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承诺概念发展研究

人力资源

组织承诺概念发展研究

赵夷岭  段万春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  要] 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对国外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介绍了Cohen(2007)最新的组织承诺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组织承诺  概念发展  模型

一、引言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重要态度之一,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是预测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Mathieu andZajac, 1990; Morrow, 1993; Wright and Bonett, 2002)。组织承诺概念的产生、发展,经历了Becker(1960)单边投入的早期阶段,Porter(1974)情感依赖的中期阶段,O'Reilly和Chatman(1986)、Meyer和Allen(1984,1990)为代表的后期多维结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主题,其内涵和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由单维结构到多维结构、由行为说到态度说、由不考虑时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到考虑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每一阶段都为组织承诺概念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后续研究又是在对前辈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改良中产生的。

二、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1.早期的单边投入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Howard Becker(1960)基于单边投入理论(theside-bet theory),最早提出组织承诺概念。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济交换的契约关系,员工在某个组织停留超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离开,之前的“单边投入”,将很难替代和补偿,因此不得不留在现有组织,与组织继续保持成员关系。

Becker认为组织承诺和离职有密切关联,并将组织承诺作为解释员工自愿离职的主要因素,指出可通过导致员工离开组织的原因进行测量。运用Becker理论的后续研究者们也支持该观点(Alutto, Hrebiniak, & Alonso, 1973; Ritzer & Trice, 1969),Ritzer和Trice(1969)开发出RTS量表(Ritzer Trice Scale)来测量员工的这种知觉到的损失,Hrebiniak和Alutto(1972)修订了该量表(Hrebiniak Alutto Scale),即HA S量表,但是量表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并不理想。

2.中期的情感依赖时期

Porter等(1974)认为“承诺”更多地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情感依赖,而非Becker所强调的一种“经济工具”。员工不愿离开组织,是对组织产生了感情上的依赖。组织行为学家Buchanan(1974)把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的情感体验”。Porter和他的支持者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体对特定组织的认同和卷入程度” (Mowday, Steers,& Porter, 1979),并提出这一概念主要由“认同”、“参与”、“忠诚”三部分组成。viPorter虽然提出组织承诺的三个组成部分,但仍然认为它是单维的,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赖,并提出组织承诺在某些时候比工作满意感对员工离职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1979年,Porter和Mowday研制出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的l5题组织承诺量表(OCQ),后续研究者对量表实际运用后,虽然证实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但也发现量表的实证结果并不能较好的

区分出Porter等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另外,已有研究结果也表明该量表的区分效度也不理想。由于对OCQ量表存在质疑,在20世纪80年代,以O'Reilly和Chatman (1986)、Meyer和Allen(1984)为代表的两派人,将其扩展成多维结构模型。

3.后期的多维结构时期(1)O'Reilly和Chatman

O'Reilly和Chatman(1986)发现,之前的研究没有仔细区分承诺形成的前后过程;情感依赖有不同的基础。他们认为组织承诺反映了员工与组织的“心理契约”,提出了情感依赖的三种不同形式,即服从、认同和内化。

O'Reilly和Chatman的重要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很好地区分了承诺的工具性交换过程和情感依赖过程,另一个就是关于组织承诺和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服从维度表现了工具性交换过程导致的对组织的浅度依赖,深度依赖为认同和内化这两个维度形成的情感依赖结果,认同和内化被发现对亲社会行为和雇员离职有显著的影响ix。之前Becker和Porter等人的观点都强调组织承诺是离职的主要决定因素,而O'Reilly和Chatman认为组织承诺能够产生其它的行为结果,组织公民行为(OCB)就是组织承诺的相应结果。

O'Reilly和Chatman提出了较为有意义的看法,但由于机理原因不清晰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很少有研究者跟随,被Meyer和Allen的观点取而代之,成为了组织承诺研究的主导观点。

(2)Meyer和Allen的三维结构

加拿大学者Meyer和Allen(1984),认为测量单边投入,最好是通过更加直接的方法,来评估个人感知到自己形成的单边投入的数量和级别。他们将Beck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持续承诺”,将Buchanan、Port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情感承诺”,提出组织承诺的两维模型,并编制了“持续承诺量表”(Continuous CommitmentScale,CCS)和“情感承诺量表”(Affective Commitment Scale,ACS)。

持续承诺是Becker单边投入理论的更好表现,被定义为通过个体感知到的离开组织可能造成的损失,来评估雇员对组织的承诺程度。包括员工所知觉到的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和知觉到的可选择工作机会的缺少两个方面。情感承诺是在OCQ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地改良,被定义为组织成员通过对个人认同、依赖和卷入组织的实际感知来评估承诺表现的工具。

1990年,Allen和Meyer基于社会学家Wiener(1980)提出的“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变量包括一般化的道德标准(忠诚感、责任感)和针对特定组织的目标认同两个部分”,将规范承诺定义为员工受社会一般行为规范的约束,对组织产生责任感,觉得应该与组织保持雇用关系的义务,作为第三个维度加了进来并研制出量表(Normative Commitment Scale,NCS)进行测量。

Allen和Meyer把持续承诺量表、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综合成为组织承诺的三维量表,用以测量或评价员工之所以留在组织内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还是有需要(持续),或是感

年期

人力资源

到应该如此(规范)。

三、基于时间和承诺类型的组织承诺新模型

虽然国外学者McGee和Ford(1987)、Blau和Gary(2001)、Swailes(2002)提出了四维结构,国内学者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2001)提出了基于中国职工的五维结构模型,但理论界仍然以Allen和Meyer的三维结构作为主导思想,同时也将其作为主要批评目标。批评者首先对测量量表发起了攻击,“持续承诺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但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是属于一个维度,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目前的观点还不一致”;“持续承诺量表的信度指标很不一致,从0.58/0.64(两个样本)到0.82”。KO(1997)发现,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73和0.85,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概念具有重叠性。Vandenberg和Self (1993)在三个时间点(工作的第一天,工作的第三个月,工作的半年)测量了组织承诺的四种形式(Meyer和Allen的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组织认同和OCQ),发现在三个时间点,因素结构不稳定,特别是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

Cohen(2007)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基于时间维度和承诺维度提出了新的组织承诺模型。时间维度分为进入组织前和进入组织后,承诺维度分为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进入组织前的为承诺倾向,分为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进入组织后的为实际承诺,分为基于工具、经济性交换的工具承诺,及基于情感依赖、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内化的情感承诺。

Cohen强调,员工的态度由社会化过程发展而来,没有在组织中开始工作,就没有实际承诺产生。员工进入组织前的社会化和文化意识,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承诺的倾向,即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规范承诺倾向被个人特征,如价值观和信念影响;工具性承诺倾向被所选择的工作特性和工作期望影响。员工进入组织后产生的实际承诺,分为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性承诺。工具承诺是个人对感知到贡献和回报之间的有形交换结果的依赖,高工具承诺倾向会导致高工具性承诺,工具承诺可被描述为低层次的承诺,工具承诺会受到实际交换的质量与之前期望是否匹配地影响。情感承诺是个人对组织认同、归属的情感依赖,高规范承诺倾向会导致高情感承诺,情感承诺被视为承诺的高水平层次,情感承诺会受到领导方式、察觉到的公正和组织支持影响。工具承诺和情感承诺都会被组织社会化特征正向影响,工具承诺是情感承诺的基础,工具承诺会被情感承诺正向影响,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承诺会反过来影响它们的承诺倾向。

四、组织承诺新模型的实际运用研究展望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坚持态度说,防止否认情感承诺在组织承诺中的有效性;时间维度表明雇员在不同阶段对组织承诺的不同理解;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的划分,避免了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的混淆;具有模糊性的持续承诺双边维度(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通过员工对留职能获取利益的单维评价进行替代,与刘小平(2002)和郭玉锦(2001)提出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倾向于从留职角度考虑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很相似。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无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假设,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说明。首先,测量刚进入组织、未开始工作的新员工的承诺倾向,在具有实际组织经历后,进行实际承诺测量,以观测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的影响作用。其次,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属于间接作用,会受到不同个人特征(调节变量)及工作特征、组织特征(中介变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介变量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敏感度不同,为了更好的将组织承

诺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应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文化类型、不同群体特征的共性中介变量因子,识别对同一群体具有类似敏感度的组织承诺促进手段,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Ritzer, G., & Trice, H. M. (1969). An empirical study ofHoward Becker's side-bet theory. Social Forces, 47, 475?479.

[2]Alutto, J. A., Hrebiniak, L. G., & Alonso, R. C. (1973). On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Social Forces, 51, 448?454.

[3]Meyer J Alien N J.Testing the“side—bet”theory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 ent: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 (3):372-378

[4]Buchanan B.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The socialization of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4,19 (3):533-546

[5]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M. The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79, 14, 224?247

[6]Poter, L.M. Steers, R.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technicians [J]. Journal of Applide Psychology. 59:603-609

[7]胡卫鹏、时勘,组织承诺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 01期

[8]O'Reilly, C. A. III, & Chatman, J. 198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s of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internaliz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1): 492-499[9]张勉、张德,组织承诺研究评述[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 03期

[10]Allen, N. J., & Meyer, J. P. (1990). The measurement and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3, 1?18.[11]乐国安、尹虹艳、王晓庄,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1期

[12]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 02期

[13]Hacker R D,Bycio P,Hansdorf P A.Further assessment ofMeyer and Allen’s (1991)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4,79 (1):15-23[14]Ko J W,Price J L,Mueller C Assessment of Myer and Allen’s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7.82 (6) : 961-973

[15]Vandenberg, R. J., & Self, R. M. Assessing newcomers'changing commitments to the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of wor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 78, 557?568

[16]Aaron Cohen,An evalu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7 (2007) 336–354[17]刘小平  王重鸣: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J].北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24(1):17-211

[18]郭玉锦:组织承诺及其中的文化思考[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2):51-57

《商场现代化》2008年10553期

216

人力资源

组织承诺概念发展研究

赵夷岭  段万春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摘  要] 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对国外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介绍了Cohen(2007)最新的组织承诺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组织承诺  概念发展  模型

一、引言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的重要态度之一,已被许多研究证实是预测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变量(Mathieu andZajac, 1990; Morrow, 1993; Wright and Bonett, 2002)。组织承诺概念的产生、发展,经历了Becker(1960)单边投入的早期阶段,Porter(1974)情感依赖的中期阶段,O'Reilly和Chatman(1986)、Meyer和Allen(1984,1990)为代表的后期多维结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研究主题,其内涵和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由单维结构到多维结构、由行为说到态度说、由不考虑时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到考虑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每一阶段都为组织承诺概念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后续研究又是在对前辈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改良中产生的。

二、组织承诺概念的发展1.早期的单边投入阶段

美国社会学家Howard Becker(1960)基于单边投入理论(theside-bet theory),最早提出组织承诺概念。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济交换的契约关系,员工在某个组织停留超过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离开,之前的“单边投入”,将很难替代和补偿,因此不得不留在现有组织,与组织继续保持成员关系。

Becker认为组织承诺和离职有密切关联,并将组织承诺作为解释员工自愿离职的主要因素,指出可通过导致员工离开组织的原因进行测量。运用Becker理论的后续研究者们也支持该观点(Alutto, Hrebiniak, & Alonso, 1973; Ritzer & Trice, 1969),Ritzer和Trice(1969)开发出RTS量表(Ritzer Trice Scale)来测量员工的这种知觉到的损失,Hrebiniak和Alutto(1972)修订了该量表(Hrebiniak Alutto Scale),即HA S量表,但是量表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并不理想。

2.中期的情感依赖时期

Porter等(1974)认为“承诺”更多地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一种情感依赖,而非Becker所强调的一种“经济工具”。员工不愿离开组织,是对组织产生了感情上的依赖。组织行为学家Buchanan(1974)把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人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个人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由于这种认同和关系而带来的个人对组织的情感体验”。Porter和他的支持者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体对特定组织的认同和卷入程度” (Mowday, Steers,& Porter, 1979),并提出这一概念主要由“认同”、“参与”、“忠诚”三部分组成。viPorter虽然提出组织承诺的三个组成部分,但仍然认为它是单维的,表现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赖,并提出组织承诺在某些时候比工作满意感对员工离职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1979年,Porter和Mowday研制出由以上三个部分组成的l5题组织承诺量表(OCQ),后续研究者对量表实际运用后,虽然证实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但也发现量表的实证结果并不能较好的

区分出Porter等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另外,已有研究结果也表明该量表的区分效度也不理想。由于对OCQ量表存在质疑,在20世纪80年代,以O'Reilly和Chatman (1986)、Meyer和Allen(1984)为代表的两派人,将其扩展成多维结构模型。

3.后期的多维结构时期(1)O'Reilly和Chatman

O'Reilly和Chatman(1986)发现,之前的研究没有仔细区分承诺形成的前后过程;情感依赖有不同的基础。他们认为组织承诺反映了员工与组织的“心理契约”,提出了情感依赖的三种不同形式,即服从、认同和内化。

O'Reilly和Chatman的重要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很好地区分了承诺的工具性交换过程和情感依赖过程,另一个就是关于组织承诺和其结果之间的关系。服从维度表现了工具性交换过程导致的对组织的浅度依赖,深度依赖为认同和内化这两个维度形成的情感依赖结果,认同和内化被发现对亲社会行为和雇员离职有显著的影响ix。之前Becker和Porter等人的观点都强调组织承诺是离职的主要决定因素,而O'Reilly和Chatman认为组织承诺能够产生其它的行为结果,组织公民行为(OCB)就是组织承诺的相应结果。

O'Reilly和Chatman提出了较为有意义的看法,但由于机理原因不清晰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很少有研究者跟随,被Meyer和Allen的观点取而代之,成为了组织承诺研究的主导观点。

(2)Meyer和Allen的三维结构

加拿大学者Meyer和Allen(1984),认为测量单边投入,最好是通过更加直接的方法,来评估个人感知到自己形成的单边投入的数量和级别。他们将Beck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持续承诺”,将Buchanan、Porter提出的承诺命名为“情感承诺”,提出组织承诺的两维模型,并编制了“持续承诺量表”(Continuous CommitmentScale,CCS)和“情感承诺量表”(Affective Commitment Scale,ACS)。

持续承诺是Becker单边投入理论的更好表现,被定义为通过个体感知到的离开组织可能造成的损失,来评估雇员对组织的承诺程度。包括员工所知觉到的离开组织所带来的损失和知觉到的可选择工作机会的缺少两个方面。情感承诺是在OCQ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地改良,被定义为组织成员通过对个人认同、依赖和卷入组织的实际感知来评估承诺表现的工具。

1990年,Allen和Meyer基于社会学家Wiener(1980)提出的“直接影响组织承诺的变量包括一般化的道德标准(忠诚感、责任感)和针对特定组织的目标认同两个部分”,将规范承诺定义为员工受社会一般行为规范的约束,对组织产生责任感,觉得应该与组织保持雇用关系的义务,作为第三个维度加了进来并研制出量表(Normative Commitment Scale,NCS)进行测量。

Allen和Meyer把持续承诺量表、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综合成为组织承诺的三维量表,用以测量或评价员工之所以留在组织内是由于他们愿意(情感),还是有需要(持续),或是感

年期

人力资源

到应该如此(规范)。

三、基于时间和承诺类型的组织承诺新模型

虽然国外学者McGee和Ford(1987)、Blau和Gary(2001)、Swailes(2002)提出了四维结构,国内学者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2001)提出了基于中国职工的五维结构模型,但理论界仍然以Allen和Meyer的三维结构作为主导思想,同时也将其作为主要批评目标。批评者首先对测量量表发起了攻击,“持续承诺量表,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但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是属于一个维度,还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维度,目前的观点还不一致”;“持续承诺量表的信度指标很不一致,从0.58/0.64(两个样本)到0.82”。KO(1997)发现,情感承诺量表和规范承诺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73和0.85,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概念具有重叠性。Vandenberg和Self (1993)在三个时间点(工作的第一天,工作的第三个月,工作的半年)测量了组织承诺的四种形式(Meyer和Allen的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组织认同和OCQ),发现在三个时间点,因素结构不稳定,特别是情感承诺和持续承诺。

Cohen(2007)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总结,基于时间维度和承诺维度提出了新的组织承诺模型。时间维度分为进入组织前和进入组织后,承诺维度分为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进入组织前的为承诺倾向,分为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进入组织后的为实际承诺,分为基于工具、经济性交换的工具承诺,及基于情感依赖、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内化的情感承诺。

Cohen强调,员工的态度由社会化过程发展而来,没有在组织中开始工作,就没有实际承诺产生。员工进入组织前的社会化和文化意识,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承诺的倾向,即工具性承诺倾向和规范性承诺倾向。规范承诺倾向被个人特征,如价值观和信念影响;工具性承诺倾向被所选择的工作特性和工作期望影响。员工进入组织后产生的实际承诺,分为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性承诺。工具承诺是个人对感知到贡献和回报之间的有形交换结果的依赖,高工具承诺倾向会导致高工具性承诺,工具承诺可被描述为低层次的承诺,工具承诺会受到实际交换的质量与之前期望是否匹配地影响。情感承诺是个人对组织认同、归属的情感依赖,高规范承诺倾向会导致高情感承诺,情感承诺被视为承诺的高水平层次,情感承诺会受到领导方式、察觉到的公正和组织支持影响。工具承诺和情感承诺都会被组织社会化特征正向影响,工具承诺是情感承诺的基础,工具承诺会被情感承诺正向影响,工具性承诺和情感承诺会反过来影响它们的承诺倾向。

四、组织承诺新模型的实际运用研究展望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坚持态度说,防止否认情感承诺在组织承诺中的有效性;时间维度表明雇员在不同阶段对组织承诺的不同理解;承诺倾向和实际承诺的划分,避免了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的混淆;具有模糊性的持续承诺双边维度(知觉到的损失与可选择的工作机会),通过员工对留职能获取利益的单维评价进行替代,与刘小平(2002)和郭玉锦(2001)提出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倾向于从留职角度考虑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很相似。

Cohen组织承诺新模型,无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假设,但模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实证研究进行验证说明。首先,测量刚进入组织、未开始工作的新员工的承诺倾向,在具有实际组织经历后,进行实际承诺测量,以观测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的影响作用。其次,承诺倾向对实际承诺属于间接作用,会受到不同个人特征(调节变量)及工作特征、组织特征(中介变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介变量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敏感度不同,为了更好的将组织承

诺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应进一步提出针对不同文化类型、不同群体特征的共性中介变量因子,识别对同一群体具有类似敏感度的组织承诺促进手段,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Ritzer, G., & Trice, H. M. (1969). An empirical study ofHoward Becker's side-bet theory. Social Forces, 47, 475?479.

[2]Alutto, J. A., Hrebiniak, L. G., & Alonso, R. C. (1973). On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Social Forces, 51, 448?454.

[3]Meyer J Alien N J.Testing the“side—bet”theory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 ent: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 (3):372-378

[4]Buchanan B.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The socialization of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4,19 (3):533-546

[5]Mowday, R. T., Steers, R. M., & Porter, L. M. The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79, 14, 224?247

[6]Poter, L.M. Steers, R.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technicians [J]. Journal of Applide Psychology. 59:603-609

[7]胡卫鹏、时勘,组织承诺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 01期

[8]O'Reilly, C. A. III, & Chatman, J. 1986.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the effects of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internaliz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1): 492-499[9]张勉、张德,组织承诺研究评述[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 03期

[10]Allen, N. J., & Meyer, J. P. (1990). The measurement and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3, 1?18.[11]乐国安、尹虹艳、王晓庄,组织承诺研究综述[J].应用心理学,2006年第12卷第1期

[12]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 02期

[13]Hacker R D,Bycio P,Hansdorf P A.Further assessment ofMeyer and Allen’s (1991)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4,79 (1):15-23[14]Ko J W,Price J L,Mueller C Assessment of Myer and Allen’s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7.82 (6) : 961-973

[15]Vandenberg, R. J., & Self, R. M. Assessing newcomers'changing commitments to the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of work[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 78, 557?568

[16]Aaron Cohen,An evalu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7 (2007) 336–354[17]刘小平  王重鸣: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J].北京: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24(1):17-211

[18]郭玉锦:组织承诺及其中的文化思考[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2):51-57

《商场现代化》2008年10553期

216


相关文章

  • 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第26卷第2期 2004年2月外国经济与管理 ForeignEconomies&ManagementVol.26No.2Feb.2004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4) 2022 ...查看


  •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pdf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227~23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130012) 摘 要 自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 ...查看


  • 基于就业能力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平衡
  • 作者:郭志刚 经济管理 2008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7)19-0060-05 随着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组织中的雇佣理念和雇佣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终身雇佣.家 ...查看


  • 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毕业论文
  •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广泛重视.研究采用连榕.吴兰花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对扬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查看


  •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 ...查看


  • 科技咨询师科目一考试考点汇总
  • 第一章 科技咨询概论 第一节 科技咨询的概念 1.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1)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学科互相渗透:3)科学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4)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查看


  • 201603学期管理心理学第四阶段导学
  • <管理心理学>第四阶段导学 (第十.十一.十二章) 第10章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技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授权的含义内容和方式,熟悉授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两种心理倾向与心理障碍.深刻领会LMX 理论及其做法优缺点,掌握领导 ...查看


  • 2014海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资料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2.一旦抚育者离开,儿童就会表现出类似哭闹行为,称为() A."同步性交往(儿童与抚育者之间交互发生影响的•行为) B.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C.陌 ...查看


  • 医院员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
  • 人力资源管理Renliziyuanguanli 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4期(总第309期)2007年4月< 医院员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 施佳华① 摘 要 目的 了解医院员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现况,比较不同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