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各地优秀人文地理试题详解

字数:3669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以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为考生备战2011年高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地理观念的考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的地理观念是考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已成为2010年各地区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如江苏地理卷第15~16题和上海地理卷第43题就考查了人口增长、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方面的知识以及对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山东文综卷第26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观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等。

紧扣《考试说明》,突出对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2010年各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仍然保持了2009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即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查考生对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很少出现偏题、怪题。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成为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如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考查了农业区位分析问题;山东文综卷第26题重点考查了工业区位分析问题等。

以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探究能力。2010年各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仍然坚持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让考生在全新的问题情境下展示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潜能。如江苏地理卷第28题就用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探究、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的能力。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适当体现乡土地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是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向,这一趋向在2010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江苏地理卷第1题就以冰岛火山喷发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有关知识。

综合分析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特点,结合人文地理内容,可以得出2011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即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对读图能力的考查,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之间的联系,关注热点问题,关注乡土地理等。

一、人口与环境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 乙城市圈70年代

B 乙城市圈80年代

C 甲城市圈90年代

D 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 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 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 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选择理由及评价】图示内容复杂,不仅有三个城市圈,而且每个城市圈里面都涉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迷惑性大,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第1小题,判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通常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据此可以看出图中甲城市圈80年代,乙城市圈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第2小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圈90年代的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圈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易混易错点】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不透彻是解答该类题目的最大障碍。考生要学会并灵活运用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区分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即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传统型是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原始型是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现代型的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0No以下。(2)确定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1)A(2)D

例2(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④

【选择理由及评价】本组题在设问中布设陷阱,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对图中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读取;二是通过人口金字塔的形状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第1小题,从图中可读出人口增长的特点,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第2小题直接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考生将30~39岁两段横轴所代表的人口数目相加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要统一,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陷阱。

【易混易错点】不能正确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解答该组题时易出错的主要原因,因此考生应该掌握正确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方法。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考生分析人口现状、人口增长类型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答案】(1)D (2)B

二、城市与城市化

例3(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选择理由及评价】图示令人耳目一新,其内容涉及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有关情况。图示内容看似熟悉,但与考生所掌握的相关地理知识又有一定差别。本组题着重考查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和各功能区的特点。第1小题,根据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来判断。一个城市早期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通常并没有分开,而是混杂在一起,城市中心人口稠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演化为商业区。居住人口逐渐减少,工业区则向城市外缘迁移,这样既降低了城市工业的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考生只要从图中读出①②③三功能区1990年到2005年的变化即可。当然,解答第2小题是在正确解答第1小题的前提下,所以深入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和各功能区的特点才是正确解答该组题目的关键。

【易混易错点】该组题最难的是对示意图的判读。题中图示是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图,但最主要的是“空”而非“时”。考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将图示内容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相关基础知识,如下表。

【答案】(1)C(2)B

例4(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下图),完成(1)~(2)题。

(1)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选择理由及评价】该人口净迁移模式图较直观,用数据体现某地区城市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度较小。

【解析】第1小题,首先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特别要注意箭头的起止点所在的区域,然后计算出各区域净迁入或净迁出的人口数量,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第2小题,要注意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图中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而不是郊区城市化现象,后者指郊区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不会大规模向外迁移。

【易混易错点】正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阶段。(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过程开始出现,即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城市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外迁,郊区人口也外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人们迁往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4)再城市化。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减少的现状,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居住,再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答案】(1)D(2)B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例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问题。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 自给型农业

B 混合型农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集约型农业

【选择理由及评价】其一,图示内容多,对考生判断空间位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二,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考查图中四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共性,其不仅要求考生对这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当了解,而且要会提炼与总结,考查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该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较高。

【解析】该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迷惑度较大的就是判断究竟是混合农业还是集约型农业的问题。混合农业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点。集约型农业也可以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其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的提高。

【易混易错点】解答该类题目,考生除了要熟练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农业区形成时的区位条件之外,还要掌握特殊地域的农业类型的差异。掌握某个知识点时要力求全面。(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发展耕作业,成为农业发达地带。(2)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和山麓地带冲积扇附近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绿洲农业区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3)灌溉农业。是指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区。灌溉农业区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利用灌溉水源“冲洗”盐碱,以提高土壤肥力。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壤生产能力、稳产、高产的农业。(4)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变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小块的冲积平原,水源、土壤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5)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挖出的泥土堆积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被称为“果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D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例6(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1)~(3)题。

(1)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原料地

B 消费市场

C 劳动力价格

D 交通运输

(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 接近原料产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利用廉价劳动

D 方便产品运输

(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 原料生产环节

B 加工环节

C 运输环节

D 销售环节

【选择理由及评价】本组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背景,既考查了工业区位的相关知识,也考查了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柑橘果酱的生产以柑橘为原料,为了保持柑橘新鲜,果酱厂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第2小题,根据材料,果酱厂集中在S州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第3小题,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解答该组题,考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认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非常重要。

【易混易错点】对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理解不深刻,是解答该组题的障碍所在。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考生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主要区位因素:指影响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若题目要求分析影响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列出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没有该活动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该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A(2)D(3)C

例7(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在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选择理由及评价】该题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析】第1小题考查工业区位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迁移。第2小题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迁入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易混易错点】正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区位条件分析框架。如下图:

(2)掌握工业指向类型和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

字数:3669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以能力立意,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为考生备战2011年高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地理观念的考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确的地理观念是考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已成为2010年各地区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如江苏地理卷第15~16题和上海地理卷第43题就考查了人口增长、人口容量、人口迁移方面的知识以及对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山东文综卷第26题考查了可持续发展观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等。

紧扣《考试说明》,突出对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2010年各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仍然保持了2009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即紧扣《考试说明》,突出考查考生对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很少出现偏题、怪题。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环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成为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如全国文综卷Ⅱ第36题考查了农业区位分析问题;山东文综卷第26题重点考查了工业区位分析问题等。

以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探究能力。2010年各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仍然坚持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让考生在全新的问题情境下展示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临场发挥的潜能。如江苏地理卷第28题就用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图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探究、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的能力。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适当体现乡土地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是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向,这一趋向在2010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江苏地理卷第1题就以冰岛火山喷发这一热点为背景,考查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有关知识。

综合分析2010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特点,结合人文地理内容,可以得出2011年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即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对读图能力的考查,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之间的联系,关注热点问题,关注乡土地理等。

一、人口与环境

例1(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 乙城市圈70年代

B 乙城市圈80年代

C 甲城市圈90年代

D 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 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 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 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选择理由及评价】图示内容复杂,不仅有三个城市圈,而且每个城市圈里面都涉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迷惑性大,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第1小题,判断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通常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据此可以看出图中甲城市圈80年代,乙城市圈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第2小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圈90年代的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圈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易混易错点】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不透彻是解答该类题目的最大障碍。考生要学会并灵活运用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1)区分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即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传统型是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原始型是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现代型的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0No以下。(2)确定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1)A(2)D

例2(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②③④

【选择理由及评价】本组题在设问中布设陷阱,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对图中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读取;二是通过人口金字塔的形状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第1小题,从图中可读出人口增长的特点,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第2小题直接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考生将30~39岁两段横轴所代表的人口数目相加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要统一,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陷阱。

【易混易错点】不能正确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解答该组题时易出错的主要原因,因此考生应该掌握正确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方法。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考生分析人口现状、人口增长类型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答案】(1)D (2)B

二、城市与城市化

例3(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 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2)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 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 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选择理由及评价】图示令人耳目一新,其内容涉及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的有关情况。图示内容看似熟悉,但与考生所掌握的相关地理知识又有一定差别。本组题着重考查能力,难度中等。

【解析】该组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和各功能区的特点。第1小题,根据城市各功能区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趋势来判断。一个城市早期并没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通常并没有分开,而是混杂在一起,城市中心人口稠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演化为商业区。居住人口逐渐减少,工业区则向城市外缘迁移,这样既降低了城市工业的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第2小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考生只要从图中读出①②③三功能区1990年到2005年的变化即可。当然,解答第2小题是在正确解答第1小题的前提下,所以深入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变化和各功能区的特点才是正确解答该组题目的关键。

【易混易错点】该组题最难的是对示意图的判读。题中图示是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图,但最主要的是“空”而非“时”。考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将图示内容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相关基础知识,如下表。

【答案】(1)C(2)B

例4(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下图),完成(1)~(2)题。

(1)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选择理由及评价】该人口净迁移模式图较直观,用数据体现某地区城市化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难度较小。

【解析】第1小题,首先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特别要注意箭头的起止点所在的区域,然后计算出各区域净迁入或净迁出的人口数量,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第2小题,要注意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图中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而不是郊区城市化现象,后者指郊区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不会大规模向外迁移。

【易混易错点】正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掌握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阶段。(2)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过程开始出现,即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城市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3)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不仅中心市区人口外迁,郊区人口也外迁,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人们迁往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4)再城市化。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减少的现状,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居住,再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

【答案】(1)D(2)B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例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问题。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 自给型农业

B 混合型农业

C 热带种植园农业

D 集约型农业

【选择理由及评价】其一,图示内容多,对考生判断空间位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二,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考查图中四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共性,其不仅要求考生对这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当了解,而且要会提炼与总结,考查的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该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较高。

【解析】该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迷惑度较大的就是判断究竟是混合农业还是集约型农业的问题。混合农业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点。集约型农业也可以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其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的提高。

【易混易错点】解答该类题目,考生除了要熟练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农业区形成时的区位条件之外,还要掌握特殊地域的农业类型的差异。掌握某个知识点时要力求全面。(1)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发展耕作业,成为农业发达地带。(2)绿洲农业。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和山麓地带冲积扇附近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绿洲农业区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3)灌溉农业。是指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区。灌溉农业区通过各种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利用灌溉水源“冲洗”盐碱,以提高土壤肥力。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壤生产能力、稳产、高产的农业。(4)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变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小块的冲积平原,水源、土壤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5)基塘农业。珠江三角洲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类型,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挖出的泥土堆积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被称为“果基鱼塘”“蔗基鱼塘”。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D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例6(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州。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1)~(3)题。

(1)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 原料地

B 消费市场

C 劳动力价格

D 交通运输

(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A 接近原料产地

B 接近消费市场

C 利用廉价劳动

D 方便产品运输

(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A 原料生产环节

B 加工环节

C 运输环节

D 销售环节

【选择理由及评价】本组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背景,既考查了工业区位的相关知识,也考查了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析】第1小题,柑橘果酱的生产以柑橘为原料,为了保持柑橘新鲜,果酱厂应该布局在原料产地。第2小题,根据材料,果酱厂集中在S州的原因与大型港口的建设和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有关。第3小题,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可以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解答该组题,考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认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非常重要。

【易混易错点】对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理解不深刻,是解答该组题的障碍所在。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考生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主要区位因素:指影响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若题目要求分析影响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列出相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没有该活动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具备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该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A(2)D(3)C

例7(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在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选择理由及评价】该题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以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探究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解析】第1小题考查工业区位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迁移。第2小题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迁入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易混易错点】正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区位条件分析框架。如下图:

(2)掌握工业指向类型和主导区位因素。如下表:


相关文章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新课程报· 地理 导刊>2010年第27-42期约稿计划 1.二轮综合专题及综合测试卷的约稿作者 综合专题目录: 专题1 地理图像判读与综合分析 专题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3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 ...查看


  • 高考答题规范指导大全
  • 2010-11-27 14:13:36|  分类: 考试技能 |字号 订阅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高考数学答题规范 高考英语答题规范 高考物理答题规范 高考化学答题规范 高考生物答题规范 高考政治答题规范 高考历史答题规范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 精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查看


  • 2013甘肃高考方案·高考大纲
  • 2013甘肃高考新方案 根据高中新课改课程,甘肃对高考方案进行重大改革.也就是说,从2013年起,我省高考考生将按新高考方案参加考试.昨日,省政府公布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 ...查看


  • 语文教学:2015年各地高考语文图表题综述
  • 2015年各地高考语文图表题综述 鄂冠中 [鄂冠中,江苏省华罗庚中学,中学高级教师,金坛市首届十佳青年教师,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骨干教师称号,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图表题考查形式灵活,材料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 ...查看


  • 湖南卷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答案
  •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考试时间:6月7日 9∶00-11∶0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南卷)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 ...查看


  • 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大全
  • (2012-01-29 08:14:08) 转载▼ 各地作文直达 全国1 全国2卷 北京卷 广东卷 山东卷 江苏卷 浙江卷 天津卷 上海卷 福建卷 湖北卷 湖南卷 重庆卷 陕西卷 辽宁卷 四川卷 安徽卷 山西卷 云南卷 全国I卷 2010年 ...查看


  • 2011年作文汇总及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大全
  • 2011年作文汇总及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大全 2011年作文汇总及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大全太子头上的博客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作文题汇总 2011年作文汇总及历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大全 各地作文直达 全国1 全国2卷 北京卷 广东卷 ...查看


  • "数学文化"成 2017高考数学重要考点
  • "数学文化"成 2017高考数学重要考点 2017年高考数学是从3个选考模块中删掉了一个--"几何证明选讲".2017届考生们只需要从剩下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