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始闻秋风]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①始闻秋风:此诗不同于一半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②君:指诗人。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③飕飗(liú):寒风吹动。④眄(miǎn):盼望。

【参考译文】

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风受民歌影响,平易活泼,自然质朴。

【阅读训练】

一: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我”是指____。“看黄菊”“听玄蝉”点明___的时令。

2.诗中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古人评价此诗“后四句衰气一振”、“英气勃发”。说说你的看法。

4.简析颈联中“思”和“眄”,“动”和“开”这四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人     秋风    秋风去而复返

2. 五夜飕飗枕前觉

3.评得对。因为第四句“一年颜状镜中来”写自己始闻秋风时为自己颜状衰变而感叹,而颈联借马和雕表达自己对用世的渴望,尾联又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4.颈联的意思: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正是秋风,使骏马心动,使鸷雕睁眼。“思”和“眄”为因,“动”和“开”是果,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骏马和鸷雕内心驰骋疆场和搏击长空的渴望,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赴疆场,或搏击长空。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描绘了秋风的魅力,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4)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4)①玄蝉(或“蝉”)。②对比(或“衬托”“反衬”),蕴涵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5)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涵着生气和力量。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

三:

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

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4.(1分)玄蝉

5.(3分)A

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一: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二: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意思是说,昔日,在观赏黄菊的时与“君”分别;今天,听到秋蝉的鸣叫,又回到“君”的身边。“看黄菊”点明了离别的时间。“黄菊”即秋菊。这里代指秋季。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听玄蝉”即黑色的秋蝉。据《礼记·月令》记载,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这两句,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并从对方(秋风)的角度来写,也就是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我”(即秋风)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诗人)。诗人用了一个“惜”字和一个“今”字相联系,不但表明了时序的变化,而且也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秋韵浓郁的审美意境。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五夜”即五更时。古代以刻漏计时,一共分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个更次。“五更”即快天亮时候。“飕飗”即寒气,寒风。意思是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把“君”从睡梦中惊醒,那是秋风回来了,而依然是那样的刚疾劲肃,可是“君”这一年间的容貌变化,却能在镜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具有点题的意味,后一句是写因人世变化而引发的感慨。其中,“飕飗”(秋风)“枕前觉”,这不但说明了秋风按时到来的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为“君”(诗人)情感表达做了铺垫。可以说,秋风还是原来的秋风,但诗人却不是原来的诗人。在情感上,这两句所表现与“物是人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意思是说,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之毛的骏马,也会昂起头,凝望遥远北方,而那因盼望万里云天而睁开了困顿之眼的鸷雕,也会伸开翅膀,渴求着搏击浩瀚长空。这一联紧承上联,在诗人在意义上陡然一转,不再有“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的感触而是振奋了精神,并通过比喻形象地暗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其中的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也展示了蕴含其中的气势和力量。这里,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此暗示了自己不因为衰老而消沉,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

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意思是说,秋风使长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为感谢秋风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着这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情韵。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颜状镜中来”,不但更进一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减豪情,还要登上高台。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畅怀,可以激发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触宇宙,感悟人生。这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诗人在这极度的“扶病”中,也“为君”“上高台”,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秋的爱,也表现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高远的情怀。

总之,这首诗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变换视角,代秋风设辞,使情感的抒发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表现出诗人虽然衰老,但没有消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的不断进取的情怀。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①始闻秋风:此诗不同于一半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②君:指诗人。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③飕飗(liú):寒风吹动。④眄(miǎn):盼望。

【参考译文】

去年欣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你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我便又回到了你的身边。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着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辽阔江天,山明水净,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风受民歌影响,平易活泼,自然质朴。

【阅读训练】

一:

1.首联中的“君”是指____。“我”是指____。“看黄菊”“听玄蝉”点明___的时令。

2.诗中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

3.古人评价此诗“后四句衰气一振”、“英气勃发”。说说你的看法。

4.简析颈联中“思”和“眄”,“动”和“开”这四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人     秋风    秋风去而复返

2. 五夜飕飗枕前觉

3.评得对。因为第四句“一年颜状镜中来”写自己始闻秋风时为自己颜状衰变而感叹,而颈联借马和雕表达自己对用世的渴望,尾联又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4.颈联的意思: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眼睛,顾盼着万里青云。正是秋风,使骏马心动,使鸷雕睁眼。“思”和“眄”为因,“动”和“开”是果,这四个字,不仅写出了骏马和鸷雕内心驰骋疆场和搏击长空的渴望,还显示了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赴疆场,或搏击长空。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描绘了秋风的魅力,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

⑴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2分)

⑵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4分)

⑶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4分)

(4)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三、四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看黄菊(1分);听玄蝉(1分)。

⑵衰老(衰惫、衰弱、衰颓)(2分);生病(扶病)(2分)。

⑶比喻(2分)(如仅答“拟人”则不给分;如既答“拟人”,又答“比喻”则给1分)。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2分)。

(4)①玄蝉(或“蝉”)。②对比(或“衬托”“反衬”),蕴涵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

(5)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涵着生气和力量。②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身老有病却豪情不减。

三:

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

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4.(1分)玄蝉

5.(3分)A

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一: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赏析二: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意思是说,昔日,在观赏黄菊的时与“君”分别;今天,听到秋蝉的鸣叫,又回到“君”的身边。“看黄菊”点明了离别的时间。“黄菊”即秋菊。这里代指秋季。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听玄蝉”即黑色的秋蝉。据《礼记·月令》记载,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这两句,诗歌采用拟人手法,并从对方(秋风)的角度来写,也就是代秋风设辞,匠心独具地创造了“我”(即秋风)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诗人)。诗人用了一个“惜”字和一个“今”字相联系,不但表明了时序的变化,而且也为诗歌营造了一个秋韵浓郁的审美意境。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五夜”即五更时。古代以刻漏计时,一共分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个更次。“五更”即快天亮时候。“飕飗”即寒气,寒风。意思是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把“君”从睡梦中惊醒,那是秋风回来了,而依然是那样的刚疾劲肃,可是“君”这一年间的容貌变化,却能在镜中清晰地反映出来了。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具有点题的意味,后一句是写因人世变化而引发的感慨。其中,“飕飗”(秋风)“枕前觉”,这不但说明了秋风按时到来的自然规律,更为重要的是为“君”(诗人)情感表达做了铺垫。可以说,秋风还是原来的秋风,但诗人却不是原来的诗人。在情感上,这两句所表现与“物是人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意思是说,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之毛的骏马,也会昂起头,凝望遥远北方,而那因盼望万里云天而睁开了困顿之眼的鸷雕,也会伸开翅膀,渴求着搏击浩瀚长空。这一联紧承上联,在诗人在意义上陡然一转,不再有“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的感触而是振奋了精神,并通过比喻形象地暗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其中的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也展示了蕴含其中的气势和力量。这里,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此暗示了自己不因为衰老而消沉,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

尾联“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意思是说,秋风使长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为感谢秋风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着这残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情韵。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颜状镜中来”,不但更进一步写出一年容颜衰变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减豪情,还要登上高台。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畅怀,可以激发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触宇宙,感悟人生。这正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所说:“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诗人在这极度的“扶病”中,也“为君”“上高台”,不但表达了诗人对秋的爱,也表现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高远的情怀。

总之,这首诗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刘禹锡在遭贬之后,仍然能保持着对“用世”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从艺术手法来说,诗人变换视角,代秋风设辞,使情感的抒发得到更好的表现。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更表现出诗人虽然衰老,但没有消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的不断进取的情怀。


相关文章

  • 八下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实验二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二) 7.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一.积 ...查看


  • 归燕诗阅读答案_归燕诗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归燕诗阅读答案_归燕诗翻译赏析_作者张九龄.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前言] 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但 ...查看


  •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 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菩萨蛮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释] 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 ...查看


  • 实用诗歌阅读+答案
  • 2010中考古诗词阅读(117份) (2010·江西)(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4分)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 ...查看


  •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 ①榕:常绿乔木,有气根,树茎粗大, ...查看


  • 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三)]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原文]: 华清宫①(其三) 崔 橹②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注释] ①华清宫,唐朝行宫,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行乐处.②崔橹:晚唐诗人. [翻译]:门上横锁着金锁静悄悄的没有人,在渭水之滨只有落 ...查看


  • 江苏省宿迁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一 部 分(20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读语段,悍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依次填写).(3分) 春天的三台山,佳木葱茏,芳草如y īn ( ),花海浩荡,碧波粼 粼.游人c ...查看


  •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歌鉴赏
  • 初中语文 文言文专题 要点: ① 字音(不常用字.通假字.多音字) ②字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③句义(字义+句式) ④概括 ⑤理解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查看


  •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准
  •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从"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