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作者:李百玲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3期

摘要: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中,对“和谐”有着多重论述。对这些文本和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源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的著作和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和谐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文本资源和思想理论资源进行有效的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和谐的理解将更为具体深入。

一、马克思文本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Harmonie )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语汇,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理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充分汲取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和谐观,并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内涵。马克思在早年、中年、晚年都曾在不同的场合和文本背景下使用过“和谐”一词。在早期的诗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多次论及“和谐”问题,有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论说。

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版为文本依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以下几个层面使用过“和谐”一词。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在早期诗作中,马克思将“和谐”视做一种崇高的价值和理想的状态。他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写道:“和谐世界沉浸在和谐中,情投意合才能倾吐衷肠。”[1]在悲剧《乌兰内姆》的几场中写道:“充满着温存的思念与和谐一致,胸襟里怀着整个宇宙。”[2]在《现代文学生活》中,马克思又说:“在蒙特那里我们发现一切精神力量的可喜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个幽默作家所具备的首要条件”。[3]马克思还专门作过名为《和谐·致燕妮》的诗歌来赞美“和谐”,将其视为一种“魔力”。[4]

第二,在哲学著作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使用。马克思早期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在分析学院派时说道:“学院派承认三种精神活动:想象、意图、和谐”[5]。在《谢林和启示》中,他写道:“在尘世生活中,自然界统治精神。同时,它以另一种生活——由精神统治自然界来补偿上述情况——为前提,而且还以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生活——精神和自然界这两种因素得到和解而且处于和谐状态——为前提。”[6]

第三,在社会历史著作中使用。其一,在说明社会关系时使用。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描述时,这里的“和谐”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如:“平等的和谐、自由的和谐”[7]、“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8]、“把社会生产变为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的制度”[9]、以及“认为法国大革命无条件地即席创造了社会和谐,一劳永逸地拿到社会和谐的专利证”[10];“当时英法两国的统治阶级无休止地互相吹捧,一切都充满了最高度的和谐⑪。”“他无论确认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和谐,或者确认同样一些关系在其世界市场的形式上的不和谐,都同样是一个美国人。”[12]其二,与和平同义。如“敌对的美国各州一定不可能在和平或和谐中相处,这是真正的实情。这里将和平或和谐,在一个意义上使用”[13]。“运动扩大,和谐地向前进,扎下根子并尽可能地包括整个美国无产阶级,要比使它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上完全正确的路线出发和前进重要得多。”[14]

第四,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使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和谐论”等观点持强烈的批判和反对态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和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能够最终达到和谐的良性社会。“仅仅想象和谐的巴师夏,只是在法国终止的地方,并且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民族分立的组成部分摆脱了国家

监督而相互竞争的地方,才开始看到和谐的实现。不过,他的这一最终的和谐本身(同时也是他所有以前想象的和谐的前提)无非又是一个要借助自由贸易的立法来实现的要求。”[15] 其二,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阐明的社会经济关系时使用。如,“难道这里资本和劳动之间极其友爱和谐的景象不使我们大吃一惊吗?”[16]“它力图证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条件似乎不是斗争和对抗的条件,而是联合和和谐的条件。”[17]“经济规律的和谐在整个世界上表现为不和谐……。现在,作为世界市场的统治力量的英国在国外搞乱了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和谐。这种不和谐是真实的,而不只是以经济学家们的主观理解为根据。”[18]“根据凯里的意见,经济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和谐合作上的。英国在它本国内瓦解了这种基本和谐以后,它通过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到处都破坏了这种基本和谐,所以它是普遍和谐的破坏因素。能够防御这一点的,只有保护关税(国家用强力来抵制英国大工业的破坏力量)。于是,国家成了‘经济和谐’的最后避难所,而它最初被斥之为这些和谐的唯一的破坏者。”[19]

其三,反对经济学中的和谐论,认为和谐并非是无对立的,而恰恰是对立双方辩证的统一,从而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中伪善的和谐。“和谐论的鼓吹者企图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归结为第一个行为,因为这里买者和卖者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对立,并没有表现出交易的特别的、不同的性质。”[20]“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界那些可怜的和谐论者比较起来,马尔萨斯的唯一功绩,就是特别强调不和谐。”[21]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只重视物的尺度而无视人的价值,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现象。

第五,用来指自然界的一种良性存在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22]的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也发挥了这一思想,“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的合作。”[23]“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24]

从上述文本中可以看到,马克思非常重视和谐范畴,他在许多层面、多重意义上使用过“和谐”。作为一种矛盾辩证协同的状态,在文学与哲学上,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在社会学上,和谐体现为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行状态。社会和谐与和谐世界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和谐论者,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和谐论,期待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制约,建立真正平等的劳资关系与和谐的经济关系。在自然层面,和谐彰显了自然界万物协同存在的完美状态。

二、马克思关于和谐的维度分析

从上述文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和谐观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场域,人要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就离不开自然界给予的物质和能量。有学者从人类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作了三个阶段的大致划分:(1)人淹没于自然之中;(2)人从自然中分离与异化出来;(3)人与自然的共生。[25]马克思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视自然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6]人的生存发展同自然界休戚与共,人既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也依赖自然,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7]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和人的存在,更遑论人的发展。

同时,人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前提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自然的破坏而引发的危机也越来越显著。“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28]“只有人能够做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29]而近年来,生态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人与自然没有和谐相处所造成的恶果。恩格斯曾告诫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0]人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无度索取,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作为社会化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为载体。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基础。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现实的个人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2]。人生产着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总和。同时,社会是人形成社会关系的场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3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4]社会生产着作为人的人,并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

第二,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历时态上互为因果,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的进步,“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35]。同时,社会也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关系的革新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步不断提供动力。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不会长远,因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6]。因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的进步互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之中。

(三)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由于: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促进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的重要维度。人与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7]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生产着自己的社会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形成和维系了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整合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人际和谐交往可以保障人们顺利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从根本上为自己,也为其他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在未来社会,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人的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每个人可以全面自由地

发挥自己的能力,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使自己得以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三、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根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特色,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和表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对全社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给予了规示。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基本理念。和谐不仅包括主体之间的和谐,也涵盖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具体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建设和谐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系统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对立而是协调共生。人类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的利益,更要重视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同共生、协调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等都成为当前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面对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趋势,我们需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命运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目标。

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社会从整体上看是基本和谐的,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国计民生基本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在食品药品安全、反贪反腐、社会信任等方面问题频发,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客观要求,回应了民众的热切企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通过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收入分配等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从而不断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必须弘扬主体间性,促进和谐交往。社会的和谐固然体现为社会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但归根结蒂还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际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的和谐交往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经济成分、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分化,这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利益关系多种多样。

人与人的关系客观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劳资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上,才能为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和谐交往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除了要建设平等、和谐的物质交往关系,还要重视精神文化交往关系的和谐。为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向上向善的共识和精神力量、形成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有力精神保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向上向善的社会关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和持续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74页,第703页,第10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79页,第2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6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522页。

[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6页,第10页。

[9][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9页,第386页。

[10][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0—201页,第20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8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3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75页。

[15][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8页,第6页,第6—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8页。

[22][26][27][31][33][35][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第161页,第209页,第209页,第523—524页,第523—524页,第50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1页。

[25][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5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38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作者:李百玲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3期

摘要: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以及“和谐”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中,对“和谐”有着多重论述。对这些文本和理论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谐”思想的内涵与源流,深刻理解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与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的著作和学说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和谐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对这些文本资源和思想理论资源进行有效的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和谐的理解将更为具体深入。

一、马克思文本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Harmonie )是一个语义丰富的语汇,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思想传统,都有源远流长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理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充分汲取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和谐观,并进一步丰富了和谐的内涵。马克思在早年、中年、晚年都曾在不同的场合和文本背景下使用过“和谐”一词。在早期的诗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都多次论及“和谐”问题,有关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论说。

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版为文本依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以下几个层面使用过“和谐”一词。

第一,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在早期诗作中,马克思将“和谐”视做一种崇高的价值和理想的状态。他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写道:“和谐世界沉浸在和谐中,情投意合才能倾吐衷肠。”[1]在悲剧《乌兰内姆》的几场中写道:“充满着温存的思念与和谐一致,胸襟里怀着整个宇宙。”[2]在《现代文学生活》中,马克思又说:“在蒙特那里我们发现一切精神力量的可喜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个幽默作家所具备的首要条件”。[3]马克思还专门作过名为《和谐·致燕妮》的诗歌来赞美“和谐”,将其视为一种“魔力”。[4]

第二,在哲学著作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使用。马克思早期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在分析学院派时说道:“学院派承认三种精神活动:想象、意图、和谐”[5]。在《谢林和启示》中,他写道:“在尘世生活中,自然界统治精神。同时,它以另一种生活——由精神统治自然界来补偿上述情况——为前提,而且还以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生活——精神和自然界这两种因素得到和解而且处于和谐状态——为前提。”[6]

第三,在社会历史著作中使用。其一,在说明社会关系时使用。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描述时,这里的“和谐”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如:“平等的和谐、自由的和谐”[7]、“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8]、“把社会生产变为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的制度”[9]、以及“认为法国大革命无条件地即席创造了社会和谐,一劳永逸地拿到社会和谐的专利证”[10];“当时英法两国的统治阶级无休止地互相吹捧,一切都充满了最高度的和谐⑪。”“他无论确认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和谐,或者确认同样一些关系在其世界市场的形式上的不和谐,都同样是一个美国人。”[12]其二,与和平同义。如“敌对的美国各州一定不可能在和平或和谐中相处,这是真正的实情。这里将和平或和谐,在一个意义上使用”[13]。“运动扩大,和谐地向前进,扎下根子并尽可能地包括整个美国无产阶级,要比使它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上完全正确的路线出发和前进重要得多。”[14]

第四,在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使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和谐论”等观点持强烈的批判和反对态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和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能够最终达到和谐的良性社会。“仅仅想象和谐的巴师夏,只是在法国终止的地方,并且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民族分立的组成部分摆脱了国家

监督而相互竞争的地方,才开始看到和谐的实现。不过,他的这一最终的和谐本身(同时也是他所有以前想象的和谐的前提)无非又是一个要借助自由贸易的立法来实现的要求。”[15] 其二,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阐明的社会经济关系时使用。如,“难道这里资本和劳动之间极其友爱和谐的景象不使我们大吃一惊吗?”[16]“它力图证明,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条件似乎不是斗争和对抗的条件,而是联合和和谐的条件。”[17]“经济规律的和谐在整个世界上表现为不和谐……。现在,作为世界市场的统治力量的英国在国外搞乱了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和谐。这种不和谐是真实的,而不只是以经济学家们的主观理解为根据。”[18]“根据凯里的意见,经济关系的和谐是建立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和谐合作上的。英国在它本国内瓦解了这种基本和谐以后,它通过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到处都破坏了这种基本和谐,所以它是普遍和谐的破坏因素。能够防御这一点的,只有保护关税(国家用强力来抵制英国大工业的破坏力量)。于是,国家成了‘经济和谐’的最后避难所,而它最初被斥之为这些和谐的唯一的破坏者。”[19]

其三,反对经济学中的和谐论,认为和谐并非是无对立的,而恰恰是对立双方辩证的统一,从而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中伪善的和谐。“和谐论的鼓吹者企图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归结为第一个行为,因为这里买者和卖者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彼此对立,并没有表现出交易的特别的、不同的性质。”[20]“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界那些可怜的和谐论者比较起来,马尔萨斯的唯一功绩,就是特别强调不和谐。”[21]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只重视物的尺度而无视人的价值,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发展,从而导致人的全面异化现象。

第五,用来指自然界的一种良性存在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22]的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也发挥了这一思想,“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的合作。”[23]“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24]

从上述文本中可以看到,马克思非常重视和谐范畴,他在许多层面、多重意义上使用过“和谐”。作为一种矛盾辩证协同的状态,在文学与哲学上,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在社会学上,和谐体现为社会关系的良性运行状态。社会和谐与和谐世界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和谐论者,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和谐论,期待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制约,建立真正平等的劳资关系与和谐的经济关系。在自然层面,和谐彰显了自然界万物协同存在的完美状态。

二、马克思关于和谐的维度分析

从上述文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和谐观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与人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场域,人要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就离不开自然界给予的物质和能量。有学者从人类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作了三个阶段的大致划分:(1)人淹没于自然之中;(2)人从自然中分离与异化出来;(3)人与自然的共生。[25]马克思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视自然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6]人的生存发展同自然界休戚与共,人既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也依赖自然,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7]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没有自然,就没有人和人的存在,更遑论人的发展。

同时,人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前提是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自然的破坏而引发的危机也越来越显著。“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28]“只有人能够做到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29]而近年来,生态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正是人与自然没有和谐相处所造成的恶果。恩格斯曾告诫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0]人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31],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无度索取,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作为社会化的存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为载体。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无疑是和谐的一个重要维度,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互为基础。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现实的个人活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2]。人生产着社会,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总和。同时,社会是人形成社会关系的场域,“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3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4]社会生产着作为人的人,并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基本的条件。

第二,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历时态上互为因果,只有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等的进步,“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35]。同时,社会也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关系的革新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步不断提供动力。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的发展不会长远,因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6]。因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的进步互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之中。

(三)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由于: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促进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的重要维度。人与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7]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生产着自己的社会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等形成和维系了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科技进步、整合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是个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人际和谐交往可以保障人们顺利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从根本上为自己,也为其他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在未来社会,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人的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每个人可以全面自由地

发挥自己的能力,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使自己得以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三、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植根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结合时代精神和特色,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和表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对全社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给予了规示。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基本理念。和谐不仅包括主体之间的和谐,也涵盖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具体来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致力于促进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建设和谐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系统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抗、对立而是协调共生。人类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的利益,更要重视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同共生、协调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物质资料、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对自然界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等都成为当前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面对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趋势,我们需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命运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提出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目标。

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国社会从整体上看是基本和谐的,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集中地暴露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国计民生基本领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在食品药品安全、反贪反腐、社会信任等方面问题频发,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客观要求,回应了民众的热切企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通过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收入分配等事关国计民生重大领域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从而不断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必须弘扬主体间性,促进和谐交往。社会的和谐固然体现为社会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但归根结蒂还要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人际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人的和谐交往思想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经济成分、管理体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分化,这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异常复杂,利益关系多种多样。

人与人的关系客观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乡之间、贫富之间、劳资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只有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上,才能为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和谐交往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人与人的交往方面,除了要建设平等、和谐的物质交往关系,还要重视精神文化交往关系的和谐。为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向上向善的共识和精神力量、形成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有力精神保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成员的多样化需求,逐步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平等、向上向善的社会关系,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和持续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574页,第703页,第10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79页,第26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6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522页。

[8][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0卷第26页,第10页。

[9][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9页,第386页。

[10][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0—201页,第20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8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33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75页。

[15][18][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8页,第6页,第6—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8页。

[22][26][27][31][33][35][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第161页,第209页,第209页,第523—524页,第523—524页,第50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5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161页。

[25][日]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0卷第254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1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383—38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2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相关文章

  • _沈浩精神_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启示_戚嵩
  • 党的建设党政干部论坛 "沈浩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启示 ○戚嵩邸乘光 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第一书记,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猝逝在胡锦涛总 ...查看


  • 浅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介绍,明确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觉的全面发展的状态,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查看


  • 中华文化概述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 校 镇安职工 专 业 金融学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4年01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 [题目]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辨析 [摘要] 在当 ...查看


  • 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
  • 2015中考时政热点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热点聚焦(命题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2014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郑州召开,论坛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查看


  • 第六期心得体会
  • 预备党员培训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积极分子的培训,结业考试,领导面谈,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的我,经河北工业大学校团委组织批准,很荣幸能够参加学校第六期的预备党员培训. 此次党课培训中,从资深优秀党员教师的讲解中系统学习了"学习 ...查看


  •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_吴书华
  • 2013年9月第14卷第5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TheJournalofYunnanProvincialCommitteeSchooloftheCPC Sep,2013Vol.14No.9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吴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当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网 ht ...查看


  • 读吾人最后之觉悟有感
  • 吾人最后之觉悟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 中山大学移动信息工程学院_1201班_陈嘉航_学号:12353012 该文成文于新文化运动前期,乃其纲领性文件之一.当时面对着国家一次又一次陷入独裁与封建统治的危险境地(人民对于革命党麻木无知,袁世凯尊孔复 ...查看


  • 创建文明城市手抄报:文明礼仪伴我行
  • 1.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