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西北大学精神文化揭櫫

杨德生 史 波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机构,办大学实际上就是在办文化。西北 大学向来重视校史校情的研究整理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继出版了《西 北大学史稿》 《西北大学大事记》 《西北大学学人谱》 《西北大学英才 谱》 《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 《西北大学年鉴》 《紫藤园夜话》等书 籍,比较系统和完整地记述阐发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大 学文化。特别是在 2006 年参加了《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的编纂之后, 进一步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凝炼, 并编制了西北大学历史上 第一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近年来,还积极参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方 面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锐意创新凸显个性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大 学校园文化》获得陕西省相关研究优秀奖。三项成果获得教育部校园 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或者优秀奖。 西北大学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四 个大学职能的过程中,铸造着自己的大学精神和办学风格,充分体现 在“公诚勤朴”的四字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八字精神等方面。 这是西北大学 100 多年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根植于悠 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中,是学校的“教育场” 是学 , 校的“精气神” 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和战 。 斗力的“核动力” 100 余年来。西大的校训和精神,展示出强大的内 。

1

聚力 ,使西大人在精神上萌发出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喷发出 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就好像一面屹立百年的旗帜,迎风招展,指 引着西大人奋勇向前。 一、自觉的使命意识----适于世用 一、自觉的使命意识----适于世用 报以国华 ---西北大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自建校之日 起,就胸抱炙烈的爱国热情,心怀远大的强国理想。适于世用报以国 华,救亡图存兴学报国一直是西北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脉和最强音符。 建校兴学,爱国报国。百年西大,发端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 苦斗于动荡不安的民国初期,中兴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新生于共 和国百废待兴的火红年代,腾飞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1901 年,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华民族危亡一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难西 安,颁《兴学诏书》 。1902 年,陕西省地方政府创办陕西大学堂,这 是西北大学的前身,它以“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砥砺德行报以国华”为 目标培养了一批融通中西两学的庠序通才,报效国家,建设地方。民 国初年,时局动荡,国家建设积重难返,列强环伺,民族危难

日趋严 重,而西北闭塞人才匮乏,时任陕西都督张凤翙以“关系于现时之建 设”关系于将来之建设”关系于外部之防御”的远见卓识, “ “ 合并陕西的五 所高等学堂,创立西北大学。1915 年至 1931 年,西北大学数度离 析又数度恢复,但强国之心报国之志却未曾有丝毫游移。1937 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中华民族又一次陷入深重的民族危难之 中,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一批著名高等学府内迁 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汉中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2

地偏一隅不忘国家之难,流徙四野仍存杀贼之心,当时西北大学的办 学思想即为“国难时期之大学,除基本课程外,自应注重实用,而任 何课程皆须集中思想于救国的研究” 师生们深知: 。 “上前线同敌人作战 是救国,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 西大人 , 在民族危亡之际, 高掣中华文明火炬, 为救亡图存延续高等教育事业。 没有哪所学校曾像西北大学这样深刻体验过民族危亡之恨, 国家贫弱 之苦;西北大学从来就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那就是兴学报国。新中 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家百废待兴急需石油的状况,主动请缨设立石油 地质专业,60 年代为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创建中东研究所。改 革开放以来,西北大学更是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努力为国 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人才,为振兴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系国家,追求进步。一个世纪以来,西北大学的命运始终与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广大师生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既通过弘扬科学文化、奋发 成才报效国家,又通过参加爱国运动、追求民主进步推动社会变革和 祖国强盛。北平大学迁陕之前,其前身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 1903 年发起“拒俄运动” 开近代学生爱国运动之先河, , 在“五四”和“一二. 九” 运动中,平大即为中坚力量,很早就成立了地下党组织。陕西高等学 堂学生 1905 年发起了保护陕西路权的爱国义举。 “五卅惨案”后, 西北 大学学生通电声援上海反帝斗争。1926 年通电全国,反对日本出兵 满洲。20 年代的西大学生王孝锡,在甘肃创建党组织。抗战期间, 西大 354 名学生报名参军,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尤其是郁士元教授,

3

年逾四旬投笔从戎, “为抗战以来教授参军第一人” 解放前,西北大学 。 追求民主进步蔚为风尚,许多学生加入党组织和当的外围组织,反动 当局惊呼西北大学为“第二陕北公学” 1946 年西北大学发生的“四一 , 五”民主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强大

的影响。解放之后,西大师生兴教 报国,求学报国,大批人才涌向祖国建设的第一线,绝大多数毕业生 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 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经济学家的摇篮” “文学沃土作家摇 、 、 篮” “考古学的黄埔”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西北 、 。 大学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最根本的特质,西北大学师生关心国家大事, 心系民族兴亡,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铭刻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印章。 二、卓绝的苦斗精神----艰苦创业 二、卓绝的苦斗精神----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百年发展历程铸就了西北大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淬炼出 公诚勤朴的校训。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的激励之下,西北大学历 经坎坷却总奋然前行,几临困境却总闯过难关,数遭磨难却总达到彼 岸。 艰苦岁月,铸造精神。1912 年张凤翙合组陕西五学堂创设西北 大学,遭到北洋政府的极力阻挠,凭着“荡舟激流,势难中止” “破釜 、 沉舟” “绝无停辍可言”的决心和勇气, 、 西北大学才建立起来。 1913 年, 时任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文科学长崔云松讲到, “......吾陕之西北大 学,苦学校也,经过之历史,苦历史也,诸君之入校肄业,苦学生也” 。 西北大学自诞生之日起,秉性之中即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基因。 1926 年,河南军阀刘镇嵩率军围困西安城半年有余,西安军民弹尽

4

粮绝, 饿殍横陈。 西北大学困苦不堪, 师生于绝境之处, 仍坚持办学, 部分学生组织起围城读书会,教授吴吉芳每天坚持辅导两小时。如此 艰难困苦之际, 西北大学工科水利道路工程班 18 名学生于当年毕业, 被誉为“西北大学十八勇士” 1938 年,时局艰难,西安临时大学颠沛 。 流离于汉中城固,物资匮乏,困难重重,时任校长胡庶华说: “我们西 北联大,设立在城固这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 物质享受均谈不到,可是我们师生依然共同努力,发扬我们能吃苦、 有朝气的精神,来领导西北的教育。 ”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乐观向 上,于战乱之际使西北大学绛帐重开,弦歌复鸣。抗战胜利后,西北 大学 1946 年迁回西安,师生在城固旧址勒碑留念,记述当年迁徙之 苦、寓居之苦、救亡之苦。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写碑文, “...... 迩者东夷扇毒,猾乱华夏:首据关东势胜之地,续聘兵家诡诈之谋; 陷冀鲁,取吴越,蚕食中原,鲸吞南国;名城尽下,海内骚然!于是, 北雍学者,右学诸生,痛夫藩卫之失,耻与非类为伍;或驱车险路, 或徒步荒原;或褰裳涉水,或策杖攀

崖,餐风宿露,戴月披星,载饥 载渴,载驰载奔,以莅止于陕西之城固......” 此碑已湮没于历史,但 。 碑文传诵至今, 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嵌凿在西大的心灵 深处。迁至西安之后,内战骤发,时局艰难,筹款办学,日益蹇促, 当时的大学校长们被戏称为“叫花子团” 校长杨钟健写到“三月味如 , 何,困难历重重” 但他团结师生,克服困难,使西大渐有起色。解放 , 初期,西北大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时任教务长的岳劼恒教授主张和 支持开办工厂,自己生产和维修设备仪器,物理系龙际云教授办起了

5

小型机械厂,加工仪器设备,满足教学之用。文革之后,西北大学的 条件和环境虽然大为改善,但与其它规模相近的学校相比,仍有极大 差距,特别是受到长期的条块分割、经费拮据的束缚与困扰。面对重 重困难,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鼓起改革的风帆,抓住各种 机遇,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近 30 年来,西北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生机 勃发活力强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联合办学使学校冲破了旧观念 和旧体制的束缚,拓宽了办学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闯出了办学生 路。争取“211 工程” 教授们向省上领导慷慨陈词,几至痛哭流涕, , 争取“省部共建” 西大人上下奔走,疲惫困顿从不放弃, , “九五”十五”十 “ “ 一五” 埋头苦干,催生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 , 的发展,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 北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铸就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 也正 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一直在支撑、激励、鞭策着西大拼搏 前进。 自强不息,公诚勤朴。早在西北联大城固办学的艰难时刻,学校 就淬炼出了“公诚勤朴”的校训。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 的含义。黎锦熙教授,湖南湘潭人,1937 年随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 安,后辗转汉中城固,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执 教十年之久, 历任国文系主任等职, 与毛泽东有师生之谊。 他讲到, “公 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 “公”以去私, 用绝党争; “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 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

6

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 诈之反也。 “公诚勤朴”的校训深刻地贯穿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 大精神,它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西大人坚持操守,不畏艰险,克 服困难,奋力前行。 三、鲜明的地

域特色----凤鸣岐山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凤鸣岐山 西北尚学 ---地处祖国西部的西北大学,其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深厚 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个性气质,执着的行事原则, 无不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也清晰地勾勒出了西北大学的精神轮廓。 文化传承,源起秦地。陕西,一方渗透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圣土, 周秦遗韵,汉唐雄风, “典章文物之所荟萃,名儒伟人之乘间迭出,彪 炳史迹” 西安,一座蛮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数千年 。 遗存, 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青砖垒台、 斗拱雕梁、 赑屃负石、 雉堞角楼。 这里也是古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 周有辟雍, 汉兴太学, 唐设国子监。 西北大学驻跸之所乃唐代太平坊实际寺,为鉴真和尚剃度之处,也是 日本遣唐使聚集之地,立有遣唐使“橘逸势勉学之地纪念碑” 校园内 , 出土文物建馆收藏, 创中国大学校园考古之先例。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 设帐授学于西安郊县,创立关学一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为历代读书人之圭臬。江泽 , 民的老师顾毓琇先生曾题词西大: “文化求复汉唐之隆,学风当绍横渠 之大” 洗练地概括出了西北大学的历史传承。这些都是滋养西北大学 , 精神的源泉,西北大学的文化底蕴莫不与此息息相关。 个性气质,养自陕西。陕西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南北近 2000

7

公里,横跨三个气温带。陕北黄土高原苦寒之地,但却人才荟萃,关 中渭水盆地襟山带河,实乃文华渊薮,陕南汉水流域表里河山,堪为 簇锦堆秀。秦地养秦人,陕西人骨子里面透露出高原的豪爽倔强,山 峰的孤傲不屈,大川的清美灵秀。顽强执着,聪慧多才,不服输,求 进步是西大人最为鲜明的个性气质。 办学特色,惠于西北。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西北大学责无旁贷 地担负起了发展西北文化事业,提高西北地区科学水平,为开发和建 设西北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学科研及考察实习等活动中,紧密结合 并直接服务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在陕西地方志修撰与方志理 论建设、城固张骞墓发掘和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察、关学研究、 西北方言考察、西北民歌收集、西北文物考古及西北史料整理研究、 秦巴山区植物调查、陕南地区矿产资源勘察、关中地区地理研究、西 北区域经济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西北大学 80%的 毕业生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各个行业。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挥学科优 势,创办了考古、旅游管理、文物保护技术、电子技术等一批适应地 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在

石油天然气开发研究、自然环境保护和利 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西北大学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起到了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库的重要作用。 现任校长方光华教授将西北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思路概括为一句 话“一道河,一座山,一厝庙,一条路” 河即是渭河,山即是秦岭, 。 庙即是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路即是丝绸之路。西北大学在渭河流域 治理与发展研究、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关中-天水区域经济规划研究

8

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秦岭造山带研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化研究等领 域成果卓著,在周秦汉唐的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等领域硕果累累,在 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历史社会经济研究领域首屈一指。在这些领域也 培养和锻炼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如被誉为“秦岭王” 致志于研究石油战略资源的张国伟教授,长江学者、古生物学家舒德 干教授,西北经济王何炼成教授,中东问题专家彭树智教授,唐代文 史专家李浩教授,生命不息攻坚不止、国际一流物理学家、创立以中 国人名命名的“侯氏定理”的侯伯宇教授,著名数学专家、创立“王氏理 论”的王戍堂教授等。立足西部,建设西部,既是西北大学的区域资 源优势也是西北大学的地域特色之处。 四、宽广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 四、宽广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 兼收并蓄 ---西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经历中,数度兼并重组,多支脉流聚汇, 长期的磨合熔融, 形成了以人为本, 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和办学精神。 环境宽松,氛围自由。西北大学历史上接纳融合了不同学科、不 同源流的学校,不同学术观点碰撞、吸收、完善、共存,形成了环境 宽松、氛围自由的风气和风尚,大学文化里也养成了摈弃傲慢偏见, 提倡兼容并蓄的立校精神。著名历史学家陈直先生,原是一名银行职 员,没有学历文凭,但他刻苦钻研,在秦汉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遂 被延请任教,于大学讲堂之上传道授业,像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事例 在西大历史中不止一例。80 年代初,年轻学生张维迎一篇《为钱正 名》 ,在当时实属惊世骇俗之言,叛经背道之说,但是西大人以博大 的胸怀和宽厚的人文精神,包容不同学术观点,一位人才才没有被湮

9

没。 学术独立,精神合一。西北大学始终坚持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办学 理念,各个学科共同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尊重,长期以来形成了不拘 一格、和而不同的学术生态。学术独立但精神合一,教学科研流于日 常之散,学校发展凝于心神之聚。西大人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 和凝聚力,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的合力。在学校“211 工

程”建设验收 过程中,在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在学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不同院 系、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师生,抱着强烈的爱校强校愿望,发 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团结奋进、共同 战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为西北大学的发展集聚 了饱满的发展动力,蓄养了深厚的发展潜力。 校园文化,根植人文。西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彩纷呈,文化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一院一品工程硕果累累。 文学院的黑美人艺术节、 新闻学院的传播无限艺术节、法学院的激扬青春辩论赛,研究生处的 研究生学术月、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论坛、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地苑之 花等等文化活动品牌蓬勃发展。戏剧《家里的玩偶》获得易卜生戏剧 奖,音乐情景剧《岁月如歌》成为陕西高校的经典节目,校园情景剧 《男生那点事》在网络上持续热播......,校园文化成果大放异彩。所有 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崇尚思想 性,鼓励原创性、提倡集体类、侧重语言类。这是西北大学长期以来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善于构筑人文情怀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兼容并蓄”的学术研究环境,为国家

10

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建功立业、卓有成就者不可胜数。中 科院院士闫隆飞、田在艺、任纪舜、刘昌明、侯洵、张国伟、张殿林, 工程院院士张彦仲,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著名诗人牛汉、雷抒雁, 著名作家贾平凹、迟子建,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中国岩画开拓者 盖山林,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巩启明,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魏杰等 等。 西北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总结提炼出来 的,它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硬功夫,学校党委也明确提出要把文化 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百年老校西北大学将在以后的道路 中不断积淀文化蕴含,升华精神境界,增强品格魅力,始终保持昂扬 的斗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立足西北,坚守信念,为实现兴学强国 的远大理想努力奋进。

11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西北大学精神文化揭櫫

杨德生 史 波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机构,办大学实际上就是在办文化。西北 大学向来重视校史校情的研究整理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继出版了《西 北大学史稿》 《西北大学大事记》 《西北大学学人谱》 《西北大学英才 谱》 《西北大学教育理念文选》 《西北大学年鉴》 《紫藤园夜话》等书 籍,比较系统和完整地记述阐发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大 学文化。特别是在 2006 年参加了《漫游中国大学》丛书的编纂之后, 进一步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凝炼, 并编制了西北大学历史上 第一部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近年来,还积极参加有关校园文化建设方 面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锐意创新凸显个性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大 学校园文化》获得陕西省相关研究优秀奖。三项成果获得教育部校园 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或者优秀奖。 西北大学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四 个大学职能的过程中,铸造着自己的大学精神和办学风格,充分体现 在“公诚勤朴”的四字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八字精神等方面。 这是西北大学 100 多年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根植于悠 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中,是学校的“教育场” 是学 , 校的“精气神” 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是学校凝聚力、向心力和战 。 斗力的“核动力” 100 余年来。西大的校训和精神,展示出强大的内 。

1

聚力 ,使西大人在精神上萌发出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喷发出 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就好像一面屹立百年的旗帜,迎风招展,指 引着西大人奋勇向前。 一、自觉的使命意识----适于世用 一、自觉的使命意识----适于世用 报以国华 ---西北大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自建校之日 起,就胸抱炙烈的爱国热情,心怀远大的强国理想。适于世用报以国 华,救亡图存兴学报国一直是西北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脉和最强音符。 建校兴学,爱国报国。百年西大,发端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 苦斗于动荡不安的民国初期,中兴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新生于共 和国百废待兴的火红年代,腾飞于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1901 年,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华民族危亡一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难西 安,颁《兴学诏书》 。1902 年,陕西省地方政府创办陕西大学堂,这 是西北大学的前身,它以“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砥砺德行报以国华”为 目标培养了一批融通中西两学的庠序通才,报效国家,建设地方。民 国初年,时局动荡,国家建设积重难返,列强环伺,民族危难

日趋严 重,而西北闭塞人才匮乏,时任陕西都督张凤翙以“关系于现时之建 设”关系于将来之建设”关系于外部之防御”的远见卓识, “ “ 合并陕西的五 所高等学堂,创立西北大学。1915 年至 1931 年,西北大学数度离 析又数度恢复,但强国之心报国之志却未曾有丝毫游移。1937 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中华民族又一次陷入深重的民族危难之 中,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一批著名高等学府内迁 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后又迁往汉中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2

地偏一隅不忘国家之难,流徙四野仍存杀贼之心,当时西北大学的办 学思想即为“国难时期之大学,除基本课程外,自应注重实用,而任 何课程皆须集中思想于救国的研究” 师生们深知: 。 “上前线同敌人作战 是救国,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的力量,也一样是救国” 西大人 , 在民族危亡之际, 高掣中华文明火炬, 为救亡图存延续高等教育事业。 没有哪所学校曾像西北大学这样深刻体验过民族危亡之恨, 国家贫弱 之苦;西北大学从来就具有自觉的使命意识,那就是兴学报国。新中 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家百废待兴急需石油的状况,主动请缨设立石油 地质专业,60 年代为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创建中东研究所。改 革开放以来,西北大学更是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和勃勃生机,努力为国 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人才,为振兴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系国家,追求进步。一个世纪以来,西北大学的命运始终与国 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广大师生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依归,既通过弘扬科学文化、奋发 成才报效国家,又通过参加爱国运动、追求民主进步推动社会变革和 祖国强盛。北平大学迁陕之前,其前身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 1903 年发起“拒俄运动” 开近代学生爱国运动之先河, , 在“五四”和“一二. 九” 运动中,平大即为中坚力量,很早就成立了地下党组织。陕西高等学 堂学生 1905 年发起了保护陕西路权的爱国义举。 “五卅惨案”后, 西北 大学学生通电声援上海反帝斗争。1926 年通电全国,反对日本出兵 满洲。20 年代的西大学生王孝锡,在甘肃创建党组织。抗战期间, 西大 354 名学生报名参军,要求奔赴抗日前线,尤其是郁士元教授,

3

年逾四旬投笔从戎, “为抗战以来教授参军第一人” 解放前,西北大学 。 追求民主进步蔚为风尚,许多学生加入党组织和当的外围组织,反动 当局惊呼西北大学为“第二陕北公学” 1946 年西北大学发生的“四一 , 五”民主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强大

的影响。解放之后,西大师生兴教 报国,求学报国,大批人才涌向祖国建设的第一线,绝大多数毕业生 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 学校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 “经济学家的摇篮” “文学沃土作家摇 、 、 篮” “考古学的黄埔” 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西北 、 。 大学大学文化的核心和最根本的特质,西北大学师生关心国家大事, 心系民族兴亡,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铭刻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印章。 二、卓绝的苦斗精神----艰苦创业 二、卓绝的苦斗精神----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百年发展历程铸就了西北大学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淬炼出 公诚勤朴的校训。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精神的激励之下,西北大学历 经坎坷却总奋然前行,几临困境却总闯过难关,数遭磨难却总达到彼 岸。 艰苦岁月,铸造精神。1912 年张凤翙合组陕西五学堂创设西北 大学,遭到北洋政府的极力阻挠,凭着“荡舟激流,势难中止” “破釜 、 沉舟” “绝无停辍可言”的决心和勇气, 、 西北大学才建立起来。 1913 年, 时任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文科学长崔云松讲到, “......吾陕之西北大 学,苦学校也,经过之历史,苦历史也,诸君之入校肄业,苦学生也” 。 西北大学自诞生之日起,秉性之中即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基因。 1926 年,河南军阀刘镇嵩率军围困西安城半年有余,西安军民弹尽

4

粮绝, 饿殍横陈。 西北大学困苦不堪, 师生于绝境之处, 仍坚持办学, 部分学生组织起围城读书会,教授吴吉芳每天坚持辅导两小时。如此 艰难困苦之际, 西北大学工科水利道路工程班 18 名学生于当年毕业, 被誉为“西北大学十八勇士” 1938 年,时局艰难,西安临时大学颠沛 。 流离于汉中城固,物资匮乏,困难重重,时任校长胡庶华说: “我们西 北联大,设立在城固这个偏僻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 物质享受均谈不到,可是我们师生依然共同努力,发扬我们能吃苦、 有朝气的精神,来领导西北的教育。 ”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乐观向 上,于战乱之际使西北大学绛帐重开,弦歌复鸣。抗战胜利后,西北 大学 1946 年迁回西安,师生在城固旧址勒碑留念,记述当年迁徙之 苦、寓居之苦、救亡之苦。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写碑文, “...... 迩者东夷扇毒,猾乱华夏:首据关东势胜之地,续聘兵家诡诈之谋; 陷冀鲁,取吴越,蚕食中原,鲸吞南国;名城尽下,海内骚然!于是, 北雍学者,右学诸生,痛夫藩卫之失,耻与非类为伍;或驱车险路, 或徒步荒原;或褰裳涉水,或策杖攀

崖,餐风宿露,戴月披星,载饥 载渴,载驰载奔,以莅止于陕西之城固......” 此碑已湮没于历史,但 。 碑文传诵至今, 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深深嵌凿在西大的心灵 深处。迁至西安之后,内战骤发,时局艰难,筹款办学,日益蹇促, 当时的大学校长们被戏称为“叫花子团” 校长杨钟健写到“三月味如 , 何,困难历重重” 但他团结师生,克服困难,使西大渐有起色。解放 , 初期,西北大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时任教务长的岳劼恒教授主张和 支持开办工厂,自己生产和维修设备仪器,物理系龙际云教授办起了

5

小型机械厂,加工仪器设备,满足教学之用。文革之后,西北大学的 条件和环境虽然大为改善,但与其它规模相近的学校相比,仍有极大 差距,特别是受到长期的条块分割、经费拮据的束缚与困扰。面对重 重困难,全校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鼓起改革的风帆,抓住各种 机遇,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近 30 年来,西北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生机 勃发活力强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联合办学使学校冲破了旧观念 和旧体制的束缚,拓宽了办学渠道,改善了办学条件,闯出了办学生 路。争取“211 工程” 教授们向省上领导慷慨陈词,几至痛哭流涕, , 争取“省部共建” 西大人上下奔走,疲惫困顿从不放弃, , “九五”十五”十 “ “ 一五” 埋头苦干,催生了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 , 的发展,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 北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铸就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 也正 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一直在支撑、激励、鞭策着西大拼搏 前进。 自强不息,公诚勤朴。早在西北联大城固办学的艰难时刻,学校 就淬炼出了“公诚勤朴”的校训。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 的含义。黎锦熙教授,湖南湘潭人,1937 年随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 安,后辗转汉中城固,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执 教十年之久, 历任国文系主任等职, 与毛泽东有师生之谊。 他讲到, “公 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 “公”以去私, 用绝党争; “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 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

6

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 诈之反也。 “公诚勤朴”的校训深刻地贯穿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西 大精神,它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西大人坚持操守,不畏艰险,克 服困难,奋力前行。 三、鲜明的地

域特色----凤鸣岐山 三、鲜明的地域特色----凤鸣岐山 西北尚学 ---地处祖国西部的西北大学,其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深厚 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个性气质,执着的行事原则, 无不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也清晰地勾勒出了西北大学的精神轮廓。 文化传承,源起秦地。陕西,一方渗透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圣土, 周秦遗韵,汉唐雄风, “典章文物之所荟萃,名儒伟人之乘间迭出,彪 炳史迹” 西安,一座蛮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数千年 。 遗存, 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青砖垒台、 斗拱雕梁、 赑屃负石、 雉堞角楼。 这里也是古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 周有辟雍, 汉兴太学, 唐设国子监。 西北大学驻跸之所乃唐代太平坊实际寺,为鉴真和尚剃度之处,也是 日本遣唐使聚集之地,立有遣唐使“橘逸势勉学之地纪念碑” 校园内 , 出土文物建馆收藏, 创中国大学校园考古之先例。 北宋理学大师张载, 设帐授学于西安郊县,创立关学一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为历代读书人之圭臬。江泽 , 民的老师顾毓琇先生曾题词西大: “文化求复汉唐之隆,学风当绍横渠 之大” 洗练地概括出了西北大学的历史传承。这些都是滋养西北大学 , 精神的源泉,西北大学的文化底蕴莫不与此息息相关。 个性气质,养自陕西。陕西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南北近 2000

7

公里,横跨三个气温带。陕北黄土高原苦寒之地,但却人才荟萃,关 中渭水盆地襟山带河,实乃文华渊薮,陕南汉水流域表里河山,堪为 簇锦堆秀。秦地养秦人,陕西人骨子里面透露出高原的豪爽倔强,山 峰的孤傲不屈,大川的清美灵秀。顽强执着,聪慧多才,不服输,求 进步是西大人最为鲜明的个性气质。 办学特色,惠于西北。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西北大学责无旁贷 地担负起了发展西北文化事业,提高西北地区科学水平,为开发和建 设西北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教学科研及考察实习等活动中,紧密结合 并直接服务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在陕西地方志修撰与方志理 论建设、城固张骞墓发掘和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察、关学研究、 西北方言考察、西北民歌收集、西北文物考古及西北史料整理研究、 秦巴山区植物调查、陕南地区矿产资源勘察、关中地区地理研究、西 北区域经济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西北大学 80%的 毕业生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各个行业。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挥学科优 势,创办了考古、旅游管理、文物保护技术、电子技术等一批适应地 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专业。在

石油天然气开发研究、自然环境保护和利 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等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西北大学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起到了思想库、智力库、人才库的重要作用。 现任校长方光华教授将西北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思路概括为一句 话“一道河,一座山,一厝庙,一条路” 河即是渭河,山即是秦岭, 。 庙即是周秦汉唐的历史文化,路即是丝绸之路。西北大学在渭河流域 治理与发展研究、西部经济发展研究、关中-天水区域经济规划研究

8

等方面成绩突出,在秦岭造山带研究、秦巴山区生物多样化研究等领 域成果卓著,在周秦汉唐的历史研究、文学研究等领域硕果累累,在 丝绸之路考古、中亚历史社会经济研究领域首屈一指。在这些领域也 培养和锻炼出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如被誉为“秦岭王” 致志于研究石油战略资源的张国伟教授,长江学者、古生物学家舒德 干教授,西北经济王何炼成教授,中东问题专家彭树智教授,唐代文 史专家李浩教授,生命不息攻坚不止、国际一流物理学家、创立以中 国人名命名的“侯氏定理”的侯伯宇教授,著名数学专家、创立“王氏理 论”的王戍堂教授等。立足西部,建设西部,既是西北大学的区域资 源优势也是西北大学的地域特色之处。 四、宽广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 四、宽广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 兼收并蓄 ---西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经历中,数度兼并重组,多支脉流聚汇, 长期的磨合熔融, 形成了以人为本, 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和办学精神。 环境宽松,氛围自由。西北大学历史上接纳融合了不同学科、不 同源流的学校,不同学术观点碰撞、吸收、完善、共存,形成了环境 宽松、氛围自由的风气和风尚,大学文化里也养成了摈弃傲慢偏见, 提倡兼容并蓄的立校精神。著名历史学家陈直先生,原是一名银行职 员,没有学历文凭,但他刻苦钻研,在秦汉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遂 被延请任教,于大学讲堂之上传道授业,像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事例 在西大历史中不止一例。80 年代初,年轻学生张维迎一篇《为钱正 名》 ,在当时实属惊世骇俗之言,叛经背道之说,但是西大人以博大 的胸怀和宽厚的人文精神,包容不同学术观点,一位人才才没有被湮

9

没。 学术独立,精神合一。西北大学始终坚持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办学 理念,各个学科共同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尊重,长期以来形成了不拘 一格、和而不同的学术生态。学术独立但精神合一,教学科研流于日 常之散,学校发展凝于心神之聚。西大人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归属感 和凝聚力,关键时刻爆发出强大的合力。在学校“211 工

程”建设验收 过程中,在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在学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不同院 系、不同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师生,抱着强烈的爱校强校愿望,发 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团结奋进、共同 战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以人为本、兼容并蓄为西北大学的发展集聚 了饱满的发展动力,蓄养了深厚的发展潜力。 校园文化,根植人文。西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彩纷呈,文化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一院一品工程硕果累累。 文学院的黑美人艺术节、 新闻学院的传播无限艺术节、法学院的激扬青春辩论赛,研究生处的 研究生学术月、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论坛、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地苑之 花等等文化活动品牌蓬勃发展。戏剧《家里的玩偶》获得易卜生戏剧 奖,音乐情景剧《岁月如歌》成为陕西高校的经典节目,校园情景剧 《男生那点事》在网络上持续热播......,校园文化成果大放异彩。所有 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崇尚思想 性,鼓励原创性、提倡集体类、侧重语言类。这是西北大学长期以来 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善于构筑人文情怀的结果。 “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兼容并蓄”的学术研究环境,为国家

10

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建功立业、卓有成就者不可胜数。中 科院院士闫隆飞、田在艺、任纪舜、刘昌明、侯洵、张国伟、张殿林, 工程院院士张彦仲,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著名诗人牛汉、雷抒雁, 著名作家贾平凹、迟子建,著名文艺评论家何西来,中国岩画开拓者 盖山林,著名考古学家韩伟、巩启明,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魏杰等 等。 西北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总结提炼出来 的,它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硬功夫,学校党委也明确提出要把文化 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百年老校西北大学将在以后的道路 中不断积淀文化蕴含,升华精神境界,增强品格魅力,始终保持昂扬 的斗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立足西北,坚守信念,为实现兴学强国 的远大理想努力奋进。

11


相关文章

  •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 <古诗十九首之五·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⑥.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愿为双鸿 ...查看


  • 古诗十九首原文
  • 古诗十九首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查看


  • 古诗十九首 4
  •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查看


  • 西北有高楼阅读答案
  •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敌意稀. ...查看


  • 怎么区别:宫.殿.亭.台.坛.廊.榭.庑.厢.舍.斋.寝.楼.阁
  • 古代建中,宫.殿.亭.台.坛.廊.榭.庑.厢.舍.轩.斋.寝.楼.阁之类多不胜举.这都表示什么样的建筑? 今天小南带大家学习一下! ▼ 宫 上古时,宫只是指一般的房屋,无贵贱的分别,秦以后,才专指帝王的住处.宫室一般朝南,其内部又分为堂.室 ...查看


  • 古诗十九首(21)
  • 古诗十九首(21) May 08, 2016 01.行行重行行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05.冉冉孤生竹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 ...查看


  • 论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的多重意蕴
  • 摘 要:"浮云"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它的意象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浮云&quo ...查看


  • 中国十大名楼
  • 1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共有72根圆柱,60个翘角,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 ...查看


  • 浅谈徽州建筑特点
  • 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4.7.3--2014.7.10 实习地点:安徽 实习目的:参观徽州建筑,了解徽州建筑的整体布局,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徽州民居的内部结构和装饰.体会徽州文化对徽派建筑的影响.通过对徽派建筑的分析,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