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_胡于成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总第99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 . 3, 2009(Su m, 9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

胡于成, 朱英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在我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城郊农民因城市扩建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 成为“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失地意味着失业、失去生活保障。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开发多元化的就业岗位, 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农民积极创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加大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再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 03-0121-03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各地政府不断扩大城市规模, 导致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 致使“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 意味着失去生产资料, 更意味着失业、失去生活保障[1算, 到20301. 亿。, 。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城市化水平

[2]

已有1978年的17. 9%提高到2007的45. 2%。有学者指出, 我国的城市化运动普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 其基本特征是大量占用农用土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失地农民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

11失地农民无业状况严重, 生活水平下降。据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调查, 截至2003年底, 全省1341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 仍处于就业年龄内的有88108万人, 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164万人, 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 18%。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 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 实行招工安置的有1100余人, 目前除少数安

收稿日期:2009-04-15

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以外, 其他已获得就业

[3]

安置的人员90%、失业。从以上, , 。国, 农民土地被征用后, , 以纯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户降幅最大。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 与失地前相比, 大部分失地农民人均生活开支普遍增长了30%左右, 在“收入无门”和“开支无底”的背景下,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21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狭窄, 稳定性较差。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 在本地企业就业。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改制、兼并倒闭, 过去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大多数都被裁减或失业回村。二是自谋职业, 在当地开店经商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者表面上看具有稳定性, 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但具有创业勇气、经营头脑、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只是少数, 不具有普遍性。三是外出务工。在外地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等短期的且临时性的工作, 是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的就业方式, 但由于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 致使就业极不稳定。

31结构性失业严重, 隐性失业较普遍。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

作者简介:胡于成(1977-) , 男, 河南信阳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英杰(1982-) , 女, 河南周口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121

胡于成 朱英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 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的体现。而失地农民的这种结构性失业更为突出。《嘉兴日报》曾报道, 浙江永丰馀纸业有限公司有200个的用工需求, 只招到了100名工人。公司老板也愿意在当地招工, 可是由于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工作需求, 所以不得不招收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云南的调查表明:高达24. 6%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处于“赋闲在家”的状况。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非常困难, 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政府方面。作为宏观调控和土地征用主体的政府, 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责任重大, 是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主体。但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现实问题上, 政府责任并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各地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后往往采用经济补偿形式进行补偿, 而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的利益来考虑, 也比较容易接受。然而, 问题, 坐吃山空, 业促进制度缺乏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失地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 各地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做法是重视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而忽视农村失业

[4]

人口的就业。一直以来, 针对城市下岗工人, 我国都有相应的政策项目扶持。然而, 被排挤在城市就业岗位外的农村失业人口却没有相应的就业促进制度的保障, 没有一套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制度, 没有搭建起一个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更没有为了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所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 失地农民未能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对失地农民来说, 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还具有就业和养老保障的功能。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 只建立了城市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 造成城乡之间多方面待遇的不平等。因此, 农民在失去作为保障和就业载体的土地后, 既不是城市市民又不是农民, 成为介于二者之间的“无业游民”,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上受到多方面的制度障碍和限制, 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 这122

种不平等不仅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而且更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难度。

21征地企业方面。因商业用途占用土地的企业, 除了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对占用土地进行经济补偿外, 还应该对失地农民提供优先就业的机会。可以优先考虑将失地农民安置在企业内部的无需专业知识的部门, 如保安、清洁, 让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样会大大提高农民就业的机会。但实际情况是, 占地企业招工时抬高门槛, 制定苛刻的用工条件, 以客观不能安置为由拒绝录用所占土地的农民。即使在“招工安置”下进入企业的失地农民, 也不能享受与其他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 加之自身的文化比较低, 企业改制时, 他们就会首当其冲地成为精简的对象。

31失地农民自身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单一。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单一的缺陷。, 失地农民初

[5]

。由于文化素质低, , 、择业主动意识差。, 致使许多用工单位不考虑失地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观念陈旧, “等、靠、要”思想严重, 再就业意识薄弱, 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自谋职业, 过多的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安置。在调查中了解到, 84%的失地农民认为, 国家、集体征用土地后的就业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这说明失地农民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 没能把自己从长期以来对政府、集体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具体建议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城市化发展在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同时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的关键。

11拉动经济, 开发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靠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了, 经济总量扩大了, 才会对劳动力产生有效的需求, 才会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从长远看, 必须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 拓展就业空间。因此, 要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创办新的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 开发适合失地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岗位。一是创造城市维护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城

胡于成 朱英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需要大批人员从事城市道路及公用设施维护、公共场所保洁、城市绿化养护、城市河道清理等工作。二是创造物业管理类就业岗位。大批的住宅小区和大量的写字楼和成批的产业用房都需要有人从事保洁、保安、水电等物业管理工作。三是发展家政服务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白领阶层将逐步把家务推向社会, 这就需要大量保姆、钟点工等服务人员。四是发展中介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不仅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也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可为失地农民中劳动技能较强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21加大培训, 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及竞争力。据调查, 失地农民自己承认现在不是没有钱挣, 而是自己没有本事挣。尽管他们就业意愿强烈, 但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不高使其难以找到好的工作。这说明,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根本原因。因此,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应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 企业、大专院校、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机制和体制, 。,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结合当地城乡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各类失地农民的培训, 培养出高觉悟、懂技术、善经营、能够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工人。

31政策扶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地方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 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 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就业服务范围, 给予他们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税费减免、贷款等扶持政策, 让他们免费享受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对于进行自主创业的农民, 政府应鼓励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 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如向农民提供小额的贷款担保、减免税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等。而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必须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制度, 改革就业中的城乡户籍制度。要发挥市场在调节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机制。

41建立社会安全网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护失地农

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应坚持政府、村集体、个人三方分担保障资金的原则, 改变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做法。征地补偿费用中一部分分发给失地农民, 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 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基金; 政府从土地出让的收益中抽取一部分注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这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 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这样就建立了一道失地农民的社会安全网。同时, 对于部分失地农民, 应加快建立同城市下岗职工一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51转变思想观念, 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创业。虽然我国的劳动力在总体上供过于求, 但仍旧存在着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 , 、, 低素质劳动力过剩, 。一, 增强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 要抓住政府和征地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 积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提供的工作。要有远见意识, 不能利用有限的补偿金进行盲目消费。二是要积极参与政府和招工企业提供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有选择地参加职业培训, 使自己获得一技之长, 这是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键。三是要让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失地农民开展自主创业,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为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利用土地补偿金和小额贷款进行自主创业。参考文献

[1]韩俊.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 ].科学咨询, 2005, (12) .

[2]张桂梅, 李中东. 拉美失地农民问题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7) .

[3]曹习华. 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J ].企业家天地, 2007, (6) .

[4]汤沛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 (8) .

[5]陈纵.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0) .

[责任编辑 张敬燕]

12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总第99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 . 3, 2009(Su m, 9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

胡于成, 朱英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在我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城郊农民因城市扩建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 成为“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失地意味着失业、失去生活保障。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开发多元化的就业岗位, 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农民积极创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加大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再就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09) 03-0121-03

  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各地政府不断扩大城市规模, 导致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 致使“失地农民”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 意味着失去生产资料, 更意味着失业、失去生活保障[1算, 到20301. 亿。, 。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城市化水平

[2]

已有1978年的17. 9%提高到2007的45. 2%。有学者指出, 我国的城市化运动普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 其基本特征是大量占用农用土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失地农民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 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征:

11失地农民无业状况严重, 生活水平下降。据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调查, 截至2003年底, 全省1341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 仍处于就业年龄内的有88108万人, 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164万人, 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 18%。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 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 实行招工安置的有1100余人, 目前除少数安

收稿日期:2009-04-15

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以外, 其他已获得就业

[3]

安置的人员90%、失业。从以上, , 。国, 农民土地被征用后, , 以纯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户降幅最大。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 与失地前相比, 大部分失地农民人均生活开支普遍增长了30%左右, 在“收入无门”和“开支无底”的背景下, 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

21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狭窄, 稳定性较差。失地农民就业的渠道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 在本地企业就业。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改制、兼并倒闭, 过去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大多数都被裁减或失业回村。二是自谋职业, 在当地开店经商从事个体经营。自谋职业者表面上看具有稳定性, 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但具有创业勇气、经营头脑、资金支持的失地农民只是少数, 不具有普遍性。三是外出务工。在外地做建筑工人、跑运输、搞装修、干零活、摆地摊等短期的且临时性的工作, 是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的就业方式, 但由于受季节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 致使就业极不稳定。

31结构性失业严重, 隐性失业较普遍。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方面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

作者简介:胡于成(1977-) , 男, 河南信阳人,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英杰(1982-) , 女, 河南周口人,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121

胡于成 朱英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工, 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的体现。而失地农民的这种结构性失业更为突出。《嘉兴日报》曾报道, 浙江永丰馀纸业有限公司有200个的用工需求, 只招到了100名工人。公司老板也愿意在当地招工, 可是由于失地农民没有技术不能适应工作需求, 所以不得不招收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有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云南的调查表明:高达24. 6%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处于“赋闲在家”的状况。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非常困难, 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政府方面。作为宏观调控和土地征用主体的政府, 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责任重大, 是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主体。但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现实问题上, 政府责任并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 各地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后往往采用经济补偿形式进行补偿, 而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的利益来考虑, 也比较容易接受。然而, 问题, 坐吃山空, 业促进制度缺乏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失地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 各地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做法是重视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而忽视农村失业

[4]

人口的就业。一直以来, 针对城市下岗工人, 我国都有相应的政策项目扶持。然而, 被排挤在城市就业岗位外的农村失业人口却没有相应的就业促进制度的保障, 没有一套针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制度, 没有搭建起一个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更没有为了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所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 失地农民未能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对失地农民来说, 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 而且还具有就业和养老保障的功能。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 只建立了城市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的社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壁垒, 造成城乡之间多方面待遇的不平等。因此, 农民在失去作为保障和就业载体的土地后, 既不是城市市民又不是农民, 成为介于二者之间的“无业游民”,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上受到多方面的制度障碍和限制, 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和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 这122

种不平等不仅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 而且更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难度。

21征地企业方面。因商业用途占用土地的企业, 除了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对占用土地进行经济补偿外, 还应该对失地农民提供优先就业的机会。可以优先考虑将失地农民安置在企业内部的无需专业知识的部门, 如保安、清洁, 让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样会大大提高农民就业的机会。但实际情况是, 占地企业招工时抬高门槛, 制定苛刻的用工条件, 以客观不能安置为由拒绝录用所占土地的农民。即使在“招工安置”下进入企业的失地农民, 也不能享受与其他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险, 加之自身的文化比较低, 企业改制时, 他们就会首当其冲地成为精简的对象。

31失地农民自身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单一。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和劳动技能单一的缺陷。, 失地农民初

[5]

。由于文化素质低, , 、择业主动意识差。, 致使许多用工单位不考虑失地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观念陈旧, “等、靠、要”思想严重, 再就业意识薄弱, 缺乏积极的心态去自谋职业, 过多的寄希望于政府和企业安置。在调查中了解到, 84%的失地农民认为, 国家、集体征用土地后的就业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这说明失地农民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 没能把自己从长期以来对政府、集体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三、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具体建议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城市化发展在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同时吸纳失地农民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的关键。

11拉动经济, 开发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靠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了, 经济总量扩大了, 才会对劳动力产生有效的需求, 才会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从长远看, 必须通过发展第二、三产业, 拓展就业空间。因此, 要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创办新的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 开发适合失地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岗位。一是创造城市维护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城

胡于成 朱英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需要大批人员从事城市道路及公用设施维护、公共场所保洁、城市绿化养护、城市河道清理等工作。二是创造物业管理类就业岗位。大批的住宅小区和大量的写字楼和成批的产业用房都需要有人从事保洁、保安、水电等物业管理工作。三是发展家政服务类就业岗位。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白领阶层将逐步把家务推向社会, 这就需要大量保姆、钟点工等服务人员。四是发展中介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不仅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也是安置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可为失地农民中劳动技能较强的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21加大培训, 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及竞争力。据调查, 失地农民自己承认现在不是没有钱挣, 而是自己没有本事挣。尽管他们就业意愿强烈, 但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不高使其难以找到好的工作。这说明, 劳动力素质是影响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根本原因。因此,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应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 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 企业、大专院校、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机制和体制, 。,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结合当地城乡发展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各类失地农民的培训, 培养出高觉悟、懂技术、善经营、能够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工人。

31政策扶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地方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 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 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就业服务范围, 给予他们与城镇下岗职工同等的就业、税费减免、贷款等扶持政策, 让他们免费享受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对于进行自主创业的农民, 政府应鼓励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 提供各种创业辅导和服务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如向农民提供小额的贷款担保、减免税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等。而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必须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制度, 改革就业中的城乡户籍制度。要发挥市场在调节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就业机制。

41建立社会安全网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护失地农

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应坚持政府、村集体、个人三方分担保障资金的原则, 改变一次性货币补偿的做法。征地补偿费用中一部分分发给失地农民, 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 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基金; 政府从土地出让的收益中抽取一部分注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 这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 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这样就建立了一道失地农民的社会安全网。同时, 对于部分失地农民, 应加快建立同城市下岗职工一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51转变思想观念, 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创业。虽然我国的劳动力在总体上供过于求, 但仍旧存在着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 , 、, 低素质劳动力过剩, 。一, 增强就业意识和竞争能力, 要抓住政府和征地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 积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提供的工作。要有远见意识, 不能利用有限的补偿金进行盲目消费。二是要积极参与政府和招工企业提供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有选择地参加职业培训, 使自己获得一技之长, 这是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关键。三是要让那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失地农民开展自主创业,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为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利用土地补偿金和小额贷款进行自主创业。参考文献

[1]韩俊.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 ].科学咨询, 2005, (12) .

[2]张桂梅, 李中东. 拉美失地农民问题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7) .

[3]曹习华. 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J ].企业家天地, 2007, (6) .

[4]汤沛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 (8) .

[5]陈纵.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08, (10) .

[责任编辑 张敬燕]

123


相关文章

  • 毕业论文(周宝)
  • 个人信息 姓名:周 宝 性别:男 年龄:27岁 工作单位:兰州市安宁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学院 专业(班级): 09直属公共管理本科班 指 导 教 师: 赵前前 学 生 姓 名: 周 宝 学 号: [********* ...查看


  • 法学类论文题目
  • 法学类论文题目 人名 王炳海 教研室 公法 法学 备注 试析的法律保障 论"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 票据背书连续的法律问题探析 论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 ...查看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 EcoNoMIc PRAcTIcE・经济工作■●-l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由于 地补偿政策调整的重点应当置于长期的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 ...查看


  • 关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的思考
  • 关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伟杰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广泛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并且需要我们当代社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 ...查看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系 部 财政金融系 专 业 财政学 班 级 07级财政一班 学 号 070112119 姓 名 王泳淇 指导教师 谷福云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教务处制 二OO 年 ...查看


  •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 ...查看


  • 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建议
  • 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建议 (2013-01-09)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数量也随之迅速扩大.一部分农民失去长期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没有保障,没有 ...查看


  • 关于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
  • 城河村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 农村的土地被征用, 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数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被称之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