年,有48个州县、7572个村庄受灾。” [9]735可见,晚清山东的自然灾害是十分严重的。晚清山东不但旱灾频仍,而且灾情严重,“赤地千里”、“草木皆枯”、“饿浮遍地”的灾难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近代山东自然灾害以水旱为主,同时并有风、雹、潮、虫、疫、地震等多种灾害。“1840年至1949年,山东儿乎征年都有自然灾害发生。据统计,近代山东全省共计受灾5660县次,平均每年约51县次。其中,旱灾1643县次,洪涝灾2848县次,风雹虫灾955县次。受灾60个州县以上的年份有73年。”

这些自然灾异多集中在山东省,山东属华北震区,是多地震省份。如《地震》中的“栖霞山裂”,栖霞是烟台市的一个县级市。《水灾》中的“山东旱”。卷一《雹神》中的“章丘”是在山东济南以东。卷十二《雹神》中的“淄川”是山东淄博的一个区。《柳秀才》中的“兖”指山东省兖州市,“沂”指山东省临沂市。《牛癀》中的“蒙山”指山东的一个山峰。《韩方》中的“济”指山东济南。《小二》中的“滕邑”指山东滕县。除了《夏雪》是在苏州、河南,其他的灾异都发生在山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山东籍人,他对于山东百姓遭受的苦难特别感同身受, 蒲松龄的主要人际关系也大多限于山东,他对于山东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士林逸闻比较熟悉,这些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蒲松龄长期生活在淄川乡邑,一生外出游历的机会很少,设馆毕家,时间长达数十年。每年三百多日住在馆东家里,生活相当封闭。在《地震》:“沂水陷穴,广数亩。”《柳秀才》:“渐集于沂”。这两篇文章中都提

到“沂水”这个地方,这是因为蒲松龄屡试不第,曾在沂水县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楼授私塾,常于穆陵关前银杏树下与僧道及路人品茗赏景,谈古论今,征集素材。因此,《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的篇章都是以山东本地的故事居多。

三、结语

《聊斋志异》中的记载自然灾异现象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价值意义。蒲松龄用纪实性的写法记录了灾异现象,展现了山东人民的生活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明清社会史具有借鉴意义。它不仅起到佐证档案史料的作用,而且可以弥补普通史料之不足。这些作品体现了蒲松龄佛教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思想观念,赞扬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它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人们更深层次地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2][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45.

[3][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3507.

[4][宋]范晔撰.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74.

[5][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104.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180.

[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892.

[8]魏光兴,孙昭民著.山东省自然灾害史[M].地震出版社, 2000:2.

[9]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M].北京:三联书店,1957:735.

[10]许青春,孙开明.近代山东灾荒考略[J].齐鲁文史,1998,(4):7-10

The analysis of disaster phenomenon description in liao zhai zhi yi

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is famous for describing the fox ghost story which shows a virtual world in romantic way. However, the value of documentary literature of liao zhai zhi yi is rarely concerne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natural Catastrophist phenomenon in liao zhai zhi yi and reveal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y of realism. lt also reflects Pu song ling’s idea that punish the evil and pursuit the truth.

Key words: Catastroph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Buddhist; Karma; Geographical features

刘秀娟(1983年—),性别:女 身份证号码:[***********]

籍贯:河南省新蔡县

单位:西南大学

学历: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

通讯地址: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诗词学方向2011级硕士研究生 邮编:400715

联系电话:[1**********]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 ...查看


  •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1
  •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汉语言062 沈芬芬 [1**********]4 摘要:<聊斋志异>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备受关注,各种研究它的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经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成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2012-01-25 15:45:23) 转载▼ 标签: 分类: ThesisWriting 英语专业 本科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撰写模板 本科毕业论文(中文)开题报告撰写模板(一) (封面已略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促织]说课稿
  • 教师招聘考试知名品牌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促织>说课稿 [教材分析]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