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 1.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3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小说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散文 形散神不散[物(联想丰富,选材自由,凡所见所闻所思):人、事、景、物;情(对材料开掘深,小中见大,含义深刻):

事情的意义,象征的意义;线索]

诗歌 主要特点:集中性(是指运用形象思维,以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最能揭示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形像,高度集中地

反映现实生活)、精炼性(是指以极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音乐性(是指诗歌的句子一定要有节奏,一般要押韵节奏是指诗句要有比较和谐的节拍,押韵指某些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辙),还有跳跃性

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种 2. 文学体裁类:①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以对话为主-《陈毅市长》);歌剧(以唱歌为主-《白毛女》);舞剧(以舞蹈为主 (4种-《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②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③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④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古今中外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特点:①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作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②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适合舞台演出。 ④有舞台说明。

述的事实(概括实例)作论据(常在对比论证中使用),来证明正面的论点或反驳反面论点,增强说服力。

3.

(5种介绍。 抒情:直接、间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语言

人物描写行动

看,他生气了)

心理 4. 描写方法、思想品质(看不出:如,老师对小A 说,你把

地扫一扫;小A 心想:凭什么让我扫?团员都不扫,我也不扫,想到这儿,小A 对老师 说,老师我肚子疼。……)

根据描写对象分类

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人物活动(生活)环境]

什么[字面:通过什么(写谁做了什么)+含义:看出了什么(为什 ....

么要这样写,要告诉读者什么),表现了什么性格特点][如,竺可桢上衣的兜盖布总因把量气候的

温度表长久地插来插去而先磨坏,因此做衣服时,其爱人总请裁缝多做一片兜盖布;这表现了竺可桢 的治学严谨,持之以恒,艰苦朴素的性格特点][又如,特写手上的一颗大痦子,同发电报的手-特务]

[要注意区分:是言、行、心、貌哪一种描写,是景物还是事情,再对应的谈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

从表现手法上分类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1用景物烘托人物(如,《驿路梨花》写茅屋的陈设,使人感到其主

人的热情、周到) 2借助于其他人的反映表现人物(如,《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 美貌,没从正面实写,只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来加以烘托,表现罗敷美到极点。又如,《人 民的勤务兵》写群众赞扬雷锋的话,表现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 3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突 出主人公。(如,《分马》用孙老头衬托郭全海。又如,《故乡》用杨二嫂对比衬托闰土。) 4 写与所要表现的中心人物密切相关的人,以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夜走灵官峡》写一个 孩子成渝关心天气,看妹妹,表现其父母——筑路工人不畏艰苦,忘我劳动和坚守岗位,认 真负责的精神。]

5. 记叙文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抽象)的表现手法。[1把作家要说而不愿意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巧妙地告诉读者);(象征与拟人、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

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2象征中的象征体的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

体,即“概念”,“思想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要情况: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海燕)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白杨礼赞)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药-坟前的花圈)]

联想:是一种由此人、此事、此景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彼人、彼事、彼景的思维方法。(由此及彼)

6. 表现手法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升级)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主要方法: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

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小兵张嘎)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快乐: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歌唱)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桃花源记)]夸张:通过对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强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 物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可以引人注目,尽传精神](正确的夸张描写,总是部分地离开事物的表面,

以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基本表现手法:1通过比喻来夸张 2是通过描写、渲染来夸张)[注意:夸张强调突出事物 的本质,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夸张如果不从事物本质特征着眼而单纯从表面现象上加以扩大或缩小,或者脱离现实基 础,只是作者主观臆想的任意驰骋,那么就会变成浮夸](如,皇帝的新装,虚伪、奢侈、骄奢淫逸)

以小见大:如,枣核 先抑后扬:

第一人称:我(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有时是作者,“我”一定不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可以写“我”

切自然,真实可信

7.人称

顺叙(说):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叙述 .

8.记叙文的顺序倒叙:先写结果,再写起因和经过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些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故乡(少年闰土)]

9.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常用议论、感叹(抒情)的方式表达]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字里行间),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

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事迹(如,《故乡》“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我叔叔于勒》于勒的贫富变化)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如,《变色龙》谁是狗的主人;《驿路梨花》小屋的主人是谁;《社戏》看社戏) 时间线索:时间的推移(如,《最后一课》去上学-上课前-上课时-散学;《老山界》翻山前-翻山中-翻山后) 10. 地点线索:地点的转移(如,《从百草园…》百草园-三味书屋;《鲁提辖…》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 物品线索:某一有意义的物品(如,《记一辆纺车》-纺车;《枣核》-枣核;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 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我”的爱国主义思想:学医救国-弃医从文-从文救国;

《荔枝蜜》作者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喜欢-想了解-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蜜蜂)

[线索标志: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表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记一辆纺车》《枣核》)]

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从中可体会出文章的中心

[同志的信任、人民的勤务员-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驿路梨花-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主题的基础,可以通过分析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主题[一面-写作者第一次与鲁迅见面及对作者

的帮助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主题就自然包含赞扬鲁热情帮助进步青年及作者受到的鼓舞]

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谁是最…-开篇写了作者的感受,点明

志愿军是最…,颂扬了他们的精神品质,概括起来就是本文主题]

11. 归纳记叙文从分析收篇入手:篇末点题也是为文之法,分析尾段的含义也常可捕捉到文章的主题[荔枝蜜-结尾有两段由蜜蜂酿蜜写到梦见

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揭示了歌颂创造新生活的劳动人民的主题]

主题的方法 *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常是“点睛”之笔,抓住了“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一件小

事都在文章中,特别是开头或结尾用直接议论抒情句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抒情-感受;议论-看法]

(也适用于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故乡-通过闰土等的巨大变化,揭

示揭露辛亥革命十年后军阀的黑暗统治,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了解作者意图,总结主题[从百草园…先写百草园的快乐自由生活,

再写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在对比中揭露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健康成长]

戏剧等)概括主题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或者[通过对……(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的叙述(描写)]

表现了(反映了、赞扬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品质)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特点:句子较短,讲起来省力,听起来省力,好懂。

12.

特点:句子较长,句中层次较多,一句之中包含丰富而复杂的内容,逻辑严密。

分类:文艺语体(在词语上,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形容词多,常用些语助词,并广泛使用修辞方法。

在句式上,句式多样,多用陈述句,句子一般较短,少有长句。还有排比句、反问句……) 政论语体(在词语上,讲求准确、简明、生动、感情色彩鲜明,并可恰当地使用一些修饰语和修饰方法。

在句式上,句式也较多样,多用判断句,长句不少。除了判断句、陈述句外,还有排比句、疑问句……)

13. 标题:(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标题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好的标题能激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愿望,也能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⑪ 标题的作用:①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写作范围;

②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③有的标题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④有的标题兼有几种作用。

⑫ 拟定标题,基本要求是:① 贴切:指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相符。

② 简洁:要求标题言简意深。 ③ 还要:力求生动,新颖;

既可以鲜明,也可以含蓄。

④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扣住中心,按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去拟定题目。

⑬如何按不同文体拟定标题

A )

的×××;勤劳的×××;暴躁的父亲;) 的勤务员;普通劳动者……)

物:⑪物的名称(如,白鹭;话说君子兰;竹颂……)

B

) 板) . C

D

19. 分析文章的美点妙要

美点妙要就是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寻读美点妙要是一种自由的、带有个性特点的品读方法,这种阅读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①品位雅词 ②感受佳句 ③析读精读 ④体会妙思 ⑤感悟美意。

词语的感受可以直接品味、揣摩,能表现一个人的欣赏水平。精段的感受可以从①层次结构 ②细节描写 ③句式安排 ④情感抒发 ⑤手法运用 ⑥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品评。文章的妙思、美意都可以从反复品读中体会,多遍赏析之后,文章的美点妙要就会立体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 ..言之有物:要具体、要有内容(按要求)、忌空泛 言之有据: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个人或社会)、阅读体验(个人) 言之有理:不偏离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不说偏激的话

言之有序:思维要连贯,要合乎逻辑;语言要连贯,表述要连贯;不要有病句

内容:扣住中心,尤其是写作目的(如03年中考,思乡、爱国),结合文章谈 语言:表达方式及作用,语言描写的作用,内容(与中心挂钩),好-为什么好 ...写法:表现手法及作用、描写方法及作用,修辞方法即作用……(作用) ..

感受: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对这些, 那个“点”触动了自己,为什么?怎样触动的?(同感、共鸣) ...联想:由此而想到的(由此及彼-与之相关的)为什么(由文中,迁移到现实中)

字数: 尽量写满,- 15字/150字;-5字/80字;有左右,可超出3-5字,没左右的,千万不可超出 病句: 一句扣一分 错字: 一字扣一分

简明(既简练又明白。应去掉不必要的重复,去掉不必要的形容和修饰,总之,去掉一切无用的话语。但在时间、地点、范围、指代等方面,如果缺少

必要地交代和限制,就可能语意不明,产生歧义。因此,应把“简”和“明”很好地统一起来:话语要尽可能少,语义要尽可能明。运用这个原则,还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有时要“惜墨如金”,有时却要“用墨如泼”;有时要浅显易懂,有时却要含而不露。要尽量避免那些既繁杂又不明的语句)鲁迅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连贯(① 要有统一的话题,并保持始终。各句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 ② 要有合理的语序,要根据各句句意之间的内

在联系,恰当地把句子的顺序安排好,切忌颠三倒四,语无伦次。③ 要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使整段话、整篇文 章浑然一体,防止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要想使自己的语言连贯,须靠日积月累的语感训练,要熟读和 背诵一些典范作品的全文或片断。另外,写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出口,再下笔。写后,读两遍,修改不通畅、 不连贯的地方。

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言语要得当。① 要切合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说话人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年龄、个

性、情绪、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等因素,采取最恰当的语言方式来讲话)。② 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需要使用亲切的口语,有时需要使用庄重的书面用语;有时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有时却要采用委婉地说法;有时应该充分展开,详尽解说,有时只需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等等)。 ③ 要符合语体特点(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是有区别的,而它们又各自包括具有不同特点的小类。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些差异,才能使自己的言语恰到好处)。]

3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含设问句(?)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祈使句(。!)、感叹句(!)] 句式的变换:[肯定句(语气其次)、否定句(语气最轻)——含: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烈)、主动句(主语是施动者)、

被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变换时,意思决不能变。 例:他好(肯定句)他不坏(否定句)

(好和坏变为反义词)

他不是不好(双重否定)两个否定词,好(不能变成反义词)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体比较训练(一)

议论文

○ 议论文是以议沦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目的是以理服人。 ○ 分类: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⑪按内容目的分: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⑫按论证方式分: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简释:①一般性政论文。即对社会或生活中某些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评述的论文,主要有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即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它短小活泼,锋利雋永,直接反映社会问题,具有 极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都属于杂文。 ④读后感。即指阅读某种材料或作品之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文章。

⑤立论文。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即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文。 ⑥驳论文。以驳论为主,即指通过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正面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议论文。

1 要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态度、主张)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支持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证:怎样进行证明(用论据支持论点的过程、/方法)

2 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应正确、鲜明) 中心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分论点:复杂的议论文,为了论述得清楚,有条理,常常由中心论点派生出分论点,分论点对于中心论点起支持的作用。(分论点可有若

干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是被统帅与统帅的关系)分论点常是文章论证过程中各层所论述的观点。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第1段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第2段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每个

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第3段的分论点是:“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的分论点是:“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这些分论点都被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所统帅着。 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领会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形式。

如何提炼论点:

⑪ 紧扣定义,抓住论点

首先要盯住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句子。所谓见解,即看法和态度、主张。 所谓看法,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人或事物的评价作出判断。如,“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什么能怎样或什么不能怎样”等等。 所谓态度,就是表明作者“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认为应该怎样或认为不应该怎样”等等。 所谓主张,就是作者“提倡要怎样或反对怎样”等等。

含有这样内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陈述句,句号,往往就是论点。

虽然不能说凡含有这样内容的判断句都是论点,但是,是论点,必是含有这样内容的判断句,才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 ⑫ 抓住论题,追踪论点

论题:作者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议论的 有些议论文,标题就点出了论题。如,《谈骨气》《说谦虚》《怀疑与学问》《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有的选段在开头提出论题。 对这类题目或开头 。作者对论题回 答或作出的结论就是论点。……(举例) ⑬ 根据位置,判断论点

在议论文中有时会直接提出论点,有时会需要自己从文中提炼归纳论点,直接提出论点的,可以从论点所在位置上判断论点。 ① 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在开头,不一定就是第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大多数

② 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少数 ③ 中间:在文章中间提出总论点。(最后一次讲演 / 纪念白求恩 / 想和做 )-偶尔 ④ 题目:题目本身就是个明确的判断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别 ○○:还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示论点的语句,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⑭ 分析论据,确定论点

有些文章有两个以上表明见解或主张的判断句,就要通过分析论据,来确定论点。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见解,哪个是论点呢?那就要看论据了。文章中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这两个论据都是证明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而不是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看起来,这是两个设例,实际上这是两个战例,是事实。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是一种推理。即 使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支持同一观点的,那观点就是论点。

⑮ 看语言标志,把握论点

有些议论文,尤其是比较简单的选段,常在开头、结尾处有“可见”“因此”“总之”“这表明”等词语,标志着作者经过分析论证,

要作出结论了。这个结论往往就是论点。这是提炼论点的一条捷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凡标有这样词语的都是论点,还要看文章的结构。如果是总分式,文章引论部分已明确提出论点,后边有标志的句子不再作论点。它的作用是为照应或强调开头提出的论点的。起着重申、强调的作用。如,《说勤》第3段,结尾处有标有“可见”的句子,但段首已明确提出“勤出成果”的论点,所以这个结论就不再用作论点了。

[ 归纳起来,阅读议论文,把握文章的论点,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表示判断的完整语句) 来判断论点。]

判断文章题目是论题型还是论点型,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即在题目前加上“作者的观点是”,若它和后面的题目连起来读得通,是论点,读不通,则不是论点。如“作者的观点是反对自由主义”;“作者的观点是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者的观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三句划线部分是文章的标题,三句都能读通,因而标题是论点。而“作者的观点是想和做”这一句说不通,因此“想和做”就是论题。

提炼论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 防止片(偏)面性,论点表述要全面。

注意不要把某一段的分论点当成中心论点来提炼。(分论点≠中心论点) ⑫ 防止含糊性,论点表述要明确。

① 不要把论题当作论点。论题只是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即没有作者具体的见解或主张。(论题≠论点) ② 论点中有代词的,要把代词换成指代内容。[如,《纪念白求恩》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他”-白求恩,“这 种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产主义)的精神]/又例,说明文中也如是,(它)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线中99%的紫外线 (说明文-为什么说,臭氧层是生命的保护伞)

③ 疑问句作论点,内容含糊,将疑问句(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标点换成句号)。(用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做论点的) ④ 比喻句作论点,内容欠明确,论点中的比喻句中的喻体要还原成本体。 短文:

①惯例,释之为一向的做法。②从前如此的,今后就该如此吗?③否!④搞不正之风的人,往往是借助“惯例”取得某种“心理 平衡”的。⑤诸如,以前有过超标准接待,我现在也能搞;以前曾以公费组织过游山玩水,我现在自然也玩的;从前有人在职务、待 遇上伸过手,我现在伸手自然也无妨……⑥殊不知,“惯例”不是原则,自有好坏对错之分。⑦可见破一破错误的惯例,乃是纠正不 正之风的一盘好棋。

1 写出这一语段的中心论点:破错误的惯例,是纠正不正之风的(一盘好棋:一种好的做法)。 2 下面四个标题,最切合本语段内容的是( A )

A “惯例”不是原则 B 破“惯例” C “惯例”小议 D “惯例”要不得

(注:C ,是论题,不鲜明/ “惯例”有好的有不好的,B 、D ,太绝对了,全都否认了,不对了。)

3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事实和道理)。(应典型、确凿)/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如果问:段与段、句与句之

间是什么关系?也应回答:证明与被证明 或者 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类型:事实论据(概括的事例):① 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实或史实(具体事实:指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个体) ..

② 概括的事实:一类的 ..

③ 统计数据(已成事实)

道理论据:① 革命导师经典言论

② 人们公认的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

③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

④ 格言、警句、俗语、谚语

4 论证: [论证过程 +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论证方法

⑪例 证 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事实、史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⑫引 证 法:引经据典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原话或论述的观点,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

⑬对比论证法: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⑭比喻论证法:用人们比较了解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议论文中能证明观点的,要有论证过程的。如,《批

评自我批评》中,“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

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5 论证方法及作用:回答如何论证、怎样论证一类题

⑪回答步骤:① 明确写出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 结合句意写出怎样运用的这种论证方法 ....

③ 扣住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④ 结合句意写出在这里使用此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好处/目的(即论证了什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

⑫论证方法的作用及表述:

⑬应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 要注意抄写论点不允许用省略号(……),引用的论点要加上引号(自己概括的不用加引号)

② 要注意区分论证的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要区分是论点还是观点

③ 要注意有时在论证了分论点后,还要回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什么-具体)的中心论点” (题干中“文中”)

④ 如果在同一段内同时使用了几种论证方法:(“依次”:a先-后 b大-小),证明同一个观点,其表述:

这里使用了 A 、 B 、 C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的-具体展开)的论点。A :B :论证了(中心/分)论点。

C :

⑪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

⑫驳论: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如,《“友邦”惊诧论》。

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

也有的议论文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如,《俭以养德》。

7 议论文的文章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即提出问题部分,用来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或介绍论敌以及有关的内容。

本论:(分析问题)即分析问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用来分析论证引论中提出的论点、论题或者批驳

论敌的论点(观点)、论据、论证。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观点。

结论:(解决问题)即解决问题部分,主要用来作结论,重申强化论点,下断语,提出希望和号召,揭

示和深化文章中心。

引论、本论、结论都具备的,是比较典型的“三段论”式的议论文。有的议论文有引论、本论而无结论,如,《“友邦”惊诧论》;有的则有本论、结论而无引论,如,《想和做》。

本论部分的结构,也就是几个论据(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大致有:

⑪ 总分式 即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⑫ 并列式 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指分论点之间或几个论据之间,构成平行、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灵活,一般是最重要

的放在前面。从形式上看,各层次与段落可表明次第、顺序,有的甚至直接有“其一”“其二”“其

三”等词语标志。

※ 并列式和总分式都属于横式结构。

⑬ 对照式 即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同另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对比,以突出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

的正确性。

⑭ 递进式 (层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部分及各层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

※ 对照式?和层进式都属于纵式结构。

※ 这几种结构方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的本论部分结合使用。

⑮“起承转合”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由层进式引申出来的。

“起”即开头引出论题(论点);

“承”即承接开头,阐述论题(论点);

“转”即从各个角度论证论点;-本论部分

“合”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8 论述层次:横式:用并列式(或正反对比)的几个论据,多角度地证明中心论点。

纵式:逐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纵横式:纵横式相结合。

9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特点:⑪准确性:指的是说理要精确。即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清道理,准确表达。

这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 ②修饰恰当; ③用词有分寸感。

⑫鲜明性:指的是感情分明。即议论文语言表达的观点要清清楚楚,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爱什么,恨什么等等,都不能模棱两可。

这表现在:①论点表述鲜明,决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行文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赞成

什么,反对什么,褒贬恰当,爱憎分明。

⑬概括性:指的是用语简要。即议论文中即使列举实例,也是为了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必须有概括性。

语言要高度简练。

这表现在:①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引述事例简明扼要,不以叙

代议、喧宾夺主。

⑭生动性:指的是其感染力。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用语简洁明快,有时还借助方言、俗语、

歇后语及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表现在:①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 ②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

法; ③运用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④句式灵活多变。

⑮严密性:这表现在:①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②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说明文

二.说明文阅读思路:

1.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1)是分析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2)是了解分析基础知识在说明文中的应用。

2.考查内容大致有:

填写事物特征、指出说明顺序、理解句意和段落大意、调整打乱的语序以及说明

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3.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列表填图题、分段(层)、概括段(层)意、找中心句等。

4.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步骤

(1)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掌握课文内容,进而把握课文中心,理清作者思路; ......

(2)研究课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什么事物?事理-什么事理?) ..

(3)研究课文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征(事理怎样的本质) ; ....

(4)研究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5)研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说明顺序; ....

(6)研究课文为什么使用这些说明方法;

(7)研究课文语言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自学提纲的设计,能反映出你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运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是否正确、开阔。

5.我们在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重视理清思路。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写了些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即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了解这些,就必须注意它在开头

写了什么内容,中心是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内容,它同中心有什么联系,同开头又有

什么关系。这样阅读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容易把握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的内

容,并理解它的主要意思了。

阅读说明文,同时还要重视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就是能体现.................

主要内容和中心的词句。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准确的概括文章

的内容,又能帮助我们辨析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正误,是切不可忽视的。

说明文要素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

说明的顺序:三大类,逻辑顺序(6种)

说明方法:(8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 “是什么”“什么样的”,是对具体..事物外部特征进行

介绍。(看得见,摸得着)

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情的内在道理。说明事情“怎么样”“为什么是这样的”,

进行分析,找出事情内部本质、规律等。(看不见,摸不着)

(2)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强调的是言之有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顺次说明。

人物生平介绍、生产流程说明、科学观测记录等,参观,多采用这种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空间位置的转移作介绍说明。

介绍某一具体物件、工艺品、建筑物或建筑群,多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

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局部)等。

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一篇说明文,可能只用了一种说明

顺序,也可能采用多种说明顺序。

区分:⑪ 从整体到部分(局部)和从概括到具体

从整体到部分(局部):总分关系(总=分+分+分+……)

从概括到具体: 略和详的关系(先略-后详)

例如,《苏州园林》:一(§1)

二(§2-9)⑪(§2) ⑫(§3-6) ⑬(§7-9)

三(§10) —§1是中国园林的标本

( 整体 )—§2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局

(标本的具体内容)合 ( )

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

层次

( 部分 )—§3具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局部)§4具体: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 用心 爱心 专心

( 具体 )

§5具体: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高低、乔木灌木

§6具体: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未

§7 写角落(细节)

§8 写门窗(镂空)( 次 )

§9 写色彩(浓淡)

(3)准确判断说明方法

解答说明文阅读考查试题的另一个关键是要善于辨析语段的说明方法。要理解说

明方法的作用,不能脱离文章具体的说明内容,需要将这一说明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其

前后文的说明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① (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

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 .......

个判断句;否则,即使是判断形式的句子,也不

是“下定义”。)

作用: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

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② (是用数字来说明特征的,文章中出现的不是用来........

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一般

不能视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用:有些事物为了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用一些数字来准确地

科学的说明。

③ (不强调相似,往往用具体的或大家较熟悉的同类.....

事物进行比较)

作用:为了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大家比

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④ (用不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有相似点) .......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有

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⑤ (如,例证法)

作用:就是用举事实的方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

明晰、通俗易懂。

作用: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

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

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

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如,引证法)

作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

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把握了说明文的整体内容,把握了它所

安排的说明顺序和选择的说明方法之后,再对语段进行剖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很容

易抓住说明文的中心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重点考虑,准确把握题意。这样解题

时就能从容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说明文段落阅读步骤

(1)标出序号:共标出有几个句子(一般以句末标点为依据)

(2)辨别类型:事物、事理

(3)找出对象:本段的(或指定段)说明对象(常常可从中心句中找) .....

(4)指出特征:只限于本段(或指定段) .....

(5)理清顺序:说明顺序

(6)总结方法:说明方法

(7)分析词语:重点词语,释其在句中的意思及其作用(应使用分析词语的口诀,“抄

上它…”)

(8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②③

再判断文章结

构:

①⑧ 注:此项中的阅读段, ⑦ 如由几个自然段构成,⊙就代表“自然段”, 如由一个自然段构成,⊙就代表“单句”。

(9)分句划层:仅指由一个自然段构成的阅读段的分层(⊙就代表“单句”,结构图

上)训练。即使阅读段由几个自然段构成,也要对每个自然段再进行

“分句划层”

(10)归纳段意:即归纳本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 ....

说明文方法的判断和作用分析的训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引-引资料;比-作比较;例-举例子;图-配图表;打-打比方;下-下定义;分-分类别;数-列数字)

*回答“××”可否去掉?为什么?

一表态:不可以。

二回答:六个步骤不能差[⑪ 抄上它 ⑫ 解释它(字面意思) ⑬ 夸准确 ⑭

说的啥(含义: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⑮ 正反两面说全它 ⑯ 得说完整

话]

*分析要点用准词, 要点不能落(là); 答题时候要入题, 得(děi) 说完整话。 *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 例: “…大约..用10个大气压”, “大约..”二字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⑪: 不可以去掉。 问⑫

答⑫: ① 抄上它, →因为..“大约..”二字,

② 解释它, →是“不确定”的意思, 表推测,表估计

爱心 专心

③ 夸准确, → 正 它的使用准确的说明了 ..

④ 说的啥, → 大气压是10个左右, ..

(大气压或是<10, 或是>10, 或是=10) ⑤ 正反两面说全它。→ 反如果去掉“大约”二字, 那就成了“就是.......10个大气压”了,

意思表达就不准确了。不符合实际, (得说完整话) → 所以说, “大约”二字不可以去掉。 ......

*分析说明文说明方法的作用步骤:

1 判断并明确写出句中所用的说明方法;

2 结合句意,写出句中怎样运用的这种说明方法; ..

3 扣住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结合句意(说明对象及特征-注意区分全部还是局部)写......

出它在这里使用的具体作用。(另外,表述时语言应力求简洁、严密。) .....

用心 爱心 专心

《名词概念、术语解释一览表》填空练习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 1.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3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小说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典型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环境) 散文 形散神不散[物(联想丰富,选材自由,凡所见所闻所思):人、事、景、物;情(对材料开掘深,小中见大,含义深刻):

事情的意义,象征的意义;线索]

诗歌 主要特点:集中性(是指运用形象思维,以生活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最能揭示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形像,高度集中地

反映现实生活)、精炼性(是指以极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音乐性(是指诗歌的句子一定要有节奏,一般要押韵节奏是指诗句要有比较和谐的节拍,押韵指某些诗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辙),还有跳跃性

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种 2. 文学体裁类:①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以对话为主-《陈毅市长》);歌剧(以唱歌为主-《白毛女》);舞剧(以舞蹈为主 (4种-《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②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③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④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古今中外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特点:①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作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②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适合舞台演出。 ④有舞台说明。

述的事实(概括实例)作论据(常在对比论证中使用),来证明正面的论点或反驳反面论点,增强说服力。

3.

(5种介绍。 抒情:直接、间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语言

人物描写行动

看,他生气了)

心理 4. 描写方法、思想品质(看不出:如,老师对小A 说,你把

地扫一扫;小A 心想:凭什么让我扫?团员都不扫,我也不扫,想到这儿,小A 对老师 说,老师我肚子疼。……)

根据描写对象分类

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人物活动(生活)环境]

什么[字面:通过什么(写谁做了什么)+含义:看出了什么(为什 ....

么要这样写,要告诉读者什么),表现了什么性格特点][如,竺可桢上衣的兜盖布总因把量气候的

温度表长久地插来插去而先磨坏,因此做衣服时,其爱人总请裁缝多做一片兜盖布;这表现了竺可桢 的治学严谨,持之以恒,艰苦朴素的性格特点][又如,特写手上的一颗大痦子,同发电报的手-特务]

[要注意区分:是言、行、心、貌哪一种描写,是景物还是事情,再对应的谈作用]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

从表现手法上分类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1用景物烘托人物(如,《驿路梨花》写茅屋的陈设,使人感到其主

人的热情、周到) 2借助于其他人的反映表现人物(如,《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 美貌,没从正面实写,只从旁观者的神态动作来加以烘托,表现罗敷美到极点。又如,《人 民的勤务兵》写群众赞扬雷锋的话,表现雷锋崇高的思想境界。) 3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突 出主人公。(如,《分马》用孙老头衬托郭全海。又如,《故乡》用杨二嫂对比衬托闰土。) 4 写与所要表现的中心人物密切相关的人,以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夜走灵官峡》写一个 孩子成渝关心天气,看妹妹,表现其父母——筑路工人不畏艰苦,忘我劳动和坚守岗位,认 真负责的精神。]

5. 记叙文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抽象)的表现手法。[1把作家要说而不愿意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巧妙地告诉读者);(象征与拟人、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

拟人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2象征中的象征体的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

体,即“概念”,“思想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要情况: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海燕)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白杨礼赞)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药-坟前的花圈)]

联想:是一种由此人、此事、此景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彼人、彼事、彼景的思维方法。(由此及彼)

6. 表现手法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升级)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主要方法: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

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小兵张嘎)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快乐:花儿在开放,鸟儿在歌唱)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桃花源记)]夸张:通过对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强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 物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可以引人注目,尽传精神](正确的夸张描写,总是部分地离开事物的表面,

以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基本表现手法:1通过比喻来夸张 2是通过描写、渲染来夸张)[注意:夸张强调突出事物 的本质,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夸张如果不从事物本质特征着眼而单纯从表面现象上加以扩大或缩小,或者脱离现实基 础,只是作者主观臆想的任意驰骋,那么就会变成浮夸](如,皇帝的新装,虚伪、奢侈、骄奢淫逸)

以小见大:如,枣核 先抑后扬:

第一人称:我(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有时是作者,“我”一定不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时,可以写“我”

切自然,真实可信

7.人称

顺叙(说):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叙述 .

8.记叙文的顺序倒叙:先写结果,再写起因和经过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些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故乡(少年闰土)]

9.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常用议论、感叹(抒情)的方式表达]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字里行间),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

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

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事迹(如,《故乡》“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我叔叔于勒》于勒的贫富变化) 事件线索:中心事件(如,《变色龙》谁是狗的主人;《驿路梨花》小屋的主人是谁;《社戏》看社戏) 时间线索:时间的推移(如,《最后一课》去上学-上课前-上课时-散学;《老山界》翻山前-翻山中-翻山后) 10. 地点线索:地点的转移(如,《从百草园…》百草园-三味书屋;《鲁提辖…》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 物品线索:某一有意义的物品(如,《记一辆纺车》-纺车;《枣核》-枣核;金色的鱼钩-金色的鱼钩) 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我”的爱国主义思想:学医救国-弃医从文-从文救国;

《荔枝蜜》作者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不喜欢-想了解-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蜜蜂)

[线索标志: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表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记一辆纺车》《枣核》)]

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从中可体会出文章的中心

[同志的信任、人民的勤务员-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驿路梨花-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主题的基础,可以通过分析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主题[一面-写作者第一次与鲁迅见面及对作者

的帮助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主题就自然包含赞扬鲁热情帮助进步青年及作者受到的鼓舞]

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谁是最…-开篇写了作者的感受,点明

志愿军是最…,颂扬了他们的精神品质,概括起来就是本文主题]

11. 归纳记叙文从分析收篇入手:篇末点题也是为文之法,分析尾段的含义也常可捕捉到文章的主题[荔枝蜜-结尾有两段由蜜蜂酿蜜写到梦见

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揭示了歌颂创造新生活的劳动人民的主题]

主题的方法 *从分析抒情、议论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常是“点睛”之笔,抓住了“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一件小

事都在文章中,特别是开头或结尾用直接议论抒情句来揭示文章主题的][抒情-感受;议论-看法]

(也适用于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故乡-通过闰土等的巨大变化,揭

示揭露辛亥革命十年后军阀的黑暗统治,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了解作者意图,总结主题[从百草园…先写百草园的快乐自由生活,

再写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在对比中揭露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健康成长]

戏剧等)概括主题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或者[通过对……(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的叙述(描写)]

表现了(反映了、赞扬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品质) 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特点:句子较短,讲起来省力,听起来省力,好懂。

12.

特点:句子较长,句中层次较多,一句之中包含丰富而复杂的内容,逻辑严密。

分类:文艺语体(在词语上,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形容词多,常用些语助词,并广泛使用修辞方法。

在句式上,句式多样,多用陈述句,句子一般较短,少有长句。还有排比句、反问句……) 政论语体(在词语上,讲求准确、简明、生动、感情色彩鲜明,并可恰当地使用一些修饰语和修饰方法。

在句式上,句式也较多样,多用判断句,长句不少。除了判断句、陈述句外,还有排比句、疑问句……)

13. 标题:(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标题是文章有机的组成部分。好的标题能激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愿望,也能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⑪ 标题的作用:①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写作范围;

②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③有的标题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④有的标题兼有几种作用。

⑫ 拟定标题,基本要求是:① 贴切:指文章的标题与内容相符。

② 简洁:要求标题言简意深。 ③ 还要:力求生动,新颖;

既可以鲜明,也可以含蓄。

④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扣住中心,按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去拟定题目。

⑬如何按不同文体拟定标题

A )

的×××;勤劳的×××;暴躁的父亲;) 的勤务员;普通劳动者……)

物:⑪物的名称(如,白鹭;话说君子兰;竹颂……)

B

) 板) . C

D

19. 分析文章的美点妙要

美点妙要就是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寻读美点妙要是一种自由的、带有个性特点的品读方法,这种阅读将表现我们的发现能力、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①品位雅词 ②感受佳句 ③析读精读 ④体会妙思 ⑤感悟美意。

词语的感受可以直接品味、揣摩,能表现一个人的欣赏水平。精段的感受可以从①层次结构 ②细节描写 ③句式安排 ④情感抒发 ⑤手法运用 ⑥动静结合等方面进行品评。文章的妙思、美意都可以从反复品读中体会,多遍赏析之后,文章的美点妙要就会立体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 ..言之有物:要具体、要有内容(按要求)、忌空泛 言之有据: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个人或社会)、阅读体验(个人) 言之有理:不偏离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不说偏激的话

言之有序:思维要连贯,要合乎逻辑;语言要连贯,表述要连贯;不要有病句

内容:扣住中心,尤其是写作目的(如03年中考,思乡、爱国),结合文章谈 语言:表达方式及作用,语言描写的作用,内容(与中心挂钩),好-为什么好 ...写法:表现手法及作用、描写方法及作用,修辞方法即作用……(作用) ..

感受: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对这些, 那个“点”触动了自己,为什么?怎样触动的?(同感、共鸣) ...联想:由此而想到的(由此及彼-与之相关的)为什么(由文中,迁移到现实中)

字数: 尽量写满,- 15字/150字;-5字/80字;有左右,可超出3-5字,没左右的,千万不可超出 病句: 一句扣一分 错字: 一字扣一分

简明(既简练又明白。应去掉不必要的重复,去掉不必要的形容和修饰,总之,去掉一切无用的话语。但在时间、地点、范围、指代等方面,如果缺少

必要地交代和限制,就可能语意不明,产生歧义。因此,应把“简”和“明”很好地统一起来:话语要尽可能少,语义要尽可能明。运用这个原则,还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有时要“惜墨如金”,有时却要“用墨如泼”;有时要浅显易懂,有时却要含而不露。要尽量避免那些既繁杂又不明的语句)鲁迅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连贯(① 要有统一的话题,并保持始终。各句都要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 ② 要有合理的语序,要根据各句句意之间的内

在联系,恰当地把句子的顺序安排好,切忌颠三倒四,语无伦次。③ 要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使整段话、整篇文 章浑然一体,防止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要想使自己的语言连贯,须靠日积月累的语感训练,要熟读和 背诵一些典范作品的全文或片断。另外,写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出口,再下笔。写后,读两遍,修改不通畅、 不连贯的地方。

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言语要得当。① 要切合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说话人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年龄、个

性、情绪、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等因素,采取最恰当的语言方式来讲话)。② 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需要使用亲切的口语,有时需要使用庄重的书面用语;有时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意思,有时却要采用委婉地说法;有时应该充分展开,详尽解说,有时只需三言两语,点到为止,等等)。 ③ 要符合语体特点(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是有区别的,而它们又各自包括具有不同特点的小类。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些差异,才能使自己的言语恰到好处)。]

3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含设问句(?)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祈使句(。!)、感叹句(!)] 句式的变换:[肯定句(语气其次)、否定句(语气最轻)——含: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烈)、主动句(主语是施动者)、

被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变换时,意思决不能变。 例:他好(肯定句)他不坏(否定句)

(好和坏变为反义词)

他不是不好(双重否定)两个否定词,好(不能变成反义词)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文体比较训练(一)

议论文

○ 议论文是以议沦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其目的是以理服人。 ○ 分类: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⑪按内容目的分:①一般性政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⑫按论证方式分: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简释:①一般性政论文。即对社会或生活中某些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

②评论。即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评述的论文,主要有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即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它短小活泼,锋利雋永,直接反映社会问题,具有 极强的针对性和战斗性。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都属于杂文。 ④读后感。即指阅读某种材料或作品之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文章。

⑤立论文。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即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文。 ⑥驳论文。以驳论为主,即指通过批驳错误或反动的观点,从正面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议论文。

1 要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态度、主张)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支持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证:怎样进行证明(用论据支持论点的过程、/方法)

2 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的看法或主张。(应正确、鲜明) 中心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分论点:复杂的议论文,为了论述得清楚,有条理,常常由中心论点派生出分论点,分论点对于中心论点起支持的作用。(分论点可有若

干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是被统帅与统帅的关系)分论点常是文章论证过程中各层所论述的观点。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第1段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第2段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每个

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第3段的分论点是:“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的分论点是:“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是对他的最好的纪念”。这些分论点都被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所统帅着。 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联系,还有助于领会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形式。

如何提炼论点:

⑪ 紧扣定义,抓住论点

首先要盯住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句子。所谓见解,即看法和态度、主张。 所谓看法,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人或事物的评价作出判断。如,“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什么能怎样或什么不能怎样”等等。 所谓态度,就是表明作者“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认为应该怎样或认为不应该怎样”等等。 所谓主张,就是作者“提倡要怎样或反对怎样”等等。

含有这样内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陈述句,句号,往往就是论点。

虽然不能说凡含有这样内容的判断句都是论点,但是,是论点,必是含有这样内容的判断句,才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 ⑫ 抓住论题,追踪论点

论题:作者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议论的 有些议论文,标题就点出了论题。如,《谈骨气》《说谦虚》《怀疑与学问》《论雷锋塔的倒掉》等,有的选段在开头提出论题。 对这类题目或开头 。作者对论题回 答或作出的结论就是论点。……(举例) ⑬ 根据位置,判断论点

在议论文中有时会直接提出论点,有时会需要自己从文中提炼归纳论点,直接提出论点的,可以从论点所在位置上判断论点。 ① 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在开头,不一定就是第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大多数

② 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少数 ③ 中间:在文章中间提出总论点。(最后一次讲演 / 纪念白求恩 / 想和做 )-偶尔 ④ 题目:题目本身就是个明确的判断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别 ○○:还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示论点的语句,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⑭ 分析论据,确定论点

有些文章有两个以上表明见解或主张的判断句,就要通过分析论据,来确定论点。如,《孟子》二章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见解,哪个是论点呢?那就要看论据了。文章中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这两个论据都是证明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而不是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的。看起来,这是两个设例,实际上这是两个战例,是事实。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是一种推理。即 使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支持同一观点的,那观点就是论点。

⑮ 看语言标志,把握论点

有些议论文,尤其是比较简单的选段,常在开头、结尾处有“可见”“因此”“总之”“这表明”等词语,标志着作者经过分析论证,

要作出结论了。这个结论往往就是论点。这是提炼论点的一条捷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凡标有这样词语的都是论点,还要看文章的结构。如果是总分式,文章引论部分已明确提出论点,后边有标志的句子不再作论点。它的作用是为照应或强调开头提出的论点的。起着重申、强调的作用。如,《说勤》第3段,结尾处有标有“可见”的句子,但段首已明确提出“勤出成果”的论点,所以这个结论就不再用作论点了。

[ 归纳起来,阅读议论文,把握文章的论点,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表示判断的完整语句) 来判断论点。]

判断文章题目是论题型还是论点型,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即在题目前加上“作者的观点是”,若它和后面的题目连起来读得通,是论点,读不通,则不是论点。如“作者的观点是反对自由主义”;“作者的观点是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者的观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三句划线部分是文章的标题,三句都能读通,因而标题是论点。而“作者的观点是想和做”这一句说不通,因此“想和做”就是论题。

提炼论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 防止片(偏)面性,论点表述要全面。

注意不要把某一段的分论点当成中心论点来提炼。(分论点≠中心论点) ⑫ 防止含糊性,论点表述要明确。

① 不要把论题当作论点。论题只是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即没有作者具体的见解或主张。(论题≠论点) ② 论点中有代词的,要把代词换成指代内容。[如,《纪念白求恩》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他”-白求恩,“这 种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产主义)的精神]/又例,说明文中也如是,(它)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线中99%的紫外线 (说明文-为什么说,臭氧层是生命的保护伞)

③ 疑问句作论点,内容含糊,将疑问句(反问句)换成陈述句(标点换成句号)。(用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做论点的) ④ 比喻句作论点,内容欠明确,论点中的比喻句中的喻体要还原成本体。 短文:

①惯例,释之为一向的做法。②从前如此的,今后就该如此吗?③否!④搞不正之风的人,往往是借助“惯例”取得某种“心理 平衡”的。⑤诸如,以前有过超标准接待,我现在也能搞;以前曾以公费组织过游山玩水,我现在自然也玩的;从前有人在职务、待 遇上伸过手,我现在伸手自然也无妨……⑥殊不知,“惯例”不是原则,自有好坏对错之分。⑦可见破一破错误的惯例,乃是纠正不 正之风的一盘好棋。

1 写出这一语段的中心论点:破错误的惯例,是纠正不正之风的(一盘好棋:一种好的做法)。 2 下面四个标题,最切合本语段内容的是( A )

A “惯例”不是原则 B 破“惯例” C “惯例”小议 D “惯例”要不得

(注:C ,是论题,不鲜明/ “惯例”有好的有不好的,B 、D ,太绝对了,全都否认了,不对了。)

3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事实和道理)。(应典型、确凿)/ 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如果问:段与段、句与句之

间是什么关系?也应回答:证明与被证明 或者 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类型:事实论据(概括的事例):① 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实或史实(具体事实:指真人真事,有名有姓的——个体) ..

② 概括的事实:一类的 ..

③ 统计数据(已成事实)

道理论据:① 革命导师经典言论

② 人们公认的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

③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言

④ 格言、警句、俗语、谚语

4 论证: [论证过程 + 论证方法]

论证过程: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论证方法

⑪例 证 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典型)的事例(事实、史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⑫引 证 法:引经据典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原话或论述的观点,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

⑬对比论证法: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⑭比喻论证法:用人们比较了解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在议论文中能证明观点的,要有论证过程的。如,《批

评自我批评》中,“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

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

5 论证方法及作用:回答如何论证、怎样论证一类题

⑪回答步骤:① 明确写出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 结合句意写出怎样运用的这种论证方法 ....

③ 扣住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④ 结合句意写出在这里使用此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好处/目的(即论证了什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或观点)

⑫论证方法的作用及表述:

⑬应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① 要注意抄写论点不允许用省略号(……),引用的论点要加上引号(自己概括的不用加引号)

② 要注意区分论证的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 要区分是论点还是观点

③ 要注意有时在论证了分论点后,还要回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什么-具体)的中心论点” (题干中“文中”)

④ 如果在同一段内同时使用了几种论证方法:(“依次”:a先-后 b大-小),证明同一个观点,其表述:

这里使用了 A 、 B 、 C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的-具体展开)的论点。A :B :论证了(中心/分)论点。

C :

⑪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谈骨气》。

⑫驳论: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如,《“友邦”惊诧论》。

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

也有的议论文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证。如,《俭以养德》。

7 议论文的文章结构※

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即提出问题部分,用来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或介绍论敌以及有关的内容。

本论:(分析问题)即分析问题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用来分析论证引论中提出的论点、论题或者批驳

论敌的论点(观点)、论据、论证。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观点。

结论:(解决问题)即解决问题部分,主要用来作结论,重申强化论点,下断语,提出希望和号召,揭

示和深化文章中心。

引论、本论、结论都具备的,是比较典型的“三段论”式的议论文。有的议论文有引论、本论而无结论,如,《“友邦”惊诧论》;有的则有本论、结论而无引论,如,《想和做》。

本论部分的结构,也就是几个论据(或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大致有:

⑪ 总分式 即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⑫ 并列式 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指分论点之间或几个论据之间,构成平行、并列关系,并列关系的顺序安排灵活,一般是最重要

的放在前面。从形式上看,各层次与段落可表明次第、顺序,有的甚至直接有“其一”“其二”“其

三”等词语标志。

※ 并列式和总分式都属于横式结构。

⑬ 对照式 即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同另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对比,以突出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

的正确性。

⑭ 递进式 (层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部分及各层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

※ 对照式?和层进式都属于纵式结构。

※ 这几种结构方式,有时在同一篇文章的本论部分结合使用。

⑮“起承转合”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由层进式引申出来的。

“起”即开头引出论题(论点);

“承”即承接开头,阐述论题(论点);

“转”即从各个角度论证论点;-本论部分

“合”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8 论述层次:横式:用并列式(或正反对比)的几个论据,多角度地证明中心论点。

纵式:逐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纵横式:纵横式相结合。

9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特点:⑪准确性:指的是说理要精确。即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清道理,准确表达。

这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 ②修饰恰当; ③用词有分寸感。

⑫鲜明性:指的是感情分明。即议论文语言表达的观点要清清楚楚,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爱什么,恨什么等等,都不能模棱两可。

这表现在:①论点表述鲜明,决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行文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赞成

什么,反对什么,褒贬恰当,爱憎分明。

⑬概括性:指的是用语简要。即议论文中即使列举实例,也是为了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必须有概括性。

语言要高度简练。

这表现在:①将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引述事例简明扼要,不以叙

代议、喧宾夺主。

⑭生动性:指的是其感染力。即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用语简洁明快,有时还借助方言、俗语、

歇后语及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表现在:①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 ②运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

法; ③运用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④句式灵活多变。

⑮严密性:这表现在:①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②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说明文

二.说明文阅读思路:

1.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1)是分析理解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2)是了解分析基础知识在说明文中的应用。

2.考查内容大致有:

填写事物特征、指出说明顺序、理解句意和段落大意、调整打乱的语序以及说明

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

3.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列表填图题、分段(层)、概括段(层)意、找中心句等。

4.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步骤

(1)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掌握课文内容,进而把握课文中心,理清作者思路; ......

(2)研究课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什么事物?事理-什么事理?) ..

(3)研究课文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征(事理怎样的本质) ; ....

(4)研究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5)研究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说明顺序; ....

(6)研究课文为什么使用这些说明方法;

(7)研究课文语言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自学提纲的设计,能反映出你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运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是否正确、开阔。

5.我们在解答说明文阅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重视理清思路。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写了些什么,.........

表达了什么意思,即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了解这些,就必须注意它在开头

写了什么内容,中心是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内容,它同中心有什么联系,同开头又有

什么关系。这样阅读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容易把握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的内

容,并理解它的主要意思了。

阅读说明文,同时还要重视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就是能体现.................

主要内容和中心的词句。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准确的概括文章

的内容,又能帮助我们辨析一些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正误,是切不可忽视的。

说明文要素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

说明的顺序:三大类,逻辑顺序(6种)

说明方法:(8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 “是什么”“什么样的”,是对具体..事物外部特征进行

介绍。(看得见,摸得着)

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情的内在道理。说明事情“怎么样”“为什么是这样的”,

进行分析,找出事情内部本质、规律等。(看不见,摸不着)

(2)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强调的是言之有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时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顺次说明。

人物生平介绍、生产流程说明、科学观测记录等,参观,多采用这种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空间位置的转移作介绍说明。

介绍某一具体物件、工艺品、建筑物或建筑群,多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

从概括到具体,

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局部)等。

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常常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一篇说明文,可能只用了一种说明

顺序,也可能采用多种说明顺序。

区分:⑪ 从整体到部分(局部)和从概括到具体

从整体到部分(局部):总分关系(总=分+分+分+……)

从概括到具体: 略和详的关系(先略-后详)

例如,《苏州园林》:一(§1)

二(§2-9)⑪(§2) ⑫(§3-6) ⑬(§7-9)

三(§10) —§1是中国园林的标本

( 整体 )—§2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局

(标本的具体内容)合 ( )

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

层次

( 部分 )—§3具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局部)§4具体: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主 用心 爱心 专心

( 具体 )

§5具体: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高低、乔木灌木

§6具体: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隔而不隔、界而未

§7 写角落(细节)

§8 写门窗(镂空)( 次 )

§9 写色彩(浓淡)

(3)准确判断说明方法

解答说明文阅读考查试题的另一个关键是要善于辨析语段的说明方法。要理解说

明方法的作用,不能脱离文章具体的说明内容,需要将这一说明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其

前后文的说明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① (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

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 .......

个判断句;否则,即使是判断形式的句子,也不

是“下定义”。)

作用: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

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② (是用数字来说明特征的,文章中出现的不是用来........

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一般

不能视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用:有些事物为了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用一些数字来准确地

科学的说明。

③ (不强调相似,往往用具体的或大家较熟悉的同类.....

事物进行比较)

作用:为了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大家比

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④ (用不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强调有相似点) .......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有

助于人们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⑤ (如,例证法)

作用:就是用举事实的方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

明晰、通俗易懂。

作用: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

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

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

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如,引证法)

作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

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把握了说明文的整体内容,把握了它所

安排的说明顺序和选择的说明方法之后,再对语段进行剖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很容

易抓住说明文的中心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重点考虑,准确把握题意。这样解题

时就能从容自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说明文段落阅读步骤

(1)标出序号:共标出有几个句子(一般以句末标点为依据)

(2)辨别类型:事物、事理

(3)找出对象:本段的(或指定段)说明对象(常常可从中心句中找) .....

(4)指出特征:只限于本段(或指定段) .....

(5)理清顺序:说明顺序

(6)总结方法:说明方法

(7)分析词语:重点词语,释其在句中的意思及其作用(应使用分析词语的口诀,“抄

上它…”)

(8

①②/③④⑤/⑥⑦

②③

再判断文章结

构:

①⑧ 注:此项中的阅读段, ⑦ 如由几个自然段构成,⊙就代表“自然段”, 如由一个自然段构成,⊙就代表“单句”。

(9)分句划层:仅指由一个自然段构成的阅读段的分层(⊙就代表“单句”,结构图

上)训练。即使阅读段由几个自然段构成,也要对每个自然段再进行

“分句划层”

(10)归纳段意:即归纳本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 ....

说明文方法的判断和作用分析的训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引-引资料;比-作比较;例-举例子;图-配图表;打-打比方;下-下定义;分-分类别;数-列数字)

*回答“××”可否去掉?为什么?

一表态:不可以。

二回答:六个步骤不能差[⑪ 抄上它 ⑫ 解释它(字面意思) ⑬ 夸准确 ⑭

说的啥(含义: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⑮ 正反两面说全它 ⑯ 得说完整

话]

*分析要点用准词, 要点不能落(là); 答题时候要入题, 得(děi) 说完整话。 *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 例: “…大约..用10个大气压”, “大约..”二字可否去掉?为什么?

答⑪: 不可以去掉。 问⑫

答⑫: ① 抄上它, →因为..“大约..”二字,

② 解释它, →是“不确定”的意思, 表推测,表估计

爱心 专心

③ 夸准确, → 正 它的使用准确的说明了 ..

④ 说的啥, → 大气压是10个左右, ..

(大气压或是<10, 或是>10, 或是=10) ⑤ 正反两面说全它。→ 反如果去掉“大约”二字, 那就成了“就是.......10个大气压”了,

意思表达就不准确了。不符合实际, (得说完整话) → 所以说, “大约”二字不可以去掉。 ......

*分析说明文说明方法的作用步骤:

1 判断并明确写出句中所用的说明方法;

2 结合句意,写出句中怎样运用的这种说明方法; ..

3 扣住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结合句意(说明对象及特征-注意区分全部还是局部)写......

出它在这里使用的具体作用。(另外,表述时语言应力求简洁、严密。) .....

用心 爱心 专心


相关文章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查看


  • 教育心理学 皮连生 第3版 答案
  • 第一章 一.解释下列术语 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是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 ...查看


  •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自考
  •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 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查看


  • 中学体育教学法
  • 中学体育教学法自学考试大纲 自学用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罗希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以中学体育教材为研究对象的分科教学法,它是在总结学校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 ...查看


  • 北师大04 08
  • 2004年中国文学史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中国文学史(50分) 一.议论题(10分) 1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 二.简答体(20分) 1.谈谈<水浒传>中的语言特色 2.谈谈张爱玲的思想主张,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 3 ...查看


  • 发生炉煤气生产原理 (中级煤气工适用)
  • 基本资料 发生炉煤气生产原理 (中级煤气工适用) 作者: 国家机械委技工培训教材编审组编 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06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2.25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目 录 编者的话 第一章煤气 ...查看


  • 蔬菜栽培学试题库与答桉
  • 蔬菜栽培学试题库与答案 蔬菜栽培学总论样卷 1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间作, 2.秧苗锻炼,3.绿体春化, 4.发芽势, 5.分苗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quo ...查看


  • 社会保障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 社会保障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社会保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各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参加本考试的成绩和其他三门考试的成绩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 ...查看


  • 新概念第二册语法重点
  • 二册各课语法重点及授课时间安排一览表 课文授课时间 篇目(分钟) 陈述句语序 1120简单句句型概括介绍(主系表,主谓宾,主谓) 介绍句序(定语,状语位置)主要语法 频率副词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 260 感叹句(what/ how引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