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汇集了全国精英以及外来的商人、留学生等等,在为长安带来勃勃生机之外,他们也需要一个游乐休闲的地方,作为整个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乐游原成为长安人的首选。
乐游原,源于西汉宣帝时期,《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乐游原为宣帝立庙之处,风景秀丽,《两京杂记》中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艳丽的玫瑰,外来苜蓿,使这里别具魅力。
乐游原初为秦宜春苑,秦末天下大乱,秦二世在此被阎乐所杀。汉朝建立后,继承了前朝的宫苑。司马相如作赋以哀二世形失,写下了当时宜春苑的情景:
登陂陁之长坂兮,坌入曾宫之嵯峨,……汨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汉宣帝在秦时的基础上重新修葺,宋敏求《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名曰乐游庙,因葬为名,神爵三年春起。”到了隋唐时期,都城方位有了变化,唐朝都城长安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完备。严格的里坊制度使长安生活井然有序。乐游原位于升平坊,从韦述《两京新记》中汉宣帝乐游庙的记载中可以得知,乐游原最吸引人的不仅是秀丽风光,更在于乐游原地势为长安最高,站在其上,整个长安城均在目前。“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如此开阔景色,使乐游原成为唐时长安的形胜之地。乐游原上登高远望,长安繁华尽收眼底。素好奢华的太平公主也在此处修置私人园林,公主事败后,此苑“赐宁申歧薛王。”以公主一苑赐四王,可见所修园林规模极大。当年盛况,在宋之问、沈佺期、李峤等人《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中可见一斑。
宁申歧薛四王得到了这片园林后,将其打造得幽深美丽。“城东有薛王别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唐玄宗也常常驾幸此处,共叙兄弟情谊。“侍臣已下,宴于春明门外宁王宪之园池。”在这次盛宴上,宋璟、赵冬曦等人也写下了相应的应制诗。乐游原以绝佳的地势、开阔的风景给游人提供了一个胜地,但对于心怀抱负却又困于现实的文人士子来说,乐游原更是他们寄托情怀之处。《全唐诗》中,出现乐游场合的诗就有二十八家三十四首。中晚唐时期,随着国运日衰,诸人的怅惘哀叹之情更甚。杜甫《乐游原歌》中:“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入掌。”醇酒美景引发了少陵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又以此延伸到时事之悲,家国不幸,更使普通平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但最后杜甫亦不过是“此身吟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原作为形胜之地,此处的青龙寺亦是名闻遐迩。《长安志》对青龙寺的沿革作了记载:“本隋灵感寺,开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至武德四年废。龙朔二年,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初公主甚疾,有苏州僧法朗送《观音经》,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改为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为登眺之美。”日本僧人圆仁不辞万里,远赴长安求法,也来拜谒青龙寺高僧,其信中提到:“绢三疋。右物轻甚少。谨充遮势之资。圆仁数年行客。缘身贫薄。奉觐虽近。无物供养。前件微物。谨表重志。伏望领至。莫嫌轻少。”从中可知青龙寺在佛法界的重要地位。除青龙寺以外,宣平坊还有宣慈寺和法云尼寺。寺庙、道观林立是当时长安的特色,《两京新记》中记载:“其中有折冲府四、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祆祠四。”
乐游原不仅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之处,实际上,它还是许多重大活动的举办之所。从《全唐诗》乐游原诗歌的分布来看,玄宗之前更多的是达官贵人,而在之后,更多的普通人也来到这里登高游玩。乐游原也是长安百姓节日庆祝活动的场所,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要踏青,九月九重阳节需登高,乐游原毫无疑问的成为人们的首选之地。再次,则是青龙寺等寺庙的佛教活动和戏场,吸引着大批长安百姓。
综上所述,乐游原作为唐朝长安的形胜之地,它更是唐朝长安文化的地理坐标。特别在安史之乱之后,乐游原本为静态的风景名胜也带上了乱世中文人的情感,注入了时代变化的特征,从早期玩赏游乐、赐宴和诗的悠闲到此后的嗟怀伤感,王朝的盛衰浮沉在乐游原中得到了体现,也让乐游原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
林雯,西北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这里,汇集了全国精英以及外来的商人、留学生等等,在为长安带来勃勃生机之外,他们也需要一个游乐休闲的地方,作为整个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乐游原成为长安人的首选。
乐游原,源于西汉宣帝时期,《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乐游原为宣帝立庙之处,风景秀丽,《两京杂记》中载:“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艳丽的玫瑰,外来苜蓿,使这里别具魅力。
乐游原初为秦宜春苑,秦末天下大乱,秦二世在此被阎乐所杀。汉朝建立后,继承了前朝的宫苑。司马相如作赋以哀二世形失,写下了当时宜春苑的情景:
登陂陁之长坂兮,坌入曾宫之嵯峨,……汨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汉宣帝在秦时的基础上重新修葺,宋敏求《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名曰乐游庙,因葬为名,神爵三年春起。”到了隋唐时期,都城方位有了变化,唐朝都城长安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完备。严格的里坊制度使长安生活井然有序。乐游原位于升平坊,从韦述《两京新记》中汉宣帝乐游庙的记载中可以得知,乐游原最吸引人的不仅是秀丽风光,更在于乐游原地势为长安最高,站在其上,整个长安城均在目前。“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如此开阔景色,使乐游原成为唐时长安的形胜之地。乐游原上登高远望,长安繁华尽收眼底。素好奢华的太平公主也在此处修置私人园林,公主事败后,此苑“赐宁申歧薛王。”以公主一苑赐四王,可见所修园林规模极大。当年盛况,在宋之问、沈佺期、李峤等人《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中可见一斑。
宁申歧薛四王得到了这片园林后,将其打造得幽深美丽。“城东有薛王别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唐玄宗也常常驾幸此处,共叙兄弟情谊。“侍臣已下,宴于春明门外宁王宪之园池。”在这次盛宴上,宋璟、赵冬曦等人也写下了相应的应制诗。乐游原以绝佳的地势、开阔的风景给游人提供了一个胜地,但对于心怀抱负却又困于现实的文人士子来说,乐游原更是他们寄托情怀之处。《全唐诗》中,出现乐游场合的诗就有二十八家三十四首。中晚唐时期,随着国运日衰,诸人的怅惘哀叹之情更甚。杜甫《乐游原歌》中:“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入掌。”醇酒美景引发了少陵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又以此延伸到时事之悲,家国不幸,更使普通平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但最后杜甫亦不过是“此身吟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原作为形胜之地,此处的青龙寺亦是名闻遐迩。《长安志》对青龙寺的沿革作了记载:“本隋灵感寺,开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灵感为名,至武德四年废。龙朔二年,城阳公主复奏立为观音寺。初公主甚疾,有苏州僧法朗送《观音经》,乞愿得愈,因名焉。景云二年改为青龙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为登眺之美。”日本僧人圆仁不辞万里,远赴长安求法,也来拜谒青龙寺高僧,其信中提到:“绢三疋。右物轻甚少。谨充遮势之资。圆仁数年行客。缘身贫薄。奉觐虽近。无物供养。前件微物。谨表重志。伏望领至。莫嫌轻少。”从中可知青龙寺在佛法界的重要地位。除青龙寺以外,宣平坊还有宣慈寺和法云尼寺。寺庙、道观林立是当时长安的特色,《两京新记》中记载:“其中有折冲府四、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观十,女观六,波斯寺二、胡祆祠四。”
乐游原不仅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之处,实际上,它还是许多重大活动的举办之所。从《全唐诗》乐游原诗歌的分布来看,玄宗之前更多的是达官贵人,而在之后,更多的普通人也来到这里登高游玩。乐游原也是长安百姓节日庆祝活动的场所,传统的三月三上巳节要踏青,九月九重阳节需登高,乐游原毫无疑问的成为人们的首选之地。再次,则是青龙寺等寺庙的佛教活动和戏场,吸引着大批长安百姓。
综上所述,乐游原作为唐朝长安的形胜之地,它更是唐朝长安文化的地理坐标。特别在安史之乱之后,乐游原本为静态的风景名胜也带上了乱世中文人的情感,注入了时代变化的特征,从早期玩赏游乐、赐宴和诗的悠闲到此后的嗟怀伤感,王朝的盛衰浮沉在乐游原中得到了体现,也让乐游原具有更深的文化意义。
林雯,西北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