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弟子规意义论文_参考素材[1]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 李毓秀;《弟子规》;大学生人格养成

人力资源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则有赖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格与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现了大学生补小学生、幼儿园的课的现象。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让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很多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 ,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了。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关于如何才能称为孝,孔子亦有论述。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其看来,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而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

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健全人格。

二、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宁勿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 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中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

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80后的独生子女更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心理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不涉及原则的小事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层层升级,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或过于自负,不愿与人交往,或不会与人交往。 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一、 何谓《弟子规》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共1080个字,分别介绍了113件事,言简意丰,易于传诵,其中的很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今天

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打开传统经典文化的一把钥匙,是炎黄子孙需要重新读诵的一部优秀作品。

四、《弟子规》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出了许多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二) 研究意义

《弟子规》作为一篇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书中所包含的许多伦理内容,诸如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与人为善、爱众亲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首先,《弟子规》强调道德品行的教育,把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学习知识技能,也只有在道德品行已经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才进行,甚至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道德品质,并将其具体的化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弟子规》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们最早的学校,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弟子规》重视早期教育,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十分强,并且小时候养成的言行习惯对一个人的毕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四,缓解人际矛盾,《弟子规》强调孝敬父母,顺从长辈,爱护少年,关心儿童,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社会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关系紧张,乃至反目成仇。故《弟子规》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 总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情。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的《弟子规》躬行录

教育青少年的良书《弟子规》,规范员工行为的良书《弟子规》,熏陶人性情的良书《弟子规》„„可以说《弟子规》是我读过的最具教育人作用的一本好书,它分别从孝、德、谨、信、爱、仁、学等各方面指引我们应该如何去躬行,每日一遍定当收获无穷,夸张点说:未闻弟子规者枉称读书人也。弟子规与幸福人生,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呢,可以说,刚开始我对弟子规是完全不了解的,只是听同学说过曾经有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的唯一要求就是会背诵弟子规,当时我就很疑惑:弟子规到底是什么来的,它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吗?后来选修的科目上就有这样的一门课:弟子规与幸福人生,抱着好奇的欲望,我当即就选它了,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从中我收获到的、体会到的或许是我从平时的书上是完全体会不到的。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弟子规慢慢影响了我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可以说:选择了弟子规我无悔!

下面我想浅谈一下我对上课的认识和读弟子规后的感悟。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新颖,摆脱了传统授课的方式,自然同学都会欣然接受。上课前朗诵一遍弟子规,自从初中后已经很少有过这种感觉了,确实很令人怀念,感谢老师给予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并且通过朗诵弟子规,我的思想马上得到洗礼,似有一股动力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一切缺点似的。讲课时,除了讲解书上的知识,老师还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的经历、感受,这样可以使我们快速接受,快速运用。放学后还会播放那首动情的跪羊图,听后确实感触万分。通过听老师的介绍和诵读弟子规后,感触很深,我在问自己:这么多警句中,我真正做好的有多少?如果按照这个

标准,我算是个怎样的人?这时我愧疚万分、无地自容!读完弟子规后确实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同学们,少一盘cs,多一遍弟子规,你就已经进步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但能真正懂得它并去躬行它的又有几人呢,弟子规虽好,但如果你的学习过程不能懂得坚持,那此书又于你何用呢,所以总的来说学习弟子规需要的是坚持。坚持去学习确实很重要,不过你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仅是指诵读弟子规,解析弟子规吗?要记住学习的目的是致用,不懂运用只会纸上谈兵又有何作为呢!学到的东西时刻要懂得躬行。知识、技能能迅速的学会并运用,但学习弟子规是为了影响一个人的性情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耳濡目染,逐渐熏陶的过程的。归纳起来:学习弟子规需要坚持不懈、学以致用的品质。这就是我学习《弟子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一下我对弟子规的看法和我自己在学习弟子规躬行方面的做法。《弟子规》一文中论述的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本文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生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 仁和余力学文这几部分。

孝:所谓百行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那他能干什么呢!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但试问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吗?很多人当父母喊他时,他的表现不是缓而是直接当没听到,父母叫他做事,他也不是拖延而是直接拒绝或随口答应没下文。这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确实看过不少例子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试过。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就是用如此的方式报答吗?当我们远离家乡读书或工作时,父母可能就依靠在窗扉旁苦盼我们的消息,问一下自己:你多久没打电话回家啦。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我每方面都已经尽力去做了,我的电脑屏幕上就写着常打电话回家问问,每个星期至少一次与父母交谈并且不会主动先挂机。回到家里我会认真的聆听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教诲„„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如果兄弟姐妹都不能和睦相处的,那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待人的方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什么事情比一家人和和睦睦更重要呢?但现实中却不乏少数的人兄弟姐妹间反目成仇。我邻居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两兄弟总因一点争执而大吵一场,分家后争执仍不减。弟子规教导了我处理家庭间和睦的重要性,我弟快中考了,我觉得我比他更紧张似的,一有时间我就会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并总在唠叨告诉他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因为弟子规教导我们要有爱自己的弟妹。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在长辈面前,我懂得了要谦虚有礼,懂得该如何称呼长辈,懂得了与长辈相处时的一些具体的礼节,公车、地铁的座位上不会出现我的身影„„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以前我总贪恋睡懒觉,学习弟子规后,我感慨万分,每天我很早就起床读一遍弟子规后再朗读英语,收获不少。用人物 须明求 倘

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很多同学都跟我说过他很讨厌某某拿了他的东西又不说,如果那个某某读过了弟子规或许他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弟子规教导我借人物要及时还,因此我很少拖欠别人的东西,所以当我有需要时他们都愿意再次借给我。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与人交往在乎一个信字,言而无信者谁愿意靠近呢?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我很在乎信字,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会轻易答应他人,当我答应后,我就会尽我所能去做到。当与他人交谈时,该出口时就出口,立身处世要谨言慎行,说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刻要对自己反躬自省。所以我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好几个榜样,效仿他们身上的优点,以他们的优点来时刻鞭策自己。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同是生存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地球上的本应就该相亲相爱,有句话很贴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在努力的将我的狭爱进化为泛爱。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高,这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炫耀是无法炫耀出声望来的,接触弟子规后我懂得了以前我做错了好多好多„„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以前就知道明君要亲贤臣远小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我们的德行也会进步。所谓物以类聚嘛,因此学习中、生活中我都会亲近有仁德的人并虚心向他学习。

不力行 但学问 长浮华 成何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学里,读书仍然还是最主要的,不过读书厉害的也有正品次品之分,这在乎你是否已经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呢。学习重要,不过做人更重要,不过可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例如学习弟子规这样的良书。学习的时候专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都会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心情,学习最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弟子规里教导我们的。

如果有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在我看来这本好书就是《弟子规》,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渐渐地在发生改变,确实,学习了弟子规我无悔!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 李毓秀;《弟子规》;大学生人格养成

人力资源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则有赖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格与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现了大学生补小学生、幼儿园的课的现象。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让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很多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 ,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了。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关于如何才能称为孝,孔子亦有论述。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其看来,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而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

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健全人格。

二、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宁勿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 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中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

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80后的独生子女更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心理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不涉及原则的小事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层层升级,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或过于自负,不愿与人交往,或不会与人交往。 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一、 何谓《弟子规》 “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弟子规》共1080个字,分别介绍了113件事,言简意丰,易于传诵,其中的很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今天

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我们打开传统经典文化的一把钥匙,是炎黄子孙需要重新读诵的一部优秀作品。

四、《弟子规》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出了许多具体可执行的方案。 (二) 研究意义

《弟子规》作为一篇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书中所包含的许多伦理内容,诸如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与人为善、爱众亲仁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缺失的问题。首先,《弟子规》强调道德品行的教育,把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的任务,强调学习知识技能,也只有在道德品行已经学有所成的前提下才进行,甚至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道德品质,并将其具体的化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弟子规》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家庭是他们最早的学校,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弟子规》重视早期教育,儿童时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十分强,并且小时候养成的言行习惯对一个人的毕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第四,缓解人际矛盾,《弟子规》强调孝敬父母,顺从长辈,爱护少年,关心儿童,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社会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关系紧张,乃至反目成仇。故《弟子规》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 总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情。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的《弟子规》躬行录

教育青少年的良书《弟子规》,规范员工行为的良书《弟子规》,熏陶人性情的良书《弟子规》„„可以说《弟子规》是我读过的最具教育人作用的一本好书,它分别从孝、德、谨、信、爱、仁、学等各方面指引我们应该如何去躬行,每日一遍定当收获无穷,夸张点说:未闻弟子规者枉称读书人也。弟子规与幸福人生,为什么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呢,可以说,刚开始我对弟子规是完全不了解的,只是听同学说过曾经有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的唯一要求就是会背诵弟子规,当时我就很疑惑:弟子规到底是什么来的,它能起这么大的作用吗?后来选修的科目上就有这样的一门课:弟子规与幸福人生,抱着好奇的欲望,我当即就选它了,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从中我收获到的、体会到的或许是我从平时的书上是完全体会不到的。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弟子规慢慢影响了我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可以说:选择了弟子规我无悔!

下面我想浅谈一下我对上课的认识和读弟子规后的感悟。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新颖,摆脱了传统授课的方式,自然同学都会欣然接受。上课前朗诵一遍弟子规,自从初中后已经很少有过这种感觉了,确实很令人怀念,感谢老师给予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并且通过朗诵弟子规,我的思想马上得到洗礼,似有一股动力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一切缺点似的。讲课时,除了讲解书上的知识,老师还不时穿插一些自己的经历、感受,这样可以使我们快速接受,快速运用。放学后还会播放那首动情的跪羊图,听后确实感触万分。通过听老师的介绍和诵读弟子规后,感触很深,我在问自己:这么多警句中,我真正做好的有多少?如果按照这个

标准,我算是个怎样的人?这时我愧疚万分、无地自容!读完弟子规后确实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同学们,少一盘cs,多一遍弟子规,你就已经进步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但能真正懂得它并去躬行它的又有几人呢,弟子规虽好,但如果你的学习过程不能懂得坚持,那此书又于你何用呢,所以总的来说学习弟子规需要的是坚持。坚持去学习确实很重要,不过你的学习又是怎样的学习呢,仅是指诵读弟子规,解析弟子规吗?要记住学习的目的是致用,不懂运用只会纸上谈兵又有何作为呢!学到的东西时刻要懂得躬行。知识、技能能迅速的学会并运用,但学习弟子规是为了影响一个人的性情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耳濡目染,逐渐熏陶的过程的。归纳起来:学习弟子规需要坚持不懈、学以致用的品质。这就是我学习《弟子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就具体来分析一下我对弟子规的看法和我自己在学习弟子规躬行方面的做法。《弟子规》一文中论述的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本文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生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 仁和余力学文这几部分。

孝:所谓百行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那他能干什么呢!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要求,但试问一下自己:你做到了吗?很多人当父母喊他时,他的表现不是缓而是直接当没听到,父母叫他做事,他也不是拖延而是直接拒绝或随口答应没下文。这不是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我确实看过不少例子包括我自己也曾经试过。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就是用如此的方式报答吗?当我们远离家乡读书或工作时,父母可能就依靠在窗扉旁苦盼我们的消息,问一下自己:你多久没打电话回家啦。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我每方面都已经尽力去做了,我的电脑屏幕上就写着常打电话回家问问,每个星期至少一次与父母交谈并且不会主动先挂机。回到家里我会认真的聆听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教诲„„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如果兄弟姐妹都不能和睦相处的,那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待人的方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什么事情比一家人和和睦睦更重要呢?但现实中却不乏少数的人兄弟姐妹间反目成仇。我邻居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两兄弟总因一点争执而大吵一场,分家后争执仍不减。弟子规教导了我处理家庭间和睦的重要性,我弟快中考了,我觉得我比他更紧张似的,一有时间我就会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并总在唠叨告诉他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因为弟子规教导我们要有爱自己的弟妹。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在长辈面前,我懂得了要谦虚有礼,懂得该如何称呼长辈,懂得了与长辈相处时的一些具体的礼节,公车、地铁的座位上不会出现我的身影„„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以前我总贪恋睡懒觉,学习弟子规后,我感慨万分,每天我很早就起床读一遍弟子规后再朗读英语,收获不少。用人物 须明求 倘

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很多同学都跟我说过他很讨厌某某拿了他的东西又不说,如果那个某某读过了弟子规或许他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弟子规教导我借人物要及时还,因此我很少拖欠别人的东西,所以当我有需要时他们都愿意再次借给我。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与人交往在乎一个信字,言而无信者谁愿意靠近呢?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我很在乎信字,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不会轻易答应他人,当我答应后,我就会尽我所能去做到。当与他人交谈时,该出口时就出口,立身处世要谨言慎行,说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刻要对自己反躬自省。所以我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好几个榜样,效仿他们身上的优点,以他们的优点来时刻鞭策自己。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同是生存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地球上的本应就该相亲相爱,有句话很贴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我在努力的将我的狭爱进化为泛爱。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高,这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炫耀是无法炫耀出声望来的,接触弟子规后我懂得了以前我做错了好多好多„„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以前就知道明君要亲贤臣远小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如此,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我们的德行也会进步。所谓物以类聚嘛,因此学习中、生活中我都会亲近有仁德的人并虚心向他学习。

不力行 但学问 长浮华 成何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大学里,读书仍然还是最主要的,不过读书厉害的也有正品次品之分,这在乎你是否已经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呢。学习重要,不过做人更重要,不过可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例如学习弟子规这样的良书。学习的时候专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一般都会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因为一个良好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学习的心情,学习最好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弟子规里教导我们的。

如果有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在我看来这本好书就是《弟子规》,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都渐渐地在发生改变,确实,学习了弟子规我无悔!


相关文章

  • 教育论文:墨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 [摘 要]墨子是我国最早的因材施教的实践教育家.墨子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及重视学生量力而行和知识技能的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完整的认识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教育,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查看


  • 考场作文素材:2009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宝典(三)2
  • 考场作文素材:2009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宝典(三)2 (十一)索尼:不迷信专家 近几年,日本索尼公司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学校名称采取不准问,不准说,不准写的三不方针.公司认为,在激烈竞争和多变时代,企业需要各种人才,只有将各种不同的人聚集 ...查看


  • 议论文写作训练系列2(1)
  • 议论文训练2--论点的提炼与确立 [学习目标] 1. 学习各种类型作文论点提炼的方法,重点把握材料作文论点的提炼. 2. 了解议论语段的几种结构,根据材料确定论点后,进行结构明确的语段写作. [学习过程] 一.不同类型的作文如何提炼论点. ...查看


  • (获奖论文)借助教学反思 力推教师成长
  • 借助教学反思 力推教师成长 ----漫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内容摘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和行为进行分析.批判和认证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和升华的成长过程.它作 ...查看


  • 语文议论文素材
  • 民族精神 1唐太宗李世民 业绩:作为杰出封建政治家,在贞观年间,由于比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与民休息,留心治道.这个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被赞誉为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史称"贞观之 ...查看


  • 备考2015高考备考高考热点作文之:匠心(整理精校版)
  • 备考2015年高考热点作文之:匠心 作文辅导 0325 1552 [题目] 匠心:巧妙的心思.(1)指文学艺术上的构思.如:独具匠心.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2)指工匠的心思. ...查看


  • 2014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_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大全网
  • 2014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关于孔子的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有很多,小编整理了2014年写作素材,考生们在写作高考时可以应用,更多2014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万能素材尽在99作文网.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 ...查看


  • 2014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 2014 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人物素材: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关于孔子的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有很多,小编整理了2014 年写作素材,考生们在写作高考时可以应用,更多2014 年高考作文议论文万能素材尽在.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 ...查看


  • [弟子规]教学设计
  • <弟子规>教学设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国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中心小学中小学音乐教育 The Education of Music2012(1) 1. 朱春艳 在医疗过程中实践<弟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