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从知而行之到行而知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

“知”就如人们的一双眼睛和两只耳朵,而“行”就是人们的一双脚。多闻多见使人们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而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就得有这双脚肯去执行。“知”是一回事,“行”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由知而后行与由行而后知,以及知了未行和行了未知则是一个课题。

领导者需要借谁的“力”

1、借上司的“力”

2、借同级的“力”

3、借下属的“力”

4、借对手的“力”

5、借夫人的“力”

6、借自己的“力”

7、借外部的“力”

8、借团队的“力”

一个重要的言论叫做“放下”,即“放下我执、消除烦恼”。这个言论很多人均认知且赞同,可真要“放下”即“行”则人人都说“难”!要明了何为“放下”难,明了何为“放下”而立即去做也难!明.吕坤先生说得好,“知而不行”就如同瘫痪的病人计算路程、或在画中画山水一样,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可要是“不知而行”呢?那就会如同成语故事中那个魏国人一样,明明要去南边的楚国却偏偏选择了相反的方向,那自然离目的地就越来越远了。…“理”虽如此,可人们却很难按照“理”的方向去前行,因而“知了未行”和“行了未知”的“历史”就在不断的重复,那随之而来的烦恼和痛苦也就在所难免了。

管理重在知而行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确实如此,管理的精髓既在于“知”,更在于“行”,重在知而行之。时下,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推陈出新、交汇争鸣。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的确需要保持宁静的心态,去繁就简,去粗存精,择其善者而行之,应对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难题,落实破解措施,突破管理瓶颈,并且要抓坚持,坚持抓;抓反复,反复抓;抓重复,重复抓。

实践证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90%的问题都是共通的,都是可以相互借鉴来解决的,不同的只有10%。但正是这10%,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特定使命、特定文化和特定管理模式。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解决好90%的企业共通的问题,更要解决好10%的企业独有的问题。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二是运用最佳的实践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知而行之”的真正含义。

成功的企业得益于成功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源自于以“团结有力”、“市场有为”、“创新有效”、“和谐有情”和“责任心”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五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源自于企业与生俱来的对社会感恩、回报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合作伙伴“和谐共赢”,与职工“和谐有情”;源自于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不断地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体现了艰苦创业、持续创新、争先创优的时代精神。这是宝胜实现做大做强、基业长青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企业的发展关键靠人,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领导人能够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探寻如何缓解员工压力,矫正管理偏差,有效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方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进而更好地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责任心是激情和创造力之源。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留给企业什么?不仅仅是财富,还应该有思想。

知而行之:行动者,有未来

知之不如行之,不知而行,天之骄子也

学而思之则智,知而行之则健。

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

行百里者看周遭事,行千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

“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知”,小鸟知道森林的阳光,鱼儿知道河水的纯净,而我们知道自己的世界。

古人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告诉我们: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重要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而陶行知先生由最初的推崇,甚至改名为“知行”,到后来反其意而用之,更名为“行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是无用的知。读万卷书,满眼尽是他人观点,大脑被他人占据,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根弹簧,当他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和阅读别人的思想与历史的时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应有的弹性与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行而不知,是盲目的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知”,并获得新的“知”。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者,可知人生之不易也;周游列国者,可知天外有天也;饱览风情者,可知自然之奇妙也;遇苦见荒者,可知自身之幸福也;受人白眼者,可知自强之重要也;遇人不淑者,可知自立之必要也;得人恩惠者,可知善良无界也;给人帮助者,可知助人为乐也。”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知与行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如果你有热情,万里如在眼前;而如果你没有雄心,咫尺也是天涯。

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烈火一般地熊熊燃烧,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不需要太多的名言,只需要奉行一个真理:当你清楚了做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后请立即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我们既要“知”,又要“行”,更要“即知即做”,这样才能做到最好。且行且思,且知且行,行到更远的远方,并有更新的“新”。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知”和自己的方向,请拿出你的热情,在月华风影里,在霜天香花里,在春秋代序里,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喜悦。

如果你喜欢水墨画,请到董其昌或者齐白石的绘画世界里领悟,去很多地方采风,当墨笔一笔一笔地画下,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写意。

如果你钟情于二胡,请到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倾听,在弦上无数次地练习,当音符一个一个地跳跃,你心灵的歌声便随音乐一起悠扬。

如果你热爱的是写作,那么,请到诗词曲文中去浸润,一次次记下你的感悟,你会看到自己的文字像一树一树的繁花在自己笔下绽放。

如果你正在走向高考,那么请在高中好好把握自己。高考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高中已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认真演绎“知行合一”,将会使你在高中的人生舞台上受益匪浅。一次次获得新“知”,一次次做题,一次次总结,攀登书山,畅游学海,不要感到疲倦,自己美丽的蓝图就会一点一点地实现。你爬过书山,渡过学海,在知中行,行中知,渐行渐远,兴味盎然,尽享知与行的乐趣。

星月变幻,时光流转。你如果知行合一,充实地度过了高中岁月,那也无悔了。请将这一哲理深深领会于内心。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一路走下去,在广阔的世界里,在岁月的光华里,在思想的无边疆界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在自己的幸福之路上,走在心灵的欣悦圆满的坦途上。

正其道而知之,反其道而行之

知而行,行而恒,恒而达

学而悟知,要懂得悟

悟而行之,坚持不懈

量力而行与自知之明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量力而行的原则。否则只能自讨苦吃。

人还是应守点规矩,该干什么干什么,无论做什么事儿,既要有自知之明,更要量力而行!

因知而行,以行验知

学而知,知而行,行而远

一、学而知之:厚积薄发,静待品春。

1、用理论提升专家气质。

不断提高自身和成员的理论修养,加强理论学习,这是一切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本学期我们继续学习了多本教育书籍和专业杂志,继续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并将学习讲座的平台让给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让他们将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促使他们精心准备、认真学习,一展自己的教学思想。

围绕自己研究的数学童话主题给大家讲述了近几年自己在童话创作方面的实践和成绩,提出了教室可以以“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数学谜语”等为载体,建构校园数学文化场,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数学大世界;

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系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查漏补缺,促进知识内化→上好试卷讲评课”四方面谈起,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具体的课例,给大家很大启发;这样的学习研讨形式,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鲜活的案例,为大家创设了一个智慧碰撞、思维交锋、情感融通的平台。这样的讲座将成为我们的常规,促进工作室成员每人有研究专题,有独到的思想,促进早日形成专家气质。

2、借观摩提高品质。

“走出去,请进来”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而实际的课堂教学观摩便成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

二、知而行之:一路走来,一路花开。

我们走进课堂,扎根于课堂实践研究,探索数学发展性阅读的规律和本质,追寻儿童数学教育的真谛,感受拔节成长的变化与力量。

1、花飞满城春——“你知道吗”主题再拓展研究。

教材上“你知道吗”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受教材容量的限制不能将经典全部选录,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又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内容进行了压缩,呈现不完整,因此我们创建多种平台,放大“你知道吗”的价值。本学期我们继续立足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的素材,并加以丰富拓展,形成了多节专题课例——

【案例】:《巧算圆柱的体积》。这是根据六年级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你知道吗——古代圆柱体积的计算”而拓展的一节原创专题阅读课,老师带领学生从“圆柱体积的一般算法”到“古代圆柱体积的算法”再到“圆柱体积的巧妙算法”,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常规,一次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

2、苔花如米学牡丹——自主开发设计主题拓展阅读课。

本学期的专题课,我们还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提升数学素养”为目的,创新性地根据身边的素材由某一主题“牵一发”而“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将课内外、各学科等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这方面也留下了我们很多的探索足迹:

【案例】:《神奇的三角板》。这是一节原创的专题阅读课,课上以三角板为主线,由角到边到面再到体,师生一起重温了平面立体图形知识一些要点,一起经历了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美的学习过程,以至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这是一块“有趣的三角板”、“神奇的三角板”、“变幻莫测的三角板”一次“美妙的学习旅程”……

此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配合教材进程,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改编、创作数学拓展阅读内容。形成了一到六年级阅读系列。

3、思想飞扬满眼春——数学思想与发展性阅读的优整

数学发展性阅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要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以逐步达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本学期在此方面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也作了相应的积极探索,带给了大家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有趣的数学猜想》,合理定位、精心设计,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验证着: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冰雹猜想、四色问题……高深的猜想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神秘,老师为学生打开了数学的另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及其所散发出来的震撼魅力。

三、行而远之:心中有风景,花自香满径。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身为一线教师,平凡得如同一棵草,一粒尘埃,但是,哪怕是一棵草,我们也要为世界献上一点绿。让我们怀揣梦想天天向上,执著的足印与希望同行,在教育的天地里奔跑,我们是一群幸福的动词,淋浴着灿烂阳光,洒下一路歌声一路花香……

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

“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知”,小鸟知道森林的阳光,鱼儿知道河水的纯净,而我们知道自己的世界。

古人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告诉我们: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重要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而陶行知先生由最初的推崇,甚至改名为“知行”,到后来反其意而用之,更名为“行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是无用的知。读万卷书,满眼尽是他人观点,大脑被他人占据,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根弹簧,当他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和阅读别人的思想与历史的时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应有的弹性与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行而不知,是盲目的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知”,并获得新的“知”。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者,可知人生之不易也;周游列国者,可知天外有天也;饱览风情者,可知自然之奇妙也;遇苦见荒者,可知自身之幸福也;受人白眼者,可知自强之重要也;遇人不淑者,可知自立之必要也;得人恩惠者,可知善良无界也;给人帮助者,可知助人为乐也。”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知与行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如果你有热情,万里如在眼前;而如果你没有雄心,咫尺也是天涯。

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烈火一般地熊熊燃烧,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不需要太多的名言,只需要奉行一个真理:当你清楚了做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后请立即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我们既要“知”,又要“行”,更要“即知即做”,这样才能做到最好。且行且思,且知且行,行到更远的远方,并有更新的“新”。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知”和自己的方向,请拿出你的热情,在月华风影里,在霜天香花里,在春秋代序里,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喜悦。

如果你喜欢水墨画,请到董其昌或者齐白石的绘画世界里领悟,去很多地方采风,当墨笔一笔一笔地画下,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写意。

如果你钟情于二胡,请到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倾听,在弦上无数次地练习,当音符一个一个地跳跃,你心灵的歌声便随音乐一起悠扬。

如果你热爱的是写作,那么,请到诗词曲文中去浸润,一次次记下你的感悟,你会看到自己的文字像一树一树的繁花在自己笔下绽放。

如果你正在走向高考,那么请在高中好好把握自己。高考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高中已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认真演绎“知行合一”,将会使你在高中的人生舞台上受益匪浅。一次次获得新“知”,一次次做题,一次次总结,攀登书山,畅游学海,不要感到疲倦,自己美丽的蓝图就会一点一点地实现。你爬过书山,渡过学海,在知中行,行中知,渐行渐远,兴味盎然,尽享知与行的乐趣。

星月变幻,时光流转。你如果知行合一,充实地度过了高中岁月,那也无悔了。请将这一哲理深深领会于内心。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一路走下去,在广阔的世界里,在岁月的光华里,在思想的无边疆界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在自己的幸福之路上,走在心灵的欣悦圆满的坦途上。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

“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

这是什么含义呢?

这是说,一旦我们真正领悟了习惯那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一旦我们真能在“习惯”两字上下大功夫,我们的人生真的会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变成一种“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的人!当然我们这里的“知”想你一定不会误解,我们的“知”一定是指“知道”那些对己、对人有益的行为、态度、观念、原则等,而决不是相反;否则如果方向错了,岂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越“行”、越“恒”在错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越远。因此把握好方向、目标,找准你人生的定位这可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望你务必慎之又慎!

朋友,我这“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的第五个发现,我认为是《习惯学》几乎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实践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在这一章要专门论述。而有了上一章的“习惯‘五动’定律”,我相信对这一重要基楚理论你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在具体阐述我这一基础理论之前,请允许我再复述一下前文已涉略过的“‘三有’理论”,因为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习惯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有’理论”

所谓“‘三有’理论”,诚如前文所述,是指我们对自己所提出的任何观念、主张、学问通常起码应有三个“有”,即──

“有据”、“有理”、“有实”。

所谓“有据”,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不是你的主观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是被古今中外的众多智者、圣贤、权威所推祟的;

所谓“有理”,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经得起严格的理性推敲的;

所谓“有实”,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是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是真实可靠的、是可以用大量实例来加以印证的。

对于以上“‘三有’理论”我当然是认可的。如果说我前面的诸多发现更多的是从“有据”这个角度来加以阐述的话,那在这第五个发现中,我将试图从“有理”的角度来加以阐述。因为如果光“有据”,你说这是“据”那本经典讲的、是“据”那位圣人说的,你虽然也能接受,但这种接受往往会有些勉强。因为经典、圣人也不全是对的,他们难免也有看走眼的地方。

因此要说明一种主张除了“有据”还要“有理”,更要“有实”,即用充分的实例加以佐证。现在让我们先谈“有理”。

所谓“有理”当然是指我之《习惯学》在理论上也完全是站得住脚的,是经得起严格的理性推敲的。

那我为何敢这样说呢?

这就要从我们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说起。

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发现我们人性有两大普遍的弱点。

有哪两大普遍的弱点呢?──

一是“知而不行”;二是“行而不恒”!

我们先来看第一大弱点──“知而不行”。

朋友,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知而不行”是不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仿佛与生俱来。许多对自己极有价值观念、方法等“知道”了没有呢?知道了;但“行”了没有呢?没有!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不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对此,我前面所举“西瓜甜不甜?”的例子是不是极为典型。大家谁都“知道”这种照相方法有诸多优点,但在我的课堂里学了、知道了半小时都不到,但真正让大家一做,就全无踪影了,这多令人遗憾啊!(不知这种照相术你现在开始“行”了没有?)。

而为了让我们对这方面有更深的印象和更深刻的反思,我不妨再举一个典型案例,因为在“知而不行”这一人性弱点上,我们国人更应该深刻反思。

这案例来自前些年的一篇报导。

报导说在世界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竟出了足以让我们几乎所有国人都汗颜的画面。

因为就在这世界各国旅客都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却极为刺眼地用中文写着许多警示──

“此处游客勿进!”

“此处请勿洗手!”

“请勿骑上马背!”

“请勿骑上象背!”

“务请保持安静!”

……

朋友,在这个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旅客都有,但为何独用我们中文写着如此警示?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国人深刻反省吗?试想,凡此种种应有的规范、应有的公德、应有的准则我们难道不“知道”吗?不,我们全“知道”!不仅全“知道”,恐怕说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为何真正做起来就没有了呢?这不就是再典型不过的“知而不行”吗?!

因此,“知而不行”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更是我们国人的一大普遍弱点;这一弱点,使我们的“行动力”大受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甚至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为此前些年我发表了一部专著──《知道更要做到》。没想到专著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还竟演绎成了200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政治考试的一道考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朋友,这道题不源于我的《知道更要做到》吗?

你看,一,我的书名便是这道题所指的核心思想──

知道,更要做到!

二,我那专著封面上端最醒目处便是一句名言──

“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杰克?韦尔奇”

杰克?韦尔奇是谁?是通用电器前CEO。他入主通用电气20年间,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气的市值由他上任时的130亿上升到4800亿美元,排名也从世界第10提升到第1。他被誉为"最受尊敬的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20世纪全球最杰出经理人”。

三,我在《知道更要做到》的序言一开始,便讲述以上考题所涉及的故事。由于这故事对深刻认识我们这“知而不行”的弱点极有价值,因此容我原文照录于下──

“追求卓越、渴望富强,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许正因为此,2004年仲夏,我们请来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势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举办了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

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脑海里:

有中国企业家问:‘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器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就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

朋友,从以上三个方面,那道全国硕士生政治入学试题不正源于我那专著吗?可见我关于“知道,更要做到!”的理念确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我们这里说的“做到”是指什么?不就是指“行”、“行动”、强有力的“行动力”吗?可见“行动力”的缺失不仅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更是我们国民性的一大普遍弱点,而正因为此,我的呐喊和呼吁已引起了如此关注和反响。

以上我说的便是我们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之一──

知而不行!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知而行之,义也。安而行之,义也。知而行之则善,知而不行则耻,不知而不行则庸,不知而行则可怕了。

“知”就如人们的一双眼睛和两只耳朵,而“行”就是人们的一双脚。多闻多见使人们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而知道了自己所要行的东西,就得有这双脚肯去执行。“知”是一回事,“行”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由知而后行与由行而后知,以及知了未行和行了未知则是一个课题。

领导者需要借谁的“力”

1、借上司的“力”

2、借同级的“力”

3、借下属的“力”

4、借对手的“力”

5、借夫人的“力”

6、借自己的“力”

7、借外部的“力”

8、借团队的“力”

一个重要的言论叫做“放下”,即“放下我执、消除烦恼”。这个言论很多人均认知且赞同,可真要“放下”即“行”则人人都说“难”!要明了何为“放下”难,明了何为“放下”而立即去做也难!明.吕坤先生说得好,“知而不行”就如同瘫痪的病人计算路程、或在画中画山水一样,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可要是“不知而行”呢?那就会如同成语故事中那个魏国人一样,明明要去南边的楚国却偏偏选择了相反的方向,那自然离目的地就越来越远了。…“理”虽如此,可人们却很难按照“理”的方向去前行,因而“知了未行”和“行了未知”的“历史”就在不断的重复,那随之而来的烦恼和痛苦也就在所难免了。

管理重在知而行之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确实如此,管理的精髓既在于“知”,更在于“行”,重在知而行之。时下,各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推陈出新、交汇争鸣。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的确需要保持宁静的心态,去繁就简,去粗存精,择其善者而行之,应对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难题,落实破解措施,突破管理瓶颈,并且要抓坚持,坚持抓;抓反复,反复抓;抓重复,重复抓。

实践证明,在企业管理过程中,90%的问题都是共通的,都是可以相互借鉴来解决的,不同的只有10%。但正是这10%,集中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特定使命、特定文化和特定管理模式。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解决好90%的企业共通的问题,更要解决好10%的企业独有的问题。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二是运用最佳的实践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才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知而行之”的真正含义。

成功的企业得益于成功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源自于以“团结有力”、“市场有为”、“创新有效”、“和谐有情”和“责任心”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五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源自于企业与生俱来的对社会感恩、回报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与社会“和谐共生”,与合作伙伴“和谐共赢”,与职工“和谐有情”;源自于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不断地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体现了艰苦创业、持续创新、争先创优的时代精神。这是宝胜实现做大做强、基业长青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人云:“人事之最难在于知人。”企业的发展关键靠人,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领导人能够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探寻如何缓解员工压力,矫正管理偏差,有效激励自我和下属的方法,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进而更好地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责任心是激情和创造力之源。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留给企业什么?不仅仅是财富,还应该有思想。

知而行之:行动者,有未来

知之不如行之,不知而行,天之骄子也

学而思之则智,知而行之则健。

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

行百里者看周遭事,行千里者阅世间情,行万里者穷天下经。

“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知”,小鸟知道森林的阳光,鱼儿知道河水的纯净,而我们知道自己的世界。

古人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告诉我们: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重要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而陶行知先生由最初的推崇,甚至改名为“知行”,到后来反其意而用之,更名为“行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是无用的知。读万卷书,满眼尽是他人观点,大脑被他人占据,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根弹簧,当他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和阅读别人的思想与历史的时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应有的弹性与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行而不知,是盲目的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知”,并获得新的“知”。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者,可知人生之不易也;周游列国者,可知天外有天也;饱览风情者,可知自然之奇妙也;遇苦见荒者,可知自身之幸福也;受人白眼者,可知自强之重要也;遇人不淑者,可知自立之必要也;得人恩惠者,可知善良无界也;给人帮助者,可知助人为乐也。”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知与行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如果你有热情,万里如在眼前;而如果你没有雄心,咫尺也是天涯。

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烈火一般地熊熊燃烧,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不需要太多的名言,只需要奉行一个真理:当你清楚了做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后请立即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我们既要“知”,又要“行”,更要“即知即做”,这样才能做到最好。且行且思,且知且行,行到更远的远方,并有更新的“新”。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知”和自己的方向,请拿出你的热情,在月华风影里,在霜天香花里,在春秋代序里,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喜悦。

如果你喜欢水墨画,请到董其昌或者齐白石的绘画世界里领悟,去很多地方采风,当墨笔一笔一笔地画下,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写意。

如果你钟情于二胡,请到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倾听,在弦上无数次地练习,当音符一个一个地跳跃,你心灵的歌声便随音乐一起悠扬。

如果你热爱的是写作,那么,请到诗词曲文中去浸润,一次次记下你的感悟,你会看到自己的文字像一树一树的繁花在自己笔下绽放。

如果你正在走向高考,那么请在高中好好把握自己。高考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高中已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认真演绎“知行合一”,将会使你在高中的人生舞台上受益匪浅。一次次获得新“知”,一次次做题,一次次总结,攀登书山,畅游学海,不要感到疲倦,自己美丽的蓝图就会一点一点地实现。你爬过书山,渡过学海,在知中行,行中知,渐行渐远,兴味盎然,尽享知与行的乐趣。

星月变幻,时光流转。你如果知行合一,充实地度过了高中岁月,那也无悔了。请将这一哲理深深领会于内心。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一路走下去,在广阔的世界里,在岁月的光华里,在思想的无边疆界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在自己的幸福之路上,走在心灵的欣悦圆满的坦途上。

正其道而知之,反其道而行之

知而行,行而恒,恒而达

学而悟知,要懂得悟

悟而行之,坚持不懈

量力而行与自知之明

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遵循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量力而行的原则。否则只能自讨苦吃。

人还是应守点规矩,该干什么干什么,无论做什么事儿,既要有自知之明,更要量力而行!

因知而行,以行验知

学而知,知而行,行而远

一、学而知之:厚积薄发,静待品春。

1、用理论提升专家气质。

不断提高自身和成员的理论修养,加强理论学习,这是一切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本学期我们继续学习了多本教育书籍和专业杂志,继续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并将学习讲座的平台让给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让他们将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促使他们精心准备、认真学习,一展自己的教学思想。

围绕自己研究的数学童话主题给大家讲述了近几年自己在童话创作方面的实践和成绩,提出了教室可以以“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数学谜语”等为载体,建构校园数学文化场,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数学大世界;

从“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系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查漏补缺,促进知识内化→上好试卷讲评课”四方面谈起,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具体的课例,给大家很大启发;这样的学习研讨形式,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鲜活的案例,为大家创设了一个智慧碰撞、思维交锋、情感融通的平台。这样的讲座将成为我们的常规,促进工作室成员每人有研究专题,有独到的思想,促进早日形成专家气质。

2、借观摩提高品质。

“走出去,请进来”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而实际的课堂教学观摩便成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

二、知而行之:一路走来,一路花开。

我们走进课堂,扎根于课堂实践研究,探索数学发展性阅读的规律和本质,追寻儿童数学教育的真谛,感受拔节成长的变化与力量。

1、花飞满城春——“你知道吗”主题再拓展研究。

教材上“你知道吗”内容的选取和编排受教材容量的限制不能将经典全部选录,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又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内容进行了压缩,呈现不完整,因此我们创建多种平台,放大“你知道吗”的价值。本学期我们继续立足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的素材,并加以丰富拓展,形成了多节专题课例——

【案例】:《巧算圆柱的体积》。这是根据六年级教材第二单元中的“你知道吗——古代圆柱体积的计算”而拓展的一节原创专题阅读课,老师带领学生从“圆柱体积的一般算法”到“古代圆柱体积的算法”再到“圆柱体积的巧妙算法”,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常规,一次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刻!

2、苔花如米学牡丹——自主开发设计主题拓展阅读课。

本学期的专题课,我们还以“发展思维”为核心,“提升数学素养”为目的,创新性地根据身边的素材由某一主题“牵一发”而“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将课内外、各学科等统整起来,构成“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这方面也留下了我们很多的探索足迹:

【案例】:《神奇的三角板》。这是一节原创的专题阅读课,课上以三角板为主线,由角到边到面再到体,师生一起重温了平面立体图形知识一些要点,一起经历了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美的学习过程,以至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这是一块“有趣的三角板”、“神奇的三角板”、“变幻莫测的三角板”一次“美妙的学习旅程”……

此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配合教材进程,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收集、改编、创作数学拓展阅读内容。形成了一到六年级阅读系列。

3、思想飞扬满眼春——数学思想与发展性阅读的优整

数学发展性阅读要求我们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要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以逐步达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本学期在此方面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也作了相应的积极探索,带给了大家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有趣的数学猜想》,合理定位、精心设计,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验证着: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冰雹猜想、四色问题……高深的猜想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神秘,老师为学生打开了数学的另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及其所散发出来的震撼魅力。

三、行而远之:心中有风景,花自香满径。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身为一线教师,平凡得如同一棵草,一粒尘埃,但是,哪怕是一棵草,我们也要为世界献上一点绿。让我们怀揣梦想天天向上,执著的足印与希望同行,在教育的天地里奔跑,我们是一群幸福的动词,淋浴着灿烂阳光,洒下一路歌声一路花香……

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

“山居者知山,村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知”,小鸟知道森林的阳光,鱼儿知道河水的纯净,而我们知道自己的世界。

古人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告诉我们: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沟通世界的重要路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名言。而陶行知先生由最初的推崇,甚至改名为“知行”,到后来反其意而用之,更名为“行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强调“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是无用的知。读万卷书,满眼尽是他人观点,大脑被他人占据,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根弹簧,当他每时每刻都在承受和阅读别人的思想与历史的时候,其自身便失去了天生所应有的弹性与延展性。人生最可悲的境遇,就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行而不知,是盲目的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知”,并获得新的“知”。读万卷书不够,还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者,可知人生之不易也;周游列国者,可知天外有天也;饱览风情者,可知自然之奇妙也;遇苦见荒者,可知自身之幸福也;受人白眼者,可知自强之重要也;遇人不淑者,可知自立之必要也;得人恩惠者,可知善良无界也;给人帮助者,可知助人为乐也。”大禹在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与行的距离。知与行之间,距离到底有多远?知行合一的境界,我们何时才能达到?如果你有热情,万里如在眼前;而如果你没有雄心,咫尺也是天涯。

一个没有热情的人,不会让自己的梦想和智慧像烈火一般地熊熊燃烧,从而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成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不需要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不需要太多的名言,只需要奉行一个真理:当你清楚了做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后请立即行动起来并坚持下去。我们既要“知”,又要“行”,更要“即知即做”,这样才能做到最好。且行且思,且知且行,行到更远的远方,并有更新的“新”。

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知”和自己的方向,请拿出你的热情,在月华风影里,在霜天香花里,在春秋代序里,找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喜悦。

如果你喜欢水墨画,请到董其昌或者齐白石的绘画世界里领悟,去很多地方采风,当墨笔一笔一笔地画下,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写意。

如果你钟情于二胡,请到阿炳的《二泉映月》里倾听,在弦上无数次地练习,当音符一个一个地跳跃,你心灵的歌声便随音乐一起悠扬。

如果你热爱的是写作,那么,请到诗词曲文中去浸润,一次次记下你的感悟,你会看到自己的文字像一树一树的繁花在自己笔下绽放。

如果你正在走向高考,那么请在高中好好把握自己。高考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条重要路径,高中已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认真演绎“知行合一”,将会使你在高中的人生舞台上受益匪浅。一次次获得新“知”,一次次做题,一次次总结,攀登书山,畅游学海,不要感到疲倦,自己美丽的蓝图就会一点一点地实现。你爬过书山,渡过学海,在知中行,行中知,渐行渐远,兴味盎然,尽享知与行的乐趣。

星月变幻,时光流转。你如果知行合一,充实地度过了高中岁月,那也无悔了。请将这一哲理深深领会于内心。知而行,行而知,行知合一,一路走下去,在广阔的世界里,在岁月的光华里,在思想的无边疆界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在自己的幸福之路上,走在心灵的欣悦圆满的坦途上。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

“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

这是什么含义呢?

这是说,一旦我们真正领悟了习惯那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一旦我们真能在“习惯”两字上下大功夫,我们的人生真的会发生一种质的变化,变成一种“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的人!当然我们这里的“知”想你一定不会误解,我们的“知”一定是指“知道”那些对己、对人有益的行为、态度、观念、原则等,而决不是相反;否则如果方向错了,岂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越“行”、越“恒”在错误的道路上就会走得越远。因此把握好方向、目标,找准你人生的定位这可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望你务必慎之又慎!

朋友,我这“知而必行,行而必恒,恒而必达!”的第五个发现,我认为是《习惯学》几乎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实践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在这一章要专门论述。而有了上一章的“习惯‘五动’定律”,我相信对这一重要基楚理论你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在具体阐述我这一基础理论之前,请允许我再复述一下前文已涉略过的“‘三有’理论”,因为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习惯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有’理论”

所谓“‘三有’理论”,诚如前文所述,是指我们对自己所提出的任何观念、主张、学问通常起码应有三个“有”,即──

“有据”、“有理”、“有实”。

所谓“有据”,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不是你的主观臆想,而是有根有据的、是被古今中外的众多智者、圣贤、权威所推祟的;

所谓“有理”,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经得起严格的理性推敲的;

所谓“有实”,是指你提出的观念、主张是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是真实可靠的、是可以用大量实例来加以印证的。

对于以上“‘三有’理论”我当然是认可的。如果说我前面的诸多发现更多的是从“有据”这个角度来加以阐述的话,那在这第五个发现中,我将试图从“有理”的角度来加以阐述。因为如果光“有据”,你说这是“据”那本经典讲的、是“据”那位圣人说的,你虽然也能接受,但这种接受往往会有些勉强。因为经典、圣人也不全是对的,他们难免也有看走眼的地方。

因此要说明一种主张除了“有据”还要“有理”,更要“有实”,即用充分的实例加以佐证。现在让我们先谈“有理”。

所谓“有理”当然是指我之《习惯学》在理论上也完全是站得住脚的,是经得起严格的理性推敲的。

那我为何敢这样说呢?

这就要从我们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说起。

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发现我们人性有两大普遍的弱点。

有哪两大普遍的弱点呢?──

一是“知而不行”;二是“行而不恒”!

我们先来看第一大弱点──“知而不行”。

朋友,看看我们自己和周围,“知而不行”是不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仿佛与生俱来。许多对自己极有价值观念、方法等“知道”了没有呢?知道了;但“行”了没有呢?没有!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不是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对此,我前面所举“西瓜甜不甜?”的例子是不是极为典型。大家谁都“知道”这种照相方法有诸多优点,但在我的课堂里学了、知道了半小时都不到,但真正让大家一做,就全无踪影了,这多令人遗憾啊!(不知这种照相术你现在开始“行”了没有?)。

而为了让我们对这方面有更深的印象和更深刻的反思,我不妨再举一个典型案例,因为在“知而不行”这一人性弱点上,我们国人更应该深刻反思。

这案例来自前些年的一篇报导。

报导说在世界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竟出了足以让我们几乎所有国人都汗颜的画面。

因为就在这世界各国旅客都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却极为刺眼地用中文写着许多警示──

“此处游客勿进!”

“此处请勿洗手!”

“请勿骑上马背!”

“请勿骑上象背!”

“务请保持安静!”

……

朋友,在这个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旅客都有,但为何独用我们中文写着如此警示?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国人深刻反省吗?试想,凡此种种应有的规范、应有的公德、应有的准则我们难道不“知道”吗?不,我们全“知道”!不仅全“知道”,恐怕说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为何真正做起来就没有了呢?这不就是再典型不过的“知而不行”吗?!

因此,“知而不行”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更是我们国人的一大普遍弱点;这一弱点,使我们的“行动力”大受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甚至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为此前些年我发表了一部专著──《知道更要做到》。没想到专著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还竟演绎成了200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政治考试的一道考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朋友,这道题不源于我的《知道更要做到》吗?

你看,一,我的书名便是这道题所指的核心思想──

知道,更要做到!

二,我那专著封面上端最醒目处便是一句名言──

“你们知道了,但是我们做到了──杰克?韦尔奇”

杰克?韦尔奇是谁?是通用电器前CEO。他入主通用电气20年间,将一个弥漫着官僚主义气息的公司,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朝气,富有生机的企业巨头。在他的领导下,通用电气的市值由他上任时的130亿上升到4800亿美元,排名也从世界第10提升到第1。他被誉为"最受尊敬的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20世纪全球最杰出经理人”。

三,我在《知道更要做到》的序言一开始,便讲述以上考题所涉及的故事。由于这故事对深刻认识我们这“知而不行”的弱点极有价值,因此容我原文照录于下──

“追求卓越、渴望富强,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许正因为此,2004年仲夏,我们请来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势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举办了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

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脑海里:

有中国企业家问:‘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器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就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

朋友,从以上三个方面,那道全国硕士生政治入学试题不正源于我那专著吗?可见我关于“知道,更要做到!”的理念确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我们这里说的“做到”是指什么?不就是指“行”、“行动”、强有力的“行动力”吗?可见“行动力”的缺失不仅是我们人性的一大普遍弱点,更是我们国民性的一大普遍弱点,而正因为此,我的呐喊和呼吁已引起了如此关注和反响。

以上我说的便是我们人性的两大普遍弱点之一──

知而不行!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路程问题
  • 小学数学路程问题 1.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大概分为简单问题.相遇问题.时钟问题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速度和×时间=路程和:3)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3.常用比例关系:1)速度相 ...查看


  • 路程应用题
  • 路程应用题 1.大双和小双两人从相距16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大双每分钟行120为,小双每分钟行80米,他们家有一只宠物狗,如果这只狗与大双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400米,遇到小双后,立即回头向大双跑去,遇到大双后再向小双跑去,这样不断来回 ...查看


  • 小学奥数相遇问题
  • 1, 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两镇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比乙每小时多行4千米, 4小时两车相遇,求两车的速度? 2, 甲乙从相距100千米的A .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出发1小时,两人在出发后4 小时相遇,已知甲比乙每小时快2千 ...查看


  • 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 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速度=路程/时间 1. 相向而行/ 2同向而行 3相背而行 一.相向而行 1.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列火车每小时行86千米,乙列火车每小时行102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 两辆汽车 ...查看


  • 若顺天而行,则左旋:若逆天而行,则右旋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39 若顺天而行,则左旋 来自易经与周易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如果要推求过去.将来怎么样,数字是向前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路下去."数 ...查看


  •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练习题
  • 行程问题练习题 1.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的是甲车每小时行的1.5倍 ,经过3小 ...查看


  • 枢问读[中庸]第九期--素位而行
  • 上期我们谈到,要在人伦五教中修习礼.践行中庸.关于修习五教的着眼点,徐爱曾经问过阳明先生,天下事理与心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类推一下,亲.义.信等五教之礼,是从我们这里发出,还是在父.君.友身上求呢?阳明先生给的答案是"心外无事,心外 ...查看


  • 学而思 奥数 四年级 相遇与追及问题详解
  • 第十一讲 相遇与追及 1. 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 .B 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甲车先行1小时,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5小时相遇,求A .B 两地间的距离. [解析] A ,B 两地的距离就是甲乙两辆汽车的路程和,都当5小时 ...查看


  • 七年级上数学3.4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 -------------------------------------------------------------------阳光教育一对一模式---------------咨询热线 0412-612508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