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清欢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 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

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8.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①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②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只答“清淡的欢乐”,给1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

19. ①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2分),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分)。

②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2分),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分)。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问3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若认为引诗的目的只是“以彰文采”,最多给1分。]

20. 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满分。]

21. 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

“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组排比句作答。修辞原理,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 清欢

林清玄

(1)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2)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3)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4)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5)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6)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7)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8)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9)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10)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11)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 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12)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13)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4)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

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15)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8. 本文以“清欢”为题,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二字的具体含义。第(4)段作者认为“清欢”难享,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在文中先后引了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和苏轼的诗(“梨花淡白柳深青”),分别说说这两首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本文第(3)段和第(11)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①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②散步(安静的环境几乎不可得);吃饭(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约会(清洁、清静的处所几乎不可得)。

[评分标准:本题5分。第一问2分,只答“清淡的欢乐”,给1分。第二问3分,每点1分。]

19. ①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2分),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1分)。

②引苏轼的诗,意在表现对清欢的追求体现了人的心灵品位(或“高雅性情”)(2分),从而与开头呼应,表达作者对清欢的喜爱与推崇(1分)。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问3分。每问由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赋分。若认为引诗的目的只是“以彰文采”,最多给1分。]

20. 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点2分。每一点答案表述不完全,不能得满分。]

21. 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

“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④“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是到„„是到„„是到„„”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评分标准:本题3分,任选一组排比句作答。修辞原理,1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


相关文章

  • 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 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省考试院透露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 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只有两篇散文 1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10篇今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有评卷组老师此前透露,今年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优秀作文所占比例与去年大致持平 ...查看


  • 作文素材:描写冬天天气的优美段落
  • 高考知识 [冬天的风]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 ...查看


  • 广东省2015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 广东省2015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 优秀作文1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 ...查看


  • 开团 | 曾多次入选高考作文及阅读理解的原题书,速抢!
  • 看过预告的可以直接从底部通道进入团购, 不了解此商品的请看下面详细内容!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两道难题.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能仅仅靠几套冲刺卷就快速调高成绩,而是一个需要"厚积薄发"的科目.如何突 ...查看


  •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人生需要这样一次旅行 假若千万年后,生命的个体不复存在,那么,什么会是人类曾生活于这个地球上的见证?山川寂静无语,山谷没有记下人们呐喊时留下的回音:江河兀自流去,潮水洗尽了人世间的荣辱铅华.大自然赐予人类 ...查看


  •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张家界
  •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 ...查看


  • 2012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词句开始)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词句开始 语 文阅读是历年来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在90分的基础题中占60分以上,赋分高.考点多.难度大,而上海试题全卷只有阅读与写作.由此可知,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应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查看


  •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在西域读李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 ...查看


  • 2012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诗人与酒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人与石头的厮磨 梁 衡 ①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