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2五年间,有四年的劳动力收入增速超过生产率。这些趋势意味着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中国在全球的生产力优势。

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动向之一将是中国逐渐上涨的薪酬,但这一趋势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于不同生产地区造成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朗。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近日发布了名为《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的最新报告,其中包括了对于国家层面的的每小时劳动报酬及中国31个省份劳动力每小时劳动报酬到2020年的趋势预测。报告称,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会逐年稳步攀升,但将在近年呈现相对缓和的增长趋势。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专家预计,自2013至2020年,中国全国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尽管收入增速明显,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制造业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新兴市场而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时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收入的强劲增长能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匹配成为了关键问题。来自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显得不像从前那么有利。

尽管如此,在2013-2020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仍将低于其他竞争国。比如,到2019年,中国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仅会达到巴西的35.2%、墨西哥的55.2%和土耳其的75%。事实上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仅相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失去相对优势。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于这些国家的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内被逐步扩大,原因也来自于这些新兴国家的薪酬增长因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一直维持在低速水平。据预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在2019年分别达到越南劳动力成本的177%及印度的218%,而这一对比数据在2012年分别是147%及138%。这些新兴制造业国家能否利用这一成本优势将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开发有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能力。

中国将会出现制造业生产新兴地,国内制造业劳动成本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仍为寻求多元化发展、更经济的生产所在地的企业提供了机遇。预计2013-2020年间,安徽和河南的工人收入增长幅度将保持平稳。由于该区域农村劳动力愈发庞大,更多工人选择就近工作,劳动力供应趋于稳定,这将极大地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聚集。同时,在大宗商品驱动经济增长的省份中,如内蒙古和河北,疲软的当地需求也将使劳动力收入增速放缓。江西、河南和山东省则因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脱颖而出,成为制造业颇为热衷的目的地。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区经济学家Tom Rafferty表示,“自2007年以来,实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在放缓,而实际制造业收入则保持增长势头。在2008 – 2012五年间,有四年的收入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需要迅速地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仅仅以价格竞争力的优势将不足以长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优势,强劲的创新能力也不可或缺。”

“近些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目光都集中在服务业、房地产市场、经济再平衡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研究副总监刘倩博士说,“是时候重新关注中国制造业这个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了”。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收入增速对比

2014年部分省份和国家/地区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2五年间,有四年的劳动力收入增速超过生产率。这些趋势意味着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中国在全球的生产力优势。

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动向之一将是中国逐渐上涨的薪酬,但这一趋势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于不同生产地区造成的变化幅度并不明朗。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近日发布了名为《优势依旧——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分析》的最新报告,其中包括了对于国家层面的的每小时劳动报酬及中国31个省份劳动力每小时劳动报酬到2020年的趋势预测。报告称,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会逐年稳步攀升,但将在近年呈现相对缓和的增长趋势。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专家预计,自2013至2020年,中国全国的年收入平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尽管收入增速明显,中国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制造业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新兴市场而言,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将同时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收入的强劲增长能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匹配成为了关键问题。来自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和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显得不像从前那么有利。

尽管如此,在2013-2020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仍将低于其他竞争国。比如,到2019年,中国每小时劳动力成本将仅会达到巴西的35.2%、墨西哥的55.2%和土耳其的75%。事实上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仅相对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失去相对优势。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高于这些国家的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内被逐步扩大,原因也来自于这些新兴国家的薪酬增长因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一直维持在低速水平。据预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在2019年分别达到越南劳动力成本的177%及印度的218%,而这一对比数据在2012年分别是147%及138%。这些新兴制造业国家能否利用这一成本优势将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开发有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的能力。

中国将会出现制造业生产新兴地,国内制造业劳动成本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仍为寻求多元化发展、更经济的生产所在地的企业提供了机遇。预计2013-2020年间,安徽和河南的工人收入增长幅度将保持平稳。由于该区域农村劳动力愈发庞大,更多工人选择就近工作,劳动力供应趋于稳定,这将极大地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聚集。同时,在大宗商品驱动经济增长的省份中,如内蒙古和河北,疲软的当地需求也将使劳动力收入增速放缓。江西、河南和山东省则因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脱颖而出,成为制造业颇为热衷的目的地。

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区经济学家Tom Rafferty表示,“自2007年以来,实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在放缓,而实际制造业收入则保持增长势头。在2008 – 2012五年间,有四年的收入增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需要迅速地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仅仅以价格竞争力的优势将不足以长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优势,强劲的创新能力也不可或缺。”

“近些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目光都集中在服务业、房地产市场、经济再平衡和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中国研究副总监刘倩博士说,“是时候重新关注中国制造业这个极具竞争力的行业了”。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收入增速对比

2014年部分省份和国家/地区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相关文章

  •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_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
  • 财贸研究 2010.5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阻碍传统产业区域转移的根本原因吗? 基于27个产业的实证分析 山社武 刘志勇 张德生 1 1 1,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 ...查看


  • 垂直专业化_成本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 总26卷第5期2010年10月兰州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Vol. 26No. 5 Oct.,2010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查看


  •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该报告来自美国咨询公司BCG 在2014年8月发布的英文版报告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翻译者为工业4.0研究院翻译部.部分媒体把该文中文译为& ...查看


  • 工厂中生产成本怎样控制
  • 工厂成本控制及制造绩效提升高级研修班 电 培训时间: 2014年 8月02-03 北京 话 培训费用: 3800元/人(含培训费.教材费.午餐费.茶点费等) 8 主办单位: 北京万博汇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5 培训对象:工厂总经理.厂长及各制造 ...查看


  • 中国鞋业市场现状分析
  • �6�1 中国鞋业市场现状分析 �6�1 现状分析 缺乏被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主要占领低端市场.中国出口鞋以贴牌加工为主几乎没有被国外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绝大部分中国鞋厂是通过中间贸易商获取订单利润被不断盘剥.中国鞋在国外仍然以低价取胜主要占 ...查看


  • 金三林: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
  • 2013-05-31    作者:金三林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工资呈持续上涨态势,大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长加快.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持续下降,普通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发生转 ...查看


  • 中国收入水平影响出口增长的分区比较研究
  • 摘要:分区计算对比其他国家的出口相对绩效指数表明,2003年后,中国不同区域指数值走向差异明显,低收入区绩效指数振荡攀升至历史高位.在基于收入水平的要素成本率指标和出口相对业绩.出口发展指数指标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其计量参数表明,只有高收入区 ...查看


  • 基于产业链分工的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战略分析
  • 2012年第6期(总第204期)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06.2012(Cumulatively,NO.204) [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2.06.016文献编码] ...查看


  •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
  •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2期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临空经济形成分析 曹允春,席艳荣,李微微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天津300300) 摘要:新经济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将其应用于临空经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