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一个更不靠谱的乌托邦 作者:张建平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摩尔在其名著《乌托邦》中描写了有趣的发现之旅,航海家发现了一个叫“乌托邦Utopia”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人人有工作,免费公共餐厅就餐,管理国家的公务员则由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有趣的是,摩尔在书中描绘的一幅虚构的乌托邦国的地图和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图极其相像。而我国国名中的英文republic,正是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republic》。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8798550617d[1**********]7.jpg

现在,一说起乌托邦(vtopiae),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当人们将某个愿望或理想说成是乌托邦时,是说它过于理想化,值得追求但是却无法实现,即便是实现了也难以保持其稳定存在,用现在的词语讲就是没有“可持续性”。

但是,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如果是追求长期的稳定存在来说,和公有思想相比来说,私有制实际上是一个同样不靠谱的乌托邦。

自私是生物的本性,用于避害和自保的免疫基因是一个物种存在并延续的必备生物学条件。作为生物,自私当然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因此,鼓吹私有之上很容易获得不少人的认同。

但是私有作为一项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其实极差。因为私有制是一个制造贫富差距的制度,私有制社会必是一个有着不断扩大化的贫富差距的社会。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差距,是因为任何占有最终依靠的都是实力,是能力。正是天生的能力差异,造就了在财富博弈当中不同的后果。当人们赞同私有制的时候,往往都是默认自己是能力出众者,是幸运胜出者,在这种自大心态的麻醉下,就会积极投身到财富博弈当中,这就像是每一个赌徒在踏进赌场之前都做着同样的发财梦,都在事前筹划着如何花费赌得的钞票一样。但是,现实的后果是有博弈就有胜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赢家。

现实当中实行私有制的国家,也总是在调整由于私有制带来的贫富分化格局,调整政策的思想根源其实就是公有制思想,而不是私权至上的私有制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匆匆过客,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因此没有人可以罔顾他人死活而独霸资源。如果私权神圣之上,就不存在调整贫富差距的理由了。

在贫富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个社会可以容忍源于人的本性的私欲并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加以表现,但是,当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容忍也就到了限度,最终不得不举起“公”的旗帜对其进行改革。

关于私有制社会这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早有明断,马克思在论及以私有制为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时说到,这种矛盾就是不断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财富占有日益私人化之间的矛盾。

垄断可以说是私有制下的必然结果,“私权”的本质就是“垄断权”。但是推行私有制的国家也都在反对垄断,这就构成了这种制度在理论上的一个自我矛盾——反对至尊的私权的至尊地位。

私有制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总也无法解决如何明晰产权的问题,最终只好采取暧昧态度。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产权明晰方案可以做到人人满意,即便是现在满意了,也无法保证其子孙后代也个个满意永远满意。当不满逐渐酝酿和膨胀的时候,就是原有财富结构被调整被改革的时候了。

证券市场上的股指、期指都有一个时点基准,即以何时的状态作为基点,产权分布其实也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以何时的产权状态作为基点。这其实就是原罪问题——因为没有妥善的明晰产权的办法,那么只有稀里糊涂瓜分了之,原罪也就在这稀里糊涂的瓜分当中埋下了。有原罪的事情注定是经不起原罪拷问的。

憧憬永恒的私有制自古就有。君王都希望权力和财富能够传承千秋万代,但是现实是没有一个君王可以做到这一点。私有制从机制当中就孕育着对财富格局的不断变革,对财富占有的竞争是私有制的本性,每一个人都对现实不满,希望财富分配的格局都是自己最为富有。这种不断变革的机制不可能创立一个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当人们赞同私有制的时候,是期盼这样一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希望将自己的既得利益合法化、永恒化。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赞同将当前的格局合法化、永恒化,社会因为既得利益而区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矛盾由此产生,最终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经济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财富的积累和保存问题,但是每一个谈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财富积累和永久传承,而不是谈论他人如何发财和江山万代,没有人愿意为他人如何发财和如何保存财富而操心,惦记他人财富的心态也不被看成是一种好的心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容易看出私有制的乌托邦性质。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等等,这都是说欲望和感受的关系的。一个值得憧憬的社会,当然应该是人人都有一个好的心态感觉的社会。而私有制本身是放纵私欲的,而私欲恰恰是制造冲动和动荡与罪恶的根源,被放纵的私欲是不可能产生一个祥和和谐的社会的,因此,希望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是缺乏心理学依据的。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摩尔在其名著《乌托邦》中描写了有趣的发现之旅,航海家发现了一个叫“乌托邦Utopia”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人人有工作,免费公共餐厅就餐,管理国家的公务员则由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有趣的是,摩尔在书中描绘的一幅虚构的乌托邦国的地图和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图极其相像。而我国国名中的英文republic,正是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republic》。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b8798550617d[1**********]7.jpg

现在,一说起乌托邦(vtopiae),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当人们将某个愿望或理想说成是乌托邦时,是说它过于理想化,值得追求但是却无法实现,即便是实现了也难以保持其稳定存在,用现在的词语讲就是没有“可持续性”。

但是,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如果是追求长期的稳定存在来说,和公有思想相比来说,私有制实际上是一个同样不靠谱的乌托邦。

自私是生物的本性,用于避害和自保的免疫基因是一个物种存在并延续的必备生物学条件。作为生物,自私当然也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因此,鼓吹私有之上很容易获得不少人的认同。

但是私有作为一项社会制度的稳定性其实极差。因为私有制是一个制造贫富差距的制度,私有制社会必是一个有着不断扩大化的贫富差距的社会。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差距,是因为任何占有最终依靠的都是实力,是能力。正是天生的能力差异,造就了在财富博弈当中不同的后果。当人们赞同私有制的时候,往往都是默认自己是能力出众者,是幸运胜出者,在这种自大心态的麻醉下,就会积极投身到财富博弈当中,这就像是每一个赌徒在踏进赌场之前都做着同样的发财梦,都在事前筹划着如何花费赌得的钞票一样。但是,现实的后果是有博弈就有胜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赢家。

现实当中实行私有制的国家,也总是在调整由于私有制带来的贫富分化格局,调整政策的思想根源其实就是公有制思想,而不是私权至上的私有制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都是这个星球上的匆匆过客,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平等的,因此没有人可以罔顾他人死活而独霸资源。如果私权神圣之上,就不存在调整贫富差距的理由了。

在贫富差距不明显的时候,这个社会可以容忍源于人的本性的私欲并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加以表现,但是,当对资源和财富的占有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容忍也就到了限度,最终不得不举起“公”的旗帜对其进行改革。

关于私有制社会这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早有明断,马克思在论及以私有制为基本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时说到,这种矛盾就是不断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和财富占有日益私人化之间的矛盾。

垄断可以说是私有制下的必然结果,“私权”的本质就是“垄断权”。但是推行私有制的国家也都在反对垄断,这就构成了这种制度在理论上的一个自我矛盾——反对至尊的私权的至尊地位。

私有制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总也无法解决如何明晰产权的问题,最终只好采取暧昧态度。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产权明晰方案可以做到人人满意,即便是现在满意了,也无法保证其子孙后代也个个满意永远满意。当不满逐渐酝酿和膨胀的时候,就是原有财富结构被调整被改革的时候了。

证券市场上的股指、期指都有一个时点基准,即以何时的状态作为基点,产权分布其实也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以何时的产权状态作为基点。这其实就是原罪问题——因为没有妥善的明晰产权的办法,那么只有稀里糊涂瓜分了之,原罪也就在这稀里糊涂的瓜分当中埋下了。有原罪的事情注定是经不起原罪拷问的。

憧憬永恒的私有制自古就有。君王都希望权力和财富能够传承千秋万代,但是现实是没有一个君王可以做到这一点。私有制从机制当中就孕育着对财富格局的不断变革,对财富占有的竞争是私有制的本性,每一个人都对现实不满,希望财富分配的格局都是自己最为富有。这种不断变革的机制不可能创立一个平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当人们赞同私有制的时候,是期盼这样一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希望将自己的既得利益合法化、永恒化。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赞同将当前的格局合法化、永恒化,社会因为既得利益而区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矛盾由此产生,最终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

经济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财富的积累和保存问题,但是每一个谈论这个问题的人都是在谈论自己的财富积累和永久传承,而不是谈论他人如何发财和江山万代,没有人愿意为他人如何发财和如何保存财富而操心,惦记他人财富的心态也不被看成是一种好的心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容易看出私有制的乌托邦性质。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等等,这都是说欲望和感受的关系的。一个值得憧憬的社会,当然应该是人人都有一个好的心态感觉的社会。而私有制本身是放纵私欲的,而私欲恰恰是制造冲动和动荡与罪恶的根源,被放纵的私欲是不可能产生一个祥和和谐的社会的,因此,希望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是缺乏心理学依据的。


相关文章

  • 乌托邦读书报告
  • 读书报告 正文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 ...查看


  •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 2011年2月 第25卷 第1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Feb.2011Vol.25No.1 ●政治理论研究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 ...查看


  • 读[乌托邦]有感
  • 一种不可能存在的国家制度 摘要:本文就三个问题(这是本人读后的观点)展开讨论:一是,乌托邦提倡绝对平等,等级观念却依然存在:二是,乌托邦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三是,抛开空想,主张和平的乌托邦是否能建立起来.最后,以乌托邦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结 ...查看


  • [乌托邦]读书笔记
  • <乌托邦>读书笔记 作者托马斯·莫尔.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 ...查看


  •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
  • <致命的自负>读书报告 余可丰 3100101245 1.书籍简介 <致命的自负>成书于1978年,当时年届80高龄的哈耶克希望进行一次辩论,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就"社会主义是错误 ...查看


  • "共产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 光明网 2016-01-27 08:42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但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到底所言何物,很多人既不清楚也不深究,于是乎,"共产主义"一直备受诟病.背 ...查看


  • 读书断想(读书管见)
  • 书籍是由承载物.文字以及由文字构成的信息组块组成的综合体,是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的载有某种信息的一种精神产品.书籍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对读书是很讲究的,焚香.沐浴.祭书就是典型仪规.古代很多爱读书的人,在 ...查看


  • 乌托邦云梯
  •  乌托邦云梯 乌托邦的功能是启发性的 更像是在引领人们走向一个理想中的国度 寄予了希望 那里存在和平和安宁 人没有私欲 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 工作成为一种本能的需要 有所求 也只是仅仅限于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乌托邦是不会进步.发 ...查看


  • 通往奴役之路
  • 社会主义将通往何处 ------读<通完奴役之路>有感 "社会主义肯定会证实,至少在其开始时,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与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