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关于"生机"--苏新平.李津.宋永平作品展的一次学术讲座(5)

或者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你遇到的一个遭遇,这样的遭遇是一个人以艺术的名义做出来的,你始终觉得它不怎么好,但是你就是忘不掉,即使纠结在你心里面,那么这个东西就接近艺术品了。当代艺术的作品做出来以后,如果没有批评,没有人去拒绝它,它就可能是过去一种审美原则的模仿。在今天这个时候,所以这既是对于艺术家的考验,也是对于每一个人的考验,我们今天如果以为我们喜欢的就是艺术,特别是有些人还拿艺术来操作。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市场,市场永远是不懂艺术的人,根据过去艺术的规则去买那些他们能够接受的部分。当然一般市场做得好的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任何一个做的好的人,他都曾经做过很重要的贡献,因此他功成名就,应该得到报偿。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另外一点是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还跟随着他的方法去做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两点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哪怕是走传统的路,也不要跟在别人的后头。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结束了,我们已经谈了两个多小时了。

问5(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生):各位老师好!我现在朱老师的北京大学图像与视觉研究中心做三位艺术家的档案。你们三位对艺术的态度和追求上有什么是相同的?

朱:这个问题比较大,可能不好回答。他们三个很会说话,比我要会说多了。我觉得你应该这么问,你们班上有多少人,你想跟其中的哪些人办展览,哪些人你们不愿意跟他办展览。

苏:我们三个人都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这个不循规蹈矩也不是上学期间体现出来的,而是在人生历程中三十多年,大家都是有一种反叛的意识。总是对现在不满意,总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总是在反思,这可能是一个共性的东西。

宋:其实苏老师说得挺冠冕堂皇,特官话,朱老师像一个算命先生。他刚才在总结三个人的时候就发了蛛丝马迹。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判断。果然一语中的,这三个人还真是这样。苏新平有一个特别要命的(问题),其实他在学校最规矩了,副班长,每天低头就画画,谁也不理。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时候也是,我在山西待了20年,有次我去北京看他,他说你瞎跑什么,你干嘛呢每天。他每天就在央美的院里都不出院,我觉得很神奇。80年代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他非常安静,每天都在弄石版画。但是我要揭露他一件事情,我觉得特别有价值。上大学的时候,在毕业展览之前,苏新平就消失了。把画弄好之后就回家了。然后过几天就给我打电话,说宋永平,我的画都印好了,在哪哪放着呢,你帮我挂好。他居然毕业展览不到场,后来才知道他谈恋爱去了。这个太厉害了,毕业展览不要了。他为了追求爱情,现在也值得。因为他太太跟他在一起也这么多年。包括他上研究生的时候,非常艰苦。每天一包,也不是榨菜,自己腌的咸菜。我说这个也不是说煽情。就是说真的不规矩,表面上看着挺规矩,你们看到的全都是假。苏教授其实他在体制内完全是成功艺术家,版画协会等等获奖获的一塌糊涂。然后愣是不走那条路,愣是要画油画,画当代油画。他的那些老师、前辈看他就觉得可惜,直摇头。但是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对的,他追求创新。至少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获得的那些东西,这一点我是非常钦佩的。从人格上讲他是永远追求不知道未来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老师是不安分的。

朱: 隐藏很深的不安分,是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是说在学校的时候不要表现出来,藏着。

宋:但是我得说李老师,李老师他就表现出来了。夏天的时候经常喝多,喝多了就往宣纸堆里睡觉,有一次我去教室看他,两个脚绑个宣纸鞋站着在那画画。我说太牛了,就是朱老师刚才说的仙风道骨的感觉,确实是仙人。我自己比较悲剧,我就不说了。

李:我说你两句吧,既然三个人,互相吹吧。实际上这个展览从专业上他们两个都是做版画的,我是画水墨的,实际上从展示上大家也能够看出来风格也都不一样。他们两位的展示方式和作品之间的和谐性也都有,我选择的这种展示方式也是希望给大家往回拉,怎么去阅读卷轴的方法。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画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实际上我们画水墨也没有认真去探讨为什么古人选择四条屏、手卷、扇形这种格局去画画。现在在美术馆展出的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上来,就是说哪些展示的方法会更有意味,更便于去展示中国画。甚至于载体会决定你画的内容。

从这个展览的格局首先能说明我们不是学一个专业的,再一个我们三个人的性格也看出来了。苏老师的画给我的感觉很北派,和他最早的生活环境有关。所以他的作品是站在一个很荒凉、很旷远的地方向远处看,好像是在一个城墙的墙头上左右看的感觉。所以我总觉得他的作品的苍凉感和他的性格特别吻合。他的性格中整体上是有悲剧色彩的人。

宋老师无论他自己怎么调侃自己,他内心更悲剧色彩,只不过随着他年龄的成长,他觉得他这种痛苦还是尽量留给自己,别太骚扰别人。所以我觉得他现在伪装的程度、内敛的程度都比以前好得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危险的人是坐我旁边这位。而且最有希望的也是你。

朱:我们请王馆长上来结束。

王:我觉得今天有一点遗憾。同学们提问的时候没有问如朱老师所说的“李津老师如何在京津地区成为‘神仙’一样生活”。好,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文字整理:鲁宁,文字校订:王伟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3:52 关于“生机”的一次学术讲座5 来自天津美院美术馆

或者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你遇到的一个遭遇,这样的遭遇是一个人以艺术的名义做出来的,你始终觉得它不怎么好,但是你就是忘不掉,即使纠结在你心里面,那么这个东西就接近艺术品了。当代艺术的作品做出来以后,如果没有批评,没有人去拒绝它,它就可能是过去一种审美原则的模仿。在今天这个时候,所以这既是对于艺术家的考验,也是对于每一个人的考验,我们今天如果以为我们喜欢的就是艺术,特别是有些人还拿艺术来操作。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市场,市场永远是不懂艺术的人,根据过去艺术的规则去买那些他们能够接受的部分。当然一般市场做得好的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任何一个做的好的人,他都曾经做过很重要的贡献,因此他功成名就,应该得到报偿。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另外一点是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你还跟随着他的方法去做的时候,你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两点是需要我们牢记的。哪怕是走传统的路,也不要跟在别人的后头。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结束了,我们已经谈了两个多小时了。

问5(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生):各位老师好!我现在朱老师的北京大学图像与视觉研究中心做三位艺术家的档案。你们三位对艺术的态度和追求上有什么是相同的?

朱:这个问题比较大,可能不好回答。他们三个很会说话,比我要会说多了。我觉得你应该这么问,你们班上有多少人,你想跟其中的哪些人办展览,哪些人你们不愿意跟他办展览。

苏:我们三个人都不是循规蹈矩的人,这个不循规蹈矩也不是上学期间体现出来的,而是在人生历程中三十多年,大家都是有一种反叛的意识。总是对现在不满意,总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总是在反思,这可能是一个共性的东西。

宋:其实苏老师说得挺冠冕堂皇,特官话,朱老师像一个算命先生。他刚才在总结三个人的时候就发了蛛丝马迹。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判断。果然一语中的,这三个人还真是这样。苏新平有一个特别要命的(问题),其实他在学校最规矩了,副班长,每天低头就画画,谁也不理。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时候也是,我在山西待了20年,有次我去北京看他,他说你瞎跑什么,你干嘛呢每天。他每天就在央美的院里都不出院,我觉得很神奇。80年代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他非常安静,每天都在弄石版画。但是我要揭露他一件事情,我觉得特别有价值。上大学的时候,在毕业展览之前,苏新平就消失了。把画弄好之后就回家了。然后过几天就给我打电话,说宋永平,我的画都印好了,在哪哪放着呢,你帮我挂好。他居然毕业展览不到场,后来才知道他谈恋爱去了。这个太厉害了,毕业展览不要了。他为了追求爱情,现在也值得。因为他太太跟他在一起也这么多年。包括他上研究生的时候,非常艰苦。每天一包,也不是榨菜,自己腌的咸菜。我说这个也不是说煽情。就是说真的不规矩,表面上看着挺规矩,你们看到的全都是假。苏教授其实他在体制内完全是成功艺术家,版画协会等等获奖获的一塌糊涂。然后愣是不走那条路,愣是要画油画,画当代油画。他的那些老师、前辈看他就觉得可惜,直摇头。但是我觉得他的观点还是对的,他追求创新。至少在他自己的内心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获得的那些东西,这一点我是非常钦佩的。从人格上讲他是永远追求不知道未来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老师是不安分的。

朱: 隐藏很深的不安分,是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是说在学校的时候不要表现出来,藏着。

宋:但是我得说李老师,李老师他就表现出来了。夏天的时候经常喝多,喝多了就往宣纸堆里睡觉,有一次我去教室看他,两个脚绑个宣纸鞋站着在那画画。我说太牛了,就是朱老师刚才说的仙风道骨的感觉,确实是仙人。我自己比较悲剧,我就不说了。

李:我说你两句吧,既然三个人,互相吹吧。实际上这个展览从专业上他们两个都是做版画的,我是画水墨的,实际上从展示上大家也能够看出来风格也都不一样。他们两位的展示方式和作品之间的和谐性也都有,我选择的这种展示方式也是希望给大家往回拉,怎么去阅读卷轴的方法。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画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实际上我们画水墨也没有认真去探讨为什么古人选择四条屏、手卷、扇形这种格局去画画。现在在美术馆展出的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上来,就是说哪些展示的方法会更有意味,更便于去展示中国画。甚至于载体会决定你画的内容。

从这个展览的格局首先能说明我们不是学一个专业的,再一个我们三个人的性格也看出来了。苏老师的画给我的感觉很北派,和他最早的生活环境有关。所以他的作品是站在一个很荒凉、很旷远的地方向远处看,好像是在一个城墙的墙头上左右看的感觉。所以我总觉得他的作品的苍凉感和他的性格特别吻合。他的性格中整体上是有悲剧色彩的人。

宋老师无论他自己怎么调侃自己,他内心更悲剧色彩,只不过随着他年龄的成长,他觉得他这种痛苦还是尽量留给自己,别太骚扰别人。所以我觉得他现在伪装的程度、内敛的程度都比以前好得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最危险的人是坐我旁边这位。而且最有希望的也是你。

朱:我们请王馆长上来结束。

王:我觉得今天有一点遗憾。同学们提问的时候没有问如朱老师所说的“李津老师如何在京津地区成为‘神仙’一样生活”。好,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文字整理:鲁宁,文字校订:王伟毅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3:52 关于“生机”的一次学术讲座5 来自天津美院美术馆


相关文章

  • "国培计划"工作总结
  • 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抵达这所久仰的学府--南京师范大学.在"开班典礼"上,荣幸地见到了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顾荣芳等教授. "开班典礼"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还作了重要讲话.我真切地感 ...查看


  • 幼儿教师心得1
  •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宝百度贴吧搜狐白社会更多...百度分享 幼教首页幼儿园教案幼教教案幼儿教师评语寄语计划总结经验论文常用资料专题幼教特色课程时令主题幼儿成长幼教素 ...查看


  • 校本培训计划1
  • 校本培训计划 (2006年度)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专题性的学习和研究,结合我校"名师&qu ...查看


  • 校园文化艺术展
  • 齐市一中2010年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我校文化.艺术教育品味,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定于9月-12月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 一. 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文化实践的舞台,激 ...查看


  • 吴春容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 吴春容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新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今天是我人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因为今天我很荣幸的听了吴春容教授关于"转变观念,优质服务"的演讲,原本打算听一会儿就溜回去科室上班写诊断报告的(今天下午我在放射科上诊断班), ...查看


  • 学术讲座通讯稿(杨军晓)
  • 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节名师讲堂之龙秀清教授 2011年11月29日晚6:30, 由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历史 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节名师讲 堂"第四场讲座在学院报告厅 举行.本次讲座由天津师范大 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教研室 ...查看


  •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始建于1941年,历经百年沧桑,现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03个,学生3350名,教师236人.学校占地面积107473平方米,建筑面积12643平方米.学校以"校有特色.生有特长.全 ...查看


  •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1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策划 1895--1945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 第一系列 满铁1 怎能忘 那连根续脉的文化抗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何种形式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以什么样的态 ...查看


  • 勃拉姆斯的"安魂曲"
  • 它是献给逝者却是写给生者的.因为它不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一部透析生死关键的壮美之诗 我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关于勃拉姆斯作品欣赏讲座的题目,是在刻骨铭心的"512"之前定下的.我本来想重点介绍能够反映勃拉姆斯奉行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