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 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 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

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四小龙”。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

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 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 模块各自独立运行, 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

发展中国家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而中国也正是在此次产业

转移中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出现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局面。

第五次产业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与以往四次不一样的特点,前四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往下转移,即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转移”现象。一方面, 受“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影响,产业低端链条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 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 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 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 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

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四小龙”。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

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次国际产业转移, 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 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 模块各自独立运行, 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

发展中国家是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而中国也正是在此次产业

转移中逐渐成为了“世界工厂”。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出现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局面。

第五次产业转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本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与以往四次不一样的特点,前四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往下转移,即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转移”现象。一方面, 受“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受成本上升影响,产业低端链条开始从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相关文章

  •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 作者:刘辉煌杨胜刚张亚斌熊正德 求索 1999年03期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移动,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 ...查看


  •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 研究与探讨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郁德强 左世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重要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对于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改善 ...查看


  •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小 中 大]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2011年11月28日,作者:刘灵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首先从转移类型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是最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然 ...查看


  • 从"推拉理论"看产业转移
  • 摘 要: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基础理论,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本文从" ...查看


  • 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GuizhouEducationInstitute(SocialScience)2005年第3期第21卷(总第80期) 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 刘梅生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查看


  •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它既可以 ...查看


  • 国际技术转移成因分析_兼论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 国际技术转移成因分析 !!!兼论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陈霞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试图完善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通过将产业结构特定优势和东道国企业特定优势补充进入!三优势 模式 关键词! ...查看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 国际垂直专业分工影响因素综述 陈振生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参与国际分工被认为是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本文在梳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转移的视角把影响因素重新分成四类:产业移出国的因素,产业承接国的因素,转移产业 ...查看


  • 论科技进步与世界经济发展
  • 作者:谢科范 国际经济合作 1995年11期 本世纪40年代以来的以高新技术开发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都是以往历次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这次新技术革命有以下特点: 1)技术革命的网络化.它不是由比较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