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

關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研究

1. 王 勇 《不可知論辨正》,《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 張都愛 《重思不可知論》,《齊魯學刊》2006年第4期

3. 李本先 《並非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是可知論者》,《華中師

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4. 唐述宗 《是不可譯論還是不可知論》,《中國翻譯》2002年第1

5. 鐘山曉 《“可知論”是個超黨性概念》,《學習與探索》1985年

第3期

6. 張華榮 《不可知論和人類認識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1998年第1期

7. 南普照 《不可知論的歷史演變》,《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4

8. 金 延 《略論不可知論的歷史評價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1期

9. 包大明 《淺談不可知論的歷史作用》,《丹東師專學報》1996年

第2期

10. 秦淮沙 《論“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之不能成立》,《晉

陽學刊》1985年第2期

11. 嚴高鴻 倪軍 《評“不可知論”為“中間派”之說的三個論據》,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6期

12. 王金福 《究竟什麼是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從“世界能否徹底認

識”談起》,《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3. 王金福 《論可知論範疇成立之依據》,《晉陽學刊》1986年第3

14. 叢大川 郝寧湘 《主客體的無限性與可知不可知論新探》,《雲南

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5. 荊學民 石恒元 《對不可知論的幾點重新認識》,《運城學院學報》

1991年第2期

16. 劉學智 《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陝西師範大學學

報》1991年第1期

17. 許玉乾 《懷疑論不等於不可知論》,《人文雜誌》1988年第5

18. 袁學文 《也論不可知論的性質——與吳大益、顏志林同志商榷》,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19. 陳建遠 《不可知論與人類認識》,《復旦學報》1985年第5期

20. 劉躍進 《不可知論的歷史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

21. 韓振峰 《也談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兼與劉彥生同志商榷》,

《求是學刊》1986年第2期

22. 韓振峰 《對不可知論的哲學探討》,《河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

4期

23. 韓振峰 王亞民 《不可知論實質上就是唯心主義嗎》,《齊齊哈爾

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24. 陳啟曾 《應該承認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與秦淮沙同志

商榷》,《晉陽學刊》1986年第6期

25. 劉井山 《試析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根源及其歷史作用》,《杭州大

學學報》1986年第2期

26. 劉彥生 《不可知論的唯物主義性質──從不可知論的演變和特徵

看它的屬性》,《求是學刊》1985年第4期

27. 韓 震 《唯物主義同不可知論並非絕緣》,《河北學刊》1986年

第2期

28. 韓 震 《唯物論者必然是可知論者嗎》,《人文雜誌》1986年第

1期

29. 韓 震 袁貴仁 《不可知論屬性芻議》,《社會科學輯刊》1987

年第1期

30. 吳大益 顏志林 《論不可知論的性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1986年第6期

31. 莫立波 《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派——不可知論》,《北京大學學

報》1981年第2期

32. 馬志政 《科學和不可知論》,《浙江學刊》1981年第1期

33.賴金良 《是不可知論,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學術月刊》1981

年第5期

34. 馬 佩 《“可知性悖論”、“突擊考查悖論”試解——對向可知論

挑戰的挑戰》,《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35. 馬捷莎 《唯物主義者不必然是可知論者》,《甘肅社會科學》2002

年第5期

36. 郭 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

方面內容的一點思考》,《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37. 郭 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質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1999年第5期

38. 餘棟華 《對可知論的哲學反思》,《唯實》2002年第5期

39. 鐘天祥 《對於可知論一種提法的異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5年第2期

40. 鄧才雲 《試論陷入不可知論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論的方法——

兼談唯物主義並非都是可知論》,《綏化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關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研究觀點摘錄

一、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是否對立

“可知論”既不是哲學上的基本路線,也不是一個派別。“可知論和

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論是哲學上的一個

派別。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中間派,但最終屬於唯

心主義的基本路線,同不可知論相對立的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路線。因

此,應當用“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來代替“可知論和不

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作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統一的“可知論”,

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義的思維的產物。不可知論是存在的,

它正好是哲學上折中主義的流派。一個折中主義的流派,與折中主義

的產物能發生“根本對立”嗎?“可知論”是不可知論的“假想敵”

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不承認“可知論租不可知論的根本對

立”。唯物主義是以反映論來同不可知論相對立的;唯心主義是要求把

不可知論的不徹底的經驗論、先驗論引向徹底的經驗論、先驗論。離

開了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不講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不講認識的泉源

是什麼,單純強調可知與不可知具有“根本對立”的意義,這還是折

中主義的立場。總之,在“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一命題

中,不可知論是折中主義的流派,“可知論”是折中主義的虛構,.這

兩者之間的所謂“根本對立”,也只是對於折中主義來說才有意義,

對於哲學上的兩個基本派別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秦淮沙 《論“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之不能成立》,《晉

陽學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對環繞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有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

派列的鬥爭”和認識論中存在著“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的

提法,我感到是有啟發的。第一,我認為把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稱作哲

學的“兩個派別”未必妥當,因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只是對哲學基本

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認識論中一個重要問題上的觀點,而

不是貫串於全部或大部哲學問題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為

哲學派別的基本標誌。第二,我認為在認識論中為了劃清可知論和不

可知論的界限,表述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也不十

分妥當,因為這種表述同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對

立是平列的,於是容易使人們把兩個“根本對立”當作同等重要的問

題看待,不利於正確把握認識論中兩條基本路線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

義的對立。因此,我主張不再採用“兩個派別”和“根本對立”的提

法,而表述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陳啟曾 《應該承認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與秦淮沙同志

商榷》,《晉陽學刊》1986年第6期

二、唯物主義和可知論的關係

總之,說唯物論者必然是可知論者,在事實上和理論上都是說不

通的。事實上,許多不可知論者是從唯物主義的前提出發,即外部世

界是真實地、客觀地存在著的,而我們的感覺是由外部世界的現象作

用於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⑧。但是,他們又否認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現

象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從理論上講,在承認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

性的原則的同時,否認意識能夠正確反映物質世界,這並不是沒有可

能的。因為劃分唯物論與唯心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是有區別

的,前一個是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後一個是意識能否正確

地反映物質或客觀事物的問題。否認我們的觀念能夠正確地反映世

界,並不等於否認我們的觀念是對外部世界的某種反映。因此,不能

說准物論者就必然是可知論者。

-----韓震 《唯物論者必然是可

知論者嗎》,《人文雜誌》1986年第1期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這一全稱判斷存在反例。思格斯、列

寧的論述都有唯物主義者是小可知論者的情況存在。哲學史上不可知

論的唯物主義者大有人在。正確解決可知論的有關問題不能獲得可知

論者的資格。不可知論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義

者是臺是可知論者.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郭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質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1999年第5期

唯物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

系.可知論是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一種哲學學說,它是同不可知論

即否認認識世界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為可能性而

相對立的。唯物主義和可知論雖然有聯繫,但不能混同。既不能把一

切可知論者都當作是唯物主義者,也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的唯物主義哲

學家都當作可知論者。唯物主義和可知論各自本身漢含義、所要回答

的主要問題、劃分的標準是不同的。哲學發展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唯

物主義哲學家的整個哲學體系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對他們的哲學要具

體分析.也不要簡單化,籠統地認為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一定都

是可知論者。

-----李本先 《並非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是可知論者》,《華中師

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並非天然絕緣的,唯物主義也並不具備對不

可知論的人生的免疫力。相反,在認識論的範圍內,唯物主義有許多

通向不可知論的途徑。有的唯物主義者雖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論者,

但由於其理論的不徹底性和內在矛盾或理論缺陷,因而其理論中帶有

隱性的不可知論的病菌。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樣,在某種場合、

某種因素的誘發下,其理論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論。在認識論問題上,

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在很多方面難免滑向不可

知論和唯心主義。如在感覺問題上就是一例。

-----郭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

面內容的一點思考》,《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對舊唯物主義特別是經驗論的唯物主義來說,“本質不可知”的思想

並非是一個偶然出現的過失.舊唯物主義者從靜觀的感覺、知覺出發,

只看到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受著人們靜觀感知制約的一面,他們試圖

只憑知覺或感觸的方式來認識事物,至於離開這些知覺和感觸的事物

本身究竟怎樣,即這些事物的“本性”、“實質”是什麼,就可能是不

知道的了.因此,在舊唯物主義者中間出現了象洛克、孔狄亞克這樣

的不可知論者,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有不可知論的思想,但能不能

說他們就是不可知論者呢?也許有的同志會這樣問。我們的回答是肯

定的。

-----韓震 《唯物主義同不可知論並非絕緣》,《河北學刊》1986年

第2期

當然,唯物主義者也不都是可知論者。因為是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主要看其是否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但是,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並不

等於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並不等於承認思維能夠認識“現實世

界”。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因此,只有既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

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又承認思維能夠認識“現實世界”,

承認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簡而言之,既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又承

認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可知論者。

-----鐘天祥 《對於可知論一種提

法的異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當我們把不可知論當作唯心主義因素而和唯物主義對立時,我們指的

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本原問題上的對立,當我們轉到基本

問題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認識的問題時,如果我們還講到唯物

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對立,那麼唯物主義是作為對“世界是否可以認識”

的問題作肯定的回答的觀點而與不可知論相對立的,而持這種觀點的

還有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這樣,我們在世界是否可以認識的問題上,

看到了直接對立的兩極:一極認為世界不能被認識,或至少不能被徹

底認識,這在哲學史上叫做不可知論,另一極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這極我們邏輯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論。不可知

論的直接對立物是可知論而不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直接對立物是

唯心主義而不是不可知論。 -----王金福 《論可知論範疇成立之依據》,《晉陽學刊》1986年第3

筆者不贊成唯物主義者必然是可知論者的觀點。首先,該觀點與哲學

史不盡符合。其次,該觀點在理論上不能成立。眾多舊唯物主義者所

以倒向不可知論,原因在」幾:其一,脫離實踐考察認識;其二,不

能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其三不理解思維和存在的對立統一;其四,

不理解人的思維的抽象力可以從經驗中抽象出理論,從而把握無限發

展的客觀世界。

-----馬捷莎 《唯物主義者不必然是

可知論者》,《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是將“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

對立”這一錯誤命題“同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一正確

命題糾纏在一起。兩者綜合,超黨性傾向發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論

排除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

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消融在“可知論”之中。

-----鐘山曉 《“可知論”是個超黨性概念》,《學習與探索》1985

年第3期

三、不可知論的性質

不可知論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表現出四種不同的歷

史形態,即:古代純粹的不可知論,感性知覺範圍外的不可知論,具

有調和性質的不可知論和“羞羞答答”唯物主義的不可知論。這個過

程和它所顯示出來的具體特徵說明:第一,不可知論在具體認識過程

中,並沒有遵循由思想、“經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而它對感覺和

經驗的重視以及感覺源泉的不明確,卻表明了它的唯物主義屬性。就

不可知論沒有明確地說明感覺的源泉是精神來講,它在實際上是遵循

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就它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性知覺範圍內,而

否認人類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來講,它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第二,

就不可知論總的傾向來看,這種觀點並不是完全否認人類對世界的認

識,而是企圖限制這種認識,即把人的認識局限在可感知的範圍之內。

而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在擴展著不可知論者的感性知覺的界

限,改變著那些不可知的內容和界限,迫使他們不得不按著可知論的

方法從事科學,研究物及其特性,從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運和趨向

唯物主義。不可知論的這個不自覺的變化過程,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

過程相聯系的,也是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局

限性的過程相一致的。第三,不可知論是一種比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更

狹隘、更曖昧、更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 -----劉彥生 《不可知論的唯物主義性質──從不可知論的演變和特徵

看它的屬性》,《求是學刊》1985年第4期

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是什麼呢?我認為是認識論中的形而上學。不可

知論在哲學上的失誤並不是因為它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而是因為

它在認識論中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不可知論實質上就是認識論上的

一種形而上學。具體說來,不可知論的形而上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

個方面:第一,在思維與存在關係上的形而上學;第二,在現象與本

質關係問題上的形而上學;第三,在一般與個別關係上的形而上學;

第四,在有限與無限的關係上的形而上學。總之,認識上的形而上學

性是不可知論產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論者的根本特徵。不可知

論的哲學的性質,並不在於它是唯物地還是唯心地回答哲學基本問

題,而在於它在認識過程中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由此可知,認識中

的形而上學才是不可知論真正的哲學性質。 -----韓振峰 《也談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兼與劉彥生同志商榷》,

《求是學刊》1986年第2期

不能把不可知論直接定性為“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也

不同意“不可知論實質上屬於唯心主義”的看法。不可知論“只是一

種關於認識的理論”,與對世界本質問題的不同回答沒有必然聯繫。

因此,“不可知論”不是和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便是和唯心主義結

合在一起。”前一種結合,則它是“唯物主義哲學學派”,後一種結合,

則它是“唯心主義哲學學派”,而不能武斷地認為它一定是“唯心主

義的哲學學派”。

-----吳大益 顏志林 《論不可知

論的性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

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有著本質、內在的聯繫,即不可知論是唯心主

義的認識論。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不可知論性質的分析和

哲學史上各種類型的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的考察,並分析了不可知論

產生的根源,認為黑格爾哲學實質上是不可知論。不可知論與唯心主

義有著本質的、內在的聯繫,.不可知論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唯心

主義的認識論是不可知論,不可知論產生的前提是唯心主義。不可知

論,從總體上、本質上看是唯心主義

的,但並不排斥他們某些思想的積極意義。

-----袁學文 《也論不可知論的

性質——與吳大益、顏志林同志商榷》,《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8

年第1期

哲學史告訴我們,不可知論作為一種認識論方面的理論,它所賴

於建立的哲學基礎是不

同的。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幾種情況:(一)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

上的不可知論。(二)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不可知論。(三)建立

在折衷主義基礎上的不可知論。以上這三種情況在哲學史上都是客觀

存在著的,它告訴我們,作為認識理論的不可知論不僅可以同唯心主

義結合在一塊,而且也可以同折衷主義乃至唯物主義聯繫在一起。既

然如此,怎麼能將不可知論僅僅同唯心主義拉扯在一塊呢?

-----韓振峰 王亞民 《不可知論實質

上就是唯心主義嗎》,《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不可知論既不是必然屬於唯心主義,也不是必然屬於唯物主義;它既

可能屬於唯心主義,也可能屬於唯物主義。這並不是要抬高不可知論,

而是為了恢復不可知論的本來面目。唯物主義與不可知論並不是根本

對立的,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由哲學史的實際過程所證

明了事實。在哲學史上確有一些不可知論者是從唯物主義的前提出發

的,即承認外部世界是真實地、客觀地存在著的,而我們的感覺則是

由外部世界的現象作用於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但是他們同時又否認

我們可以通過感覺和理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的可能性。總之,說所有的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說唯物主義與不可知論是根本對立的,這

既不符合事實,在理論上也說不通。唯物主義與可知論之間並沒有必

然的聯繫,同樣地,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 -----袁貴仁 韓震 《不可知論屬性芻議》,《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

第1期

列寧指出不可知論的本質特點是不超出感覺,否認感覺之外有任何確

實可靠的東西。因此,在不可知論那裏,世界的本源問題在形式上被

取消了。從表面上看,不可知論似乎是回避了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

超脫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而在實際上,它卻是作了一種特殊

的回答。它的回答既不同於唯物主義也不同於心主義。這是因為,在它關於世界本質的特殊回答中,既沒有完全否認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即唯物主義前提),也沒有完全否認世界本質上是精神的(即唯心主義前提),在它看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可能的假說。很顯然,不可知論是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基本路線之間選擇了一條調和路線、中間路線。

-----莫立波 《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派——不可知論》,《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不可知論問題的本質是關於本體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認識的問題,這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一般地說,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本體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或者認為本體雖然存在,卻不能被人的思維所認識。這種觀點儘管總體上是片面的或者說是錯誤的,但卻深刻地觸及到哲學的本質問題,如本體與現象的區分、認識的不同對象與不同方法以及認識的限度問題,因此成為推動本體論思想發展的巨大動力。 -----張都愛 《重思不可知論》,《齊魯學刊》2006年第4期

不可知論的錯誤實質主要就在於它認識上的形而上學性。首先,不可知論者割裂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形而上學地把思維與存在絕對對立起來,在二者之間設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而根本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其次,不可知論只看到人的感覺器官的局限性,誇大了感覺的有限性。第三,不可知論的另一錯誤實質就在子它形而

上孚地割裂了認識的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係。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但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是照鏡子式為直觀反映,而是一個複雜的、辯證的過程。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過程包括許多環節,如果把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孤立化或絕對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知論。認識過程中的這種形而上學性,就是不可知論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韓振峰 《對不可知論的哲學探討》,《河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正如列寧深刻揭示的:“不可知論的路線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覺,他停留在現象的此岸……。”可以說,歷史上很多不可知論者都是以“不超出感覺”,“停留在現象的此岸”,不再前進而得出的悲觀結論。徹底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是這樣,二元論的不可知論也是這樣,唯物主義中的不可知論者還是這樣。只要在認識的來源一一“感覺”上失足,就完全可能導致不可知論。

-----鄧才雲 《試論陷入不可知論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論的方法——兼談唯物主義並非都是可知論》,《綏化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四、不可知論的意義

首先在社會作用方面,不可知論斷定人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或本體,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人們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認為人們得不到關於任何事物的真理性認識,這種觀點無

疑是錯誤的.然而不可知論者們在論述其不可知論思想時,對號召人們起來反對宗教神學起到啟蒙作用。其次在認識作用方面,不可知論理論本身雖然是錯誤的,但是持有不可知論理論的哲學家們在論證各自不可知論觀點時則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哲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提出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係問題。其二提出了科學發展中科學知識如何可能、是否存在著普遍必然性知識的問題。其三提出了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關係、無限能否被認識的問題。其四不可知論在認識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僅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且不可知論在以否定或懷疑的方式對待客觀世界的認識時卻打破當時一個或幾個理論獨佔鰲頭的局面,暴露出了一些在可知論旗號下掩蓋著的膚淺認識,把一些更為深刻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啟發人們對其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從而使認識不斷超越自身而向前發展。

-----包大明 《淺談不可知論的歷史作用》,《丹東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一方面,不可知論是一種哲學上的怪論,在歷史上起了消極的作用,這是首先應該肯定的;另一方面,它自身包含合理因素,在歷史上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必須肯定的。下麵我們從社會作用和認識作用兩方面略加論述。首先分析社會作用方面。不可知論阻止人們認識真理,其社會作用無疑是消極的。不可知論對宗教神學的懷疑在休謨那裏得到了突出的表現。再分析認識作用方面。不可知論者在

探索思維規律的過程中,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但他們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又往往提出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促使哲學家思考,推進哲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劉井山 《試析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根源及其歷史作用》,《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作為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理論,一方面,不可知論是一種哲學上的怪論,在人類認識史上有消極的影響,這是首先應當注意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包含合理因素,在人類認識史上也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這也是必須子以承認的,而且這一思想迄今影響著人類的認識。就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來看,不可知論是作為破除舊的思維方式的局限而提出來的。首先,不可知論作為人類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是與人們認識相伴而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無疑也是生長在人類認識之樹上的。其次,不可知論促進了新的思維方式的應用普及,並為科學的全面生長並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難想像,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如果沒有與可知論相對應的不可知論,當今的人類文明和科學的發展是可能的。

-----張華榮 《不可知論和人類認識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就積極的一面講,不可知論對上帝實體的批判,對物質實體的否定,對精神實體的懷疑,強烈地衝擊了舊形而上學賴以存身的根基。不可

知論以此弘揚近代實驗科學的精神,批判了機械論的物質觀念和因果觀念,批判了教條主義思想。不可知論的這種衝擊波甚至波及到宗教神學的基礎,激起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觀念進行反思的渴望與熱情。不可知論對傳統形而上學批判的另一個積極成果是促進了近代哲學認識論研究的轉向。

當然,我們也應指出不可知論的錯誤,不可忽視其破壞性、否定性的消極影響。不可知論忽視實體概念內涵之間的本質差異對哲學認識論研究的意義,一般地否認實體的可知性,從而否認了“本質”存在的客觀性與可知性。這樣,不可知論從理論上割斷了“人類知識”與“客觀事物存在根據”之間的聯繫,否認了概念內涵的客觀實在性。其結果,使人們關於事實間聯繫所作的一切陳述的客觀性、真實性變成令人懷疑的純主觀性的東西。另外,不可知論把“絕對統一性”理解為完全外在於“表現”、“現象”的存在,這又同柏拉圖一樣,把“真”的世界同“實存的”世界割裂為兩個世界。結果,人的理智只能把握直觀中實存世界表現出來的現存關係,而不能把握作為實存世界存在的根據的本質關係。

-----金延 《略論不可知論的歷史評價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本文將不可知論在哲學發展歷史上所起過的重要作用歸結為以下幾點:其一,不可知論構成了人類認識史上一個必要環節。其二,不可知論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懷疑精神。其二,不可知論提出、深化和發展了諸多構成哲學核心和基礎的哲學問題。其四,不可知論思維中包含

有反神學性的積極成分。從不可知論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不可知論的實質是一致的,這就是他不超出感覺,他停留在現象的彼岸,不承認在感覺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確實可靠的東西。人的理智所把握的世界是一個與事物自身存在沒有關係的世界,因為人只能在自己的知覺經驗中獲得關於表像世界的知識。

-----王勇 《不可知論辨正》,《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會計學孔維清整理)

關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研究

1. 王 勇 《不可知論辨正》,《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2. 張都愛 《重思不可知論》,《齊魯學刊》2006年第4期

3. 李本先 《並非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是可知論者》,《華中師

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4. 唐述宗 《是不可譯論還是不可知論》,《中國翻譯》2002年第1

5. 鐘山曉 《“可知論”是個超黨性概念》,《學習與探索》1985年

第3期

6. 張華榮 《不可知論和人類認識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

1998年第1期

7. 南普照 《不可知論的歷史演變》,《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4

8. 金 延 《略論不可知論的歷史評價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6年第1期

9. 包大明 《淺談不可知論的歷史作用》,《丹東師專學報》1996年

第2期

10. 秦淮沙 《論“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之不能成立》,《晉

陽學刊》1985年第2期

11. 嚴高鴻 倪軍 《評“不可知論”為“中間派”之說的三個論據》,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6期

12. 王金福 《究竟什麼是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從“世界能否徹底認

識”談起》,《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3. 王金福 《論可知論範疇成立之依據》,《晉陽學刊》1986年第3

14. 叢大川 郝寧湘 《主客體的無限性與可知不可知論新探》,《雲南

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15. 荊學民 石恒元 《對不可知論的幾點重新認識》,《運城學院學報》

1991年第2期

16. 劉學智 《中國古代哲學沒有不可知論傳統》,《陝西師範大學學

報》1991年第1期

17. 許玉乾 《懷疑論不等於不可知論》,《人文雜誌》1988年第5

18. 袁學文 《也論不可知論的性質——與吳大益、顏志林同志商榷》,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19. 陳建遠 《不可知論與人類認識》,《復旦學報》1985年第5期

20. 劉躍進 《不可知論的歷史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

21. 韓振峰 《也談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兼與劉彥生同志商榷》,

《求是學刊》1986年第2期

22. 韓振峰 《對不可知論的哲學探討》,《河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

4期

23. 韓振峰 王亞民 《不可知論實質上就是唯心主義嗎》,《齊齊哈爾

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24. 陳啟曾 《應該承認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與秦淮沙同志

商榷》,《晉陽學刊》1986年第6期

25. 劉井山 《試析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根源及其歷史作用》,《杭州大

學學報》1986年第2期

26. 劉彥生 《不可知論的唯物主義性質──從不可知論的演變和特徵

看它的屬性》,《求是學刊》1985年第4期

27. 韓 震 《唯物主義同不可知論並非絕緣》,《河北學刊》1986年

第2期

28. 韓 震 《唯物論者必然是可知論者嗎》,《人文雜誌》1986年第

1期

29. 韓 震 袁貴仁 《不可知論屬性芻議》,《社會科學輯刊》1987

年第1期

30. 吳大益 顏志林 《論不可知論的性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

1986年第6期

31. 莫立波 《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派——不可知論》,《北京大學學

報》1981年第2期

32. 馬志政 《科學和不可知論》,《浙江學刊》1981年第1期

33.賴金良 《是不可知論,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學術月刊》1981

年第5期

34. 馬 佩 《“可知性悖論”、“突擊考查悖論”試解——對向可知論

挑戰的挑戰》,《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35. 馬捷莎 《唯物主義者不必然是可知論者》,《甘肅社會科學》2002

年第5期

36. 郭 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

方面內容的一點思考》,《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37. 郭 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質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1999年第5期

38. 餘棟華 《對可知論的哲學反思》,《唯實》2002年第5期

39. 鐘天祥 《對於可知論一種提法的異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1995年第2期

40. 鄧才雲 《試論陷入不可知論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論的方法——

兼談唯物主義並非都是可知論》,《綏化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關於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研究觀點摘錄

一、可知論和不可知論是否對立

“可知論”既不是哲學上的基本路線,也不是一個派別。“可知論和

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論是哲學上的一個

派別。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中間派,但最終屬於唯

心主義的基本路線,同不可知論相對立的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路線。因

此,應當用“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來代替“可知論和不

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作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統一的“可知論”,

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義的思維的產物。不可知論是存在的,

它正好是哲學上折中主義的流派。一個折中主義的流派,與折中主義

的產物能發生“根本對立”嗎?“可知論”是不可知論的“假想敵”

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不承認“可知論租不可知論的根本對

立”。唯物主義是以反映論來同不可知論相對立的;唯心主義是要求把

不可知論的不徹底的經驗論、先驗論引向徹底的經驗論、先驗論。離

開了哲學上兩條基本路線,不講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不講認識的泉源

是什麼,單純強調可知與不可知具有“根本對立”的意義,這還是折

中主義的立場。總之,在“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一命題

中,不可知論是折中主義的流派,“可知論”是折中主義的虛構,.這

兩者之間的所謂“根本對立”,也只是對於折中主義來說才有意義,

對於哲學上的兩個基本派別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秦淮沙 《論“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之不能成立》,《晉

陽學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對環繞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有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

派列的鬥爭”和認識論中存在著“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的

提法,我感到是有啟發的。第一,我認為把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稱作哲

學的“兩個派別”未必妥當,因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只是對哲學基本

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認識論中一個重要問題上的觀點,而

不是貫串於全部或大部哲學問題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為

哲學派別的基本標誌。第二,我認為在認識論中為了劃清可知論和不

可知論的界限,表述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也不十

分妥當,因為這種表述同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對

立是平列的,於是容易使人們把兩個“根本對立”當作同等重要的問

題看待,不利於正確把握認識論中兩條基本路線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

義的對立。因此,我主張不再採用“兩個派別”和“根本對立”的提

法,而表述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陳啟曾 《應該承認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與秦淮沙同志

商榷》,《晉陽學刊》1986年第6期

二、唯物主義和可知論的關係

總之,說唯物論者必然是可知論者,在事實上和理論上都是說不

通的。事實上,許多不可知論者是從唯物主義的前提出發,即外部世

界是真實地、客觀地存在著的,而我們的感覺是由外部世界的現象作

用於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⑧。但是,他們又否認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現

象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從理論上講,在承認物質第一性和意識第二

性的原則的同時,否認意識能夠正確反映物質世界,這並不是沒有可

能的。因為劃分唯物論與唯心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是有區別

的,前一個是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後一個是意識能否正確

地反映物質或客觀事物的問題。否認我們的觀念能夠正確地反映世

界,並不等於否認我們的觀念是對外部世界的某種反映。因此,不能

說准物論者就必然是可知論者。

-----韓震 《唯物論者必然是可

知論者嗎》,《人文雜誌》1986年第1期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這一全稱判斷存在反例。思格斯、列

寧的論述都有唯物主義者是小可知論者的情況存在。哲學史上不可知

論的唯物主義者大有人在。正確解決可知論的有關問題不能獲得可知

論者的資格。不可知論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義

者是臺是可知論者.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郭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質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1999年第5期

唯物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是同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

系.可知論是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一種哲學學說,它是同不可知論

即否認認識世界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為可能性而

相對立的。唯物主義和可知論雖然有聯繫,但不能混同。既不能把一

切可知論者都當作是唯物主義者,也不能簡單地把所有的唯物主義哲

學家都當作可知論者。唯物主義和可知論各自本身漢含義、所要回答

的主要問題、劃分的標準是不同的。哲學發展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唯

物主義哲學家的整個哲學體系是比較複雜的,我們對他們的哲學要具

體分析.也不要簡單化,籠統地認為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一定都

是可知論者。

-----李本先 《並非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是可知論者》,《華中師

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並非天然絕緣的,唯物主義也並不具備對不

可知論的人生的免疫力。相反,在認識論的範圍內,唯物主義有許多

通向不可知論的途徑。有的唯物主義者雖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論者,

但由於其理論的不徹底性和內在矛盾或理論缺陷,因而其理論中帶有

隱性的不可知論的病菌。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樣,在某種場合、

某種因素的誘發下,其理論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論。在認識論問題上,

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在很多方面難免滑向不可

知論和唯心主義。如在感覺問題上就是一例。

-----郭安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嗎——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

面內容的一點思考》,《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對舊唯物主義特別是經驗論的唯物主義來說,“本質不可知”的思想

並非是一個偶然出現的過失.舊唯物主義者從靜觀的感覺、知覺出發,

只看到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受著人們靜觀感知制約的一面,他們試圖

只憑知覺或感觸的方式來認識事物,至於離開這些知覺和感觸的事物

本身究竟怎樣,即這些事物的“本性”、“實質”是什麼,就可能是不

知道的了.因此,在舊唯物主義者中間出現了象洛克、孔狄亞克這樣

的不可知論者,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有不可知論的思想,但能不能

說他們就是不可知論者呢?也許有的同志會這樣問。我們的回答是肯

定的。

-----韓震 《唯物主義同不可知論並非絕緣》,《河北學刊》1986年

第2期

當然,唯物主義者也不都是可知論者。因為是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主要看其是否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但是,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並不

等於承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並不等於承認思維能夠認識“現實世

界”。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問題。因此,只有既承認物質是世界的本

質,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又承認思維能夠認識“現實世界”,

承認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簡而言之,既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又承

認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可知論者。

-----鐘天祥 《對於可知論一種提

法的異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當我們把不可知論當作唯心主義因素而和唯物主義對立時,我們指的

是在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本原問題上的對立,當我們轉到基本

問題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認識的問題時,如果我們還講到唯物

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對立,那麼唯物主義是作為對“世界是否可以認識”

的問題作肯定的回答的觀點而與不可知論相對立的,而持這種觀點的

還有徹底的唯心主義者。這樣,我們在世界是否可以認識的問題上,

看到了直接對立的兩極:一極認為世界不能被認識,或至少不能被徹

底認識,這在哲學史上叫做不可知論,另一極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這極我們邏輯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論。不可知

論的直接對立物是可知論而不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直接對立物是

唯心主義而不是不可知論。 -----王金福 《論可知論範疇成立之依據》,《晉陽學刊》1986年第3

筆者不贊成唯物主義者必然是可知論者的觀點。首先,該觀點與哲學

史不盡符合。其次,該觀點在理論上不能成立。眾多舊唯物主義者所

以倒向不可知論,原因在」幾:其一,脫離實踐考察認識;其二,不

能把辯證法應用於反映論;其三不理解思維和存在的對立統一;其四,

不理解人的思維的抽象力可以從經驗中抽象出理論,從而把握無限發

展的客觀世界。

-----馬捷莎 《唯物主義者不必然是

可知論者》,《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是將“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

對立”這一錯誤命題“同唯物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一正確

命題糾纏在一起。兩者綜合,超黨性傾向發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論

排除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

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消融在“可知論”之中。

-----鐘山曉 《“可知論”是個超黨性概念》,《學習與探索》1985

年第3期

三、不可知論的性質

不可知論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四個不同的階段,表現出四種不同的歷

史形態,即:古代純粹的不可知論,感性知覺範圍外的不可知論,具

有調和性質的不可知論和“羞羞答答”唯物主義的不可知論。這個過

程和它所顯示出來的具體特徵說明:第一,不可知論在具體認識過程

中,並沒有遵循由思想、“經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而它對感覺和

經驗的重視以及感覺源泉的不明確,卻表明了它的唯物主義屬性。就

不可知論沒有明確地說明感覺的源泉是精神來講,它在實際上是遵循

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就它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性知覺範圍內,而

否認人類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來講,它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第二,

就不可知論總的傾向來看,這種觀點並不是完全否認人類對世界的認

識,而是企圖限制這種認識,即把人的認識局限在可感知的範圍之內。

而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在擴展著不可知論者的感性知覺的界

限,改變著那些不可知的內容和界限,迫使他們不得不按著可知論的

方法從事科學,研究物及其特性,從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運和趨向

唯物主義。不可知論的這個不自覺的變化過程,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

過程相聯系的,也是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克服舊唯物主義認識論局

限性的過程相一致的。第三,不可知論是一種比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更

狹隘、更曖昧、更不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 -----劉彥生 《不可知論的唯物主義性質──從不可知論的演變和特徵

看它的屬性》,《求是學刊》1985年第4期

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是什麼呢?我認為是認識論中的形而上學。不可

知論在哲學上的失誤並不是因為它是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而是因為

它在認識論中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不可知論實質上就是認識論上的

一種形而上學。具體說來,不可知論的形而上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

個方面:第一,在思維與存在關係上的形而上學;第二,在現象與本

質關係問題上的形而上學;第三,在一般與個別關係上的形而上學;

第四,在有限與無限的關係上的形而上學。總之,認識上的形而上學

性是不可知論產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論者的根本特徵。不可知

論的哲學的性質,並不在於它是唯物地還是唯心地回答哲學基本問

題,而在於它在認識過程中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由此可知,認識中

的形而上學才是不可知論真正的哲學性質。 -----韓振峰 《也談不可知論的哲學性質──兼與劉彥生同志商榷》,

《求是學刊》1986年第2期

不能把不可知論直接定性為“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也

不同意“不可知論實質上屬於唯心主義”的看法。不可知論“只是一

種關於認識的理論”,與對世界本質問題的不同回答沒有必然聯繫。

因此,“不可知論”不是和唯物主義結合在一起,便是和唯心主義結

合在一起。”前一種結合,則它是“唯物主義哲學學派”,後一種結合,

則它是“唯心主義哲學學派”,而不能武斷地認為它一定是“唯心主

義的哲學學派”。

-----吳大益 顏志林 《論不可知

論的性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6期

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有著本質、內在的聯繫,即不可知論是唯心主

義的認識論。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不可知論性質的分析和

哲學史上各種類型的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的考察,並分析了不可知論

產生的根源,認為黑格爾哲學實質上是不可知論。不可知論與唯心主

義有著本質的、內在的聯繫,.不可知論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唯心

主義的認識論是不可知論,不可知論產生的前提是唯心主義。不可知

論,從總體上、本質上看是唯心主義

的,但並不排斥他們某些思想的積極意義。

-----袁學文 《也論不可知論的

性質——與吳大益、顏志林同志商榷》,《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8

年第1期

哲學史告訴我們,不可知論作為一種認識論方面的理論,它所賴

於建立的哲學基礎是不

同的。歸納起來,不外以下幾種情況:(一)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

上的不可知論。(二)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不可知論。(三)建立

在折衷主義基礎上的不可知論。以上這三種情況在哲學史上都是客觀

存在著的,它告訴我們,作為認識理論的不可知論不僅可以同唯心主

義結合在一塊,而且也可以同折衷主義乃至唯物主義聯繫在一起。既

然如此,怎麼能將不可知論僅僅同唯心主義拉扯在一塊呢?

-----韓振峰 王亞民 《不可知論實質

上就是唯心主義嗎》,《齊齊哈爾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

不可知論既不是必然屬於唯心主義,也不是必然屬於唯物主義;它既

可能屬於唯心主義,也可能屬於唯物主義。這並不是要抬高不可知論,

而是為了恢復不可知論的本來面目。唯物主義與不可知論並不是根本

對立的,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也是由哲學史的實際過程所證

明了事實。在哲學史上確有一些不可知論者是從唯物主義的前提出發

的,即承認外部世界是真實地、客觀地存在著的,而我們的感覺則是

由外部世界的現象作用於我們的感官而產生的。但是他們同時又否認

我們可以通過感覺和理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的可能性。總之,說所有的

唯物主義者都是可知論者,說唯物主義與不可知論是根本對立的,這

既不符合事實,在理論上也說不通。唯物主義與可知論之間並沒有必

然的聯繫,同樣地,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之間也沒有必然的聯繫。 -----袁貴仁 韓震 《不可知論屬性芻議》,《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

第1期

列寧指出不可知論的本質特點是不超出感覺,否認感覺之外有任何確

實可靠的東西。因此,在不可知論那裏,世界的本源問題在形式上被

取消了。從表面上看,不可知論似乎是回避了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

超脫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而在實際上,它卻是作了一種特殊

的回答。它的回答既不同於唯物主義也不同於心主義。這是因為,在它關於世界本質的特殊回答中,既沒有完全否認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即唯物主義前提),也沒有完全否認世界本質上是精神的(即唯心主義前提),在它看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可能的假說。很顯然,不可知論是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條基本路線之間選擇了一條調和路線、中間路線。

-----莫立波 《列寧論哲學上的中間派——不可知論》,《北京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不可知論問題的本質是關於本體是否存在及其能否被認識的問題,這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一般地說,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認為本體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或者認為本體雖然存在,卻不能被人的思維所認識。這種觀點儘管總體上是片面的或者說是錯誤的,但卻深刻地觸及到哲學的本質問題,如本體與現象的區分、認識的不同對象與不同方法以及認識的限度問題,因此成為推動本體論思想發展的巨大動力。 -----張都愛 《重思不可知論》,《齊魯學刊》2006年第4期

不可知論的錯誤實質主要就在於它認識上的形而上學性。首先,不可知論者割裂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形而上學地把思維與存在絕對對立起來,在二者之間設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而根本否定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其次,不可知論只看到人的感覺器官的局限性,誇大了感覺的有限性。第三,不可知論的另一錯誤實質就在子它形而

上孚地割裂了認識的有限和無限的辯證關係。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但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是照鏡子式為直觀反映,而是一個複雜的、辯證的過程。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過程包括許多環節,如果把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孤立化或絕對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知論。認識過程中的這種形而上學性,就是不可知論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韓振峰 《對不可知論的哲學探討》,《河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

正如列寧深刻揭示的:“不可知論的路線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覺,他停留在現象的此岸……。”可以說,歷史上很多不可知論者都是以“不超出感覺”,“停留在現象的此岸”,不再前進而得出的悲觀結論。徹底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是這樣,二元論的不可知論也是這樣,唯物主義中的不可知論者還是這樣。只要在認識的來源一一“感覺”上失足,就完全可能導致不可知論。

-----鄧才雲 《試論陷入不可知論的原因和克服不可知論的方法——兼談唯物主義並非都是可知論》,《綏化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四、不可知論的意義

首先在社會作用方面,不可知論斷定人們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或本體,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人們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認為人們得不到關於任何事物的真理性認識,這種觀點無

疑是錯誤的.然而不可知論者們在論述其不可知論思想時,對號召人們起來反對宗教神學起到啟蒙作用。其次在認識作用方面,不可知論理論本身雖然是錯誤的,但是持有不可知論理論的哲學家們在論證各自不可知論觀點時則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哲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一提出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係問題。其二提出了科學發展中科學知識如何可能、是否存在著普遍必然性知識的問題。其三提出了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關係、無限能否被認識的問題。其四不可知論在認識方面的積極作用不僅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而且不可知論在以否定或懷疑的方式對待客觀世界的認識時卻打破當時一個或幾個理論獨佔鰲頭的局面,暴露出了一些在可知論旗號下掩蓋著的膚淺認識,把一些更為深刻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啟發人們對其進行更為深刻的思考,從而使認識不斷超越自身而向前發展。

-----包大明 《淺談不可知論的歷史作用》,《丹東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一方面,不可知論是一種哲學上的怪論,在歷史上起了消極的作用,這是首先應該肯定的;另一方面,它自身包含合理因素,在歷史上也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也是必須肯定的。下麵我們從社會作用和認識作用兩方面略加論述。首先分析社會作用方面。不可知論阻止人們認識真理,其社會作用無疑是消極的。不可知論對宗教神學的懷疑在休謨那裏得到了突出的表現。再分析認識作用方面。不可知論者在

探索思維規律的過程中,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但他們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又往往提出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促使哲學家思考,推進哲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劉井山 《試析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根源及其歷史作用》,《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作為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理論,一方面,不可知論是一種哲學上的怪論,在人類認識史上有消極的影響,這是首先應當注意的。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包含合理因素,在人類認識史上也曾起過積極的作用。這也是必須子以承認的,而且這一思想迄今影響著人類的認識。就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來看,不可知論是作為破除舊的思維方式的局限而提出來的。首先,不可知論作為人類認識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是與人們認識相伴而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無疑也是生長在人類認識之樹上的。其次,不可知論促進了新的思維方式的應用普及,並為科學的全面生長並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難想像,在人類認識發展史上,如果沒有與可知論相對應的不可知論,當今的人類文明和科學的發展是可能的。

-----張華榮 《不可知論和人類認識的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就積極的一面講,不可知論對上帝實體的批判,對物質實體的否定,對精神實體的懷疑,強烈地衝擊了舊形而上學賴以存身的根基。不可

知論以此弘揚近代實驗科學的精神,批判了機械論的物質觀念和因果觀念,批判了教條主義思想。不可知論的這種衝擊波甚至波及到宗教神學的基礎,激起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人生價值觀念進行反思的渴望與熱情。不可知論對傳統形而上學批判的另一個積極成果是促進了近代哲學認識論研究的轉向。

當然,我們也應指出不可知論的錯誤,不可忽視其破壞性、否定性的消極影響。不可知論忽視實體概念內涵之間的本質差異對哲學認識論研究的意義,一般地否認實體的可知性,從而否認了“本質”存在的客觀性與可知性。這樣,不可知論從理論上割斷了“人類知識”與“客觀事物存在根據”之間的聯繫,否認了概念內涵的客觀實在性。其結果,使人們關於事實間聯繫所作的一切陳述的客觀性、真實性變成令人懷疑的純主觀性的東西。另外,不可知論把“絕對統一性”理解為完全外在於“表現”、“現象”的存在,這又同柏拉圖一樣,把“真”的世界同“實存的”世界割裂為兩個世界。結果,人的理智只能把握直觀中實存世界表現出來的現存關係,而不能把握作為實存世界存在的根據的本質關係。

-----金延 《略論不可知論的歷史評價問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本文將不可知論在哲學發展歷史上所起過的重要作用歸結為以下幾點:其一,不可知論構成了人類認識史上一個必要環節。其二,不可知論體現了一種可貴的懷疑精神。其二,不可知論提出、深化和發展了諸多構成哲學核心和基礎的哲學問題。其四,不可知論思維中包含

有反神學性的積極成分。從不可知論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中可以看出,不可知論的實質是一致的,這就是他不超出感覺,他停留在現象的彼岸,不承認在感覺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確實可靠的東西。人的理智所把握的世界是一個與事物自身存在沒有關係的世界,因為人只能在自己的知覺經驗中獲得關於表像世界的知識。

-----王勇 《不可知論辨正》,《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會計學孔維清整理)


相关文章

  • 科技的哲学价值
  • 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 郝松颖 潞河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研修班 专业代码120402 学号1420111LH009 [摘要]科学技术是一种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它拥有很多价值,本文重点论述科学技术的哲学价值.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源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网上作业答案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网上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100.0 完成日期:2012年07月04日 11点20分 说明: 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2年09月13日)后显示在 ...查看


  • 2014年成人[专升本政治]复习题
  • (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 ...查看


  •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物质统一性 物质概念 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 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 ...查看


  •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训练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 .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查看


  • 客观主义.经验现实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语言观比较研究
  • 2012年第1期总第164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气NGUAGERESEARCH 2012,No.1SerialNo.164 客观主义.经验现实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并语言观比较研究 绪可望杨忠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 ...查看


  •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考点及试题
  • 2015年成人高考<政治>马哲第一章考点及试题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查看


  • 康德与形而上学
  • 作者:张迅 外交学院学报 1998年10期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马克思曾称赞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查看


  • 物质观及其意义
  • 最佳答案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