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人生真谛.doc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系统 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 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 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 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 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 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 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57

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 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 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 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 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 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 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 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 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 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 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 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 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 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 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 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 并举的思想。此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

5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951年 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 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 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 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 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 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们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 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 渡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 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时,毛泽 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 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 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 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 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①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59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 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 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 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 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 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 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 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 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 级的革命专政。”他们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

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 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 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 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 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③②①

60|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 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 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巩固前一个 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 产主义”。列宁还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 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 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 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 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但由于 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新民主主义 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 的形式。”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更是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 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的报告中,不仅指出了我国 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具体分析了 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明确 提出了“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 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1437页。 ④③②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1

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 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 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 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 它们。”毛泽东在审阅这个提纲时还特别指出: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 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 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 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

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 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②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6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 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 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 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中央正确分 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在土地改革完成 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 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 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 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 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 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占农村 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 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 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 农以及老中农中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 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 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 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3

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 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 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 地分红,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 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 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小组由国营商业 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包销产品。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 制,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供销轨道,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 作社。它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 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 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 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它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 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 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 家政权后,“剥夺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 产,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 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方式变革所有制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所谓赎买,就是国家 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 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 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 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 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 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 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 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 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其次,中国共产党 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 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 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 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 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 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我国社会 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5 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 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 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 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 和国家有利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 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 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 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 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 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 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 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 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 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 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 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私营工 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 的轨道。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委派 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 料为国家所有。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①

66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全行业公 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 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 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 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 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 的。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 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 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 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 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 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 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 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 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 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 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 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 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 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7

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 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 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 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 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 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 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 化,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 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 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 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 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 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 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 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 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 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 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 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①

6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 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 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 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 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 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 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 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 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 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 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 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 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②在我 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 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 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 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 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 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作出的伟大创造。邓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0-801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69

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 经济基础。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 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

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

收入的92.9%,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则由

6.9%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 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

32.5%,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商品零售额中,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升到68.3%,国家资本主义商 业和由原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

商业由57.2%下降到4.2%。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 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② 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360 页。 ②

70 l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 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 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 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 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 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 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 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 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 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 基本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 经有过激烈的争论。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 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走向社会主义。列 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 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 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 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71

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 国人民呢?”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 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对这个问题,毛 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 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 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 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 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 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 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 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 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 ( 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版,第85页。 ③②①

72 l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消费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重工业生 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 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 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 高,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于改变我国经 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957年全国居民平 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3强,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提高

38.5%,农民提高27.4%。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 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 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 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 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 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 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① 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②①

阅读书目 73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 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宝 贵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 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 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阅读书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 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 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系统 回答了中国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 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 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 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 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 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 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 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57

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 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 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 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 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 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 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 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 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 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 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 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 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 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 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 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 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 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 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 并举的思想。此前,毛泽东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

5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1951年 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 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 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 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 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 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们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 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 渡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 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时,毛泽 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 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 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 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 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 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①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59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 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 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 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 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 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 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 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 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 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 级的革命专政。”他们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

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 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 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 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 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③②①

60|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 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 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巩固前一个 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 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 产主义”。列宁还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 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 公有财产,同时,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 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曾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 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但由于 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新民主主义 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 的形式。”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更是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 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的报告中,不仅指出了我国 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具体分析了 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明确 提出了“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 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3、1437页。 ④③②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1

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 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 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 的前提;二、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 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 它们。”毛泽东在审阅这个提纲时还特别指出: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 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 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 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

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 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②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6页。

6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 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 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 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党中央正确分 析了农民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提倡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在土地改革完成 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 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 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 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 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 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占农村 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 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 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 农以及老中农中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 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这使农业合作化有了 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由几户或 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 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3

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 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 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取消土 地分红,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 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 高级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小组由国营商业 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和包销产品。它虽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 制,但已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使之开始脱离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供销轨道,因而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 作社。它是由供销小组合并起来的,开始是统一供销业务,分别核算, 生产活动仍由各户分散独立完成;后来逐步有部分生产资料是公有的, 合作社对各户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干预,因而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 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它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 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手工业者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 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 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 家政权后,“剥夺剥夺者”,使被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 产,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恩 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方式变革所有制的设想,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方针。所谓赎买,就是国家 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 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 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 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 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 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 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 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 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其次,中国共产党 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 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 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 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 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所谓国家 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我国社会 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5 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 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 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 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 和国家有利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 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 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 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 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 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 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 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 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 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 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 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 的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进入高潮。年底,全国私营工 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 的轨道。这标志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委派 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 料为国家所有。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①

66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全行业公 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 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 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 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 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 的。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 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 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 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 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 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 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 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 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 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 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 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 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 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 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7

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 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 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 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 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 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 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 化,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 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 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 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 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 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 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 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 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 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 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 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 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 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②①

68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 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 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 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 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 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 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 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 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 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 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 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 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②在我 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 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 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 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 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 大的历史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所作出的伟大创造。邓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0-801页。 ②《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69

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 经济基础。据统计,在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 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

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

收入的92.9%,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则由

6.9%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 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

32.5%,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于零。在商品零售额中,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升到68.3%,国家资本主义商 业和由原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

商业由57.2%下降到4.2%。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 地向前推进。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② 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360 页。 ②

70 l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及颁布施行,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提供了必要条件和保证,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经验 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经验总结。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的 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 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 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 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 进一步壮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 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 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 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 基本确立。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 经有过激烈的争论。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曾经以还没有实行社会主 义的经济前提来否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走向社会主义。列 宁批评这种观点是“庸俗生产力论”,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 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 而以此为前提。他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 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71

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 国人民呢?”列宁还预言,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 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列宁的远见卓识。对这个问题,毛 泽东曾经用英、法、德、美、日等国家的历史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 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 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情况指出,“我们也是反 对庸俗的生产力论”,“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 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 社会主义。这和列宁讲的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一样”。

实践证明,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 化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只 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经过社会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是不可能超越这个阶段的。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 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 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 ( 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年版,第85页。 ③②①

72 l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消费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重工业生 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 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 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 高,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对于改变我国经 济技术落后的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1957年全国居民平 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1/3强,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提高

38.5%,农民提高27.4%。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独 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 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我 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对此,毛泽东指出:“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 还是向社会主义?„„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 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 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和经济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 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 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① 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②①

阅读书目 73

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 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 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

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宝 贵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 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 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 胜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阅读书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 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 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文集》第6 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相关文章

  • 追求人生的真谛.doc作文
  • 追求人生的真谛 追求一轮红日,便将强壮的身体化作了山峦去托起它:追求一个梦想,便将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线去迎接它:追求一种成功,便 使自信的力量去化作风景去展现它. ------------题记 人生如若一杯茶,如果细细品味方可尝出心灵的真 ...查看


  • 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的心得体会doc
  • 学习平面设计课程的心得体会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从平面设计这一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我看来,设计是为表达观念而存在的.只有通过认真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点,才能逐步由设计作品的能力,其实设计的灵感来自知识的积累,正所谓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查看


  • 思修论文-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 ...查看


  • [老子]的散文艺术.doc
  • 分类号 编号 <老子>的散文艺术 (xx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申请学位: 院 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学 号: 指导老师: 二OO六年九月二十日 X 大学 Xx 大学函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老子& ...查看


  • 心理咨询应用理论与技术18法
  • 油田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应用 理论与技术18法 2DVD光盘目录 1精神分析疗法 2行为疗法 3认知疗法 4家庭治疗 5团体心理咨询 6咨询心理学 7人本主义疗法 8意象对话疗法 9TA沟通分析疗法 10短期咨询 11森田心理疗法 12 N ...查看


  • 感悟生活的真谛
  • 生活真谛: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真谛一:不要乞求太多 不要乞求太多,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就是因为乞求的太多了,我 们的人生才不完美,我们才会不幸福,其实,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我们乞求的 太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失望和 ...查看


  • 助学政策祝我成才范文--助学政策.点亮我的人生doc
  • 助学政策,点亮我的人生 我是05级xx学院xxxx分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xx市xx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中以务农为主,收入微薄.在上大学之前,我曾经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但是,现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外部世界的诱惑也很多.由于 ...查看


  • 感悟现实生活
  • 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则在于积累.不要乞求太多,每天一点点就足够了.所有的失望和不满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贪婪.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是啊!什么时候我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真谛'多么圣洁的两个字啊!多么深远 ...查看


  • 5.手指教案doc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手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