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论 文
楚辞《九歌》屡遭改易的回顾 张元勋(1· 4)
“礼乐争辉”与“辞藻竞骛”
——关于秦汉文学发展的制度性考察 徐公持(1· 13) “文胜质则史”
——关于《晋书》的文学语言 李少雍(1· 28)
鲁仲连、赵蕤与李白
——兼论古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赵昌平(1· 36)
杜甫与唐代诗人创作对赋体的参用 余恕诚(1· 49)
宋代柳词论案的历史解读与文化透视 李昌集(1· 58) 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 徐培均(1· 67)
“声诗”概念与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 李定广(1· 73)
论李应策散曲及其散曲史意义 叶 晔(1· 79)
日本藏宋濂《萝山集》抄本考述 任永安(1· 90)
《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试论
刘世德 夏 薇(1· 97)
论章学诚在文学史学上的贡献 钱志熙(1·112)
刘勰是站在汉代经学“古文学派”立场上的信徒么?
周勋初(2· 4)
论陶渊明革新玄言诗风的功绩 张亚新(2· 12)
东晋应制诗之萧条及其文学史意蕴 何诗海(2· 23)
唐传奇校读札记(三) 李剑国(2· 30)
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 何剑平(2· 46) 宋诗学阐释与唐诗艺术精神 韩经太(2· 54)
从北曲格律看词曲渊源 吕薇芬(2· 70)
论金词与元词的异质性
——兼析“词衰于元”传统命题 王 昊(2· 82) 论元好问以传奇为词现象 赵维江 夏令伟(2· 91)
叙事与“六一风神”
——由茅坤“风神”观切入 刘 宁(2·100)
明代作家徐生卒年详考
——兼谈作家生卒年考证方法 陈庆元(2·108)
明代戏曲家王元寿考 裴 喆(2·117)
中国诗学批评中的“直致”论 彭国忠(3· 12)
蜂腰论 卢盛江(3· 22)
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王秀臣(3· 31)
论佛教空观理论对张说及其诗歌的影响 张海沙(3· 41) 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及其创作动因
尚永亮 (3· 52) 《二十四诗品》:道家艺术哲学 郁 沅(3· 60)
论唐宋间的“尊扬”思潮与古文运动 刘成国(3· 68) 论宋代山水词的艺术特色 王晓骊(3· 82)
戏文只曲的嬗变与发展 许建中(3· 92)
中国古典小说文法术语考论 谭 帆 杨志平(3·105) 明代吴中“皇甫四杰”生平家世考论
查清华 汪惠民(3·113)
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 徐雁平(3·123)
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 孙昌武(4· 4)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
——兼论《诗》在秦国的传播 马银琴(4· 16)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 汪春泓(4· 26)
张九龄“为土著姓”发微 戴伟华(4· 38)
对杜甫变体七绝的再认识
——兼论与初唐七绝之关系 刘青海(4· 45)
论唐宋牡丹诗词的政治文化意蕴及其表现艺术 王 莹(4· 54) 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 张学松 彭洁莹(4· 64)
刘克庄的文化性格与其文学精神的塑造 侯体健(4· 73) 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 龙建国(4· 82)
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 陈书录(4· 92)
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 蒋 寅(4·105)
论词之“哀感顽艳”说 彭玉平(4·116)
近代英文期刊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
宋丽娟 孙 逊(4·125)
《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与整理 傅 刚(5· 4)
陆机还乡及其相关作品 顾 农(5· 18)
诗意地栖居与沉静的激情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还原阐释
范子烨(5· 24)
《诗品》“贵公子孙”解
——兼论王融在永明体运动中的定位 林晓光(5· 35) 李杜诗风与唐诗疆域“三国”说 吴光兴(5· 43)
《诗品》作者考
[ 美] 方志彤 作 闫月珍 译 刘 宁 校(5· 50)
论宋人的“书斋意趣”和宋诗的书斋意象
张蕴爽(5· 65)
“文丐奔竞”之外
——也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王建生(5· 74)
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
张 兵 张毓洲(5· 85)
逆溯之法与开示门径
——从《宋四家词选》到《宋词举》 沙先一(5· 96) 《牡丹亭》不可能成书于万历十六年
——与《〈牡丹亭〉成书年代新考》作者商榷
吴书荫(5·106)
“玉茗堂四梦”各剧题词的写作时间考 黄仕忠(5·113) 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 李鹏飞(5·119)
胡适《〈水浒传〉考证》与金圣叹研究 陆 林(5·129) 论“诗文评” 杜书瀛(6· 4)
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 韦春喜(6· 14) 论王维乐府诗的文献留存和音乐形态 吴相洲(6· 25) 王维:盛唐律诗第一高手 陆 平(6· 33)
宋代禅林笔记的忆古情结与书写策略 祁 伟(6· 41) 论南宋“士大夫之词”的义理化倾向 张春义(6· 53)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李光摩(6· 64)
论清代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离合关系 朱惠国(6· 74) 《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生活与思想
郭英德(6· 84)
孔尚任艺术鉴藏与文学创作之关系考论
——以新见孔氏题陈洪绶《饮酒读书图》跋文为缘起 潘建国(6· 95)
杨铁夫《清真词选笺释》论探 马 莎(6·107)
《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 潘明福(6·114)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推进古代文学研究 邓绍基(3· 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古典现实主义 韩经太(3· 8) 明清诗文研究笔谈
明代文学思想个案研究的整体观照 罗宗强(3·132) 明代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 左东岭(3·134)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罗时进(3·137) 明清文体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何诗海(3·141)
明清诗文研究的观念、方法和格局漫谈 石 雷(3·143) 新世纪十年论坛
新旧方法之我见 莫砺锋(6·121)
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 廖可斌(6·123)
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问题 詹福瑞(6·126) 谈古代文学学科的包容性特色 李 浩(6·128)
短 文
《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对读记 杨合林(1·123) 司马迁遭受宫刑原因再探 钟书林(1·126)
隋《谈薮》及其作者阳玠考 黄大宏(1·128)
“引发”与“容受”
——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的顺向推衍与逆向删存
钟振振(1·131)
余姚出土李孟坚撰《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
任 群 李金海(1·135)
以传奇为传记:姚燧散文读札 查洪德(1·138)
《论语》二则考辨 赵建成(2·125)
“张横渠体”诗略论 魏崇周(2·128)
文天祥与江万里兄弟交游考 尹 波(2·130)
袁华与“铁崖体”的传播 谷春侠(2·134)
清代川刻宣讲小说集刍议
——兼述新见三种小说集残卷 汪燕岗(2·137) 也谈《古小说钩沉》的用书版本
——以《辩正论》为中心的考察 陈 龙(2·140) 萧彪考 陈于全(3·148)
《西溪丛语》与《昭明文选》关系考论 朱光立(3·150) “元才子”考论 郭自虎(3·154)
《永乐大典目录》所列杂剧初探 罗旭舟(3·156)
祢衡俳优饶言“云等道”、“锻锡公”语意考析
王福利 孙玉香(4·133)
曹植家庭变故考论 李洪亮(4·135)
论晋宋之际文笔之辨的社会背景 王晓萌(4·138)
周颙卒年研究 徐文明(4·142)
庾信《哀江南赋》“胡书”新证 尹冬民(4·145)
杜甫“卖药都市”辨 韩立平(5·137)
张镃《南湖集》成书考 曾维刚(5·141)
北宋“舞楼”碑刻的新发现 车文明(5·144)
《康诰》非“诰” 李 山(6·131)
《孟子注疏》作者考论 俞林波(6·132)
《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 赵逵夫(6·134) 班固《两都赋》作年考 曾祥旭(6·137)
《文选·咏怀诗》未标明姓氏注文的归属问题
范志新(6·139)
隋代诗人地位之升沉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杨金梅(6·143) 文学遗产·二○一一年第六期
·158·
学术综述
蔡邕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刘德杰(4·149)
“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发布会暨文化经典研究座谈会”综述 (5·155)
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
——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 周明初(6·147) 《文学遗产》编委会综述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新世纪十年”论坛致辞 刘跃进(5·148) 《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制度建设 竺 青(5·149)
在探索中前行
——《文学遗产》2011 年度编委会扩大会议纪要
张 晖(5·150)
文学遗产论坛
“明清诗文的文体记忆与文体选择”会议综述 (2·153) 2010 年《文学遗产》网络版“论文首刊”摘要 (2·156) 学术广角
中国寓言研究反思及传统寓言视野 常 森(1·141)
《汉诗别录》的学术价值及其方法论意义 刘跃进(2·144) 海外汉学
法国高校《聊斋志异》研究及其他 屈小玲(1·152) 学术信息
“陈毓罴先生追思会”举行 孙丽华(4·158)
“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蔡亚平(4·159)
学人荐书
傅刚推荐:吴光兴著《萧纲萧绎年谱》 (1· 27) 朱刚推荐:周裕锴著《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 (1· 35)
张兴武推荐:胡可先著《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 (1· 57)
戴伟华推荐:张明华著《西昆体研究》 (1· 57) 张燕婴推荐:柳向春著《陈奂交游研究》 (1· 72) 郑永晓推荐:曾枣庄、吴洪泽著《宋代文学编年史》 (1·111)
彭玉平推荐:孙维城著《千年词史待平章——晚清三大 词话研究》 (2· 22)
郑利华推荐:(台湾)毛文芳著《图成行乐:明清文人画 像题咏析论》 (2· 81)
程国赋推荐:王齐洲著《稗官与人才——中国古代小说考论》 (2·116)
曹虹推荐:徐雁平编著《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 (2·116) 朱则杰推荐:[日本]松村昂著《清诗总集叙录》 (2·124) 郭英德推荐:曾永义著《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戏曲 源流新论》 (2·143)
马银琴推荐:曹建国著《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 (2·143) 曹旭推荐: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 (2·152) 张兵推荐:蒋寅著《清代文学论稿》 (2·155)
孙逊推荐:宋莉华著《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 (2·155) 马大勇推荐:汪辟疆撰、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 笺证》 (3· 11)
吴承学推荐:杜桂萍著《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 (3· 30)
赵东栓推荐:刘相雨著《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 (3· 40)
刘宁推荐:吴怀东著《唐诗与传奇的生成》 (3· 51) 张廷银推荐:张燕婴著《先秦“仁”学思想研究—— 儒、墨、道、法家“仁”论说略》 (3· 59)
谭帆推荐:黄仕忠著《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 (3·104) 刘宁推荐:杨焄著《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 (3·122)
陶文鹏推荐:胡明著《古典文学纵论》 (3·147)
刘刚推荐:陈丽平著《刘向〈列女传〉研究》 (3·147) 王水照推荐: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 ( 4· 37) 刘成国推荐:沈松勤著《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 5·112) 陶文鹏推荐:吴承学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5·154) 王兆鹏推荐:邓乔彬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5·157) 蒋寅推荐:《地域• 家族• 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 (6· 13)
胡大雷推荐:逯钦立著《逯钦立文存》 (6·113)
马银琴推荐:傅道彬著《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 学精神》 (6·130)
其 他
文学研究所关于接纳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的通知 (2· 45) 《文学遗产》文稿技术规范 (2·159)(5·159) 《文学遗产》2011 年总目录 (6·156)
编后记 (6·159)
征订启事 (6·120)
·156·
论 文
楚辞《九歌》屡遭改易的回顾 张元勋(1· 4)
“礼乐争辉”与“辞藻竞骛”
——关于秦汉文学发展的制度性考察 徐公持(1· 13) “文胜质则史”
——关于《晋书》的文学语言 李少雍(1· 28)
鲁仲连、赵蕤与李白
——兼论古代文化史、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赵昌平(1· 36)
杜甫与唐代诗人创作对赋体的参用 余恕诚(1· 49)
宋代柳词论案的历史解读与文化透视 李昌集(1· 58) 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 徐培均(1· 67)
“声诗”概念与李清照《词论》“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 李定广(1· 73)
论李应策散曲及其散曲史意义 叶 晔(1· 79)
日本藏宋濂《萝山集》抄本考述 任永安(1· 90)
《三国志演义》朝鲜铜活字残本试论
刘世德 夏 薇(1· 97)
论章学诚在文学史学上的贡献 钱志熙(1·112)
刘勰是站在汉代经学“古文学派”立场上的信徒么?
周勋初(2· 4)
论陶渊明革新玄言诗风的功绩 张亚新(2· 12)
东晋应制诗之萧条及其文学史意蕴 何诗海(2· 23)
唐传奇校读札记(三) 李剑国(2· 30)
论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与《楞伽经》之关系 何剑平(2· 46) 宋诗学阐释与唐诗艺术精神 韩经太(2· 54)
从北曲格律看词曲渊源 吕薇芬(2· 70)
论金词与元词的异质性
——兼析“词衰于元”传统命题 王 昊(2· 82) 论元好问以传奇为词现象 赵维江 夏令伟(2· 91)
叙事与“六一风神”
——由茅坤“风神”观切入 刘 宁(2·100)
明代作家徐生卒年详考
——兼谈作家生卒年考证方法 陈庆元(2·108)
明代戏曲家王元寿考 裴 喆(2·117)
中国诗学批评中的“直致”论 彭国忠(3· 12)
蜂腰论 卢盛江(3· 22)
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王秀臣(3· 31)
论佛教空观理论对张说及其诗歌的影响 张海沙(3· 41) 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及其创作动因
尚永亮 (3· 52) 《二十四诗品》:道家艺术哲学 郁 沅(3· 60)
论唐宋间的“尊扬”思潮与古文运动 刘成国(3· 68) 论宋代山水词的艺术特色 王晓骊(3· 82)
戏文只曲的嬗变与发展 许建中(3· 92)
中国古典小说文法术语考论 谭 帆 杨志平(3·105) 明代吴中“皇甫四杰”生平家世考论
查清华 汪惠民(3·113)
清代家集总序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 徐雁平(3·123)
早期中国佛法与文学里的“真实”观念 孙昌武(4· 4)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
——兼论《诗》在秦国的传播 马银琴(4· 16)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 汪春泓(4· 26)
张九龄“为土著姓”发微 戴伟华(4· 38)
对杜甫变体七绝的再认识
——兼论与初唐七绝之关系 刘青海(4· 45)
论唐宋牡丹诗词的政治文化意蕴及其表现艺术 王 莹(4· 54) 苏东坡雷州行迹考辨 张学松 彭洁莹(4· 64)
刘克庄的文化性格与其文学精神的塑造 侯体健(4· 73) 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 龙建国(4· 82)
唐顺之与明代“毗陵诗派”考论 陈书录(4· 92)
王夫之对诗歌本质特征的独特诠释 蒋 寅(4·105)
论词之“哀感顽艳”说 彭玉平(4·116)
近代英文期刊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
宋丽娟 孙 逊(4·125)
《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与整理 傅 刚(5· 4)
陆机还乡及其相关作品 顾 农(5· 18)
诗意地栖居与沉静的激情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还原阐释
范子烨(5· 24)
《诗品》“贵公子孙”解
——兼论王融在永明体运动中的定位 林晓光(5· 35) 李杜诗风与唐诗疆域“三国”说 吴光兴(5· 43)
《诗品》作者考
[ 美] 方志彤 作 闫月珍 译 刘 宁 校(5· 50)
论宋人的“书斋意趣”和宋诗的书斋意象
张蕴爽(5· 65)
“文丐奔竞”之外
——也论“绍兴和议”期间的文学生态
王建生(5· 74)
庄廷鑨《明史》案与清初江浙文学生态
张 兵 张毓洲(5· 85)
逆溯之法与开示门径
——从《宋四家词选》到《宋词举》 沙先一(5· 96) 《牡丹亭》不可能成书于万历十六年
——与《〈牡丹亭〉成书年代新考》作者商榷
吴书荫(5·106)
“玉茗堂四梦”各剧题词的写作时间考 黄仕忠(5·113) 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 李鹏飞(5·119)
胡适《〈水浒传〉考证》与金圣叹研究 陆 林(5·129) 论“诗文评” 杜书瀛(6· 4)
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 韦春喜(6· 14) 论王维乐府诗的文献留存和音乐形态 吴相洲(6· 25) 王维:盛唐律诗第一高手 陆 平(6· 33)
宋代禅林笔记的忆古情结与书写策略 祁 伟(6· 41) 论南宋“士大夫之词”的义理化倾向 张春义(6· 53) 八股文的定型及其相关问题 李光摩(6· 64)
论清代学人之词与词人之词的离合关系 朱惠国(6· 74) 《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生活与思想
郭英德(6· 84)
孔尚任艺术鉴藏与文学创作之关系考论
——以新见孔氏题陈洪绶《饮酒读书图》跋文为缘起 潘建国(6· 95)
杨铁夫《清真词选笺释》论探 马 莎(6·107)
《全宋词审稿笔记》的学术价值 潘明福(6·114)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推进古代文学研究 邓绍基(3· 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古典现实主义 韩经太(3· 8) 明清诗文研究笔谈
明代文学思想个案研究的整体观照 罗宗强(3·132) 明代诗歌研究的几个问题 左东岭(3·134)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罗时进(3·137) 明清文体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何诗海(3·141)
明清诗文研究的观念、方法和格局漫谈 石 雷(3·143) 新世纪十年论坛
新旧方法之我见 莫砺锋(6·121)
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化 廖可斌(6·123)
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问题 詹福瑞(6·126) 谈古代文学学科的包容性特色 李 浩(6·128)
短 文
《礼记·乐记》与《史记·乐书》对读记 杨合林(1·123) 司马迁遭受宫刑原因再探 钟书林(1·126)
隋《谈薮》及其作者阳玠考 黄大宏(1·128)
“引发”与“容受”
——古典诗词文本解读的顺向推衍与逆向删存
钟振振(1·131)
余姚出土李孟坚撰《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
任 群 李金海(1·135)
以传奇为传记:姚燧散文读札 查洪德(1·138)
《论语》二则考辨 赵建成(2·125)
“张横渠体”诗略论 魏崇周(2·128)
文天祥与江万里兄弟交游考 尹 波(2·130)
袁华与“铁崖体”的传播 谷春侠(2·134)
清代川刻宣讲小说集刍议
——兼述新见三种小说集残卷 汪燕岗(2·137) 也谈《古小说钩沉》的用书版本
——以《辩正论》为中心的考察 陈 龙(2·140) 萧彪考 陈于全(3·148)
《西溪丛语》与《昭明文选》关系考论 朱光立(3·150) “元才子”考论 郭自虎(3·154)
《永乐大典目录》所列杂剧初探 罗旭舟(3·156)
祢衡俳优饶言“云等道”、“锻锡公”语意考析
王福利 孙玉香(4·133)
曹植家庭变故考论 李洪亮(4·135)
论晋宋之际文笔之辨的社会背景 王晓萌(4·138)
周颙卒年研究 徐文明(4·142)
庾信《哀江南赋》“胡书”新证 尹冬民(4·145)
杜甫“卖药都市”辨 韩立平(5·137)
张镃《南湖集》成书考 曾维刚(5·141)
北宋“舞楼”碑刻的新发现 车文明(5·144)
《康诰》非“诰” 李 山(6·131)
《孟子注疏》作者考论 俞林波(6·132)
《惜诵》、《涉江》的窜简问题再议 赵逵夫(6·134) 班固《两都赋》作年考 曾祥旭(6·137)
《文选·咏怀诗》未标明姓氏注文的归属问题
范志新(6·139)
隋代诗人地位之升沉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杨金梅(6·143) 文学遗产·二○一一年第六期
·158·
学术综述
蔡邕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 刘德杰(4·149)
“先秦诸子还原四书发布会暨文化经典研究座谈会”综述 (5·155)
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
——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 周明初(6·147) 《文学遗产》编委会综述
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
——“新世纪十年”论坛致辞 刘跃进(5·148) 《文学遗产》编辑部的制度建设 竺 青(5·149)
在探索中前行
——《文学遗产》2011 年度编委会扩大会议纪要
张 晖(5·150)
文学遗产论坛
“明清诗文的文体记忆与文体选择”会议综述 (2·153) 2010 年《文学遗产》网络版“论文首刊”摘要 (2·156) 学术广角
中国寓言研究反思及传统寓言视野 常 森(1·141)
《汉诗别录》的学术价值及其方法论意义 刘跃进(2·144) 海外汉学
法国高校《聊斋志异》研究及其他 屈小玲(1·152) 学术信息
“陈毓罴先生追思会”举行 孙丽华(4·158)
“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蔡亚平(4·159)
学人荐书
傅刚推荐:吴光兴著《萧纲萧绎年谱》 (1· 27) 朱刚推荐:周裕锴著《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 (1· 35)
张兴武推荐:胡可先著《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 (1· 57)
戴伟华推荐:张明华著《西昆体研究》 (1· 57) 张燕婴推荐:柳向春著《陈奂交游研究》 (1· 72) 郑永晓推荐:曾枣庄、吴洪泽著《宋代文学编年史》 (1·111)
彭玉平推荐:孙维城著《千年词史待平章——晚清三大 词话研究》 (2· 22)
郑利华推荐:(台湾)毛文芳著《图成行乐:明清文人画 像题咏析论》 (2· 81)
程国赋推荐:王齐洲著《稗官与人才——中国古代小说考论》 (2·116)
曹虹推荐:徐雁平编著《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 (2·116) 朱则杰推荐:[日本]松村昂著《清诗总集叙录》 (2·124) 郭英德推荐:曾永义著《曾永义学术论文自选集》、《戏曲 源流新论》 (2·143)
马银琴推荐:曹建国著《楚简与先秦〈诗〉学研究》 (2·143) 曹旭推荐: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 (2·152) 张兵推荐:蒋寅著《清代文学论稿》 (2·155)
孙逊推荐:宋莉华著《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 (2·155) 马大勇推荐:汪辟疆撰、王培军笺证《光宣诗坛点将录 笺证》 (3· 11)
吴承学推荐:杜桂萍著《文献与文心:元明清文学论考》 (3· 30)
赵东栓推荐:刘相雨著《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 (3· 40)
刘宁推荐:吴怀东著《唐诗与传奇的生成》 (3· 51) 张廷银推荐:张燕婴著《先秦“仁”学思想研究—— 儒、墨、道、法家“仁”论说略》 (3· 59)
谭帆推荐:黄仕忠著《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 (3·104) 刘宁推荐:杨焄著《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 (3·122)
陶文鹏推荐:胡明著《古典文学纵论》 (3·147)
刘刚推荐:陈丽平著《刘向〈列女传〉研究》 (3·147) 王水照推荐: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 ( 4· 37) 刘成国推荐:沈松勤著《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 5·112) 陶文鹏推荐:吴承学著《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5·154) 王兆鹏推荐:邓乔彬著《唐宋词艺术发展史》 (5·157) 蒋寅推荐:《地域• 家族• 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 (6· 13)
胡大雷推荐:逯钦立著《逯钦立文存》 (6·113)
马银琴推荐:傅道彬著《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 学精神》 (6·130)
其 他
文学研究所关于接纳访问学者和进修人员的通知 (2· 45) 《文学遗产》文稿技术规范 (2·159)(5·159) 《文学遗产》2011 年总目录 (6·156)
编后记 (6·159)
征订启事 (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