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宝鸡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一碗面有什么样的猜想?小中见大的话题,一碗面不仅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甚至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通常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最先让人联想到的便是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如说到四川,让人首先就会想起四川的川菜和小吃,其后才会想到四川的其余的特色。

陕西人爱吃面,众所周知;诚然,陕西的面之筋道不及东北,酸不敌山西,辣不过湖南,麻不如四川,但就是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数百年的东采西纳、取长补短,使得陕西的面食自成一派,别具特色。而陕西面食最出名的地方,莫过于宝鸡。臊子面闻名遐迩,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的特点,俗称“神来之食”。

宝鸡人爱吃面,也基于此变得理所当然。那这碗手中的宝鸡面条,又带给我什么样的猜想呢?我有一个观点:一碗面,让宝鸡人产生了惰性。

首先看由地理产生的历史文化,宝鸡地处关中,人口稀薄,本地土著不多,后来迁徙来了大量由于饥荒和战火被迫离乡的河南人和四川人。这个地方便成了他们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宝鸡地处内陆,鲜有自然灾害,所以居住在宝鸡的人便慢慢养成了自给自足,不思进取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正常和规律的生活,不想走出家门,而是固守着先辈的传统,平凡一生足矣。少了诸多争斗和奢求,多了些安定和自满。 再看面的本质,那就是其味十足,其用果腹,其价便宜。对,就是这样的价钱便宜,使得这碗面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一碗面,再贵也不会上十块钱吧,而做一顿米饭再配上点普通的菜品,其价绝对十元钱不能拿下,而宝鸡的面素有味道好,价钱低的美誉。宝鸡的面便宜啊,一大碗“神来之食”官价为2.5元,每个人都吃得起。这碗宝鸡最为有名的面都如此之廉价,那其余的就更不用说了,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描写陕西人的镜头:光着膀子,蹲在路边,端着大海碗,盛着又粗又宽的面条,吃得正欢,满面红光的汉子。他们吃的叫扯面,更便宜,1.5一碗。所以由此推算,一个宝鸡人,按照普通的生活标准计算,一天5元的伙食费用便已足够,而且是吃得很舒坦的那种,一个月才150元,现目前宝鸡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为175元,这说明另一个问题,如果宝鸡城市人口中,有谁不想工作,靠政府、吃低保便已经足够。这是件多可怕的事情啊!多的我不敢想,起码会让人丧失很多拼搏的锐气,缺乏奋斗的信念,怕什么,反正咱宝鸡饿不死人。而这5元钱,一个月150元,在南方发达地区简直不敢想象。在那边,150元够吗?远远不够,不够又怎样?你只能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劳心费神地去挣。他们没有退路,至少他们没有宝鸡这样的面食。

宝鸡很多人没有忧患意识,安于现状,这一点让我不得不叹服他们办事效率太低的本事。一种不紧不慢的处理工作方式,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他们喜欢吃面,其他并不忠爱,宝鸡物价便宜,而吃碗面的要求更是低到最底,并不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所以守着一份饿不死、撑不着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整个宝鸡做生意、干大事的很多都是外地人,这些外地人可不光吃宝鸡的面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还有其他的奢望,而要满足这些,随宝鸡的俗可不行,只能不断地打拼,才会在宝鸡活下去。所以不断地竞争宝鸡这个圈子,用宝鸡这片地方的人和力,为自己挣得需求的目的。

宝鸡的面,好是好,好在它的味道;宝鸡的面,坏是坏,坏在它培养了宝鸡人不思进取的惰性。我不想每次听到宝鸡人在夸奖自己家乡的时候都说这样一句:“宝鸡,是个绝佳的养老之地。”

宝鸡民俗文化与经济发展

一碗面有什么样的猜想?小中见大的话题,一碗面不仅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甚至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通常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最先让人联想到的便是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如说到四川,让人首先就会想起四川的川菜和小吃,其后才会想到四川的其余的特色。

陕西人爱吃面,众所周知;诚然,陕西的面之筋道不及东北,酸不敌山西,辣不过湖南,麻不如四川,但就是这样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数百年的东采西纳、取长补短,使得陕西的面食自成一派,别具特色。而陕西面食最出名的地方,莫过于宝鸡。臊子面闻名遐迩,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的特点,俗称“神来之食”。

宝鸡人爱吃面,也基于此变得理所当然。那这碗手中的宝鸡面条,又带给我什么样的猜想呢?我有一个观点:一碗面,让宝鸡人产生了惰性。

首先看由地理产生的历史文化,宝鸡地处关中,人口稀薄,本地土著不多,后来迁徙来了大量由于饥荒和战火被迫离乡的河南人和四川人。这个地方便成了他们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宝鸡地处内陆,鲜有自然灾害,所以居住在宝鸡的人便慢慢养成了自给自足,不思进取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正常和规律的生活,不想走出家门,而是固守着先辈的传统,平凡一生足矣。少了诸多争斗和奢求,多了些安定和自满。 再看面的本质,那就是其味十足,其用果腹,其价便宜。对,就是这样的价钱便宜,使得这碗面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一碗面,再贵也不会上十块钱吧,而做一顿米饭再配上点普通的菜品,其价绝对十元钱不能拿下,而宝鸡的面素有味道好,价钱低的美誉。宝鸡的面便宜啊,一大碗“神来之食”官价为2.5元,每个人都吃得起。这碗宝鸡最为有名的面都如此之廉价,那其余的就更不用说了,电影里经常看到这样描写陕西人的镜头:光着膀子,蹲在路边,端着大海碗,盛着又粗又宽的面条,吃得正欢,满面红光的汉子。他们吃的叫扯面,更便宜,1.5一碗。所以由此推算,一个宝鸡人,按照普通的生活标准计算,一天5元的伙食费用便已足够,而且是吃得很舒坦的那种,一个月才150元,现目前宝鸡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为175元,这说明另一个问题,如果宝鸡城市人口中,有谁不想工作,靠政府、吃低保便已经足够。这是件多可怕的事情啊!多的我不敢想,起码会让人丧失很多拼搏的锐气,缺乏奋斗的信念,怕什么,反正咱宝鸡饿不死人。而这5元钱,一个月150元,在南方发达地区简直不敢想象。在那边,150元够吗?远远不够,不够又怎样?你只能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劳心费神地去挣。他们没有退路,至少他们没有宝鸡这样的面食。

宝鸡很多人没有忧患意识,安于现状,这一点让我不得不叹服他们办事效率太低的本事。一种不紧不慢的处理工作方式,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他们喜欢吃面,其他并不忠爱,宝鸡物价便宜,而吃碗面的要求更是低到最底,并不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这样的回报,所以守着一份饿不死、撑不着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整个宝鸡做生意、干大事的很多都是外地人,这些外地人可不光吃宝鸡的面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还有其他的奢望,而要满足这些,随宝鸡的俗可不行,只能不断地打拼,才会在宝鸡活下去。所以不断地竞争宝鸡这个圈子,用宝鸡这片地方的人和力,为自己挣得需求的目的。

宝鸡的面,好是好,好在它的味道;宝鸡的面,坏是坏,坏在它培养了宝鸡人不思进取的惰性。我不想每次听到宝鸡人在夸奖自己家乡的时候都说这样一句:“宝鸡,是个绝佳的养老之地。”


相关文章

  • 宝鸡邮政向市政府领导汇报材料
  • 立足陈仓  心系群众  积极助跑地方经济腾飞 宝鸡邮政局经营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2010-7-9 尊敬的袁市长及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宝鸡邮政局班子成员和全体员工向市政府领导一行莅临我局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下面, ...查看


  • 宝鸡市慈善协会的申请报告
  • 关于筹备成立宝鸡市 慈善协会的申请报告 宝鸡市民政局: 我们谨以宝鸡市慈善协会筹委会的名义,并代表致力于关心宝鸡市教育,卫生,环保的有识之士,向贵局申请对拟成立的宝鸡市慈善协会给予审查指导. 宝鸡市慈善协会筹委会经多方谨慎地讨论和协商并向有 ...查看


  • 青铜器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 陈亮
  • 2017-06-22 18:19兵马俑在线 字号:|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青铜器时间之久.范围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铭文之重要,在全国绝无仅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珍藏各类青铜器近万件(组), ...查看


  • 周秦文明的印痕--宝鸡民俗博物馆
  • 宝鸡,古陈仓.雍州之地,有八千年文明,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宝鸡民俗博物馆位于市区公园南路,由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改建而成,于2012年12月开馆.占地面积11671平方米,陈列面积3161平方米,馆藏民俗 ...查看


  • 宝鸡城市发展建设规划
  • 编织世纪之梦--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历程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初步确定宝鸡为"以机械工业为主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第二个阶段是1981-2000年城市总体规 ...查看


  • [青铜器之乡--宝鸡]阅读答案
  • 青铜器之乡--宝鸡 ①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宝鸡是周王朝的国都,又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其早期都邑所在地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西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时期,举凡礼乐典章,经籍诗学,皆成形 ...查看


  • 宝鸡政府2015年度工作总结
  • 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实现六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聚焦发展不放松,科学施政求突破,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 ...查看


  • 号外!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近日走进宝鸡陇县录节目
  • 编辑:聚焦宝鸡 6月30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唯一的大型综艺节目<乡村大世界>栏目节目近日走进宝鸡陇县关山草原进行正式录制.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西北. 获悉,<乡村大世 ...查看


  •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2010-06-30 23:27阅读: 炎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炎帝志>读后有感 曹定云 一.<炎帝志>一书的成就和它的特色 由陕西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陕西省志·炎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