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者: 王小霞 发布时间: 8/8/2011 PM 7:39:25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三、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课文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第二课时

一、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

第二层第4句

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二、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

3.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树之以桑

⑶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五、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六、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要想简单地教授内容倒不难,但是要有深度,要新颖就很难了。

这节课是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展开的。开篇导入能够做到以情入理,让人眼前一亮,让别人顿时领悟枯燥的文言文也是有人情味的;整节课主旨鲜明,脉络清晰,对孟子的思想把握得好,授课过程有条不紊,能由表入里分析,进行得很流畅,可见课堂驾驭能力有了一定的加强。字词句的理解是高考的重点,因此我把重点立足于此,是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学好文言文。

但是,整堂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课文,那么这两节课将无法进行;3、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也读得很少。

当前位置 >> 教学设计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布者: 王小霞 发布时间: 8/8/2011 PM 7:39:25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重点实虚词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全优设计》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三、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对照注释,翻译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课文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第二课时

一、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理解内容。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第1、2、3小句

第二层第4句

第三层第5句全段中心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二、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时胜数罟洿斧斤以憾树衣畜无谨庠序教申孝悌义颁负戴王

3.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

⑵树之以桑

⑶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五、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六、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要想简单地教授内容倒不难,但是要有深度,要新颖就很难了。

这节课是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展开的。开篇导入能够做到以情入理,让人眼前一亮,让别人顿时领悟枯燥的文言文也是有人情味的;整节课主旨鲜明,脉络清晰,对孟子的思想把握得好,授课过程有条不紊,能由表入里分析,进行得很流畅,可见课堂驾驭能力有了一定的加强。字词句的理解是高考的重点,因此我把重点立足于此,是希望学生能踏踏实实学好文言文。

但是,整堂课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课文,那么这两节课将无法进行;3、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讲得太少,也读得很少。


相关文章

  •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1]
  •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擅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文章善用比喻. ...查看


  • 8.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主备人:席清秀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3-3-19)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 ...查看


  • [劝学]教案设计
  • < 劝 学 >教 案 设 计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荀子>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本文"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的三个方面: 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 ...查看


  • 小精灵教学反思
  • 篇一:都市精灵反思 参评 教研成果 <都市精灵>教学 反思 单位:介休三中 "少教多学" <都市精灵>教学反思 刘睿竹 介休三中 <都市精灵>是舒 乙写的一篇随笔,这篇课文揭示了现代都 ...查看


  • [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
  •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都主要学习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查看


  • 4-14高中语文说课稿-寡人之于国也[1]
  • <寡人之于国也> 说课稿语文教育 2008-08-26 20:35:11 阅读150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寡人之于国也>,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 ...查看


  •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集备
  • <寡人之于国也>集体备课记录 学校名称:东港市第三中学 备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授课教材:人教版必修三 备课内容:<寡人之于国也> 备课日期:2009年10月24日第七.八节课 学科及组别:高一语文备课组 参与备课 ...查看


  • 反思,才能进步
  • 甲午战争的硝烟弥散过后,一转眼,两个甲子年已经倏然而过,也许我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倾听一下历史中那些反思的声音,以谋求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秦朝统一以前,上自周王,下到各国诸侯,都自称"孤""寡人"(& ...查看


  • [寡人之于国也]3
  • 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并背诵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