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与最新研究进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11月 第8卷 第11期

・117・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与最新研究进展

何旭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抗生素

  纵观细菌耐药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抗生素诞生之始就有细菌耐药性的存在[1]。由于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呈现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并且临床中对细菌耐药现状的严峻性和治疗手段的匮乏,因此研究细菌耐药发生的原因与机制、制定遏制耐药水平上升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细菌耐药和多重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掌握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制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

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综述

外排功能的增强,使抗生素在菌体内达不到有效杀菌浓度。其中前两者机制仅对某一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而后两者实际上是细菌的生理结构,抗生素只是因为具有某一种特殊结构而成为阻碍进入和/或外排泵作用的对象并诱导外排泵的表达[4]。上述的几种耐药机制都是细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部分细菌为获取生存优势的手段,也是产生耐药性的一般机制。

3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些环节或某些酶系统来实现的[5]。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及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和作为抗代谢物发挥抗菌作用[6]。而细菌则可通过突变使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发生改变来降低药物与细胞靶位的亲和力,。

4 4.1 细菌生物膜又称菌膜,

微生物为了保护自身会产生一些具有调节本身代谢和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被人类发现并被研制成抗菌药物。细菌在接触过抗菌药物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的耐药性。早期细菌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的耐药,例如20世纪

30年代末磺胺药上市,40年代临床广泛使用磺胺药后,1950年

日本报道80%~90%的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青霉素问世以后,1951β-70代,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同时也发现细菌能产生不同的酶,可灭活作用于细菌体内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形成对这些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当

80年代以后细菌耐药性逐步升级,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人

,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组成[7]。

研究发现[8],这类细菌群体中有相当的一部分细菌体外是敏感的,而在体内,由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生物入侵方面,一直起着主要作用,是所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基础。无论是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免疫细胞对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菌膜成分主要是胞外基质和由细菌释放出来的各种抗原性物质,由于它们的强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9]。但是,菌膜包裹在细菌外起到物理屏障作用,使免疫系统因难以接触到细菌本体而发挥不了作用。而大量的抗体与相应的可溶性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感染病灶周围,吸引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因不能够穿透生物膜而对细菌损伤不大,而使宿主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0]。这是形成生物膜的细菌引发耐药性的免疫机制,同时也是临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4.2 耐药性基因学最新研究进展-整合子 整合子是存在于细

时这些耐药菌大多可被其后开发的一些抗生素与抗菌药所控制。病原生物的识别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细菌引发的感染中,直接与们对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Ⅰ类酶引起了注意,并对由于广泛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引起的对包括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增加所有警惕。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阳性球菌中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高度耐药的多重耐药阳性球菌除个别抗生素外几乎对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对临床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已引起全球的震惊和高度的重视。它们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

链球菌(PRSP),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甲氧西林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菌,后二种葡萄球菌因凝固酶阴性,又称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人们十分关注对耐万古霉素MRSA的监测。近年来还开始注意红霉素耐药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发展,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性发展[2]。

2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般机制

菌中可移动的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单位[11]。整合子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因能解释耐药基因的高效快速传播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表明[12]细菌通过整合子系统,在整合酶作用下,不断从周围环境捕获外来耐药基因,通过启动子作用得以表达,从而使细菌具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最新研究发现[13],细菌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有70余种。同时,整合子作为一个移动遗传元件,通过质粒、转座子在细菌同种或不同种属间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病原菌中广泛传播,因此整合子系统对于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研究的整合子在细菌种属间的分布文献多有报道,整合子在细菌间的传播借助于转化、转导及接合来完成,可跨越菌属间的界限,整合子的水平转移可解释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14]。

5 细菌耐药性出现和扩散的条件

细菌耐药的产生一般是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发生突变、插入或缺失致其所编码的结构蛋白改变,但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菌耐药是不可传播的,或是获得外源耐药基因,大多数细菌耐药是由后者引起的

[3]

。具体包括:细菌产生水解酶或钝化酶水解或修饰抗

菌药物而失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发生突变,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不能结合或亲合力降低;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如孔蛋白减少、生物膜的形成),使抗生素不易或无法进入细胞内;细菌主动

细菌耐药性出现和扩散的条件包括:①耐药菌与易感者接

・118・

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Vol.8,No.11 Nov.2009

触;②获得耐药性(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③3)耐药性在人群中的表达;④选择耐药的亚人群;⑤耐药菌的播散。ICU中容易出现耐药菌及播散的主要原因:①环境拥挤、医务人员与患者频繁接触增加了患者之间的感染;②缺乏洗手意识,增加了病原菌的传递;③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④环境污染通过污染器械和健康人员的手为病原菌的传递提供更多机会

6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6.1 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菌药 提高诊断水平,通过

[15]

[2] 李家泰.耐药球菌感染现状和合理治疗的重要性[J].白云医药,

2002,9(3):12-13.[3] HunterPA,ReevesDS.Thecurrentstatusofsurveillanceofresistance

toantimicrobialagents:reportonameeting[J].JAntimicrobChemoth2

er,2002,49(1):17-23.

[4] PloyMC,LambertT,CoutyJP,etal.

Integrons:anantibioticresist2

ancegenecaptureandexpressionsystem[J].ClinChemLabMed,

2000,38(6):483-487.

[5] 陆玉峰.生物代谢基因调控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应用[J].中国

生化药物杂志,2003,24(2):91.[6] 赵铁梅,刘又宁.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

[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329-332.

[7] 李明,蔡锦兰,张瑞苓.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J].中华临床医

学研究杂志,2006,12(5):633-634.[8] 陈维贤,张莉萍.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1):46-48.[9] 宋志军,吴红,MichaelGivskov.细菌生物膜与抗生素耐药[J].自

然科学进展,2003,13(10):1015.[10]CarmichaelG.ESBLs:thenextchallengeininfectioncontrol[J].Lan2

cetInfectDis,2004,4(8):480.[11]Rowe-MagnusDA,GueroutAM,MazelD.Bacterialresistanceevolu2

tionbyrecruitmentofsuper-integrongenecassettes[J].MolMicrobi2ol,43(6)[-HE,TDondersAR,etal.Multi2

aobacteriaceaeisstronglyassociatedwiththeofintegronsandisindependentofspeciesorisolateorigin[J].

JInfectDis,2003,187(2):251-259.

[13]LiebanaE,CloutingC,CassarCA,etal.ComparisonofgyrAmuta2

tions,cyclohexaneresistance,andthepresenceofclassIintegronsinSalmonellaentericafromfarmanimalsinEnglandandWales[J].JClin

Microbiol,2002,40(4):1481-1486.

[14]CollisCM,KimMJ,PartridgeSR,etal.Characterizationoftheclass

3integronandthesite-specificrecombinationsystemitdetermines

[J].JBacteriol,2002,184(11):3017-3026.

[15]张永利,万献尧.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4,

6(12):1721-1722.[16]苏玉严.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8,8

(9):1648-1650.

(收稿日期:2009-05-18)  

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减少抗生素在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和误用。

6.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是防止院内耐

药菌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予隔离,医护人员诊查时要穿隔离衣,注意卫生,以防止院内耐药菌的传播。

6.3 加强药政管理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

药物的质量监督,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菌药物行为。

6.4 开发治疗感染的新疗法 开发传统抗生素以外的药物,例

如人类天然抵抗感染的抗菌肽、防卫素、鲨胺等。从基因水平上开展细菌耐药性抑制消除剂的研究。寻找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的新策略。破坏耐药基因,使耐药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发更多特异性强的细菌疫苗[16]。

6.5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及加强实验室内质控广泛的监测网络,,考。质量保证程序,用以确保试验过程准确、试剂可靠和操作正确。

7 结语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病原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类社会、行为与财富损失管理方面的原因。因此,人类要战胜细菌首先要战胜自己,若不能有效地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人类将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绝不只是危言耸听。参考文献

[1] WalshC.Molecularmechanismsthatconferantibacterialdrugresistance

[J].Nature,2000,406(6797):775-781.

(上接第115页)一新方法。

3.4 预防 胎盘植入易并发产后出血,子宫破裂及由此引起的

宫动脉止血,术中局部用药MTX,术后及抗炎促宫缩补液治疗。阴道分娩者可先用MTX肌注1mg/kg/次,或超声定位局部用药,根据HCG及B超显示胎盘血流及大小变化,决定再次用药剂量及次数,口服米非司酮50mg,一天两次,连用3~5d,同时抗炎促宫缩治疗,适时行钳刮术。如胎盘植入面积较大,较深,且出血不明显者,可暂不行钳刮术,待胎盘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自行排出。

现已有许多有关胎盘植入保守治疗成功的经验报道[4]。我院25例患者中20例保守治疗成功,成功率80.0%。目前常用的药物有MTX、米非司酮。MTX是抗叶酸类抗代谢物,能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胎盘组织坏死,脱落吸收。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剂,能抑制绒毛和蜕膜的纤溶活动,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水解,有利于剥脱[1]。MTX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疗效肯定。其他药物还有5-氟脲嘧啶、天花粉结晶蛋白、中药生化汤等。目前也有介入治疗在胎盘植入中应用的报道[5],特别是对大出血,难治性胎盘植入效果肯定,止血快,不失为胎盘植入保守治疗又

出血性休克,继发贫血、产后感染等并发症,且产前很难诊断,故预防尢为重要。根据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搞好计划生育宣教工作,指导正确避孕方法,避免多次刮宫、过度刮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预防胎盘植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应豪,阮晟呜,王德芬.胎盘植入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

志,2007,23(6):335-336.[2] 申恒春,倪瑞芳,徐克惠.胎盘植入高危因素及诊治进展[J].职

业卫生与病伤,2008,23(2):104-106.[3] 王辉,张健华,吴味辛.植入胎盘2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

杂志,2005,21(2):93-94.[4] 李芳.非手术治疗胎盘植入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9,

37(1):142-143.[5] 宁华丽,马壮.介入治疗胎盘植入11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

志,2007,23(10):1560-1561.

(收稿日期:2009-09-20)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11月 第8卷 第11期

・117・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与最新研究进展

何旭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17)

  【关键词】 细菌 耐药性 抗生素

  纵观细菌耐药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抗生素诞生之始就有细菌耐药性的存在[1]。由于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呈现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并且临床中对细菌耐药现状的严峻性和治疗手段的匮乏,因此研究细菌耐药发生的原因与机制、制定遏制耐药水平上升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细菌耐药和多重耐药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掌握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制定出正确的给药方案。

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

综述

外排功能的增强,使抗生素在菌体内达不到有效杀菌浓度。其中前两者机制仅对某一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性,而后两者实际上是细菌的生理结构,抗生素只是因为具有某一种特殊结构而成为阻碍进入和/或外排泵作用的对象并诱导外排泵的表达[4]。上述的几种耐药机制都是细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部分细菌为获取生存优势的手段,也是产生耐药性的一般机制。

3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些环节或某些酶系统来实现的[5]。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及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和作为抗代谢物发挥抗菌作用[6]。而细菌则可通过突变使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发生改变来降低药物与细胞靶位的亲和力,。

4 4.1 细菌生物膜又称菌膜,

微生物为了保护自身会产生一些具有调节本身代谢和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被人类发现并被研制成抗菌药物。细菌在接触过抗菌药物后,就会千方百计地制造出能灭活抗菌药物的物质,例如各种灭活酶,或通过改变自身代谢规律来使抗菌药物失效。这样就形成了细菌的耐药性。早期细菌的耐药性主要表现在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的耐药,例如20世纪

30年代末磺胺药上市,40年代临床广泛使用磺胺药后,1950年

日本报道80%~90%的志贺痢疾杆菌对磺胺药耐药了。青霉素问世以后,1951β-70代,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同时也发现细菌能产生不同的酶,可灭活作用于细菌体内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形成对这些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当

80年代以后细菌耐药性逐步升级,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人

,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多糖蛋白复合物组成[7]。

研究发现[8],这类细菌群体中有相当的一部分细菌体外是敏感的,而在体内,由于可以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生物入侵方面,一直起着主要作用,是所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基础。无论是固有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免疫细胞对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菌膜成分主要是胞外基质和由细菌释放出来的各种抗原性物质,由于它们的强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9]。但是,菌膜包裹在细菌外起到物理屏障作用,使免疫系统因难以接触到细菌本体而发挥不了作用。而大量的抗体与相应的可溶性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感染病灶周围,吸引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因不能够穿透生物膜而对细菌损伤不大,而使宿主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0]。这是形成生物膜的细菌引发耐药性的免疫机制,同时也是临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4.2 耐药性基因学最新研究进展-整合子 整合子是存在于细

时这些耐药菌大多可被其后开发的一些抗生素与抗菌药所控制。病原生物的识别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细菌引发的感染中,直接与们对阴性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染色体介导的Ⅰ类酶引起了注意,并对由于广泛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引起的对包括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增加所有警惕。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阳性球菌中出现了非常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这种高度耐药的多重耐药阳性球菌除个别抗生素外几乎对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对临床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已引起全球的震惊和高度的重视。它们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

链球菌(PRSP),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甲氧西林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菌,后二种葡萄球菌因凝固酶阴性,又称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万古霉素中介金葡菌,人们十分关注对耐万古霉素MRSA的监测。近年来还开始注意红霉素耐药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的发展,特别是耐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的耐药性发展[2]。

2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般机制

菌中可移动的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单位[11]。整合子介导的细菌耐药机制,因能解释耐药基因的高效快速传播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表明[12]细菌通过整合子系统,在整合酶作用下,不断从周围环境捕获外来耐药基因,通过启动子作用得以表达,从而使细菌具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最新研究发现[13],细菌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有70余种。同时,整合子作为一个移动遗传元件,通过质粒、转座子在细菌同种或不同种属间进行基因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病原菌中广泛传播,因此整合子系统对于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外研究的整合子在细菌种属间的分布文献多有报道,整合子在细菌间的传播借助于转化、转导及接合来完成,可跨越菌属间的界限,整合子的水平转移可解释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14]。

5 细菌耐药性出现和扩散的条件

细菌耐药的产生一般是染色体上结构基因发生突变、插入或缺失致其所编码的结构蛋白改变,但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菌耐药是不可传播的,或是获得外源耐药基因,大多数细菌耐药是由后者引起的

[3]

。具体包括:细菌产生水解酶或钝化酶水解或修饰抗

菌药物而失活;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发生突变,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不能结合或亲合力降低;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如孔蛋白减少、生物膜的形成),使抗生素不易或无法进入细胞内;细菌主动

细菌耐药性出现和扩散的条件包括:①耐药菌与易感者接

・118・

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Vol.8,No.11 Nov.2009

触;②获得耐药性(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③3)耐药性在人群中的表达;④选择耐药的亚人群;⑤耐药菌的播散。ICU中容易出现耐药菌及播散的主要原因:①环境拥挤、医务人员与患者频繁接触增加了患者之间的感染;②缺乏洗手意识,增加了病原菌的传递;③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④环境污染通过污染器械和健康人员的手为病原菌的传递提供更多机会

6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对策

6.1 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菌药 提高诊断水平,通过

[15]

[2] 李家泰.耐药球菌感染现状和合理治疗的重要性[J].白云医药,

2002,9(3):12-13.[3] HunterPA,ReevesDS.Thecurrentstatusofsurveillanceofresistance

toantimicrobialagents:reportonameeting[J].JAntimicrobChemoth2

er,2002,49(1):17-23.

[4] PloyMC,LambertT,CoutyJP,etal.

Integrons:anantibioticresist2

ancegenecaptureandexpressionsystem[J].ClinChemLabMed,

2000,38(6):483-487.

[5] 陆玉峰.生物代谢基因调控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应用[J].中国

生化药物杂志,2003,24(2):91.[6] 赵铁梅,刘又宁.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

[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329-332.

[7] 李明,蔡锦兰,张瑞苓.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生素[J].中华临床医

学研究杂志,2006,12(5):633-634.[8] 陈维贤,张莉萍.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1):46-48.[9] 宋志军,吴红,MichaelGivskov.细菌生物膜与抗生素耐药[J].自

然科学进展,2003,13(10):1015.[10]CarmichaelG.ESBLs:thenextchallengeininfectioncontrol[J].Lan2

cetInfectDis,2004,4(8):480.[11]Rowe-MagnusDA,GueroutAM,MazelD.Bacterialresistanceevolu2

tionbyrecruitmentofsuper-integrongenecassettes[J].MolMicrobi2ol,43(6)[-HE,TDondersAR,etal.Multi2

aobacteriaceaeisstronglyassociatedwiththeofintegronsandisindependentofspeciesorisolateorigin[J].

JInfectDis,2003,187(2):251-259.

[13]LiebanaE,CloutingC,CassarCA,etal.ComparisonofgyrAmuta2

tions,cyclohexaneresistance,andthepresenceofclassIintegronsinSalmonellaentericafromfarmanimalsinEnglandandWales[J].JClin

Microbiol,2002,40(4):1481-1486.

[14]CollisCM,KimMJ,PartridgeSR,etal.Characterizationoftheclass

3integronandthesite-specificrecombinationsystemitdetermines

[J].JBacteriol,2002,184(11):3017-3026.

[15]张永利,万献尧.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4,

6(12):1721-1722.[16]苏玉严.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8,8

(9):1648-1650.

(收稿日期:2009-05-18)  

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减少抗生素在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和误用。

6.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是防止院内耐

药菌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应予隔离,医护人员诊查时要穿隔离衣,注意卫生,以防止院内耐药菌的传播。

6.3 加强药政管理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

药物的质量监督,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菌药物行为。

6.4 开发治疗感染的新疗法 开发传统抗生素以外的药物,例

如人类天然抵抗感染的抗菌肽、防卫素、鲨胺等。从基因水平上开展细菌耐药性抑制消除剂的研究。寻找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细菌感染的新策略。破坏耐药基因,使耐药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研发更多特异性强的细菌疫苗[16]。

6.5 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及加强实验室内质控广泛的监测网络,,考。质量保证程序,用以确保试验过程准确、试剂可靠和操作正确。

7 结语

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病原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类社会、行为与财富损失管理方面的原因。因此,人类要战胜细菌首先要战胜自己,若不能有效地遏止抗菌药物的滥用,“人类将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绝不只是危言耸听。参考文献

[1] WalshC.Molecularmechanismsthatconferantibacterialdrugresistance

[J].Nature,2000,406(6797):775-781.

(上接第115页)一新方法。

3.4 预防 胎盘植入易并发产后出血,子宫破裂及由此引起的

宫动脉止血,术中局部用药MTX,术后及抗炎促宫缩补液治疗。阴道分娩者可先用MTX肌注1mg/kg/次,或超声定位局部用药,根据HCG及B超显示胎盘血流及大小变化,决定再次用药剂量及次数,口服米非司酮50mg,一天两次,连用3~5d,同时抗炎促宫缩治疗,适时行钳刮术。如胎盘植入面积较大,较深,且出血不明显者,可暂不行钳刮术,待胎盘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自行排出。

现已有许多有关胎盘植入保守治疗成功的经验报道[4]。我院25例患者中20例保守治疗成功,成功率80.0%。目前常用的药物有MTX、米非司酮。MTX是抗叶酸类抗代谢物,能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胎盘组织坏死,脱落吸收。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剂,能抑制绒毛和蜕膜的纤溶活动,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水解,有利于剥脱[1]。MTX和米非司酮联合用药,疗效肯定。其他药物还有5-氟脲嘧啶、天花粉结晶蛋白、中药生化汤等。目前也有介入治疗在胎盘植入中应用的报道[5],特别是对大出血,难治性胎盘植入效果肯定,止血快,不失为胎盘植入保守治疗又

出血性休克,继发贫血、产后感染等并发症,且产前很难诊断,故预防尢为重要。根据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搞好计划生育宣教工作,指导正确避孕方法,避免多次刮宫、过度刮宫,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预防胎盘植入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 应豪,阮晟呜,王德芬.胎盘植入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

志,2007,23(6):335-336.[2] 申恒春,倪瑞芳,徐克惠.胎盘植入高危因素及诊治进展[J].职

业卫生与病伤,2008,23(2):104-106.[3] 王辉,张健华,吴味辛.植入胎盘2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

杂志,2005,21(2):93-94.[4] 李芳.非手术治疗胎盘植入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9,

37(1):142-143.[5] 宁华丽,马壮.介入治疗胎盘植入11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

志,2007,23(10):1560-1561.

(收稿日期:2009-09-20)


相关文章

  •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和消除耐药性方法概述
  • 第24卷第2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24No.2Mar.20092009年3月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和消除耐药性方 ...查看


  •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教郁,高维凡,胡彩光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摘要:大肠杆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其引起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耐药谱广,耐药机制复杂,给养鸡业预防和治疗该病 ...查看


  • 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技术
  • 纳米银及其抗菌应用技术 资讯与基础常识 厦门博正科技有限公司(制) 2009年10月29日 目 录 第1章 认识纳米银 ............................................................ ...查看


  •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1
  • 230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年5月20日第10卷第3期ChinJInfectChemother,May.2010,V01.10,No・3 ・综述・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研究进展 陈 蓉,赵根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 文 ...查看


  • 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 几种细菌细胞壁变化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2009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类丁颖班 李桢 [摘要] 介绍了几种细菌因细胞壁变化而产生耐药性的耐药机制.说明近年研究表明的细胞壁的不同变化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机理作用于细菌,使细菌对不 ...查看


  • 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 牡丹江 157011) [中图分类号]R4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17-01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抗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 ...查看


  • 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分析
  • [摘 要]目的:分析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种类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所县级医院2002年6月至今消毒监测分离的常见细菌及其耐药性监测结果.结果:造成医院感染常见的细菌种类有铜绿假单胞菌23137 株(23.71%).金黄色葡萄球菌149 ...查看


  • 细菌耐药监测与报告解读
  • 细菌耐药监测与报告解读 1/74 2/74 主要内容 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细菌学检验报告解读 有关临床问题探讨    3/74 一.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4/74 为什么要进行细菌耐药监测  政策的需要(法规指南)  临床的需要(经验用 ...查看


  • 抗菌肽对耐药菌的作用研究
  • [摘 要]耐药革兰氏细菌的传播构成了严重的临床威胁.它们感染生物体是引起生物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传统药物的开发会导致新型耐药细菌的出现,使这种新型抗生素依然没有疗效.因此,我们致力于研发出一种和抗生素相比对细菌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的新型药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