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

七年级

关于地震的研究

案例

沈阳市育源中学

孙 君

作者自然情况简介:

孙君,女,,1978年3月出生,中学二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沈阳电视大学经济系。同年在沈阳市育源中学任教,2004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撰写的论文获沈阳市优秀论文一等奖,撰写的教学案例获辽宁省优秀案例一等奖。

关于地震的研究

一、 案例叙事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有大小之分:小地震根本感觉不到;大地震,或叫破坏性地震却是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发生于瞬间,它以巨大的力量撼动大地,在几秒、十几秒时间内就可以将城市夷为平地,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可以形成多种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非常惨重,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据统计,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有一半是死于地震。当今人类还难以抵御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因此人们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

在我们沈阳最近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98年,尽管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我们也应该提高灾害防范意识,了解地震灾害,减少可能发生的灾害中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关于地震的研究”这一主题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去了解和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提高灾害防范的意

识,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学校及家庭的防灾方案。

二、 设计思路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地震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加强学生们的灾害防范意识。

2、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适应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体味独立探究的乐趣,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同伴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上,同学们指出地震离我们并不是非常遥远,尽管沈阳不常发生地震,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可能都听说过,有的学生讲述了他们长辈的亲属和朋友在那次灾害中的痛苦经历,李丹同学发言“地震严重地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及财产,所以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关于地震的研究。同学纷纷讲出自己了解的有关地震的知识,说出亲身经历者或听说过别人讲的故事, 据同学们的发言,逐步将话题引入几个方面:

(1)地震形成的原因

(2)地震的危害

(3)主要地震带

(4)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5)地震建筑的设计

(6)我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研究

(7)地震发生时如何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对于此课题同学们进行分组研究:关于地震的研究是一个大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可以选上面的题,也可是其他方面的关于地震的问题),确定本组的子课题和研究计划,分组讨论,选举组长。填写“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指导,采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分组,提倡男女生组合。并且每组保证有一名同学能上网查资料。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主题涉及到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创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讨论和发言的氛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课题研究,有锻炼的机会。同学之间如有分歧,应该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别人。

在学生对选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的简单培训。如:问卷、访谈、观察、测验等。对于问卷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制作问卷;对于访谈的方法,要做好访谈提纲和记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资料的查询。做好组内的分工,加强组员之间的协作,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通过《关于地震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地震的各方面的知识,增强了防震的意识,而且也锻炼了

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在分组研究过程中,大家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改变了以往许多同学习关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了单独作战的作风,学会了分工合作,讨论与分享。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除了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接触以外,还要对学校外的单位人员进行接触,与社会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走入社会,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再次,增强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们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是间接的,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研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教师反思:

这是我们开展的一次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走出书本、跨出学校的大门,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小主人姿态走进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提高理性认识。学生学会了勇敢自信,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人际交流,学会了社会的调查的方法,学会了写调查报告,学会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次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获得迁移,这节课留给我很多思考,它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所做的比较成功的一次尝试。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教育理念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教师的

教学经验的现成堆积,而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过程,师生双方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则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由于经验不足,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学生在上网调查的时候,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上网调查,查找资料的资料也不多,而且同学们搜集资料后缺乏分析处理的能力,只把原文拿出来给大家念,没有经过自己的分析,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计划做的很详实,但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没有全部实施;还有在最后汇报的环节,有很多同学不认真听其他组员汇报,以至于提不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只注重自己组的成果或教师的评价,起不到交流的作用等等。以上问题都有待改进。

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以任务驱动式的方法,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 ,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

还有在课题研究的内容上我觉得应该加些社区服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做成宣传展板,深入街道、社区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这样更

能体现出本学科的特点。

教研组集体点评:

选择确定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选择的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则成功的机率就大一些。孙君老师这个主题选择的时机很好,正好赶上印度洋海啸,造成印度洋沿海国家将近15万人死亡。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使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研究。所以我们说选题的背景很好,学生对此题的研究会产生兴趣。

这个主题的研究,学生主要是利用网络去搜集资料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关于地震的研究》探究活动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把信息技术领域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力求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有效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希望孙君老师今后要注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多同学只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却没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后应多引导学生在这方

面的学习。

专家点评: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作为必修课程,它有别于其他的学科课程,它由地方管理、由学校自主实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活动主题是老师和学生联系生活所共同生成的。因此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个活动主题是结合印度洋海啸,造成印度洋沿海国家将近15万人死亡的严酷的现实所引发的,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可以说该主题的确定是比较恰当的。

本次活动的过程设计比较合理、第一单元为开题课,第二单元为指导课,第三单元为汇报课。这种课程结构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给学生的指导既是具体的,又不是包办学生该做的工作。例如教师强调调查访谈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在访谈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语表现往往会直接决定其访谈能否取得成功。在本案例中,教师也比较重视对于访谈中一些细节问题的训练。同时在指导学生听讲和发言时,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提问,这些对学生来讲比他们学会一个知识点更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既强调以学生活动为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除了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外,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体现的不明显。学生还参与了哪些活动、调查访问了哪些人、有哪些收获与体会、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在具体的教学知道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其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实现它的教育价值。

(点评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刘天成)

综合实践活动

七年级

关于地震的研究

案例

沈阳市育源中学

孙 君

作者自然情况简介:

孙君,女,,1978年3月出生,中学二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沈阳电视大学经济系。同年在沈阳市育源中学任教,2004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撰写的论文获沈阳市优秀论文一等奖,撰写的教学案例获辽宁省优秀案例一等奖。

关于地震的研究

一、 案例叙事

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有大小之分:小地震根本感觉不到;大地震,或叫破坏性地震却是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 破坏性地震往往发生于瞬间,它以巨大的力量撼动大地,在几秒、十几秒时间内就可以将城市夷为平地,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可以形成多种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非常惨重,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据统计,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口中,有一半是死于地震。当今人类还难以抵御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因此人们把地震灾害堪称群灾之首。

在我们沈阳最近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98年,尽管没有造成太大损失,但我们也应该提高灾害防范意识,了解地震灾害,减少可能发生的灾害中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关于地震的研究”这一主题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去了解和学习有关地震的知识,提高灾害防范的意

识,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学校及家庭的防灾方案。

二、 设计思路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地震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加强学生们的灾害防范意识。

2、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逐渐适应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体味独立探究的乐趣,适应合作学习的方式,分享同伴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上,同学们指出地震离我们并不是非常遥远,尽管沈阳不常发生地震,但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们可能都听说过,有的学生讲述了他们长辈的亲属和朋友在那次灾害中的痛苦经历,李丹同学发言“地震严重地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及财产,所以了解有关地震的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关于地震的研究。同学纷纷讲出自己了解的有关地震的知识,说出亲身经历者或听说过别人讲的故事, 据同学们的发言,逐步将话题引入几个方面:

(1)地震形成的原因

(2)地震的危害

(3)主要地震带

(4)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5)地震建筑的设计

(6)我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研究

(7)地震发生时如何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对于此课题同学们进行分组研究:关于地震的研究是一个大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组成研究小组。(可以选上面的题,也可是其他方面的关于地震的问题),确定本组的子课题和研究计划,分组讨论,选举组长。填写“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指导,采用自愿组合的方法分组,提倡男女生组合。并且每组保证有一名同学能上网查资料。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主题涉及到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创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讨论和发言的氛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小组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课题研究,有锻炼的机会。同学之间如有分歧,应该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别人。

在学生对选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的简单培训。如:问卷、访谈、观察、测验等。对于问卷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制作问卷;对于访谈的方法,要做好访谈提纲和记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资料的查询。做好组内的分工,加强组员之间的协作,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通过《关于地震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地震的各方面的知识,增强了防震的意识,而且也锻炼了

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在分组研究过程中,大家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改变了以往许多同学习关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了单独作战的作风,学会了分工合作,讨论与分享。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除了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接触以外,还要对学校外的单位人员进行接触,与社会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走入社会,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再次,增强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活动中,学生们主要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和家长的作用是间接的,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研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录: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教师反思:

这是我们开展的一次比较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走出书本、跨出学校的大门,尝试以独立自主的小主人姿态走进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提高理性认识。学生学会了勇敢自信,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会了人际交流,学会了社会的调查的方法,学会了写调查报告,学会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次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获得迁移,这节课留给我很多思考,它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所做的比较成功的一次尝试。带给我更多的是对教育理念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教师的

教学经验的现成堆积,而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过程,师生双方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而课程的展开则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课程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内在统一为学生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创造出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由于经验不足,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学生在上网调查的时候,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上网调查,查找资料的资料也不多,而且同学们搜集资料后缺乏分析处理的能力,只把原文拿出来给大家念,没有经过自己的分析,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计划做的很详实,但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没有全部实施;还有在最后汇报的环节,有很多同学不认真听其他组员汇报,以至于提不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只注重自己组的成果或教师的评价,起不到交流的作用等等。以上问题都有待改进。

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我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也可以以任务驱动式的方法,给每个小组成员一个职务如"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 ,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但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

还有在课题研究的内容上我觉得应该加些社区服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做成宣传展板,深入街道、社区进行防震减灾的宣传。这样更

能体现出本学科的特点。

教研组集体点评:

选择确定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端。如果选择的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则成功的机率就大一些。孙君老师这个主题选择的时机很好,正好赶上印度洋海啸,造成印度洋沿海国家将近15万人死亡。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使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研究。所以我们说选题的背景很好,学生对此题的研究会产生兴趣。

这个主题的研究,学生主要是利用网络去搜集资料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关于地震的研究》探究活动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把信息技术领域看作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力求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有效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希望孙君老师今后要注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多同学只有搜集信息的能力却没有处理信息的能力,今后应多引导学生在这方

面的学习。

专家点评: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成为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作为必修课程,它有别于其他的学科课程,它由地方管理、由学校自主实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活动主题是老师和学生联系生活所共同生成的。因此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个活动主题是结合印度洋海啸,造成印度洋沿海国家将近15万人死亡的严酷的现实所引发的,对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的关注。可以说该主题的确定是比较恰当的。

本次活动的过程设计比较合理、第一单元为开题课,第二单元为指导课,第三单元为汇报课。这种课程结构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给学生的指导既是具体的,又不是包办学生该做的工作。例如教师强调调查访谈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在访谈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语表现往往会直接决定其访谈能否取得成功。在本案例中,教师也比较重视对于访谈中一些细节问题的训练。同时在指导学生听讲和发言时,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提问,这些对学生来讲比他们学会一个知识点更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既强调以学生活动为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除了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外,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体现的不明显。学生还参与了哪些活动、调查访问了哪些人、有哪些收获与体会、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在具体的教学知道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其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实现它的教育价值。

(点评人: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刘天成)


相关文章

  • 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 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整理:公安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 ...查看


  • 超限审查技术要点中关于大跨空间结构的补充内容介绍
  • 第七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重庆 超限审查技术要点中关于大跨空间结构的补充内容介绍 甘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Inthepresentpaper,thelongspanstructureseismiccheckingre ...查看


  • 水库诱发地震--丽江抗震减灾
  • 水库诱发地震 --防震减灾 一.水库诱发地震简介 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根据精确定位的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中资料证明,水库诱发地震震中位置均分布在坝区.水库库盆及近岸地段范围内,距库边线一般不超过 ...查看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Posted: 18 Sep 2008 04:36 AM CDT 汶川地震后,"地震能否预测预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两种科学观.造福人民的探索和中西文化互补等三个侧面,加以初步梳理和述评.笔 ...查看


  • 关于火电厂土建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
  • 摘 要:现阶段,我国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中,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及排架形式:但是实践表明,本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大的损害.因此,就需要充分研究火电厂土建设计抗震设计,提升火电厂土建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 关 ...查看


  • 关于尼泊尔地震
  • 关于尼泊尔8.1级地震 1 为何发生这么大地震? 位于地震多发的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蒋海昆说,两个板块互相挤压,会发生地表断裂,而尼泊尔位于欧亚大陆和印度洋板块两个大的板块的主要碰撞带上,是地震多发的喜马拉雅地震带,中 ...查看


  • 地震预警初探
  • 地震预警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9-02 15:34:00 ] 作者:钱钢 编辑:studa20 (汶川地震大规模应急救援告一段落后,二〇〇八年六月,我开始专注于地震预警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写成<地震预警问题的背后& ...查看


  • 海原大地震
  • 海原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一带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据1949年以后调查,地表断裂带从海原县李俊堡开始向西北发展,经肖家湾.西安州和干盐池至景泰,全长200千米.此震为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重复期很长. ...查看


  • 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 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活动性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破坏性地震总体呈带状展布.全球可划分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及大陆裂谷系地震带4大地震活动带 [1]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 与地中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