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内客.而绝大多数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和拒绝辩证唯物主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批 判,集中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西方社会运动高涨、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问 题开始暴露的时刻。这些批判,太多在不同程度上质疑了思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整理和 总结,认为恩格斯不适当地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普遍化地应用到自然界,以运动规律 取代矛盾规律,从而实质上歪曲和否定了马克思有关异化、矛盾、实践、主体等基本论 述。本文不对孰是孰非作任何断言,而是简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批 判的历程和论点。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理论已经和其他各种西方理论一样.流通于中国学术中,并发挥一定影响。毕竟,西方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已被普遍承认。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领域中 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和分 歧.就成为敏感而又重要的议题。

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在我国的理论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针对马克思主义基 本议题的争论。包括实践、主体性、辩证法等。对现有体系的挑战,其中至少有 一部分是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此,在本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澄清在迥异的社会历史时空下发展演变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性及差异和分歧,就成为一个重要理论任务。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及其分歧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而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拒绝和否定的。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和成见,它都在理论上、智识上乃至合法性方面, 对我们——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人——形成了挑战。由于问题的特殊性,对于有 关问题专门论述还较少,“东西方”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领域,还保 持着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或者更加准确说是西方外向扩张、东方闭关自守)局面。因此,本文将简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历程和主要

的论点,特别是欧美理论家在六、七十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作的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从恩格斯到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方分裂,一般要追溯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及其后来的 发展。然而,在理论上追根溯源,有关讨论已经将分裂的根源追溯到马克思和恩 格斯之间的分歧,甚至是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矛盾。这里,有必要先 对其称呼、概念作必要界定,并对相关的事件、著作、年代和人物,做一个简要 的编年说明。还是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年在巴黎 第一次见面,开始了终生的友谊和合作。两三年后,两位伟人台著了《德意志意 识形态》(但直到1931年才可在奠斯科正式出版),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奠定了唯物 主义史观的重要基础,尽管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以及他后来的任何著作中,都 没有使用过“唯物主义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词。是恩格斯1878年在 《反杜林论》中,提出 “唯物主义史观”,及在《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由 中,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马克思读过恩格斯的这部著作的全部手稿。 这里,对“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用法来历的考据,基本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分析理解,正如同马克思自己是否曾“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的唯物 主义”,不能成为判别列宁是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标准;然而,这样追根溯源的 考据本身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为理清马克思的本人的思路以及后来人对马克思 主义学说的建构和发展的而必须作的第一步。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独立的 与合作的智识原创,到一个体系化、完善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中间经历了后人 的建构、修正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初期领导人发挥 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是通过新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国家机器的力量达到的。

这里所说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当然是就西方社会的视角而言的,而这个词汇本身,也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被使用的。今天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开始并且形成的,然而,这个期间,列宁缔造的苏联在世界各国进步界还有很大声望,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社会和其他各国正处于信息相对隔绝状态,而还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 “东方”和“西方”在认同上分裂。因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将挑战的矛头指向“东方马克思主义”。

六、七十年代: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分裂及其社会背景

在一些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以意大利西马学者科莱蒂为代表),二 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突显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本身 的危机。这场危机出现在1930年代,但被斯大林压制下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悲 剧性历史之后,终于在30年后爆发了。”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及其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调 整,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战后重建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时间高速增长。战后 美苏冷战的格局,取代了战前帝国主义集团在其竞争的对抗不稳定的国际政治局面,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浪潮方兴未艾,使得工业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美好前景相形见绌。这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对的内外大环境。

世界进入了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然而,这对于以武器的批判为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却是严峻的挑战,因为历史发展,和革命导师的推测相去越 来越远了。东方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各自的社会、政治和话语条件下,就 必然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创新和实践上改弦易辙。

以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为例。反叛行动的发难者和最积极人群就是学生,他 们的诉求不仅是利益上、政治上的.还包括文化上的,即对整个资本主义生活方 式的怀疑。相反,政治上紧密跟随苏联的法国共产党,不但没有扮演运动的领导 角色,反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保守势力,在运动的参加者心目中,法国共产党 和传统的工会是“为点滴改善旧工人接机生存条件的而存在的团体。有一度曾有 可能推翻旧布尔乔亚。现在则是和资本的最后代表者结盟,因为他们很怕被新的 时代扫地出门。””

再以1960年代的美国为例。二战前,美国共产党曾经是美国最重要的左翼党 派,但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麦卡锡主义的盛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 密报告、苏联对美共的控制等等,二战后,美国共产党失去了在进步界的影响力。 相反,一些少数民族宗教团体成为民权运动的主要的领导者。在不断激进化的反 战运动和学生运动中,形成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SDS)这样的左翼团体,该组 织的思想倾向表现在其1962年发表的纲领性《休伦港声明》中。是以“学生争取 民主社会”为代表的美国“新左派”受到象米尔斯、弗罗姆、马尔库塞等人思想

及其对马克思的诠释的影响,对苏联和受苏联支持的美共采取批评态度。这除了 从美国共产党中分裂出来的“进步劳动运动”对“新左派”有一定的参与和影响 之外,美国共产党就在美国1960年代的主要运动风潮中的表现,可谓是乏善可陈。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团体派别的社会实践影响到了各自党派的理论 的声誉和可信度。正是由于第三国际系统的传统共产党在1960年代社会运动表现 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使人们把它们的表现与其理论体系联系起来,特别是其理 论体系中强调客观规律、外在于人的物质和自然概念、忽视人的主体性等方面联 系起来。

自然是否辩证:实质和立场分歧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公开的质疑,大致是从1960年代开始 的,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卢卡契和列菲弗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最为前卫性工 作。” 1961年12月7日,在法国巴黎进行了一次真正有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辩 论,辩论者以让,保罗-萨特和让·依波利特为一方,以及罗吉尔·伽罗第、让· 皮埃尔·维吉埃和让·奥塞尔为另一方,这次辩论成为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争论 的文献的一个重要参考点。以萨特为代表的一方基本上坚持了卢卡契以来对于恩 格斯和自然辩证法的批评,而以罗吉尔·伽罗第为代表的一方坚持了第三国际的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观点。””

萨特的基本观点在其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和《科学和辩证法》中有明确的 阐明。萨特强调历史辩证法的特殊性质,并认为:辩证的关系不存在于自然本身 中,而是存在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中。“当人们把辩证法输入自然界时,辩证法的 可理解性顿时消失。”由此,萨特区分了。批评辩证法”和“教条辩证法”,并 指出:后者坚持物质自然界存在普遍辩证规律,从而陷入“十足的神学”,成为 神秘的宿命论。而“批评的辩证法”是人类的共有特性,它来自一个个个人的实 践,是“行动的活的逻辑”。

在巴黎辩论会和萨特上述著作发表的几乎同时,德国学者施密特完成了并发 表了论文《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讨论了十分相近的问题,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者有关其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尽管施密特所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与萨特所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基本出发点上相去甚远,但这在唯物

辩证法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是惊人地相似。施密特将马克思的人文主义的和非 本体论的自然观与恩格斯的朴素实在论的自然观作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在马 克思那里,自然和历史难分难解地相互交织着,辩证法只有作为历史的方法才是 可能的,脱离了实践去谈自然的结构是否是辩证法的,这是“纯粹经院哲学”的 问题。因此,马克思从来“不抽象地列举辩证法 ‘规律’和‘原则”’。 恩格 斯的自然辩证法却试图继续的完善霍尔巴赫等人的自然体系,从而就退回到了十 八世纪法国启蒙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实在论 (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事物、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o 这样,恩格斯把辩证法“运用” 到自然现象中去,完全忽视了它的思辨的含义。

英国学者乔治·莱尔因1986年出版《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 学者在辩证唯物主义问胚上的讨论,而这些讨论,都是围绕着矛盾、异化、自然 人类主体和辩正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莱尔因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矛盾的 根源来自“人类自我异化”和客观现实异化的对抗性。对马克思来说。矛盾来源 于不完美,特别是,矛盾是人类无能力控制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后果。这种“不完 美”或称“矛盾”,也是人的异化的根源。而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并 不存在这样意义上的。不完美”或者这样意义上的“矛盾”:自然界本身会包含 着一些对立,甚至不可调和的对立,然而,这些对立,不包含人的异化。莱尔因 说,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观点,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不存在辩证 运动,自然界的发展也不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对自然界的科学分析方法也不具 备辩证性。莱尔因重复了这样一个主题:辩证唯物主义只是用物质运动代替意识 运动,以便提出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因此.莱尔因的认 为:恩格斯追随了黑格尔,但不同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规律是“头足倒 置”的;因此。(对恩格斯来说)有必要把它们重新颠倒过来,以便证明辩证法规 律并不是纯粹的思维规律,而是可以被运用到自然和社会这两个完全的不同的领 域。“”莱尔因得出结论,就这一点而言,辩证唯物主义更象黑格尔主义,而不 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因为将其社会矛盾和自然界的“对立 统一”混为一谈,从而忽视了因社会矛盾而带束 “不完美”的人道主义维度。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关注:即人的“异化”。

按照莱尔因的观点,作为与辩证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经过重建的历史唯物

主义,即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辩证法,亦是马克思的原本的辩证法,具有这样性质:

一、矛盾并不是社会正常和理想的一种状态,人类社会的矛盾时期将随着人类的 “史前史”,即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历史的结束而告终,那时将不再会有辩证的 分析方法。

二、矛盾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这一个事实说明:矛盾并是不象黑格 尔所认为的那样,是“运动和生命源泉”,更不是现实存在的普遍原则,而只可 不过是“颠倒的社会关系”的结果,是由于人类无法控制自己在实践中所产生的 客观社会条件所造成的,亦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是对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描述,而并不是独立的方 法和逻辑,辩证法就不需要为其模糊性、定义的松散性,或干脆是矛盾的陈述作 辩护。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西方哲学思想及其社会理论也传入开放了的中 国,在这外来学术的进口当中,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理论学说,毕竟,西 方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故乡故土那里,也与时俱进,一直 顽强延续着。

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包含多大的合理性,我们都可以认为:马克 思主义在东西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完全迥异的理论演变。在对于辩证 唯物主义和恩格斯的看法上面。最集中地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价 值、关怀取向和话语特征。这包括以下几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学派众多,但其中绝大多数在理论取向上具有比较 明显的一致性,它们大多强调主体性、感性和实践,强调马克思对经典唯物主义 的超越。 对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 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手稿具有纲领性意义。。

二、基于西方社会背景的西马学者们,倾向于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出发,回避或者拒绝普遍的、非历史的一般规律,否认马克思提出了任何宏大宇 宙观或世界观、否认马克思试图解决宇宙之谜,将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局限于对资 本主义的批评和改造,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很强的批评性,同时也带

有乌托邦的精神,这种卡尔·曼海姆所说的正面意义——乌托邦的精神也就是西 马学者们自己所毫不讳言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内部存在着紧张和矛盾因素,他们 不仅接受这种自身内部的不一致和矛盾,而且把这种不一致和矛盾和资本主义的 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和异化相联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内部矛盾的看法本身也不一致。比如:与激烈批判恩格斯的勒万有所不同,美 国学者古尔德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歧并没有象那些批判者所断言得那么的大,但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确实存在着两个有所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即“批判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1]近年来和此争论有关的文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木研讨会综述),20111年02期;侯衍社:,

导刊>2001年09期;赵竞武:,

>2004年07期;庄韬龄:,。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张一兵:,南京走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永

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第10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768页。

[3]科拉抖夫斯基:.第3卷,1978年版.第97页。

[4]安其接·夸特罗其、汤母·奈仁:.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4页。

[5]戴维·麦克菜伦:.中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6]亨利·列菲弗尔:(辨证唯物主义,1939年版。 [12]萨特:,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马克思:,见《马克思甚樯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16页。

[8]Nommn Levine:The Tragic Deception Deception:Marx Conhra Engels.Clio Books,

1975版.

[9]乔治-莱尔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 Alvin Gouldner: Two Marxism:Contradic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0f Theory.Seabury press,1982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内客.而绝大多数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认和拒绝辩证唯物主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批 判,集中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西方社会运动高涨、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问 题开始暴露的时刻。这些批判,太多在不同程度上质疑了思格斯对马克思思想的整理和 总结,认为恩格斯不适当地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普遍化地应用到自然界,以运动规律 取代矛盾规律,从而实质上歪曲和否定了马克思有关异化、矛盾、实践、主体等基本论 述。本文不对孰是孰非作任何断言,而是简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批 判的历程和论点。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

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理论已经和其他各种西方理论一样.流通于中国学术中,并发挥一定影响。毕竟,西方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西方马克思 主义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已被普遍承认。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领域中 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主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和分 歧.就成为敏感而又重要的议题。

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在我国的理论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针对马克思主义基 本议题的争论。包括实践、主体性、辩证法等。对现有体系的挑战,其中至少有 一部分是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此,在本着客观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澄清在迥异的社会历史时空下发展演变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性及差异和分歧,就成为一个重要理论任务。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差异及其分歧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是最基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而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是拒绝和否定的。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和成见,它都在理论上、智识上乃至合法性方面, 对我们——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人——形成了挑战。由于问题的特殊性,对于有 关问题专门论述还较少,“东西方”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领域,还保 持着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的(或者更加准确说是西方外向扩张、东方闭关自守)局面。因此,本文将简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批判的历程和主要

的论点,特别是欧美理论家在六、七十年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所作的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从恩格斯到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方分裂,一般要追溯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及其后来的 发展。然而,在理论上追根溯源,有关讨论已经将分裂的根源追溯到马克思和恩 格斯之间的分歧,甚至是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矛盾。这里,有必要先 对其称呼、概念作必要界定,并对相关的事件、著作、年代和人物,做一个简要 的编年说明。还是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1843年在巴黎 第一次见面,开始了终生的友谊和合作。两三年后,两位伟人台著了《德意志意 识形态》(但直到1931年才可在奠斯科正式出版),这部著作被认为是奠定了唯物 主义史观的重要基础,尽管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以及他后来的任何著作中,都 没有使用过“唯物主义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词。是恩格斯1878年在 《反杜林论》中,提出 “唯物主义史观”,及在《社会主义:空想到科学》(由 中,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马克思读过恩格斯的这部著作的全部手稿。 这里,对“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用法来历的考据,基本不能代替对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分析理解,正如同马克思自己是否曾“一再把自己的世界观叫做辩证的唯物 主义”,不能成为判别列宁是否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标准;然而,这样追根溯源的 考据本身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为理清马克思的本人的思路以及后来人对马克思 主义学说的建构和发展的而必须作的第一步。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独立的 与合作的智识原创,到一个体系化、完善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中间经历了后人 的建构、修正与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初期领导人发挥 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是通过新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国家机器的力量达到的。

这里所说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当然是就西方社会的视角而言的,而这个词汇本身,也是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被使用的。今天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就开始并且形成的,然而,这个期间,列宁缔造的苏联在世界各国进步界还有很大声望,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社会和其他各国正处于信息相对隔绝状态,而还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 “东方”和“西方”在认同上分裂。因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将挑战的矛头指向“东方马克思主义”。

六、七十年代: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分裂及其社会背景

在一些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以意大利西马学者科莱蒂为代表),二 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突显出来的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争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本身 的危机。这场危机出现在1930年代,但被斯大林压制下去,经过一段非常漫长悲 剧性历史之后,终于在30年后爆发了。”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及其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调 整,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战后重建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时间高速增长。战后 美苏冷战的格局,取代了战前帝国主义集团在其竞争的对抗不稳定的国际政治局面,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浪潮方兴未艾,使得工业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美好前景相形见绌。这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面对的内外大环境。

世界进入了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然而,这对于以武器的批判为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却是严峻的挑战,因为历史发展,和革命导师的推测相去越 来越远了。东方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各自的社会、政治和话语条件下,就 必然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创新和实践上改弦易辙。

以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为例。反叛行动的发难者和最积极人群就是学生,他 们的诉求不仅是利益上、政治上的.还包括文化上的,即对整个资本主义生活方 式的怀疑。相反,政治上紧密跟随苏联的法国共产党,不但没有扮演运动的领导 角色,反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保守势力,在运动的参加者心目中,法国共产党 和传统的工会是“为点滴改善旧工人接机生存条件的而存在的团体。有一度曾有 可能推翻旧布尔乔亚。现在则是和资本的最后代表者结盟,因为他们很怕被新的 时代扫地出门。””

再以1960年代的美国为例。二战前,美国共产党曾经是美国最重要的左翼党 派,但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麦卡锡主义的盛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 密报告、苏联对美共的控制等等,二战后,美国共产党失去了在进步界的影响力。 相反,一些少数民族宗教团体成为民权运动的主要的领导者。在不断激进化的反 战运动和学生运动中,形成 “学生争取民主社会”(SDS)这样的左翼团体,该组 织的思想倾向表现在其1962年发表的纲领性《休伦港声明》中。是以“学生争取 民主社会”为代表的美国“新左派”受到象米尔斯、弗罗姆、马尔库塞等人思想

及其对马克思的诠释的影响,对苏联和受苏联支持的美共采取批评态度。这除了 从美国共产党中分裂出来的“进步劳动运动”对“新左派”有一定的参与和影响 之外,美国共产党就在美国1960年代的主要运动风潮中的表现,可谓是乏善可陈。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团体派别的社会实践影响到了各自党派的理论 的声誉和可信度。正是由于第三国际系统的传统共产党在1960年代社会运动表现 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使人们把它们的表现与其理论体系联系起来,特别是其理 论体系中强调客观规律、外在于人的物质和自然概念、忽视人的主体性等方面联 系起来。

自然是否辩证:实质和立场分歧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公开的质疑,大致是从1960年代开始 的,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卢卡契和列菲弗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最为前卫性工 作。” 1961年12月7日,在法国巴黎进行了一次真正有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辩 论,辩论者以让,保罗-萨特和让·依波利特为一方,以及罗吉尔·伽罗第、让· 皮埃尔·维吉埃和让·奥塞尔为另一方,这次辩论成为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争论 的文献的一个重要参考点。以萨特为代表的一方基本上坚持了卢卡契以来对于恩 格斯和自然辩证法的批评,而以罗吉尔·伽罗第为代表的一方坚持了第三国际的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观点。””

萨特的基本观点在其著作《辩证理性批判》和《科学和辩证法》中有明确的 阐明。萨特强调历史辩证法的特殊性质,并认为:辩证的关系不存在于自然本身 中,而是存在于人对自然的认识中。“当人们把辩证法输入自然界时,辩证法的 可理解性顿时消失。”由此,萨特区分了。批评辩证法”和“教条辩证法”,并 指出:后者坚持物质自然界存在普遍辩证规律,从而陷入“十足的神学”,成为 神秘的宿命论。而“批评的辩证法”是人类的共有特性,它来自一个个个人的实 践,是“行动的活的逻辑”。

在巴黎辩论会和萨特上述著作发表的几乎同时,德国学者施密特完成了并发 表了论文《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讨论了十分相近的问题,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者有关其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尽管施密特所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 与萨特所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基本出发点上相去甚远,但这在唯物

辩证法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是惊人地相似。施密特将马克思的人文主义的和非 本体论的自然观与恩格斯的朴素实在论的自然观作了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在马 克思那里,自然和历史难分难解地相互交织着,辩证法只有作为历史的方法才是 可能的,脱离了实践去谈自然的结构是否是辩证法的,这是“纯粹经院哲学”的 问题。因此,马克思从来“不抽象地列举辩证法 ‘规律’和‘原则”’。 恩格 斯的自然辩证法却试图继续的完善霍尔巴赫等人的自然体系,从而就退回到了十 八世纪法国启蒙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实在论 (即马克思所说的“对事物、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o 这样,恩格斯把辩证法“运用” 到自然现象中去,完全忽视了它的思辨的含义。

英国学者乔治·莱尔因1986年出版《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 学者在辩证唯物主义问胚上的讨论,而这些讨论,都是围绕着矛盾、异化、自然 人类主体和辩正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莱尔因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矛盾的 根源来自“人类自我异化”和客观现实异化的对抗性。对马克思来说。矛盾来源 于不完美,特别是,矛盾是人类无能力控制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后果。这种“不完 美”或称“矛盾”,也是人的异化的根源。而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并 不存在这样意义上的。不完美”或者这样意义上的“矛盾”:自然界本身会包含 着一些对立,甚至不可调和的对立,然而,这些对立,不包含人的异化。莱尔因 说,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观点,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不存在辩证 运动,自然界的发展也不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对自然界的科学分析方法也不具 备辩证性。莱尔因重复了这样一个主题:辩证唯物主义只是用物质运动代替意识 运动,以便提出一个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因此.莱尔因的认 为:恩格斯追随了黑格尔,但不同的是,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规律是“头足倒 置”的;因此。(对恩格斯来说)有必要把它们重新颠倒过来,以便证明辩证法规 律并不是纯粹的思维规律,而是可以被运用到自然和社会这两个完全的不同的领 域。“”莱尔因得出结论,就这一点而言,辩证唯物主义更象黑格尔主义,而不 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因为将其社会矛盾和自然界的“对立 统一”混为一谈,从而忽视了因社会矛盾而带束 “不完美”的人道主义维度。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关注:即人的“异化”。

按照莱尔因的观点,作为与辩证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经过重建的历史唯物

主义,即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辩证法,亦是马克思的原本的辩证法,具有这样性质:

一、矛盾并不是社会正常和理想的一种状态,人类社会的矛盾时期将随着人类的 “史前史”,即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历史的结束而告终,那时将不再会有辩证的 分析方法。

二、矛盾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这一个事实说明:矛盾并是不象黑格 尔所认为的那样,是“运动和生命源泉”,更不是现实存在的普遍原则,而只可 不过是“颠倒的社会关系”的结果,是由于人类无法控制自己在实践中所产生的 客观社会条件所造成的,亦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只是对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描述,而并不是独立的方 法和逻辑,辩证法就不需要为其模糊性、定义的松散性,或干脆是矛盾的陈述作 辩护。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西方哲学思想及其社会理论也传入开放了的中 国,在这外来学术的进口当中,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理论学说,毕竟,西 方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马克思主义在自己的故乡故土那里,也与时俱进,一直 顽强延续着。

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包含多大的合理性,我们都可以认为:马克 思主义在东西方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完全迥异的理论演变。在对于辩证 唯物主义和恩格斯的看法上面。最集中地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立场、价 值、关怀取向和话语特征。这包括以下几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学派众多,但其中绝大多数在理论取向上具有比较 明显的一致性,它们大多强调主体性、感性和实践,强调马克思对经典唯物主义 的超越。 对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 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手稿具有纲领性意义。。

二、基于西方社会背景的西马学者们,倾向于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出发,回避或者拒绝普遍的、非历史的一般规律,否认马克思提出了任何宏大宇 宙观或世界观、否认马克思试图解决宇宙之谜,将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局限于对资 本主义的批评和改造,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很强的批评性,同时也带

有乌托邦的精神,这种卡尔·曼海姆所说的正面意义——乌托邦的精神也就是西 马学者们自己所毫不讳言的。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内部存在着紧张和矛盾因素,他们 不仅接受这种自身内部的不一致和矛盾,而且把这种不一致和矛盾和资本主义的 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和异化相联系,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内部矛盾的看法本身也不一致。比如:与激烈批判恩格斯的勒万有所不同,美 国学者古尔德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歧并没有象那些批判者所断言得那么的大,但在马克思的学说中,确实存在着两个有所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即“批判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1]近年来和此争论有关的文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学木研讨会综述),20111年02期;侯衍社:,

导刊>2001年09期;赵竞武:,

>2004年07期;庄韬龄:,。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张一兵:,南京走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永

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第10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768页。

[3]科拉抖夫斯基:.第3卷,1978年版.第97页。

[4]安其接·夸特罗其、汤母·奈仁:.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4页。

[5]戴维·麦克菜伦:.中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6]亨利·列菲弗尔:(辨证唯物主义,1939年版。 [12]萨特:,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马克思:,见《马克思甚樯斯选集》第一卷,1972年版,第16页。

[8]Nommn Levine:The Tragic Deception Deception:Marx Conhra Engels.Clio Books,

1975版.

[9]乔治-莱尔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 Alvin Gouldner: Two Marxism:Contradic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0f Theory.Seabury press,1982版


相关文章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风才)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凤才 不止一次,不止一人这样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每个想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想知道的问题,但也许是每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 ...查看


  • 中外哲学人物
  • 哲学人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列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斯大林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邓小平 马克 ...查看


  • 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异同
  •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的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西方哲学衍生而来的,都属于近代哲学.它们的流传以及发展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们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理论特征,但是这两个理论又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以及方法论,所以这两者之间又有着许多本 ...查看


  • 田辰山:中国人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田辰山:中国人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田辰山] 来源:[] 2006-07-15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06-7-7 我今天要和大家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较深,谈起来可能会有一些感觉混 ...查看


  • "西学东渐"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误读
  • "西学东渐"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严重误读 汪信砚 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有人认为,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马 ...查看


  •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_问题与反思
  • 2010年第3期 哲学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 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 王雨辰 [摘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 ...查看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笔记
  •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导论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查看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西式教条主义
  • 作者:沙健孙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01期 陈奎元同志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注:<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 日.)一文中提出:"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