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复眼与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题 目:昆虫复眼与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学 校:学 院: 植物保护学院

学生姓名: 毛建友

指导教师(职称):魏国树(教授)

二OO 八 年 六 月

昆虫复眼与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昆虫复眼在形态学、光学、仿生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和阐述了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昆虫;复眼;视觉;研究进展;光行为学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它微妙和特化的结构、功能及其调光成像机制在昆虫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昆虫复眼及其视觉的研究,可以使人类更清楚、全面地认识昆虫复眼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物学特性、习性间的联系,揭示其复眼成像原理,复眼结构、功能的演化在昆虫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视觉对其寻找食物、配偶、飞行等生命活动的定向、定位或导航作用等,并为其分类学、仿生学、医学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践上也可为在农业害虫防治中探索无害化的灾害昆虫治理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昆虫复眼及其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学和内部结构

该方面工作主要借助光镜、电子显微镜和组织解剖学技术等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1复眼表面细微结构

近年来,一些学者着重观察了不同种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重要农业害虫间复眼表面的细微结构。如张振飞等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刺桐姬小蜂成虫复眼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结果表明其感器类型和分布有别于触角、口器、足以及腹部末端,并描述和讨论了雌、雄虫感器的差别[1]。滑会然等电镜下观察了重要食菌昆虫—弯胫大轴甲幼虫的复眼形态特征,发现其小眼面在中部呈近规则六边形,边缘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和四边形,小眼面凸且排列紧密,交界处沟痕较深[2]。

1.2检疫性害虫复眼的形态鉴定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昆虫复眼形态及其表面细微结构的异同,也可为某些常规方

法难以辨别的近似种鉴定、分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尤其对于一些外来入侵性和或较小的昆虫。魏书军等使用研究型体视解剖镜,系统观察了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发现其蛹期复眼颜色从前期的乳白逐渐变为浅红褐色、红褐色[3]。扬州口岸从进境蓝湿牛皮及其外包装上截获国内未广泛分布的5种锯谷盗,陆亚娟等主要依据它们复眼和头部的长度之比,两复眼间的距离与头部宽度之比等形态特征,鉴定其分别是三星谷盗、双齿谷盗、大眼谷盗、小眼谷盗、缢胸谷盗[4]。张强等测量了从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上截获的大唇乳白蚁复眼距触角窝的距离,为该虫的鉴定提供了更为确切的依据[5]。刘年喜等比较鉴定了黄花菜V 脊菱蜡蝉各龄虫态及雌雄成虫的复眼、触角形态,为其栖息地调查及各龄虫态鉴定提供了依据[6]。马丽滨描述和比较了输入性红火蚁和切叶蚁亚科其它属的形态,并以检索表的形式列出其与陕西地区蚂蚁相近种类的区别[7]。

1.3复眼内部结构

闫海燕等利用光镜、组织切片法观察了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发现每个小眼是由1套屈光器(1个角膜和1个晶锥) 、6至8个小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明、暗适应状态对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影响,性别对其分布无明显影响。明适应状态下,其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两侧上下,暗适应状态时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部位的上侧,显示其具有一定的重叠眼性质[8]。张海强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明、暗适应和性别对大草蛉成虫复眼显微结构的影响,发现其小眼由角膜、晶锥和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认为其复眼应属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其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新机制[9]。

1.4复眼光感受器

Motohiro Wakakuwa等对访花昆虫的光谱反应进行了研究,据此将昆虫复眼分为3种类型。蜜蜂和蛺蝶为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对紫外光,蓝光,绿光波长灵敏度最高,其小眼感受器连接在一起,属第一类小眼,主要有8个光感受器,由1个紫外光、1个蓝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组成;第二类包括2个紫外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第3类是2个蓝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这3类感受器类型基本上存在于至今所有的昆虫种类中,这些感受器的存在是由于视蛋白的成倍增加,或小蛋白过滤器的利用[10]。Adrian Cho 等发现蝇类复眼的小眼呈显著的六边形,并模拟了晶状体的生长构成过程;与物理原子的原理相似,蝇类幼虫各时期形成的新的一圈小眼,符合前一排的基础形状[11]。Detlev Arendt 指出这些细胞显示不同的机构体系和光的转换作用[12]。Shiming Tang 等认为视觉依赖于不变的机制,这些很少被了解是因为很难对于自由活动的生物有机体进行研究,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眼睛分别利用感杆和毛状光感受器细胞。在一些沙蚕种类中,找到两种细胞类型:复眼中的感杆光感受器细胞和脑中的毛状光感受器细胞,后者利用的感光色素与脊椎动物

的视蛋白相似。比较分析发现两种光感受器类型及相应的视蛋白共存于最初的昆虫和脊椎动物共同的祖先,并且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散发新的光亮[13]。

2. 光学

2.1 光学作用

崔成日在研究花蝇科产卵习性、觅食习性、趋化性、滋生环境、群集迁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用10种彩色衬纸诱杀剂的方法系统地测定了常见花蝇科、丽蝇科、蝇科、麻蝇科等蝇类的复眼视觉反应。结果表明:花蝇科及丽蝇科蝇类对彩纸颜色的反应有明显差异,蝇科及麻蝇科则无明显差异。花蝇科蝇类的趋光性以蓝色较为敏感,其次为浅绿。丽蝇科的趋光性以兰色较敏感,其次为红色[14]。该结果为蛆蝇诱杀剂仅利用趋化性(气味)发展成与趋光性(色彩)相结合的更完善的诱杀剂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尹姣等观测了粘虫雌蛾在不同颜色纸张上的产卵习性,发现其喜欢在黄褐色纸张上产卵,产卵量和产卵次数明显高于绿色纸张,而两者的光谱特征存在显著差异[15]。魏建荣以林业主要害虫—小蠹虫和天牛为例,综述了树木、蛀干害虫和其天敌组成的三级营养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概况,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引诱天敌的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部位、活性化合物的鉴定、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动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天敌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选择性、天敌视觉在寻找寄主或猎物方面的作用以及是否涉及到影响天敌行为的三级营养以外的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略介绍[16]。樊建庭等将松墨天牛的身体不同部位切除、将雌成虫冷冻致死或浸泡致死后的交配试验,说明性成熟后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是靠衰弱寄主的强烈的挥发性气味聚集到寄主树干上,在树干这个较为狭小的环境里,有可能是通过视觉找到配偶,完成交配过程,并推测视觉在其交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7]。

2.2趋光行为

趋光性为众多昆虫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它体现着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选择和适应,是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本能。在害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中,昆虫的趋光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粘虫Leucania separate Walker、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等鳞翅目害虫的趋光性及其生理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阐述了不同种类昆虫的复眼结构特征,及其对不同波长、强度的光所产生的敏感性及趋性的不同,并讨论了复眼功能与昆虫趋光行为之间的联系,为了解视觉在其取食、寻找配偶和栖息场所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丁岩钦对棉铃虫蛾进行了13种单色光的行为选择实验,最高峰出现在333 nm[18]。侯无危等对桃小食心虫的趋光性研究发现,其对333 nm以上的单色光均有趋光反应[19]。靖湘峰等研究了五种光源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20]。魏国树等在340-605 nm 波谱

范围内测定了棉铃虫蛾的行为反应,试验表明,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曲线在紫外的340-360nm 和蓝光区的 483nm 处有两个峰,并且还表明棉铃虫的发育阶段与光谱趋光行为有关[21]。杨智勇等对棉铃虫和玉米螟蛾的光行为进行比较,结果暗适应后同强度的光照刺激,玉米螟更活泼[22]。国外,Mikkola K.对许多夜行性昆虫作了研究调查发现,用荧光灯诱集到的昆虫种类分别比紫外灯高2倍,比黄绿灯高8倍,而且在白天和晚上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度有所不同,在晚上对短波要比对长波较敏感,而白天则相反[23]。

然而,迄今有关趋光行为的研究均很少涉及作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层中的天敌昆虫。

3. 仿生学

昆虫复眼的小眼为昆虫创造出一个大范围的视觉区域,每个小眼的朝向略有不同,这种蜂窝结构的眼睛产生一个镶嵌影像,这种影像非常适于探测移动物体。据此,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可应用于超薄照相机上的人造昆虫眼[24],该研究小组利用环氧树脂制造了一个针头大小的表面有8700个蜂窝形格式的凸起的镜头,每个凸起的功能相当于一个透镜,可以将光线会聚至下面的物体上。并形成一个微小的与昆虫眼中感杆束类似的通道。当光线穿射透镜随之产生一个光线通道后,可以获得图像。人造眼可应用于微型全方位监视设备、超薄照相机以及高速运动传感器上。它还可应用于医学中,利用它为盲人研发出人造视网膜。黄祝新等模仿昆虫复眼结构形状,设计了一种仿生复眼测量系统。该系统由七个CCD 摄像机按照复眼最小单元排列组成,利用多个DSP 处理板对七路视频信号进行同步处理,模拟实现了复眼的功能[25]。与传统的视觉测量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宽的视场和更高的运动灵敏度。复杂环境中的导航定位能力对于动物和机器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昆虫通过天空中的偏振光模式图来获取方向信息。偏振视觉是以这些昆虫复眼背部区域一些特殊结构的小眼为媒介的,这些小眼中包含有对于偏振光方向极度敏感的感光器。受到昆虫偏振光罗盘导航的启发,在移动机器人Sahabot 上构建的偏振罗盘获得成功应用。褚金奎等讨论了从天空偏振模式图中提取方向信息的模型,为了提高测角模型的角度分辨率和计算效率,提出了改进方法,其所得到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26]。

4. 分子生物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昆虫学中的应用,人们开始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角度试图揭示昆虫复眼结构、功能以及遗传发育的本质。该方面多以经典的生物模型系统—果蝇研究最多,目前人类已然了解其基因组序列。Hanson 研究表明,果蝇复眼的发育受4个相互联系的基因家族调控:PAX6 , EYA, SIX和DACH, 它们与哺乳动物基因同源,大多数在胚胎时期或成体眼中表达[27]。Punzo 等通过定点突变实验发现,EY 和TOY 结合位点分别是果蝇复眼和单眼的发育所必须的[28]。Briscoe 等利用PCR 技术分

别扩增了蝴蝶紫外光、蓝光和绿光敏感的视紫红质的基因,并在不同科间进行比较[29]。Yang 等的研究显示,在果蝇眼的发育过程中,受体酪氨酸激酶如EGFR 启动了细胞的分化,而且EGFR 对于眼分化的协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0]。 Sasagawa 等分离出了蜜蜂编码绿敏感视蛋白和视紫红质抑制蛋白的cDNA ,测量了它们在工蜂中对应的mRNA 水平,发现编码视觉组成成分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并与蜜蜂一天中对视觉的需要程度相对应,这种状况将维持其一生[31]。

5. 昆虫趋光性的演化

在长期进化和适应过程中,某种昆虫或类群在形态特征、生物功能、生理代谢、行为及生态适应性方面存在着反映本身生物学属性的信息。昆虫对光的趋避反应是其重要行为特性之一,“飞蛾扑火”一词就隐含了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蛾类趋光行为的认识。探讨灯光对昆虫趋避行为的影响,可为我们了解昆虫的趋光行为习性及其动因、进化和生物学意义等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陈宁生系统分析和描述了夜蛾的趋光行为,指出在其趋光飞行过程中,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的行为发生:一是夜蛾为寻找光明环境而由暗环境朝向光源的趋向飞行。这是由于夜蛾近旁环境的明亮程度低于复眼生理状况适合的明亮程度时, 夜蛾产生的一种趋光行为。二是夜蛾的正常视觉受到光源刺激干扰后朝向光亮光源的扑向行为。这是由于夜蛾近旁环境的明亮程度低于复眼在灯光刺激下观察环境所需要的亮度时所发生的朝向近光源的致晕扑打反应[32]。

6. 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瓢虫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和草蛉类(中华通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是我国农田、果园等多种生态系统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类群,在害虫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据多种植被相的灯下调查发现,灯光不但诱杀大量目标害虫,也诱杀较多的非目标害虫和中性昆虫,尤其是杀伤较多的天敌昆虫,其中瓢虫类和草蛉类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降低了自然控制力量,从而限制了灯光应有的生态效益和进一步应用[33-36]。灯光的无选择性,尽管可以利用农、林主要害虫和其优势天敌种群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部分予以缓解,譬如选择特定的植被相或利用害、益虫活动高峰时间的差异等[37-40],但只有在充分了解农、林重要害虫与其天敌优势种感光和趋光行为、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后,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探索光视觉信息在害虫、天敌和作物系统中三级能层间扮演何种角色,其如何主导或影响害虫或天敌发现寄主和配偶、产卵、取食等重要生命活动[41-47],揭示农、林重要害虫、天敌功能团光行为的内在联系及其在长期的协同演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探索基于光行为调控的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有效途径,亦是目前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及实践中(强调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自然控制因素的力量或曰有益生物控制虫害)有待深入

探讨的一个崭新课题。

总之,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昆虫复眼及其光行为的研究进展,无论是在其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灯光防治的应用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还有许多未知的科学问题值得去进一步深入探索,如对大多数重要农林害虫及其优势种天敌的敏感波长和光强度范围尚不太清楚,昆虫趋光行为的原因、机制及其生物学和进化意义亦所知甚少。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依据某类特定害虫、天敌趋光行为特点的高效、生态型诱虫灯尚未出现。因此,该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振飞,梁琼超,吴伟坚等.刺桐姬小蜂成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2):52-55.

[2]滑会然,任国栋,尹健.弯胫大轴甲形态再描记与扫描电镜观察[J].昆虫知识,2006,43(6):839-843.

[3]魏书军,郑宏海,皇甫伟国等.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观察[J].昆虫学报2007,50(1):79-84.

[4]陆亚娟,韩振冲.扬州口岸从进境蓝湿牛皮及其外包装上截获国内分布未广的5种锯谷盗[J].昆虫知识,2006,43(3):398-400.

[5]张强,张绍红,周培等.从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上截获大唇乳白蚁[J].植物检疫,2006,20(1):61-62.

[6]刘年喜,肖铁光,周社文等.黄花菜V 脊菱蜡蝉(Oliarus vicarious Walker)形态特征初步研究[J].作物研究,2005(4):244-245.

[7]马丽滨,许升全,认识输入性红火蚁[J].陕西农业科学, 2005(6):133-134.

[8]闫海燕,魏国树,闫海霞等.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J].昆虫知识,2006,43(3):344-348.

[9]张海强,朱楠,范凡等.大草蛉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J].昆虫学报,2007,50(5):454-460.

[10] Motohiro Wakakuwa, Doekele G Stavenga, Kentaro Arikawa. Spectral Organization of Ommatidia in Flower-visiting Insects [dagger],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J], 2007, 83(1):27.

[11] Adrian Cho.Recipe for Flies' Eyes: Crystallize, Science[J], 2005, 308(5719):191.

[12] Detlev Arendt, Kristin Tessmar-Raible, Heidi Snyman, Adriaan W Dorresteijn, Joachim Wittbrodt. Ciliary Photoreceptors with a Vertebrate-Type Opsin in an Invertebrate Brain, Science[J], 2004,306(5697):869-871.

[13] Shiming Tang, Reinhard Wolf, Shuping Xu, Martin Heisenberg. Vi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in Drosophila Is Invariant for Retinal Position, Science[J], 2004,305(5686):1020-1022.

[14]崔成日,崔崇士.蝇类对诱杀剂衬纸颜色的视觉反应[J].北方园艺,2005(6):78-80.

[15]尹姣,薛银根,乔红波等.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选择产卵场所的意义及颜色在定位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7,27(6).

[16]魏建荣,杨忠岐,戴建青等. 树木-蛀干昆虫-天敌昆虫间的三级营养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7,

18(5):1125-1131.

[17]樊建庭,韦卫,孙江华.松墨天牛是否存在雌性接触信息素?[J].昆虫知识, 2007,44(1):125-129.

[18] 丁岩钦.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 棉铃虫和烟青虫成虫对单色光的反应[J]. 昆虫学报, 1974, 17 (3): 307-317.

[19] 侯无危, 杨自军. 桃小食心虫蛾的趋光性[J]. 昆虫学报, 1994, 37(2): 165-170.

[20] 靖湘峰, 罗峰, 朱芬, 黄求应, 雷朝亮. 不同光源和暗适应时间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3): 586-588.

[21] 魏国树, 张青文, 周明牂, 吴卫国. 不同光波及光强度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 成虫的行为反应[J]. 生物物理学报, 2000,16(1):89-95.

[22] 杨智勇, 吴卫国, 冯汉平, 吴炜, 郭炳群.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 1998,14(4):713-718.

[23] Mikkola K. Behaviou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night-flyinginsects, especially

Lepidoptera, to near-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J]. Ann Zool Fennici. 1972, 9: 225-254.

[24]任秋凌.可用于超薄相机的人造昆虫眼[J].中小企业科技2006(7):45.

[25]黄祝新.仿生复眼测量系统中全景图生成的研究[J].计测技术,2006,26(01):17-20.

[26]褚金奎.仿昆虫复眼偏振敏感测角光电模型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5,12:541-545.

[27 ] Hanson I M. Mammalian homologues of the drosophila eye specification genes [ J ] . Semin Cell Dev Biol.,2001,12(6):475-484.

[28]Punzo C, Seimiya M, Flister S, et al.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of eyeless and twin of eyeless with the sine oculis enhancer[J].Development,2002, 129(3):625-634.

[29] Briscoe A D, Bernard G D, Szeto A, et al .Not all butterfly eyes are created equal: rhodposin absorption spectra,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ultraviolet-, blue-, and green-sensitive rhodopsin- encoding mRNAs in the retina of Vanessa cardui [ J ].J Comp Neural , 2003 , 458 ( 4 ) : 334-349.

[30] Yang L, Baker N E. Cell cycle withdrawal ,progression, and cell survival regulation by EGFR and its effectors in the differentiating Drosophila eye[ J ].Dev Cell,2003,4(3):359-369.

[31] Sasagawa H, Narita R, Kitagawa Y,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visual components is regulated by a circadian clock, light environment and eye in the honeybee ( Apis mellifera ) [ J].Eur J Neurosti, 2003,17(5):963-970.

[32] 陈宁生 夜蛾趋光行为的本质、规律和导航原理[J ]1 昆虫知识,1979 ,16 (5) :193-1991.

[33]Compbell, C. D., J. F . Walgenbach and G .G . Kennedy , Comparison of Black Light and Pheromone Traps for Monitoring Helicoverpa zea (Boddie) (Lepidoptera: Noctuidae) in Tomato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J], 1992, 9(1):17-24.

[34]Prokopy, R. J. and Owens, E. D. Visual Detection of Plants by Herbivorous Insects, Ann.Rev. Entomol.

[J] 1983, 28:337-64.

[35]Srivastava, C. P . and Srivastava, R. P . Comparison of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Male Moth

Catches in Light and Pheromone Traps at Udaipur, Rajasthan India Insect Sci. Applic.[J] 1989, 10(5):565-568.

[36]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四种棉铃虫成虫诱集源诱杀效果及规格的比较与评价,植物保护学

报,2001,28(2):157-162.

[37]Henda Nabli, Wayne C. Bailey, and Semi Necibi, Beneficial Insect Attraction to Light Traps with

Different Wavelengths, Biological Control[J], 1999, 16, 185-188.

[38]Honek, A.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Complex of Aphid Predators: Investigation by Light Trap, Acta

Entomol. Bohemoslov[J], 1977, 74, 345-348.

[39]Honek, A., Kocourek, F. The Flight of Aphid Predators to a Light Trap: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In:

Ecology of Aphidophaga[M], Ed. by Hodek, I. Pragua: Academia and Dordrecht: Dr. W. Junk, 1986, 333-338.

[40]张广学,郑国,李学军等,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谈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昆虫知识[J],2004,

41(6):532-535.

[41]赵树英,秦利芳,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效果综述,新疆农业大学学报[J],2002,25(3):71-72.

[42]马仲实,李保兰,丁军,利用20W 黑光灯指导大面积高压汞灯阶段性开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进展[M],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编,1994,中国农业出版社

[43]Agee, H. G.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und Eyes of Field-collected Adult Bollworms and

Tobacco Budworm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J], 1973, 66(3):613-615.

[44]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蛾复眼视网膜电位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1999,15(4):682-688.

[45]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等,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昆虫学报,2002,45(3):323-328.

[46]Agee, H. G., Mitchell, E. R. and Flanders, R. V.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und eye of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J], 1990, 83(4):817-819.

[47]Briscoe, A. D. and Chittka, L. The Evolution of Color Vision in Insects, Annu. Rev. Entomol. [J], 2001,

46: 471-510.

题 目:昆虫复眼与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学 校:学 院: 植物保护学院

学生姓名: 毛建友

指导教师(职称):魏国树(教授)

二OO 八 年 六 月

昆虫复眼与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昆虫复眼在形态学、光学、仿生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和阐述了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昆虫;复眼;视觉;研究进展;光行为学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它微妙和特化的结构、功能及其调光成像机制在昆虫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昆虫复眼及其视觉的研究,可以使人类更清楚、全面地认识昆虫复眼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物学特性、习性间的联系,揭示其复眼成像原理,复眼结构、功能的演化在昆虫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视觉对其寻找食物、配偶、飞行等生命活动的定向、定位或导航作用等,并为其分类学、仿生学、医学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践上也可为在农业害虫防治中探索无害化的灾害昆虫治理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昆虫复眼及其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学和内部结构

该方面工作主要借助光镜、电子显微镜和组织解剖学技术等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1.1复眼表面细微结构

近年来,一些学者着重观察了不同种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重要农业害虫间复眼表面的细微结构。如张振飞等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刺桐姬小蜂成虫复眼感器的超微结构和分布,结果表明其感器类型和分布有别于触角、口器、足以及腹部末端,并描述和讨论了雌、雄虫感器的差别[1]。滑会然等电镜下观察了重要食菌昆虫—弯胫大轴甲幼虫的复眼形态特征,发现其小眼面在中部呈近规则六边形,边缘为不规则的五边形和四边形,小眼面凸且排列紧密,交界处沟痕较深[2]。

1.2检疫性害虫复眼的形态鉴定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昆虫复眼形态及其表面细微结构的异同,也可为某些常规方

法难以辨别的近似种鉴定、分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尤其对于一些外来入侵性和或较小的昆虫。魏书军等使用研究型体视解剖镜,系统观察了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发现其蛹期复眼颜色从前期的乳白逐渐变为浅红褐色、红褐色[3]。扬州口岸从进境蓝湿牛皮及其外包装上截获国内未广泛分布的5种锯谷盗,陆亚娟等主要依据它们复眼和头部的长度之比,两复眼间的距离与头部宽度之比等形态特征,鉴定其分别是三星谷盗、双齿谷盗、大眼谷盗、小眼谷盗、缢胸谷盗[4]。张强等测量了从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上截获的大唇乳白蚁复眼距触角窝的距离,为该虫的鉴定提供了更为确切的依据[5]。刘年喜等比较鉴定了黄花菜V 脊菱蜡蝉各龄虫态及雌雄成虫的复眼、触角形态,为其栖息地调查及各龄虫态鉴定提供了依据[6]。马丽滨描述和比较了输入性红火蚁和切叶蚁亚科其它属的形态,并以检索表的形式列出其与陕西地区蚂蚁相近种类的区别[7]。

1.3复眼内部结构

闫海燕等利用光镜、组织切片法观察了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发现每个小眼是由1套屈光器(1个角膜和1个晶锥) 、6至8个小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明、暗适应状态对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影响,性别对其分布无明显影响。明适应状态下,其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两侧上下,暗适应状态时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部位的上侧,显示其具有一定的重叠眼性质[8]。张海强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明、暗适应和性别对大草蛉成虫复眼显微结构的影响,发现其小眼由角膜、晶锥和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认为其复眼应属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其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新机制[9]。

1.4复眼光感受器

Motohiro Wakakuwa等对访花昆虫的光谱反应进行了研究,据此将昆虫复眼分为3种类型。蜜蜂和蛺蝶为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对紫外光,蓝光,绿光波长灵敏度最高,其小眼感受器连接在一起,属第一类小眼,主要有8个光感受器,由1个紫外光、1个蓝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组成;第二类包括2个紫外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第3类是2个蓝光和6个绿光接受器。这3类感受器类型基本上存在于至今所有的昆虫种类中,这些感受器的存在是由于视蛋白的成倍增加,或小蛋白过滤器的利用[10]。Adrian Cho 等发现蝇类复眼的小眼呈显著的六边形,并模拟了晶状体的生长构成过程;与物理原子的原理相似,蝇类幼虫各时期形成的新的一圈小眼,符合前一排的基础形状[11]。Detlev Arendt 指出这些细胞显示不同的机构体系和光的转换作用[12]。Shiming Tang 等认为视觉依赖于不变的机制,这些很少被了解是因为很难对于自由活动的生物有机体进行研究,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眼睛分别利用感杆和毛状光感受器细胞。在一些沙蚕种类中,找到两种细胞类型:复眼中的感杆光感受器细胞和脑中的毛状光感受器细胞,后者利用的感光色素与脊椎动物

的视蛋白相似。比较分析发现两种光感受器类型及相应的视蛋白共存于最初的昆虫和脊椎动物共同的祖先,并且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散发新的光亮[13]。

2. 光学

2.1 光学作用

崔成日在研究花蝇科产卵习性、觅食习性、趋化性、滋生环境、群集迁移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用10种彩色衬纸诱杀剂的方法系统地测定了常见花蝇科、丽蝇科、蝇科、麻蝇科等蝇类的复眼视觉反应。结果表明:花蝇科及丽蝇科蝇类对彩纸颜色的反应有明显差异,蝇科及麻蝇科则无明显差异。花蝇科蝇类的趋光性以蓝色较为敏感,其次为浅绿。丽蝇科的趋光性以兰色较敏感,其次为红色[14]。该结果为蛆蝇诱杀剂仅利用趋化性(气味)发展成与趋光性(色彩)相结合的更完善的诱杀剂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尹姣等观测了粘虫雌蛾在不同颜色纸张上的产卵习性,发现其喜欢在黄褐色纸张上产卵,产卵量和产卵次数明显高于绿色纸张,而两者的光谱特征存在显著差异[15]。魏建荣以林业主要害虫—小蠹虫和天牛为例,综述了树木、蛀干害虫和其天敌组成的三级营养系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概况,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引诱天敌的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部位、活性化合物的鉴定、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动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天敌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选择性、天敌视觉在寻找寄主或猎物方面的作用以及是否涉及到影响天敌行为的三级营养以外的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略介绍[16]。樊建庭等将松墨天牛的身体不同部位切除、将雌成虫冷冻致死或浸泡致死后的交配试验,说明性成熟后的松墨天牛雌雄成虫是靠衰弱寄主的强烈的挥发性气味聚集到寄主树干上,在树干这个较为狭小的环境里,有可能是通过视觉找到配偶,完成交配过程,并推测视觉在其交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7]。

2.2趋光行为

趋光性为众多昆虫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它体现着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选择和适应,是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本能。在害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中,昆虫的趋光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粘虫Leucania separate Walker、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等鳞翅目害虫的趋光性及其生理机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阐述了不同种类昆虫的复眼结构特征,及其对不同波长、强度的光所产生的敏感性及趋性的不同,并讨论了复眼功能与昆虫趋光行为之间的联系,为了解视觉在其取食、寻找配偶和栖息场所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丁岩钦对棉铃虫蛾进行了13种单色光的行为选择实验,最高峰出现在333 nm[18]。侯无危等对桃小食心虫的趋光性研究发现,其对333 nm以上的单色光均有趋光反应[19]。靖湘峰等研究了五种光源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20]。魏国树等在340-605 nm 波谱

范围内测定了棉铃虫蛾的行为反应,试验表明,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曲线在紫外的340-360nm 和蓝光区的 483nm 处有两个峰,并且还表明棉铃虫的发育阶段与光谱趋光行为有关[21]。杨智勇等对棉铃虫和玉米螟蛾的光行为进行比较,结果暗适应后同强度的光照刺激,玉米螟更活泼[22]。国外,Mikkola K.对许多夜行性昆虫作了研究调查发现,用荧光灯诱集到的昆虫种类分别比紫外灯高2倍,比黄绿灯高8倍,而且在白天和晚上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度有所不同,在晚上对短波要比对长波较敏感,而白天则相反[23]。

然而,迄今有关趋光行为的研究均很少涉及作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层中的天敌昆虫。

3. 仿生学

昆虫复眼的小眼为昆虫创造出一个大范围的视觉区域,每个小眼的朝向略有不同,这种蜂窝结构的眼睛产生一个镶嵌影像,这种影像非常适于探测移动物体。据此,美国科学家研发出可应用于超薄照相机上的人造昆虫眼[24],该研究小组利用环氧树脂制造了一个针头大小的表面有8700个蜂窝形格式的凸起的镜头,每个凸起的功能相当于一个透镜,可以将光线会聚至下面的物体上。并形成一个微小的与昆虫眼中感杆束类似的通道。当光线穿射透镜随之产生一个光线通道后,可以获得图像。人造眼可应用于微型全方位监视设备、超薄照相机以及高速运动传感器上。它还可应用于医学中,利用它为盲人研发出人造视网膜。黄祝新等模仿昆虫复眼结构形状,设计了一种仿生复眼测量系统。该系统由七个CCD 摄像机按照复眼最小单元排列组成,利用多个DSP 处理板对七路视频信号进行同步处理,模拟实现了复眼的功能[25]。与传统的视觉测量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宽的视场和更高的运动灵敏度。复杂环境中的导航定位能力对于动物和机器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昆虫通过天空中的偏振光模式图来获取方向信息。偏振视觉是以这些昆虫复眼背部区域一些特殊结构的小眼为媒介的,这些小眼中包含有对于偏振光方向极度敏感的感光器。受到昆虫偏振光罗盘导航的启发,在移动机器人Sahabot 上构建的偏振罗盘获得成功应用。褚金奎等讨论了从天空偏振模式图中提取方向信息的模型,为了提高测角模型的角度分辨率和计算效率,提出了改进方法,其所得到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26]。

4. 分子生物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昆虫学中的应用,人们开始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角度试图揭示昆虫复眼结构、功能以及遗传发育的本质。该方面多以经典的生物模型系统—果蝇研究最多,目前人类已然了解其基因组序列。Hanson 研究表明,果蝇复眼的发育受4个相互联系的基因家族调控:PAX6 , EYA, SIX和DACH, 它们与哺乳动物基因同源,大多数在胚胎时期或成体眼中表达[27]。Punzo 等通过定点突变实验发现,EY 和TOY 结合位点分别是果蝇复眼和单眼的发育所必须的[28]。Briscoe 等利用PCR 技术分

别扩增了蝴蝶紫外光、蓝光和绿光敏感的视紫红质的基因,并在不同科间进行比较[29]。Yang 等的研究显示,在果蝇眼的发育过程中,受体酪氨酸激酶如EGFR 启动了细胞的分化,而且EGFR 对于眼分化的协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0]。 Sasagawa 等分离出了蜜蜂编码绿敏感视蛋白和视紫红质抑制蛋白的cDNA ,测量了它们在工蜂中对应的mRNA 水平,发现编码视觉组成成分的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并与蜜蜂一天中对视觉的需要程度相对应,这种状况将维持其一生[31]。

5. 昆虫趋光性的演化

在长期进化和适应过程中,某种昆虫或类群在形态特征、生物功能、生理代谢、行为及生态适应性方面存在着反映本身生物学属性的信息。昆虫对光的趋避反应是其重要行为特性之一,“飞蛾扑火”一词就隐含了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蛾类趋光行为的认识。探讨灯光对昆虫趋避行为的影响,可为我们了解昆虫的趋光行为习性及其动因、进化和生物学意义等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陈宁生系统分析和描述了夜蛾的趋光行为,指出在其趋光飞行过程中,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的行为发生:一是夜蛾为寻找光明环境而由暗环境朝向光源的趋向飞行。这是由于夜蛾近旁环境的明亮程度低于复眼生理状况适合的明亮程度时, 夜蛾产生的一种趋光行为。二是夜蛾的正常视觉受到光源刺激干扰后朝向光亮光源的扑向行为。这是由于夜蛾近旁环境的明亮程度低于复眼在灯光刺激下观察环境所需要的亮度时所发生的朝向近光源的致晕扑打反应[32]。

6. 天敌昆虫光行为学的研究

瓢虫类(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和草蛉类(中华通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是我国农田、果园等多种生态系统的捕食性天敌优势类群,在害虫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据多种植被相的灯下调查发现,灯光不但诱杀大量目标害虫,也诱杀较多的非目标害虫和中性昆虫,尤其是杀伤较多的天敌昆虫,其中瓢虫类和草蛉类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降低了自然控制力量,从而限制了灯光应有的生态效益和进一步应用[33-36]。灯光的无选择性,尽管可以利用农、林主要害虫和其优势天敌种群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部分予以缓解,譬如选择特定的植被相或利用害、益虫活动高峰时间的差异等[37-40],但只有在充分了解农、林重要害虫与其天敌优势种感光和趋光行为、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后,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其次,探索光视觉信息在害虫、天敌和作物系统中三级能层间扮演何种角色,其如何主导或影响害虫或天敌发现寄主和配偶、产卵、取食等重要生命活动[41-47],揭示农、林重要害虫、天敌功能团光行为的内在联系及其在长期的协同演化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探索基于光行为调控的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有效途径,亦是目前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及实践中(强调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自然控制因素的力量或曰有益生物控制虫害)有待深入

探讨的一个崭新课题。

总之,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昆虫复眼及其光行为的研究进展,无论是在其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灯光防治的应用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还有许多未知的科学问题值得去进一步深入探索,如对大多数重要农林害虫及其优势种天敌的敏感波长和光强度范围尚不太清楚,昆虫趋光行为的原因、机制及其生物学和进化意义亦所知甚少。在应用研究方面,真正依据某类特定害虫、天敌趋光行为特点的高效、生态型诱虫灯尚未出现。因此,该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振飞,梁琼超,吴伟坚等.刺桐姬小蜂成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2):52-55.

[2]滑会然,任国栋,尹健.弯胫大轴甲形态再描记与扫描电镜观察[J].昆虫知识,2006,43(6):839-843.

[3]魏书军,郑宏海,皇甫伟国等.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观察[J].昆虫学报2007,50(1):79-84.

[4]陆亚娟,韩振冲.扬州口岸从进境蓝湿牛皮及其外包装上截获国内分布未广的5种锯谷盗[J].昆虫知识,2006,43(3):398-400.

[5]张强,张绍红,周培等.从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上截获大唇乳白蚁[J].植物检疫,2006,20(1):61-62.

[6]刘年喜,肖铁光,周社文等.黄花菜V 脊菱蜡蝉(Oliarus vicarious Walker)形态特征初步研究[J].作物研究,2005(4):244-245.

[7]马丽滨,许升全,认识输入性红火蚁[J].陕西农业科学, 2005(6):133-134.

[8]闫海燕,魏国树,闫海霞等.龟纹瓢虫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显微结构[J].昆虫知识,2006,43(3):344-348.

[9]张海强,朱楠,范凡等.大草蛉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J].昆虫学报,2007,50(5):454-460.

[10] Motohiro Wakakuwa, Doekele G Stavenga, Kentaro Arikawa. Spectral Organization of Ommatidia in Flower-visiting Insects [dagger],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J], 2007, 83(1):27.

[11] Adrian Cho.Recipe for Flies' Eyes: Crystallize, Science[J], 2005, 308(5719):191.

[12] Detlev Arendt, Kristin Tessmar-Raible, Heidi Snyman, Adriaan W Dorresteijn, Joachim Wittbrodt. Ciliary Photoreceptors with a Vertebrate-Type Opsin in an Invertebrate Brain, Science[J], 2004,306(5697):869-871.

[13] Shiming Tang, Reinhard Wolf, Shuping Xu, Martin Heisenberg. Visual Pattern Recognition in Drosophila Is Invariant for Retinal Position, Science[J], 2004,305(5686):1020-1022.

[14]崔成日,崔崇士.蝇类对诱杀剂衬纸颜色的视觉反应[J].北方园艺,2005(6):78-80.

[15]尹姣,薛银根,乔红波等.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选择产卵场所的意义及颜色在定位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7,27(6).

[16]魏建荣,杨忠岐,戴建青等. 树木-蛀干昆虫-天敌昆虫间的三级营养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7,

18(5):1125-1131.

[17]樊建庭,韦卫,孙江华.松墨天牛是否存在雌性接触信息素?[J].昆虫知识, 2007,44(1):125-129.

[18] 丁岩钦.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 棉铃虫和烟青虫成虫对单色光的反应[J]. 昆虫学报, 1974, 17 (3): 307-317.

[19] 侯无危, 杨自军. 桃小食心虫蛾的趋光性[J]. 昆虫学报, 1994, 37(2): 165-170.

[20] 靖湘峰, 罗峰, 朱芬, 黄求应, 雷朝亮. 不同光源和暗适应时间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3): 586-588.

[21] 魏国树, 张青文, 周明牂, 吴卫国. 不同光波及光强度下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 成虫的行为反应[J]. 生物物理学报, 2000,16(1):89-95.

[22] 杨智勇, 吴卫国, 冯汉平, 吴炜, 郭炳群.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J]. 生物物理学报, 1998,14(4):713-718.

[23] Mikkola K. Behaviou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night-flyinginsects, especially

Lepidoptera, to near-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J]. Ann Zool Fennici. 1972, 9: 225-254.

[24]任秋凌.可用于超薄相机的人造昆虫眼[J].中小企业科技2006(7):45.

[25]黄祝新.仿生复眼测量系统中全景图生成的研究[J].计测技术,2006,26(01):17-20.

[26]褚金奎.仿昆虫复眼偏振敏感测角光电模型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5,12:541-545.

[27 ] Hanson I M. Mammalian homologues of the drosophila eye specification genes [ J ] . Semin Cell Dev Biol.,2001,12(6):475-484.

[28]Punzo C, Seimiya M, Flister S, et al.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of eyeless and twin of eyeless with the sine oculis enhancer[J].Development,2002, 129(3):625-634.

[29] Briscoe A D, Bernard G D, Szeto A, et al .Not all butterfly eyes are created equal: rhodposin absorption spectra,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ultraviolet-, blue-, and green-sensitive rhodopsin- encoding mRNAs in the retina of Vanessa cardui [ J ].J Comp Neural , 2003 , 458 ( 4 ) : 334-349.

[30] Yang L, Baker N E. Cell cycle withdrawal ,progression, and cell survival regulation by EGFR and its effectors in the differentiating Drosophila eye[ J ].Dev Cell,2003,4(3):359-369.

[31] Sasagawa H, Narita R, Kitagawa Y,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visual components is regulated by a circadian clock, light environment and eye in the honeybee ( Apis mellifera ) [ J].Eur J Neurosti, 2003,17(5):963-970.

[32] 陈宁生 夜蛾趋光行为的本质、规律和导航原理[J ]1 昆虫知识,1979 ,16 (5) :193-1991.

[33]Compbell, C. D., J. F . Walgenbach and G .G . Kennedy , Comparison of Black Light and Pheromone Traps for Monitoring Helicoverpa zea (Boddie) (Lepidoptera: Noctuidae) in Tomato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J], 1992, 9(1):17-24.

[34]Prokopy, R. J. and Owens, E. D. Visual Detection of Plants by Herbivorous Insects, Ann.Rev. Entomol.

[J] 1983, 28:337-64.

[35]Srivastava, C. P . and Srivastava, R. P . Comparison of 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Male Moth

Catches in Light and Pheromone Traps at Udaipur, Rajasthan India Insect Sci. Applic.[J] 1989, 10(5):565-568.

[36]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四种棉铃虫成虫诱集源诱杀效果及规格的比较与评价,植物保护学

报,2001,28(2):157-162.

[37]Henda Nabli, Wayne C. Bailey, and Semi Necibi, Beneficial Insect Attraction to Light Traps with

Different Wavelengths, Biological Control[J], 1999, 16, 185-188.

[38]Honek, A. Annual Variation in the Complex of Aphid Predators: Investigation by Light Trap, Acta

Entomol. Bohemoslov[J], 1977, 74, 345-348.

[39]Honek, A., Kocourek, F. The Flight of Aphid Predators to a Light Trap: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In:

Ecology of Aphidophaga[M], Ed. by Hodek, I. Pragua: Academia and Dordrecht: Dr. W. Junk, 1986, 333-338.

[40]张广学,郑国,李学军等,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谈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昆虫知识[J],2004,

41(6):532-535.

[41]赵树英,秦利芳,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效果综述,新疆农业大学学报[J],2002,25(3):71-72.

[42]马仲实,李保兰,丁军,利用20W 黑光灯指导大面积高压汞灯阶段性开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进展[M],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编,1994,中国农业出版社

[43]Agee, H. G.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und Eyes of Field-collected Adult Bollworms and

Tobacco Budworm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J], 1973, 66(3):613-615.

[44]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蛾复眼视网膜电位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1999,15(4):682-688.

[45]魏国树,张青文,周明牂等,棉铃虫蛾复眼光反应特性, 昆虫学报,2002,45(3):323-328.

[46]Agee, H. G., Mitchell, E. R. and Flanders, R. V.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mpound eye of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J], 1990, 83(4):817-819.

[47]Briscoe, A. D. and Chittka, L. The Evolution of Color Vision in Insects, Annu. Rev. Entomol. [J], 2001,

46: 471-510.


相关文章

  • 螳螂行为学
  • 螳螂(mantis) 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 ...查看


  • 天敌昆虫分类鉴定
  • 天敌昆虫分类鉴定 天敌昆虫均属动物界(Animali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 (Mandibulata).六足总纲 (Hexapod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该亚纲有29个目. ...查看


  • 森林昆虫学试题
  • 一.名词解释 1. 趋性:是指昆虫对刺激源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的定向运动.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2. 补充营养:有些昆虫,由于在幼虫阶段所获得的营养还不能满足性发育的需要,生殖细胞尚未成熟,故成虫羽化后还要取食,这种取食称 ...查看


  • 昆虫学备考资料
  • 昆虫纲的特征:①身体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②头部具有3对口器附肢,I对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为感觉和取食中心;③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有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为运动中心;(所以昆虫纲也称六足纲)④腹部通常由9~11节组成, ...查看


  • 常见动物无脊椎动物
  • 常见动物--无脊椎动物 一.教学目标 1.介绍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 2学习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分析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区别 一.教学过程 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把世界上所有的动物进行分门别类.人类已知的约1 ...查看


  • 捕食性天敌红彩真猎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014-04,35(2) 中国烟草科学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109 捕食性天敌红彩真猎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邓海滨1,2,吕永华3,邱妙文1,路 征3,陈永明1,田明义2 (1. 广东省烟草南雄科学研究所,广东 ...查看


  •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1) 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 头部是取食和感觉中心,具有口器.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 (3) 胸部是运动中心,具3对足,通常还有2对翅: (4) 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内有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系统,腹末 ...查看


  • 植物保护学原理昆虫学部分习题及答案
  • 昆虫学部分 一. 绪论 植物保护学: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维护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一门既具基础理论,又具应用价值的科学. 有害生物:广义地讲,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 ...查看


  • 应用昆虫学
  • 第一讲 昆虫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昆虫的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具有三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无行动用的附 ...查看


热门内容