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经典的一些看法

关于读经典的一些看法

目前,“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正在重庆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它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读经典”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经典”一词的理解尚不一致。有的认为,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客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一般意义上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具有影响力、历史性、广泛性三重特性。有的认为,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有的认为,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仅仅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辞海》将“经典”诠释为:(1)古代儒家的经籍;(2)亦泛指宗教的经书;(3)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现代汉语词典》诠释“经典”为:(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4)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笔者认为,经典就是指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中最具原创性、奠基性、指导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读经典有着独特的意义。

第一,读经典是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吸取思想精华的快捷路径。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沧海一

粟。“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读书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最好的书来读。

第二,读经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学习史。经典是各知识领域大师思维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识、思想的闪光结晶。读经典就好像与大师对话,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审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言行和现象

第三,读经典是增进智慧、寻求人生启迪的有效方法。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学大师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第四,读经典是满足高品位审美需求的理想平台。读经典,就是享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尝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浓郁的“书香”,与大师、第一流人物为友,领略知识海洋的奇异景象和思想之颠的壮丽风光。

(三)读经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精读多读。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精读,宋代哲学家朱熹在谈到如何读书时说:要“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多读,就是要反复阅读。我国早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读经典尤要如此。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都是反复阅读的,读《资治通鉴》17遍,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

百遍。

二是坚持深思善疑。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深入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是读书学习的有效方法,读经典更需要运用这一有效方法。要具有问题意识、好奇心态、怀疑精神,对经典中的观点、论据、论证、结论或关于事件发生、过程、结果的描述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对这些“为什么”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坚持勤动笔墨。对于所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事件、结论、警句格言、点睛之笔、不明与可疑之处等,要用点、线、圆圈和其他多种符号进行标记,或摘录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对其有肯定或补充、否定意见,警示或启迪等,可作出批语,或写成心得体会;若自己确有兴趣,体会深刻,有独到的新见解,也可写出研究文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读哲学著作时,在书上所作标记和批注之多,竟然形成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哲学笔记》。

四是坚持学以致用。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正确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就成为必然和必要。要着眼于“用”,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选择经典研读。一个人只有联系实际读书,结合工作学习,才能学而有益,学而有用;只有学习人文经典、专业经典及相关知识,才能建立、完善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有机整体,发挥知识的结构

效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践行经典中所展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道德准则,提升思想境界。要注重将所读经典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中鉴别验证、加深理解和把握经典中所包含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汲取经典中所揭示的经验教训,运用经典中所蕴涵的正确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于读经典的一些看法

目前,“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正在重庆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它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读经典”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经典”一词的理解尚不一致。有的认为,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客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一般意义上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具有影响力、历史性、广泛性三重特性。有的认为,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有的认为,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仅仅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是一些产生特殊影响的书。《辞海》将“经典”诠释为:(1)古代儒家的经籍;(2)亦泛指宗教的经书;(3)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现代汉语词典》诠释“经典”为:(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传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4)事物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笔者认为,经典就是指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中最具原创性、奠基性、指导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读经典有着独特的意义。

第一,读经典是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吸取思想精华的快捷路径。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整个人类知识的沧海一

粟。“取法其上,得乎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读书要有选择,选择那些最好的书来读。

第二,读经典是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主要就是他的学习史。经典是各知识领域大师思维的重要成果,是第一流人物的知识、思想的闪光结晶。读经典就好像与大师对话,可以以第一流人物的眼光审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言行和现象

第三,读经典是增进智慧、寻求人生启迪的有效方法。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谓“巨人的肩膀”,就是包含在先前科学大师经典著作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第四,读经典是满足高品位审美需求的理想平台。读经典,就是享用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就是品尝最好的“精神食粮”和最浓郁的“书香”,与大师、第一流人物为友,领略知识海洋的奇异景象和思想之颠的壮丽风光。

(三)读经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精读多读。我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精读,宋代哲学家朱熹在谈到如何读书时说:要“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多读,就是要反复阅读。我国早有“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之说,读经典尤要如此。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都是反复阅读的,读《资治通鉴》17遍,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

百遍。

二是坚持深思善疑。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深入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是读书学习的有效方法,读经典更需要运用这一有效方法。要具有问题意识、好奇心态、怀疑精神,对经典中的观点、论据、论证、结论或关于事件发生、过程、结果的描述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对这些“为什么”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坚持勤动笔墨。对于所读经典中的重要概念、范畴、观点、原理、事件、结论、警句格言、点睛之笔、不明与可疑之处等,要用点、线、圆圈和其他多种符号进行标记,或摘录在笔记本上或卡片上;对其有肯定或补充、否定意见,警示或启迪等,可作出批语,或写成心得体会;若自己确有兴趣,体会深刻,有独到的新见解,也可写出研究文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读哲学著作时,在书上所作标记和批注之多,竟然形成了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哲学笔记》。

四是坚持学以致用。读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正确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运用这些知识、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就成为必然和必要。要着眼于“用”,为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选择经典研读。一个人只有联系实际读书,结合工作学习,才能学而有益,学而有用;只有学习人文经典、专业经典及相关知识,才能建立、完善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形成有机整体,发挥知识的结构

效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践行经典中所展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道德准则,提升思想境界。要注重将所读经典中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实践,推动工作。在实践中鉴别验证、加深理解和把握经典中所包含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汲取经典中所揭示的经验教训,运用经典中所蕴涵的正确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关文章

  • "君子先难而后获"--来自读经私塾学堂的回应
  • 2014年9月14日,郑州,微雨,深夜,我和广东明德学堂程云枫先生.北京千人行书院吴小东先生有一席谈.彼时坊间关于民间读经沸沸扬扬,质疑和反对之声俨然已成浪潮.谈话遂围绕此一话题展开.外间局面不可谓不严峻,我的提问不可谓不尖锐,然两位先生谈 ...查看


  • [人格与国性]阅读答案
  • 人格与国性 彭  林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 ...查看


  •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指读习惯
  •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指读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指读习惯> 德学书苑·毛慧青 很多家长都在犯愁,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孩子不爱跟读指读怎么办? 是啊,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始终培养不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学 ...查看


  • 感悟经典阅读之美
  • 感悟经典阅读之美 享受快乐读书人生 殷金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中午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对读书的看法.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昆山属于江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名仕辈出之地.大家耳熟能详的"昆山三贤&qu ...查看


  • 这一轮关于"读经"的争吵,是两种愚昧的碰撞
  • "通过老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至善班7岁的林XX同学用26天将5000多字<老子>全篇背诵完毕."来自青岛王财贵国学小书院博客. 某报纸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新一轮的关于读经的争吵.据说这是近几十年来的第二回了.笔 ...查看


  • 读经典名著,品人生哲理
  • 读经典名著,品人生哲理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世界各民族都产生过一批非常优秀 ...查看


  • 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
  • 天主教与新教的区别 教义上的主要区别: 天主教认为<圣经>和<圣经>都是教义的来源,称为"信德宝库":新教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根源:路德派强调认识因为信仰,不是因为行为得救,是为& ...查看


  • 发明中国历史
  • 发明中国历史(八十):孔儒性即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发明中国历史(八十):孔儒性即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 一个以"伪"为自己"文化"起点的民族 -- 一个以"人性本善"为自己虚假&qu ...查看


  •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7种写作方法及范文
  •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7种写作方法及范文 一.条陈理由,彻解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