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韩非子]当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摘 要:《韩非子》作为先秦四大散文之一,“在语言艺术上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同《韩非子》一书的语言上的用心锤炼是密不可分的,而修辞上运用更使表达效果达到了更好的程度。各种精妙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穿插则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更好的传达思想

  关键词:韩非子;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例1: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本段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职责,和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才可以得到施展,作为君主和臣下,也下也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插手不相干的范围。在这里韩非子用了两个比喻“使鸡司夜,令狸执鼠”让公鸡打鸣,让狸猫抓捕老鼠。都是用来比喻君主各司其职的现象。而这个现象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也就是大臣各自发挥自己的才干,那么君主也就非常清闲了。在比喻的基础之上,韩非子又从反面进行了表述,如果君王自高自大喜欢逞能的话,就会让大臣钻到空子,一旦君主插手了本该臣下去完成的事情的话,那么大臣也会起了异心,凭借君主的才能,结果导致大臣的是失职,最终导致国家不能治理的非常好。鸡和猫各司其职的双重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的遵循自然治理,守住自己职责的重要性,也说明这是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现象。

  例2: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本段的主要观点是,游说之士需要把握分寸,不能去触碰君王的逆鳞,也就是君王的底线和弱点。在观点的表达上,作者是这样进行对比的。在把君主比作龙,把不能触碰的底线比作倒长的逆鳞。那么在同龙相处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当龙很驯服的时候,可以随便戏弄,甚至骑着玩,以此比喻君主心情舒畅之时,臣下对君主的底线比较了解,在进言的时候不去触碰君主的底线,这样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更加容易可。其二,“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龙的咽喉部有一块倒着生长的龙鳞,如果有人触碰了这一块龙鳞,则会招来杀身之。以此比喻君主有着不能触碰的底线,游说之人也要看清这一点,不然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不要说游说君主接受自己的政见了,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里用龙的不同情况的状态进行的对此,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例3:

  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 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 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明主使民饰 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 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

  本段的主要观点在于,凡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也只有掌握了规律和法制并且用它们来办事治国,这样才是行的通的,否则就是行不通的,智慧和才能只是偏于一隅的小道,不可以传给别人,但是利用规律和法律办事却可以代代相传,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英明的君主使民众按照法制来规范自己,这就是懂得了治国规律的表现。在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时候,韩非采用了这样的三重比喻“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 得为明;摇衡,”“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在这一系列的比喻当中,所谓的镜子,秤杆和圆规的喻意都指向了法律条文。那么擦亮摆正镜子,让秤杆保持平正,用圆规来画圆。这样自然能够公正的照出美丑,量出分量,画出完美的圆。这些都是用来比喻根本性的法治搞的好的话,君主的名位就越尊贵,而那些法制混乱的国家,君主的名位就会丧失。在接下来的论述当中,又使用“释规而任巧”来比喻“释法而任智”,简而言之,就是丢掉圆规凭借自己的技巧去画圆,就相当于抛弃法令的重要性而单凭自己的智力去治理国家,这样去做的话,后果则是“祸乱之道也。”通过多重比喻的层层推进,巧妙的把治国之道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例4: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 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理薄也。”

  所谓的“礼”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文采则是对内在本质的一种装饰,君子抓住内在的真情而不去管他外在的变现,注重内在的本质而厌恶外表的装饰,而所谓的礼节上的繁琐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内在的情感。有些人虽然在表面功夫上做的很到位,让人无可挑剔,但是实际别根本看不出这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到时什么样子的,那这个是,繁琐的礼节反而成了祸害,本段文字真是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韩非采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首先是“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卞和献给楚王的和氏璧,不用各种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其次是“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隋侯的珠宝,不用贵重的银黄来美化。原因正是在于这些东西自身的质地就是非常好的,别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装饰它们。这种比喻方式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用两个形象的生动的比喻现象凸显了内在的重要意义,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指向了文章中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谢云飞.韩非子析论[M].台北:大林书局,1973.

  2、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0.

  3、王邦雄.韩非子的哲学[羽.台北:东大出版社,1977.

  4、谭继山.法术势一韩非子的强者理论[蜘.台北:星光出版社,1979.

  5、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台北:学生书局,1978.

  6、姚蒸民.韩非子通论[M].台北著者,1978.

  7、曹光亮.韩非子法治思想之研究[M].台北著者,1978.

  摘 要:《韩非子》作为先秦四大散文之一,“在语言艺术上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同《韩非子》一书的语言上的用心锤炼是密不可分的,而修辞上运用更使表达效果达到了更好的程度。各种精妙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穿插则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更好的传达思想

  关键词:韩非子;修辞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例1: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本段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职责,和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才可以得到施展,作为君主和臣下,也下也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守住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一时兴起而插手不相干的范围。在这里韩非子用了两个比喻“使鸡司夜,令狸执鼠”让公鸡打鸣,让狸猫抓捕老鼠。都是用来比喻君主各司其职的现象。而这个现象能产生这样的效果“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也就是大臣各自发挥自己的才干,那么君主也就非常清闲了。在比喻的基础之上,韩非子又从反面进行了表述,如果君王自高自大喜欢逞能的话,就会让大臣钻到空子,一旦君主插手了本该臣下去完成的事情的话,那么大臣也会起了异心,凭借君主的才能,结果导致大臣的是失职,最终导致国家不能治理的非常好。鸡和猫各司其职的双重比喻,形象生动的表达的遵循自然治理,守住自己职责的重要性,也说明这是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现象。

  例2: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本段的主要观点是,游说之士需要把握分寸,不能去触碰君王的逆鳞,也就是君王的底线和弱点。在观点的表达上,作者是这样进行对比的。在把君主比作龙,把不能触碰的底线比作倒长的逆鳞。那么在同龙相处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当龙很驯服的时候,可以随便戏弄,甚至骑着玩,以此比喻君主心情舒畅之时,臣下对君主的底线比较了解,在进言的时候不去触碰君主的底线,这样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更加容易可。其二,“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龙的咽喉部有一块倒着生长的龙鳞,如果有人触碰了这一块龙鳞,则会招来杀身之。以此比喻君主有着不能触碰的底线,游说之人也要看清这一点,不然会带来很大的危险,不要说游说君主接受自己的政见了,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这里用龙的不同情况的状态进行的对此,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例3:

  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 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 尊,本乱者名绝。凡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明主使民饰 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 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

  本段的主要观点在于,凡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也只有掌握了规律和法制并且用它们来办事治国,这样才是行的通的,否则就是行不通的,智慧和才能只是偏于一隅的小道,不可以传给别人,但是利用规律和法律办事却可以代代相传,这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英明的君主使民众按照法制来规范自己,这就是懂得了治国规律的表现。在这个观点进行阐述的时候,韩非采用了这样的三重比喻“故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不 得为明;摇衡,”“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在这一系列的比喻当中,所谓的镜子,秤杆和圆规的喻意都指向了法律条文。那么擦亮摆正镜子,让秤杆保持平正,用圆规来画圆。这样自然能够公正的照出美丑,量出分量,画出完美的圆。这些都是用来比喻根本性的法治搞的好的话,君主的名位就越尊贵,而那些法制混乱的国家,君主的名位就会丧失。在接下来的论述当中,又使用“释规而任巧”来比喻“释法而任智”,简而言之,就是丢掉圆规凭借自己的技巧去画圆,就相当于抛弃法令的重要性而单凭自己的智力去治理国家,这样去做的话,后果则是“祸乱之道也。”通过多重比喻的层层推进,巧妙的把治国之道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

  例4: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 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理薄也。”

  所谓的“礼”是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文采则是对内在本质的一种装饰,君子抓住内在的真情而不去管他外在的变现,注重内在的本质而厌恶外表的装饰,而所谓的礼节上的繁琐往往不能真实的反映内在的情感。有些人虽然在表面功夫上做的很到位,让人无可挑剔,但是实际别根本看不出这个人的内在的本质到时什么样子的,那这个是,繁琐的礼节反而成了祸害,本段文字真是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韩非采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首先是“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卞和献给楚王的和氏璧,不用各种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其次是“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隋侯的珠宝,不用贵重的银黄来美化。原因正是在于这些东西自身的质地就是非常好的,别的东西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装饰它们。这种比喻方式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用两个形象的生动的比喻现象凸显了内在的重要意义,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指向了文章中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谢云飞.韩非子析论[M].台北:大林书局,1973.

  2、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0.

  3、王邦雄.韩非子的哲学[羽.台北:东大出版社,1977.

  4、谭继山.法术势一韩非子的强者理论[蜘.台北:星光出版社,1979.

  5、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台北:学生书局,1978.

  6、姚蒸民.韩非子通论[M].台北著者,1978.

  7、曹光亮.韩非子法治思想之研究[M].台北著者,1978.


相关文章

  • 2014届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炼字鉴赏题型知识汇总 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难点.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使用典故 ...查看


  • 记叙文阅读备考之句子品分析无答案
  • 记叙文阅读备考之:句子品析 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 ①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点 ...查看


  •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 从写作方法方面赏析<春> 朱自清先生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却又像一杯醇酒,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本文将就写作方法方面来粗略感受一 ...查看


  • 荷塘旧事1-副本
  • <荷塘旧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 教材分析: <荷塘旧事>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往事"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 ...查看


  • [雨之歌]教学设计 1
  • <雨之歌>教学设计 清水中学 邵建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查看


  •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 1
  •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 ...查看


  • 第四讲 修辞手法之散文
  • 第四讲 修辞手法之散文 散文修辞的考查方式: ●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 鉴赏这一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 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 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考例分析1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 ...查看


  • 英语修辞和赏析
  • 英语修辞和赏析 [摘要] 英语修辞是英语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丰富了语言的表现手段,使平铺直的语话生动形象.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中,作者运用了明喻,隐喻,平行和移就等修辞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既铿锵有力又显得气势不凡. [关键词] ...查看


  • 优美句子和赏析
  •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