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诗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所选3首咏物诗有马、有虫、有花,涉及唐宋两代三位大诗人,其诗都是咏物抒怀的代表作。学习时,重点放在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化对诗歌鉴赏方法的体验,加强对诗歌意象的品悟,学习从意象中发掘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的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它奠定了咏物诗体物言志的创作传统,即体物的赋笔铺陈和言志的比兴寄托相结合。至唐宋两代,咏物诗数量激增,蔚为大观,很多作品形神兼备,不粘不脱,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兴寄托寓。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咏物抒怀诗,鉴赏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教学过程

一、简介咏物抒怀诗

1、概念——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咏物诗的特点

(1)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2)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

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4、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5、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言什么志----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有什么技巧----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解题:《房兵曹胡马》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特殊的感情。

三、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四、鉴赏杜甫《房兵曹胡马》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竹削,四蹄轻快犹如乘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真可托生死。

(二)探究问题

1、这首诗中的马,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的马是一匹骏马,神清骨俊、奔驰生风、纵横驰骋。“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一静一动写出了马非凡的气概。其品质,秉性诚笃,对主人忠诚尽力。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

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

4、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

答题要点,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阐述理由。示例: 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答出第一点即可给满分,只答“语言凝练而形象”,给2分)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意思对即可,3点答对其中的两点得满分)

五、总结主题思想

《房兵曹胡马》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评论家一般认为诗人此进正值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豪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六、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1、咏物言志,虚实结合,绘形绘声

诗的前四句是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描画了一匹

神清骨峻的“胡马”。后四句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写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叙事:前四句写马之形状。议论:“所向”两句写马的性情。抒情:后面两句写马的超凡才华,表现了诗人垢思想

七、拓展

1、阅读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回答问题

思考: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试作以分析。

明确:用了借物喻人、衬托、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物众多,来往繁忙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后两句借物喻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玄都观”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2、阅读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回答问题

思考:这首诗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用用比体(通篇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写成的诗歌,叫“比体”。比体诗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并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不同点:寄托的意思不同。上首诗是作者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而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的斗争精神。从写法上看前一首首句写京城大道尘土飞扬,侧面衬托出看花人川流不息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写出了看花者归途中的满足与喜悦,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这一首诗是前诗的继续,同时,两诗之间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桃千树”的盛景,今是“半是苔”“菜花开”的荒凉景象。

八、作业:背诵《房兵曹胡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李商隐的《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解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

三、走近作者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绹táo推荐,二十五岁时举进士。次年(838),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以至病卒。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文集》。

四、鉴赏李商隐的《蝉》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而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因恨而连声嘶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力竭声稀,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同情。我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家乡的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多蒙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二)探究问题

1、诗的首联从哪些方面写了蝉的形象?

明确:从蝉所处的环境、鸣叫声等方面来描写,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2、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手法。用“一树碧无情”来衬托“五更疏欲断”,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3、本诗中写作者处境艰难的有哪些诗句,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诗句与咏蝉有什么联系?

明确:(1)处境艰难的诗句是“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2)这两句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但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

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4、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明确: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思归之念。

五、总结主题思想

古人说:“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从诗的第四联可以明白诗的旨趣:多蒙蝉声使诗人警惕,诗人也正与蝉一样清高、清苦。这样,诗篇突现的就是诗人的不平和牢骚,也写出了诗人志趣高洁、乐于清贫的操守。

六、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以物喻己,拟人衬托,寄寓情怀。

诗的第一联写出了蝉因处高洁而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第三句极言蝉通夜衷鸣,到天晓力竭声嘶,第四句承上文的“恨”字:蝉栖托在树上,抱枝衷鸣,而树却“无情”自“碧”。诗人的比喻是很明显的:诗人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诗的第三联写诗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官职微小,年年漂泊他乡,故园荒芜,还是早点辞官归去吧。第四联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蝉联系起来:多蒙蝉声使诗人警惕,诗人也正与蝉一样清高、清苦。这样,就使全诗首尾相应,写出了诗人的不平和牢骚,也写出了诗人高洁的志向。

七、拓展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回答问题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明确: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明确: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二)阅读骆宾王的《咏蝉》,回答问题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3、找出诗中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4、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三)阅读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回答问题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明确: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此诗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明确: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八、作业:

1、背诵《蝉》

2、课后练习二

答案:虞世南《蝉》蕴涵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骆宾王《咏蝉》则以蝉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的还被诬陷入

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清代施补华《岘xiàn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样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苏轼的《海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解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

三、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生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中。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旷世奇才和文艺全才,诗为宋冠、词称苏辛、文追韩柳、书首四家(苏、黄、米、蔡)、画擅三绝(诗、书、画),而且人格正直,性格幽默,随缘自适,旷达乐观,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使得他成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至爱,享有极高的声誉。

四、鉴赏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微风吹拂,海棠花泛着光泽显得越发高洁美丽,香雾弥散月儿转过回廊。只怕夜静更深,海棠已经睡去,所以我点亮红烛,却照海棠花。

(二)探究问题

1、前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特点?

明确:视觉(颜色)、嗅觉(香味)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3、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明确:采用烘托、拟人的手法。诗歌的开头就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从侧面渲染,表现出海棠花的高洁与美丽。在诗人的想象(拟人)之中,面前的这株海棠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便燃烛照花。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事不再的主旨。

4、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明确:“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

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花与人融为一体,更加彰显了诗人的爱花之情。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五、总结

1、主题思想

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诗人自元丰三年(1080)一到黄州(湖北黄冈)便视其为知己,并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

本诗中,诗人借海棠花的清丽、清香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良辰易逝的感叹和盛世不再的哀伤。

2、艺术手法

(1)语言浅近,情意隽永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乐观、潇洒的胸襟。

(2)采用烘托、拟人的手法(见上面)

六、拓展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回答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明确: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二)阅读陆游的《落梅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思考:诗中的梅花具有什么特征?本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梅花在百花中气节最高最坚强最坚毅的性格。前两句刻画梅花在风雪肆虐的天气里坚持高尚气节的形象。在雪的侵害,风势凶猛象要吞噬一切的时候,梅花愈加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她与其他花相比,气节最高最坚。后两句点题,写梅花在飘落时坚持气节的具体表现。到过了梅花开花的时令,梅花会顺应自然,甘愿飘落离开,她羞耻于向春神再乞求怜悯。梅花坚持气节的表现更使人肃然起敬。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形象描写与直白评论相结合。既描写梅花在风雪中的凛然姿态,又直白的评定梅花气节最高尚。更以拟人手法,写梅花落花时耻向春神乞怜的具体表现,把对梅花气节最高最坚的评论进一步得到落实。而且托物言志。陆游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这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晚年仍坚持抗金北伐的理想,他宁可自甘寂寞,也决不向当时掌权的主和派屈服。

七、作业:背诵《海棠》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所选3首咏物诗有马、有虫、有花,涉及唐宋两代三位大诗人,其诗都是咏物抒怀的代表作。学习时,重点放在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强化对诗歌鉴赏方法的体验,加强对诗歌意象的品悟,学习从意象中发掘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咏物诗主要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的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物诗是屈原的《橘颂》,它奠定了咏物诗体物言志的创作传统,即体物的赋笔铺陈和言志的比兴寄托相结合。至唐宋两代,咏物诗数量激增,蔚为大观,很多作品形神兼备,不粘不脱,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兴寄托寓。

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咏物诗与我们阅读时的心灵碰撞,体味诗人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人体物咏怀的方法,解读诗人寄物写志的修辞手段,了解诗中“态”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咏物抒怀诗,鉴赏杜甫的《房兵曹胡马》

教学过程

一、简介咏物抒怀诗

1、概念——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咏物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抒发个人情志,如郑板桥的《竹石》。

2、咏物诗的特点

(1)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2)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现,基本上每一首

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寄托作者的情志。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托的常见情感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4、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常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5、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言什么志----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有什么技巧----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解题:《房兵曹胡马》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漫游齐鲁后回洛阳时所作。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管军防、驿传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马是唐代战争、交通中最重要的工具,古代人对马有特殊的感情。

三、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四、鉴赏杜甫《房兵曹胡马》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竹削,四蹄轻快犹如乘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真可托生死。

(二)探究问题

1、这首诗中的马,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诗中的马是一匹骏马,神清骨俊、奔驰生风、纵横驰骋。“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一静一动写出了马非凡的气概。其品质,秉性诚笃,对主人忠诚尽力。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

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

4、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

答题要点,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阐述理由。示例: 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答出第一点即可给满分,只答“语言凝练而形象”,给2分)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意思对即可,3点答对其中的两点得满分)

五、总结主题思想

《房兵曹胡马》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评论家一般认为诗人此进正值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豪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六、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1、咏物言志,虚实结合,绘形绘声

诗的前四句是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描画了一匹

神清骨峻的“胡马”。后四句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写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叙事:前四句写马之形状。议论:“所向”两句写马的性情。抒情:后面两句写马的超凡才华,表现了诗人垢思想

七、拓展

1、阅读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回答问题

思考: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试作以分析。

明确:用了借物喻人、衬托、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写的是看花,但不写去,只写回:也不直接写桃花如何繁盛美好,只从侧面衬托。“红尘拂面”四字,衬托出了京城大道上人物众多,来往繁忙的看花归来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既把看花归来的人们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描绘了出来,又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

后两句借物喻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在写作上使用了语意双关的讽刺手法。表面上写看花,骨子里是借游玄都观看花一事来讽刺满朝新贵的。诗中以“玄都观”暗喻朝廷,以“桃千树”暗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诗的最后一个“栽”字,形象鲜明,讽刺深刻,为点睛之笔。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诗题用了“戏赠”二字,含有嘲讽之意。

2、阅读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回答问题

思考:这首诗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用用比体(通篇运用“比”的表现手法写成的诗歌,叫“比体”。比体诗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而暗里却指另一件事。),并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前诗相同。不同点:寄托的意思不同。上首诗是作者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而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的斗争精神。从写法上看前一首首句写京城大道尘土飞扬,侧面衬托出看花人川流不息的盛况。“无人不道”四字写出了看花者归途中的满足与喜悦,把桃花的繁盛美好、红极一时的情景从侧面烘托了出来。这一首诗是前诗的继续,同时,两诗之间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桃千树”的盛景,今是“半是苔”“菜花开”的荒凉景象。

八、作业:背诵《房兵曹胡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李商隐的《蝉》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解题:蝉是一种昆虫,夏秋之时其成虫在树上鸣叫,俗称“知了”,是古代诗人咏物写志常取的对象。本诗名为咏蝉,实则咏诗人自家情怀。

三、走近作者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绹táo推荐,二十五岁时举进士。次年(838),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以至病卒。有《李义山诗集》《李义山文集》。

四、鉴赏李商隐的《蝉》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而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因恨而连声嘶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力竭声稀,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同情。我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家乡的田园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多蒙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二)探究问题

1、诗的首联从哪些方面写了蝉的形象?

明确:从蝉所处的环境、鸣叫声等方面来描写,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2、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手法。用“一树碧无情”来衬托“五更疏欲断”,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3、本诗中写作者处境艰难的有哪些诗句,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诗句与咏蝉有什么联系?

明确:(1)处境艰难的诗句是“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2)这两句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但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

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4、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明确: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思归之念。

五、总结主题思想

古人说:“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从诗的第四联可以明白诗的旨趣:多蒙蝉声使诗人警惕,诗人也正与蝉一样清高、清苦。这样,诗篇突现的就是诗人的不平和牢骚,也写出了诗人志趣高洁、乐于清贫的操守。

六、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以物喻己,拟人衬托,寄寓情怀。

诗的第一联写出了蝉因处高洁而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第三句极言蝉通夜衷鸣,到天晓力竭声嘶,第四句承上文的“恨”字:蝉栖托在树上,抱枝衷鸣,而树却“无情”自“碧”。诗人的比喻是很明显的:诗人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诗的第三联写诗人漂泊不定的遭遇:官职微小,年年漂泊他乡,故园荒芜,还是早点辞官归去吧。第四联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蝉联系起来:多蒙蝉声使诗人警惕,诗人也正与蝉一样清高、清苦。这样,就使全诗首尾相应,写出了诗人的不平和牢骚,也写出了诗人高洁的志向。

七、拓展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回答问题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明确: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明确: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二)阅读骆宾王的《咏蝉》,回答问题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3、找出诗中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4、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三)阅读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回答问题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明确: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此诗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明确: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③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八、作业:

1、背诵《蝉》

2、课后练习二

答案:虞世南《蝉》蕴涵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骆宾王《咏蝉》则以蝉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的还被诬陷入

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清代施补华《岘xiàn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样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苏轼的《海棠》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解题:海棠,落叶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红色,味酸甜。《海棠》是一首吟咏海棠花的咏物诗,诗人将美女的形象寄寓在海棠花之中,体现了一种爱花、惜花之情。

三、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生始终处于党争的夹缝中。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旷世奇才和文艺全才,诗为宋冠、词称苏辛、文追韩柳、书首四家(苏、黄、米、蔡)、画擅三绝(诗、书、画),而且人格正直,性格幽默,随缘自适,旷达乐观,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使得他成为中国文人心目中的至爱,享有极高的声誉。

四、鉴赏

(一)诵读品味、疏通诗意(个读、齐读)

大意:微风吹拂,海棠花泛着光泽显得越发高洁美丽,香雾弥散月儿转过回廊。只怕夜静更深,海棠已经睡去,所以我点亮红烛,却照海棠花。

(二)探究问题

1、前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特点?

明确:视觉(颜色)、嗅觉(香味)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3、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明确:采用烘托、拟人的手法。诗歌的开头就以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从侧面渲染,表现出海棠花的高洁与美丽。在诗人的想象(拟人)之中,面前的这株海棠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便燃烛照花。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事不再的主旨。

4、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明确:“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

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花与人融为一体,更加彰显了诗人的爱花之情。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五、总结

1、主题思想

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横遭贬谪的诗人自元丰三年(1080)一到黄州(湖北黄冈)便视其为知己,并数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

本诗中,诗人借海棠花的清丽、清香表现自己高洁的品德,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良辰易逝的感叹和盛世不再的哀伤。

2、艺术手法

(1)语言浅近,情意隽永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乐观、潇洒的胸襟。

(2)采用烘托、拟人的手法(见上面)

六、拓展

(一)阅读欧阳修的《画眉鸟》回答问题

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

明确: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

2、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②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二)阅读陆游的《落梅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思考:诗中的梅花具有什么特征?本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梅花在百花中气节最高最坚强最坚毅的性格。前两句刻画梅花在风雪肆虐的天气里坚持高尚气节的形象。在雪的侵害,风势凶猛象要吞噬一切的时候,梅花愈加表现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她与其他花相比,气节最高最坚。后两句点题,写梅花在飘落时坚持气节的具体表现。到过了梅花开花的时令,梅花会顺应自然,甘愿飘落离开,她羞耻于向春神再乞求怜悯。梅花坚持气节的表现更使人肃然起敬。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形象描写与直白评论相结合。既描写梅花在风雪中的凛然姿态,又直白的评定梅花气节最高尚。更以拟人手法,写梅花落花时耻向春神乞怜的具体表现,把对梅花气节最高最坚的评论进一步得到落实。而且托物言志。陆游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这可以联想到诗人自己晚年仍坚持抗金北伐的理想,他宁可自甘寂寞,也决不向当时掌权的主和派屈服。

七、作业:背诵《海棠》


相关文章

  •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 咏物抒怀诗鉴赏点拨 考点精讲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它又包含以下两种情况:一种表现或影射社会现状,如<诗经>中的<硕鼠>;另一种 ...查看


  • 蝶恋花的教案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教学目标: 1.体会全词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的风格. 2.学习本词欲扬先抑的写景手法. 3.鉴赏本词工笔描摹式的抒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词欲扬先抑的写景手法. 2.鉴赏本词工笔描摹式的抒情. 教学难点: ...查看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测试题
  •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命题人:山西省康杰中学 梁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 江渚 zhǔ 凤阙 quâ 绮筵 yán 扁舟 piān .... B. 碣 ...查看


  • 推荐: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 书摘:2010年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五章(节选)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 ...查看


  • 古诗词鉴赏(考试专用)
  • 第一类: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第二类: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查看


  • 二月二龙抬头最新祝福语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最新祝福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祝您二月初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友情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2.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家都来啃猪头,满大街的晃猪头, ...查看


  • 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精选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精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祝您二月初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友情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2.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家都来啃猪头,满大街的晃猪头, ...查看


  • 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大全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大全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祝您二月初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友情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2.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家都来啃猪头,满大街的晃猪头, ...查看


  • 最新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精选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最新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精选>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祝您二月初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友情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2.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大家都来啃猪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