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反思

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反思

摘 要:德育教育是义务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环节,德育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尽管各个方面都为德育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是德育教育现状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明确德育的目标也清楚德育的问题,为了改进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更积极的寻找方法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德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德育; 中小学; 反思

Abstract: Moral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aspec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moral have an essential role for student’s worldview and valu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is stage of moral education. Although all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has made a great sacrifice, but the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more activel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reflection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呈现出的多种不良风气(拜金主义、官僚现象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知识看做是挣钱的手段。甚至很多学校为了招生,不惜改变办学宗旨,把升学率和就业率看着学校最高的标准。各种辅导班的火热充分体现了现在家长和老师们的着重点,而德育的教学却越来越形式化、边缘化。国家教委于1998年3月6日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至今也只是在2010年12月13日的《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中修改了部分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德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德育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的德育呢?《德育》将学校德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

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之实自古有之, 但德育之名却始于近代。“德育”一词由谁最早正式提出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西方社会于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 该词于20世纪初传人中国。屈指算来自“德育”一词出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有趣的是何谓“德育”至今难以有统一的认识。

在我国, 人们在实践中对德育的理解与说法异常丰富—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人还不满足, 不断提议再补上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近年来, 有些译者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律教育、生命生态教育、性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 强调“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指出,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 规定,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 教政[1995]11号对德育的解释界定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不同的标准必然得到不同的概念。黄向阳博士在其所著的《德育原理》一书中谈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确实指的是道德教育, 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除此之外, 尚有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 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礼仪训练、军事训练、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问题是:礼仪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军事训练等等, 本身是德育吗? ”班华也认为:“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方面的教育。目前我们对三者各自的特殊性研究不够, 对其认识尚不充分, 一般德育原理教材未将三者作严格区分。”那么这样我们在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注重的是其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目标的理解

对于德育目标的定义,最多的是采用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里的定义: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要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那么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是怎么样的呢?《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五条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更多地强调追求只有少数优秀的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道德理想,而不是作为大多数平民必须具有的起码的道德原则、规范。德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尚的社会楷模,而不是正直的合格公民。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直接指明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为了培养“ 好”公民,而不是“ 合格”公民。“ 本课„„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种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路实际上是从理想的“ 社会楷模”中来寻找德育的目的,以“ 理想的四有新人”而不是以当前我国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作为德育目标,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方向。这种过于强调“ 高尚”的优秀标准的德育目标定位在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三种后果:一是可能导致学生人格的虚伪和扭曲,学生为了达到教师期望的高尚标准,不惜一切手段。目前我国学生中把自己的钱上交给老师说是捡到的等说谎、欺骗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高扬道德理想,追求优异的同时,由于缺乏起码的规范教育,结果学生可能不具备起码的行为规范,产生诸如“ 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现象。三是以高标准的道德期望作为德育目标定位,很容易滑向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一旦期望变成了要求,教人向善的德育也变成了对人的 规 训。当把“己所欲”作为要求“施于人”时,善的道德理想就变成了道德专制。一旦以圣人、楷模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也就剥夺了学生自己设计、规划自己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学生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想象力。

三、德育的反思

(一)目标的过度理想化

德育目标的高大空,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德育最明显的特征。从总体上看,我们以培养具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道德品质的人为目标。但如果不分清教育层次,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处于各个道德发展阶段的学生都一律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有问题了。其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忽视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中小学生为人之德的缺失,造成他们满口共产主义道德,而实际行动却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高尚、远大的革命道德理想的引导,却带来虚伪、损人利己的不道德社会状况。”

(二)德育的工具化

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以一种普遍性的文化观念被人们广泛认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受这种观念的操纵。伽达默尔认为:“现代世界极其令人吃惊地扩展了它的能力和才能的运用,它通过科学的帮助和技术的运用渐渐地学会了控制并利用自然力,它把个人完全看作是一种合理化秩序整体中的职能,并把个人当做职能来对待。个人处于职能的相互联系中,从而个人形成的自由越来越少。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人类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类新的普遍的奴隶化。”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伽达默尔的论述看成是对我国传统德育的描述。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中片面的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强调德育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服务,仅仅把学生作为社会机器、革命事业的“螺丝钉”来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工具”来培养,忽略或轻视甚至否认德育的个人价值,忽略或轻视甚至否认德育的人的发展价值。其结果是,使学生成为迷信权威的、盲从的、任人摆布的“工具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批判精神、自由精神、个性等等被严重削弱,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三)德育的功利化

德育的功利化具有多种变现形式。第一,德育目标的功利化。仅仅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以社会为本体塑造“社会人”,忽略甚至否认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人,忘记了学生自身的德行发展与完善。第二,德育课程的功利化。过分强调德育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服务,使德育课程设置及其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频繁变动,使学生成人的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内容却被忽视。第三,

德育活动的功利化。组织德育活动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教师、学生个人获得某种利益。第四,德育课教学的功利化。德育课教学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性发展,而是为了能取得好的分数。正如鲁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教育从整体上做错了方向,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失真”的教育,也就是失去其本真意义的教育。不论人们如何定义教育,教育都有其不言自明的意义,那就是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所指向的也正是马克思所昭明的人类的终极目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当今的教育却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纵下的功利主义教育。”

四、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充实内容,建立科学体系

新的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机遇,新的思想和观念给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学德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和容纳所面临的变化,而且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并确立新的德育观" 做学习型德育工作者。

针对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要下大功夫。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内涵,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德育内容要再小一点、实一点。他说,中国古代的诸子家训中,对小孩的要求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孩子大一点才让他们读道德教育的书籍。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中很重要的内容。 德育是一个知、信、情、意、行的过程,其中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信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并转化成一种信念乃至信仰,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德育具有多端性,有的从“行”入手,有的从“情”入手,不一定都从“知”开始。德育还要注意层次性,不要把最高理想的目标和要求不分年龄大小、不论实际条件向学生提出,并以此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将高标准的要求与基本标准相结合,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

(二)理解信任孩子,搞好师生关系。

诚信应该是互相的,要使我们的教育理论深入学生的心灵,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教育孩子首先要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内心,要了解孩子想什么、

需要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输导,工作才会有效。同时要相信孩子有向善的愿望。孩子是幼稚的,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探讨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样做学生才可以接受,教育也才会起到作用的。

搞好师生关系对开展德育工作也很重要。师生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接受教育。

(三)注意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德育工作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倡导输导为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 孩子做错了事,教师要从正面引导,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推到反面上去,这样会给以后的工作制造更大的阻力。国外有位学者提出了奖励和惩罚不是相等的。这句话就是说“惩罚一次,再奖励一次是不能相抵消的。”奖励是一种激励,是一步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惩罚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教师应更多的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让学生再激励的环境下天天向上。

(四)学校德育期盼全社会支持

学校一方面呼吁社会、家庭关注并配合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应该把有些问题给学生讲清楚。如社会上好人还是占多数,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好人与坏人,社会上的丑恶东西确实有,这不可避免。学校与家庭#社会多加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消除学生心中“学校讲一套,社会上又是另一套”的印象。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的实效与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目前德育工作者面对新问题新要求不知所措。与学校的学科教学相比,德育工作队伍不够充实,没有实现专业化,从而造成人人都抓德育,但是人人都没有专业知识,更多的是采用管“训”压的方法实施德育的现状。实际上德育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对教师而言,当前首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做到能理解孩子,与孩子做伙伴,就会用心去处处想办法,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只有走下讲台,深入被教育者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范树成. 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19.

[2]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42-143.

[3]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77.

[4]张召新,张典娟. 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

[5] 彭启聪. 再谈初中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1(17).

[6] 王增仁,陈红萍. 有效落实初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方法[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9).

[7]安瑞霞. 教师视野中的小学德育课程[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8]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2-103.

[9]关鸿羽.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10]王瑛.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研究,2002(2).

[11]徐金玲, 冷泽兵. 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

德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反思

摘 要:德育教育是义务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环节,德育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尽管各个方面都为德育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奉献,但是德育教育现状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明确德育的目标也清楚德育的问题,为了改进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更积极的寻找方法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德育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德育; 中小学; 反思

Abstract: Moral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aspec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moral have an essential role for student’s worldview and valu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is stage of moral education. Although all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has made a great sacrifice, but the status of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e need to find ways to more activel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mo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reflection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呈现出的多种不良风气(拜金主义、官僚现象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知识看做是挣钱的手段。甚至很多学校为了招生,不惜改变办学宗旨,把升学率和就业率看着学校最高的标准。各种辅导班的火热充分体现了现在家长和老师们的着重点,而德育的教学却越来越形式化、边缘化。国家教委于1998年3月6日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教基[1998]4号)。至今也只是在2010年12月13日的《教育部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规章的决定》中修改了部分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德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德育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的德育呢?《德育》将学校德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

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之实自古有之, 但德育之名却始于近代。“德育”一词由谁最早正式提出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西方社会于18世纪后半叶已经形成“德育”这一概念, 该词于20世纪初传人中国。屈指算来自“德育”一词出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有趣的是何谓“德育”至今难以有统一的认识。

在我国, 人们在实践中对德育的理解与说法异常丰富—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 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 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即“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或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德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人还不满足, 不断提议再补上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青春期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近年来, 有些译者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律教育、生命生态教育、性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改革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8年)12月25日) 强调“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指出,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 规定,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 教政[1995]11号对德育的解释界定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不同的标准必然得到不同的概念。黄向阳博士在其所著的《德育原理》一书中谈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确实指的是道德教育, 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除此之外, 尚有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 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礼仪训练、军事训练、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问题是:礼仪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军事训练等等, 本身是德育吗? ”班华也认为:“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道德教育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思想教育指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方面的教育。目前我们对三者各自的特殊性研究不够, 对其认识尚不充分, 一般德育原理教材未将三者作严格区分。”那么这样我们在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注重的是其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目标的理解

对于德育目标的定义,最多的是采用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里的定义: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也就是说,在进行德育之前,人们要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何种品德的人,在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那么我国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是怎么样的呢?《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五条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更多地强调追求只有少数优秀的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道德理想,而不是作为大多数平民必须具有的起码的道德原则、规范。德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尚的社会楷模,而不是正直的合格公民。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直接指明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为了培养“ 好”公民,而不是“ 合格”公民。“ 本课„„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种确定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路实际上是从理想的“ 社会楷模”中来寻找德育的目的,以“ 理想的四有新人”而不是以当前我国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作为德育目标,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方向。这种过于强调“ 高尚”的优秀标准的德育目标定位在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三种后果:一是可能导致学生人格的虚伪和扭曲,学生为了达到教师期望的高尚标准,不惜一切手段。目前我国学生中把自己的钱上交给老师说是捡到的等说谎、欺骗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高扬道德理想,追求优异的同时,由于缺乏起码的规范教育,结果学生可能不具备起码的行为规范,产生诸如“ 对幼儿园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现象。三是以高标准的道德期望作为德育目标定位,很容易滑向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一旦期望变成了要求,教人向善的德育也变成了对人的 规 训。当把“己所欲”作为要求“施于人”时,善的道德理想就变成了道德专制。一旦以圣人、楷模的道德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也就剥夺了学生自己设计、规划自己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学生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想象力。

三、德育的反思

(一)目标的过度理想化

德育目标的高大空,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的发展实际,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德育最明显的特征。从总体上看,我们以培养具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道德品质的人为目标。但如果不分清教育层次,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处于各个道德发展阶段的学生都一律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有问题了。其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忽视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中小学生为人之德的缺失,造成他们满口共产主义道德,而实际行动却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高尚、远大的革命道德理想的引导,却带来虚伪、损人利己的不道德社会状况。”

(二)德育的工具化

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以一种普遍性的文化观念被人们广泛认同,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受这种观念的操纵。伽达默尔认为:“现代世界极其令人吃惊地扩展了它的能力和才能的运用,它通过科学的帮助和技术的运用渐渐地学会了控制并利用自然力,它把个人完全看作是一种合理化秩序整体中的职能,并把个人当做职能来对待。个人处于职能的相互联系中,从而个人形成的自由越来越少。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服务,为作用着的自动化和机器服务。人类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类新的普遍的奴隶化。”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伽达默尔的论述看成是对我国传统德育的描述。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中片面的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强调德育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服务,仅仅把学生作为社会机器、革命事业的“螺丝钉”来培养,作为服务社会的“工具”来培养,忽略或轻视甚至否认德育的个人价值,忽略或轻视甚至否认德育的人的发展价值。其结果是,使学生成为迷信权威的、盲从的、任人摆布的“工具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批判精神、自由精神、个性等等被严重削弱,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为“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

(三)德育的功利化

德育的功利化具有多种变现形式。第一,德育目标的功利化。仅仅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以社会为本体塑造“社会人”,忽略甚至否认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人,忘记了学生自身的德行发展与完善。第二,德育课程的功利化。过分强调德育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服务,使德育课程设置及其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频繁变动,使学生成人的基本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内容却被忽视。第三,

德育活动的功利化。组织德育活动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学校、教师、学生个人获得某种利益。第四,德育课教学的功利化。德育课教学不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性发展,而是为了能取得好的分数。正如鲁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教育从整体上做错了方向,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失真”的教育,也就是失去其本真意义的教育。不论人们如何定义教育,教育都有其不言自明的意义,那就是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所指向的也正是马克思所昭明的人类的终极目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当今的教育却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身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纵下的功利主义教育。”

四、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充实内容,建立科学体系

新的时代给德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机遇,新的思想和观念给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命,德育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学德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和容纳所面临的变化,而且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并确立新的德育观" 做学习型德育工作者。

针对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德育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从接受教育的主体和内容方面要下大功夫。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内涵,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德育内容要再小一点、实一点。他说,中国古代的诸子家训中,对小孩的要求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孩子大一点才让他们读道德教育的书籍。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中很重要的内容。 德育是一个知、信、情、意、行的过程,其中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信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并转化成一种信念乃至信仰,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德育具有多端性,有的从“行”入手,有的从“情”入手,不一定都从“知”开始。德育还要注意层次性,不要把最高理想的目标和要求不分年龄大小、不论实际条件向学生提出,并以此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要将高标准的要求与基本标准相结合,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

(二)理解信任孩子,搞好师生关系。

诚信应该是互相的,要使我们的教育理论深入学生的心灵,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教育孩子首先要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走进学生的内心,要了解孩子想什么、

需要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输导,工作才会有效。同时要相信孩子有向善的愿望。孩子是幼稚的,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探讨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样做学生才可以接受,教育也才会起到作用的。

搞好师生关系对开展德育工作也很重要。师生关系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接受教育。

(三)注意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德育工作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应该倡导输导为主,表扬为主,鼓励为主。 孩子做错了事,教师要从正面引导,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推到反面上去,这样会给以后的工作制造更大的阻力。国外有位学者提出了奖励和惩罚不是相等的。这句话就是说“惩罚一次,再奖励一次是不能相抵消的。”奖励是一种激励,是一步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惩罚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教师应更多的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让学生再激励的环境下天天向上。

(四)学校德育期盼全社会支持

学校一方面呼吁社会、家庭关注并配合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应该把有些问题给学生讲清楚。如社会上好人还是占多数,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好人与坏人,社会上的丑恶东西确实有,这不可避免。学校与家庭#社会多加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消除学生心中“学校讲一套,社会上又是另一套”的印象。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的实效与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目前德育工作者面对新问题新要求不知所措。与学校的学科教学相比,德育工作队伍不够充实,没有实现专业化,从而造成人人都抓德育,但是人人都没有专业知识,更多的是采用管“训”压的方法实施德育的现状。实际上德育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对教师而言,当前首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做到能理解孩子,与孩子做伙伴,就会用心去处处想办法,寻找合适的教育内容。只有走下讲台,深入被教育者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范树成. 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19.

[2]伽达默尔. 赞美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42-143.

[3]鲁洁, 王逢贤. 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77.

[4]张召新,张典娟. 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5).

[5] 彭启聪. 再谈初中德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1(17).

[6] 王增仁,陈红萍. 有效落实初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方法[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9).

[7]安瑞霞. 教师视野中的小学德育课程[J].教育科学研究,2005(2).

[8]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2-103.

[9]关鸿羽.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

[10]王瑛.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判断及主要影响因素[J]教育科学研究,2002(2).

[11]徐金玲, 冷泽兵. 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


相关文章

  •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 小学德育工作的反思 长阳磨市镇 吴昌平 德育教育在近些年来,总是叫的响,唱得高.在这高调的背后,我们却时常为现在的孩子教育 我们的德育工作到底该做些什么?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是大家满意的学校德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下列方面进行 ...查看


  • 2014小学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关键复习内容
  •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是自发.自然而然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 ...查看


  •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 ...查看


  •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附件2 2014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 ...查看


  •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措施
  •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加强措施(共2篇) 2014-03-20 15:39 来源:小学德育论文 有 149人参与咨询 第一篇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1. 社会环境方面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新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查看


  • 德育队伍建设
  • 明德小学2012-2016年度德育队伍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有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农安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的指示精神 ...查看


  • 学校发展近远期目标
  • 和孝镇中心小学 学校发展近远期目标和育人目标 (2011年9月-----2014年8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正在面临一场新的调整和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特 ...查看


  • 刘占锋德育创新案例
  • 附件: 秦皇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申 报 表 申 报 单 位 青龙县大巫岚总校 项 目 名 称 关注生活,让小学生的生活本位回归 项目带头人 刘 占 锋 2010年9月 填表说明: 1.请详细填写表中所列各项内容,项目带头人为1人,主 ...查看


  • 简答题的整理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